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25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呢 上到講義的第十三頁 也就講到呢 這個丁二 第二「理解研究」期 在一般來講這就是在隋朝以前 一般的學者通通把它-就歸為一期呢就是說 傳譯期啦、翻譯期啦 或者接受期啦等等 但我們特別的突顯了這個 這當中呢並不全然用-單一的分期能夠表現 這前後五百多年的-佛教傳入的景象 哦!並不能 那麼呢 因此我們這當中呢 以鳩摩羅什大師的傳譯 精確地佛法這個經文的文字啊 那麼呢特別來把它-將它分成兩期 那也就是所謂的-「傳入接受」跟「理解研究」 雖然這一段時間 這前後中國總共耗了這個-五百多年打根基 將這個佛法的-傳入、理解、研究等啊 做了這樣子的一個基礎的功夫 真是啊 全世界-大概很少找這樣子的國家 喔!沒有沒有 大概佛教就是 就是中國-在中國特別的有緣啊 那中國的祖師也出得特別的多-各宗各派 才這樣前仆後繼 而且像早期的這樣子的祖師呢 他們簡直就是 可以說默默無聞的在做-這樣子的打基石的工作 你如果研究其他的地區的-這個佛教 你比如韓國跟日本 你去看看他的祖師的傳承-短而單薄 在中國的祖師的傳承-是廣泛而長遠 這個就可以看 這個除了說民族的風格跟氣度 還有人口、文化的內涵等-這樣差別以外 當然特別的就是說這個 從第一期到第二期-我們看得出來 中國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在歷史上 曾經花了多少時間-在做吸收準備的工作 五百多年咧 這真的是不短的歲月 你要這樣反芻 所以說 今天我們不要這樣輕易的 把中國佛教就 啊!那是中國化了的 哪個佛教不當地化啊? 啊?你現在去找你們的 你認為的印度佛教-你找看看好了 這根本就愚癡的思惟 這是外道的思惟 貶抑佛教的思惟 佛法本來就得要在地化 因為不是現在在喊-佛教人間化嗎? 在地化就是人間化嘛 因為那裡的人受用嘛 本來佛教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嘛 隨緣不變 解脫中道實相的究竟義不變 不變隨緣 雖然是究竟義不變呢-可是它能應眾生各種的機 你不能夠說他以前 這個人以前當過流氓-現在就不能修行 這個人以前當過總經理-現在修行就一定比人家強 這哪裡的話? 一切都從頭來 就看結果啊 你看中國的祖師 這樣的修道的結果-你完全不提 那這樣子 你如果是外國人那算了 如果哪怕你是南洋的華裔啊 你說你信仰這個聲聞乘 那是你的因緣嘛 是不是? 南洋的華裔 即便你能說中文 那你還是好樂聲聞佛法 我覺得這無所謂 這本來就大家互相莊嚴的 可是你生在台灣、生在中國 那麼呢 你所得所見 你最容易接受到-大乘佛法的精華 可是你不恥之徒 那與 你說我吸收外來不行啊? 可以!絕對可以 可是吸收外來不等於沒 你說你去留學回來了-也不等於你沒爹沒娘啊 對不對? 那是當然我們並不是講說-佛教的什麼國族化、家族化 問題是中國佛教呢 它紮紮實實的努力-建立了一些基礎 欸!這個是從歷史上-可以完全看出來的 這不能你一言以蔽之 啊!這是中國化了的佛教沒用 你這是迷信 迷信你自己的顛倒妄想 是不是? 那我曾經在前幾堂課-特別提到了羅什大師 他深入地在中國文化當中 那麼以一個一半的中國人-的這種方式 來翻譯了重要的經典 中國人因此而建立了宗派 在三百年後建立了-大大的建立了各宗各派 這些都是經由努力-用生命投入出來的結晶 不要這樣子的隨便臧否地 隨便地一言以蔽之 我想我絕對的尊重-各個地區的佛教 我也一再的呼籲說-台灣也足以吸收其他的佛教 可是這不是忘本 這也不是說 你就同時把中國佛教給丟掉 中國佛教已經是佛教的-重要的第二故鄉 你想想看 全世界有哪個地區的佛教 傳承佛教這麼久而沒有斷掉 兩千多年沒斷掉 而且完全的怎麼樣? 