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27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上到這講義的第十五頁 丁四裡頭第四「祖述融攝期」 我們談到這一期的時候-特別就對 以這個會昌法難為中心-來談到說 會昌法難完了之後的這一百年 也就進入了所謂五代跟宋朝 這當中固然征戰啦 南北各有各朝各國-這樣子的互相的遞換 很頻繁的五十年之內 換了好幾個朝代這樣子 那麼呢 乃至最後呢 這宋大帝國建立了 那麼這當中的-這五十年到一百年之間啊 一個大的法難-到一個動盪的時間 這個大的法難完成、結束之後 終究佛法它到底面臨了-什麼樣子的境界? 為什麼後來到宋朝的時候 整個的佛法感覺起來-沒辦法恢復像唐朝那樣 是唐朝弄了一個-太糟糕的體質做尾巴 還是宋朝或者說五代 或者說更精確一點講這個 這法難之後的出家人呢 沒有抓到復興佛法的-重要的關鍵、契機 那是因為他沒注意-還是真的環境沒辦法? 時也、運也、命也-非我之不為也 是這樣 是哪一種原因? 什麼樣子的關鍵 什麼樣子的條件沒放進去 所以它沒辦法再恢復 當然啦 佛法就像人間的一切一樣 世間有為法一樣 它的弘傳在人間也受到-人間的一些無常性的制約 所以它總是走 從興盛走向衰落這樣子 如果從這個大的角度來講-當然是如此 然而如果你要說 那因為這樣所以算了吧 反正躺著就能幹 那麼呢 興盛就讓它興盛嘛 興盛有興盛的自然原因 衰敗有衰敗的必要、必然結果 那我也不理它 那這個就太宿命了 那這樣你研究歷史幹什麼? 對不對? 所以你不能拿這個說-啊!佛法終究是無常 無常有無常的條件嘛 條件具足才-它就會變成衰弱嘛 那也因為無常-所以它會可能興盛啊 對不對? 你怎麼不去討論說-那興盛的條件又是什麼? 所以無常是代表一個-可好可壞的可能性 那你說終究會成住壞空 成住壞空完了還是成住壞空啊 是不是? 還是會再成一次啊 所以我們就是要再-一代一代的去檢討原因 那當然有時候說-呃!我沒辦法 沒辦法!沒辦法好歹你也知道 沒辦法是非我之不為也 是我無能為之、無力為之 那這樣你至少對歷史-交待得過去嘛 是不是? 你說歷史給你機會 可是你沒有好好把握 喔!那這問題就我們出問題了 我想上一堂課特別跟大家-提到這樣子的重點 當然我提到有關於-這個律宗的一些情況 不過這當中要稍微修正一下 並不是說會昌法難完的時候-三大部就不見了 我講得快了一點-同學也提醒我 並不是這樣 其實在北宋呢 哦!我看元照律師 他都還在研究南山三大部-註解南山三大部 在他之前也都有研究 那算是北宋中期的時候的事了-中葉的事 不過問題是 元照律師他早先學天台 然後後來他學了律宗的時候呢 他有要托缽 結果在他的靈芝寺啊 托缽的時候 被當時的人當作是一個異類 所以他的一些行為啊 本身要不就他自己也很剛烈 要不就當時的人並不認同 所以從這件事情來反襯就是說 可見在他那個時候 你看他的文章他所註解的部分 他就很感慨佛法戒律的衰亡 可見這個衰亡從會昌法難以來-應該可以證明 以一個律師的角度來看 那極度衰亡的狀態 是可以理解的 更何況到他之後 他都已經這樣建立了 註解這南山三大部的一個-重要的歷史的工作了 怎麼後來還會三大部丟了呢? 這可見當時是沒有人注意它嘛 你就不讀它-不讀它慢慢就……沒有了嘛 是不是? 所以這些都值得研究 這第一 第二的話 我要說的應該是我說快了 我的意思是說 復興佛法向來就是以-戒律為先導 這是我們所理解的 我們要從會昌法難這件事情上-來給予驗證說 是不是當時少做了這個事 少做了這個事 還是說那個有也好、無也好-無所謂 是這樣子嗎? 所以說從以戒律為主軸-來研究一個 中國弘傳戒律的一個……過程 會不會跟佛法的興衰-有一個一致的脈動呢? 欸!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 我的意思是這個意思 我想我真正的意思 上一堂課真正的意思是這樣 只是說只是簡易的把它當-把它講成說啊!