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17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次上課到-講義第六頁的甲三 佛教史及佛教史研究概說 裡頭的乙一結束了 那麼乙二呢 接著我們要談 「佛教史」研究的-目的與價值何在? 那目的 或者這個目的-產生的價值是什麼? 那麼總共有這八項 哦!有這八項 那麼這個是很重要的觀念 也就是說我們在看佛教史 我們如果看不出-這八項當中的任何一項 那你這讀佛教史-不知道在讀什麼? 是吧? 你要知道我們是修道人 即便你是在家人 你也是要修道 你要去修道 你不要去聽那些無意義的東西 任何無意義的那些語言 通通叫做戲論 那麼如果說勉勉強強-你說你是為了娛樂 那算了啦 反正這個人類的人性就這樣 那就算了 如果你正式要學個什麼東西 你不要學那些沒意義的東西 啊!那就不好 再來也不要學那些混淆佛法-正統價值、正統觀感的東西 你把它放進去就是說 就是拿外道來混淆佛法-魚目混珠 這在家人這樣瞎弄 反正就是在家人 誰也管不了他 他自由嘛 但是出家人如果你又自己這樣-那就很難看 你去學外道的氣功 然後你還說 嘿!我們現在來靜坐 我們現在來參禪 結果用的都是外道氣功 那這就混淆 魚目混淆 是不是? 所以說你就不應該去學那些-與佛法無關 或者是混淆佛法的東西 然後放進佛門裡頭來用 這都不好 那今天我們研究佛教史當然是 當然是為了自利自他 為了住持佛法 為了這個弘揚佛法 為了我們能夠自己修行得利益 為了我們能夠讓佛法長存 等等這樣的目的 我們來研究 這個任何世間的學問 是為了這個目的的 而且不至於混淆了 那這樣都是可以成立 為某種程度可以做 不過這還是行有餘力啦 就是說我們對於-佛法的正見、實踐 都已經基本有個底了 不至於動搖了 我們才來做這個事 不然你自己都站不住腳 你說你要去研究什麼什麼 那有什麼力量? 有什麼意義啊? 沒有 除非是有人帶 那至於說佛教史 它倒不是說你得要-自己怎麼樣有什麼程度呢 你才能自己去研究 當然也是 不過說如果有人來講解 那個講解的人頭腦清楚 不至於呢 被這世俗的顛倒見所轉動的話 那麼他講解得清楚 即便是 那個所用的教材當中有瑕疵 他也能夠點得出來 那如果這樣子你去聽聞 我想這基本還不至於有問題 那這個時候大概就能得到-這以下這八種的價值、意義 那我們一一來給予了解一下 丙一就是什麼呢? 爬梳教團之興衰-以殷鑑現未之因果 爬梳教團之興衰 爬梳 所謂什麼叫爬梳啊? 爬跟梳就是-將它整理整理的意思 整理這個教團興衰的什麼呢? 事實 還有它的什麼因?什麼果? 哦!去了解整理一下 那麼這樣子呢 才殷鑑 做為我們的什麼呢? 我們的這個……參考 現在跟未來的參考 這第一個目的是這樣 所以說你對於一個教 所以我們說研究佛教史-一定要去理解那佛教的教團史 整個教團發展的情況 尤其對於這個-滅佛的因緣呢特別要去 中國剛好有四次大滅佛 然後再加上這個…… 這個對岸剛完成過-沒多久的這個文化大革命 也算是一種滅佛哦 它不針對佛而已啊 它針對一切宗教全滅 這種情況哦 當然比較不一樣 比較不一樣 所以真正為單指滅佛 這三武一宗的這四次的滅佛 尤其要去理解 那是一個教團的興衰-很大的一個變化 哦!這樣 哦那興 你比如說唐朝 還有北宋 基本上佛教蠻興的 哦!蠻興 那又是什麼原因能讓它興呢? 哦!那後來一直衰 那又是什麼原因一直衰呢? 像這樣 去理解了 那就是所謂的爬梳教團之興衰-以殷鑑現未之因果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哦!所以對於教團的整個變化 我們尤其要注意 不過一般難就難在這裡 因為這是巨觀的看法啊 有時候反而難 不容易 一般人也不敢 不敢輕易的下筆去寫-這樣子的一個描述哦 不容易 並不容易 所以你必須自己-去讀出這個感覺 讀出這個內容出來 好!這第一種 你要特別注意這個 爬梳教團之興衰 興有興的原因 我們一般來講「興」 我們都歸咎於 都歸因於說 呃!