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28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 上到這個中國佛教史的-那個講義哦 講義就是〈中國佛教史概說〉 欸!上到這個 這個第四期 丁四、第四期的祖述融攝期 那麼第十七頁 關於這個所謂的-祖述融攝是什麼意思? 就提到了這個戊三的內容 所謂祖述的性格以及禪淨化 這裡頭呢上一堂課-也跟大家提到 所謂祖述 那就是說離開這個隋唐啊 這個各宗派建立-的這段時間並不遙遠 我們講隋唐並不是一個點 它事實上它兩百多年 前後兩百多年 唐朝就兩百多一點 那隋朝就三十年 所以兩百多一些 差不多兩百五這樣左右 那麼這樣子的時間當中 兩百五、六之間 那麼這種時間 建立了中國的八大宗 八大宗派 八種大乘宗派 那麼到了這個五代 也就是所謂的會昌法難之後 進入五代 欸!這個中國再從大一統-又趨向於紛爭 那這種紛爭 又剛好是在這個什麼? 滅法之後 那事情就不一樣了 你看看那個北周武帝滅法 滅完法剛好是統一 哈哈!不一樣 這一次滅完法剛好紛爭 欸!不同哦 諸位了不了解這樣不同? 滅完法之後統一 整個國家產生一種什麼? 一種自信 一種圖強的什麼呢? 一種企圖 一種內聚的需求 那紛爭呢 紛爭那就不同了 紛爭就是意見多元、價值多元 那麼呢政府也是多元 那改朝換代呢非常的迅速 改朝換代非常的迅速 那麼在這種情況 北方有五朝啊 南方有十國 這南方十國理論上說在 它不受北方這個各朝的什麼呢 控制 簡單的說 就是割地為王啦 那麼北方五朝 這個五朝呢-也及於長江以北而已 那來不及 來不及 來不及把勢力往南呢 它自己就滅了 所以它也忙著搞它自己 所以你想想看 這整個中國的話 已經習慣於大一統了 它現在又亂成這樣 這個人民的價值觀、意志 社會的風氣等啊 一定是紊亂 所以這跟北周滅佛 第一 它是局限的、短暫的 然後呢 馬上就建立一個大統一的帝國 統一帝國之後 有一個統一的帝國-來強大的支持佛教的復興 那現在會昌法難呢 在重要的文獻-都已經建立而被燒毀 然後呢燒毀了之後 國家剛好進入一個大分裂 沒有人出來呢進行所謂的 我說用政治的力量-進行所謂的恢復 欸!這差別就大了 對不對? 所以我說會昌法難是中國佛教 由興到衰的一個很關鍵點 所以要研究會昌法難的前因 以及會昌法難過程 以及會昌法難過後的這五十年-乃至到一百年 到底中國佛教 以及中國佛教所在的地區 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可以很明確的看到 很重要的一個什麼 一個佛教由興到衰 由衰到極衰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模型 歷史當中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模型 在這個關鍵點上 所以一到現在沒有人針對-會昌法難做重要的歷史研究 非常的可惜 啊!非常的可惜 這很值得做這個研究 那麼呢 所以這個我又舉出了-會昌法難的一個重要的關鍵 那麼從這之後 進入了中國佛教的一個-祖述之期呢 理論上說祖述其實哦 某種程度有意味著-某一種程度的守成 這並不壞 我們常常講創業容易守業難 守業不容易 我開創一個新市場 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這種開創呢可以說 古無前例啊 古無前例 我可以怎麼樣 隨勢利導是因勢制宜 那麼呢看事辦事 我可以這樣操作 可是祖述就不同囉 我要繼承就不同啦 老頭家 以前的老板怎麼做的 現在員工 你要改變他 他不讓你改 所以說企業的第二代第三代啊 比他老爸還難做 比他的上一代開創者還難做 因為你做得好 人家說前人的功勞 本來就擺在那兒 做不好說你繼承得不好 你說你要改變 人家就問你 你改了會比以前好嗎? 