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始終心要 2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始終心要〉 顯公和尚 各位比丘 還有我們方丈和尚 還有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上一堂課呢-我們跟大家講第壹 講說緣起前面的四科 幾乎都是講者的用心、因緣 講到第五科甲五的時候是-受授相資 主要有六 以下分六科 乙一-那一直到乙六分六科 那麼這個呢主要是在講-受方 這個……受學的人 也就是聽經的人-要怎麼樣子的來……用心 這樣子你才會有效的 那麼呢 應該說七科啦-有七者、七者 第一呢是要有求法若渴的心 寫下來哦 第二呢要恭敬至誠的心 第三個乙三呢-真為生死的心 乙四呢要生難遭遇想-生難遇想的心 生難遇想、難遇想 乙四難遇想 乙五即是修行的心-即是修行 即是修行 聽經即是修行哦-乙四 乙五即是修行 乙六不圖名利的心 乙七非關知識的心 總共有七個 我再唸一遍啊 乙一是求法若渴的心 乙二是恭敬至誠的心 乙三是真為生死的心 乙四是生難遭遇-難遇想的心 難遇想 難遇-「遇」就遇到的遇 難遇想的心 乙五即是修行的心 六即佛那個「即」啊 即是修行的心 乙六不圖名利的心 不圖名利 不圖名利的心-乙六 乙七是非關知識的心 非關知識 其實這個-你把它好好的記下來啊 這通通是你聽一切經、-學一切佛法的根本心態 哎呀!根本心態 要有這七種根本的心態 你聽什麼經、聞什麼法 通通很容易的進入你的內心 首先乙一、是求法若渴的心 那個……晚到的-你們自己看隔壁怎麼寫 乙一是求法若渴 在這個甲六哦甲五 甲五科受授相資當中分七科 乙一就是求法若渴 為什麼是求法若渴? 什麼是求法若渴? 就像口渴一樣的 渴得快要死掉那樣子-來求這個佛法的甘露 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就是說我們已經眼看著就要-墮落輪迴了 眼看這輩子快要完了-沒希望了 幾乎是到這種樣-已經到這種情況了 那我要沒佛法我看怎麼辦哦? 那種恐懼、渴望 那種內心的那種惴動難安 哎呀…… 這個渴望他能夠解救我於萬一 解救我的倒懸於萬一-那種想法 所以諸位-學佛法之前先要觀三界苦 先要觀自己的苦 然後先要觀自己再這樣下去-要下地獄啦那種感覺 你說哎呀!怎麼這麼悲觀啊 這你怎麼會是悲觀呢? 你就是因為不夠悲觀-你才混到今天你知道嗎? 你就是因為不夠悲觀-你才一日過一日的過日子 不然你們大部分-我看你們這種長相 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應該出家的 整個臉寫了個「苦」字 可是呢 怎麼沒辦法呀?-這個、那個的 所以就太大膽啦 太大膽了你就耗在那兒 所以我們應該要告訴自己說 苦、苦逼 然後苦逼了-哎呀!我要有佛法來幫助我 那個時候我就渴望於佛法 這種「渴求之心」要現前 諸位啊!你要來聽-什麼樣子的佛法都一樣 不是說我說的才這樣-不是 任何一位長老大德 即便是你聽光盤、-光碟片、錄音帶 或者叫磁帶 你都要有這種心情-要求法若渴的心 那種真心好樂的那種心情 那麼乙二恭敬至誠 恭敬至誠的心 你求法若渴-但是有人呢不恭敬哦 哎呀!你看你講什麼-我能拿多少來用就是了 那就…… 求法雖然有點渴 那就好像你求錢也有點渴 可是你求錢你就去-你就去做人家的生意對不對? 然後你就去公司裡任職對吧? 那麼公司每個月發給你薪水-你會覺得很感恩嗎? 