戒本的有無 或者說戒律資料的有無 是因為戒律資料的有無-牽涉到興衰很重要的因素 你說禪宗 你說淨土宗 你說天台宗 有時候你說教法 你說文字上失去了 你只要有一部分有啊 你還願意去修還修得來 可是那戒律的典籍一沒有了-哇!那很扯了 那戒律是為佛所說-不通其他人說 對不對? 那為佛所說 又說得隱晦不知 需要祖師大德的解釋 而他的解釋一不見了 哇!那事情嚴重了 後代人怎麼憑空想像啊? 是不是啊? 再來就禪宗的興盛 會不會造成了戒律的輕忽? 這一點我沒有-我沒有抵制禪宗啊 我非常尊重禪宗 千千萬萬不要把我戴這種帽子 只是說事實我們還是要弄清楚 還是要弄清楚 我還是覺得禪宗-對中國有很大的貢獻 然而末流的禪法-會不會造成什麼傷害? 所以在祖述融攝這件事情來 我們一定要去注意 因為祖述融攝還不等於它衰微 只是說它並沒有開創性的發展 我想在這裡我要聲明一下 這個所謂祖述融攝的意思 跟所謂震盪衰微呀-是不一樣的 它還不等於衰微 然而我們看不到那個-大的氣魄了 看不到了 所以它在祖述 祖述就是說繼承以前的 整理以前的 你看看註解 喔!註解 天台宗的重要註解呢 在唐朝完成了一次 到了北宋的時候呢 基本上呢 是做了開發的動作 四明尊者事實上做了-很重要的開發動作 尤其山家山外派的對論啊 哎呀!那是耀古耀今的 從古以來 從西方到東方 從印度到中國 哪怕是從中國到日本韓國 我們看不到一個宗派-能夠這麼理性 當然也有一點火爆啦 某一個程度-有時候也會有一點火爆 但基本是理性的 在它自宗以內啊-做這麼深刻的對論 能夠讓我們後代留下-很重要的文獻 來看待天台宗的本義是什麼? 它經過對論才能看得清楚的啊 所以山家山外派的對論-這真的是 一切的佛教宗派當中-少見的什麼呢? 這個這個價值 日本人也說不上這個道理 外國人更看不懂這個道理 因為它討論的事情很深入 那真是太難得了 那當時的祖師你看為法諍論 諍論三代咧 三代 師父傳徒弟 徒弟傳徒孫 繼續再諍論 這樣子的諍論 諍論法 三代當然時間並不那麼長啦 時間好像幾十年而已啦 但是人員的牽扯是兩、三代 這到後來也一直都-暗潮洶湧的存在著 那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你看這樣子 那它缺了什麼? 為什麼後來呢 天台宗也一樣沒落了 啊這樣子 或者說它的發揚沒有很高昂 沒有很高昂 沒有很高昂 從四明尊者之後 山家山外派的對論完畢之後呢 整個的研究 尤其到了南宋之後啊 那個聲音著作啦就……少了 這怎麼回事? 喔?這怎麼回事? 到底缺了什麼? 所以我們講祖述融攝就 它一直基於以前的-建立的這個宗派的基礎 然後再繼續強化那個內容 或者清晰它的內容 或者重新純化他的祖師的意見 或者整理以前祖師的意見 或者就像元照律師一樣 所謂什麼 解釋祖師的重要著作 這叫做祖述 那什麼叫融攝呢? 欸!你看像天台宗-就開始受到了華嚴宗的影響 真如思想的影響 真如的這種思想的影響 這是一種所謂的佛性 重要的佛性見 天台也講佛性 可是天台的佛性就是以空-就是空性 就是以空性為本的實相論 是實相的佛性論 可是呢 華嚴宗所講的 這個佛性或真如的話-是一切萬法之本 幾乎有這種意思了 所以它意思不太一樣 那天台宗在這裡被轉進去了-被挪進來了 所以它才會形成山外派的思想 你看這就融攝了看到沒有? 所以北宋就開始了-你看到沒有? 為什麼? 其實很明顯的 會昌法難引起的 會昌法難完畢之後 大家開始得到的經典不多 所以開始就-你用我的、我用你的 因為我們的思想-內容那個文獻不足嘛 所以我也會看看別人的 我就有空看別人的了嘛 你要是都是天台的教理-那麼多的話 你根本沒時間去看別人的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很大的影響 有很大的影響 有很大的影響 這曾經也有人有這種研究 也有這種看法啦 那這就是融攝 那這個融攝-其實一直發展到後來 甚至於到南宋的時候-還有三階教 這種觀念呢一直到了明朝 哇!