它的本土化-並且將它當地的文字化了 深廣、無涯 顯密大小乘都有 創立這麼多宗派 哪裡有? 你去南傳看看-它創了什麼宗派啦? 這個修行有時候惑於外表 然後就說 喔!那個才是原始的 那原始的又怎麼樣? 你又覺得原始的是什麼? 所以不要隨著這些-這些所謂的這些文史哲學者啊 就歷史的主義觀點 或者文獻主義觀點 或人類的這種狹隘的-經驗理性觀點 來臧否佛教的優劣 你應該用修道的內涵-來深刻體驗 那麼我們結束這第二期的時候 應該要有這樣子的體認 應該要有這樣體認 這五百多年的吸納佛教 從西元前二年到西元五七八年 這五百 剛好五百八十年前後的時間 多少的菁英、生命 西方多少的這個……-外來的大比丘羅漢 台灣多少 中國多少的菁英 投入了研究跟實踐 那麼這樣子將要開展第三期 也就是所謂的宗派成立期 那就是中國人用自己的語言-記錄描述佛法的精華之後 它開始再用自己的理解去體會 並且深刻的實踐佛法 從而燦爛地產生了什麼呢 他的心得 並且遺留給後代的人類 一直到今天是耀古耀今的 這樣知識的寶藏-文化的槐寶在這裡 這個是不同於-什麼老子跟儒家的 只是說說而已 它是用生命投入 尤其是出家人你看看 捨了五欲、家庭 一生一世 甚至於累生累劫的這樣子的 全心全生命的這樣投入 這哪裡是一般世間的宗教哲學-可以說的 我這樣講啊其他宗教人士 他們也不會有所反對 他們也不會有所反對 沒有錯 世界上的宗教 跟佛教類似有出家人 或許不只是佛教 然而像佛教這樣的戒律森嚴 而且自動自發 同時又一脈相承沒有斷掉 而且前仆後繼的-這樣子有出家人的情況 有出家人的情況的 我想這是很少有的 恐怕在世界上 你是難以找到這樣子的-宗教景象 那麼中國就在這裡呢 在這世界的宗教文化上面 提出了我們的祖師-這樣一脈相承 建立了這麼高水準的文化精髓 你首先要先尊敬 你首先要先看到這樣子的-價值跟難得 然後當中我們承認 它也有可能-隨著時代跟良莠不齊 而產生的不得已的一些-不當的轉置或者異化 我們也當然也承認 然而這絕不會什麼是惡意的 這絕對是一種隨順因緣 或者中國人的共業因緣 有可能存在的某一些異質化 我們當然也承認 然而這瑕不掩瑜 在根本上面的不變 的解脫跟究竟中道實相-的把握跟實踐 乃至於展現當中 這個呢 我們將可以從歷史當中來-明確的看到呢 明確的看到 事實上呢我們提出了相當 我們呢提供了很大很大的貢獻 身為後代的漢傳的佛弟子 應該在這歷史的研究當中呢 生起無限的景仰跟追隨 乃至繼往開來的意志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呢 現在呢 我們上一堂課-特別提到了學派化 這就是要迎接 這就是要迎接 下一期 這個重要的-隋唐宗派成立期之前 它一個很重要的什麼? 很重要的一個結論的時機 這大概在 這大概是在 這個第二期理解研究期呢 的最後的這 這一百年當中所完成的 那就是所謂的學派 學派跟宗派呢是不同 我上一堂課我跟大家講過 學派基本上是以-一個人的學理研究 帶上部分的實踐為主 然而學派的最重要特徵 有一點像現在的學術研究 它主要是以解門做為導引 那麼呢以講學為方便 那麼形成了聽、學之間的-一群集合體 這群集合體呢 一代、兩代的傳承下去 將這個某一人的對佛學的理解 創造性的理解 創造性的理解 或者是歸納性的理解 歸納分析性的理解 你比如說天台就是一種-創造性的理解 佛教在這之前 無論是西域也好 哪怕是鳩摩羅什大師 龍樹、世親菩薩 還有印度的早期的祖師-傳記所流傳下來的說明也好 都沒有講到五時八教啊-等等這樣子 然而智者大師 建立了五時八教的這種-創造性的理解 那麼當然天台大師-在建立這五時八教 他在這之前有學派的基礎 也就是地論師-十論、地論、攝論 攝論師、涅槃師等這三大學派 在這個那個智者大師之前 都已經將佛教的傳來-或者佛教本身呢 分時期了 只是呢 智者大師將它們做整理 然而這種整理也是一種創造 所以它是一種創造性的理解 那麼呢這個學派化-本身就具有這個特質 它將經文或者論 做了深刻的研究 做了理解上的研究 同時有一種很創造性的什麼? 