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11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進入〈始終心要〉的正文 首先先解釋 先說明那個作者-荊溪大師湛然述 那麼「述」我們稍微簡單說了 那講到荊溪大師湛然 他是西元七百一十一年-到七百八十二年 享年七十二歲 那他呢 上一堂課我講到他是這個 不是廣陵哪 那字我寫得太小了一點-是晉陵 「晉」東晉的晉 晉陵 「陵」京陵那個陵 晉陵荊溪 現在的江蘇宜興縣-宜興縣人 那麼呢我們上一堂課提到-他老人家呢看到當時 中唐呢各宗的興盛 賢首、法相 還有這個禪宗的興盛 但是他對於這三大宗-特別興盛的三大宗呢 那麼有一些看法 認為它不是執有、就是執空 要不就是闇證 因此呢他著作了《金剛錍》 那麼《法華五百問論》 還有《止觀義例》等 來各別的建立天臺宗的正義 那麼提高天臺宗與其他宗派-在差別 知見上的差別在哪裡? 他把它說明出來 那麼因此呢就建立了天臺宗-特殊的優越的那個地位了 那麼你說在佛法上來講 你說欸!這樣子把人家壓下去-這樣好不好呢? 我想這有兩個意義上來說 第一個就世俗諦上來說-我們還是一樣三觀 就俗諦上來說 本來世俗諦就是有種種差別相 那也並沒有說一切人都要學-最高、最優的那個法門 這當然也不是這樣 這應機為上 那麼它就是彰顯適中 讓學天臺、有緣學天臺宗的人 能夠看到天臺宗的優越性 那麼能夠利益這一些人 這就世俗諦上來說-它是必要這樣的 那麼從第一義諦上來說 那再從空-再從這個真諦上來說 這個一切法無論是你橫說豎說 都其實-那都是思惟分別 我說我這個法比你高 哪怕大乘當然比聲聞乘高 可是這個是就-凡夫的分別性而言的 那麼呢就以天臺立場來講 到了究竟圓教的大乘來講 那麼呢一切法純圓獨妙 那麼呢一切法無一不圓 就這個立場講 那哪有什麼高跟低? 再低的法它都是圓教法-是不是? 所以這個……緣起無自性的 那也不必分別它說有什麼高低 那麼從第一義諦來說呢 天臺宗說-噢!我的法門高 那麼要是有其他宗派-有另外的意見他也可以說 那麼你說我高-我說我比你高 這樣子呢就 藉這個機會引申了 眾生對於佛法更深刻的思惟、-體會、理解 在佛的本意上來講 法法應機為上 可是眾生有分別 那假藉這個分別呢 對於各種法門-做深刻的理解研究 那麼呢趨於更深刻的了解 這就是第一義諦的意義 所以說從真諦、從俗諦、-從第一義諦來談 那麼呢 各宗各派各顯其特殊之處 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好 諸位這樣了解嗎? 我想不好的是什麼? 不好的是 你搞不清楚你自己所學的 然後你聽到人家說-噢!這個法門好 你就欸!往那邊倒 等一下又聽到那個法門好 又往那邊倒 那麼就是志性不定 哎呀!那……法師不說法 那我好!我去聽別的法師講法 法師不說法-可是他不說法就在說法 他不對你說法-他對你默然 他就是有默然的用意 你就是沉不住氣了 然後就趕快-哇!在那邊學學……這樣子 那這就是志性不定啊 三兩下子就跑掉了 這樣子師父是沒辦法教你的 你要知道 所以你看看人家跟隨 你看像湛然大師這麼樣子的-一個不出世的英才 他追隨這個玄朗大師 追隨了一、二十年 二十幾年 是不是啊? 這樣才能成就嘛 是不是? 現在的人不是這樣 稍微的風吹草動啊 這居士像一陣風一樣的-啾!就飄不見了 是這樣 那今天有這個-美佛會的人跟我講 這裡是一個開放的平台 可是有一些居士學一學-是自己學糊了、糊塗了 今天呢 這……各各法門稱第一 今天這個法王來說-我這個法門最第一 明天這個大德來說-我這個法門最第一 等一下哪個南傳的法師說-欸!我這個最純正 等一下又哪一個大德來說-我這個最保險 等一下又說-我這個最迅速 哪個法門不稱第一啊? 哪一部經不稱第一呢? 很多大乘經典都說-這一部經第一 佛陀也是這樣子的 那這些信徒就像-一陣水、一陣風一樣 飄來飄去這樣子 別的法師怎麼樣看?-我是不知道啦 我個人我覺得我的生命是-很脆弱、也很寶貴 不是我寶貴-是很短暫 我自己修的時間都很……-也很有限 我哪有時間跟著這些-飄來蕩去的居士在那邊瞎耗 我完全沒有這個想法 我可沒這個時間 所以我在臺灣 我搬到那個最南端那個佳洛水-那個地方 很多那臺中的居士都說 哎呀!