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9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講義第二頁 關於懸談的甲二 「歷史」及「歷史研究」泛論 裡頭的乙二 所謂的何謂「歷史研究」 那麼之下有分四科 那麼呢本身乙二 有一個開宗明義的定義 那就歷史的研究 什麼是歷史研究? 它的操作型定義是什麼? 操作型定義是讀理工科的人-他常常用到的一種定義 所以說什麼叫做人呢? 人就是怎麼生出來的那叫人 什麼叫車子呢? 車子就是怎麼製作 怎麼開的那個…… 他就以他操作的方式-來定義這個名詞 這叫操作型的定義 怎麼操作 那麼歷史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動作 所以它用操作型定義-是最容易理解的 所以說什麼是歷史的研究? 它的操作型定義是這樣 就是說 有這麼一個叫做-歷史研究者的這種人 這樣子一個主體 反正就是人啦 那麼對於「歷史的素材」 歷史的素材到底是什麼?-等一下我們會說明 歷史的素材 那麼所進行對這個 有這麼一個人 有個對象 對象就是歷史素材 那麼進行一系列的什麼 什麼叫做一系列? 就是有八項工作 那麼八項工作 觀察、測量、歸納、分析 比對、演繹、推論 還有辯證 這八項工作 那麼做這樣的動作 做了之後呢 他得到什麼結果 得到兩個結果 第一個呈顯歷史 就呈顯一個曾經發生過的事實 曾經發生過之事件的總稱 曾經發生過的事件 呈顯那個事件的史實的樣子 其次呢 並對這個事件-給予一個歷史的結論 說那就是因為這樣所以那樣 那至於給什麼樣的結論 那同一個觀點給的結論-可能不同的人給的結論不一樣 也可能每一個人-根本就得不同的結論 有人看這件事情-他把它解讀成這樣 有人看同樣這件事情-他解讀成另外那樣 喔!是這樣子的 你比如說有人 有一個父親 騎著一條驢 由他兒子拉著 然後在街上走 這是一件事件 那麼同時那就有人-就看到他這樣子然後就說 唉喲!你看看 那個父親真是 真是不慈愛不友愛 那個自己坐驢子 你看讓那個 讓那個小孩在前面走 你看看 那不是小孩跟驢一樣了嗎? 唉呦!真是的 然後他就聽聽-喔!這樣子啊 那好吧!那換兒子坐 父親拉驢子 那又有 走了一陣子又有人講話了 唉喲!真不孝喔 你看看 兒子坐驢子喔 老爹你看看這真是孝子喔 在那兒拉驢子你看看 後來他想想-哎!這也對 怎麼辦? 然後兩個人都坐上驢子 再加上行李 再坐一陣子啦 又有人講話了 唉喲!夭壽哦 兩個人坐在驢子上 還有那麼多行李喲 虐待動物哦 哈哈! 那後來呢 乾脆兩個人都下來 行李自己扛 拉個驢子 再繼續走 又有人講話了 你看那個白癡你看看 養了驢子 你看讓牠輕輕鬆鬆走路 自己在那兒馱那個行李 你看這白癡 這一對父子-都不曉得怎麼走路了 對啊 一件事情同樣在那兒發生 可是完全看法不同 一個看法完全不同 你看看今天這個報紙 我們現在報紙完全分藍綠 橘色什麼色 各種顏色都各自有 那個藍的極藍還有淺藍 綠的極綠還有淺綠 那還有藍加綠 那個藍加綠不知道什麼色? 搞油漆的算什麼色? 然後呢 還有那個橘帶一點綠 有一點橘帶一點藍 那所以他各自對同一件事情-的解讀完全不同 完全不同 是不是啊? 所以說這個對於結論一個歷史 難就難在這裡 你看歷史的書 你小心也得小心在這裡 你懂嗎? 這個過程固然你可以小心 但最重要是這個結論 所以看書要會看 沒有人那個呆呆的 最不會看書的就是-拿起來就開始翻這種人最笨 拿起來第一件事要看的 看序文 看完序文呢 就看一下它的目錄 目錄看完了 可以看正文了 不!你翻到最後面先看結論 或者看它的跋 要是有跋的先看跋 或者看後記 這個你先看 這些序文啦 跋啦 後記啦 或者是他人的序文 最能表現這部書-寫者他本身用意是什麼? 你先抓住這個 你先要抓這個 你不要看他中間寫了一堆 那有的都是廢話 他為了要說服別人 旁徵博引了一堆 你哪那麼多時間啊 你先看結論 有的結論根本就錯了-你還看那麼多幹什麼呢? 是不是這樣子? 