不一定 真的不一定 因為你是賣命去給他做事的啊 那換得一點點鈔票來過日子 其實他賺得比你還多幾百倍 你跟他賣命欸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比爾蓋茲多厲害 要是沒這個三、四萬人-的那些軟體工作人員 那他能做出什麼軟體來 他再來是通天的本領也不能-對吧? 他是手法好、領眾優良-那大家願意為他賣命 就是這樣 那各取所需而已 可是今天不同 今天是我們為了了生死 我們好樂佛法 求法若渴當然有那種-那種所謂的「無常想」 求法若渴-那乙二我補充一下 乙二有無常想-生無常想 生無常想-還有起好樂心 是分這兩小科 那是丙一跟丙二 乙一又分丙一跟丙二 丙一就是生無常想 丙二就是起好樂心-起這種好樂之心 那這兩個 這就是求法若渴 那麼乙二呢是恭敬至誠 那是你應有的態度-恭敬至誠 恭敬、誠懇 那恭敬、誠懇 至誠-「至」無有二意叫做至 「誠」是什麼意思啊? 誠-真誠不二、真誠無偽 真誠無偽叫做「誠」 那麼呢 所以說恭敬至誠 「恭敬」是什麼意思? 因為你要知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諸位! 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聞佛法-是因為有人能說 他說了我聽了-我能了生死啊 啊呀!這簡直是-比救命恩德還要重 命、命死了嘛-這一世而已 法身慧命死了-累劫不可出 你看哪個恩德大? 所以我常常講說皈依了 我說皈依了之後你就要用法名-你不要再用那俗名了 當然除了說世間的證件-你還是用世俗名以外 皈依了你平常-同參道友之間就應該稱法名 一般人不願意這樣做 一般人總以為說 哎呀!法名就是玩票嘛-就是師父給一個名嘛 今天這個師父給那個-明天那個師父給那個 人家我身分證上面 人家我牌照上面 人家我保險卡上面的名字-才是真正有用的法定名稱 一般人都是這種想法 所以他把法名看得其次 若有無都無所謂-反正那也不是法定的 人家那個法定的才重要 那個我的房子-不是也登記在我名下嗎? 那個名呢才是真的 其實這都不對的想法 你……多少房子? 你因為登記在你名下-閻羅老爺 閻羅老爺子要你去-你名下你能帶著走吧? 啊? 那你累劫輪迴 這個娘、那個爹-給你這個名、給你那個名 你哪個名才是你真名啊? 啊? 然後你擁有這個肉體 你娘給你這個肉體 請問是給你好處-才給你這個肉體嗎? 可不咧 是他們貪婬 有男女婬慾-才有這個肉體給你的 可是今天出家師父-給你這個法名可一點都不同 第一給了你這個法名-三界之內你都能出離 極樂世界的蓮花上面-有你的法名不是你的俗名 再來!師父給你這個名-不依貪染而給你的 是依清淨給你的 所以父母只給你一個今生今世-有時而窮 本身是染污、苦惱的-這個肉身之名 而師父是無怨無悔、-無私無我的、清淨莊嚴 給你一個遍於未來際-得以解脫的法身慧命之名 哪一個才是莊嚴? 哪一個才是莊嚴? 這個眾生顛倒 該保住的你不去保 該寶貝的你不寶 不需要寶貝的你寶了一大堆 喔!要懂這個道理 所以說呢 所以說恭敬 你對於這個法的這種恭敬 要從你自己自身當中煥發出來 要時時的憶念-我是三寶弟子 這種恭敬才是核心哪 不是遇了出家人呢-啊!阿彌陀佛 甚至還有遇到出家人-點個頭 呃!呃!這樣合掌 看電影看太多了-這樣合掌、這樣合掌 隻掌不成合掌 那麼呢也沒有心哪 心要合到一塊-才有那個心的感覺 全世界 哪怕是基督教徒、回教、-天主教他們也是這樣合的 是不是這樣子啊? 禱告有人這樣禱告-上帝 有人這樣禱告嗎? 你看過這樣禱告嗎? 這也是只有中國人拍的那個-不像樣的電影才會這樣子 阿彌陀佛 你們看多了這種樣子-才會弄成那樣 完全沒有專業-亂拍一陣 你們也跟著亂學 那這樣子恭敬相不成 恭敬相不成 所以說恭敬是從生活中-隨時憶念三寶做起的 那麼這種憶念相續於你來聽經 你這個憶念就非常莊嚴 不是平常完全不憶念 自己皈依了沒有也搞不清楚 我皈依太多了-也搞不知道用哪一個法名? 