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18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哦!我們上一堂課上講義的-第七頁 甲三裡頭的乙二 總共有八項目的與價值呢 基本上講完了 那麼這堂課繼續進行乙三 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 與執著佛教歷史主義 或者是文獻主義的迷思 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 是有什麼限制? 還有這裡頭提出了兩個迷思 就是說佛教 執著佛教歷史主義-跟佛教的文獻主義的迷思 關於這個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 其實就是 就是一般歷史研究的限制 那就是我們前面講的 研究的人 研究的資料 還有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人 他本身受限於他的方法 他能耐 他受的訓練 他的價值觀 他的宗教信仰 他主觀的對待事件的看法 他受的訓練 他研究的勤惰 他的研究經費多寡 他精力如何? 他的聰明才份如何? 意識形態怎麼樣? 這些等等 宗教信仰等等 這些通通受限 他再怎麼樣宣稱他是-啊他是客觀的 我們在上兩堂課都講過 他都要受時代的大因緣影響 這除非是出世的聖者 出世的聖者 佛教的聖者他 不要說在家 不要說菩薩 哪怕是初果的羅漢啊 他見思惑都斷 他的一切思考方式 對自我身心的愛染的方式-已經沒有了 已經沒有這種這種強固的愛染 他剩下習氣 比如見思 見惑斷盡 初果 得初果的時候 他那個思想上的愛染都沒有 所以他是一切思考跟價值判斷-都已經不一樣 更別提大菩薩 那何況提佛咧? 那麼在這種情況 他才能不受這個時代的影響 所以因為他不受時代的影響 所以佛陀制的戒-佛陀說的教法是什麼呢? 是遍一切處、一切時皆適用 至少他精神是適用的 戒律的實際操作 某些小小戒會因時代的因緣 地區的不同 稍有不同以外 但他的精神還是照樣 為什麼? 因為他超越了這些-人的一時的經驗 喔可是歷史研究就不同 我說過了 在前面已經-好幾堂課以前我就說過 受限於資料 受限於人類的理性經驗 受限於這個這個 他自己的個人的訓練 個人的觀感 個人對宗教的態度等等 還有他的史觀 就總而言之形成他的歷史史觀 無論他宣稱怎麼樣子的 我剛剛講 怎麼樣子的客觀 他都受限於這樣子的-根本條件的限制 這就是一種-人文學上面的測不準原理 就是說你去觀察的本身-就受到你觀察者本 你去觀察-本來觀察身外之物啊 可是就受限於你那-「能觀察的自己」本身的影響 你永遠沒辦法 你要去觀察-就有個「能觀察者」 這個「能觀察」的你這個人 主觀的這個人本身就受限 所以測不準 永遠你是測不準 永遠有個誤差 科學上的測不準是說 最簡易的講法 就是動量的差數-乘以時間的差數 它一定大於等於-二分之一個Hbar △T×△F≧Hbar /2 意思就是說 你如果去觀察一個東西 一個微量的東西 嗯!不是一顆球哦 一顆球沒問題 在什麼地方? 位置多少? 距離在 距離 呃!我的距離有多少? 然後它動作狀態是 時速每秒 每小時兩公里還是怎麼樣 時速多少我們馬上知道 可是在量子啊 我前幾堂課有講到那量子 那個是在 比原子還小的那個粒子 這樣你聽了就懂了 那麼人類光原子本身 幾兆個原子才組成一個人 那又比原子還小的量子-你想有多大? 那個量子穿透你的身體啊 就像一顆棒球-穿過一個籃球場這麼大 你的身體-每一個洞就像籃球場這麼大 而它就差不多是一顆棒球 你看它穿過你的身體有多容易 它不會在你身體上面停留 除非它真的很不小心 黏在你的那個細胞核上 但是幾乎不太可能 你看它多小 在這麼小的位置上面 你沒辦法觀察它的位置-跟它的能量 同時觀察你沒辦法 這樣你聽懂意思嗎? 聽得懂嗎? 你比如你現在知道我在這兒嘛 我就坐在這裡 跟你的距離多少 馬上你位置就知道了 同時你也知道-我現在有沒有在動? 沒動 這樣你知道 可是當你觀察我 把我一直縮小縮小 縮小成我剛剛說-那種量子的時候呢 對不起 你眼睛能看的那個力量啊-已經影響它了 換句話說 你看到它在那裡的時候 你就不知道它的動能有多少? 就是它到底在動還是停著? 你抓住它位子 你不知道它的能量 你抓住它的能量 你測量它的能量 你就不知道它的位置 這就是一個測不準的原理 當時愛因斯坦不相信這樣 愛因斯坦也有錯的時候啊 哈哈!