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47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上到這第七章 關於唐代佛教 這是跟社會政治的關係 那麼談到第六十七頁呢 關於沙門禮敬問題 他談到沙門禮敬的問題-他就開始追溯到這個 這個五胡十六國時代 也就南北朝的北朝時代 他這裡頭提到了這個 法果當時做了北魏初代的 北魏初代的這個 道人統的時候呢 他就強調了 這個太祖英明好佛啦 那麼是當今的如來-沙門應予禮敬 這真正的意思-事實上是怎麼樣? 就是說 他在這種強大的-君權的壓力之下 那麼呢北方的胡族呢他 並不是以一個文化的立場 他是以一個要強大國家 這個政權的貫徹的這個立場呢 他要求怎麼樣? 他要求這個 這個所有的哪怕是出家人 你也要臣服於我 這裡頭也有帶有一種 你是漢族之人呢 你也不可以因為你是出家人 而不臣服於我的這種-特別的想法 這種特別的想法 那麼在這個時候呢這個 道人統呢 他因為本來就是國家-的準國家官方官員之一 他當然要替他老板講話 那這一方面這樣 一方面也真的是受制於 這麼強大的君權的壓制 他就轉移一個說法 他說啊 佛教如果要興盛 當然要由國王來 來給予推行 這就所謂的仁王 那麼當今皇上呢信仰佛教 那麼他就是推廣佛教的一個-好的仁王 那麼顯然他就是-當今的如來佛啦 當今之佛啦 所以我們大家呢 也不是拜他為國王啦 我們就拜他是佛就對了啦 這樣子也讓出家人禮拜帝王 感覺上好受一點 反正你就拜的不是佛 拜的不是帝王 拜的是佛 那麼同時也架構了一個 帝王你要被我們拜 你因此你就想當然爾的-是要作如來囉 那要作如來當然要護持佛教囉 要弘通佛法囉 所以在北方的佛教呢 北方的帝王呢 一方面他是胡族人 他要拿這個佛教 同樣是非漢族的文化呢 來抵抗漢文化 所以他也樂得提倡佛教 其次呢 因為佛教也戴他高帽子 他也樂得怎麼樣? 去所謂的支持佛教 三方面呢 佛教可以為他祈福 可以為他呢 這個……平衡人民的什麼呢? 精神生活等 於他的 於他一個胡人來要-治理這個地方啊 本來經驗就比較不足 本來就少於儒家這樣子的 漢人這樣用儒家觀念-來治理的這種經驗 那今天你有佛教進來了-當然也幫助他 所以他有各方面的好處 更何況這樣子呢也統一了 所有的人民對他的禮敬 包括出家人你也禮敬於我 所以他也樂於這樣 所以在北方的佛教-之所以佛教興盛 常常來自於這種很現實的考慮 也正因為他是現實的考慮-所以你看滅法 兩次都發生在北方 看到了沒有? 兩次都發生在北方 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以理解得到 那麼 不過這也從此 建立了一種所謂的 佛教要興盛依賴於帝王 這樣子的一個論述 這樣的思想 這種思想一直演變到後來-就變成 佛教呢 就受限於這個國家 深受這個國家的這個 仰賴國家政治力的支持這種-困境 也是這樣 不過我告訴諸位啊 這個時代你是別想 妄想什麼仁王、轉輪王 哪怕是轉輪王-是他來歸依於佛教 不是你去祈求於這個仁王 對吧? 所以要是這樣了解的話-我們今天不要再妄想 什麼仁王不仁王-這種不切實際的思惟 即便是這樣也是他來歸依佛法 所以你真正要做的是 佛教內在清明 修行要高深 道德要為世人所景仰 於社會的善的影響呢 要足以為社會人士所認同 你要做的就這個 你不應當去做那些不當的幻想 所以現在的出家人跟政治人物 仍然保持應有的距離 也應該是這樣的意思 不過當然啦 屬於政治的事務 確實要受限於很多-政治人物的認同 他才能夠幫你 在某些法令上 怎麼給予突破或什麼? 這就是現實 這就現實 所以佛陀當時是要求 出家人不建寺廟 由在家人去做 你就完全方外了 也不去 也不去爭 也不去爭取 也不出面去爭取什麼? 