旁徵博引或者深刻的體會 這當然也絕對不可否認-他有依這樣子的經論在修行 不過相對於宗派來講-沒那麼明顯 他重點在解方面 宗派的話是有解有行 學派大部分以解為主要性格 所以他以解跟講學 然後形成一種什麼? 對某一部經、某一種論 或者對於佛法的某一種特殊-而有組織的什麼樣 的理解 那麼這位論師依著 比如說《涅槃經》 特別彰顯涅槃的道理 《涅槃經》的道理 然後呢 長期這樣弘揚 結果追隨者眾 並且後隨之者呢 也繼承他原有的說法 繼續給予發揚 然後這樣代代相承 這時已形成一個學派 那麼它形成學派呢 首先它在依於這個學的理解 相應於修這件事情 這解行這件事情上來講 沒有提出太明確的修的理念 就只是重點在解 把佛法的內涵 這方面的專注的內涵-給說明清楚這樣而已第一 因此他的繼承者的繼承關係 也常常是以著什麼呢? 聽聞他的教說來繼承 所以他們的結合呢-是會比較鬆散的 只一個聽學的師生關係而已 比較沒有宗祖關係、祖師關係 比較沒有這樣的繼承關係 因為他只是聽學而已-像學生這樣聽 可是因為這樣子的思想 它含攝的是幾乎要解釋-一切佛教的基本概念 所以他所聽到的這樣道理呢 已經不是單一經論-的單一解釋一部經一部論 而是企圖由這部經這部論-來總理所有佛教的整體的概念 所以它的影響力不比說 欸!我來講一部《金剛經》-你來聽一聽 不是這樣 這樣諸位了解意思嗎? 所以學派呢 具有判攝佛教的概念 也就說他把佛教-已經開始判大乘小乘啦 什麼時期的佛教啦 它開始有這類似五時 後來天台宗的-五時八教這種觀念 它是有的 所以它具有總攝佛教 將我所了解的-這一部經論的道理 衍生擴大為-我能夠總理一切佛教的價值 將佛教呢分別把它排定說 哪個是深的、哪個是淺的 哪個是佛的究竟說 哪個是佛的方便說 等等這樣子的判攝觀念 學派是有了 這也就是建立了後來-天台會判攝佛教的原因 在學派佛教已經就這樣觀念 所以它的企圖是更大的 它的企圖並不是-把一部經一部論講清楚而已 它是要透過-一部經跟一部論的理解呢 來總理全部的佛教 總攝全部佛的意義 它的目的是這樣 比如說《十地經論》-後來產生了地論師 事實上《十地經論》-講的是菩薩的十地 菩薩的十地 菩薩 《華嚴經》上菩薩的這個…… 這個五十個階位當中啊 的最後的那個十個階位 它從這裡來擴張理解到佛的-佛法的層次次第等 那《攝大乘論》亦復 幾乎也有這樣子的一個觀念 但是呢 各別的理解跟創造就不同 依的論不一樣 它所總攝佛法的這種-理解會不同 這樣形成學派 所以相對於宗派來說 它並沒一個很明顯的-解行相一致的一個機制 或者一整套的理念 還沒有那麼明顯 但是它重點在於-依著某經某論呢 建立一套統攝佛法的標準看法 欸!這一點倒是跟宗派很接近 然後呢 它因為缺乏了 在實踐這方面的什麼樣子的-特別的表現 因此它就沒有建立宗師 創宗祖師的這樣子的一個-一個情形就比較沒有 就較比沒有 它注重在講學 那因此呢-它也就沒有形成了一個 有組織的什麼呢?繼承關係 跟所謂有組織的-宗派的宗徒關係 你是我這一宗的人 那麼呢它很有組織的-怎麼學、怎麼實踐? 就沒有這樣子 就比較沒有 所以它相對比較鬆散 那麼在當時成立這個學派的 主要的 我們以前有講過 在〈天台宗入門〉裡頭也 也特別也這部分當然有提過 主要就是-十論師、地論師、涅槃師 還有這個攝論師等 而這些呢 很有意思的就他建立了這個 但是彼此之間的看法呢 其實是相左或者是不一樣 因為依著論 個別差別 經跟論它差別太大 再來也礙於可能-這樣子的學派的創立者本身 他所見-可能有局於一端的這個情況 所以當時成立的各種學派 成立了各個學派呢 並沒有辦法呢怎麼講? 綜理這個所有佛教的什麼? 