他不相信 但是目前為止還是這樣 人類沒辦法突破這個魔咒 對基督教徒來講還好 上帝總算弄出一個東西來啊-讓人類沒辦法完全知道的 就測不準原理 其實測不準原理遍一切處的 人只要有主觀 他去了解這個歷史的現象-一定也不準 因為他是主觀的 能觀察者本身-就影響了所觀察的對象 意思是一樣 你怎麼去完全了解這個-歷史的狀態呢 不同的人解讀不一樣的角度 這就是歷史研究的限制 同時也一樣 當然是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 然而佛教歷史研究-還增加好幾個限制 你比如說 你宗教信仰的差異 佛教這種宗教很特別 它非常注重內修 它所薰陶出來的那種-內化的菩提心 它表現出來是-非常人所能理解的 你比如說捨身餵虎 乃至於什麼? 為了供養菩薩 他甚至於不喜歡他這個身體 然後燃身供佛 這一般人哪裡能理解? 他不需要是佛欸! 他也不需要是菩薩 他甚至於也不需要是阿羅漢-證初果、二果乃至什麼? 乃至他只是凡夫 他都可以因為對於那種-三寶的虔誠極度的恭敬呢 已經恭敬到非得要-把他身體燒掉來供佛不可 到這種程度 我們現世 台灣這幾十年來-我沒看過這樣的人 不過我看過-真的是燃指供佛的人 他確實是燃指供佛 我也知道他燃指供佛-怎麼準備的 因為燃指欸! 我們那個手 我們那個手稍微沾到那個火 就痛得痛到都不行了 他能夠把一個指頭這樣燒掉 燒到後來枯掉之後哦 這樣他告訴我這樣一彈指-一彈整個就斷掉 然後不流血 剩下的不流血 唉呦!聽起來就寒寒的 但是這種人我真的見過 是啊 他也看起來就是個凡夫啊 講話有時候還結結巴巴咧 沒有怎麼樣 當然這有密行我是不知道啦 以前我住山的時候 當然有時候也陪著去 陪人家 人家會帶我去到處-訪一些奇人異事啊 那也有這種人 是不是啊? 他真的就是燃指供佛 他還告訴我怎麼燃? 怎麼準備?怎麼弄? 哦就這樣 所以說這種你世間人-你怎麼去解釋? 你根本不深入其間 你哪裡能體會這個是什麼 結果你就把它解釋成為-那是一種宗教狂熱 你狂熱看看 你去狂熱看看 是不是這樣子啊? 宗教狂熱有可能 瞋恨有可能讓人捨身命 你看那911有沒有? 對不對? 他開那個飛機-就簡直就像壯士一樣 哦!那是非常神聖的 撞了之後到神的國度去 固然回教徒並不太接受-這麼激烈的手段 但確實他-表現出一種宗教的情操 是你外人不能理解 我們也承認 不過佛教宗教情操不會這樣 佛教宗教情操從來不以-報復來完成宗教情操的 不是這樣子的 當然其他 某些時候 搞不好你會在不同的文化裡頭-看到這樣也說不定 但是我們看到的這種燃指供佛-他又不是要報復什麼 他是冷冷的而且活生生的-看著自己的手指燃掉 這個比去撞飛機-就是一秒鐘就死了這個 我看搞不好還更難咧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搞不好還更難 但他敢這樣 而且他還好好、活得好好的 那個想起來就恐怖 他怎麼準備? 他慢慢去纏那個繩子 然後慢慢斷食 然後纏那個繩子-讓細胞慢慢的比較 好像說遲鈍 然後慢慢的去沾那個油 然後去吃進那個油 讓那個手越來越怎麼樣 哎呀!我光聽我就寒寒的這樣 可是他就長期這麼幹 你說那是一時的狂熱嗎?-那不是的 他也沒什麼狂熱啊? 他只是說他要供佛啊 他覺得自己業障重-他應該要供佛 他就發起了這種心 所以說像這樣子的話 你佛教歷史的研究者哦 如果你不能去體會-人家那宗教家的那種內在 先別提他有多神秘啦 你說那種高尚的情操 那種為眾生捨己為人-的那種情感 你怎麼去描述人家 那你這個你感受不到 整個教團的發展-你又怎麼了解? 再來 如果說其中有這麼一位大德-修行得非常好 那麼呢感動當時的人 因此能夠轉動-當時整個教團的發展方向 你如果體會不到-你會覺得什麼? 你就把它當作一種-群眾運動而已嘛 你怎麼能夠可能對-這樣子的宗教行為 做適當的、合理的、-公平的描述呢? 沒辦法 沒辦法 對不對? 所以說宗教啊 別提佛教這麼注重修行的宗教 即便是基督教、天主教、回教 哪怕是道教 道教也注重它的修持哦 那麼像這種主要講信為主的-像耶教跟回教 你如果沒有信 你也感受不了什麼樣? 人家一個宗教家的感覺 你講不出所以然啦 你怎麼去研究它那些-表面上所顯示的那些神蹟呢? 是不是? 