結論是錯的 他中間用的方法是對-是不可能的 你要了解 當然有時候-你是為了學他的方法 那另當別論 學他做學問的方法 那是另當別論 但大部分我們不是這樣 大部分我們想要知道-這個作者要說些什麼啦 前面講了一大堆 常常說給那些不信的人聽的 有時候我們應準備先 我們得要先了解他對這個主題 他到底表現什麼態度 你比如說你看佛教史 你首先你要看序文 你要看中間 然後接著你要再看它的目錄 你就可以先知道-他到底用什麼態度 什麼史觀 什麼目的 什麼心情 在研究佛教史 然後接著呢 你再看他的那個目錄 你就馬上知道他有什麼手眼 有什麼方法 有什麼角度來研究他的那個 他想要研究的佛教史 然後這個時候你要先停一下 想一想 就憑他這些目錄的內容 他有辦法達到-他序文上所說的嗎? 好!這個時候你再看他 看看他有沒有最後 書的最後面有沒有結論 有沒有結論 或者有沒有什麼後記 或者他書前面-有沒有什麼其他人寫的序 推薦的序你稍微看一下 啊如果這些都沒有呢 那怎麼辦? 開始看了是吧? 不!還不可以 你幹嘛呢 你先看那個每一章 每一章他最後面一定有小結論 或每一個topic(節) 每一個節的後面 比如說這個隋朝的經典翻譯 比如說這樣 唐朝的宗派成立 各宗各宗 你就看那個-唐朝宗派成立的一開始 那個標題之下他一定會總說 總說你先看一下 然後尾巴看看-有沒有什麼結論? 你再看一下 如果這總跟結論通通有問題 或者那態度就很反佛 那樣子啊我告訴你 那你就要小心 如果你不是一個-久在這方面有浸淫的人來講 那你可以先暫時不看 因為他那些言之成 看起來言之成理的東西 有的是瞎掰的、自己想的 那你就不要受他影響 這樣子知道吧? 哦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呢 當你在看書的時候 如果你覺得有個作者 他在分析某一件事情-或者某個歷史事件 欸!分析得蠻好的 你覺得蠻有道理 如果是這樣 那你就說-哎!趕快再看下去 錯了!又錯了 看書不能這樣看 你會完全被作者抓著跑 你完全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了 哎!你覺得他很好 那你就這樣想 哎!這個作者憑什麼這樣想? 不錯啊 那他是什麼心態? 那他這麼推論它 它將會怎麼樣 如果我來看待這件事情-會不會像他這樣得這個結論 還是我有更深刻的看法 你稍微想一下 然後你最後你再浸淫一下-他這些推論裡頭的用意用心 裡頭憑什麼這樣推論的 然後你感受完了再繼續看 看書是這樣 那看經呢 唉喲!那不得了 看經那更是如此 如果你只是誦經 對不起!請你不要理解 你就直誦就好了 然後清楚明白隨文入觀 念到什麼你感覺懂這樣就好了 你也不要去研究前文後義 都不要 那是讀經誦經 那在修行了 可是如果你想要研究一部經 那經是不會有序文的 經也不會有目錄的 也不會有跋 也不會有後記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可是呢 經 如果這部經剛開始-已經有一些人有所研究 那你也不要先看註解 你完全都不要 你需要的就是仔細地、慢慢地 一句一句的讀下去 這個時候讀 不快也不要想要求完成 你那經的一段一段地讀 那你慢慢的感受那個經文裡頭-有什麼樣子的感動 你要抓的是感動 不要去想要說 你千萬不要想-這講話什麼意思啊? 前後什麼邏輯? 不要這樣 佛的邏輯你哪能懂? 你就去感受 用心去感受 用你的道念去感受 然後講…… 常常是佛有問答 弟子們有問佛有答 要不就是佛陀會針對-某一件事情有所說明 請你在佛陀說明完畢 弟子們反應之前停下來 然後感受一下 感受一下之後呢 那再去進一步 看看弟子們的感受是什麼? 跟你接不接近 還是你離他很遠 還是根本弟子們的那種感動-完全你沒感覺 你知道一下 這樣一步一步的讀 你如果讀到真的是好的句子 文句講得真是好 那個不叫做文句好 也不是文詞的好 更不要想說-喔!翻譯得真好 這個是後序 翻譯得好-這當然另外一回事 你要感受-哇!這個道理真好 這個道理真好 我要怎麼樣有機會去實踐呢 如果我要解釋這句話-給人家知道的話 我的感覺是什麼呢? 能夠解釋得清楚呢 哎呀!佛真是大智者 我今生真有幸啊能知道這樣 感受到這樣了 然後把經書蓋起來 不是繼續看 經蓋起來然後站起來 站起來的時候走一走 然後將這個感受在心中呢 不要多 啊也不要興奮 你有什麼好興奮的啊? 是不是啊? 