那更是嚴重了 儒、釋、道三皆融合 三種融合 還有出家人出來講這種事 哦!那就是異化、太異化了 中國很少出現這種異化 它出現一次 那這已經不叫融攝了 融攝是指各派之間 還在佛教的道理之下-進行什麼? 進行互相的取捨 這樣諸位了解嗎? 這你說這樣有什麼不好? 基本沒什麼絕對的不好 可是有危險 怎麼講? 你比如說嘛 天台取了真如的思想之後-就會混亂了原有的什麼 中道實相的純粹性嘛 那這樣話就是在教理-跟實修當中產生差異了嘛 我問你哦 觀察這一念心 如果你融入了這個-真如的思想的話 他觀這一念心就觀察真如心-那慘啦 真如心晦暗難知啊-你怎麼去修它? 這就是屬於華嚴的修的系統啊 以天台的立場來看 妄想心當下就是實相啊 它不需要別取真如啊 可是你思想融入了真如-這種思想的時候呢 那你在實修的時候就有差異了 你就會捨妄取真 真跟妄在天台來看 實修的立場來看 在中道實相來看 通通是一實相啊 都是一念三千那一念而已啊 根本就不捨妄取真的 當下妄心就觀察它 你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意思是一樣 我根本不取不捨 就一路看到它的實相性而已 不做取捨的動作 所以你看在實修上-就產生差異了 就產生差異 所以怎麼可以 所以說融攝有好有壞啊 那你說淨土教 淨土教在教理方面哦 它獨立的教理的解釋並不明顯 這個時候如果說-淨土教來融攝天台 欸!加強淨土教的解釋方面的-強度跟理論的深化 因此念佛當下怎麼樣? 妄想心念佛一樣能夠成就的 一樣能夠往生 為什麼? 因為妄與真如是不可分的 那麼當下就是實相 所以你再怎麼妄想念 只要念念念去 那個妄想啊來來去去不理它 你只要知道這還是真 這還是什麼?實相 即便是妄也是實相 你要知道這樣-那是一念三千嘛 我這一念就是三千嘛 我能理解這樣 如果我能這樣理解 我根本不怕念佛有妄想 那將將好不怕 將將好妄想會不見了 就好像說偶爾你會晚上睡不著 你越怕睡不著你就越睡不著 可是如果你晚上睡不著 你就說睡不著-睡不著我打坐念佛啊 正好 平常你就是最愛搞鬼 一坐下來就像淨章一樣 一坐下來就東倒西歪這樣子 那怎麼辦? 那怎麼辦? 那現在我睡不著那剛好來打坐 我越不怕它 欸!反而容易睡 意思一樣嘛 天台講即妄是真 並不是說讓它妄心就來啊 不是這樣而是說 就在妄心當中看到它實相 而實相非真非妄啊 是這個立場 所以你正在念佛的時候-你就可以深化 欸!你就可以深刻的 妄想妄想我管它的 我就繼續念我的 我這句佛號是真就好了 是實相就對了 也不是真啦-是實相就對了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 那妄想來我也不怕 所以天台宗念佛-絕對不會皺著眉頭 為什麼皺著眉頭? 那個妄想來了啦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怎麼又妄想啦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那種皺著眉頭-就是不懂天台的教理 你妄想來了輕輕淡淡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知道就好了 知道就好了 都是一念三千 虛妄不實 連虛妄不實也不生起 就是念 這就對了 那這樣子不一心而自然一心 那你看看 如果這樣 這樣融攝是好的、是對的 加強了他修行的道力 道力以及理論力量 那是可以的 所以說祖述融攝 不意味著絕對好或絕對壞 不意味著這樣 但是呢它終究是祖述 來互相融攝 需要純粹化的時候-你就去純粹化 你需要互相補強-那你就去補強 這裡那就要看祖師的手眼啦 你比如說禪宗 禪宗說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不是不研究戒律啊 是不是? 戒為無上菩提本 戒海澄清 那麼教法自然圓明 那麼呢實踐自然清濁能分 那麼呢心就不踹動 那自然呢不定而定 那自然能夠心不踹動 閱讀聽聞就聞一知十 那就能夠開圓解 開圓解就能夠實修 那你想想看這樣子 那戒律怎麼能叫做葛藤? 