啊!咱們不是好好的嗎? 你幹什麼要改? 那不是以前留下來的制度嗎? 有什麼不好啊? 這很麻煩 尤其佛教呢一向比較守舊 所以開創新局面容易啊 這守局面不容易 會有很多人在那裡看你 嗯!你在幹什麼? 跟以前不一樣? 這難 所以說本來祖述這件事情-是一件好事 有什麼意思? 有兩個意思 第一 開創總是有點草莽的意味 當然祖師不可能草莽 我的意思是說 開創總是有一點什麼樣? 粗枝大葉 祖述就是要將細微的部分呢 要好好的鋪陳、解決、面對 本來的意思是這樣 這第一 第二 開創了 可能那個氣勢很新鮮 接引者就很容易進來 因為它新的東西嘛 開創者 它從來沒有的我開創一個新的 那別人當然會好奇-或者是受你吸引 或者是因為你的德行怎麼樣 那麼馬上就吸引下來 可是要祖述的話就難啦 為什麼? 因為大德以前修成功了 他講一講那些理念 這些理念要落為文字被長期的-檢查、運用、試驗 那可能難免有一點疑問 或者有不明的地方 做為後代者就要去彌補 不一定是祖師有過 不一定是開創的祖師有問題 而是他可能覺得那個時代-不需要講得很清楚 然而新的時 後代呢 落為文字的理解的時候 他可能要嗯!詢問 乃至於有別宗派的人也出現了 他可能對比 產生了什麼? 產生一種互相的辯證 這個辯證後代的子孫就要負責-去替自己的祖師怎麼樣? 回答 或者某一種程度的辯護 哦!這不容易啊 你看看四明尊者所做的事情 對不對? 他一方面要擁護山家派-純正的所謂 一念三千以妄心為緣-的禪觀系統 二方面也要面對真如思想-的什麼?挑戰 然後要釐清又要擁護自宗 還要破除對方 哦!這個工作不容易啊 所以說 這個四明尊者啊 知禮大師啊 著作又多 然後自己又很用功修行 然後呢護教心切 可以說他是很難得 在中國歷史上-很不容易見到的一位怎麼樣? 能修、能說、能寫、能護教-還能領眾 哦!這樣子的一位人物 這樣子的一位人物 這中國的天台出了 出了主要三位 當然開創的大德 開創的智者大師那沒話講 另外兩位一位就是 這個唐朝的中興大師啊 那個荊溪大師 但荊溪大師終究呢 他的環境比較安穩 他十八歲住上廟上 住到三十五歲才出家 他老爹呢 一句話 等我死了你再出家 那實在是儒家的人 那麼是又當官的人 所以他一直住在寺廟裡 他白衣就上台說法了 哦是這樣 那麼這是很特別的一個人 不過修行很高深 可以說理解得很深刻 到了這個 四明尊者知禮大師啊 他從小出家 那不同 從小出家 面對的是一個什麼? 面對的是一個 距離隋朝已經相當遙遠 三、四百年的距離了 那麼呢 這段距離當中佛教有 天台由創立到衰弱 衰弱又中興 中興再衰弱 衰弱到文獻都沒有 從韓國再引入 這樣子呢 他又修、又寫、又說、又領眾 又面對了山外派 可以說他真是重要的思想家、-實踐家、宗教家、理論家 而且是個重要的護法心切的人 所以天台能夠讓 能夠出這樣的人才都不是那種 啊只是開悟 或者是開悟了之後唱開悟的歌 然後就隨緣在街坊當中-度眾生的這一類祖師 他不是這樣子的 他要怎麼樣? 他要八面玲瓏的面對-各種的時代因緣跟挑戰 要進行種種 這都在祖述期當中成立的 所以祖述期其實出了很重要 像天台就出了這麼重要的大德 所以我說祖述嘛 那你說要拿天台當 當你歷史的那個名詞的參考啊 那其他的呢 其實其他也差不多 你比如說 這個禪宗到宋朝來的時候咧 禪宗的修法大變了 變了很多 那個當時在唐朝的禪 唐朝的禪宗的修行啊 沒有所謂參話頭這回事 是到唐末才開始-漸漸有了這種觀念 但也不是真正就參話頭 到宋朝特別參話頭 而參話頭確實引人 有一個很具體的東西引人進門 所以到宋朝的時候 他宗不興 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 宋朝的參話頭禪出現 這兩件事情啊 使得禪宗大興 所以你說它也祖述-它開創一個新局面了 有沒有錯? 