一切觀念 讓其他學派呢-願意放棄自己的見解 並沒有辦法 當時甚至於還有所謂俱舍學派 還有所謂的毗曇學派 特別注重聲聞的論 那麼涅槃學派啦、地論學派 還有成實學派 《成實論》 《成實論》、《俱舍論》-各別成為一個學派 那你比如說像《十地論》 《十地經》跟論 然後這個涅槃依《涅槃經》 那《毗曇》主要就是以-聲聞的幾部重要的論為主 那麼《攝大乘論》 這主要這幾個論各別形成學派 然而它並沒辦法-說服別人的學派來融入它自己 沒辦法 好!OK 但就在這麼多學派之後 好了 這時候中國人-又遇到第二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 它在五、六百年來 中國人面對了佛教的傳入呢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 我們怎麼接受佛? 我們怎麼讓社會文化階層的人 乃至政治人物接受佛教? 第一個問題是這樣 第二個問題是 我怎麼面對儒家跟道家的-質疑、問難 甚至挑戰 這是兩個對外的問題 那麼一個對內的問題就是 我怎麼正確理解佛教的問題 我怎麼正確理解佛教 所以他一方面採取什麼樣子呢 一方面採取深刻地翻譯-精確的理解研究 來面對深刻理解佛教這個事情 其次呢 就面對外面呢 他開始怎麼樣讓佛教-跟在地的文化風俗相適應 不叫做修正 我覺得那是一個適應的問題 我們今天搭這個袈裟 固然不是佛陀當時原有的 可是那是一個適應的問題 那麼呢 他開始要做這個 那這個動作呢 耗了四、五百年 基本已經落實下來 大概沒有人會再把佛教-當作是外來的了 那個時候呢 可是面對的是 怎麼正確理解佛教的問題 而正確理解佛教的問題 大部分在鳩摩羅什時代 進入了理解研究期之後啊 差不多這個正確理解的問題-已經獲得了解決 但是接著中國的佛教 祖師們、佛教徒們-開始面對第二個問題 那就是 那這麼多都基本算正確-而被傳入的經跟論 怎麼他們說法這麼不同呢? 怎麼說法這麼不同呢? 到底這當中 有沒有什麼一個統一的見解 統一的看法 這尤其是到學派化之後啊 這個情況愈嚴重 因為你知道到了這個 這個東晉的末年 呃!不 到了這個北周 南北朝的末年的時候 隋建帝國之前 之前 這個學派化明確的建立之後 你一眼望過中國當時的佛教界 你看到什麼? 講學跟研究的風氣真的是-方興未艾、此起彼落 甚至於戒律的弘傳呢 也正在大大的興盛 那時候幾乎是-當時中國的文化界的一個顯學 文化界跟宗教界一個顯學 處處呢都在研究 文人雅士經由什麼呢 經由這個南北朝本身的-政治動盪到相對穩定 然後又趨於少分的動盪之後 文人、有理想的人 他開始呢 遠離了這政治之外 來觀察文化界裡-發生了什麼事? 是當時的社會思潮的時候呢 深深的受到了-佛教這樣子的新的 全新的思潮所吸引 而當時也確實有-相當多的講學呢形成了風氣 簡單講形成一種流行 那麼呢很多的這個…… 本來是儒道雙棲的這種文人 以閒談為重 慢慢地呢就注意到了 佛教的這種很深的-這種教理的內涵、哲理 並且也受到當時-學派風起雲湧的影響啊 那麼也怎麼樣? 投入了這個佛教的-這種新來的知識的理解 雖然當時佛教已經-傳了五百多年 但是真正從鳩摩羅什-到那個時候 也不過才一百多年 可見得正是一個新興的-很時髦的學派 的……思想內涵 是中國所沒有的 傳統的中國文人-所沒有接觸過的 有一點像現在的美國-所面臨的佛教一樣 現在美國接觸佛教的人都會讓-就讓人知道說 你是一個有能力接觸一個-全新外來文化的人 並且在學術界裡頭-進行研究的人 所以在美國佛教 就宗教立場上來說-它固然還是弱勢 可是在學術思想上面來講 它是一個很新的 仍然是一個很新的課題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 當時的中國呢 一眼望去也是這樣 好!那個時候的中國佛教徒-面對什麼問題? 面對個什麼問題? 那就是 這麼多的學派 這麼多的好的經典 可是他們說的不一樣欸 那到底內在裡頭隱藏的-有沒有一個統一的 可以總攝的概念-來整理、來總攝呢 不然都是佛說 我怎麼辦? 我要依哪一個啊? 