你只能冷冷的說明這些事情 你冷冷的 看起來像是很客觀 其實你就失去了很多-精神上微細該注意的部份 當然你要知道 因為它終究是一個人的-人的宗教情操的表現 你自己沒有宗教情操 你怎麼感同身受於-那曾經經歷過的事情 對於那樣子的教徒 對這樣子的門徒 對這樣子的一個修行人 在內心裡所起的大的影響 以及他因此能-影響別人的力量有多大? 你描述得出來嗎? 所以不要太高傲 讀了些書 文字拿來了 你就以為你能夠評論一切 不是的 所以尤其是宗教的研究 更是這樣子有這種基本的困難 所以說陳垣庵先生 陳垣庵先生就民國初年-重要的歷史學家 在國外 在海外日本歐美都非常推崇他 他在那個南北朝 那個佛教史裡頭呢就寫到 他的跋裡頭就寫到 他說研究宗教 特別是佛教 你即便不是 他意思就這樣 即便你不是一個佛教徒 你都不能夠不對佛教呢-有所認識 不然你是做不好研究 這就是一個真正到味的人 人家他做歷史研究 他自己感受到這樣 所以我們看他的文章啊 有不少佛學院也拿他的來做為-考佛教史的重要題材 不過他只到南北朝史 那個隋唐史他有隋唐史稿-沒有寫完 哦!所以比較亂了一點 那麼有些書局-也出了陳垣庵全集啊 那麼也可以去收集來看一看 那麼就 不過那不全是佛教內容 他用功很深 那麼他寫的內容呢 你就會感受到他有一點兒熱情 可是不屬於宗教的熱情 然而他絕對你看不出來他冷 或者冷眼旁觀 一副那種事不關己那個樣子-那口氣 你看不出來 所以基本上-讀他這種人寫的佛教史 你會覺得還比較舒服一點 這確實是 這確實是 所以我們不能夠說-他就是一個佛教徒 有些佛教徒啊 也未免太往自己臉上貼光 哎呀!他是佛教徒哦-寫得這麼好 還不至於啦 從他文字裡頭還不能論證人家-他就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佛教徒 不過起碼是個好的歷史學者 可是這種人我看難找 到現在我所看到台灣-那尤其差 台灣的學者-就學著那歐美那一套 好像他越把那個-那個古人講得越不值錢吶 他越沒有感情啊 他的研究就越客觀似的 恰恰好相反 矯揉造作的多得不得了 而且為不一樣而不一樣 為寫得語不驚人誓不休的-那種樣子越多 而且帶上自己的感覺 自己的情緒判斷 滿紙騙世 啊!那真糟糕透了 真的糟糕透了 所以說不要看-台灣現前的人寫的 真的還 我看還不如看日本人的 他總是沒有現前的-民族情感在那糾葛 哦他就純粹做學問 我說偶爾搞不好還好一點 何況有的都還是-佛教大學出身的 這個並不是說我們什麼媚外-倒也不是 我們就事論事來談 像這個就是受限於 這就是宗教研究、佛學研究-本身有的受限 光這樣子呢 即便是日本人說稍微 我說剛剛比較稍微簡單比較說 搞不好日本人寫的-還會比較中庸一點 可是我來看還是不到味 何以故? 他缺乏一種宗教感動 因此寫起來就缺乏一種-文學性跟可讀性 他直接資料排比 多的是這樣 汗牛充棟 多的是這樣 越後代的人呢寫哦 兩岸兩邊人寫也越來越這樣 怎麼可能? 別說佛教宗教歷史 哪怕是人類的歷史 那都是有血有肉的 固然你應該要 呃!客觀 不要帶上自己的感情 不要帶上自己的感情-不是代表你是無情 你不要搞錯了 這兩個又不一樣 這兩個不一樣 我問你哦 你在那兒吃飯 有這麼一個人插著手-在那邊冷冷的看你 你覺得怎麼樣? 你當然不舒服不愉快嘛 可是你有一個人 微笑一下 點頭而過 你會感覺這個人善意 是不是啊? 整個歷史的研究是有血有肉 是隨著人的感覺 或者一個宗教家的情感 或一群宗教家的情感在流轉的 哦!你抽離你的感情 尤其你根本毫無宗教的感覺 你說你寫得好 門兒都沒有 那個不叫學術 你去看看陳垣庵寫的 他就是 我不能說他恰到好處 但起碼他不至於這麼冷 他照樣是一個大學者啊 沒有問題 他是個大學者 是不是? 所以說呢 不是沒有好的作品 不過就是說 我知道難 難 現在尤其現在新一代的-台灣的所謂學者啊 有的自學的 有的去哪裡讀的 國外讀的回來的 就是一副那種-冷冷酷酷的那個樣子 好像自己這樣才是-呃!學者 而且公平 公平公正的那個態度 哎呀!那完全 完全就是門外漢 完全是門外漢 關於歷史研究的寫作方式 在西方是一個-重要的討論課題哦 是一個重要討論課題 哦!你多閱讀這些西方的著作-你就知道了 它是一個課題哦 你研究出來的歷史成果 到底你要用什麼樣的感覺-去寫它去描述它 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值得討論探討的課題 所以它並不容易 更別說你原始的研究-就已經很難 哦!所以說 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本身它限制是很高的 那所以我剛剛講的是宗教情操-對不對? 