那麼……一疊皈依證 皈依證-不曉得用哪一個? 那麼那這樣子 你說這樣子-你沒有憶念所緣 沒有所緣境可憶念 你不曉得用哪個名字來憶念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好像你今天念阿彌陀佛 明天念觀音菩薩 後天念地藏王菩薩 臨終的時候不曉得念誰? 你沒有一個專注的所緣境 懂嗎? 那怎麼辦? 沒關係!你回去用電風扇一吹 看哪一張皈依證吹最遠的 你就拿那一個的名字-當你的法號好了 你很難選嘛 師父教你這種方法選嘛-對不對? 不然怎麼辦? 那如果你只皈依一次 那就用那一次-你最幸福啦 那就最幸福-一個就好 那才是真正法身慧命 所以父母給你一個有限的-本質上是染污的肉體之名 那麼呢…… 那麼三寶給你一個-清淨的、無欲的、究竟的 而且盡於未來際通用的-能解脫的法身慧命之名 你要用哪一個? 是吧 所以呢我身分證上面號碼也 不!……不是號碼-號碼不能改 名字也改了 「釋某某」-我名字改掉了 陳水扁當總統-沒有做哪一件事情比較可以的 不過這件事情他-在他手裡同意 勉強還可以讚美他一句 那……那麼呢 他說好了可以啦-出家人可以換名字了 這樣 那我就馬上去換 他一說可以的第幾天-我馬上就去換掉 我現在姓「釋」了 我也不姓「梁」了-我也不姓什麼 我姓「釋」 那你說-哎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儒家的觀念我們尊重 可是佛教自有出格的看法 自有出格的看法 所以呢我不姓我父母的名了 姓呢-我都不姓了 我呢-我願意用修行給他們得利益 我覺得這是盡大孝 你不要用儒家那小心小量來…-來責難我 那是你的小心小量 我呢聽到了-可是我敬謝不敏 我不接受你的質難 因為我的價值比你-比你的價值不一樣的 OK 所以這是恭敬的 所以恭敬是從-你的身心當中做起的 所以你隨時隨地來做起-這樣叫恭敬 然後接著叫至誠 至誠是遇境對緣的時候無二心-無虛偽叫做至誠 所以「恭敬」為因-「至誠」為果 「恭敬」為前-那麼呢「至誠」為後、為用 「恭敬」為體、「至誠」為用 要懂這樣 什麼叫恭敬為體 「恭敬」是心的體 那麼表現出來就「至誠」-不二意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 表現出那種至誠的感覺 你看人家在跟你講話-或者你在跟人家談生意 人家在跟你談生意 然後你呢邊打打你的電腦、-邊回個e-mail、邊看看手錶 你那個生意就別談了 一定談不成對吧 為什麼? 你沒有至誠心嘛 你不喜歡跟人家談嘛 你眼睛不看著人家-你分心嘛 所以不至心 至心無二心謂之「至心」 誠-真誠 你不真誠嘛 無至無誠-世間法都不成立 何況佛法 何況聽經聞法 對不對? 所以至誠 所以首先是恭敬、恭敬 其次就是要至誠 那麼這是乙二-受授相資的乙二 那麼乙三呢-真為生死 本來恭敬至誠-其實也是包含了真為生死 但這裡更把真為生死提出來-那就是更加的若飢若渴 更加的怎麼樣? 更加的呀-目的是專注的 我知道聽經就是幫我-了生死 聽經不是好玩的 聽經也不是-因為林小姐打電話來了 所以不能不來 不是這樣 那這樣不是聽經的意思 聽經的意思是 你真的想要了生死-想要知道了生死的方法 你有這種想法、你有這種需要 你有這種需要 所以你要這樣做 這就是真為生死 所以你聽經你一定要常常會歸 欸!我聽了這句話-跟我的生死有沒有關? 請問我從剛剛講到現在-跟生死沒關嗎? 至誠懇切、真為生死-這跟生死沒關嗎? 你聽懂這個道理了-你真心用上來沒有? 