它彼此會不會打仗啊? 會不會有衝突啊? 那都佛說不應該會有衝突的啊 他面對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也就是在-理解研究期的最後的時候呢 正在醞釀著 那個歷史正在醞釀這樣子問題 好了 那麼這個呢 這個當然是在 理解研究期的末期的時候-就已經這樣 所以智者大師-就在這個時候出世 他五三五年出生的 西元五三五年出生 到五七八 事實上他已經怎麼樣?入滅了 他才活六十歲而已 五三五 六十 哦!對!還沒有 那時候還沒有入滅 但那個時候呢 他正是思想最成熟的時候 思想最成熟的時候 然後呢 他就在這個末期 解理研究的末期 跨入了隋唐期 他的生命剛好是這樣 所以他就建立了中國佛教-第一個本土化的宗派 也就天台宗 所以這樣子我們就講進來了-就丁三 就是第三「宗派成立」期 宗派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開始成立 主要就是因為 它的研究已經夠深刻-也夠單一化、夠專注 然而因為各說各話 各自都有足夠的說服力-來說服人家說 我的說法是很好很對 結果就形成很多元的理解 創造性的理解 很多元在中國 因此就需要做整合 這第一 第二 中國佛教又面對了第三個問題 那就是 那你說-說說也就罷了 可是佛是開悟的啊 佛是完成修成的啊 所以接下來 在第三個宗派成立期 有個明顯跟理解研究期-不一樣的特徵 那就是它那個實修的需求-特別強烈 智者大師就是這樣 智者大師-在南京講經說法的時候 聽的人二、三百人 能開悟的十幾人 他不愉快啊 他覺得這樣不行 這成本效益太低 按照他老人家這種標準 那我現在應該封嘴 因為我講了半天自己沒開悟 電視機前面一堆人-根本也沒開悟 搞不好更蹺著二郎腿 拿著那個什麼 爆米花 邊丟到嘴裡邊吃邊聽 那麼呢一點意義都沒有了-是吧? 沒有辦法了 末法還是得講 不講會更慘 那他就覺得這樣不行 他從北方來 北方注重實踐 所以他引入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那就是能說還要能行-能行還要能證 這樣子的一個風潮 當時可沒有人稱他是-智者大師啊 就稱他智顗禪師 就稱他是禪師 根本就稱他是禪師 是這樣子的 當時的人-沒有人稱他是什麼大師的 也沒有稱他智者 沒有 智者是後來隋煬帝 隋文帝的兒子隋煬帝 當時做在家 當時還沒有稱帝之前 還沒有繼承帝位之前 那麼在他-在智者大師前受 受這個菩薩戒的時候呢 他就是客氣的稱呼-我們智者大師說 你算是智者 宜稱智者 那麼所以說後來呢 大家就稱他智者大師 是後代的人的事 當時人只稱他是禪師 所以是把他當作一個實踐者 北方來的年輕-能講經又能實踐的一個 一個解行並重的一位大禪師 是把他這樣看待的 好!OK 所以說理解研究期留下了一個 留下兩個問題-給當時的中國佛教 一個就是-怎麼去依於理解去實踐? 你的理解已經夠深刻 那怎麼依於理解去實踐? 而真正證得-佛法所說的那些道理 你要去完成它 這樣才是完成 要證得 第二呢是 這麼多的說法系統 創造性的理解 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有沒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總攝的標準 而且它是有實踐做基礎的 有沒有呢? 這個呢是留待第二期之後了 所以就在這個時候-智者大師出世 他就解決這基本兩個問題 他首先研究了攝論、地論、-涅槃學派等 這些他都研究 在他創立天台的教說呢 這三大論的經跟論 三大學派經跟論啊 是他非常引用的 然後在《摩訶止觀》當中 他常常拿來對論 或者也可以講說 拿來破斥說不當的說法的 也常常拿-《攝論》、《地論》來破 他認為那是不究竟的說法 怎麼樣子是更究竟的 依於什麼說法那更究竟等等 然後他本身依於《法華經》 這在南北朝 就在第二個理解研究期 就南北朝時代啊 其實《法華經》-也一直有在被研究跟理解 然而沒有那麼深入 但是他繼承了慧思 慧思大師又繼承慧文大師 以法華的修為本 所以他一方面以法華修為本 二方面以般若的理解為骨幹 再總攝當時各學派的所說 然後這個時候呢 參考了各學派的企圖-比如說判教 判大乘教、小乘教 什麼一時教、根本法輪教-什麼支末法輪等 這樣子的分別呢 他進行了什麼?