師父趕快回來啊-這個……去到你那太遠了 我說喔…… 他會講「太遠」這兩個字 就不是我能攝受的 太遠 臺灣就是那個……-鼻屎粒大這樣而已(臺語) 就是鼻屎大那樣子而已 你……從臺中到佳洛水來-還嫌太遠哪 那你什麼法門你可以修呢? 於法不敬重 從來古德就講-只有來學沒有往教 那你看古人哪 一個省越過一個省-去參學耶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呢有了因緣 他就……感激涕零都來不及了-哪敢嫌遠啊 是不是? 所以說這佛法呢重在什麼? 重在你對機之後-你……要去珍惜 那你不能這樣-隨便的這樣晃動 那麼像這樣這個地方-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啊 各個法師啊、各個長老啦、-什麼大德法王 這兒都來 不管他的頭銜是什麼? 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是你去學-你能學了能用 在生活中能用-生死中能解決 這才是重點哪 不然你是……參加CLUB 參加俱樂部 參加一個有名的俱樂部 莊嚴的是你那個生死的外表 不是你那個解脫的內涵 哪有什麼意義? 是這樣 所以說湛然大師-標舉天臺為第一 如果你不學 那與你何關? 天臺再怎麼第一也與你無關 是不是? 你還不是心這麼晃動…… 閃爍不定 是這樣 這是志性不定並非法器 所以我 人家我很多學生都笑我說 哎呀!像你這樣子-講經講了那麼久了 出家也那麼久了 那個廟不像個廟-像個小學一樣 那窩在這種卡卡角 大陸人想要來你這邊學-你都不敢讓人家來 讓人看了-人家見笑 是這樣 他就這樣笑我 我說對啊!沒有錯啊 我就是以距離來篩選那些-根本不是法器的那一些人 我離得遠一點 讓那個嫌遠的人-他自然就不會來 那不會來我剛好-不用對那些人發勞心勞力 最好 是這樣 那同樣道理啊 你們在美國學佛也是這樣子的 你學天臺照說是很究竟 可是心理還浮浮的…… 那麼呢這兒衝衝、那兒弄弄 那這……難說是法器 難說是法器 那自己就是要有……所本-要有本 所以說呢 荊溪大師他呢 說天臺為第一 那你就要去體會啦-那這憑什麼是第一? 那就算它不是第一-我還是學天臺 這才是法器嘛 是不是? 因為天臺說第一 等一下……沒人說了-換另外一個人說 哦!我華嚴宗第一 有人說我藏傳的哪一個派法-哪一個派最第一 那個呢有次第法、又傳承不斷 那你就聽了喔!流口水-馬上就去了 是這樣 就這樣子 然後去了又學了又不是-又沒什麼味道 倒過來就要求漢傳法師說 法師!你得多教教嘛 人家藏傳那樣、這樣…… 那我們漢傳-為什麼不這樣、那樣…… 這就好像說有那兒子-回到家裡來跟他爹講說 爹!我看你不太行哦 人家來學校載我-都是用什麼車……好的車 你怎麼用三輪車來載我? 那是太讓我太沒面子了 那就在嫌自己的爹 是這樣 那像這樣子呢 我說這個不是好兒、不是好兒 什麼是好的兒呢? 就能夠在最平凡當中-看自己的爹娘為第一 這就是好兒 什麼是孝順的兒子? 就天下人都罵我爹、罵我娘-我還是覺得這個爹、這個娘好 他就是有那種 那不是愚忠-那是一種智慧 人家常常說-什麼叫哲學家? 哲學家就在最沒有道理的地方-他能找出道理 最沒有價值的地方-他找得出價值 能夠安頓得了他的身心 佛法不是講嗎? 在平淡中見什麼?見妙法 平常心中是道 可是這種話大家講在嘴裡-可會說啦 在這種-莊嚴寺這種……什麼呢? 佛教櫥窗的地方啊 啊!人來人往可多的很哪 這個時候心癢癢的、心癢癢 看到人家 哎喲!信徒好多耶 哎呀!人家那個法王耶 哎呀!人家那個是什麼? 從法國來、從哪一國來的大德 那你就-心就動 那難怪你這樣子學天臺-學了二十年也沒用 還在那門外繞…… 所以說荊溪大師說-天臺為第一 你自己心裡要 你……聽經要修行啊 就是聽經即是修行觀 你自己就要想一想 是嗎? 我敢承擔嗎? 我相信嗎? 我要問你們是這樣 我要講的是這樣 你相信嗎? 那相信你拿一點成績出來嘛 你學下去嘛 學出樣子來嘛 不然它叫「第一」跟你何關? 對不對? 是這樣子懂得啊 你不要老和尚一百零一歲了 好了不起哦 怎麼樣……-那我要跟隨 跟隨不是做孝子賢孫吶 不是替他搥搥背、拿拿洗腳水 這樣就是跟老和尚 那不是跟老和尚 佛陀不是講了嗎? 