沒有錯 這是不是也祖述 淨土宗比較不那麼明顯 比較不那麼明顯 不過淨土宗大大的弘揚倒真的 這大大的弘揚來自怎麼樣? 來自什麼原因? 來自各宗各派的祖師-通通弘揚淨土宗 天台、禪宗、律宗 你看元照大師 元照大師本來是不念佛的啊 他就是學天台 然後註解南山律師的三大部 他是不念佛的還托缽 後來四十多歲的時候-生一次大病 欸人到四十會 生理會有一些變化 然後呢生了一次大病之後-他知道說欸!這個 他自己的因緣啊 是要念佛才得利益 然後呢 帶領大家呢開始轉變念佛 持戒念佛 他就改成這樣哦 那禪宗也很多祖師 固然一輩子以禪法接引人 但仍然叫凡夫俗子念佛 天台宗亦復如是 所以說這樣的情況啊 這個 再加上淨土宗本來的思想 也有人繼承哦 那麼這樣子呢 你比如說 很多的祖師呢本來在禪宗裡頭 永明延壽大師就最明顯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他呢 他還寫《萬善同歸集》 那麼這樣子呢 將 他又學問很深 又參禪的人 然後這樣導歸極樂 像這樣欸!就把那個禪 就把這個淨土宗呢 又提升到一個什麼樣? 提升到一個我也修禪 然後我也提倡淨土宗 這樣子的一個層次來 就不像唐朝了 唐朝的話 你看看 導大師 導公大師啊善導大師啊 他不碰禪宗的 當然他不一定批評 雖然偶爾也批評一點點 文字上有些評論 不叫批評 有些評論 但是他就專提淨土宗 這就又有點不同了對不對? 所以這個祖述啊 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說 除了淨土宗有特別 那就它的祖述方式 這屬於教理思想史了啊 這祖述的方式呢 它稍微有一點用綜合的方式 所以說到了 這融合 有融合的性格 那天台宗呢它就不講融合 它反而要把融合剝開 要把融合剝開 那禪宗呢它不算是融合 它算轉變自宗的方法 所以你看看 這個祖述融攝期啊 欸!就有各種相貌在那裡 但無論如何通通在一個祖述-這樣子統一的觀念之下 什麼意思? 就是繼承著什麼呢? 唐朝的祖師所修的那些-重要的法門而下來的 念佛還是念佛求生啊 參禪還是參禪 那麼那個拜懺、修止觀-還是修止觀啊 重要還是祖述 融攝往往是來自於 因為眾生的因緣不同-我改變新的方法 要不就是我應機的不同-我加入了一個辦法 比如說禪宗 應一般非參禪人的根器的話 那他就教他念佛 那麼教下的人呢-對於的一般根器呢 也是叫他念佛 講教之後也叫他念佛 這種不等於說他轉變自宗 是為了攝受一般的眾生 沒有辦法在他自宗當中-得利益的話 或者是說-不完全由他自宗的修行得利益 他會再融入-類似像淨土宗這樣的教法 所以到了宋朝來的時候 淨土跟禪宗大興 主要是在這裡 但是仍然保留了很重要的祖述 繼承 有繼承 所以你看宋代的教理部分呢 基本上還是繼承的 隋唐的某一部分的內容是有的 所以我上兩堂課也修正了 並且再重新提到了像元照大師 他是北宋的人 他照樣的什麼 註解南山三大部 而且竟然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南山三大部的註解書 對不對啊? 所以這就是很明顯的-祖述的性格 哦是這樣 不過當然也有遺憾的部分 就是密宗在宋朝-並沒有祖述下來 並沒有流傳下來 這一點是有一點遺憾 除了像燄口 像水陸 儀軌方面有適當的一直 從隋朝經過了唐朝 然後一直傳到宋 乃至傳到今天 乃至傳到今天 我們今天我們常常講就是說 佛教的儀式化 儀式法會這一類的 儀式法會把 就因為儀式法會啊 它竟然有辦法-超越戰爭、滅法等等哦 把中國佛教-很重要的東西傳下來 這樣你聽懂嗎? 這樣聽懂意思嗎? 像我們現在-我們再來看水陸跟燄口 我們看到濃濃的佛法跟 尤其水陸跟燄口哦 都有很深的重要的天台的思想 後來我們研究它的歷史才知道 到了南宋的時候志磐大師呢 是受請再重新編定水陸 重新編定水陸 重新編定文章 智盤大師是一個重要的-天台的學者跟歷史學家 那他來親筆執筆來做修正 文字文筆的涵義好 文字優美 同時裡頭很有很多天台的觀念 然而是天台的人-把它繼承下來嗎? 