參考 所以就建立了五時八教-一心三觀、一念三千 這樣子的一個實踐跟教理總攝-的這個解行兩大系統 他就因此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他從五時八教-來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那就宗派怎麼判攝 不!教派判攝各地區、各時代 教派判攝佛法 要把它整合佛法的困難 沒有完成的 學派沒有完成的 他用五時八教-去完成了學派想要總理佛教 總攝、判攝佛教的-這個沒完成的工作 他用五時八教去完成 五時八教一出啊 各學派的判教啊 通通顯得不完備 懂嗎? 那因此 中國從今而後只談五時八教了 哈哈!就這樣子就是 我的根本見一出-把你們的都收攝進來 那人家就不再用各別的囉 這樣懂嗎? 這他解決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怎麼去實踐? 那麼他用《摩訶止觀》-《法華三昧》 這樣的修持來完成了實踐 並且繼承了 他的法師父跟法師公-的修行的成就 繼承 那麼這就是什麼 他的第二個工作 也就是所謂的 建立以法華為主的禪觀 以中道實相為本 一念三千 這個一心三觀為核心-的中道實相觀禪法 這也是鳩摩羅什時代 將大乘禪法傳入中國之後呢 一直以來-中國人還沒有完成的工作 諸位 鳩摩羅什大師-將大乘的菩薩禪法傳入中國 但是在這之前 早在安世高時代-就已經傳入了聲聞的禪法 而鳩摩羅什大師時代-曾經有一位他的聲聞乘的老師 也從南方來到中國 繼續傳揚聲聞乘的禪法的時候 這個時候一個 這個時候啊 北方的所謂大乘禪法 跟南方傳過來的小乘禪法 以及中國本來就有的小乘禪法 形成了思想上的一個 世俗人講叫對抗 我們說形成了一種對望 互相對望的觀念 那麼當然啦那個時候 北方鳩摩羅什大師 經由他的翻譯講學等 基本上他是比較佔上風的 後來這個聲聞禪法呢 他的老師 小乘的禪法的老師 在思想的見解廣度上面呢-仍然不足 不足以跟大乘佛法抗衡 這是不可諱言的 但在聲聞禪法的修持方面呢 這當中還需要一些研究 當時到底為什麼? 結果他的小乘禪師 小乘禪的老師呢 很尊重鳩摩羅什 然而仍然離開了北方 結果來到哪裡? 結果來到了慧遠大師的東林寺 被他請到東林寺南方來 請到這邊來 請到這邊來 那麼呢他的禪法在中國-沒有發揮得很多 沒有發揮很多 這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一開始呢 就建立了這種-大乘禪法風格的宿命 可以這麼講 所以可見中國一直以來-就大乘禪法 就是有大乘的禪觀這種觀念 鳩摩羅什就已經有了 所以到了智者大師 你就可以看到 他在《釋禪波羅密》的時候 總理了所有當時-他所看得到的一切禪法 重新整理 整理在《釋禪波羅密》當中 然而沒有突顯他所自修的-大乘的實相禪 他唯一突顯的其實是在-《小止觀》跟《摩訶止觀》 《小止觀》你不要小看它啊 《小止觀》幾乎就是-《摩訶止觀》的重新整理 它的思想是《摩訶止觀》的 雖然用的語句呢早於什麼呢 早於《釋禪波羅密》 沒有錯 可見當時呢 智者大師在說明-《釋禪波羅密》的時候呢 其實他隱藏了 某種程度隱藏了他自己用功的-這個大乘實相禪法 所謂後來的這個-這個《摩訶止觀》裡頭 那麼開展那麼龐大的觀法 他當時是在小乘禪法裡面 在《小止觀》裡沒有說這麼多 不過這是很自然的 為什麼? 