讀經有什麼好興奮的? 你就知道就好 然後去感受這個感覺 走這麼兩下子 緩一緩 醞釀醞釀 然後再坐下來再翻開來 不要這樣 哎呀!好啊!真是好啊 趕快打個電話跟誰講啊-什麼的 這叫做入耳出口 完全是那種顛倒想 你要自己感受就好 不要急著去跟人家講 拍案叫絕什麼的這個玩意兒 你有什麼能耐拍案叫絕啊 這又不是世間書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要去感受內在 然後要去警策你能不能走? 你能不能持守? 你能不能任持? 你能不能實踐? 你能不能體解? 你能不能深刻的內在-怎麼樣內化佛的這樣的道理 這個才是重點 所以它是一個既愉快又感動 然後又歡喜又感嘆 我說怎麼今天才感覺 然後又覺得真是難得 然後內心裡頭淡淡的法喜 不要興奮啊 興奮就錯了 淡淡的法喜 然後蓋起來 醞釀它一陣子 三分五分 一個小時半個小時都可以 然後再坐下來 再恭恭敬敬的再閱讀 這樣子閱讀的 不要起妄想分別 哎!這部經跟那部經怎麼說啊 那一部經佛怎麼說啊 喔!佛又這樣說 在這裡又這樣說 哪裡那麼多麻煩的想法 沒有!就這部經 佛陀在應機說法的時候-他當下即是 就這樣 當然你偶爾聯想的 那是你聯想就好 不要以那種做學問的態度 嗯!這句這句話佛陀這個意思 嗯!好像在那裡也有噢 這個大概是什麼系的教理噢 這是什麼 什麼唯心 這什麼唯物 這什麼 什麼真藏 什麼 那一個系的道理哦 哪裡有那麼多分別啊 現在就這麼顛倒想在讀經 當然讀不通 當然讀不通 是不是? 你就這部經給你感覺你就感覺 讓它會歸成你的生命你的修行 沒別的 不要再去聯想 那自然聯想的無所謂 不要刻意去聯想 那是在做學問 而那是在顛倒妄想 那不是在修行 這樣讀經 所以讀經不是在研究 是在感動 是在讓佛的教理跟智慧-進入你的心 不是拿研究的態度 懂了吧? 懂這意思了吧? 真的我沒騙你 你要這樣讀經才讀得通 要研究以後的事 你先讀通了再來說 你讀通了你的所謂研究 萬變不離宗是道人的研究 你沒讀通 你拿經典來做研究、當作素材 我告訴你 讀一百部錯一百零一部 下一部一定也錯 所以錯一百零一部 你一定錯 現在的佛學院-通通在教你這樣讀經的 在這樣研究經的 錯到底 如果你相信我的話 你去試看看 我沒有必要要說別人錯我很行 我完全沒有說這個是我的事 沒有 我只是跟你講 古德教我們讀經是這樣讀法 所以說這個-並沒有在做任何的結論 所以結論歷史-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 這叫蓋棺論定 是不是這樣子啊? 古人講蓋棺論定 一個時代的價值 一個時代的-某一個人的某一個作為 將要被論定為有價值、沒價值 對或錯或怎麼樣…… 這個時候是-牽涉一個人的一個名聲 跟一件事情的價值意義 跟絕對牽涉史觀 所以重點在結論歷史 所以一般來講 我們讀歷史只需要-讀他的呈顯歷史這段就好 當他作者在望、在進行 試圖在進行-對歷史作結論的時候 你就要特別小心 你就要特別小心 你一不小心-就接受他的歷史結論 太多人根本不會讀歷史書 完全就是被接受這個歷史結論 尤其他讀現代人的-所謂歷史著作 通通被他的歷史結論所帶著跑 那很危險 很危險 所以我並不建議你們 在沒有經過適當的-這種心理建設跟訓練之前 隨意的去看世俗人寫的歷史書 並不恰當 並不恰當 你們一不小心 你搞不清楚他是在呈顯歷史呢 還是在結論歷史 這樣聽得懂這意思了吧? 這樣聽得懂了吧? 所以呢 我不、平常我不鼓勵人家-隨便看那些書 原因就是如此 並不是我是搞一言堂 不是這個意思 是這裡頭陷阱太多 陷阱太多 但我並不是用挑剔的立場-來看人家的書 不是 我自然地用一個真心去感覺 你就會自然感覺到-這裡哪裡有問題…… 我就知道說他這個 他這種東西-不是一般的人擋得過 一不小心就被他結論歷史-的態度所牽著走 所以說什麼是歷史研究? 就是有這麼一個歷史的研究者 他面對著歷史素材-進行所謂的八項動作 然後來做到兩種結論 一種呈顯歷史 第二種結論歷史 然後接著我要告訴你 這兩個結論-通通都有可能有問題 所以也就是曾經在 差不多上個世紀的-世紀中葉之後 在美國有這麼一個芝加哥學派 他們就認為說 歷史的研究本身 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 不可知性 或者是乾脆這樣講 歷史的研究-有某種程度的無用性跟虛妄性 就曾經有這樣子的一個 一個立場出現過 出現過 那麼原因就是什麼? 