欸!那也不盡然 反倒是 常常被社會上所說的那經懺師 經懺傳下來 你要知道哦 水陸啊 蓮池大師 水陸跟燄口 蓮池大師都替它寫過註解 不是完整 然後也替它 然後蕅益大師 你看蕅益大師可是很清高的人 對時事的那種訶斥-也是很嚴苛的 他對當時的那種-不當的佛教行為 他有很痛切的那種文字-留傳下來 甚至於有到訶斥的-那種味道在那兒 可是他老人家啊 欸!還寫過水陸的序 你看 他就慧眼識英雄 他就看得出來這個水陸的價值 所以我說啊 我說某種程度上啊 我曾經在小文章裡頭寫過 我說經懺師哦 這個「經懺」本身並不惡 甚至於某種程度呢 反倒是經懺師 他把這樣重要的儀軌呢 就無心插柳柳成蔭的這樣-把它一路傳下來到今天 所以說真的要很重視-這種唱誦、經懺的佛事 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特色 它幾乎跟禪宗同時存在 甚至於某種程度-還比禪宗存在得早 而且流傳得很堅固到今天 那應該要好好的繼承 好好的繼承啊 那麼像這樣都有具有-祖述的性格 從這個儀軌-也可以看出祖述的性格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個時代-是一個祖述的佛教 也是很關鍵的 你想想看 如果這個時代不是祖述的話 它另外再開創嗎? 那我們就看不到-隋唐的佛教的內容了 對不對? 就沒有繼承、沒有祖述 如果這一代像-後來的明清這樣子 從蕅益大師的語言當中-所看得出來這麼樣子的 某種程度的有腐敗的話 那還得了啊 那這樣的話-一下就降到那麼低了 那到明清兩代那還得了啊 所以說這個-會昌法難之後的祖述的佛教 對中國佛教是一種 某一種程度來講至少是繼往 但是確實的它說開來啊 沒什麼大開來 要講繼往開來應該是隋唐 繼過去的往 開後代中國佛教泱泱大度的-那個八宗共弘的這個內容 這是隋唐 能夠說繼往開來應該是隋唐 可是到了宋朝繼往是有 開來啊相對的建樹少 這一點從歷史的比較來說-是相對少 相對少 那我們也要去理解那為什麼? 過度的祖述-到沒有開創的思想嗎? 是這樣嗎? 前面在第十六頁裡頭-有稍微提到 主要就是宋朝的時候啊 首先會昌法難過後 那段時間呢 國家動盪 整個中國呢 不能講國家 因為國家變了好多個 而且不統一 那一直動盪 北五朝、南十國 一直動盪 這五十年當中的-動盪、分裂、遞換等 使得人民不能很安穩 使得思想也不能很統一 這種情況呢 人民面對自己的未來 面對自己承擔的過去 通通會模糊掉 你想想看嘛 躲戰爭你就躲得來不及了 你還能夠安靜的思惟-過去繼承了什麼? 未來我要開創什麼? 對不對? 沒辦法 那接著呢 接著建立了宋王朝的時候 它基本上是守勢 文官體系 所以那種對外的開拓呢 有是有啦 但都失敗的多 光怎麼樣? 光他要伐那個金、夏 北方的金朝跟夏朝 這兩個王朝啊 每次都摃龜 每次都打敗這樣 然後又守回什麼? 長城以內 那這個哦有時候你知道啊 你知道啊 這樣子啊對國內人民啊 這個信心有點打擊 所以對外的那種開拓的意志-不夠了之後 相對的也就-不想吸收外來的東西 所以宋朝呢 外來的東西進來的並 相對於唐朝來的就不多 就不多 內部發展的是不少 一些什麼呢? 陶瓷等啊、藝術啊 這個發展的都不少 可是對外的刺 受外界刺激就不多 你佛教少了外界的刺激 然後又本身失去了不少 哇!那這下子呢 所謂繼往有餘啊 開創就會不足 諸位這樣了解嗎? 這樣就不足 那你想想看 那台灣今天我們來談 繼往呢我看也不足 開創呢亂創 那不叫開創 為什麼? 因為你要知道 先有繼往你才能開來啊 你要有所繼承 你才能夠有本 有本就依有本 來看新來的東西 你才能有所抉擇 哦!