因為他說給他哥聽的啊 他哥哥是一個退休的武官啊 大概是上校之類的 退休的武官啊 人家跟他講說你活不過六十歲 他老哥怕死 他想想不對咧 我老弟出家聽說很有名耶 我去問問看他有沒有解藥? 他老弟就跟他講了-這《小止觀》 才講幾天而已 講一講就被記錄下來 他就回去蠻幹了 怕死啊!回去蠻幹 一幹呢 一不小心過了六十了 欸?還沒死 這樣後來那個-那個道家的那個張道人 又看到他的時候就跟他講 你到底修了什麼妙法? 趕快告訴我 他說哪有什麼妙法? 不然不可能 我替人家算命從來斷定-他什麼時候死的一定要死的 這不可能活著 那你到底什麼妙法 怎麼你那個死相都沒了 而且還活很久耶 到底趕快告訴我是什麼辦法? 沒什麼啦 我問我弟弟而已啦 你弟弟是誰? 啊!那一說 所以那個時候-這很有名的一個公案啊 所以你看看 你說智者大師怎麼樣 他說的法都能讓人家這樣子 馬上當生就延年益壽 哈!你看看 所以我說哦 諸位在共同拜這個-《法華三昧懺》會有點累 這是消業障的機能 不要擔心 拜到腰閃到啦 什麼的這個 那都是消業障的機能 你不要光看這麼大的一部懺法 以前那個你們華師父啊 光拜那個八十八佛名懺 拜到在地上用爬的 用爬的 拜不下去 哪有人拜懺拜到會變成這樣 用爬的呢 像瘋了一樣繞著那個小房子 我帶著他拜 在那兒爬、爬、爬 說你怎麼回事啊? 啊!好痛苦 好痛苦 一定會讓人家吃一些苦頭 我們造惡的時候啊 我們都一點都不怕吃苦 大太陽底下照樣造惡 是不是啊?遊樂遊戲 這個拜這個懺不要難過啊 也不要趕 那麼好 那就這樣 所以說智者大師呢 事實上他總理了這之前的禪法 然而他總理完畢之後 他並沒有在《摩訶止觀》當中-繼續的強調 所以不是他不知 他能總合 他能綜理 可是他並不是他不知道 可是到了《摩訶止觀》 就單槍直入 單刀直入的直接去講了-大乘一些觀法 而且他的修行 常行三昧、常坐三昧 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 他用這種方式來分別 那麼修的內容 通通是中道實相觀 他就不再跟你扯那麼些 《釋禪波羅蜜》裡這麼複雜的 這麼樣子的各種所謂的-禪修的內容 為什麼? 因為他知道-這一些是聲聞的禪法 他直接就要你進入-大乘的禪修了 哦!那麼這樣子的觀念呢 是值得我們後代去注意的 我們並不是說-一定也跟著他老人家這樣 但是無論如何你要知道 他老人家這個做法-到底什麼原因? 有沒有可能在後代-繼續這樣實踐? 那麼我們在歷史當中-應該去注意的 一直在研究當中要去注意的 好!那麼他老人家在這方面呢 解決了第二個中國人的問題 那就怎麼去實踐 去透過學 那麼進行了學習之後 進行了一套完整的實踐方法 天台宗也完成了 所以一方面透過理解 教理的理解 完成了總攝佛法的-這個時代任務 第一個任務 第二方面又透過他自己-有所繼承的修學法華三昧 那麼修持一心三觀 完成了他實踐-他自己所認知的佛法 然後完成了他自己的實踐 這樣子的實踐的第二個功能 他也完成了 這可不得了 這是當時那個中國佛教的時代-所面臨的兩大時代課題 他通通解決了 所以你就可想而知 為什麼從他就是一個分水嶺 從他領導出一個 重要的學修合一、解行並進 是教觀雙美 學修合一 解行並進 教觀雙美 的這樣子一個風格的一個 一個所謂的-從來沒有過的宗派出現 從今而後中國人眼睛打開來了 哦!要這樣才對 所以從他之後 開始有了這一類的宗派 有了宗派了 不再是學派了 也就是說他必須要為自己所說-去實踐給後來人知道 同時實踐了完了之後 我口耳相傳 我用文字來相傳 讓你也來實踐 哦!這力量就大了 對不對? 解行並進 教觀雙美 又總攝佛法 所以後來華嚴宗 這個密宗 即便是淨土宗 通通有判教的觀念 你看看淨土宗最簡單的 它還判攝易行道跟難行道-對不對? 嘿!是這樣 那密宗呢 密宗根本把佛教分成十種 十種類型 在《大日經疏》裡頭好像 它就把它分成十種類型 那華嚴宗它就判攝什麼? 這個……五時它不管啦 它判五教對不對? 它總攝五教 你看看 後來的宗派-通通要面對的什麼? 