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9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方丈和尚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講到-五重玄義的這個明宗 那麼「宗」就是修道的宗旨 那麼以一心三觀做為修心法要-為宗旨 那所謂的一心三觀 我們昨天也有稍微看了一下-天臺的禪觀總圖 那天臺禪觀總圖裡頭提到了 這個藏教跟通教它用的是-析空觀跟體空觀 那麼這是「拙度」 那「巧度」裡頭的鈍根呢 那麼就是次第三觀 就是三觀 就是……次第的 空、假、中三觀是次第的 那再一個「巧度」 就是佛陀教我們-用這種比較巧妙地 或者是深刻一點的方式 來觀察那……這個-佛所證得的真理 那麼它能夠幫助我們直接度到-究竟的佛乘 所以它比較巧妙-那也到達究竟的佛乘 所以說就名為「巧度」 那「巧度」當中比較鈍根的-就是次第三觀 那比較利根的-一心三觀 「次第三觀」初觀空觀的時候-不知假觀、中觀 那麼再來接著呢-假觀的時候不知中觀 直到中觀的時候-那麼才有這個三觀的次第內容 它是相互的立隔礙、立別的 立而別 「立」就是有順序 「別」就是相互有差別-它會不互融…… 「互融」的意思就是說-在空觀中有假觀、有中觀 在假觀中有空觀、有中觀 在中觀中有空觀、有假觀 那就是不立別而且互融 那圓教-那就倒過來就剛剛講的這樣 它初起一觀、任舉一觀-即具其他二觀 那麼就三觀一心 任舉一觀那都有二、三-餘二觀的任運而起 或者你不任運而起你也知道-它也同時具有這二觀 那所以這個是什麼? 這個是說明你能夠-事先能夠開圓解 那你就能夠至少在心裡頭-能夠轉、能夠知道 那……這是一心三觀 那一心三觀就是以這個-一心三觀之智 那麼觀察這一念三千的-不思議境 不思議境其實還在這一念當中 所以說「以心觀心」-是這樣 那麼……了知這一境-這一念三千 三千任舉一念-就是在這一念三千中的一境 一個境界 不是說一下子要觀三千-也不需要啊 你介爾一念心-它是法界圓融的不思議心體 那在這心體之下-它起了是這個心體 這心體當中所生的任何一念 都不離這個一念三千中的-一個相貌 那麼就觀察這一相貌呢 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講 你比如說觀相性體力作-那個「相」 那麼了知這個「相」起 假名而有、因緣和合而生-本體不可得 這是最正規的《摩訶止觀》-裡頭的文句它是這樣講 那麼這個就是空觀囉 雖不可得而有種種的什麼呢?-如幻的用 那麼雖無相而無不相 雖有相而怎麼呢?-而無有 雖相而無相 為什麼無相? 因為相的當體它就是緣起性德 雖然是緣起性德-可是無相中而無不相 為什麼呢? 因為空性中現起這種種的妙用 那就好像你比如說看電影 看電影不過是人眼睛對著-一張白紙、白布而已 或者我們今天在家裡看電視-液晶螢幕啦 我們看的不過是一片玻璃 上面有各種的什麼?-色素擺在那兒 然後由電偶的那個 電極的那個……電位差-那表現出各種顏色 然後你就會看出-這個有種種的相貌 這些相貌等電一沒有了-這緣一消失了 那這相貌就不見了-對吧? 所以它本質上是沒有、是無的 可是你正在看的時候-如醉如癡的看 對吧? 所以說夢……是假的 夢中的老虎也是假的不咬人 可是你夢中的人就會跑-會躲避牠 是吧? 所以說夢到底是真的還假的? 對夢中的人來講是真的 所以它有如幻之用 那對佛菩薩來講 他的等流慈悲心-看眾生在大夢當中 他也如幻的入這個夢-來利益眾生 他如果 醒的人不能進入-那個夢中的人的夢境 那就不能幫助夢中的人醒來 他也如幻-這是留惑潤生 如幻的進入眾生的大夢中-然後利益眾生 他怎麼能夠如幻的進入?-因為心具 心具一切的什麼呢? 一念心具所謂的法界三千性相 理具事造的性相 所以他能夠入眾生的夢中-來利益眾生 是這樣 喔!那麼這樣我就知道了-這就是所謂的假觀 是妙有 是妙有 那麼呢對空說-空而不空 對妙有說-那麼呢妙有非有 總是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所以雙遮兩邊 你說空-空不可得 那叫「遮」嘛 「遮」就遮止 不能真實的存在叫「遮」 那麼妙有-妙有不可得 妙有非有-也不可得 所以這個「遮」雙遮 但也雙照 說它不可得 但同時又什麼?