這個哦 哎!這當時的皇帝支持啦 那你這樣不就人在弘法 不!只是一個人在決定啦 當然是人在弘法啦 我是說是不是只受限一個人 你要說皇帝支持 要下面 要是其他的出家人不爭氣 你說他怎麼支持-也支持不出所以然 這第一 第二倒過來 其實皇帝支持 搞不好那是結果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那個時代出家人爭氣啊 你不要倒因為果-說是皇帝支持所以佛法興 搞不好這個是結果 那是果啊 你因 是因為出家人怎麼樣? 有道德 修行成就 是因為這樣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所以這是 爬梳教團之興衰-以殷鑑現未之因果啊 這裡頭特別要去注意 興也要了解它興的原因 好!那從興到衰 極衰或被滅 這到底什麼原因? 這更要去理解 像印度佛教有個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研究 那就是到底印度佛教-怎麼會滅掉? 眾說紛紜 那印度又是缺乏文獻的-歷史文獻的民族 那就難啦哦 但是這個是重點 這也是一個重點 這第二個呢 丙二、評述往昔之邪正-以豎立佛法之正義 這一點呢是不容易啊 這就春秋之筆 這個並不是要你去-臧否古人怎麼樣子 但也不是這樣 我們說今天我們弟子研究-我們就 胡亂的說以前的祖師好、壞 古人好、壞 大德對或不對 那不是這個意思 哦!並不是指這個意思 我們講評述往昔之邪正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特別指的 特別指怎麼樣? 特別指過去一個思潮 一個整體的思潮-在影響一個教團 這個思潮對不對? 或者是也無所謂對錯 不過在今天來看應該避免 在那個時代可能不得已 哦!可能是不得已 那麼 那麼所以發展產生這種思潮 可是那並不是-對教團很好的發展 第一 這第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就是 呃!產生了一種不當的 的一種對佛法的認知 而這種認知-竟然形成了一種什麼呢? 一種整個教團的大發展狀態 這教團大發展狀態 我們後來事實證明 這個發展狀態造成了佛教衰亡 解行不彰 教團衰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去連繫這個因果 去爬梳出這個因果來 這可能在當時認為很好 你比如我們今天來看 台灣的佛教 男女共住 過度的強調世俗化、人間化 這個將來在歷史當中還要 還夠瞧的咧 還夠瞧的咧 是不是對台灣的佛教 或整個中國佛教-有真正大的幫助 還是有一段時間幫助-接著就有問題 我們現在都應該要小心 過度世俗化的結果 固然可以讓人們理解到-佛教的存在 可是呢 它也可能抽離了修道 這個情況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 像這樣子或許不叫做邪或正 不過它在某種意義上就偏頗 偏跟正倒是可以講 所以我們當時 我們用的語句是「邪」「正」-是這樣比較 好像明顯的分隔開來了 其實它裡頭-也包含這樣子的過度偏了 所以也不是說你提倡那思想 那個思潮 那個做法就不對 呃!那是什麼樣子 呃!這個過頭了就過偏了 再以此來豎立佛法之正義 所以我說 古代流傳下來的-佛法的儀軌也好 作風也好 想法也好 這也不盡然全盤都對 你比如說到了民國初年以前-的這一、兩百來 這傳法呢 這傳法卷呢是講人情 也有徒弟 也有徒子 也有法子 那廟上面呢 搞得徒子跟法子鬥爭 那什麼叫法子呢? 傳法是幹什麼? 傳法也不過是建立一種-一種所謂的什麼? 一種……繫屬、隸屬關係 可以簡單的講 難聽一點就派閥關係 在建立派閥關係 你說傳什麼法? 能傳法的人本身-都讓人懷疑他有法 那你說那傳個什麼法? 哦!是這樣 如果說是一種弘揚的託付 我覺得還說得過去 可是現在哪有什麼託付啊? 