學我的法雖離我萬里-就像在我身邊 不學我的法-即使在我眼前也離我在天邊 是不是? 所以說親近老和尚-不是做孝子賢孫 裝可愛 在老人家面前裝可愛 那聽招呼這樣子 有事弟子服其勞 輪不到你啦 有一個林小姐就搞定一切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何必你還幹那些事咧? 是不是? 你要的是就是荷擔佛法-把天臺教法學上來 或者把老人家的錄音帶-謄成文字 這樣子才叫孝順嘛 才叫學天臺嘛、才叫子孫嘛 是不是? 不然天臺第一與你何干? 真是的 唉!說這個沒有用啦-說了也是說 這個沒什麼大用處 不過就是發發牢騷錄音下來-讓有緣的人聽到這樣子而已 好啦!那麼接下來再說了 所以他對抗他宗-建立天臺的宗義 那麼天臺的宗義當中-其中特別提到了 建立一個這個……無情有性 無情就是什麼?山木、土石 「有性」有什麼?有佛性 有佛性 這其實是很容易理解 這就天臺的立場來說 不需要湛然大師做種種的演-種種的什麼呢? 種種的推演 我們基本上也可以理解 既然一念三千 那哪一法在一念之外? 山河大地也在這一念之內 所以我們說山河大地 是我心中就認識上來說的-山河大地 對不對? 山河大地 真有山河大地嗎? 我們舉一個例子 這個目犍連有一次啊-實在忍不住 實在忍不住了 他有神通啊 他常常飛到他方世界-去看其他的地方 其他國度的佛的世界 可是他就回來了 他不是有一次 有一次不是說-佛有深遠音哪 深遠音你知道嗎? 「深遠音」就-魔音傳腦(臺語) 再遠的地方聽到佛講話的聲音-還是一樣 不大不小 剛剛好在耳朵旁邊的聲音 那目犍連覺得哪有可能? 不用麥克風怎麼可能這樣 他就不相信 不相信呢他就去問佛 佛就跟他講 好吧!那不信-好!那你飛遠一點我講話 我現在講經嘛-你到遠一點去聽 他就一直飛…… 不知道飛到哪一個那個國度? 大到什麼樣子? 大到目犍連呢 到了一個菩薩的那個缽上面-像一隻小蟲一樣 那佛用神通力加持-把他推到那麼遠的地方去 結果有個菩薩-正在吃飯的時候一看 嗯!我這裡怎麼一隻小蟲啊? 他看到那個 你想像一下那個目犍連-在那個缽旁邊走來走去…… 一看哎喲!這邊怎麼是懸崖? 是這樣 那往頭一看……-很大的眼睛 比這個屋頂還要大那眼睛-在瞪著他 這個時候就聽到這個 那個世界一尊佛在跟他講說 哦!你不要輕視他-說他是小蟲喔 他是那個他方世界-很遠很遠那個世界 有一尊佛叫釋迦佛的那個-神通第一的大弟子 他現在因為不相信佛有深遠音 跑到這邊來試驗-那個釋迦佛的聲音 然後那個……菩薩就說-哦!是這樣子啊 那麼拈上來 你不相信嗎? 這樣子 他就說-喔!哇!我在什麼地方? 我怎麼還聽到釋迦佛講經說法-的聲音啊? 那這是什麼地方呢? 他飛不回去了 他飛不回去了 這個時候呢 再由這個地方的這個-這麼超大的佛呢 再把他一推-就把他推回去 所以他常常到其他世間-去看其他世界的佛的世界 所以他看了很多之後呢 他就想-嗯!有一天他忍不住了 阿羅漢的智慧就是這樣而已 像什麼?像螢火蟲的光一樣 佛的智慧像大太陽一樣的 他們無法分辨佛的智慧的 他就有一天實在忍不住了…… 就趁著四下無人的時候-就問釋迦佛說 世尊!我有問題可不可以問? 那世尊說-恣汝所問 然後 您老人家不要生氣喔 不要生氣我才問喔 沒關係!你儘管問 那時候看看左右無人-他說 欸!你老人家世界-怎麼這麼醜啊? 我去了好多地方的佛的世界 你比如說東方琉璃世界-晶瑩剔透啊 對不對? 都是用什麼?SK2 所以晶瑩剔透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又到哪個世界去啦 哇!莊嚴無比啊 像我上次那樣-那去到那個地方啊 那個佛的身這麼大-你看看 我站上他那個菩薩的缽-還變成一隻小蟲你看看 你老人家說也是佛 借問一下(臺語)-為什麼你的世界這麼難看? 你不要罵我、世尊你不要罵我 世尊笑一笑說-我不會罵你 不過!那是你看的世界 我的世界才不是這樣 他聽不懂 這個時候佛就把那隻腳放下來 用大姆指點地點三下 加持目犍連等其他大弟子 哇!他一看-欸!怎麼變這樣? 完全什麼? 