可是事實上-我們更高的標準是什麼? 更高的標準是-不但有宗教情操而已 你只有三皈五戒還不一定管用 對不起!最好你有修行一點 是不是? 最好你還是要有修行 有修不敢叫你有證 至少你要真修實學 你才會你才會感受得到 這些祖師大德-說的做的那種感覺 在社會上-在與國王君主地方關係 還有他自己的-教理思想的演變等等 你才能夠從中去給予match 貼近 去給予接近 趨近他 你才有辦法這樣 哦!那這個呢 那這個限制門檻就更高了 所以我常常一再的在勸說-出家人自己出來寫 自己出來寫 而且組合成集團 分門別類的研究 自己出來寫 要形成一個研究機構來寫 誠誠懇懇、踏踏實實、-恭恭敬敬的寫 那麼這個就-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就是這個 那再來接下來就 執著佛教歷史主義-跟佛教文獻主義的迷思 這個佛教要貫串兩段啊兩句 佛教歷史主義及佛教文獻主義 文獻主義比較容易理解 就是佛教怎麼樣啦 我就看文獻 文獻有說的 算 文獻沒說的 不算 文獻顯示這樣 我就相信 文獻沒顯示那樣 我就不相信 那我一再舉那個大乘非佛說 欸!這個文獻顯示 嗯!好像是這裡頭用語呢 都是這個佛滅後之後的用語 裡頭的名詞呢 都是佛當時時代沒有的 嗯!那我就 我執著文獻嘛 文本 這文本主義很恐怖 以文字text 這種文字呢為根本 文字說的他才想 就是眼睛看到為憑啦 就是這個意思 我不是說了嗎 佛教不全然用這種方式-儲存它的資料 儲存它的想法 有人在定中-感知佛菩薩的教導 我已經講過好幾次了對不對? 甚至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對不對? 我還忘了提一個 西藏有岩取派 岩取派 新岩取派跟舊岩取派 這兩種岩取派-它分兩種方式取得 取得資料 第一種就是在岩洞裡頭的-某個石洞裡頭找到一本 那位祖師禪定中所得的資料 或者他從某一位大德-傳來的資料 但是因緣未具足 他封住了那個封口 並且預言什麼因緣之下-會有人來拿 果然那個人到了 一看 哦!這講我嘛 他就拿出來一看 噢!這是什麼? 這第一種岩取 第二種岩取是怎麼樣? 有修道人在那岩洞裡頭修行呢 入滅 入滅之後他的意志呢 將某一樣的道理概念-就保留在一個 我們講某一度空間當中 後來人繼續到那岩洞裡去修行 等到這精神的感應-已經到達接近的時候呢 他接上這個訊息 自然會聽聞到那些道理 虛空、哪裡 或者是他們的護法神出現 然後告訴他怎麼樣 當然有人說-這會不會太神怪了一點? 對啊 你如果沒有宗教情感-你就會這麼認為嘛 你就會這麼認為嘛 在我們佛教來看那是可能 雖然漢傳佛教比較少這樣做 但是那是有可能 我不是舉了那個僧傳給你看-華手比丘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給他一朵花壓在手裡 讓他做證明說你事實上來過了 認識你的人都知道-你還沒來的時候你手沒有花 現在有花 證明我給你回答的問題-是那個人得戒 你們漢地這樣子五人得戒 所以後來人家叫他華手比丘 對不對? 然後再近一點的那虛雲和尚 是不是啊? 他被打昏了之後呢就是 神識都到兜率天去 也是看到彌勒菩薩 然後呢再來 稍遠一點你看那個-南傳的這個阿迦曼尊者 他自己不知道說-搭了袈裟之後呢 經行應該手要怎麼擺? 因為當時佛教對泰國來講-已經毀失很久了 他自己自修起來的 所以他乾脆就入定當中 就有阿羅漢走給他看 這不就是等於-過去的祖師教導他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大乘經典由佛菩薩-由菩薩再說 乃至於多寶佛 你看在講《法華經》-他都可以再示現出來 還可以繼續講話你看看 你相信嗎? 你用所謂的文獻-你根本找不到這種資料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多寶佛什麼時候出生的啊? 那那個文殊菩薩-那個出生證明在哪裡啊? 這個哪時候死的啊? 那個他的骨頭在哪兒啊? 西方早先也把-釋迦佛當作什麼? 當作神話人物欸 後來是因為找到手骨 哦!有文獻一路記載 他們憑著是文獻主義 那才相信這是真的有釋迦佛耶 連他骨頭都還有欸 不過如果還要認真論下來 認真論下去啊 那塊骨頭不曉得上面-有沒有釋迦佛sign? 如果沒有的話 他是不是還要挑剔一下-(台語) 所以說這個你說怎麼樣子呢? 對不對? 因為有那塊石頭-有那塊手骨 哦!