你就要反應 你自己就要覺醒 那麼這就是-真為生死 乙三真為生死 你要有這種心哦 再來乙四 乙四呢是生難遇想 生難遇想 諸位啊 這個佛法能夠聽聞的-也能實際去好修的主要是人道 地獄、餓鬼、畜生 地獄呢-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名字都沒聽過還聽聞佛法 啊? 那麼呢餓鬼 餓鬼受苦啊-雖然沒有地獄那麼深哪 可是他呢-沈悶在那裡、迷悶在那裡 他可以蹲在那個牆角那一邊-蹲五百年 蹲五百年-一個大氣不喘一下 睡這個五百年-睡在那兒 這寒寒的窩在那兒五百年-如一剎那這樣 所以他呢-就是那種…瞋惱跟愚癡不動啊 讓他沒辦法心念起來-去了知生命的實相、苦惱相 所以生不起修道之意 那畜生呢 畜生只有兩種事 飲食跟交配傳後代-繁衍後代 牠只有這兩種事 牠什麼都不知道-愚癡透頂、愚癡 那餓鬼是貪 就貪那飲食-只想得要貪飲食 整天就是餓在那裡-貪 哪怕有福報的鬼啊-他也貪圖那些什麼? 那……人類的祭祀 貪圖他所擁有的財富-貪 那麼呢血塗的地獄-就是以「瞋」為主 所以呢造種種的惡業-下地獄 只是以受苦為父母 一切苦刑、苦聚為父母 根本聽不到佛法 也就是說-這個下三道根本聽不到佛法 那麼呢 人道暫且不講-我們說修羅道 修羅道其實是-有天的「福」沒有天的「德」 他算是天人的一種 但是事實上沒有天的「德」 他瞋心特別重 那麼他屬於天人的一種 那麼我們再講天人好了 天人-遊樂都來不及 那麼以什麼呢?-以享樂為主 所以沒辦法修行 「享樂」你要知道 那人樂起來 那個欲樂一有了之後啊 什麼樣子的法門他都修不了-你要知道 那個是比苦還要可怕 軟賊就是樂-快樂 快樂會比你什麼樣-會比那個惡法還難修行 那麼呢-以前佛世時代啊 那麼這個…… 佛的弟子當中有一位呢-神通第一目犍連 他有一位弟子 在家的時候有一位弟子-是一個神醫 那結果呢他因為-用醫術去醫療了很多的出家人 但是他沒有求往生 也不懂得要了生脫死 結果他死了之後呢 是一個國醫哦 然後就投胎到天上去了 那麼投胎天上去了有一天呢-這人間又有一個比丘生大病 哇!人間的醫術醫不好他 只好呢怎麼樣? 這個目犍連尊者-就上到天上去找他徒弟 找他這個-曾經當醫生的這個徒弟 那麼呢就這麼天上就等了一下 他有天眼通嘛 所以他知道他徒弟跑到哪兒去 他在天上等 等著等著呢-在路旁邊等 哇!遠遠就看到一群人-天人哪、天子啊 騎著馬車-答……的玩樂 那旁邊有這個美麗的宮女陪著-然後在享樂 飲酒作樂、邊騎著馬車-快速的這樣子通過 一群人這樣通過-通通是他認識的佛弟子 不過就不是 就不是那個他的那個耆婆-那個他的徒弟 然後好了!他的那徒弟呢-也在當中其中一個 在後面-答……這樣過去了哦 前面都是-但其中有一個 就是那個他要等的那個國醫哦 也在後面也騎著馬、騎著馬 然後騎著馬車-這樣嘟……過了 所有人經過他-連看他一眼都沒有 就像看他像看了透明人一樣 繼續遊樂-快樂得不得了 然後就這邊過去 連點個頭都沒有 連點個頭都沒有 通通是他的弟子哦 通通是他的弟子 那麼連這位大弟子 連這位重要的那個-國醫這位弟子騎過去的時候 有啦!有點頭-還舉了一下手而已 就這樣過去了 哇!這尊者實在氣不過了 欸!真是的-這些三寶弟子 所以我再想一想啊 以前的三寶弟子都已經這樣了 現在三寶弟子看起來不恭敬-其實也無所謂啦 那個時候都已經這樣了 那麼呢目犍連尊者一氣之下-現神通啊 就伸出一隻手-那隻手是彈簧手 伸了很長……追著他 最後把他馬車給捉住了 然後就把他收……-拉……回來 拉回來這眼前來 目犍連尊者就訓他 喂!你有沒有搞錯啊? 我(日語)-我是你什麼人你知不知道啊? 我知道啊-你是我人間的師父啊 好一個人間的師父 那你看到師父站在這裡-站這麼久了 你竟然連停一下都沒停一下 他說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我們這位大德-這位國醫大德 你知道嗎他 好整以暇、顏不紅氣不喘的-就回答他師父 他師父是大阿羅漢哦 他一點兒都不耽心 他就跟他講 師父-是啊!