才能有所抉擇 好吧 那你說你把所有全部的都丟掉 那你就要像祖師那樣子的修 那樣子的德 那樣子的能耐 那樣子的過去善根 在這個時代恐怕很難 通常常常是怎麼樣 傳統的佛教學不來 學不懂、學不會、也不想學 然後呢 欸!來聽聽南傳的 來修修密宗的 那這個不叫繼往開來 這叫丟掉自宗 或者好啦就算你去學他宗-那也無所謂啊 那這樣你就他宗之人-那就不叫繼往嘛 那你說你開創-你也沒有開創 你就是根本就是-南傳人或者是藏傳人了 那你也不叫開創 那可以 那是你的自由 我們今天講的說繼往開來那難 所以要講繼往開來是自宗不壞 然後又能吸收 然後產生一種發酵的作用 中國佛教未來也勢必要這樣走 接受新的刺激 是這樣 所以要能接受新的刺激 你必須要內在的根底要夠-才可以 那麼這一點是要了解 那麼當時的宋朝 祖述融攝期 並沒有這樣子的開創 所以叫做祖述 所以祖述有好多層意義 我在這裡一再的琢磨-那個大時代的表相 哦!諸位聽得懂嗎? 哦!是這樣子 所以這又是一個祖述的一個-特別的意思 所以我為什麼講祖述? 因為它就是繼承而已 哦!是這樣 那麼再來就是融 再來就是融攝 我們也講過了 接著己二-我們講說融攝與中國化 這裡頭中國化應該講說是-本土化會比較好一點 這在中唐以來-即已啟動的社會通俗弘化機制 有唐末、五代之時-已逐漸地走向俗化 (「中國化」的濫觴) 這不能講中國化的濫觴 當時可能-我沒有注意到這用詞啦 這不能講說中國化的濫觴 其實本來一開始就中國化了 對不對? 在隋唐 它從傳進來就開始在中國化了 並不是現在才中國化 應該講世俗化 極度世俗化的濫觴 應該算是那個時候 那麼呢這個五代之後的趙宋 對於佛教雖基本上採取-護持的立場 我是指政治上的護持 但是在整體的佛教體質-已漸趣下滑的大環境之下 為什麼漸趣下滑? 我說過滅法之後文獻的凋零 還有呢整個國家 整個中國的那個大環境裡頭-經過了五十多年的一個紛亂 那麼這個 最重要的恢復之期啊 沒有把握那個什麼 沒有把握那個基礎 沒有把握那個機會 那麼這樣子體質就下滑 就好像說你剛生了個大病呢 照說你要趕快進補啊、調理啊 結果沒有調理馬上就怎麼樣 又要操勞、奔波 結果那個調理的機會失去了 等到哪一天-你真的要調理的時候 你的身體的機能-已經沒辦法吸收了 沒辦法吸收 聽不懂、學不會 是這樣 那這就是因緣使然 那這樣佛教對內面臨了什麼 各宗的衰微 第一個 還有各宗的混同 第二 各宗的對立 三種 本身衰微 衰微之後自己就模糊 模糊就拿別人的來代替自己了 那就混同 那同時呢-模糊了之後衰微了之後 有時候就眼光就狹隘 眼光一狹隘啊 就失去了信心 失去了信心就會貢高自己 貢高自己就看輕別人 因此彼此對立 懂意思嗎? 那看輕自己 對自己沒信心 就要拿別人的來附麗自己 把自己的沒有認清楚 那就拿別人的來加入自己 結果就把自己原來自宗的-觀念混淆 這就是混同 那混 那另外一條路子就是說 看不清楚自己 可是呢又硬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然後就貢高起來 可是又心裡又虛虛的 那因此就更加的加強那個我慢 因此彼此就對立 所以衰微會進行兩條路進行 一條就我慢增長 然後就對立 只是在表面上面啊 互相爭論 另外一方面就是吸收 過度的吸收他宗 混淆了本宗的什麼?正見 這個在宋朝已經開始發生 已經開始發生 諸位這樣了解嗎? 你看從宋朝的 從天台的山家山外派-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不過天台宗在這裡是做一個-很重要的示範 這個示範 一切宗派幾乎都沒發生過 中國佛教就出了這麼一次 幹嘛? 為了自宗的純正性 思想的純正性 自宗內部進行了非常理性-而深刻的辯論 中國佛教啊 大概就發生這麼一次 轟轟烈烈的發生這麼一次 欸!諸位我講這話-什麼意思啊? 