怎麼能叫限制呢? 是不是? 可是它缺乏了這種融攝性 初期 北宋的初期 那禪師的手眼都很高明 慢慢的到了南宋越來就越末流 越來就越末流的時候 那你看看這怎麼辦? 這怎麼辦? 是不是? 所以這就缺乏融攝-又不對 該融攝-有的能加強 有的不融攝-你反而慘 像戒律根本各宗都要融攝它的 但是是不是在宋朝的時候-少做了這個動作 是不是這樣? 我不知道 可是值得你研究 我知道在唐朝中葉的時候呢 要進禪堂的人都要閱讀-甚至理解過什麼? 道宣律師的《行事鈔》 什麼叫「行事鈔」啊? 行事之鈔 為了行事我抄下來的東西 你知道這叫現在的叫做什麼? Manual 手冊啦 手冊啦 就是實踐戒律的手冊啦 你要放在口袋裡的啦 隨時放在手邊的啦 我曾經在哪裡讀到的文獻-是說到說 當時要進入禪堂或者修禪的人 都有經過類似像《行事鈔》-這種戒律教理的薰陶 可是宋朝已經聽不到-這樣的事情 所以說是不是經由-唐朝的宗派成立的同時 過度的宗派化 過度的區隔化 再加上唐末 這個滅法之前過度的通俗化 使得戒律不再被重視 然後這一滅之後啊 本來就不重視啊 那這一滅之後 即便是有唐朝道宣律師的-三大部的留存啊 不被重視 所以才會造成元照律師-在註解這個……什麼 這個…… 這個三大部的時候的那種感慨 會不會這樣? 所以這一些呢都值得我們-去研究、理解、去釐清 有沒有這種可能? 有沒有這種可能性? 好!那麼這個就是-我在講祖述跟融攝 融攝有時候根本不能融攝-一融就錯 我舉了例子對不對? 有時候是必須融攝 不融攝錯 有的是融攝更好 我分別舉了禪宗、淨土宗-跟天台本身的問題 對不對? 像天台的山外派-它融攝了華嚴的思想 我是覺得這個融攝就值得商榷-就不應該融攝 那淨土宗融攝了天台 欸!加強它的實修 這個融攝又是對的了 那像禪宗不融攝又有問題 所以有時候是融攝 不融攝也沒關係 淨土宗還照樣可以念佛求往生 融攝了更好 有的是一融攝錯了 有的是融攝 不融攝反而錯 欸!你看看 這看法有各個不同 對不對? 所以融攝 我在指這個意思 所以在這一段時期 宗派各別都成立了 後代的人到了宋朝的人 怎麼看待唐朝-這興盛的宗派內涵 除了說怎麼恢復-是一個問題以外 接著是恢復了又怎麼看待? 恢復了清不清、完不完整? 正不正統? 還是在融攝的過程當中 扭曲了宗派的價值跟意義 或者混淆了宗派的純粹性 造成修行的不純粹 還是說該融攝的你一直沒有-一直缺乏融攝 那各自獨立開太嚴重 你比如說 會不會因為宋朝的這個 研究教理因此斷層之後呢 使得非常注重文字研究的-那個律宗呢從此沒落 會不會這樣? 而因為沒落-而造成了體質的不良 雖然還撐了這三、四百年呢 衝著這個唐朝的遺續-而撐得下來啊 是不是就一路種下了這個……-後代啊!律典的衰亡、不彰 然後種下了元、明、清-戒律普遍不彰的震盪衰弱了 會不會是這樣呢? 這就在談這一期要注意的事情 所以這一期牽涉著下一期 也繼承了上一期 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發展的轉捩點 不是唐朝也不是隋朝 是在這一期 你要硬說是宋朝也可 所以說 但是主要在以期來說 是這個祖述融攝期 是中國佛教-由興到衰的一個關鍵 關鍵的這四百年 其實真正關鍵可能沒有那麼長 但是它確實是一個重點 為什麼? 因為它受限於-這個政治體制的關係 尤其到南宋的時候啊 國勢普遍積弱 民族的自信心呢 實質上受到了不少的打擊 當時北方過慣了這個朝廷統一 一國大統的這樣子的這些-文武百官啊 被迫南移之後啊 這個對老祖宗來講是顏面無光 國土變一半嘛 是顏面無光 對自己來講 懷疑自己的價值 然後再來呢 就對於下一代-或者說對當時的意志來說 有點消沉 《世說新語》裡頭講的-「新亭對泣」就在講這個事 新亭對泣 你都已經南遷到南宋這邊來了 還在那個亭子裡頭啊-互相的難堪哭泣啊 互相對哭啊 就提到了這樣子的事情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一個-王朝的一個衰微 