有種種的相 那麼說空-空不可得 可是實質上什麼?-無有一物真實可取 所以說雙照-就雙照兩邊 雙遮雙照 所以離二邊說中道義 那麼因此從一切的境界當中-看到了它即空、即假 也不可得空、不可得假 兩者也不可得 同時一切境都雙遮雙照 那於一切境中雙遮雙照當中-有心的什麼呢? 有心的任持之用 所以這一切的存在呢-都是我這一念心的任持 所以它離於空跟有 所以具有空跟有的那相貌 空、空性義不可得嘛 所以你一執取你就起空見-來放棄這個執取 那麼你一羸弱了-不利益眾生了 你就起妙假觀 起妙假 所以空跟假 空觀跟這個假觀呢-它是思議可得 那唯有中觀是什麼呢?-唯證相應 但是你也在空、假二觀當中 你一直知道-任持著心的一個實相 這個實相欲言無物 欲說無言-那麼欲舉無物 你想舉它-沒有 它只有佛法不可思議的中道 所以於空假二觀中的觀察當中 你知道有一個離空、假-而即空假 雙遮雙照的這中道實相 這是要唯證相應的啦 那就不是我語言能說的 但是它就是-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那麼一般空宗的人說法-或者有宗的人說法 那「有」就是一個法-它遮止「空」 「空」是一個說法-那遮止「有」 所以空、有二邊都入兩邊-不入中道 所以天臺就是為了空宗跟有宗-各別的執取空、有二邊 所以才特別提出了中道實相 那也因為中道實相難以說-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才有空宗跟有宗-各別說一邊 來暗示的有中道實相 但它不明說 到了天臺大師體悟龍樹的真義-他就明說了有這個中觀 那麼當然也是以中觀的那個… 中觀當中的 《中論》當中的偈子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它還是立一個中道義 那有人說不!中道義不是說-離了空假另有一個中道 是說……亦名為假名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這因緣生法是空也是假名-這就叫中道 所以中道不離空跟假-立中道 欸!這是吉藏三藏以下的-三論宗所說 近代也有人是這麼樣說的 那麼他就否定了天臺 天臺宗是幹嘛在空、假之外-空、假二諦之外 這……有宗 這個……空 空假二觀之外立一個中觀呢? 也就真俗二諦之外-何必再立一個中諦咧? 那這就是有學者啊-表達了不同的意見 我個人覺得這個其實 入了那個深刻的理當中-是不假言宣的 我覺得有人這樣質疑 那他的邏輯思惟是這樣子-我們也表示尊重 不過天臺是二諦外立第三諦-也就中諦 也就是中諦 只是說這個中諦呢-是離言宣、非思議可得 是這樣 但它告訴你這就是實相 所以實相非你的心所思-那口能議的 是這樣 那一般人有些人比較現實一點-思惟比較具相一點的人 像西方人可能就會這樣 他就比較難以接受-這樣子的一個概念 那他就……沒有一個實體可抓 是這樣 可是如果不立中道義 我想《中論》本身-所謂的這句話 這一句《中論》的偈啊-這三諦偈啊 我們天臺家講叫做三諦偈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 這個亦名中道義 明明在這個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裡頭也提到了 中道實相 他不以空觀跟假觀來名-實相 他以中道實相這個名詞-來給予建立 這第一 第二 在深入禪定當中你會發現到-這一念心真的是具足一切 而這一切不壞緣起-也不可真實可得 所以它一定與空觀相應 可是雖與空相應 當下這一念心也與什麼呢?-也與妙假相應 所以兩邊真的不可得 所以這是實修可證的 才會說出了中道實相這個名詞 那麼我們從傳記上來看呢 智者大師曾經在說一心具萬法-具萬德莊嚴的時候 他確實也有疑 因為這是非思議的 當時他用說的 才二十幾歲、三十歲 還不到金陵 還在河南的大蘇山那裡呢-跟慧思大師學 他學著講《法華經》 講到了一心具萬法的時候-他確實是有疑 那慧思大師跟他講 這是我九旬親證的-你不應該有疑 他這樣跟他講 那可見啊!