有就有-沒有就算了 我不求於你 你就沒辦法求我了 現在的情況 確實一般不容易 寺院你說要讓在家人來經營 他們也沒有空 他們也沒那個道 不懂那個道理也不知道怎麼做 那麼其次呢 萬一你倒過來 你交給他了 那他…… 長養他壯大了 甚至於他還乞丐趕廟公-(台語) 把出家人趕出去了 這個時有所聞 所以你這個-也不切實際能這樣做 當時佛陀在的時候呢 出了很多大的居士 他是有能力又有恭敬 能這樣 但是到中國 幾乎這樣子的情況並不多 歷代以來-都是出家人自己經營寺院的 那麼所以說不容易行得通 不容易行得通 但是我們還是期望-有這樣的因緣 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也就是說寺院有大的-有力的居士來給予護持 一切的對外事務呢 世俗事務通通就由-這居士來給予 進行、磋商、斡旋這樣子 那出家人就專注修行 好!那麼接下來一段 隋代 到了隋代 他回復講這個北朝 那接著講到隋代 南北朝接著講隋代 隋代是繼北朝的-胡族國家而興起 統一了兩百數十年的分裂局面 合併了南北朝的漢民族國家 它繼北朝興起然後統一南北 到了唐代 又進一步的使南北對立的-佛法跟王法的關係得到了結論 到了唐朝就已經得到結論了 那便是沙門的禮敬問題-順從了中國的傳統 怎麼說呢? 他就說到 第一 唐太宗貞觀五年呢 詔令天下僧尼禮敬父母 直至這個同樣的這個貞觀五年 貞觀七年的時候才停止實行 那麼到了這個-高宗龍朔二年的時候呢 唐高宗 又詔令天下的僧道必須拜君親 天、地、君、親、師-那個君親 當時就有道宣 我們的道宣大師 還有威秀以及彥悰等大德 上書反對 反對這樣子的事 反對這樣的事呢 那麼 結果就把這些事情-交由百官來審議啊 結果就贊成的跟反對的呢 就形成兩派 最後呢結果就妥協成為說 只拜父母不拜君主 此後到唐玄宗開元年間 就開元之治出現的時候 他更加強了所謂的-政治的什麼呢? 更加強所謂的-政治跟法治的建立 因此呢 因此在這個開元二年哪 在開元二年的時候又詔令 再次的詔令呢 這個須拜父母 到此為止中國佛教已經完全從-印度的特性之中變化出來 融入中國社會的形式 也就是 好吧!那你不拜君主 那至少你要拜父母 那麼雖仍然有部分學問僧-持反對意見 無奈大勢所趨 已不成其為問題了 相繼了貞觀之治-而來的開元之治 完成了唐代的律令制度 而確立了統一國家的政治體制 這就開元之治的價值是這樣子 它建立了什麼呢?法制 那麼呢這個時候 國家統一的政治體制-建立的時候 使得南北朝時代所呈現的 佛法跟王法的仍然有對立跟 兩相對立和一致的-這個差別現象 以隋唐國家統一的這專制君權 產生了抑揚的功能 也就是說 揚起了世俗的帝王法 國家法令 那麼壓抑了佛法了 所以你說唐代佛教興盛 面臨這種帝王 這種強大的這種 這種儒家思惟啊 你佛教就屈服了 看到了沒有? 是不是啊? 所以我一再地講 這是一個文化問題 到今天 雖然基本算好一些了 但它一直隱藏著有這樣東西 所以唐代的佛教 沿著此一線索向前 向前進啊 和家族制度的 家族制的社會的行事呢 仍然進行了關係 這以下所講我們不唸 主要就講的說 婚、喪、喜、慶 尤其是在這個喪事方面呢 就結合 佛教就結合了這種家族的思惟 特別強調了孝道 所以產生了很多經典 甚至於是後來-被人編出來的經典 哪怕是 什麼《閻羅王授記生七齋-往生淨土經》囉 什麼《十王經》這樣的經典 都在強調一個度亡、孝道-等這樣觀念 這就是他的 日本人的意思是認為說 這樣子讓佛教也因為說 屈服要拜父母 被要求說要拜父母 因此他也就在要拜父母 所以要尊敬孝順父母 然後因此佛教就-更特別強調了孝道這種觀念 那因為強調孝道-所以這以下這幾部經呢 什麼《盂蘭盆經》等 這種孝道的經典就特別的發達 依這些經典而建立的法會-跟追薦的這種佛事呢 也因此特別的發達 他認為這是因為這樣來的 不過在我們今天來看-好像不是這樣 因為我們今天來看 我們已經沒有所謂-敬帝王這件事了 對不對? 可是我們仍然保留了什麼? 佛教裡頭特別強調的孝道 是不是啊? 