你才相信有釋迦佛啊 我們光看經我們就可以相信了 是不是啊? 要不是我到北京-事先已經看了那個佛骨了 我這次台灣來的佛骨 幾年前在台灣來的佛骨-我根本沒時間去看 還擠那幾萬人、幾萬人哦-我哪有時間去擠啊 不過我也不用等看了-我才相信有釋迦佛 那時候我已經都出家好幾年了 對不對啊? 我們不需要這樣嘛 是不是? 所以說這文獻主義對嗎? 沒有錯 我們今天閱讀經典-了解歷史也好 大部份從文獻來 哦!甚至不是從考古來 可是你執著文獻那就不對了 我們凡夫-當然依著文獻來看東西 可是聖者不是這樣子的 佛法的流傳-不純然用文獻來做記錄的 就像今天 我們已經用什麼在記錄了 我們用光盤 我們用光碟片 錄音帶已經就不用了 甚至於將來 我說過了 量子糾纏的方式它是隱形傳輸 將來的傳遞啊 只是一堆能量沒有實體 這堆能量就在傳 就記錄了幾個小時的影音內容 只有能量 已經看不到具體的東西了 那不就等於我剛剛說的那個 修行人將他自己的精神意志-儲存在人類的某一個空間當中 等到第二個人類再來-又接上了這個能量 不是等於意思這樣了嗎? 科技現在太粗糙了-所以不懂嘛 是不是啊? 所以你怎麼能夠老找文獻呢? 那種能量算不算文獻呢? 算不算啊? 這也未免太無知了嘛 是不是這樣? 所以文獻主義不對 哦!不能以文獻的有無-來論它的真偽 或者久暫 或者先後 哦!都不可以 不能完全這樣信任 現在人說欸!那你看哦-《阿含經》講的這個道理呢 《法華經》大乘經典-後面才發展的 因為它後面多 哦!所以簡單的變多 少的 呃!這個……簡單的變複雜的-少的變多的 樸素的變華麗的 嗯!這是人類歷史的發展 所以說顯然大乘經典是被-聲聞經典所發展出來的 你都比人家聰明 自古就沒有人這樣講-你們就這樣講 你們這些人就這樣講 還說得像真的一樣 那那些古德修行-都在修偽經哦 是不是啊? 沒這個道理 好!執著佛教歷史主義 什麼叫執著佛教歷史? 歷史主義就是 在時間的流程當中-它不能夠前後互換 呃!先有這個小乘 然後講大乘 這是必然的過程 然後呢 佛陀在那個-講《阿含》的時候活了八十歲 死了 死了就沒了 這他不可能跑出來-在兩百年之後再講的嘛 所以顯然這兩百年-這……佛如是我聞 肯定跟這個人類歷史的-因果發展是不對的 因為他都死了兩百年了 佛滅後五百年 呃!佛滅後已經五、六百年了 才在西元兩百年出現的經典 這怎麼可能會是佛說的咧? 他拿這種歷史觀念 所謂的 所謂的人類理性的-這種歷史的流轉 先死他就不能後講 啊也沒有所謂的菩薩 什麼叫菩薩? 菩薩不是寓言而已? 哪有菩薩等了七百年沒死的? 他就這麼講囉 好!那這樣 那這樣歷史的話是怎麼樣? 歷史就是像人類一樣 釋迦佛活八十歲 死了就沒了 他就不能再講經了 當時沒有記錄就是沒有記錄啦 不然不可能留那麼久的 所以那個時候出來的經典-那就是偽經 就是歷史 歷史主義就是這樣看的 你人類歷史的發展-果然真的是這樣啊 一個人死了 怎麼可能死了之後兩百年-來講話呢? 當然不能 那當然他也把佛說-啊!你也應該這樣 你死了兩百年-當然你也不會有話出來 他不相信有人記得 他更不相信有人活兩百年 他也不相信-有人活七百年留在那兒 他不相信 那他就更別提-下方上行等諸菩薩 也更別提他方十方世界菩薩 更別提天龍八部了 這……全部都是假的 這哪裡有文獻證明? 你抓一條龍來我看看 連那個什麼……-歐洲的哪個湖裡頭 說什麼有湖怪-到現在都還抓不出半隻欸 連一根毫毛都沒看到咧 哪有什麼龍?沒有 那……就這樣嘛 就這樣嘛 這些人就是這麼樣子認知的嘛 所以沒有 啊沒有就是偽經 就是捏造 就是編出 就他的歷史觀點就是這樣 什麼是佛法真正的內容? 欸!這個佛陀有說過-歷史上真發生的那才是 問題他自己解釋歷史 他自己用他認識的方式-來說歷史是應該怎麼樣 所以他不相信那-他沒看到沒讀到的 沒有文獻的他都不相信 他只相信人類一般性理性 一般的經驗之下-所發展的歷史模式 他只相信這樣 他只相信這樣 哦!所以說啊 舉凡這樣就是屬於歷史主義 那以這個歷史主義-他就怎麼樣講? 歷史主義更根本的意思就是說 這樣子 那我經由歷史的 他自己 那些學者自己認知的-歷史的方法 研究出來的結果 那才是真正佛教表現的樣子 只要不是這樣了 通通是一種宗教性的寓言 那是在發展你宗教情操用的 不真實 也不是佛說的 他就下這個結論了 一切以歷史的研究結論為真實-為標準 只要歷史研究-我看出來不是那樣 那他就說 那你這是編出來的-要不就是神話 就這樣 這就是所謂歷史主義 你看你能接受嗎? 