這不容易說 智者大師這樣的不出世的天才 他說到那兒他還是要有疑 那有疑的時候-那慧思大師跟他講 這老師親證的那你就不必疑了-就是這樣 事後他還要上天臺山-再去親證這件事情 所以他證完了之後-五十六歲到玉泉寺講經說法 他就正式的提出三觀的概念 那就是他老師所證得的 他老師證得 當時他老師座下有很多禪修-非常高超的 高過智者大師 可能他們的證悟也已經-高過智者大師都說不定 當時慧思大師說 我的弟子當中禪定最第一的-並不是……這一位智顗 並不是 其實還有其他弟子 然而其他弟子沒有教說 他們沒有證得旋陀羅尼 所以他不能轉一切法-為中道實相所用 就隨處拈來都能向於中道實相 能夠整理諸種經典-為判教的這樣子 進入這個判教的系統來 把整個佛法做一個完整的判攝 他不能 所以他就是有證而 證悟雖強啊 那個聞解、那個智解-義解不夠廣博深刻 所以他不能成為一代的宗師 但是他自己自了-絕對沒問題 所以慧思大師座下不只是-智顗大師一位弟子而已 只是因為他太有名 因為他是教觀雙美、智解雙全 解行雙全 是這樣 然而我們看看智者大師的一生 他三十歲到金陵來講經 你知道講經 天臺人講經也是內在自我修行 那個時候你說-他修已經完成了 我覺得這個我們不敢隨便說 不過我們可以從傳記上來看 他從三十歲到三十八歲-在金陵這個首都 中國當時最大的首都當中講經 十方各地的國際人士來這裡-聽他……講經 確實折服於他的什麼呢?-他的那個講說 但是他仍然有兩種感慨 一個感慨就是-他自己的道業繼續需要增長 第二就是當時私下講-二十個人 有講二十幾個人 對二十幾個人講-有二十多個人呢開悟 那麼到了-後來講經講到幾百人講了 還是一、二十個人開悟 他覺得越來越沒有投資效益-他就離開 離開的時候當時的群臣、眾臣-長老、居士啊留他 他也不停留 三十八歲之齡就來到……-更南方的天臺縣 進入他夢中的境界 然後呢那個時候這個…… 老禪師就跟他講-你當居此、當終此 應該住在這兒-你也會在這裡往生 這就是你修禪修的地方 所以他建立的第一個寺-就叫修禪寺 修禪寺看過了沒有? 你們要回中國大陸-這個天臺山上面到塔院去 塔院的旁邊一個山凹那裡-還可以看到修禪寺的什麼呢? 那個石碑、石柱-還有放生池的位置 修禪寺現在變成田了 還沒有恢復-很可惜! 還沒有恢復 唉!這太可惜 是這樣 到現在的修禪寺 後來到華頂修苦行 你看他還要到華頂修苦行 然後華頂峰上面目前建 目前有它的軍事設施-一般人不能進去 那麼呢那裡有拜經臺 我們在 你上網站上去看哦-我們有在拜經臺上照一張相 你去看一下你就知道 那很不容易的-你現在看不到了 你現在看不到它了 因為它已經軍事重地-被圍起來了 那在華頂峰上面 那就是那個…… 那個峰是最高的 那四周有九個蓮花蓬把它圍住 他在最高那地方拜經、拜經 那麼稍下來一些呢 有個叫華頂寺…… 是這樣 那華頂寺也就是他教-韓國的法師來這裡學天臺 天臺傳入韓國早於日本 早於日本 日本是在唐中葉的時候-才由最澄大師傳入日本 人家在智者大師的時候 韓國人就直接來-跟智者大師學了 是這樣 智者大師要下山 要去……對那個隋王-隋煬帝啊 就是隋煬帝-後來的隋煬帝講佛法 就在那國清寺的門口 遇到了匆匆趕來要親近-智者大師的這個韓國的僧人 名字我一時忘記了 然後他就叫他-講「你上華頂峰去」 就是上華頂寺去-去拜〈法華三昧懺〉…… 所以你們今天也不要說 哎呀!我……沒人教天臺 哪裡沒人教? 這〈法華三昧懺〉-就是他老人家親筆寫的 你拜〈法華三昧懺〉-就等於他在對你說法 要從「行」入-不要從「解」入 修行一般來講要從「行」入 「行」當然多種行 歷境對緣 做事、辨事那也是「行」 不過對在家人來講-比較難以這樣 攜家帶眷忙碌得要命 是不是這樣子? 即便是…… 你看賴居士他沒生小孩-也有仔仔在那裡纏繞、圍繞著 對不對啊? 那麼那是同樣道理哦 這就是…… 所以說當然你還是要專修才好 出家人 那你專修一陣子你就-應該在大眾當中服勞役 那麼呢於歷境對緣修 從慧思大師就這樣了 慧思大師白天他就操勞於事務 晚上才靜坐修止觀 後來有一段時間他到深山裡-才有這個機緣、有那個福報 在墳墓堆裡頭呢-誦這個《法華經》 感得呢文殊菩薩現身摩頂 你看智者大師 他也是隨眾修學、聽聞佛法-最後講解佛法 然後下山去-也是講解佛法、帶領修行 哪怕到天臺山-他還是建立天臺的寺院 那天臺的寺院-他還立了種種的管理規則 可見他還是做住持-他還是管理的…… 那這當中有時間、有因緣了-他就入深山修行 這都是進與出、動與靜是一如-相調的 沒有說全動、也沒有全靜-也沒有這樣 這是天臺的一向修法 因為天臺本來就緣法界性修 你不於一切人間的應對當中去 試著去應對、印證天臺的教理-在你心中轉 那你怎麼了知-一念三千這種概念? 