我們認為孝道是很對的 然而孝道並不影響我們出家 我們認為是 我們出家了-所以就不在家裡盡孝 可是我們可以透過自己的修行 功德的迴向 導引父母進入佛門 或者讓父母往生了 仍然得到誦經、禮懺-功德的追薦 這本身就是我出家人-能夠實踐的孝道 這就好像說世尊 在他的父親往生-他仍然去抬棺木 世尊在父親還沒往生之前 他教導他的父親呢 信佛不打緊 還證得初果 這意思是一樣的 在我們佛教徒來看 這根本跟帝王的要求無關 這也跟儒家的要求無關 這本來就是佛陀有講到 那麼呢西域、印度 或者印度或者西域 是不是有強調? 是不是有特別的強調?-對中國人來說 或許並不是那麼清楚 也並不是依於西方印度 或者是西域呢有強調-他才懂得強調 也或者真的是依於 中國儒家的這種父母為尊 而發展出來特別強調的孝道 可是看在我們今天-理性的來觀察 這並沒有什麼 並沒有什麼讓我們在修行上-有什麼隔礙的 反倒是會增長我們修行的動力 對不對? 父母來 父母過去啊 沒有好好修行 我現在要好好修行來怎麼樣 來回報他 來追薦他 這我也修道了嘛 《地藏經》講嘛 分分己獲 修行七分當中-我得六分父母得一分 那這不也跟我自己的修行-相結合嗎? 所以 沒什麼問題的 這件事情倒是沒什麼問題 問題就在於禮拜這個問題上 禮拜就代表著一種……-一種威權、一種價值的混淆了 我既然辭親割愛 我做為法王之座下的佛弟子 覺悟之後呢 連佛陀都不拜他的父親了 當然我們也應該遵守-這樣子的一個傳統 所以我們也不拜父母 這不是我們佛教特別這樣 基督教、天主教 甚至於香也不拜了 連追薦也沒這回事了 他都認為上帝帶走了 他們也是這樣子的呀 所以在當人類-進入了宗教的時候 拿一句佛教的話來講 父母給我肉身 三寶給我慧命 給我肉身 他只要行婬就能得 是不是這樣? 那我就得了 他養我 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他自我愛-所發展 他愛他自己所以他愛他兒女 所以他養我 剛開始也是他的婬欲 所以生下是我 我之所以被他生 是因為過去世跟他的因緣 所以這純然是很世俗的 然而三寶所能給我的 是一種凡俗生命的再生 是一種凡俗生命的昇華跟超越 所以我禮敬 我因為超越了 所以我禮敬三寶 禮敬我的師父 禮敬我的善知識而不禮敬父母 這在價值的意義上 在宗教價值的高低分判上來講-是很合理的 那你不信佛的人-當然不理解這樣 因此你就認為我怪怪的 我出家人怪怪的 我覺得這是 這是一個文化認知 還有宗教情操認知的差異而已 沒什麼好說 我們也可以斷 我們仍然要斷然地要 依循佛法的這種所謂的 法界主義 世界主義 來施行不拜父母、不拜君親 的這個事實 我們天地也不拜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些都是六道鬼神而已嘛 是不是這樣子? 當然我們不驕傲 可是我們絕對不能拜 因為拜了代表了一種-歸依的意思 在佛教來講就是這個意思 歸依的意思 那我們不歸依天魔外道 哪怕是一切凡俗的思想 那當然父母非出家人 他如果出家了-那就看戒臘高低來論了 如果他戒臘比較低-當然我也不拜 戒臘比較高當然我可以拜 除此以外我們不拜 就這樣 這個是很清晰明白的概念 大家不能混淆哦 在當時那個時代是沒辦法 再者 六朝的沙門上奏時 這就提出了證明 所以文我們不用唸 就是說在六朝時代 就隋代以前包括 在隋代以前哪 沙門上奏的時候啊 也對皇上 他也有僧官嘛 所以也有僧人官 僧人身分的官嘛 做為沙門統之類 他上奏皇上的時候 他自稱「貧道」 可是到了唐朝你看看 「臣沙門」 吃力啦(台語) 自稱是臣咧 那臣那就慘啦 天、地、君、親、師 那他就是你的君哪 是不是這樣啊? 沙門那這……沒辦法 所以你現在 你現在就知道 我們總是認為說唐太宗如何? 唐朝是佛法最興盛的時候 其實也是佛法開始妥協的時候 看到了沒有? 事實就是這樣 而且儒道 儒、釋、道之間哪 那個儒家另外別立 道教跟佛教呢 是道講前 佛講後 是這樣 是這樣 當然這也無妨啦 不過就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是佛教比較強盛 一直就這樣 從來就沒改過 到今天還更是這樣 佛教強盛 沒有錯 可是在當時的唐朝呢 是道家講前面 好! 