一個頭腦清楚的出家人啊-都不應該接受這樣 而為什麼會有一些出家人-學識還不低 甚至還有長老願意接受這樣 那就是我之前講的 受到了人類初期 上個世紀初 所一再發展的所謂-科學至上、理性主義至上 人類經驗 那時候的理性主義-也不過是經驗理性 受到這種經驗理性的什麼啊? 完全的架空 他完全沒辦法獨立思考 因此他就完全接受這種理性 他認知的理性 然後就來否定了這種-大乘經典為佛說的這個立場 那怎麼辦呢? 可是他又覺得這說得很好啊 那種宗教的感情又使他不得不-去接受那個大乘經的內容 然後他就硬拗囉 啊!這個雖然不是佛寫的啦 不過嗯哎!那道理是佛說的 那道理是非常好的 人家就笑了嘛 那你承認我說的-你們那個編出來的 既然編出來我罵你們大乘 我罵你們不是大乘 我不承認你們是大乘 你就沒話講了啊 我信佛所說啊 你跟我一樣啊 都承認它不是佛所說啊 那我今天根本不承認你是大乘 你還有什麼話好講? 我甚至於毀謗你-你還能說我什麼? 對啊 當你這條防線一鬆開來-你就不能說什麼 啊你這一不能說什麼 龍樹菩薩被罵 世親菩薩被罵 然後呢 這個鳩摩羅什大師被罵 我們的所有中國祖師通通被罵 你哦 一個嘴而已 什麼話都不能講 因為你根本防線已經鬆開來了 你這樣怎麼荷擔未來的佛教? 你怎麼荷擔中國佛教? 什麼叫大乘佛教?全部敗光光 所以你的根本立場-你不能動搖的 真的不能動搖的 相信我 哦!如果你要有頭腦的話-你要知道這嚴重性 不要以人廢言-也不因人而相信他的話 你要有理智 我這樣講-我沒有故意要批評誰 我絕對沒有這種假想 但是我純理來說 一定要頭腦清楚的去思惟 好!OK 所以說你看看 佛教歷史研究有限制的哦 執著佛教歷史主義-以及執著佛教的文獻主義 通通是一種過份、過失 都不可以 可是當然很不幸的 歷史研究通通-本身就是一種歷史主義 就隱藏著一種歷史主義 那麼呢他當然運用文獻 所以理解於佛教歷史-一定要很小心 所以哪怕我們自己去看-佛教歷史 我們都不能夠-依我們自己的理性 來判定唯一的標準出來 說它一定就這樣 其中還有很多的細節的-是你不知道的 是你不知道 所以我們只能說做個參考 我還是那句老話 不能不研究 但是只能做參考 好!那麼這個道理大家了解了 再來乙四 佛教歷史研究的正確態度 也就是-我們應有的一個正確史觀 佛教史觀應該怎麼樣? 還有它的方法是怎麼樣? 首先講態度 就史觀的問題 哦!這其實在我之前-都已經依稀透露了啦 不過我們這一次再把它 以這麼一段話兒-把它給唸一唸 然後了解一下 在不壞佛法信心 第一個 不壞佛法信心 第二 不捨宗教情操 這兩件事情的前題之下 以對佛法的體悟為本 為文本解釋跟取捨的基準 在隨緣與不變之間取得平衡 而進行確實的佛教史學研究 透過佛教史學知識的把握-為方便 以達到了乙二項 就前面那一項 乙二項所示的目的為目標 也就是說 你最後要以達到 乙二那樣子的目標 有八項的目標 這是你佛教研究的目的 你不是為研究而研究 你也不是為了把資料擺一擺-給人家看到 哦佛教這樣發生這樣發生-跟我無關啊 你不是用這種方式在研究的 啊!你本身就是個宗教徒 你應該以為完成乙二這八項 丙一到丙八 這八項目的呢-你來做歷史研究 然而你怎麼研究呢? 首先你要具足對佛法的信心 你要相信 世間真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不異語的是唯有佛 祖師總其志接著修行 他也不虛假 佛經既然名為如是我聞 那就不是虛假的 這你要相信 不然你無所依止 你那麼多大乘經典-通通是被編出來的 那無有是處 那麼這樣首先要有這種信心 然後不捨宗教情操 你對這份佛 你對佛教你真心的投入 你對它的景仰 你對它的擁戴 這是不能夠因為你研究佛教 嗯!我研究佛教我要客觀 所以他有錯-佛陀有錯我也要批評 你是算哪門子啊?你啊 這對世俗人你絕對可以這麼幹 哪怕你批評你老爹-都沒有人說你錯 可問題是世尊耶 世尊你都還有話批評 你嘛哪門子你啊? 你這麼大狗膽 對不對? 那你就不要研究了 是不是啊?那就宗教情 你以為這樣叫做-客觀的歷史研究者 門兒都沒有? 不是這樣子的 因為你失去了對於-這麼一個教主的一個景仰之後 你的歷史研究一定 一定你沒辦法貼入到-他的皮肉之下的骨髓的 那是沒辦法的 哦!所以說要以這兩個為前題 你說要以這兩個為前題-會不會造成 會不會造成我的-宗教情緒的泛濫 因此我解讀這個資料呢-給予過失 那等一下會講到 當然我們會 那這樣還研究歷史幹什麼? 你不如去寫那個佈道書就好了-對不對? 你不如去寫那個-欸!這個佛教入門 勸人家信佛的就可以了 這樣就偽造歷史了 那未免太貽笑大方了 我可沒這個意思 那不然怎麼辦? 