你就不夠深刻 不是說不能了知-不夠深刻 是這樣 佛法也不離世間覺 所以這當中也應該要有-這種……決心 尤其出家人 好!那麼這是講到說-空、假、中三觀 那麼有學者認為 喔!這中觀是天臺宗自己立的 我在想是這樣子的 是不是天臺宗自己立?-根本沒有關係 因為…它能夠自給自足的-完成了自己修證的理論 並且也完成自己的修證的證悟 那這些語言、文字你要說-是自己立的、不自己立的 佛有說、沒說 宇宙之間的佛法的真理-就是一個 你可以用各種語言來描述它 即便是天臺 它呢在中唐的時候荊溪大師 荊溪湛然大師就是我們-這個〈始終心要〉的作者 他在中唐的時候-駁斥了這個華嚴宗 這個華嚴宗就賢首宗啦 法相宗還有禪宗這三大宗派-的某些教理 但我們今天後人來學 我們也不能夠拿了雞毛當令箭-就喝斥他宗 我們不必 我們如果覺得我們的是高 我們也要小心翼翼的知道-高處是不勝寒 你也不一定能夠體會得那麼深 所以說不要拿著祖師的言論-在今天這個時代裡頭起增上慢 也不必 那麼你知道天臺的教理-甚深微妙、極為究竟 那我們就要更加小心的去修持 對於他宗派雖然教理的教說-容或看起來低一點 人家搞不好他修了修入了 修入就能證悟那個-很甚深微妙之理 也說不定啊 所以說這一些都不要耍嘴皮 應該要有這種觀念-才是學天臺的本意 才是學天臺的本意 智者大師當時並不名為……-天臺宗的創宗之人 他一直到他入涅槃之時-人家都稱他「禪師」 智顗禪師而已 哪怕是「智者」 其實是到中唐荊溪大師-才開始稱他是「智者」的 沒有錯!「智者」是隋煬帝 隋煬帝稱他說 法師!你呢講經說法智慧第一-應稱「智者」 是這樣講他 但是在那個時代人家智者大師-可沒有稱自己為「智者」 他只是被當時的人稱為-「智顗禪師」這樣而已 有人唸為智顗ㄧˊ 查正中辭典那個字唸ㄎㄞˇ-會比較那個一點 不過無所謂啦 那麼呢……他 只是被稱為「禪師」而已 被稱為「禪師」而己 所以諸位!學天臺人-應該要謙卑、內歛 那麼不以自以為我學天臺-跩了二五八萬 不必要這樣子 那也不必這樣 不過!一定是怎麼樣? 不輕易的怎麼樣? 抹煞我們天臺的教理的內涵 是這個哦 好!這關於空、假、中三觀 三觀的一個建立首次提出來-有必要讓大家了解 因為我們現在的文獻相當的多 你不免會受到質疑說 欸!天臺人自己提的中觀-這種觀念 我告訴諸位說-這是有本的、不是沒有本 好!那麼這三觀 然後三觀的具體名相呢-其實出在《瓔珞經》 《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 這個我們到時候會再-跟大家提一提 好!這個 那麼這次第三觀呢-再來就修一心三觀 是圓教的巧度中的利根-那麼就一心三觀 於一念心中三觀等持現前-等量現前 不過!對於三種根器的人-他還不一定一起修 有一種人他得要怎麼樣?-漸次修 他知道空、假、中三觀 不過得先修空觀 然後再修什麼?-假觀、再修中觀 這樣子 不過他每修一觀知道餘二觀 這樣了解嗎? 這就是漸次修-漸次止觀 所以漸次止觀不能跟-次第止觀弄混了 次第止觀是知一不知二-知二不知三 一直到中觀才知道三觀的存在 是這樣 那麼漸次止觀 它一樣是圓頓止觀之一種 不……一樣是一心三觀的一種 只是它是-這當中利根中有鈍根 大概就我們這一類人 大概就是我們這一類人 我們好不容易擠上圓教-這個……門庭 那我們不能自認我們是-超級利根 我們最好還是當作鈍根-利根中的鈍根 那我們可以漸次修止觀 因為聽聞而知道有三觀之名 因為思惟也略知三觀之義-略知而已 那麼接著我們修的時候可以-空、假、中次第而修 這叫做漸次的止觀 漸次加深 漸次加深 這樣諸位了解嗎? 好!那麼叫做漸次止觀 那麼第二種人是什麼樣? 他一次修一種-但不一定是哪一個 他不從空觀開始修 他搞不好從中觀-他搞不好只是假觀 他不定止觀 他看什麼因緣、什麼心情-在什麼樣觀境、什麼樣對境下 他……欸!