印度那個地平如掌別提了 那個什麼山哪、河啊-通通不見了 完全平的 而且每一個人都變透明的 晶瑩剔透得要命 那地上就是琉璃的地 所以說山河大地有沒有佛性? 除了天臺能解釋以外 哪一宗、哪一派能解釋-這個道理 你都嘛會把它講成是什麼?-預言 是佛的什麼……特別說法-要讓他有信心 這你看!你就瞎掰了嘛 你沒道理解釋你就會瞎掰嘛 你就瞎說一陣嘛 那這是在佛經上的例子 而且在聲聞法上的例子嘛 還不用到大乘-它已經就有這個例子了 這個例子就表明了 什麼叫做山河大地? 那是你認知的山河大地 我問你、我問你 小孩子吃…… 欸!掉了-掉了一個餅乾放在地上 對一隻螞蟻來講-那就是牠的大山嘛 是不是這樣子? 那就是牠的大山 那你來看那就是一個-餅乾屑而已 那哪裡是大山呢? 對不對? 所以你認為什麼山河大地 那是你的心崎嶇不平啊 所以佛只會投胎在印度 為什麼? 因為印度的人心直 所以它 印度沒有什麼高山大澤的 沒有 就地平如掌 哎呀!你看那印度人-天生就是修行人 你看他窮到跟豬住在一起 連豬都嫌他太窮 都要離家出走這樣-沒得吃 然後呢連豬都嫌他太髒-你懂嗎? 我去 就在德里哦-就在德里首都 住在那hotel(飯店)上面 那我們跟幾位法師就-趁著要去達蘭薩拉之前呢 搭車之前的那一天中午啊 去那邊晃那麼一下 我就親眼看到人跟豬住在一塊 人跟豬住在一塊 而且看起來-豬還比人乾淨一點 是這樣子的哦 欸!他好好的、他無所謂 你笑他髒 他心可清淨得很 那我們到印度 在另外那個印度的鄉下地方-就看了一個乞丐 他在唱三皈依耶 就拿了一個月琴在那唱三歸依 非常好聽 你看他全身髒兮兮的這樣 身無分文 啊!他自在得很哪 印度充滿了這樣子的人 所以有那旅行家說 欸!在印度鄉間走-看到任何人好像都是哲學家 不!不是哲學家 哲學家太糟糕了 哲學家自殺的很多 當哲學家有什麼好處? 當哲學家是二流人物 當醫生是三流人物 當科學家是四流人物 你知道嗎? 第一流人物是出家人-宗教家 第二流人物是什麼? 這個「粗工」幹粗活的-清潔工 那是第二流人物 他的心最直 一天只要吃好三餐-沒什麼想法 這種人是第二流人物-你要知道 書讀越多、社會地位更高 在佛法來看-那業障更重 業障更重 你自己衡量看看啊 你要有良心 自己捫著良心自己想想-你就自己知道 是這樣子的 所以在印度就這樣啊 所以地平如掌 佛 而且是諸佛-而且賢劫千佛 通通投胎在印度 你中國、美國都排不上邊 都排不上邊 通通投生在印度 這就山河大地本來就是-跟你的心有關 怎麼會沒有關? 所以說無情有性這是很合理的 對不對? 於經上說-本來就這樣 那於天臺的理上說-亦復如是 奇怪!他宗他派就會不了解 就會不了解了…… 你想想看 觀音菩薩說 若黑風吹墮船舫-念彼觀音力 那就能什麼? 不漂墮羅剎鬼國-能漂在安穩之處 你憑什麼會這樣? 還有啊 那個什麼? 這個臺灣不是有很多外勞嗎? 對不對? 那很多外勞 那外勞都在照顧老太婆-對不對? 老太婆有時候臺語、國語-都講不清楚 那麼…… 她都要教那個泰勞呢-念那個「南無阿彌陀佛」 她就念成什麼? 念成什麼「南無阿彌陀佛」-念得也不太清楚 其中有一句就念成什麼-南無阿彌(臺語) 這……反正就念成-念得很不恰當就對了 可是這些外勞跟著念喔-她一樣能夠見到佛 還有呢? 古代有一位老太太-她念那個什麼? 她念那個「嗡嘛呢叭彌牛」 她就念成「牛」去了 這音也不對了 但她「心」用力了 結果呢念到那嗡嘛呢叭彌牛 念的時候那個豆子-自動會跳一粒 自動會跳一粒 她是數珠嘛 她數珠能散開來-連繩子都沒有了 她數成掉在一堆 那這邊一百零八粒-一個盒子 這邊空盒子 然後念嗡嘛呢叭彌牛 咚!一粒自動跳過來 嗡嘛呢叭彌牛-自動就跳過來 心誠了就能轉這個物嘛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無情有沒有性?-是性 它本來就是你這一念心-所建立的 這樣懂了嗎? 這樣懂了意思嗎? 現在你會問說 那我無心了這個物-物還在不在? 沒有辦法說-在或不在 因為你無心了 你說「在」-是你的心有概念才叫在 懂不懂? 你心沒有了 那這個物到底有沒有? 你完全不知道…… 就我舉那個水的例子就是了嘛 你這個人的心沒有了 那人所看的水也就自然沒有了 那你說還有他人在看? 他人在看那也是妄念哪-對不對? 