面對的總攝佛教這個問題 你要自己建立宗派 你一定要總攝佛教 然後呢我實踐給你看 諸位一定要這樣才能建立宗派 所以啊 現代的人寫寫書 讓後來的人去讀一讀-覺得很爽、很高興 這樣子頂多叫學派 要形成宗派 實踐來看看 要實踐來看看 要有一套確定的實踐方法 講得出、說得到 而且讓人看得到 這才算數 所以後來的宗派的成立-通通是這樣 喔!注意看到這樣子的特質了 所以以智者大師 幾幾乎乎以智者大師建立了-天台這教觀雙美的這個宗派 天台宗派呢為分水嶺 而引領進入了第三期 所謂的什麼呢 宗派成立期 你在歷史的脈絡當中你就看到-第二個人的一個關鍵點 第一個人是鳩摩羅什 第二個人就是智者大師 開始引領出來-這樣子的一個風格 這也是本來在佛教-面對了學派化之後 它一直有一個內在的-隱憂跟渴望 對整個佛教的大歷史來講 有這樣的隱憂跟渴望 也就是我渴望總攝佛教 在一個合理的架構之內 互相不衝突 而能夠分前後 分究竟跟方便 同時也能夠透過這樣子-對佛教總攝的看法 建立一套-核心的思惟跟實踐的方法 同時要實踐成就 要實踐成就 有個具體的實踐方法 依於你這樣總攝佛法的概念 然後實踐成就 欸!智者大師-完成了這個時代的任務 這也是劃時代的 這又是一個劃時代的工作 所以智者大師是不能將一切 將他擺在跟-一切建立宗派的祖師 這樣一樣的歷史位置來看 是不適合的 他要看在是一個開創性的-歷史位置上面 這並不是因為我今天好樂天台 甚至我也叫做天台的傳人 假設這樣講的話 假說你要這樣講的話 其實沒有啦 那如果是這樣 而我特別要講這個 不是 你要從歷史來爬梳這件事 這叫做重新給予一個-歷史的地位 這個地位是不一樣的 因為他面對一個中國-內在逼迫的兩大問題 他一次把它解決 也因為有了解決了 從今而後進入隋唐時代 中國人非常的有信心 也非常的有方法 你看緊接著華嚴宗-建立華嚴宗派的時候 馬上就有一個sample可看 有一個案例 有一個樣品(日文) 有一個……模型可以看-那就是什麼? 那就是天台宗可看 所以說華嚴宗 不過是將天台宗當時 它認為沒有把-禪宗這種修法攝入 所以小、始、終、頓、圓 這個頓啊 它就企圖把 當時唐朝時代的禪宗-已經興盛了 要把它攝入 它的觀念是這樣 它的觀念是這樣 所以它判五教 不是天台的判四教 問題是如果仔細的-透過一個理解來看的話 天台判四教呢 並不因為後來的人判五教-而稍微受到影響 沒有 因為立場不同、判法不同 反倒是華嚴宗-在這方面的五教判法呢 倒受到了部分後代人的-有一些些的修正的意見 是這樣 所以天台的四教判法-到現在仍然適用 歷久彌新 為什麼?因為佛法無新義啊 那是佛所親證的內容 佛已經說畢、說完了 當時大師 智者大師也學了、也修了 所以你難超越他嘛 你在思想上-你根本不能超越他的 這究竟義啊 是這樣 不過他的地位在這裡 那麼這樣引入了宗派成立呢 第一位我們就引入了智者大師-對不對? 好!那麼我們現在來看看 它的時間在什麼時候 至北周武帝滅佛開始 一直到唐末的武宗-唐武宗啊 欸!唐武宗會昌法難 三武一宗之三 那麼呢這是西元八四五年 這之前為止 凡兩百六十餘年 約為隋唐年間 這一段時間呢 總共有兩百六十幾年 隋朝也不過才三十年多 三十年前後而已 所以你想想看 整個唐帝國啊 佔了兩百多年 兩百年 差不多是兩百年 後來的五代呢 又佔了什麼 又佔了一些時候 不過這裡講 講的主要是會昌法難結束之間 這樣子總共到了 總共用了兩百六十年 可以說是最精華的 在最前面的一百年當中 真的是風起雲湧 那也是中國文化最燦爛-最璀璨的時候 當時中國的西安啊 長安城啊 是世界文化跟流行的來源 一切的服裝 新的思想 最好的武器 最好的文化製品 通通來自於長安 就像現在紐約一樣 不過沒有遇到恐怖分子就是了 是它自己搞壞了 慢慢地就這樣子衰亡了 兩百年的帝國 好!那麼我們-這堂課先說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