他就用那個觀 是這樣 但是他同樣的是一心三觀 他同樣知道一心中有三觀 不過他有時候 有時候同用兩觀 有時候同用三觀 有時候但用一觀 有時候用中觀、有時候用空觀-他不定 這樣諸位了解嗎? 叫做不定止觀 那麼再來就圓頓止觀 那就是什麼? 不用心作觀則已 用心作觀就是三觀並持-就等起 喔!那個……-可能我們比較沒有辨法啦 不過欣賞、欣賞-讚歎、讚歎 讚歎一下是可以的 是這樣 所以你想想看 哪有說天臺的教觀不能修? 怎麼沒有? 它圓頓中有善巧方便嘛 是不是這樣子? 不要擔心說不能修 何況還有一個念佛法門-可以讓我們當生成就 念佛法門也是三觀圓修啊-也一樣啊 是不是? 你起種種的顛倒的時候-先「空觀」為主 可是念佛本身就是「假」 是不是這樣子? 每句佛號就是什麼樣? 緣念阿彌陀佛的什麼呢? 功德利益跟什麼?本願攝受 這不就是妙假嗎? 那這個妙假不離我這一念真心 所以不入中觀嗎? 所以念佛還是三觀圓修啊 對不對? 不過偏重有別 正起煩惱的時候-「空觀」多用一點 那麼心中羸弱的時候-「假觀」多用一點 那麼身心寧靜念得很好的時候-「中觀」要現前 要知道這一念清淨心-與諸佛無二無別 這一念清淨心 要這樣 唉!我很賣力的說-不曉得大家能不能受用? 那好!那麼這就一心三觀 那漸次止觀、不定止觀-跟圓頓止觀是這樣子的 好!這樣就一心三觀-講到這兒懂了吧? 懂了吧? 就是以這個一心起三觀來修的 那你可以漸次 你也可以不定、你也可以圓頓 那這樣子了解了 下面那一大堆的什麼-二十五方便啦、那十乘觀法啦 那有因緣我們再說了 有人快等不及了-怎麼還沒入文?…… 稍安勿躁啦!本來…… 你看人家智者大師-講《法華經》 結果講了九十天 連個「妙」字都才剛講完而已 對不對? 天臺宗講經常常都是這樣 前面講得很多…… 後面呢不是頂多的 最後還有略過 是這樣 你看《摩訶止觀》還不是這樣-後面三章還不是略過 因為那理論很完整 不過到了後面來聖人境界 啊!你知道名相就可以了-這裡暫且不表 暫且不表是-你修到那裡你自己也知道 暫且不表 是這樣 所以重點還是在前面-但是理論很完整 好!那麼這就是以一心三觀-作修心法要為宗 就要起這一心三觀了 好!那麼這個甲四呢是論用 論用 五重玄義的第四重就是論用 有什麼用呢? 這個〈始終心要〉 到底修一心三觀之後-讓你修成什麼用呢? 修成什麼樣子的力用? 「力」不是那個得利益的利-是那力量的「力」 力用-力用啊(臺語) 你看這就是……所謂的-普通話有缺失的地方 那音都是一樣-力用 在臺語就不一樣啊 力用跟利用-完全不同(臺語) 力、力量的「力」-對吧?(臺語) 力用、利用(臺語) 你音你就聽得很準 所以說臺語不等於臺語 臺語其實也不等於閩南語-它就是河洛語 它的本音應該叫做河洛語 你看它那個描寫的音韻很微細-不容易讓你混淆 就力用-力用(臺語) 力量的「力」……(臺語) 力(臺語)-力量的「力」 證三諦圓融-智成三德為用 證得三諦圓融 那麼成就三智 那麼這三智再成三德 這樣為用 所以證三諦圓融-智成三德 「智」智慧的智 什麼「智」啊?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那成什麼「德」啊? 喔!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 那就三德秘藏這個為用 三德秘藏就成佛了 是不是? 根據《攝大乘論》說啊-這最簡單的三德的解釋 那轉色蘊為法身德 轉受、想、行蘊為解脫德 那麼呢轉識蘊為般若德 轉識蘊為般若德 那這是最簡單的-這個……三德的解釋 不過在《涅槃經》上面-它是沒有解釋 但是這個三德的內涵 基本上是可以從字面上-來給予理解的 能夠他受用、自受用-首先是從這個…… 自受用的專指自受用說-那就是般若德 般若能照見一切生起智慧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佛」有沒有般若?-當然有啊 是不是這樣? 所以他一定有這個德 而且「佛」的般若德-是究竟般若德 我們可以在因地上也有少分-極少分……的般若 有沒有? 那不然你怎麼會-坐在這兒聽經聞法? 是不是? 你也有一點智慧嘛 是不是? 