根本就沒有什麼託付的感覺 那就是在建立派閥 將來呢這個這個一呼百應 那這樣就顯得沒意思 這樣子即便不叫邪-那也叫偏 那要不就道場呢 就是出家人在道場裡生活啊 就以能當住持為成就 不以修道開悟為成就 以能當住持為成就 住禪堂啦 任執事啦 通通目標望著當住持 那糟糕了 連世間人都知道說-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你現在不就要做大官? 佛門裡你還有這些名堂嗎? 再來 這個長期以來帝制的思想 被引入了這個佛門的叢林裡 所以叢林裡當方丈的-像當皇帝一樣 這第一種 那第二種咧 整個的制度呢 就形成極端的所謂階級主義 這種階級主義-就大家不講修道講階級 這跟剛剛講的說 想要當方丈、想當官-這有點接近 不過它氣氛上就講階級 這一講階級了你不就 這就等於就邪了嘛 是不是啊? 佛陀的教團裡頭啊 哪怕是主要大弟子 那個十大弟子 那只是說在教團當中-有一種精神上被尊重的意涵 他並沒有實質上的-行政權力跟資源 甚至於佛陀呢 的僧團 基本上都沒有行政資源的 大家都一切都托缽嘛 這沒有庫存的東西 是這樣 後來發展成叢林制啊 它有一固定的生活模式-需要有執事 固然這沒有錯 這還不叫做偏 可是 可是 慢慢的因為這個執事-而形成了階級 由階級而引入了那種-極端的那種 專制思惟啊 啊!那就邪掉了 就不當了 像這個也不是說-古來的叢林通通好啦 這個也得要很誠懇的去評述 這樣豎立佛法正義 還有啊 講到叢林的建立 雖然我們今天也很注重叢林 是因為「大眾熏修悉勝進」-這個價值啊 不過呢 我們在恢復一個-共住的價值的時候 我們並不完全是以叢林的那種-那種原來的樣子在恢復 像今天的大陸很多的道場 它就以以前的那個原來的規格 原來的階級 它好的恢復 壞的也恢復 像這樣我就覺得呢這有待商榷 怎麼說呢? 當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 那個馬祖立叢林的時候 當時馬祖是被認定為-那個時代的魔啊 呃!魔 為什麼? 是因為沒有人這樣做 當時的修道的氣氛還比較接近-像西域傳來的那個樣子 是一個鬆散的出家人的集合 沒有那麼樣子的制度化 也沒有那麼樣子的完整化-跟龐大化、組織化 並沒有 而他老人家呢 認為說參禪需要一些組織-來給予支援 所以建立了叢林的這種生活 而且不以佛堂為主 以禪堂為中心 那跟我們佛教 中國的漢傳的佛教-一向以佛為主的這種觀念 在建築格局當中就又不一樣 就又不一樣 所以當時他曾經-被當時那個時代的人所排斥 所以可見叢林制度是曾經 發生在中國固然有它修道-以及中國民俗的特別 比如說中國不適合-不適合托缽 哦!因為這個無論是儒家也好-道教也好 他們都不行這種托缽 尤其儒教它根本就是一個-世俗的教化而已 你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都已經很大條了 這個問題都已經 在他們來看就已經很嚴重了 何況還去外面做乞丐 這樣子啊 所以說這托缽制啊很難行 再來中國一向呢 對於這個修道人的尊敬感-是有限的 不像印度 印度啊 我看你是修道人啊 你來跟我討飯 我不認為你是來跟我討飯 你是給我機會供養 這佛陀未出世之前 印度的婆羅門教就已經這樣 就已經這樣 整個風氣就這樣 在中國從來沒有 它把你佛教當作外來的宗教 啊你還這樣弄 哇!那簡直人民不能接受 所以呢祖師很難做這樣 那再加上冬天又要加緊修道啊 你不自己煮飯菜 不自己張羅 你怎麼行呢? 