就是說今後我們做子孫的人 我們也要怎麼知道 要勇於在自宗當中進行檢討 然後呢好好的理性辯論 才能夠怎麼樣 彰顯出來 不過這個有前題的啊 這必須彼此都是修道人 有時候辯論到後來眼紅了 只論輸贏了不管道理啊 那實在丟臉 是不是這樣? 那就不是這回事了 那這歷史就給人家看笑話了 哦是這樣 這就是所謂的 造成衰微混同跟對立-是這樣 所以天台宗也差一點進行了 也造成這樣 所以我告訴各位啊 天台宗流傳到今天 我們能夠看到某種程度的存證 主要關鍵點並不是荊溪大師 而是那個知禮大師 因為知禮大師-那一次的重要的辯論 跟山外派重要辯論 讓後代的人永遠的清楚著 什麼呢 所謂的真妄二心的問題 以及所謂的山家派 跟混同於這個山外派的所謂-華嚴思想 這兩者的差別 這是很重要 讓我們永遠會躲開那個陷阱 當然你說那個是不是不好啊? 你把它講成陷阱 陷阱是就你自宗來說-那不是究竟義 至於華嚴宗 華嚴宗無所謂 華嚴宗人家它有它一套的思惟 那它自宗本身應該復興的 那我們就不會去批評 但是兩個混同了 那後來人如果-沒有把它弄清楚的話 那麼就會混同 其實這個混同在明朝的時候 其實有很多的文獻-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它好像語言上的容易造成混淆 語言上容易造成混淆 所以這就是混同啊這樣子 因此在中興各宗的教義的同時 也逐漸地朝向進一步-的什麼樣子? 中國化 以及各宗相互的融攝-的方向上轉變 所謂的進一步的逐漸朝向-進一步的中國化 這裡的意思是指-朝向進一步的世俗化的意思 所以這裡頭不能用這字 這一定要改過來 世俗化 這裡的本意是講世俗化-不是中國化 中國化本來就是這樣了 當然它也進一步的-更深刻中國化 這一點都沒錯 確實是 因為那是中國人自己-在進行理解跟研判 跟解讀跟發揮也是 不過這裡提的是-更加的世俗化了 以及各宗的相互融攝-這個方向去 融攝這個方向去 這裡頭哦也一直有一個問題 其實長期以來我 大概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呢 也受到這種類似的思潮的影響 所以說這種思潮一直沒有停過 什麼思潮? 融合思想 融合思想呢現在有長老哦 現在都八、九十歲 他一生他堅持不能融攝 我覺得很難得 老人這樣子 有這樣子的老人家是很難得 不過大部分 滔滔天下大部分都是走向融合 大部分都走向融合 那麼呢 我在那個讀大學的時代 我也深受這個融合不融合-這個思潮的影響 我自己也很深刻也很小心 你比如說融合啊 融合到什麼程度啊? 欸!佛儒要融合 釋道也可以融合 哦!這實在是讓我實在是 怎麼樣? 血壓升高 我那個時代我就很不愉快 我覺得這怎麼可以? 完全是錯亂 你說佛教之內各宗融合 我可以再我可以考慮 啊!你說儒道融合、道釋融合 釋跟道要融合 這是哪門子話? 一個修仙一個成佛 那麼呢一個注重人間的治理-的那些制禮作樂 一個是講求這個未來世的解脫 那真是亂來 你說欸!沒有啊 有了那儒家人的修心才能成功 修心成功了之後呢-才能學佛如何 誰說的? 那這樣要三皈依 你是不是要先皈依-孔老夫子啊? 是不是要加一個皈依啊? 我想這是這樣講的 中國一向建立了一套道德標準-早在佛學之前 這是中國的倫常之道 很好 很好 可是這並不意味著 佛教本身有缺 還得要你儒家來補 那佛為大智者 那不就完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不是這樣子的 並不是這樣 佛教自身有佛教自身的戒律 倫常的觀念 你把儒教拿來了 那就會搞成怎麼樣? 搞成學生要對在家的居士頂禮 就搞成這樣 把那儒家之禮-拿來放到佛門裡亂用 那都不行這樣 佛是佛、儒是儒 對於凡夫信佛不深 或者只是念念佛的人來講 我們害怕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下呢 生活失去了道德倫理的標準 我們可以說 讓他去注意到儒學的-儒教的什麼? 