知道外面繁華世界 唉……雖然很貪染-但是還是空的 勉強還是空的 那我就離開它吧 來這裡、窩在這裡聽課吧 那尤其對臺灣來的人來講 時差、時差還沒調好-冷又冷得要命 那在家裡多好啊 喝熱茶、聽經翹二郎腿吃餅乾 那麼多好啊 現在不一樣打板就得來 太晚來了還人家-十指所指、十目所視 還不可以 那麼苦哈哈 那麼在家裡的生活多好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樣唉!不行……-還是要聽聞佛法 你有那個意志是吧? 你勉強自己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一種般若 就願意放下這一些什麼?-我們習慣的貪愛 這極少分…… 就憑這個你將來能成佛 這個也是你的法身-你的什麼呢? 你的這個……-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的作用 知道吧? 知道意思吧? 也是那個作用-你才能這樣子熬、熬過來 懂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們要多發心 你看已經很多人不能來了-要上班了 人家是性命交給龍天-他是把性命交給老板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你們比他……有幸運多了 那麼就要好好的用心 是不是? 真的是把性命交給老板 你看!我看那小祥-他說是二十四小時待命 人家call機他就得衝啊-到現場去弄東西 是不是這樣? 這叫做什麼? 這叫做為人類的科學求進步 其實基本上根本不是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只是說增加眾生的貪染而已 這沒有辦法 但是這個時代就是這樣-沒有辦法 為了活下去過日子也得這樣 所以諸位是有閒暇之人啊 是難得過去有善根因緣-要多多把握哦 趁他們不在削削他們 那麼呢 所以說三諦圓融 這三諦-三諦圓融 以空、假、中三觀 觀這個一念心的一念三千 得什麼呢? 「空觀」為因-那麼呢「真諦」為果 是不是? 那麼「假觀」為因-「俗諦」為果 「中觀」為因-那麼呢「中諦」為果 那麼就證得什麼?三諦-的什麼?圓融 為什麼叫圓融呢? 舉一諦而有二諦-而有餘二諦 所以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是一中一切中 一切物 一切物的對象-當下就是三諦圓融 它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即」聽得懂嗎? 就是 當體就是不假方便 不假方便 當體就是三諦、三諦 圓融就是 它當下你就可以看到它-是空、是假、是中 這個木頭也是空、假、中…… 這是我一念心中所現-於實相中所現 隨我的觀察而存在 所以它是中諦 那麼於中諦的這個心具當中-而有種種的事造 所以它是緣起性的對不對? 它是被一棵樹長出來的-對不對? 所以變成木頭-被裁成一個木頭狀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它裡頭有一粒一粒的那分子-對不對? 一把火點了、燒了它就沒了-對不對? 它不是固定有的-它叫什麼?…… 緣起性 你的家庭是不是也這樣? 你的家庭是一男一女的相愛-所組合的 然後生小孩或者沒生小孩-生仔仔都可以 那都可以 然後在那裡-那就是你的家庭 這就是你的家庭 那麼這個家庭呢 是在你們相見之前-沒有這個家庭 相見之後過去的因緣現前了 你愛我、我愛你-或者也不一定愛啦 只需要結合所以就去結婚 結婚兩個人他不一定相愛-你要知道 是這樣子的 然後只是因為需要結婚-對方也需要結婚 那看看對方也不討厭 然後你也覺得這個人-還可以接受 那就結婚去吧 是這樣子 有時候結婚是這樣子-沒辦法 就是社會的壓力使然-對不對? 然後它就形成了一個婚姻 然後就生了小孩-然後……一堆人 然後就形成了這一個家庭 那你因為有了這個家庭 你就開始注意你的經濟 也開始注意你的社會地位 也開始注意你小孩子的福利 以及你小孩上學的時候-老師好不好教? 那因為要顧慮到老師好不好教-你就會顧慮到誰當教育部長? 你因為顧慮到教育部長-你就會顧慮到誰當行政院長? 要顧慮到行政院長是誰?-你就會顧慮誰要當總統 為了顧慮誰當總統 你就要顧慮別人的票-有沒有幫你選總統? 