我是沒停下來 不過您看了-在我前面那一大票 那一大票騎著那個-BENZ馬車的那一些人 哪一個不是你徒弟? 都是對吧 我們都師兄弟是吧 目犍連想-是啊!對嘛 那你看他們乃至於連點個頭、-舉個手都沒有 目犍連講-對啊 那我已經很不錯了-我還點頭、我還舉手咧 我算很恭敬了 目犍連聽一聽說-這算哪門子?你看看 這你看看 移民到 移民到那個外國去了就變樣了-你看看 哎呀!你怎麼講這種話呢? 他說-哎呀!師父你有所不知啊 我們生在天人啊 天生就是來這裡享受的 這一享福了之後-什麼都忘光光了 我算還有一點良心啊 看到師父還認得啊 還舉個手、還點個頭啊 你看我們那些師兄-每個都嘟……跑掉了 於汝意云何?-你們想想看啊 唉!你們一定這樣想-師父!不會啦 我們雖然移民到美國-還認得師父啦 我可不說你們 但等到你們到天堂去的時候-到天國去的時候 啊!我看-那就是前面那些人 不是那個後面這一位-這位國醫了 諸位! 諸位! 這就是所謂天人難修的因緣 真的天人難修 這也就是可以看出來說-往生極樂世界多麼的重要 以你們諸位在佛門裡-修這些福報 這將來我看-生到天上去 你一享受了你什麼心都不想修-我沒騙你 所以人還是苦的對-你知道吧? 你知道吧? 享樂是很可怕的 所以你要是你家裡-你爹、你兒子讓你不高興 你女兒讓你耽心 你老公讓你不愉快 你老婆讓你不舒服 那是對的你知道嗎? 那是三寶對你的加被-你要知道 要是一切都很-perfect(完美的) 這樣子你完了、你完了 你真的不會想修行 還是你壯得像牛一樣-那沒有一點疾病這也不行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要有一點苦 所以真為生死、生難遭想 這個難遭想 就是你要自己知道 我們今天生而為人才有機會-好好安心苦樂參半的學佛 要是不小心生天人-乃至於墮落三惡道 你完全沒機會學佛 而生而為人 世界有六十億人口當中呢 當中才六億人-十分之一能學佛而已 這六億人能學佛的-我看 能專心學佛的-我看不到一千萬 那你們諸位能專心學佛-還有閒暇來聽經聞法 不需要在家裡照顧老公、-照顧小孩子 不需要看老板臉色 也不需要看員工的臉色 也不是開了一家店快倒了 這樣子沒有-沒有時間來修行、來聽經 通通沒有 而且身體健康、六根具足-耳聰目明、行動方便 能夠來坐在這裡聽經聞法 我告訴諸位-還真是難得的難得 難能可貴的難能可貴 所以要生難遭之想 懂嗎? 這就你自己身上要這樣感覺 更別提大乘佛法-怎麼樣? 是更難以什麼樣?-更難以聽聞 那你就更別提大乘佛法了 是更難以能夠聽聞 那這難以能聽聞當中的中國-這歷練了兩千年的天臺教法 那更是難中之難 所以諸位要能生難遭之想-好不好? 好! 那麼這一節特別要了解 接著我們-說難遭想是乙四 那麼乙五呢-要寫下來哦 乙五即是修行想 乙一是求法若渴想 乙二是恭敬至誠想 乙三是真為生死想 乙四是生難遭想-難遇想 乙五是即是修行想 諸位啊 講經是修行、聽經也是修行 不是說坐在那裡念佛、-打七、拜懺才是修行 聽經的時候就是修行 你要知道聽經是讓佛法的道理-轉入你的心裡 那就是修行 轉入你的心裡那就是修行-記得 所以說正在聽經的時候-你應當如是想哦 欸!這個道理我懂不懂啊? 我懂了我該怎麼做啊? 我該怎麼行啊? 我有沒有什麼違背啊? 違背的是什麼原因啊? 我該怎麼斷除啊? 如果這個道理是這樣好-我該怎麼用心? 用心的結果-應該產生什麼效果啊? 我應該怎麼憶念它啊? 你每聽經的時候-都要想這個道理 懂嗎? 這就是聽經即是修行想 聽經即是修行想是這個意思 那麼所以說 你正在聽經的時候 你一定要跟你的心-互相對答、互相對話 然後你一直問你自己-這個道理我懂嗎? 這個道理如果我懂-那它怎麼實踐的? 