那麼接著我們第三節-講到州立的官跟官寺 跟內道場 這個 我想大家看一看也就可以 主要是指的說 唐朝 歷代的什麼呢?帝王 從高祖開始 他們都為了 尤其是像高祖啊 唐高祖他因為呢這個…… 剛開始進行革命嘛 然後奪得天下 殺了不少人 所以說他要為開國的什麼呢? 這個有功之勞者呢 這個進行追薦之事 所以他就迎了這個僧伽 跟所謂的道士啊 一起在這個太極殿啊 設無遮大會啦 命七日之間行道功德-追薦其為國 為國亡軀的這個功臣等 那麼太宗 那麼也是怎麼樣呢 也為了 為揚其國威 就是太宗他 唐太宗他對外侵略 對外侵略擴張國土的時候呢-人民當然 軍人當然也有死亡的 他也要追薦 那也比照辦理 然後都是以命令之姿啊 命令你 要來為國家做這樣子的事 那後來呢 這種事情做了 就甚至於也形成了什麼? 形成了每到 乃至於這個高祖的祭祀的時候 長安的這個什麼?章敬寺啊 也一樣設齋 那麼呢 要進行為自己的 皇帝的祖先哪 進行所謂的追薦 這後來就變成定式 那變成說怎麼樣? 出家人呢也專門 既然你都對你們自己的父母-也要做追薦 那何不來為我國家的-國君的父母來做追薦? 那這個時候他就要求什麼? 出家人根本就在國家的首都 以及各地方地區的-主要的首府所在 通通舉國進行這種類似為國 為國祝壽啦 為國消災啦 為國追薦啦 這樣的形式 這樣的形式 這種形式一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 那個佛教會啊 哎呀!那汲汲營的 熱熱切切的 每年要辦個什麼仁王護國法會 那麼請那個政府官員來拈香 大概就是這一類的觀念的延續 不過基本好一些就是說 基本上是我們主動-不是他來要求我們 我們拜了我們說-我們在為國 為國祈求平安哪 你也來拈香 這是我們主動 這點是沒問題 我們很贊同 我們也支持要繼續這樣做 我只是說這種形式-到今天仍然還存在著 只是主從關係改變而已 諸位這樣了解嗎? 這段文就在講這個 那麼接著呢 他就有提到了 提到了說 在法令當中的要求-跟說明的時候 跟說明的時候呢 這個 這說明的時候呢 都是道家跟佛家呢一起並論 把儒家另外擱開來 儒家它就是國家的主體思想 的領導思想 那麼佛、道兩家-他一起把你當作是被規定者 在規定你 那麼接著又 在七十頁提的是指的說 這個道場的建立 由國家的經濟力量呢-在國家的首府 還有呢在各地方建立了什麼? 代表國家進行法會追薦等等-這一類事務的 所謂國家建立的佛寺跟道觀 佛寺跟道觀 這裡頭一直到武則天-都還這麼做 後來武則天 她那個短短的王朝結束了之後 被這個……中宗 唐中宗中興之後呢 那麼當然呢 在另外他把它的名字全部改了 這大雲寺改成中興寺 然後另外再加一個中興觀 道觀-他加上去 武則天她專信佛教 她不信道教 所以她只建寺不建道觀 但是呢-馬上她被推翻了之後呢 馬上這個唐室呢 馬上就又恢復了-有道觀、有佛寺 平行建立 在地方上叫做開元寺 在中央叫做龍興寺 龍興寺 是這樣子 那麼呢 就這樣子地方 還有國家 國立的寺廟 跟地方立的寺廟 它同時存在 所以一個省、一個郡 同時有四種寺廟 有國家立的兩間寺廟 一間是佛教的、一間是道教的 那麼也有縣立的 就地方立的 地方出資的 也有一間佛寺、也有一間道觀 總共是四寺 就是龍興寺、龍興觀 開元寺 開這個開元觀 這樣子這四種 四種寺 那麼 那麼這樣子就了解了哦 好! 接下來 那麼看到七十頁的倒數第二行 天下諸州國立的開元寺-跟開元觀 以及龍興寺跟龍興觀 不僅做為聖節-與國忌日的國家道場 同時更做為各地方 佛、道二教的信仰中心 將受自中央的宗教文化 普及於各地 而且對其管轄的寺跟觀 以及僧道的宗教行政上 佔有統括性的重要地位 也就是說他透過這種-國家寺院的建立呢 來進行他政令的宣導 以及平常國家奠祭 國家節慶的什麼呢? 這種祈福的工作 同時也把 管理僧伽的這種行政功能 寄託在這些國家寺廟裡頭來 這樣諸位了解嗎? 這樣諸位了解嗎? 是這樣 那這樣子好不好? 當然不好啊 是不是啊? 那你國家都已經-介入到宗教裡頭來了 喔!