你看好累啊!這樣一路就來了-你看看 這緣起性就這樣 搞了亂七八糟一團-有沒有? 剛開始要結婚的時候-一男一女還說好了 我們兩個人結成-清淨的佛教家庭 早上起來呢 兒子站中尊、爸爸當維那、-媽媽敲木魚作早課 是不是這樣? 想得可好咧-是不是這樣子啊? 結果事情根本不是那樣-對不對? 事情你得要去搞到說 到底選總統-我們要去替誰拉幾票? 你已經搞到這樣 完全……不可抗拒了 完全無法抗拒的 是這樣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你會變成 這就是一個緣起性 你想要清淨-哪怕你結婚之前你就已經學佛 你想要清淨-都不可能按照你的意思 因為那個緣起的強度太強 所以你要知道啦-要去了解啊 你如果不再從當中-再給它撥開來 每一樣都是有-都是你執取的 從剛開始面對面看了對方 你覺得你愛她那就-注定死亡 你懂我意思嗎? 你就注定完蛋了 你就注定完蛋 你就注定要去顧慮-最後是誰當選總統這件事情 它是完全一貫的 這就是「有」 有一個開始的「有」之後 下面的一切「有」呢-通通是執取性的 通通是執取性的 所以你這一執取你就-過去世無量劫來這樣執取 你從小長大的時候 爹、娘也這樣執取給你看 到了你自己要面對的時候 你當然自然就這樣執取 這是過去無限劫來的緣起性-讓你會這樣子 所以你撥不開 這個時候你就得要當下去觀察-它的空性義 所以生活當中也要觀察空性 你要觀察 我為什麼這麼苦?-都是從當時這一念愛而起的 那時候那就跟你老婆講-那我們不要愛了 那這樣會搞成家庭革命 那你就怎麼? 放輕一點這個「愛」 你要知道這個「愛」在害人 那雖然它會害人 但是它也有轉成淨緣的可能 所以我要放下 那你要從「愛」開始放下 就要放下你的兒、你的女 你的家庭、你的地位、-你的身分、你的生活 你的生活水平-你自己的肉體的享受 一切你都得要準備放 欸!你想想看 有個老婆幫你煮飯 那所以你回來就自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對不對? 那這個時候-下次你就要這樣想 欸!還是要放低一點哦 將來這個老太婆她早往生的話-我日子還是得過哦 還是得……修行哦 所以我得要自主一點 彼此都越來越自主 彼此越來越相敬如賓 還是夫妻-有夫妻之名 但是呢相敬之實 這就慢慢地就相敬 這就是緣起性 你這樣就是修行了 所以說天臺教你-到生活當中都能修行 就這樣修 所以從中觀假-有假的妙用 所以它也不壞現前夫妻的因緣 但是呢以「空」為前導 真知道我就是因為「不空」 當時看愛情不空 所以我才落得今天這樣 是不是? 不過這席話更應該跟那些-沒辦法來的人講 他要去上班了嘛 是不是這樣? 他就是因為「不空」-才會這樣被抓去上班 是不是? 要請假也沒辦法請-是不是這樣子? 這就他「不空」 所以你們要更好心好意的-跟他們講 所以這一剎那你就要抓住了 所以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苦惱相 你看!人家能聽經你不能聽 我看那小祥昨天啊-熬到好晚才回去 是不是這樣子啊? 依依不捨 我說可以回去了啦-不要這樣 要就有種一點-對不對? 兒子帶來、你自己也來-那這樣就乾脆一點 不要再黏黏膩膩的 這黏那個兩分鐘也好-那算什麼呢? 還跑來-跑到我們住的那太虛齋 那一直纏著那個我們宏寂法師 哎呀!問這個、問那個啦 我看他是依依不捨 是這樣 那這就是這種因緣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就是所謂的證三諦圓融 所以〈始終心要〉-一開始論用的時候 這個作用能夠當下-在你的生活當中得利益的 不是說…等你剃了光頭來修行-才得利益 不是…… 光一個證得三諦當中的第一諦-你就能得利益 我剛剛說了我們從次第修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我們次第修-先修什麼呢?漸次修 我們先修這個……假觀嘛 空觀嘛 我們先修空觀 但是空觀同時了解「假」-對不對? 所以說有人學佛說 哎呀!