那也是依他的認識所知的 那跟你無關啊 所以說這是依認識論而建立的 智者大師就所謂的一念三千-是以能認識這件事情來說 所以他說-一心不在前亦不在後 一心即是萬法 心起就有萬法 萬法 萬法存在就有心 這個不能夠說先有萬法-還是先有心 問題是我們一切凡夫 是容易知道心-而不知道萬法 其實你要知道 在天臺的究竟圓教的-實相裡頭來講 心跟萬法是不可分別的 所以這不異、不異 這樣諸位了解? 唯有這樣才徹底的把萬法 這所謂的色法跟心法-真正的結合 全天底下自古到今 沒有一個哲學、沒有一個宗教 哪怕是佛教當中-也沒有第二個宗派有能耐 有能耐透過實修、透過教理-解、行雙方面 通通把色、心二法結合 沒有 除了天臺這一家以外-別無分號 別無分號 不過它太難說了 結果呢 荊溪大師不得不-借用《大乘起信論》來說 你知道《大乘起信論》 今年的結夏安居如果有空-我會講《大乘起信論》 歡迎你們來臺灣聽啊 那麼呢會講《大乘起信論》 不過講《大乘起信論》-要特別小心 《大乘起信論》講的是什麼? 一心開二門-是真如緣起 「真如緣起」聽得懂嗎? 我已經說過-真如緣起屬於華嚴宗的思想 是先有真如後生一切 所以一心開二門 那麼呢這個……-一心開二門之後呢 那麼一心轉動而生三細 三細再轉動-長六粗 一路長出種種一切 荊溪大師不得已也用真如緣起-來解釋這一念三千 接著來解釋 既然是這一念的緣起性 所以他就解釋說 因此山河大地-也是我這一念生起的 那因此山河大地不離心 所以山河大地也有佛性 後代的學者 後代的學者 不一定是……所謂的學者 所謂的學術工作者-不是的 我是指出家人 也看到了這個說法出了問題 所以荊溪大師在這件事情上呢 他是不得已假借-《起信論》來說 結果呢……出了一點小問題 因為他已經動用了真如緣起 這樣了解嗎? 那也就這樣種下了後代 在北宋時代開始有一票人呢-是天臺的學者 引用了這種概念 結果建立了什麼呢? 山外派觀察真心-認為真如緣起 認為一念具三千-是理具而不事造 完蛋 這樣子才弄得咱們…四明尊者-很忙碌 是這樣子 所以四明尊者出世-把這件事情給說清楚 不過也好啦 乘這個機會給說清楚好啦 是這樣 所以那是因為後代的人 把荊溪大師的借用的說法-給讀死了 讀死了(臺語) 你知道為什麼? 那學人很幸運呢 我這個人是這樣子的-就是說 我總覺得 哎呀!那是天臺宗嘛 那……反正我時間也不多 我甘脆直接去看-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好了 那老人家的《摩訶止觀》-有時候你初讀你實在是讀不懂 讀不懂-不過有一點基礎了嘛 你讀不懂又有一點懂 那你就啊!那個 看注釋-我有點不甘心、我覺得怕 欸!看注釋-我會不會太軟腳蝦了 將來會一直老靠注釋-就什麼事情讀不下去 那就怎麼辦呢? 那就前文再讀讀、後文再讀讀 讀不了再-老瞪著它看…… 不行啊再走走…… 那再老瞪著它看 那後面翻翻、前面翻翻 後面看看、前面看看啦這樣子 然後再把目錄看一看啦 然後再揣摩一下-老人家到底在講什麼? 然後再回過頭來-再看看這段文字 是這樣子 我沒有去看注釋 這關於一念三千呢 我後來就啊 原來他是用認識論來入手的 尤其是怎麼樣建立三千? 不是加加乘乘就好了 它是有心的對境的 那這件事情給突破了之後呢 不必用荊溪大師的真如緣起-就能解釋一念三千 完全是用認識論 是不需要任何來緣起 認識論是對待-有緣起義就好了 對待有緣起義-你懂意思嗎? 這件事-欸!我問你啊 你怎麼知道什麼叫美女?-不知道 對不對? 你看了某個女人-比那個女人漂亮 你說她叫「美女」-對不對? 是有對境你才會分別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一切的境界的概念-是在於你經由觀察才產生的 我有這種觀念呢 這種觀念來理解天臺-才是正確的 那我為什麼懂這個觀念呢? 顯公和尚曾經講過-但那時候聽不懂 不過要更追溯到我小學的時候 我小五、小六 我就對那個理哲學很好樂 我就跑去圖書館借書 就借那個大學用書-人家不借我 不借我-我就跟他吵 為什麼我小學生-就不能借大學用書? 然後吵得很大聲-把那館長都給吵出來了 那館長 那我連借書怎麼借?-我都不知道 那個書卡我搞不清楚 書卡是拿來翻的 我把人家給撕下來-你知道嗎? 