那如果是這樣實踐-那我平常有沒有這樣做啊? 有沒有這樣想啊? 有沒有這樣能力的去操作它啊? 如果不能的話-我該將來怎麼努力啊? 你正在聽經的時候-你內心要這樣對話 這個對話要產生 譬如說我剛講說-求法若渴想 有沒有?-對不對? 你就要這樣想了-我現在有沒有? 沒有!師父-我現在都快睡著了 眼皮都兩百公斤重-掛在那裡 那你知道沒關係 那你接著想-那為什麼我會這樣? 是不是我沒有求法若渴的心? 有咧 那有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身心堪荷不了 為什麼堪荷不了? 因為我時差還沒調回來 為什麼時差沒調回來? 因為沒經驗-或者因為玩得太瘋了 那……或者是心沒有準備好 你就要去想原因嘛 就譬如說這樣 好啦!那你不是說恭敬至誠 我現在正在講說-你聽經要恭敬至誠 那好了!恭敬是這樣哦 那……啊!對喔-我以前我都不用法名 我跟人家都還在稱俗名 不對 那我是不是應該改?-我原來的想法好像不對 好!我改、我改 你這個想法 你聽到我這樣說-那你這個想法馬上下定論了 那你就是修行了嘛 你將來跟師父寫信啦 跟師父自稱啦 跟同參道友互相稱呼啦 通通用法名嘛 那你決心這樣做了對不對?-好 那至誠 你本來還在想東想西-想著你家裡什麼事 現在你專心了嘛 你真誠不偽的-眼睛看著師父 然後說-哦!我要這樣聽經了 那這樣-你馬上就調整你內心 馬上就修正你可能的想法 馬上就增強你的-本來不清楚的概念 馬上就荷擔了那個你本來不懂-的想法進入你的內心 這聽經就是修行 不要等到回去作筆記-重新聽錄音帶、重新聽光碟片 不需要 這樣懂嗎? 所以聽經即是修行-是這樣修的 它不會浪費你時間-聽完了馬上受用 那你說啊……那我還是錄音呢 錄音是備忘用的啦 不是等回去還在那兒重聽一遍 你……捫著自心自己說說-你捫著自心回答我 你從以前聽經-錄音錄到現在 有幾次你回去再重聽的? 很少的啦 要不是那個 要不是那個同參道友分配你要-謄錄帶 你會再重聽嗎? 我看你不會重聽 對吧 忙嘛!忙碌嘛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你請假來這裡聽了幾天 一回到上班位置上-崗位上去 哇!一大堆工作-你哪有時間重聽 所以聽經就是修行 不要等到聽完了再來修 這個念頭一定要建立起來 當下就是修-聽就是修 那你說這是聽的人這樣 那說的人呢? 說的人與諸位無關啦 我可以不用講 不過我告訴你-說的人更是如此 講經說法切忌說自己的意思-說自己很怎麼樣 自己懂的-不是 是要去體會-佛到底要你講什麼? 是以佛為主 不是以自己的feeling-自己的想法、感覺為主 不是的 也更不是在-暗示「己能己德」在講經的 那完蛋了 那關乎名利 不過這個跟諸位無關 跟出家師父有一點關這樣而已 跟在家人沒什麼關係 你也不要這樣去看-出家師父講經 所以說其實 作修行即是修行想-即是修行想 這本身講經的人-本身也是一種修行 他也是一種修行 是這樣要知道 好 那麼這個呢是-即是修行想 諸位!聽經的人務必要多多的-多多的去體會 那麼將來有因緣講經的人-你自己要知道 講經的人是沒有自己的 你坐上這個檯子上去 不能指桑罵槐-也不能藉故譬喻 然後罵了某個特定人 不可以的 你就是-但是 重點就是你必須要把-佛法怎麼樣清晰的、完整的 透過語言的提示 然後轉入到每一個聽者的-心中去 你念茲在茲的是 怎麼樣譬喻? 