原因就是在這個呈顯歷史 更嚴重的在結論歷史 這兩件事情上面有很大的危機 為什麼呢? 因為「歷史研究者」 我把它引號起來 這裡頭代表一個單一的人 或者一群人 這無論是單一的人或是一群人 他都可能有自我的主觀 跟他的學養訓練 以及看待事情 天生的偏見跟角度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對不對? 你不同的學派 不同的大學-訓練出來的歷史學者 他處理的手法 運用的研究方法 跟他所能蒐集的資料 完全是跟另外一個大學 或另外一個地區 他所運用的資料 是不會全然一樣的 哪怕給你同一個問題去研究 對吧? 那這裡頭先別談-歷史素材的差異 就像我給你同樣一個素材 你研究一件事情的角度 就像我剛剛講那個-驢子的事情一樣 那看的人千百種啊 結論都 他看的重點不一樣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這都是問題 所以以下我就各別來說 從素材、從觀察、測量等方法 以及歷史研究者 還有呈顯乃至結論歷史等 這幾件事情來談它 我們 這個有點亂掉 應該丙三應該是丙一 應該放在丙一的地方 這要稍微修正一下 丙三、所謂「歷史研究者」 有沒有看到? 先看這個 所謂「歷史研究者」 即是指專職或兼職 括弧 以某些史學專題之研究 往往需要具有-對該專題之專業素養者 方能勝任之故 如佛教史之研究正是如此 的歷史學家而言 無論是專職或兼職 那麼呢 的歷史學者 是指專職或兼職歷史學者而言 唯其研究結果 總不可避免地 受限於他自己的歷史理念 哲學思想、專業能力 專題知識、學術派別 主觀價值、客觀環境 研究勤惰 還有研究機緣以及 乃至人生經驗 還有宿世因緣 你看這麼多條件的影響 所以每個研究者啊 不同的研究者他對同樣的主題 哪怕他拿一樣的素材 一樣的材料 他受限於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這樣子不同的內涵 他牽涉這麼樣-這麼多不同的內涵 會使得他的研究結論-會跟著完全不一樣 歷史的研究者 自古以來很少是專職的 到了近代 大學設了所謂歷史系 也有了歷史研究之後呢 才漸漸地以學術的單位來 來支持著一個-專業的歷史研究者 專業的歷史研究者 自古以來常常 西方東方都一樣 大部分歷史研究者-有不少是兼職的 或者是根本就在朝為官 歷史的史官 歷史史官這樣子 那麼或者有的是離開朝廷 自己獨立的歷史學者 這當然也有 但是在古代的環境裡頭 受限於你搜尋資料的難易度 不容易 以前主要都是 像中國的歷史 主要都是帝王史、政治史為主 他要拿那種資料 你不是歷史學家不容易拿得到 不!你不是在朝為官的人 你不可能拿得到那些資料 以前資料不發達 資訊不發達也不公開 不容易 是這樣 所以說常常都是以一個 以一個帝王為核心-在寫中國歷史 在寫中國歷史 那麼當然這個呢 在西方多少也有這種情況 不過西方更早超越-這種帝王史的論述方式 漸漸及於平民的-各種歷史的研究 喔是這樣 所以說什麼是歷史研究者? 指一種專職的歷史學家 或者是兼職的歷史學家 那麼括弧裡頭說 某一些史學的專題之研究 往往需要具有-對該專題之專業素養者 因此我們就需要一些-專職的歷史學家 方能勝任之 那麼呢例如佛教史之研究-正是這樣 他要對一般的社會史-也要有一些涉獵 同時對佛教的特別的內容-也要有一些理解 更甚至於對宗教-應該要有一個適當的尊重 這樣他才有辦法-深入到這些教團史的發展 到底那些出家人為什麼這樣做 他才能夠抓住那種感覺-來呈顯那個歷史 並不是他要變成佛教徒 或者是以佛教徒的立場 寫出一個違背歷史角度的歷史 當然不是這樣的意思 即便你是出家人 你來寫佛教史 你也不應該違背史實來寫歷史 這樣就不叫歷史那叫寓言 那叫神話 是這樣子 在某種程度呢 上個世紀中期中葉之後 美國很多歷史學派 新的歷史學派他就認為說 歷史本身是一種神話 他認為歷史-哪裡能夠真的還原史實啊? 是被人類再創造出來的 為什麼? 