他蓋的廟 結果以這個廟被凸顯了為一個-比較有地位的 然後就以這個廟裡頭的人-來管其他寺院 是這樣子 然後就進行 那就國家權力就透過這個-國家所建立的寺廟呢 來介入到一般的寺廟來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了吧? 這樣好不好? 當然不好 所以到現在還有人-一直在期望著 要幹僧王 那要有僧王 僧王制度什麼的 這都是封建思想 這不對的 這樣都會被政治權力所介入的 泰國 喔!有人很欣賞泰國那個樣子 那是不懂道理 不了解這個 兩者要各別分開 政治跟宗教要分開的 這並沒有什麼好處 有人談到日本也說-喔!很恭敬 雖然日本沒有出家人呢 可是他們制度很嚴謹 嚴謹的頭咧!嚴謹 那你要這樣 台積電啦 什麼……台塑公司啦 是不是制度也很嚴謹? 那你覺得怎麼樣? 你是不是要跟他學? 亂來耶 那是日本人-他已經沒有佛教的實質了 他是為了什麼? 一個……表相宗教行為 那種所謂宗教事業的嚴謹 那跟企業嚴謹是同樣一件事情 那已經沒有修道內涵了 你搞不清楚還在那裡讚美 喔!那日本的出家人噢 喔!那個還會吟詩作對噢 唸那古文非常好噢 他要演戲才能賺錢 他不學這把、這把戲法 他能夠繼承寺廟嗎? 是不是啊? 那個不是修行耶 是不是? 那個不是修行 哪怕一個出家人什麼都不會 他有道心 他能夠持戒 就贏過了這些出家-日本出家人 這些非出家人的宗教師了 你說那 把價值都錯亂了 我看有很多人 很多人到了日本讀點書 看了一點 參觀了一點點什麼東東的 回來就錯亂價值 還把那種玩意兒當作價值 那日本人最會裝模作樣 那你去看那個叫做有價值 你不曉得那個 他在你面前演那樣子-回去抱老婆 你能夠說這種人 這種人的行為會為 為一個傳統的-修道的出家人做榜樣嗎? 這簡直是顛倒 不要再講這種話了 那麼呢 接下來關於內道場 他提到了一段話 天寶五年 天寶五年不空三藏再度入長安 那麼歷仕於這個 不空三藏歷仕於-玄宗、肅宗、代宗的三朝 於禁內設置的內道場 做為新佛教的活躍中心 以密教的修法來禳災致福 那麼肅宗之世 內道場的供奉僧達數百人 朝夕修持的念誦之聲 聞及大內 那麼呢代宗之際啊 內道場亦供奉大德百餘人 居止、念誦 這個轉往行道 盛行 盛行佛誕會、盂蘭盆會 每年的聖節則召名僧至禁內 施內齋 像這樣的僧侶-出入於禁內的榮譽 其儀禮之隆盛 亦凌乎王公之上 雖然 唐室的內道場及內齋的施設 有時期也會中止 但此卻為 唐室皇帝自己信仰佛教時的-許多場合的通例 這裡頭代表了什麼? 到了這中唐之後啊 天寶-中唐之後啊 中唐呢 玄宗、肅宗、代宗 從玄宗開始 唐朝的國祚就開始走沒落了 那麼他呢 在內朝裡頭呢-制定內道場 並且呢 這個尊重不空三藏 確實的不空三藏有很多 在《高僧傳》裡頭記載的 不空三藏有很多呢 咒術的施行 密咒的施行 相當的靈驗 他可以讓天上的北斗七星呢 這一夜之間不見 就不見了 他可以這樣做 他可以施法術 或者某一種程度是一種幻術 讓它讓所有人都看不到它 是這樣 那麼這樣子呢 當然他也有很多的醫病啦 觀察天文、地理啦 他也做曆書等等-這樣子的事情啊 他都做得很好 那麼這樣子贏得了朝野的尊敬 同時呢 也遵從他的意思建立了內道場 那內部裡頭-長年都有人誦經行道 我告訴諸位 這個當然也代表著 高僧大德的德行、才學 折服了當時的 以儒家為主要思想的什麼呢? 帝王 還有所謂的文武百官 這也可以這樣認知為 這樣折服了儒家的這種-這樣子的情況 第一 第二 在國家文治安定之下呢 那麼呢 出家人內部的治理 修行 法務增上的同時 又有這樣子有道德的人-能夠來折服人王 那麼就自然的 儒家的氣焰就會消失 它就會反過來來信仰你 你看看所以說帝王-他建立了內道場 那麼進出皇宮啊 受到尊重是駕乎王公之上 「王公」你要知道是什麼? 是國王 是皇帝的親戚耶 連皇帝的親戚的尊崇-都沒有他高 那麼那這樣子當然 文武百官對於三寶的敬仰啊 那當然就會風行草偃 就因此就更加的什麼樣? 