然後去跟她-我要借這本書 把那個圖書館小姐給氣炸了 以前都是用書卡嘛-你們知道 書卡 那人家寫了半天已經很勞累了 當時沒有電腦啊 我把那張撕下來說-我要借這本大學理哲學 啊!把她給氣炸了 她說-不借你 因為你連借書都不會借-怎麼可能看懂這本書? 是這樣 我就跟她哇……吵了一堆 我這個人一向據理力爭的 我完全不相信權威 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在北投啊 那北投有個 北投現在有個那個……什麼?-那個捷運 捷運外面有一個圓環 現在沒有了-以前有一個圓環 那圓環人家中國人走路-一定不會繞圓環走 他一定直接走過那個圓環中央 把圓環中間那個草皮-給踩出一條路出來 那我小學四年級啊 我有時候跑去圖書館看書-那我要回家我走那近路 我也直接這樣走 有一天呢就這樣走……-走到對面的時候 哇!一個警察伯伯-正在站在那邊等我 小弟!你怎麼不走那個-圓環外面呢? 不走人行道呢?-不走這裡呢? 那我就跟他講說 可是這裡已經走成一條路了-為什麼我不能走? 喔!他就很生氣呢 這小孩子怎麼會這麼-嘴巴這麼利 哇……罵我一頓 那我說 那我也不怕他啊 我等他罵完了-我把臉擦一擦他的口水 然後繼續跟他講 我說那你要-你不能只抓我啊 很多人都這樣走啊 你不信你等在那邊看看 你要抓-大家都抓 他後來放我走 哈哈!沒辦法 所以我個人感覺是這樣 後來我去借那個大學理哲學啊 它就講到了一個 其中有提到了一些概念呢-欸!我不太懂 我記得我去借一本書 維根斯坦的存在主義-《符號邏輯》 我還記得 維根斯坦的所有符號-語言符號邏輯 啊!我實在看不懂 但是我把它看了四分之一 我還做了筆記 不然我要做什麼? 我不曉得在做什麼這樣子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坐在一個-枯燈之下坐著 我完全不懂哦 但是我就知道-依稀我抓到一個概念 哦!這個世界呢-是被語言跟符號所描述的 欸!這個東西 我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記起來了 但我不懂什麼意思? 語言跟符號所描述的 所以真理就像深海的魚一樣 當牠被撈上來的時候-牠就變形了 你們知道深海魚-在壓力很高的地方 牠被撈上來就變形了 他說真理如果被語言所描述 就像你把深海的魚給釣上來-牠就變形了 這個觀念其實後來 我後來了解西方哲學在研究-東、西哲學的比較的當中 維根斯坦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人物跟哲學思想家 他就拿這 西方人確實拿了-維根斯坦的這種 所謂的符號哲學-來跟禪宗的不立文字相比對 這是我後來我長大我學佛了-我已經出家了 我才去看到類似這樣子的書 可是那時候我在小學時候-我就受到這個影響 那麼我在看這個……-《摩訶止觀》的時候呢 我也沒有看注釋 所以我也沒有受到-荊溪大師的什麼影響 說實在話不是因為我不要-實在我沒時間哪 我想趕快去看原著 所以我沒時間是因為這樣 我也不知道他有什麼影響 其實荊溪大師 後來我看很多不懂的地方-我都參考荊溪大師的《釋籤》 或者是《傳弘決》 我都是這樣看的 沒有錯!就這樣他絕對沒問題 只是恰恰好那一段呢 我實在太忙了-沒時間我就自己硬K 所以我體會到了 那我體會完了之後 我再反過來看四明知禮尊者-他在解釋這件事 啊!很滿意 他也是用這種方式解釋 就解決了山外派一直用-真如緣起來解釋一念三千 只能理具不能事造的問題 所以世間相常住是事造的問題 世間相本來就常住 這個常住是世間相流變的常住 因為它理體上是一念心 所以我看世間相 就理上來說是理具 所以從來沒變-它常住 但是世間相的種種變化呢-它是緣起的 懂不懂? 是不是緣起的? 太陽起來了、太陽下去了 冬天來了樹葉就枯了-水就結冰了 慢慢呢春天來了-那就長花了 你造業了-你就身心不安寧了 乃至下地獄了 你修善了就升天 這就世間一切相貌-本來就是事具在那裡 本來就事造在那裡 這事造 可是這不離-我這一念心當下的具 這是理具 所以理具事造是不能分離的 那怎麼講呢? 因為我去觀察你 我才知道你在輪迴當中 我去觀察我自己 我有所謂的貪染 所以我有任運的這一念-貪染的心 念念不止的去投胎-對不對? 