倫常觀念 好歹那保持什麼 保持不造惡 符合倫常的觀念 這一點哦我想我們樂觀其成 但是你硬要把儒教的 什麼五倫、禮義廉恥 什麼仁智禮義信這一類的 講成對比什麼佛教的什麼五戒 這我覺得 這只有中國的佛教徒-才在那邊牽強附會 那就講目的好了 佛陀的戒律可不是只是為了-人間的道理在制的 它是為了解脫而制的 如果佛陀的戒律啊 不以解脫為目的 那就不名為佛教了 它不是以世間的倫常為本 沒有錯 佛教有人天乘 可是人天乘只是一個手段 所以你 但是戒律 戒律本身雖然也是手段-可是隱藏著結果 隱藏著解脫的結果 所以你怎麼可能把這種 有這種解脫結果-下降到怎麼樣? 下降到跟儒家一樣的-只是世間道德的水平呢? 自降水準 哪裡可以這樣? 所以這本質你沒有看清楚-你就亂湊 這個從宋代就開始了 宋代就這樣子 所以我只是拿這個來做比喻 說宋代就已經這樣 唐朝不這樣 唐朝很有自信 佛教就是佛教 儒教你就是儒教 很有自信的 沒有這種文獻出現的 也沒有這種說法出現 所以我就說 宋代又更進一步的中國化 所以世俗化與中國化 應該這句話應該這樣講 更進一步了 它又把這個所謂的五戒啊 這是又來跟-儒家的這個什麼五常啊 這樣來怎麼樣? 來對比了 這個呢 已經把佛教的一種-更深的義涵往下拉了 美則美矣啊 但失去了它的純度 失去了它的純度 我想適當的保持佛法 不共世間的純度 這是很重要的 不然幹什麼我們來出家? 對不對? 我們幹什麼會是一個-重要的世界性的宗教 而儒家並不是 為什麼? 因為它有不共世間的-特殊的價值 這是不能夠被一個 所謂的人的文化 人的倫常 這樣子所任意類比的 你說沒有啦!那麼嚴重 那個五戒也不過就在家人守的 你去試看看 你去看看南山律師所說的 一切戒律都以五戒而發生的 都依五戒而生的 哦!那五戒可非同小可耶 是不是? 當然啦出家人的五戒-當然是斷婬為更根本 可是這五戒 哪怕是在家人的五戒 也是隱含著究竟解脫為本 所以佛陀制戒不以倫常為目的 不以人倫的和諧為目的 雖然它自然也會達到-人群的和諧 雖然也會 可是他不以那個為目的 所以你看看 佛陀要他的弟子來出家 甚至於都會造成夫妻的對立 父子的對立 他不為所動 最明顯的就他老人家自己啊 他老人家成佛之後 帶了一群弟子 第一次要回淨飯王的國家-的時候 他老爸很不高興耶 你知不知道-他老爸很不高興耶? 很期望他兒回來 但又很不高興 為什麼? 哦!真讓我漏氣 老身做國王 怎麼用托缽的當乞丐? 他也有這種觀念你看看 他還是總覺得 要什麼都有嘛 何必托缽咧? 又不是老爸沒辦法護持你 他這種想法 見了面第一句還是叫他-以前的俗名 你知道嗎? 然後心中有點不太高興 他老婆咧 他有三個老婆 那耶輸陀羅呢最年輕 也是佛陀最 不能這麼講啦 就當時佛陀-還沒有示現成佛的時候 是最愛她的 因為佛陀選她的 哦!選她 耶輸陀羅 前兩個太太 好像媒妁之言吧 我忘記了 反正第三個太太是他選的 而這位耶輸陀羅-也最嬌、也最大膽 因為那過去世就是他老婆 所以最不把他看在眼裡 所以他六年苦修回來了 你知道她怎麼跟羅〔目*侯〕羅講?→→→請造字 那是你爹啦 去抱他大腿 看他怎麼反應? 意思就是說他放棄你六年 我懷孕的時候他跑了 那是你爹 這樣子咧 你看他是面對這種夫妻、父子 對他出家的不悅哦 他這樣哦 所以你知道 佛陀是超越這種人倫的和諧-為目的 你要知道 所以我們不能夠說 哎呀!為了人情好啊 那你就把佛法賣了 佛陀的本質 佛法的本質是解脫 它有時候面對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倫常的標準 它是勇於超越的 它勇於超越的 佛的本 佛法的本質 你從佛陀本身 他本來的故事上-你就看得出來這樣 所以你怎麼可以把 只注重於 專注重於倫常的 儒家五常這樣的觀念 來類比於佛陀的五戒 即便是在家的五戒 都不倫不類的類比 那你說祖師有這樣做 祖師這樣做是為了-當時儒教的人的反應跟對抗 他也要適當的吸引他們而來 那是方便 你今天你不要把方便當究竟啊 你後代人重新詮釋祖師的作法 你就應該有更超越的 非當時那種專制時代的-那種眼光來給予詮釋 這才叫做什麼? 