慢慢形成叢林制 這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個制度 修行的社會周邊環境-的一個影響之下 形成這樣是可以理解的 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慢慢的內部裡頭一群人吶 擁有了權力跟職務之後 慢慢地形成了一種-累積的那種惡質化呢 我想這不可避免 像這種情形所以說 要評述往昔之邪正-以豎立佛法之正義 所以我們恢復共住的那種概念 最好還是要以一個-戒律的概念為主軸 這樣來恢復會較比好些 為主軸但不為唯一啦 那已經形成一個社會 依著中國佛教的-本來的模式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注意 注意它的兩邊的結合 也就叢林 傳統叢林幾乎跟戒律關連少 那我們新引進戒律的觀念-來讓它兩者結合 這大概是未來的路子 所以這就是所謂-以豎立佛法正義的這種概念 所以說評述往昔之邪正 還有啊 我們可以評述 我們也可以從高僧傳或者僧傳-不一定是高僧傳 僧傳當中去看出來 當時出家人跟當權者-政治人物的怎麼樣互動關係 也可以看出這當中僧格的高低 這都是可以評述而為未來-我們建立佛法正義的部份 正義的部份 來!再來 褒貶 褒貶僧行之清濁-以匡正僧團之風氣 這就是我剛剛講 從僧傳 還有僧團的發展 看出來他們在-自利利他當中的清濁之分 清高 比較不當啊 在唐朝的時候 中唐的時候啊 其實就有文獻-提到了怎麼樣呢? 這個很多的這個比丘尼 尼師啊 她呢 好攀緣啊 跟那個地方 就跟地方的首長的夫人 中央 就跟中央官員的夫人 甚至於呢 皇宮裡頭的妃、后等 這個相互怎麼樣?串連 已經到了呢 甚至於有比丘尼-進出皇宮不用檢查 就憑著她那張臉 就等於通行證這樣 然後最後呢 形成了那個有關方面的不耐 進行沙汰 進行淘汰 進行處理 像這個呢 固然是你個人的行為的濁啦 這一種好攀緣的這種濁-僧行之濁啦 可是它種下了什麼? 種下了以儒家為核心的這種 行政體系對於出家人的-那種不悅跟防範之心 這個也是原因 像這個就是褒貶僧行之清濁啊-以匡正僧團之風氣 你就可以當時看出來 你就可以這樣看出 當時的僧團都已經這種態度-這種操作 那好了!我們今天要怎麼幹? 比如說這樣 喔!還有 曾經中國也出過黑衣宰相 什麼叫黑衣宰相? 穿黑衣服的宰相 那宰相都要穿那個 哦那個……很莊嚴的官服啊 那怎麼會是做黑衣宰相呢? 是什麼原因呢? 就穿著海青嘛 就穿海青嘛 就指著出家人 出家人已經不只是去做國師 他已經介入了政治的操作 那這樣恰不恰當呢? 像這一類很多 哦!很多 還有啊 這個皇上敕什麼什麼道場-做一場水陸 哦如何如何這般 這麼樣 我們呢上京 出家人上京到-這中央政府那裡去 去討一部龍藏或什麼藏? 像這樣子的一個互相的關係 在當時或者我們不能夠說-那是對或錯?清或濁? 可是在今天那就是濁了 因為什麼? 因為佛法的正義本來就-不要你跟達官顯貴相交往太多 雖然還是不可避免 佛陀也是有-好多好多做國王的弟子 但是那是你來學法哦 以法為核心 不是以攀緣為性 現在我 我出家以來 我看到不少是什麼? 欸!出家人呢 長袖善舞 他有很好的政商關係 不過你看他跟-商人跟政客的關係 就是講麻吉而已 講我有人頭來支持你當選 那麼你呢就要應付我的需要 就這種關係 哦!那太恐怖了 是不是啊? 那就太恐怖 可是好像也看起來-他好像也不得已 不過這個-我們或者不好說清或濁 不但是我們僧團的風氣-那就應該在此有所小心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避免 但是我們就要小心 像這樣叫做褒貶僧行之清濁 以匡正僧團之風氣 我們研究以前人-出家人他操作的方式 從中我們才能看到-出家人當如何? 是這樣 這是丙三的目的是這個 那丙四呢 重顯古德之勝行-以感發來者之信力 這是特別對清而且有修、有德-的這樣子的古德 重顯那樣子的一個價值 一般世俗人寫佛教史-是不會有這個東西的啦 差不多都不會有這一類東西的 他管你這個 他就是 在他認為我呈顯事實 這就是我完成了我的工作了 我們讀它就要讀出這個東西來 如果讀不出這個東西 那白讀了 哦是這樣 或者這個東西-也只是一個知識而已 那沒什麼意義 所以重顯古德之勝行 這當然及於前面的褒貶僧行-之清濁中的「清」那部份 還要有修、有證等等 那麼以感發來者之信力 我們是來者 才能夠感動 發而為我們內在性格中的-信仰跟力量 所以感發來者之信力 這是你研究佛教史啊 你要注意這樣子的一個價值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丙五 明曉義理之流變-以深化解行之實踐 這就是我講的義理史、教理史 前面這些大概都屬於僧團史 或者宗派史 或者教團史這樣子 前面四個大概是屬於這個 第五個那就屬於-教理史的那部份 教理史的這部份 幹什麼呢? 