那麼以對佛法的體悟 對佛法的體悟這個呢為本 為文本解釋跟取捨的基準 也就是說你去 你看到文本 文本就資料啦 這資料 或者叫文獻 資料 拿來的時候 你要以用佛法的體悟呢-來解讀它、來解釋它 從中呢 去揀別哪一些文字的說明-根本不符合佛教的本義 但是雖然不符合 你可以知道它為什麼? 你也要知道它為什麼? 比如說前人所寫的佛教歷史-你也要參考 或者記載 前人所記載下來的歷史書-兼及到佛教的時候 它是不是用偏頗的角度來說的 是不是用儒家的角度 像中國很多寫到佛教歷史的-那種史書啊 是官方 或半官方 或者民間-但是屬於儒家的那種歷史學者 所寫的那種歷史啊 他對佛教-完全不安好心的那種寫法 那你不是不能看 也不是不能參考 問題是你必須保持宗教的 對佛教的信心跟情操 同時以對佛教的體悟-來感受他的說法 你比如說歷史當中寫到韓愈啊 韓愈被謫放到那個鄉下-就是因為他怎麼樣? 毀謗皇帝說-迎請佛骨的那個事情 歷史學家-卻給韓愈很高的評價哦 很高的評價哦 很爽嘛 對不對? 他在他的立場-跟他同一國的嘛 他就對那個皇帝-就當然就做很不好的批評 同時也順便批評了-佛教當時如何? 關於他批評佛教當時如何? 你不是說因為他批評-你就不能讀 欸!我有宗教情操-我不能讀這個 為什麼不能讀這個? 你有宗教情操-你更應該讀人家批評啊 那沒宗教情操才不要讀啊-讀了就跟他一起倒啊 你有宗教情操你才更應該讀 讀讀人家當時用什麼角度來-看待當時的佛教 是不是當時佛教-做得太過火了? 廟是不是蓋得太大了? 是不是跟皇帝的關係-太麻吉了? 麻吉到人家都眼紅了 不然皇帝要出資那麼多錢 哇!那是不是太那個了?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不是不能讀 所以有宗教情操-不是叫你去泛濫那個宗教情操 去再做歷史當中-進行所謂的什麼呢? 跨時空的護教者 那不是這樣啦 你跑到唐朝那個時代去護教啊 你寫出一個扭曲事實的-宗教的歷史研究 那倒完全不是這樣 可是呢 你必須體會說-嗯!當時人家這樣罵 他罵說這個太浪費公帑了 要是今天要我們來為政-是不是也人家也會這樣看? 當時社會的經濟普遍的標準-是怎麼樣? 咱們那個時候佛教-是把人家用成什麼樣? 會不會就這樣跟人家說? 你看哦 十年前就有那個大哥大-行動電話 就有很多居士跟我講說 師父啊!你弄支大哥大 我買一支給你 我說不…… 為什麼? 那時候用的人少啊 哦用了大哥大呢-好像大老板才在用的 行動電話是大老板在用的 那黑金剛一根大大的有沒有?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大老板在用的 是不是? 阿全你那時候就在用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然後呢 慢慢的過了幾年了 欸!出家人開始多用了 我那時還再忍忍 再忍個一年、半年的 哦!整個都已經很便宜了 甚至一元手機都跑出來了 那麼價錢也一、兩佰塊 那有時候-在佛學院裡頭辦事出門啦 人家找我方便 那時候弄一支 欸!沒有人講話 不會有人講話 是不是? 現在差不多是人手 台灣是世界大哥大的奇蹟 不是人手一機你懂意思嗎? 是人手二機 哈哈!是這樣 我們的行動電話的登記數目啊-超過人口的總人數 哈哈!是這樣 扣掉那小娃娃不算啦 你看多出多少? 一人兩支、三支的很多 好!這個就是-表示時代變成這樣 所以同樣道理啊 人家在罵的不一定就不對啊 他固然沒有宗教情操 可是你為了研究宗教歷史-你還是得知道 他沒有宗教情操最好 當時用什麼苛刻的角度-來看當時佛教的發展 欸!很對啊 是不是? 所以說 我們說不壞佛法的信心-不捨宗教的情操為前題 但不代表你要拿宗教情操-去扭曲歷史 或者去選擇你的文獻讀不讀?-接不接受? 不是這個意思的 那不然要怎麼樣? 首先你對於文本的運用 就是文獻的運用 你要用一種對佛法的體悟-這種標準這種基準 你要去體會說 欸!人家這樣批評 不過他當時可能是為了-表現恭敬 或者為了給帝王-產生什麼樣的效果? 比如說你這樣去理解 持平的去理解 哦!你不能跟他一起罵 你跟他一起罵-你沒有考慮到佛法的內涵嘛 哦!這第一種 第二種你比如說提到 那些大德的修行所發起的一種-弘法利生的弘願等等 那這個呢 你也應該用佛法的體悟-來去給予解釋 做為解釋的基準 好了 在隨緣與不變之間取得平衡 什麼叫隨緣? 