那北方有北方的這個-金夏等國的一個統治 基本上是一個外族的統治 外族的統治以漢文化為主導 包括也已經漢化了的佛教 在那種環境之下-也同樣受到了壓抑 這是你看-就受到當時政治環境的大壓抑 所以說啊 北宋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因為到南宋來已經強弩之末啦 它北宋沒做好-你南宋要做得好也難了 所以我就說嘛 會昌法難後的一百年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 佛教界 整個佛教界發生了什麼事? 以及中國的整個政經環境-發生了什麼事? 是很值得研究的時段 我提出這樣子的一個重點 大家要去注意 好!那麼這祖述融攝 但是終究它還撐在那兒 所以說宋朝是-可以說禪宗最興的時代 一枝獨秀的時代 淨土宗也差不多是 密宗差不多沒聽到了 是到元朝的時候-才有喇嘛教重新傳入 密宗差不多沒聽到了 哦是這樣 水陸呢也在宋朝的時候呢做了 幾乎也 有的當然還在啦 當然還在 但是呢 也受到了什麼?影響 怎麼講呢? 唐朝的古版水陸 不!梁武帝的古版水陸 跟宋朝的水陸已經又不一樣了 到了明朝以來-就開始分成北水陸、南水陸 所以說水陸有南腔北調-原因就在這裡 水陸有這樣分-原因也是在這裡 那麼呢這個又可以從這個來看-整個歷史的發展 你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像這個都很需要-文獻的保留 唐朝被斬斷 一個會昌法難被斬斷 所以到了宋朝-重新恢復水陸的時候呢 事實上是重編了 事實上是重編了 不過當然啦據一些人的比對-這個資料的研究發現說 它還是保留了唐朝時候 甚至於梁武帝時代的-某一種內涵在 因為為什麼? 因為還好是-它是一個民間需要的儀式 重要的一個儀軌 重要的儀軌 是這樣 不過又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到-這當中的變化 這些通通是一個-祖述融攝期當中 所發生的一個重要的-一個可觀察的點 所以講祖述 所以它繼承以前 但是有沒有再發揮呢?缺乏 再來呢融攝 這個融攝的對跟不對-手眼就要好 它不像唐朝這麼純粹 唐朝時代各宗派-有互別苗頭的這個……跡象 可是這好事啊 互別苗頭你才會增長自宗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要就是有比賽、有比較-才會增上自己嘛 意思是一樣對不對? 你如果沒有這樣做的話-他就不會增長自宗 那麼在這方面呢 在這方面 唐朝的宗派還是很堅固的 可是會昌法難之後 這種祖述的力道呢 就明顯的看出來 它在自宗本身的強度上面-已經開始缺乏了創造性的繼承 就缺乏了 開始有一點缺乏 創造性的繼承 我在看 我在看啊 我個人的研究跟理解就 天台宗還有一些創造性的繼承 主要是出了四明尊者 他還能以外 那麼呢其他各宗創造性的繼承 我看剩下只有禪宗 連淨土宗呢在這方面-也就是就保持住而已 不過淨土宗因為-教理方面的需求比較少 這個還影響不大 像密宗就太可惜 中國唯一最可惜的就是-唐密失去 最可惜就是這樣 最可惜 尤其我們現在學 我們如果去注意到燄口的話 注意到燄口我們就更可以-感受到這個問題 因為中國本來-對於咒語的傳承就困難多了 因為中國的語言是什麼? 是象形文 是象形不是象音 印歐語系通通是象音而不象形 諸位這樣聽得懂嗎? 我們那個看字才懂音的 呃不!我們看字不一定能懂音 一定要去死記那個音 可是西方它是用字母來拼音 所以拼音文字 它本來就是像那個音的 去摸擬那個音的 是這樣 所以我們記錄文字-沒辦法記錄音 那印歐語系-直接文字就能記錄音 看文字就能讀音 你看看 看文字就能讀音了 那這一點就太慘了 再來更慘的是怎麼樣? 更慘的是印度傳過來的咒語呢-常常是多音節 我們呢 每一個字都單音節 我、你、他、佛、法、僧-都單音節 一個字就單音節 因此我們呢 人家一個字啊-二、三個音節的字 我們要用二、三個字去模擬它 偏偏這個模擬的這個字啊 又隨著時代讀法又不同 哇!