念念去投胎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前一念死-下一念我就變成中陰身 哪怕不變中陰身-我在悶絕當中 悶絕一醒來我就變中陰身了 我總是有想要活-一直去思惟對境的這種心情 對不對? 所以我的心一直任持在那兒 任持在那兒我就建立了-這一念心所依的這個環境 這是理具-一定有 至於是什麼樣子的環境?-它是事造的 事造的 什麼叫事造? 我是什麼人? 我是一條狗 我看到的世間跟你看到的世間-是不一樣 對不對? 我是地獄 我當下看的世間也跟你不一樣 我是天人-看的也不一樣 乃至是佛 我說過-點那個大姆指三下 有沒有? 有沒有? 欸!目犍連看了完全就不同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 還不敢承擔啦? 還不敢承擔啦? 啊? 唉!真是的 不行!再打三大板 還不敢承擔不行的 所以這就是-你去觀察 所以世間相為什麼能常住? 就理上說是理具-當然常住 理是不動的-當然常住 那麼在事相上來說 這一切的變化 一切變化-緣起是不變的 都在那兒緣起-緣生緣滅 就緣生緣滅這個事造的理來說 它也永遠常住在那兒 對不對? 它永遠是這樣子的在變化 無常就是它的常住相 無常恰恰好就是它的常住相 緣起性的無常-就是它的常住相 對不對? 所以也是理具事造 一切變化當中有不變化的理體 理體常住-事相也是常住 好!那麼這樣子 所以荊溪大師是動用了-《起信論》裡頭的真如緣起 哎呀!《起信論》 如果按照他上面說的 《起信論》經上講-那是真諦三藏所譯 智者大師引用了很多-真諦三藏所譯的 譬如說《攝大乘論》 可是他卻不引用-這個《起信論》 這裡頭可能隱藏著 因為它過度的強調了-真如緣起的關係 他認為這樣子-會有「執有」的問題 在《摩訶止觀》裡頭-智者大師事實上是評破了 《攝大乘論》裡頭的-執有宗的這種觀念 諸位這樣了解了吧 你去看-《摩訶止觀》裡頭就提到了 他有評破這件事情 所以他不引用 這個…《大乘起信論》裡頭的-真如緣起 我想多少有這個隱含的意義在 但有人就倒過來說了 他說智者大師這不引用-一定是當時根本沒這部書 換句話說那真諦譯的是假的 根本這個…《大乘起信論》-是中國人編造出來的 我說喔!這個中國人也很厲害 他能編造這部書也是很厲害 那麼一般來講說-天臺宗也……尊崇《起信論》 不是從智者大師說的 諸位要了解-就是從荊溪大師說的 這樣了解了嗎? 他從這裡來講到了什麼呢? 無情有性的問題 這無情眾生 這些東西-無情眾生 「情」聽得懂嗎? 有自我感、有情識反應-這叫做有情 有情眾生 眾生有兩類 無情眾生 什麼叫「眾生」? 眾緣和合而生謂之為「眾生」 石頭也是眾緣和合而生嘛 木頭也是嘛 鐵也是嘛 你這些山河大地-通通是眾緣和合而生 不過它沒有情識反應-對不對? 所以它叫「無情眾生」 那麼我們有情識反應的-叫做「有情眾生」 那有情眾生有佛性 那無情眾生呢? 當然沒佛性 這一般的教理都是這麼認知的 唯有天臺與眾不同 它說無情有性-無情有佛性 敢不敢承擔啊? 你要不敢承擔 你就不要說你是學天臺的-我告訴你 因為什麼? 你一說你是學天臺-人家拿這個來質問你 你就啞口無言-傻呼呼楞在那裡 天臺被你倒架子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就還不如說 你不要說你學天臺 無情有性是這個意思啊 那麼這個是由荊溪大師-具體的把它提出來 其實並不是說智者大師沒說 是他不必說那麼多嘛 他才活到六十歲-他不用說那麼多 對不對啊? 是不是? 他把重要核心的觀念-說一說就好了 是這樣 好!那麼是這個情況啊 那麼再來呢他著作非常多-幾十萬言喔 那麼呢重要的是對天臺三大部 比如說這個-《法華玄義》做《釋籤》 那麼《法華文句》-做《文句記》 那麼《摩訶止觀》-做《輔行傳弘決》 《傳弘決》 這三大部是非常重要 智者大師說-有時候比較簡略的說一說 那麼某種意義上-因為它是筆記本整理的 有時候不等於他說的這麼完整 在這種情況呢 章安大師非常……用心的-去整理了 因為也有一部分是章安大師-沒有親自聽的 這個時候他只是問當時的-他的師兄、學長這樣來整理 而且是智者大師圓寂之後-他才整理出來的 已經他在國清寺整理的 你看《國清百錄》你就知道 這三大部通通是在-都是在國清寺整理的多 那麼當然啦-我們要感謝章安大師 不然我們就不知道-智者大師的教說 當時沒有錄影機、-也沒有攝影機 也沒有……錄音機 你完全不知道他說什麼-對不對? 