明曉義理之流變 你比如說-啊!天台宗怎麼流變? 禪宗又怎麼改變? 禪宗 你要知道在六祖之前-含六祖在內 修行方法跟現在你所看到-完全都不一樣 唐朝的禪宗的修行人-根本就在各宗各派當中存在著 他的禪法不過是-他修行的一種方式而已 也不自成為一個宗派-的一個具體的樣子太明顯 我說初唐的時候 到了初唐過後進入中唐-幾乎它就形成了主要的什麼? 主要的叢林化了 那就單獨立宗派而且還 單獨立宗還分派 就出來了 那麼就算這樣 他們也研究戒律 也不是像現在的禪宗-這個……一律不曉一法不知 哦就在那裡瞎坐 那等同外道這樣子而已 只是把心調熟 調了靜一點 這個當然也是價值啦 不過這樣子 如果是這樣那你就不用出家嘛 出家還有更深刻的法義增上 你靜坐也好 或者靜坐完了 你依於這樣子定的相續力-要正思惟佛法嘛 那你沒有這樣做你就瞎坐 民國以來虛大師 太虛老法師-他一直批評的就是這樣 浪費信施 不過這當然呢-也不盡然全部都這樣 不過就是大部份形成這種風氣 幹什麼? 我只要進禪堂-什麼事都可以不管 好像飯應該-天上就自己掉下來的 道場的執事好像也天生應該有-那些倒楣的人去替你支持的 然後你在這裡坐一坐 我這裡走了 我就到那邊再去坐一坐 在那邊再去坐一坐 然後對外說嘛我多有修行 你別忘記你是踏在-別人的犧牲的肩膀上面 你才有你今天坐了幾天禪堂 可是你卻自以為是說-我這才叫做修行 這都已經不是原來-禪宗原來的樣子 挑柴運水無非是禪 這句話六祖說到現在 平常心即是道 一直說到現在 它早就違背了 也遠離了這樣 所以說古德的勝行 是怎麼樣來分辨-勝、殊勝、普通勝、根本下流 這點怎麼樣分別 我們就可以從這教理當中-來爬梳說 人家本來講的是這樣啊 結果你後來做成這樣啊 那就明顯的可以分別出來說-你這樣對嗎? 你嘴裡掛禪宗的子孫 可是你做的完全不是-你祖師說的那一套 你就可以因此怎麼樣? 深化你的解行 並且去扭轉-現在不當的解行行為 就被扭轉了嘛 諸位這樣了解意思嗎? 所以我們說研究教理的流變 我們才會知道-更根源的會是什麼? 然後呢 搞到今天這不是 不是這回事兒 不是這回事 也不盡然就證明它不對 不過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來 那它今天這樣 我們得要找出理由來-說它為什麼變這樣? 如果沒理由 那就是懈怠 那就是散慢、顛倒所造成的 如果有個正當的理由 哦那這個理由已經消失了 那我們就改 如果沒消失 我們照做算了 沒問題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研究義理的流變 慢慢的我們就會知道說 它影響你的行為的嘛 影響你行為 影響你的行為 你比如看 像天台宗的教理 它在幾個點的弘揚就非常好 可是中間為什麼不能相續? 為什麼不能相續? 因為其實相續的人呢 接續的人他不一定專門去弘揚 這第一 第二 他也不一定專修 這第二 第三 更慘的是 他可能混淆了其他的教理 其他思想的教理 結果弄了半天呢 已經天台不能突顯它本有的-專門的那些教理的特色的時候 你後來的解就不會突顯了 就不會突顯了 不會突顯你就被-等同其他宗派一樣 結果一抹就抹成-各宗各派都一樣 最後都一樣的東西 那就慘了 像這些也是-義理的流變過程當中啊 你呢 會看出來 會影響一個教團的發展情況 所以說明曉義之流變 直接就可以讓我們知道 我們今天的解跟行-是怎麼流傳過來的 我們怎麼找回-原來的源頭活水 同時也重新找回那個源頭活水 再觀照我們目前的解跟行-是怎麼樣子變化的? 