很慘 讀法又不同 所以「羅」在唐朝是讀「辣」 「辣」是合理的啊 你看台語保留唐朝的古音-甜不辣 還保留這個古音 現在的國語把它讀成什麼? 天婦羅 你們注意到沒有? 台語還在讀甜不辣 可是現在我們-在寫這甜不辣三個字的時候 我們是寫「甜」 很甜的甜 不 不是很辣那個辣 把它寫成這樣這個辣 不是的 古音那個「羅」字-就讀做「辣」 很慘啊!你哪裡模擬得出來? 唐朝的古音就是這樣讀的 所以你看看 我們那個 我們那個什麼 那個大悲咒啊 憨憨的哦 你要用國語讀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你怎麼讀成這樣? 你一定會讀成-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是這樣讀的對不對? 要這樣讀才對是不是? 還有你看 那個一切圓滿成就叫做莎訶 莎訶 莎訶 ﹝v﹞訶 糟了 中國音裡頭沒有﹝v﹞這個音 只好怎麼辦? 莎婆訶 結果你現在看到人家唱歌 唱那個心經 或唱那個那個什麼 唱那個大悲咒 莎 婆 訶 你就這樣唱 沒辦法 它那個印度的古拼音-是拼成 ㄙㄚ ㄈㄚˊ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娑訶有沒有? 哦!娑訶 娑訶跟莎婆訶是同一個字 在描述同一個字 ㄙㄚ ㄈㄚˊ ㄙㄚ ㄈㄚˊ 這個尾音 這個是一切圓滿成就的尾音 這很慘哦 因為我們那個古音-用古字來描述 結果古字的讀音又改了 結果音就失去了 這個是當時鳩摩羅什時代-就已經很感慨了 他就很感慨 他說啊 用我們的語言來讀那個經-跟韻文啊 是非常優美 但是用你們漢文啊 要去讀成那個韻文 那個韻 那個……偈語啊 聱牙詰屈 啊!然後就不好聽 很慘 因為你要模擬那個音啊 所以說唐朝的梵密-沒有保留下來 沒有好好的保留 這對中國佛教是個大損失 像這個通通是祖述融攝期-你所要看到的事情 什麼宗派消失了 什麼宗派衰弱了 什麼宗派去融攝了什麼宗派-而造成什麼結果? 這些一切 通通是在第四祖述融攝期裡頭-你要去看到 那什麼宗派過強了之後-什麼宗派就弱了 你看一個森林裡頭啊 都是相思樹(台語) 都是相思樹 你別的樹就長不出來 結果相思樹一死 通通死光 整個滿山遍野的樹就死光了 所以懂得造林的人都知道 不能讓一整座山同一種樹種 要交叉種 這樣它感染了 這種樹種感染了 它不至於就馬上傳遍整山 懂得造林應該這樣造 台灣早期造林也不是這麼幹的 都是簡單就好啦 同一種樹 同一種樹種就造下去了 那很危險 很危險 現在大陸也都是這樣弄 同一種樹種造一個山-那都不對 要綜合混雜著種 同類、同一個習性而不同種 種在那兒 那這也一樣啊 你從生物界來看 那當時宋朝-是不是禪宗過度的突顯? 這一突顯 禪宗一敗全敗光光 會不會也這個問題呢? 這一些都從祖述融攝期-作為關鍵點 諸位這樣了解嗎? 我再講解-它的一個觀察的重點 觀察的重點 好!我們來看時間-大家知道了哦 幾乎就是五代跟宋朝整個朝代 整個朝代 尤其當然多少也跟宋朝這個-這個朝代的 這個王朝的一個形式氣氛-所影響也有 其次呢是戊二、特徵 此期以會昌法難為始 由於政治介入滅佛的相對徹底 括弧 乃三武一宗四次法難中-最為嚴重者 政治的介入滅佛 其實這話也不一定對 因為四次滅佛-通通都嘛是政治介入的 通通都嘛是政治介入的 只是這一次呢特別全面性 有組織、有計劃而全面 遍及全國而且深刻的 而且一波又一波 好幾波 哦!是這樣 那麼因此經歷了隋唐以來-所累積之各宗派的文獻 在此次法難當中 遭逢了甚大而難以恢復的損壞 再加上隨之而來的五代 在短短五十餘年間 北方有五朝 是南方有十國 各自發生了快速的什麼? 這個遞變、遞換 教典的流失所形成的教義不彰 跟政治的不靖 不靖就不安寧 所造成的修道不安 啊!一解一行通通毀了 是不是啊? 通通毀了 已使得五代以來佛教的發展 面臨了全新的瓶頸跟考驗 這不同於隋朝 哦!