佛法就受到尊重 這究竟也是 所以說一方面 他前面講到這個 帝王的 帝王的 要尊重帝王 他甚至於用法令規定你 介入你宗教的信仰、行為呀 要求你要禮拜君王 禮拜父母 固然一方面他是這樣-強力的來運作 但是另外一方面 因為你的修道的道德 跟學問的感召啊 也使得他不得不尊敬你 所以即便在這環境-這麼困難的這種專制之世啊 佛教仍然換取了 得到了強大興盛之力 你看內道場裡頭-有這麼大的一個 一個修行的場域啊 這又不同於在初唐的時候呢 是佛、道兩個宗教同時進行-又不一樣 它是只有佛教 這裡頭只談到佛教 而且是以禁內的內道場 唐朝這樣子的這種內 大內的這種內道場 這已經是-不是一般能夠進去的地方 而他能夠這樣做 這當然代表那個時代佛教-修行人的道德、修養 以及社會的影響力 跟政治的影響力 確實是相當大 然而這是由於他的修養來的 並不是由他的出賣佛教來的 也不是由於他的這種 奉承阿諛來的 並不是這樣 那麼好 接下來最後一段說 唐朝的佛教 是以禁內的內道場 兩京的諸大寺 天下諸州的開元寺 以及龍興寺 做為各層的中心 由中央以迄於各地方 納入統一的國家行政組織 來推行造寺度僧和佛教禮儀 根據這些施設 唐朝對於宗教的期望-以及其使命之達成而言 可謂唐代佛教所賦予的-國家性格 是非常強烈的 這就是說因為呢 唐代建立這種國家寺廟制 那麼它的行政 對於宗教的政策 以及對於宗教的要求 你呢來為國家服務 這種事情呢 它就透過這種國家道場 在各地方的國家道場 然後來實行 然後再加上下面講到度牒制 它用這種度牒-來控制你出家人有無 來完成國家統一權力的彰顯 我對於你能不能出家? 我都要控制 那麼你一出家了之後-是我來認可你 我來認可你之後 你的行蹤就被我所控制 那麼同時我怎麼來控制你? 我就是用國家所建的寺廟 在各州、各地方 的所謂開元寺、龍興寺 這樣的層級呢 開元寺降一級-龍興寺高一級 這樣的層級呢 來層層管轄 那你出家人就自自然然 受限於我這國家人王的什麼呢 行政體系之下了 這也就是 唐朝更進一步的 將出家人納入了行政管轄之內-的一個做法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這已經違背了-佛教的本來意思了 但是沒有辦法 寄人籬下 外來的一個宗教寄人籬下 是這樣 再來 足夠大的大德、高僧呢 沒有辦法阻擋這樣的因緣業力 因緣業力 才造成這樣 那所以我們今後也要特別注意 這種事情不能再繼續發生 不能再繼續發生 或者說已發生的不要再增上 這也是我常常講的 所謂的宗教法的訂定-要非常、非常、非常的謹慎 不能任意 好!諸位這樣了解意思了嘛 好!那麼接下來呢 第四就是度牒了 僧尼的簿籍以及度牒和戒牒 你看!簿籍也就是設籍 你出家人的一切 一切的設籍全部被掌握 同時呢度牒 出家被認可、不認可的行為 還有戒牒 你受戒可不可的行為 通通被國家行政權所掌控 今天在台灣哪還好沒有 誰要出家都可以 是不是啊? 但是這樣也讓人感覺很 有時候也很窩囊 聽說這個有人呢 這個在政治上面-得了不是很愉快 到深山裡過了兩個禮拜 出來就變出家人了 今天呢-頂了一個出家人身分 那嘴裡吐出來的-通通是那些政治的 政治的符號語言 那惑亂出家身分 我這裡呢我是 我是呼籲啦 不要這樣做 你要出家-好好出家 你要從政-好好從政 出家是這麼神聖的事情啊 千萬你不要這樣子來玩弄 玩弄這樣子的身分 而且玩弄你的選民 這是很不好的 那麼呢 今天沒有這樣 但是在唐代是這樣 我們來看看這段文 簡易的看一下 唐朝建國開始 對於佛教便採取了 反對隋之外護政策的嚴整態度 也就是說 它並不採取像隋代一樣的外護 它不是這樣 幹嘛? 它採取管理 它採取管理 它採取管理 所以由於太史令這個傅奕 為謀富國利民 上奏政策二十一條 那麼其中包括一條 減省寺塔僧尼 故於唐高祖武德九年 命令沙汰佛、道二教 你看看! 這又是儒家幹出來的事 他完全以一個什麼呢? 以一個治國平天下的立場 來看待你一個什麼呢? 你一個宗教的存在 有沒有看到? 然後夾雜著 他們所慣有的所謂政治力量 儒家人就是讀聖賢書-就是要當官去嘛 然後他今天就夾雜這個-政治力量 他開始對於宗教-進行不合理的沙汰了 那麼呢 長安殘留佛寺三所 欸!