像這個我剛剛舉了一個禪宗-的一個情況 所以後來為什麼人家就 有人竟然提出一個-很極端的說法說 欸!那個禪宗滅了中國佛教 禪宗是中國佛教主要特色-怎麼會滅人家? 怎麼會滅中國佛教呢? 其實問題就是-走到末流來的時候 就變成都是這一群人 就這一群劣幣的人多 它就形成了這樣子一個-一個不當的操作 人家禪宗本來不是這樣子的 OK!那這樣子就是從 教理的研究當中-去給予分析、剖析 不然你看到就-今天的禪宗的樣子嘛 徒有虛名 茫然而坐 是這樣 那這樣當然就虛耗信施 徒沾虛名而已 為什麼蕅祖會這麼痛切的說-這樣子不對、不好 我們不能只是說表面上不好 我們從義理當中來看-來證明說道理不是這樣 不然禪宗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一個修行的法門 哦!是這樣 這就深化解行的一個實踐 我只是拿這個來做例子 當然很多啦 包括淨土宗、天台宗、華嚴宗 還甚至唯識 你都必須經過義理的爬梳 流變的理解 你才知道今後該怎麼接續得上 是不是啊? 啊!這要了解這個 那麼這是第五 那麼第六個價值是什麼呢? 建構共同之記憶-以凝聚教團之共識 這就事情就龐大了 上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它也要建立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 它才能凝聚成為-「我們是一國的」這種觀念 你比如看 猶太人被滅國滅那麼多年 但他們仍然記憶著-他們的這個民族 最後他們去建國了 建了以色列國了 是記憶 共同的歷史記憶 民族跟國家記憶 使得它不至於散掉 所以說國族的根、命脈-是那個歷史 是那個歷史 是他們共同的歷史 同樣道理啊 我們今天我們看到出家人 看到了 不管他穿著怎麼樣? 莊不莊嚴? 知見 還沒有講話也還不知道 我們光看到呃!出家人-我們就有一份親切感 為什麼? 因為我們有共同記憶 我們有共同的遵守的戒律 我們有共同的景仰的教主 我們共同承擔的 我們共同的祖師 跟共同的思想 這樣子嘛 所以我們會感覺到說-我們是一體的 當有人毀謗佛法的時候 我們會同聲一氣的給予反 哦!這個……保護 然後給予反駁等等 這是凝聚 所以你如果沒有彼此的記憶 共同的記憶 那大家就不會有一種凝聚感 你不要說 你不要說都一樣中國人 外國人他在北傳佛教裡出家 他如果沒有這種-中國佛教的歷史 他還自認為他是外國人 你也很難跟他有這種-教團共識感 即便他已經是出家人 某種程度也難 所以他必須要共同去-接受那個什麼呢? 那是你我「共同的根」-那種感覺 那種感覺 我今天修的、我穿的衣服 那都是祖師傳下來的 你也是、我也是 我們這種感覺就親密 然後我們就能凝聚 同時也能夠相互增上 這人類本來某一種程度上-就是這個樣子 雖然這是很世俗的態度 但是它確實會這樣 所以建構共同之記憶 以凝聚教團之共識 哦!是這樣 好!再來第七 記錄教團之事蹟-以保留歷史之實紀 這個就是它本來的意思 歷史的本來的內容就是這樣 它不管你怎麼剖析 那是你讀者本身的事 啊我做這個歷史研究的人 我只是忠實的整理記錄下-這樣教團的事蹟 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好或壞我也可以不做評論 讓看的人自己去評論 但我記錄下來 以保留歷史之實紀 這就是歷史研究 我就是這樣子 這是它本來的目的是這樣 哦!本來的目的就這樣 本來歷史的研究就是要這樣 這樣子呢以這個為素材-才有我們前面六者 以及後面第八這樣子的反應 所以說它就是素材 這本來就要保留 我說過如果沒保留 你怎麼共同去讀過去的歷史? 啊不去讀共同過去的歷史 我們怎麼可能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怎麼可能彼此會有-共同的歷史記憶呢? 是不是啊? 