說什麼理解啦 綜合研究啦等等 哦!這樣子 這樣子的問題 它不同於這 不同於這麼樣子的一個-很新鮮的問題 不是的 它是面對了已經發展 結果教法重新消失 然後修行又不彰、又難修 因為動盪 動盪 動盪 這個時候你可以從-《高僧傳》裡頭去看一看 這個時期出的高僧多還是少? 他們的偉業 他們表現出來的風格 跟以前的風格又怎麼樣不同 你就可以去-承認我這個話是有道理 那如果這話是真的 請問? 兩岸今天的紛爭 以及當時從民國初年-一再的內亂、鬥爭 面對日本的侵略 二次世界大戰的這樣蹂躪中國 跟人家這個五代來比 我看是有過無不及 對不對? 所以我們得承認 我們正站在一個-大大的法難之後 我們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 如果在這個關鍵 恢復的關鍵期 兩岸的佛弟子們不好好考慮 不好好仔細的去注意-歷史的經驗的話 我們將會失去非常關鍵的東西 那這個時候 再經過一百年 我們的子孫、我們的佛教徒 會繼承一個怎麼樣子的佛教? 如果它那時候出了一個-像我這樣子的人來研究說 哦!那個時代歷史 到底那個時候-出家師父幹了些什麼事? 都沒幹 重要事都沒幹 那完了 只有搞通俗弘化而已 聽說有個傢伙在那裡講經-也一直呼籲 看他也沒幹出什麼好事來 那完了 那不完了 所以你們這些佛教徒-不要傻呼呼的啦 我們在歷史的關鍵點上面 我們把握一個時間點 再慢一點來不及了 會來不及 這怎麼辦? 唉呦!我實在是每次講到這邊-心寒膽戰 唉!所以面臨著-全新的瓶頸跟考驗 此外又提到另外一個觀點 這也是在傷害著當時的佛教 或者說沒有讓-當時的佛教再發生 再建立一個興盛期的一個-另外的原因那就是 由於此期佛教來自於印度-跟西域等地的外來佛教刺激 已大幅的減少 在缺乏內外的增上因緣 內的因緣就教典消失 實修的安定環境減少 外就是外來傳入的佛教呢-也越來越少 因為那個時候的印度佛教-也是衰亡了 被什麼? 西元八世紀好像回教徒就來了 密教化之後回教徒也來了 然後西域一帶的佛教也開始-隨著它內部政治的不穩定 跟風沙的發生 國家也一個個滅掉或衰微了 這裡又是另外一個主題 哦!這又另外一個 所以總而言之 那又是另外一個-西域佛教相對應的問題 那這一對應的結果它也弱了 弱了也沒有力量往外傳 我們這邊自己也弱-也沒有心思再往外吸收東西 這跟明朝不同 明朝的話呢 有外國還有另外佛法要傳進來 可是明朝已經不想吸收了 明朝出現這個問題 這是後來等一下會-將稍後會講到 明朝是有再傳來的-我也意興闌珊了 也有翻譯哦 也有翻譯一些東西哦 啊!意興闌珊 哇!那更扯-會震盪衰微就這樣 明朝是一個鎖國的制度 對外鎖 航海也鎖 也不讓人家出去 也不讓人家進來 是一個鎖國的概念 哦!是個鎖國 清朝基本繼承了這樣 可是它鎖不住了 西方的船堅炮利呢 從清朝中葉之後-就開始來擾亂了 那一路到民國初年 這是這樣子 但在這之前的明朝-它就採取鎖國制度 這一鎖啊 對外吸收文化的想法就弱了 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宋朝是根本就沒有進來 就根本沒有進來 進來的少 我至少指佛教啦 其他的我不管 至少指佛教是這樣 所以說外來的佛教刺激-大幅的減少 在缺乏內外增上的因緣之下呢 以五代為轉捩點 中國佛教的發展-已從最絢爛的創造性發展 創造性發展 漸漸地趣向於守成跟整理 守成跟整理 它還並沒有說真正衰微 因為其實哦 你說完全沒有發展也不盡然啦 禪宗就發展啦 對不對? 禪宗就真正的創造性的發展 諸位要了解 哦!要了解 禪宗的發展倒是不錯 在宋朝發展得不錯 還發展得不錯 所以說它還不算是說衰微 不過那種創造性的繼承呢-的強度呢就已經減弱 主要都在祖述之前 除了禪宗以外 主要都在祖述以前 那這個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力道的衰弱 以及再創造的這種力量-的一個不足了 那耗了四百年欸 這時間真的很長 當中可做的事情其實可以很多 可能缺乏這種-歷史性的觀照也有 如果說有什麼創造-就是天台宗跟禪宗兩宗而已 但天台宗力道相對不久、不多 前有一位這個四明尊者 南宋有一位志磐大師 他整理了天台的歷史 那重新發揚了天台的價值 但是力道都相對的不大 相對的不大 是這樣 好!