一個首都只剩下三間佛寺 你看這還得了 那麼呢道觀兩所 地方諸州呢殘留寺觀各一所 以精勤於修行的僧道居之 此外所有的寺、觀一律廢止 那麼呢僧道則命之還俗 這不是法難不然是什麼? 這事實上又是一次法難 有沒有看到? 這根本就是一次法難 此乃繼北魏、北周之後 破佛的嚴厲政策 然至太宗即位 此令即行中止 可是由此沙汰僧、道 以整肅釋、道二教的這個詔令 使得唐初的兩教教徒啊 痛定思痛 採取了自誡自肅的態度 其結果 竟成了幸運的開端 奠下了發展的基礎 這點是唯一不同的 也就是它在 唐朝是一個興盛王朝的開始 那麼它進行了-基本上算是滅佛的行動 但是沒有很徹底 不算徹底 但基本算是滅佛的行動 然而這是在緊接著隋朝 因為過度的外護 然後內在的自清自律-不健康的情況之下 引入太多不當的出家人 他用這種國家之力來給予沙汰 但是並沒有斬除掉 他還是保留了勤於修行的-這個僧、道呢 繼續做為所謂的 所謂宗教的種子啊 所以促成了當時有識之士-的一個反省 這是好事 可是今天我們有沒有這個機會 我們有沒有這個機會? 我們當面臨了一個政府的不當 的一個公共政策的施行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內部裡頭要反省? 那麼像中國大陸 曾經有過的這樣子的一個宗教-普遍的一個……浩劫啦 他們也這樣撐 那麼今天再復興的時候 到底什麼要興盛起來? 到底什麼是該興盛的? 那什麼是不應該-再繼續讓它發生的? 過去不好的就讓它自然的消失 那麼今後好的-我們應該讓它興盛 這在大陸的彼岸的出家人 你們有沒有思考過? 要趁這個機會-好好的恢復對的東西 而讓不好的東西不要 還是 還是在這個-廣大的經濟發展的同時呢 壞的盡學一堆 顛倒事盡做一堆 然後把好的全部忘光光 那這很慘啦 現在恢復是一個契機的時候啊 你不把好的恢復回來-卻把壞的拿進來 那以後下一代完全學壞了 那這就是 這就是你要在歷史當中-你要找尋 所以我們並不擔憂-沙汰的怎麼樣 佛法是壓不死的蘭花 永遠它要再興盛起來 然而能不能真正的興盛-在於有沒有反省力 教團內部有沒有反省力-跟抉擇力的問題 那麼唐太宗-慨歎天下優秀僧道人數的減少 故命二千人為限度 藉以選度僧道的人才 同時禁止私度僧 用以杜絕偽濫僧的橫行 如果就這個立場來說 他說這個話語 當然頗能信服的啦 頗能讓當時的人能夠信服的啦 也就是說 可能真的在隋代過度的偽濫 他為了避免這樣 所以他說我要來控制 這當然也對 不過你要知道 智者大師並不同意這樣子 在當時就已經發生這個事了 所以隋煬帝之子 就已經怎麼樣? 就已經曾經 問這個智者大師說-他想要沙汰僧尼 智者大師說不 這應該由他們自己來生滅才對 政治勢力不應該介入 這個 這個天台這個觀念 是很正確的 然而也可以反應出那個時候 可能不當的僧尼真的太多了 結果套一句 套一句世俗的話講 當你不懂得自我檢討的時候 你就等著別人來檢討你 所以你不檢討 一直到了唐代初期 你看看!就被檢討了 對不對? 就被檢討、被沙汰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唐太宗又反省了 結果沙汰得太多了也不對 所以他開始 在他認為那是走中道 也就是開放一個孔門性 以兩千人為限度 你再來出家吧 來考試 所以進行了考試制度了 所以命天下諸州 這個排除姦惡僧尼 代之以人才出家 此時唐朝之對僧道 便確立了戶籍-和公度的宗教政策 所以戶籍 你出家要我來登記 我來登記你 你是出家人 有出家的籍簿 你是出家人 同時你到哪裡、到哪裡-戶籍都要跟著跑 同時呢 同時你剃度是要國家認可 所以度牒 要有國家的證明書才可以出家 那麼呢唐朝政府之對國民-建立起正確的戶籍 基於均田制建立了什麼? 租傭調以及府兵制 來安定國庫財政-以及治安的維持 租傭調這是一個-它的一個稅制的關係啦 要不就租、要不就傭-要不就要調 那麼並且呢 企及於軍備的加強 府兵制就是一種軍備 那麼呢沿著這一方針 對於佛、道二教的行政 也就制定了什麼呢? 