我們不會有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種共同的歷史記憶的話 我們一定要先有這種-歷史的記錄下來 它就是要留這個記錄 那麼第八 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仰信 這是對外說的 佛教史當然別人也會看 我們自己要去做佛教史 讓人家知道我們佛教-經歷了什麼事? 也發生了什麼事? 貢獻了什麼事? 這個事情呢 我們必須讓世人知道 你要知道你看 哦!這個雕像 佛的雕像 我們要去讓人家知道說 哦!什麼朝代雕像長什麼樣? 這個朝代雕像又長什麼樣? 你看台灣大概在 現在算起來大概在-這個四、五十年來啊 台灣的佛像幾幾乎乎就是那個 日本那個廉倉大佛-的那個模子拷貝出來的 台灣刻佛像的呢 早期都是 他們的所學的師父的師父 幾乎就是當時-統治台灣的日本人 那佛像方方正正哦 飽滿飽滿的 哦是這樣 可是這個佛像呢 慢慢地經由這個 最近這幾年-慢慢開始又有了一點轉化 那段時間的佛像被留下來 你一看你就知道-那是什麼時候雕刻的 馬上就看得出來 這你看得出來 以後研究歷史、研究藝術的人-他就會認知 哦!這什麼時代的佛像 他才能夠依此而去-研究那個時代的佛 透過這個佛像的雕塑-以及它的裝扮等等 來反推當時的佛教的相貌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昭示佛教之影響 我們告訴他說-這就是我們當時佛教影響 雕塑的佛像這樣 以告訴後人喔是什麼? 哦!是發生什麼事? 佛教有什麼樣貢獻? 他不一定信佛啊 可是如果我們記錄下來說 曾經有什麼樣子的一首歌 水調歌頭的那個曲調啊 是從佛教裡發展出來的 是什麼樣子的圖畫-是從佛教裡發展出來的 什麼樣子的飲食-是從佛教裡發展出來的 這即便是它跟信仰-直接信仰沒有關 可是它跟文化有關 你把它記錄下來了 你昭示說-這些通通是佛教的影響 讓後人覺得哦 佛教不可小靚、不可小看啊 有這麼一本書 我們這裡也有 叫做《佛教的成語》 它就是一般的成語哦 但是它把一般中國常用的成語 根本從佛教裡出來的 根本從佛教裡出來的 哦!的這種這種-一般人家常用的成語 通通把它拈出來 它還舉出了這出在哪一部經 這出在哪一部論 這出在哪個語錄 是這樣 他把它集成一本書 那後人一看 哦!咱們常用的這些這些 已經用到習慣得不行的東西-原來都是佛教的影響 所以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景仰 你比如說你還可以研究這個-中國的佛畫 我們的佛教繪畫 以及這個…廟庭裡頭的那些畫 它是怎麼樣子呢-後來影響到民間的一般藝術 或者倒過來說 佛教為了要發展它自己的繪畫 它支持了多少-民間藝術家的存在? 像這樣 都是你可以研究 這等於就是 剛剛講這就是已經是一個-佛教藝術史的部門 所以說昭示佛教之影響有很多 文學的 藝術的 思想的 民俗的 還有甚至於民族的價值 民族的道德價值 你這個民族的道德價值 還有民族本身的融合 也都是佛教所形成的 我們跟南方的很多民族 本來文化是完全不一樣 不過就透過佛教 因為有南方走水路來的出家人-傳佛教到南方 也傳大乘 那我們北方的祖師-從北方傳下來 就一拍即合 結果讓兩個不一樣性 不一樣文化的民族啊 就在這個同樣的佛教文化之下-就走到一塊兒 走到一塊兒 也是這樣 這都是一種-屬於民族融合的影響 像這些的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景仰 這其實佛教史也很需要做 因為它在中國影響太大了 那這樣子世人才產生一種景仰 你看張大千所臨摹的這麼多的 張大千早先是工筆畫哦 是因為他眼睛開始不好了 他開始轉成潑墨畫 是這樣的 他是這樣子的人 那他早先的一切工筆畫 哪一個不是從敦煌裡秀出來-重新臨摹出來的 最近還有一篇文章在替他翻案 有人說他說 他都是破壞了那個敦煌 把那敦煌一塊石頭拿回來畫 有人說不是啦 人家他是在現場畫的 他明明很多作的畫-在現場都還存著嘛 他是到現場去畫 他做工筆畫的人 他要去探源-中國既有繪畫的技術 那他不從敦煌不然從哪兒? 