夫妻都是那個……-過去的冤親債主來的 所以你是我的冤親債主 然後呢就是-夫妻就是鬧彆扭 結果那老公就埋怨說 我老婆以前沒學佛的時候-還是我老婆 現在學了佛了-佛把我老婆搶走了 他的想法是這樣 不是的!你當下 你修空的當下就有妙有 你知道夫妻一場-自有過去的因緣 那現在呢 我們就不要當夫妻要當法友-清淨的法友 那麼要怎麼樣子呢? 這個……從感情的私情-慢慢地轉妙有的法誼 這就是修第二諦了 所謂的什麼呢?假觀 那當下你知道這一念心的什麼-清淨心的作用她也有 所以空、假皆不可得-也不必說了 就當下這一念實相心的作用 好!那你就入了中觀了 那麼這樣子來觀察-你不就三諦圓融? 你的家庭生活不也三諦圓融? 哪一天回到家裡看了兒子不乖-或怎麼樣不好 你也會罵他-為什麼? 要從空出假如幻的罵他-來教育他 可能罵完了-你不會這樣啊…… 不能看經、不能讀經-吃不下什麼 不會 罵完了馬上沒事-一轉身就沒事了 就沒事了繼續看你的經 剛剛那是從空出假-用假相來罵罵他 一轉身馬上恢復什麼?-中道實相 那都是假的 那就誰是我兒啊?…… 今天我跟那個人結婚-生這個人叫兒 我明天跟那個人結婚-我生那個人叫兒 我跟哪個一人結婚-生的兒會不一樣 基因組合不一樣嘛 是不是? 所以有誰天生是我兒啊?-沒有 都是緣起的而已 所以鑼鼓乍歇-這一場戲一結束了各自下臺 所以演一個家庭不過是-短暫的一場舞臺戲而已啊 大家粉墨登場-不要太當真 不過還得玩下去……對不對? 不然下面的觀眾-會丟果皮上來的 你黑白演(臺語)-亂演一陣不行的 是不是啊? 這就是從空出假 你還得得演 該唱青衣的唱青衣 該唱文旦的唱文旦 是不是這樣子啊? 該耍武功的你就去翻跟斗 是不是? 你該怎麼弄你就怎麼弄 但是都不要太當真 你看這就是空、假二觀的使用 所以它能力用的 它能用的-不是不能用的 不是你聽完經之後只是擺在-你的筆記本上面的東西 不是 它在你的家庭生活就能用 那好了!她還是不甩你這一套 她不管你什麼空、假二觀-她就是在那兒鬧…… 你還可以這樣想 啊!因緣未到 不過她現在在煩惱的那個性-也是什麼? 法界圓融不思議心體 我就阿彌陀佛……念念 欸!又讓我這法界圓融的-中觀現前 空觀不行了 空觀那快抓狂了-對不對? 空觀她不跟你空啊 是不是這樣子? 然後她現在就在抓狂了-起妙有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你就要恢復中觀 南無阿彌陀佛…… 這一念清淨心不為所動 它如如不動恢復中觀 所以空、假、中三觀通通可用 那它就入了中道的三諦圓融 所以生活中真的是可修的-怎麼不能修呢? 所以真的是 我聽人家講說 哎呀!天臺宗太深奧了-難以修行 哎呀!聽了真的-令人感到可憐憫啊 它是可修的-不是不可修的 了解嗎? 好!那麼這就證三諦圓融 智成三德 「三德」我們先說名相-因為文當中有 我們到文當中再來解釋 三德-哪三德啊? 第一個就是什麼呢? 「般若德」自受用 「解脫德」自、他皆受用 「法身德」是什麼呢? 是實相、實性-以法為身 聲聞人也講法身德 講什麼?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以這個叫做五分法身 是以「法」為身 你看哦-什麼叫五分法身? 我們可以這樣約略來了解 你看!戒、戒 我的生活身、口、意呢-通通符合了什麼? 不貪、不染、無私、無我-這樣子戒行為本清淨無染 欸!身、口、意表現出這樣子 那是不是我的身行在表現的? 對不對? 那麼呢定 我的心靈不躁動 我對待一切事情的看法-非常的依於定而冷靜觀察 這就是我表現出來的性格-對吧 是不是成為我的身體的一部分 對不對? 成為我性格-我整個人性格的一部分 這叫定德 那麼呢慧 啊……慧 當然慧還可以再解釋一下 不過……就是智慧啦 不過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再跟大家-解釋一下關於法身德 因為法身德有時候 連什麼呢? 這個盧山慧遠大師-他都有一點疑 他都還要問鳩摩羅什大師 所以呢這個三身三德-可能跟大家稍微提一下 好!我們下一堂課再說喔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總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