他把它記錄下來 不過終究是記錄的筆記整理 有時候難免也會有一些文句-比較難以連貫的概念 或者過度簡略 在他那個時代-因為他聽過 所以就很簡單就這樣帶過 覺得-反正大家懂 可是到-越到後代就越來越不懂 這樣諸位了解意思嗎? 了解意思嗎? 更何況他所整理的筆記-不是一本 有好幾位他的學長的筆記-他綜合整理的 是這樣 所以有時候那個記的語句的-那種說詞方法會不太一樣 你仔細看你會感覺得出-這種感覺出來 OK!在這種情況之下 如果沒有荊溪大師-這麼深刻的在這裡解釋的話 有時候確實還是有點難懂 這一點不得不承認啦 好!那麼這就是他做這三大部-的功績非常大 此外呢他《十不二門論》 這個《金剛錍》 那麼呢《止觀義例》啦-《法華五百問論》等 破斥了賢首宗、法相宗、禪宗-而獨尊臺教等 這個呢 是他著作非常多-那包括〈始終心要〉等 他的著作非常多的 最重要這幾本喔 是這樣 喔對!他還有《修懺要旨》 呃!那個不是《修懺要旨》…… 那個法華三昧這個……-修觀輔行 就是他的那個什麼呢?-這個《補助儀》 《行事運想補助儀》 《補助儀》 這個也是很重要的 你可以知道他老人家-怎麼修法華三昧懺? 是這樣子 那這些當然我都是-很仔細的去讀它 那後來就把它結集成為-《法華三昧懺集註》 那裡頭還包括-四明尊者的什麼呢? 《修懺要旨》 前後兩位中興大師 他對於修〈法華三昧懺〉 拜懺怎麼運心?怎麼觀想?-都在這裡頭 祕密都在這裡頭 這是實修的啊 是不是啊? 這是兩部書 那麼現在你只要看-那個《輔行集註》裡頭都有了 都在裡頭-一字不少 都在裡頭 好!那麼這個都是-他很重要的著作 很重要的著作 那麼可以說著作等身哪 再來他老人家一生哪-非常的樸素 那麼呢持戒莊嚴不打緊啊 他一生很樸素 好衣服他不穿 那麼呢 再來更重要、更重要的事 這出家人要自己要知道啊 他呢 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連續三個宗 連續三個皇帝都下召書 「召書」就是電報啦 給電報、給Email-(電子信件) 不是的 給Email還不夠 給電報 親自下召書 是由人帶到了跪在那裡-宣讀皇帝的御旨 請他上西安-召見 他呢 唉!跟現在出家人哪 只要那個地方政府那個……-打一通電話 你就跑了跟什麼一樣 跑到直尾溜-不見人影了(臺語) 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三個、連續三個皇帝 從祖父、父親、到孫子-這樣三代哦 通通邀請他進京 要尊他為國師的意思了 準備送他紫色袈裟這一類的啦 你要知道-皇帝召見絕對給好處的 你要知道-絕對給好處的哦 古代皇帝是這樣子的 給好處同時要你對皇帝-多說幾句好話 好好影響人民 淨化人心 安定社會 這簡直是 這種說法就一大堆了-這樣子了 好!OK 他呢 三次召請-三個皇帝召請 通通稱病不去 有種 你要知道啊 當時的皇帝不比現在的總統耶 現在總統任人罵的-是不是? 四年下臺搞不好還要下…… 你看那個韓國總統-還被人家抓去關咧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那個……當時皇帝那得了啊 他叫你來-你不來啊 給你敬酒不吃-吃罰酒 他不斬你頭都可能咧 你要知道-他就是稱病 這一代皇帝要他去-他不去稱病也罷了 下一個皇帝再找他去-他還稱病 嗯!這麼剛好(臺語) 這麼剛好-是不是啊? 那就開始第二個皇帝-就有一點不爽快了 是不是? 第三個皇帝再召他-他還不去 哇!有種 真的是什麼呢? 立意堅固-命都不要了 你看看!人家是這樣啊 他不是學者而已耶 有修有證的人才有這個膽識啊 是不是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那出家人啊 那要我咧?我一定去 好!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