就是說你要了解 他當時在做 有沒有那種各種因緣哪 各種因緣所造成的社會 社會因緣或者是教團因緣-造成他不得不如此 雖然今天來看有點不對 他講那個話 出家人 國師講那個話有點不對 或者做那個事好像太過了-不需要 可是那個因緣怎麼-那叫隨緣 什麼叫不變? 欸!這個大德呢 他在佛法的根本見上面 根本的戒律上面 根本的僧格方面 他怎麼把握的? 當時雖然不得已會做什麼事-說什麼話 可是他有沒有那不變的僧格呢 這你兩者之間你要去取得平衡 你才不會-對待歷史的評論啊一邊倒 一個教派的發展也是這樣 你比如說天台宗發展到後來 它確實也引入了很多他宗 這就是變 啊它不變的呢? 不變的是天台宗根本的思想 你怎麼去爬梳那個不變的部份 然後你再去注意到它變的部份 這裡頭或許沒有絕對的好壞 可是你要去釐清 取得那個平衡點 了解那各自變與不變的關係-跟存在的事實 展現給後人知道 這個 你一樣有宗教情操 你一樣客觀的去了解 你絕不扭曲事實 不過你在這當中 你運用是對宗教的體悟為本 去解讀它的 去取捨那些資料的 有些資料根本就荒唐 你從一個宗教的立場來看-你覺得不對 那就是不對的 哦!像這樣 像這樣子再取得平衡點 而進行一個真實的 確切而真實的這種-佛教史學的研究 那麼這樣子研究才是足夠客觀 要不然你只是在傳道而已 你不是在做史學的研究 那麼這樣透過-佛教史學知識的把握 做為一種方便 我們最後要給後人理解到的是 乙二所提的 丙一到丙八這八種什麼? 這八種內容 所謂的爬梳教團之興衰-以殷鑑現未之因果 一直到第八 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景仰 你得要得到這八種結論中的-可能某一種 或者你的語言的剖析當中 自然讓人導引出-有這八種當中的某幾種的感覺 我覺得這才是你一個宗教家-做歷史的時候是什麼 文以載道的這種觀念 那你說這樣子 歷史會不會-帶有一種某種目的在著作呢? 我跟你講 如果我跟你講「是」 你就可能懷疑說 那我研究出來的結果-可能是不好的 可能是不客觀的 不!不是這樣 客觀不客觀是一回事 得到的結論對我們有沒有用-又是另一回事 請注意聽我說哦 你比如說 醫生幫你看病 如果我是你爹 你是我兒 或者我是你兒 你是我爹 我一檢查我爸 哇!癌症四期 我們是父子關係 我可能會這樣講 爸!沒事沒事 小感冒而已 沒事 那這個心情壓力大了一點而已 明天我帶你出去走一走 我放假三天 在你想是 我再不趕快陪我爸-我爸就死了 所以你會隱藏事實 可是結論是好的 隱藏事實 扭曲事實 可是結論卻是對的 對不對? 另外一種方式是這樣 一般的醫生 然後他展現事實 呃!你癌症四期了-回去好好吃、好好睡哦 隨便吃隨便睡 等死就對了 哈哈!是這樣 可是他一回去呢 本來不會那麼早死的 一回去 兩天 跳樓死了 欸!事實是正確的 結果並不好 對不對? 所以說結論 研究的真不真實-跟結果的好不好壞 這不一定是全然一致的關係-必然的關係 我們今天研究-一定要研究出真正好的 呃!不!真正正確的內容 我們要告訴人家 當時佛教錯就是錯 好就是好 對就是對 錯就是錯 不對就是不對 我這個資料就是這樣顯示 任何人 非佛教徒、佛教徒 愛護佛教的人、宗教家 通通可以來看 可是我會做個結論 我會告訴大家 之所以錯是因為怎麼樣 我們要以那個為殷鑑啊 才不會重蹈覆轍 欸!這個就不同啦 對不對? 這個是一個好的結果 而世俗人可能是這樣 啊!佛教就是這樣嘛 所以說今天的佛教看起來-也不會太好過那個時候 哦!這正確的結論-得到壞的結果 正確的研究-可是得到一個壞的結論情緒 這當然就不是這樣做的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我們並不擔心-真正研究出佛教的真實性 因為那終究是過去了 你懂嗎? 我們要的是今後的殷鑑 所以錯就錯 對就對 好就好 不好就不好 還是要理性 還是要真實 是說你的研究當中 你不是為不好而不好 你也不是為好而好 你也不是扭曲的說它好 也不是扭曲的說它不好 你很持平 然而持平的同時 你是具有宗教情操-為基底去研究 你才能看得清楚-它的好在那兒?不好在那兒? 這是不同的意思 諸位這樣了解嗎? 是這種心情在做研究 我已經講得很明白 有意思的人你應該來報名 要趕快來做研究 我支持你 要做這種研究 管吃、管住 那麼呢管研究經費 好好研究啊 好!那麼這關於這個-研究的態度 以下還有研究的方法等 那麼這個呢 我們下一堂課再跟大家講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