寺觀的定數 以防造寺、起塔之風的高揚 根據了簿籍之法 那麼登錄的公度的僧道呢 給予特別的恩典 加以身分的保護 同以加強對於-私度偽濫僧的取締 這一點呢 倒是在權利、義務彼此之間-有了一個適當的平衡 他用一個統一的-集權的國家的操作 給予你 你呢在我 在我的考試之下合格出家的 我給你身分特別認定 甚至於給你一個-身分上的一個保護 這也代表了他對於宗教的尊重 那同時 你那個私度的 欸!你沒有經過我同意 我要表達我國家統一的-管轄之力 我就要制服你 我就要取締你 是這樣 我個人覺得這當然不當 不過在那種時代呢 確實也建立了 好的出家人才能出家 好的人才才能出家的這種 這種事實啦 這種事實 所以說唐代的佛教興盛 應該跟這一類的制度呢 不能說沒有關係 不能說沒有關係 因為呢 你要知道 當給予出家特別的身分的認可 這裡講叫恩典啦 這叫認可的時候 在社會上自然形成一種-尊敬的態度 喔!你出家不是簡單的哦 喔!你出家在社會上-代表一種好的身分 是國家認可的身分 甚至於是某一種程度的-公職人員那樣 他就被認知為一種價值 這一種價值就足以跟 在朝為官的這一類人呢 他是儒家身分的人呢 相提並論 不要講抗衡 就相提並論 所以他就不至於在社會上-矮人一截 相對的社會風氣 也就因此會尊重出家人 因為認為你出家人-不是隨便來出家的 他的威儀、學問、道德-都會、將會 超越甚至世間人以上的水準 欸!這真的是不一樣 這真的是不一樣 這就是所謂魚與熊掌 這樣子卻讓政治力介入了 然而它確實也因為介入的關係 而造成了出家人-素質的普遍提高 然而我們要問的是 他是怎麼樣子做的? 你知道嗎? 他要考 他甚至於要考那個 背經要背多少、多少部經 那麼能夠念要念多少部經 才可以來出家 是這樣子 那麼這種情況當然是-人中俊秀才能做得到 那至於那個不識大字幾個字的 早就把字不知丟到哪兒去的 根本無緣出家 情況就會發生成這樣 而問題是佛教的立場是 在佛陀當時就有發生這個例子 對不對? 那周利槃陀伽 他本身是怎麼樣? 是怎麼樣? 不是周利槃陀那個什麼? 大 大路邊生那個 啊!對啊! 是槃陀伽啦 是不是啊? 是嘛!就是他嘛 周利槃陀伽 你看他 九十天當中背不了一個四句偈 那你要他來考試的話 他要掛了 他也別想出家了 對不對? 出家是我跟他的關係 佛陀看出來他可以出家 哪怕他今天怎麼樣? 哪怕他今天笨得要死 他也是能出家的 可是帝王說他不能出家 結果你就 佛陀就不能剃度他了 如果佛陀在唐朝的話 那就會有一點憋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是魚與熊掌的問題 魚與熊掌的問題 所以出家-能不能出家? 不盡然是以人間的所謂-俊秀之才來看待 他什麼都不懂你看那 你看那央掘摩羅 他根本就殺人魔嘛 是不是這樣? 他殺了幾百、幾千 近千人了 對不對? 他根本就殺人魔 結果佛陀度了他 他還能證阿羅漢果 那要在這種制度之下他是沒 別想證阿羅漢啦 你連出家都不可能 對吧 不然你又說那是佛陀時代嘛 這個唐朝時代沒辦法-只好藉用人君 那這什麼話? 那你的意思是說-人君凌駕 能夠取代佛法的-自律自清之能囉? 所以這終究是-佛法本身要自律自清的問題 你本來就不應讓那阿里不達-(台語「亂七八糟」)的人 那不當的人來這裡出家的 而且一年 你本來最多只能剃度三人 一位大德只能剃度三人 你不能像開剃頭店一樣 是不是這樣? 一次這麼剃了十幾、二十個 然後呢一起去受戒了 回來頭皮都發青 嫩了個要命 派到外面去 什麼住持道場、精舍 自己要怎麼走路都還搞不清楚 還在咬著奶嘴咧-就想要帶人家了 那這樣子當然是偽濫僧 你不能拿世俗的學問來看 世俗學問一點用處都沒有啊 佛法不是以世俗學問-來看這件事 要看你修道不修道的 所以這要了解 所以基本上雖然 我們承認當時這樣做 確實提昇佛教的社會 社會層面上的水準 然而我們並不因為這樣而覺得 我們喜歡再這樣做 我們還是不認為應該這麼做 重點還是自己要自律自清才對 好!那麼呢這個先 我們先呢上到這裡 好!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