怎麼樣橫說豎說、深入說廣說-或者重複的說 讓聽的人能夠-真實而完整的聽進去 你所想的就這個而已-沒別的 只要聽講經說法即是修行 是這樣 它不會產生一種歡喜 也不會產生一種恐懼 也不會產生一種-趕快講完、趕快講完 這種好像……-應付差事這樣的想法 不會的 他只有念茲在茲的-想要把佛法的真義 就透過語言的提示 然後 透過文字的提示 然後用他語言深刻的表達 然後完整清晰的 而且恰到好處的給他的聽者 他只有這個想法而已 他坐上這個檯子上-只能夠有這個想法 他不能有其他的想法 不過這跟在家人沒有關-跟出家比較有關 那在家跟出家都有關的-就是我剛剛講的那個 你聽了就得要跟 當下跟你的內心相互抉擇-相互比對 馬上就要感覺-我是不是照作了? 我做的好或不好? 我做的對或不對? 或我懂或不懂? 那懂了我做了嗎? 我不懂-我現在是不是才懂? 我現在懂-我應該怎麼領納? 我真不知道應該怎麼吸收? 甚至於進一步的說 如果有人問我-我應該怎麼告訴他? 今天所聽到的 是這樣 然後慢……收心 這些是想法-是分別心哦 慢慢的由分別而不分別 慢慢由分別而不分別…… 慢慢的你就於分別中不動搖-自性 所以聽經就近乎入定那樣 一句一句的佛 一句一句的道理-佛法的道理進入你的內心 就匯入你的薩婆若海當中 所以聽經聽著……-好像一些境界都沒有了 一些境界都沒有了 只有講經說法的聲音 連講經說法的人也沒有了 慢……聲音進來了 最後呢-只有法進來連聲音也沒有了 只有感覺 只有那個法的感覺-透過聲音傳入 你連聲音的起滅相也沒有了 聲音的大小相也沒有了 聲音的強弱相也沒有了 只有聲音導入的那個什麼呢? 那個概念進入了 最後連概念也沒有了 只剩下什麼? 只剩下一種感覺 一種法的感覺一直在你內心-湧現著……衝擊著…… 《法華經》上說-幾劫猶如一剎那 就是這樣聽來的 就是這樣聽的 所以說的人-在修行 聽的人-也在修行 這都是《法華經》上-教我們的啊 是這樣子聽經 諸位啊!要即是修行想-也要即是修行修 要這樣子囉 那這是乙五 受授相資中的乙五 那麼乙六呢-不圖名利 誰不圖名利啊? 聽經聞法的人也會圖名利-你信不信? 你信不信? 有人常常跟我說-啊!我學佛可久的了 我曾經在道安法師座下聽經 那個我們顯公和尚還在台北-哪裡、哪裡講經 我就在那裡聽經了 這當然是代表你的資歷啦 問題是有沒有表現在你的身心 所以它代表一種名-一種名 它代表了一種名 聽經代表了一種……-經歷過的經歷而已 糟糕囉!不是這樣子 不是這樣 聽經可不能這樣 聽經除了修行以外-沒有其他附庸的目的 聽了-也忘記自己聽了 只有那個法進入到內心裡 融為你的一種感恩-跟禮請跟隨行 這聽經的內容是這樣子的 那如果諸位能夠-懂得這樣子來聽經 那麼你聽經是一種謙卑的-不帶有其他的目的 那倒過來講經的人呢 講經的也是這樣 講經人不能動輒說 喔!你們要知道啊 能夠跟你講經的人-有多麼了不起啊 或者喔!這個道理-別人不能說我才能說 或者是 你們今天能聽這個是多麼的-特別啊!如何 暗示己能 不可以這樣 當然如果說為了-讓聽者能誘起那種難遭遇想 他可以適當這樣子講啦 但是講經說法的人-不自以為是法師 人家怎麼稱隨他-自己就是報佛恩 講經就這樣 也沒有什麼我能說-不是 那都是佛能說 我只是藉著佛法-我自己再熏陶一遍 然後跟大家分享而已 不是我能說 所以他越說越沒有一個「我」 不能有一個「我」 我是法師、我是什麼人 那種不可以 不過這個又跟在家人沒有關係-但是跟出家人有關 因為在座有出家人-我也順便提了一下 我也在學習啦 所以叫他-怎麼樣?不圖名利 不為這個名利 這不為名利-其實還包括什麼樣? 包括聽經聞法的人多還是少?-你也不要在意 諸位!也不要去在意這個事情 懂嗎? 菩薩有那個「一人菩薩」-一人無眷屬的菩薩 也有少分眷屬的菩薩 也有無量無邊眷屬的菩薩 同樣道理-講經說法也是隨緣 這跟這個法本身好不好無關的 這樣懂我意思嗎? 所以重點在於-你用修行的心來聽經 那麼你用真誠的心、-了生死的心來聽經 即便是只有你一個人-讓一個師父來對你教 或者是你一萬個人-你只是其中之一坐在那裡聽 通通一樣的價值 所以說千萬也不要以人多跟寡-來說這裡講經是好或壞 或者有價值、沒價值 這也不圖名利 也不圖這一些-外表虛假的這些相 也不圖這些相 好!