難道去畫道家的嗎?有限 敦煌的最豐富 他就從那裡去啊 對不對? 那今後我們再來看看-張大千的畫如何如何 你說這裡頭你如果不談到-佛教對他的影響 你怎麼談啊? 是不是啊? 所以這就是一種 昭示佛教之影響以生起世人之-信仰跟景仰很重要的部份 這一點我們佛教做得非常少 在西方 基督教、天主教 一直就是那個 信仰的國度的一個什麼? 重要的文化的主軸 然後呢 生活幾乎都要以這個主軸為本 甚至都影響到東方來 你看那聖誕節過得比 幾乎要像 比西方人 我們東方人過聖誕節 有的甚至於-過得比西方人還要狂熱 雖然他醉翁不在酒啦 但就變成這樣 你看它的文化-已經擴張到這種程度 那佛教呢 沒有 其實佛教對社會的影響有很深 長期以來文化的影響那更深 可是文化人也好 社會人士也好 他明明受影響-而不自認為那是佛教的內容 他因此也不會對佛教產生一種-尊敬、敬仰 你想想看 我的生活模式 我的看法 我的態度 我的爸爸、媽媽 我的阿嬤 他通通是用那種-佛教的觀念在過日子 而且他這樣教我的 我現在都已經六、七十了 我也覺得這樣很好 哎呀!原來這是佛教的啊 他如果能夠這樣知道的話 他是不是產生一種景仰? 應有的景仰 沒有 哼!沒有 你跟他講儒家 哦!他知道孔子講什麼講什麼 哦!佛教 大概就沒有什麼太大的-那個彰顯 所以這就是屬於-佛教歷史價值的突顯 透過歷史的角度來突顯佛教-對這個國、這個民族的影響 這個做得太少 太少 換句話說 今後應該多寫-這樣通俗的佛教歷史 甚至於用漫畫的方式來表現 哦!來讓人家怎麼樣? 讓人家感受到 佛教是你中國文化的-重要一個支柱 甚至於你抽掉佛教文化 我看剩不到三分之一 太多太多 無論從文學等等 很多 是這樣 那像這樣子呢 就是我們以上這八項 就是我們這個-佛教研究的目的跟價值 這個很重要的 這八項 這八項 沒有任何人講過這樣的話 這是我自己在研究-我自己有種感覺 我寫出這個八項來 我不敢說全部包含了-它的價值跟目的 但基本上應該都涵蓋了才對 在大的方向上都涵蓋了 而我們自己研讀佛教史 除了第七樣 本來一本佛教史存在在那兒 那基本就是了以外 其他的 第七項哦 其他的一到八當中 除了第七項以外 其他的七項呢都 我們都要注意 哪怕是第七點說 記錄教團之事蹟-以保留歷史之實紀啊 這個要是別人 要是世俗學者寫的那些事蹟 你甚至於你本身-都要對它保留對它的看法 對不對? 這個時候可能你自己-就要做一些眉批 或者再看其他的資料-來給予評析說 嗯!這個結論很中肯 或者這個結論還有待商榷 或者這個結論呢有失公允 你都可以這樣做這種眉批 這樣才保持了 你看待這本歷史的著作呢 佛教歷史著作的時候 保持有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 客觀的立場這很重要 那麼這是第七 記錄教團之事蹟-以保留歷史之實紀 這稍有要注意的部份 其他的七項呢 通通是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 應該要建立的一種-收穫跟價值目的 你要用這種目的來看 所以今天我們-開始正式要來上課之前 我們要告訴大家這個 因此當我們上課的時候 我們也會扣緊這八項-來怎麼樣? 來提醒諸位 我們讀到了什麼? 我們知道了什麼?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哦!這個你才會有所收穫 才會與道相應 與法相應 與住持佛教相應 好!以下呢 這個乙二已經講完了 接著接著 接下來是乙三 是佛教歷史研究的限制 與執著佛教歷史主義-及文獻主義的迷思 我想這個其實在之前-都已經提過了 這無非又是屬於-理性主義的問題哦 不過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呢 暫時先講到這兒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