有智慧的繼承祖師的用意啊 不然你就栽祖師的贓啊 讓祖師也很難為啊 這就所謂的什麼?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意思是一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哦!要這樣了解 所以我很接受祖師 當時在那個時代 不得已的這種融攝作法 可是我們必須知道 那是一種不得已的融攝 新的時代 已經不是那種所謂的一言堂-的專制時代了 我們要更高超的方式-來看待佛教 不能夠用文化本位來看待 嗯!儒家才是我們本國文化 佛教是外來文化 還是出家的文化 如何這般 那是世俗人的看法 高就是高 低就是低 目的用在哪裡? 這個目的用在哪裡? 五戒是用在解脫 儒家的倫常觀念-是用在人間性的完成 這兩個是不同的 分開來看 這就是我就對融攝這件事情啊 在歷史當中當時已經發生 而我們來談談說-喔!今天來看它 所以我們要提出來說 融攝的性格與進一步的中國化-的時候呢 與進一步的中國化 這個事件的時候 我們這個分期的意思 諸位就了解了 也就是到了宋朝的時候 佛法的解釋 佛法的運用跟弘化的方式呢 有時候會不得已的進行-這種融攝 而這個融攝 一路延續一直到明清 明朝、清朝 然後延續到民國 所以現在你看看 曾經都有些居士 還在談儒佛一致 儒佛一體的這種觀念 我大學時代 我也聽了很多這個 當時 這可能是過去的因緣 當時我就非常的小心 我就非常的 覺得說嗯!這是有問題的 我覺得怎麼會這樣? 佛教就是佛教 儒家就是儒家 雖然它在同一個國度裡頭 並行的發生著 這不同的範疇的 不同的範疇 那麼這樣子呢所以 後來慢慢的我們從歷史當中 教理史的研究當中 我們開始才釐清了這個差別 也看出來 講這種話根本的盲點就是 沒看出來佛法究竟解脫義-的根本不同 他誤認為 所謂的五戒也不過就是-把人倫做好而已 不是這麼簡單 你如果這樣看的話 在家人遵守五戒 一定心情上不夠堅固 不夠深刻 他會這樣想 做人做好就是五戒的目的 那只要呢我今天把人做好 五戒也就完成 他就慢慢的會這樣鬆動 他不知道你人做好了 這不夠的 五戒的更深刻的意思-是要你內在的 是要你根本的解脫 是要這樣子的 所以它要求比如說不邪婬 不邪婬並不是講一個禮字而已 說什麼非禮勿視 那麼呢非禮勿言 如何這般 並不是這樣而已 並不是講這樣 那是因為 婬欲讓你根本不能超越-三界的輪迴 它內在是意含著這個啊 你沒有那個解脫的概念 你把它那麼類比了 那居士對五戒的認知 就只是認知在 欸!這個-不侵犯別人的妻子丈夫 那就是保持了人倫的基本 那我人天乘就守住了 我告訴你居士人天乘為本-也要以向於解脫乘 沒有說居士不解脫的 佛教是要一切人皆解脫啊 是不是? 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啊 佛道無上才要誓願成啊 你要讓他都成佛道啊 所以你不會只讓他-現世做好人而已啊 現世做好人只是基礎 它不是說這一輩子讓你做好人-就算了 它要你先做好人然後往上走 它隱含了這個意思 所以你一不小心的融攝 就會降低佛教的那種-更深的價值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這就是我在提出-融攝性格的時候 要諸位特別注意 從今而後佛教所發生的-一些思想上的稍微的轉變 所以這種歷史的分期-具有什麼? 教理思想史的意涵在裡頭-做分期 這樣懂了吧 好!這個微言大義就是這個 好!我們今天課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