那麼 所以漸漸的-趣於守成而已跟整理 不過這也很難得了啦 我們今天啊能守成哦 我看守成都守成不了 還得趕快繼承守成 守成才能繼承 是不是? 能繼承多少算多少 好!這就到這裡 那麼內容呢 己一、祖述的性格跟禪淨化 這兩個沒有一定啦 不過我把它講在一起 此期中雖仍具體而微地 繼承了唐代以來的-宗派佛教發展 各宗也尚有中興及續存 這個中興跟續存意味著就是-祖述的意思 祖述的意思是在此 然基本上已元氣大傷 此則不同於北周的滅法 反而促成隋唐佛教的發達 其佛教的氣勢已大不如前 所以只能守成 所以此期各宗派中-較不受教理研究所限 而傾向於實踐的這個-禪、淨二宗呢 則漸漸地興盛了起來 並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代表地位 諸位啊 當你注重實踐的時候-當然是很好 可是注重實踐如果沒有了教說 如果沒有了理論的研究跟支持 你就會知道它終究要衰弱 你像西方 你像現在南洋一帶-傳來的那些禪法 它並不是因為說 它今天有它的實踐就多高 並不是 是因為台灣目前的實踐力道-簡直微乎其微 形成了一種渴求 這種渴求形成一種反動 所以它要引入這個 你如果從一個教理來看 它根本就沒有什麼新奇可說的 所說的那些道理-不過是轉成白話 現在人容易懂這樣而已 深刻是毫無深刻 然而它容易實踐 以現代的忙碌的人 急功近利的立場來看 欸!它吸引人 是這樣 當然啦 那也不壞 只是說這種情況-你就可以看得出來 即便這樣子一時的吸引 能不能流傳於長久? 有待時間的考驗 一個教派要流傳得長遠-一定是內有教理,外有實踐 你才能流傳得長遠 所以說到了只能有-重於實踐多的時候呢 那這個時候就慢慢地-一代一代就各自隨各自說 因為你思想沒有統一 所以它就容易形成末流 所以為什麼我們在這個時代-我們說我們要恢復天台 因為天台有教理 你依教參禪 中等之人都能得成就 下階之人雖然不能得成就-至少思想不顛倒 諸位這樣了解嗎? 因為你至少思想有個脈絡了 所以它能夠長住久遠 流傳久遠而不壞 可是如果你只有操作 你少於這教理為本 你操作一期有人接應 好!下一期-還有人接應你能夠傳 到了第幾期-哪一期開始接應的人少了 實踐的人 接你這樣實踐的成就的人-一少了 馬上你就失去了什麼? 失去傳承了 因為你少於教說啊 教說不夠深刻啊 這就是重點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今後呢 我們要注意的一定是教解雙弘 解行並進 教觀雙美 這樣子才能夠讓-佛法長期流傳 我們可以從這裡來看得出來 所以當時漸漸興盛起來的是-禪、淨兩宗 好!再來己二 融攝性格與中國化 在中唐以後即已啟動了的這種 所謂的社會的通俗弘化機制 在唐末、五代之時-已逐漸地走向世俗化 一般講的中國化的濫觴 不過這裡應該不能講中國化-這要修正一下這個說法 應該是講世俗化 或者是說低俗化的濫觴 這應該指的是這個-不是講中國化 這裡要稍微改一下-這個字要改 這個文字要改 不是中國化 中國化早就在中國化了 這不是中國化 當時可能我沒有注意到-這個用詞 五代之後的趙宋 對於佛教雖基本上-採取護持的立場 但在整體的佛教體質-已漸趨下滑的大環境之下 佛教對內面臨了各宗的衰微、-混同與對立 因此在中興各宗教義的同時 也逐漸的朝向進一步的什麼呢 進一步的所謂 這裡才講中國化 進一步的中國化-及各宗的互相融攝 這樣來講 那麼這裡呢關於中國化-我們稍微要提一下 這裡中國化也要修正-這個講義上的意思 這不是現在講義上所看到 哦要修正 不過這方面呢 我們呢時間已經到 我們下一堂課來跟大家談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