那麼接著呢-我們再來說 這是不圖名利囉 那麼接著 這個……這是乙六 這個我在佛教界看了很多 他們是以那個人的多跟少來-來決定法的高跟低 聽這個法的人、學這個法的人-的多跟少 來決定這個法的高跟低 那我說這就是-其實帶有一種名利心 不帶有一種 不是一種、以一種-真心求法的心 那同樣的-他親近善知識、親近道場 也是以道場的大跟小 有名、沒有名 追隨者的多跟少 蓋得莊不莊嚴-來分別 這也是這樣 我覺得這個呢-都值得商榷、都值得商榷 這都是圖名利的心-這樣 好 第七-最後 無關知識的心-來聽聞佛法 哎呀!這種事最麻煩-尤其知識分子是最麻煩 不過我們老和尚的弟子比較-看不出來這種樣子 這最令人欣慰 很多知識分子啊 很多知識分子-尤其是來了美國 「留學」那當然他是知識分子 那他聽經聞法-常常是以「知識」的立場 增長知識的立場來聽經聞法 那這是很不恰當、很不恰當 佛法不關乎知識 佛法是知見 是你要有心想要修-修行了生死 那麼呢你去聽它 是以了生死的方法的-理解為核心的 不是以我知道了多少佛法知識-來聽的 那當然也不關乎學術 看你說的-是怎麼樣呢?好不好 沒有什麼好不好的 諸位 佛法沒有什麼好不好的 能聽的比能說的還重要 他說得好-你不能聽 你一個顛倒的心-把它當知識聽 我懂得很多名相、道理 這不關乎你的生命 這樣子是真的殘害你自己 諸位!那是殘害你自己 那還不是 那不要說不是-聽經聽不來啊 那簡直會壞了你的信心-會壞了你的信心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不要關乎知識 那你說不關乎知識-那不然關乎什麼? 也就不要把它當作記問之學的-只是記得 應該要把它拿來當作-我要修的方案、方法、提示 這不關乎知識 也不要去作所謂的「學術」 學術什麼? 先以「懷疑」為主 會這樣嗎? 真的像師父講的這樣嗎? 有那麼嚴重嗎? 這出自哪裡啊? 這個話出在哪裡啊? 你不用心去聽 你不用你的感覺去-去感覺師父所說的話 結果你在考問出處在哪裡? 你這句話有沒有佛典的根據? 那最糟糕了 我們說找佛典的根據-這是也有必要 譬如說模稜兩可的時候 我們需要佛典的根據 或者是前人比較少提了 那麼我們覺得有這個-很重要的道理 我們要提給人家知道-我們也要舉佛典作證明 這是需要的 如果學術是為了這樣子-你去找根據 這當然也對 可是不能夠-一定要找文字的根據 你有時候要超越文字去感受到-那個佛法內涵的部分 那是修而相應的那部分 所以那個不是所有的-都是在文字上找得到答案 有的時候你必須在修當中-才能相應而找到答案 這所以說是無關知識-非關知識 你要去修才是 你才能相應於-師父說的那個意思 他即便說那個話沒有經典上-確實的文字一段在那裡 可是他的意思不壞佛法-不離佛法 你得去修了才能感應得到 所以你怎麼可以用-知識來看待它呢? 哪裡有說到啊? 哪一部經有這麼講啊? 哪個人論文有這麼說啊? 哪個大德有這麼說啊? 那都是其次了 你得先用修的立場去感觸-去感受 那你說-萬一我聽了還是有懷疑呢? 沒問題!有疑有悟 是小疑小悟、是大疑大悟-這不疑又不悟 那都沒問題你可以疑 可是這個「疑」-不是目的 「疑」是剛好你有疑-那當然你就自然疑 懂了意思嗎? 可是搞學術的常常在-不可疑當中 不!…… 他在-不知道怎麼疑故意要找疑 這就有問題 而且只是知見之學 不與你的內心-不與你的生命的解脫相結合 這是-完全是知識的事情 這樣懂嗎? 好!所以說今天這兩堂-上第一堂、第二堂 我們把講說緣起給說完了 那麼呢 下一節課我們開始要進入-五重玄義 那麼呢來跟大家討論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