因為歷史學家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而已 他是拿了歷史的素材 經由他自己的剪裁 依著他自己的認知 所重新演繹出來的一種 他心目中的歷史事實 基本上不同的歷史學家 依著即便是一樣的歷史素材 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歷史相貌 因此歷史-哪裡有個客觀的真實性呢? 那如果是這樣 歷史只能視為一種人類-內心裡頭某一種程度的寓言 是他心性的某一種投影 喔!講這話很嚴重 在當時呢 在美國呢 跟歐洲 對於這樣的史觀呢 歷史研究觀念呢 起了很大的辯論 不過這個是好的 最後當然人類還是-走回研究歷史這條路來 不過這件事情-它至少提醒了一件事 那就是說 歷史學家不是真的像神一樣 能夠告訴我們-過去真的發生什麼事 不是的 需要足夠的謙卑 因為你的歷史結論跟歷史呈顯 受限於你的能力 你的素養 你的環境 你的文化 你的哲學思考 你的人生價值 還有你研究的方法 跟勤勞不勤勞而有所不同 你並不比別人-真的多知道歷史多太多 我覺得這個結論後來呢 在西方的歷史研究當中 這樣子的質疑 造成這樣子的一個內在的反省 我是覺得是合理的 我覺得合理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那所以說啊 什麼是歷史研究者-是指兼職或專職的歷史學家 他專門在做這些工作 不過呢 他的研究結果 他總不可避免的-被以下的一些因素所影響 你看一下 第一 被他的歷史理念也就歷史史觀 第二被他的哲學思想 如果他有的話 如果他有的話 他的哲學思想 這裡頭包括他的宗教信仰 這裡頭沒寫到 其實還包括他的宗教信仰 哲學思想 歷史觀念 宗教信仰 還有他的專業能力 你不要以為大家都叫博士 都叫碩士 都是什麼教授 他們的專業能力都一樣 那不是的 那不是這樣的 也有那個打混摸魚 靠人事關係拿到學位的 那多的是哦我告訴你 你要在學術界裡待著 或者稍微把耳朵豎起來 你就知道了 他根本就擺明了 你來 你到我這邊來做我的學生 我保證三年讓你過 是這樣子 你混你也是過啊 你就不要混得太難看 那就一定過 那還有那個什麼 還有那個老師-也在公家機關做事 那麼呢 這個學生也在公家機關做事 更扯的是老師就是-公家機關裡頭他的上司 喔這夠扯了吧 那這樣他們有雙重關係喔 有同事直屬的那個長官關係 然後又在學校裡 這個老師又在某個學校裡-當所謂的指導教授 那扯的是這個學生-什麼學校不去讀 讀博士、讀碩士班 他還跑到那個學校去 他的自己的老板之下呢 去做那個學術論文 然後寫的學術論文呢 的結論就是他的老師-在政府裡頭要推動的政策 你說這不是替他老師擦屁股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當然會過了 誰敢讓他的論文不過? 所以這個在台灣也是多得不少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你說 你說那個頭銜啊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最迷信那些頭銜 最迷信那些頭銜 啊!不要 做為一個出家人要有覺悟之性 不要被這些虛妄相所迷惑 佛陀要我們出家修行 不是要我們拿學位的 不要去迷惑那種名銜 那麼呢 所以說這受他專業能力的影響 還有他的哲學思想 這裡頭包括宗教信仰 然後他的歷史理念 也就是對歷史的看法 對某一件事情的看法、抉擇 以及歷史史觀等 然後再來 他的專業知識 專業能力跟專業知識-有時候不對等 有時候不對等 但有相互因果關係 我給你足夠多的專業知識 你還是做不出好的-專業水準的研究結論出來 這有可能啊 是不是啊? 你站在最好的位置 你擁有最好的-那個專業的知識跟資料 可是對不起 你就是沒專業能力 這麼多好的菜給你 你還炒燒焦了 炒得不能吃 辣的更辣 然後不能吃的很多 這是專業能力的問題 可是還有專業知識的問題 他知識不足 他能力很夠 他也做不了好的東西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然後再來還有學術派別 不同的學術派別 代表了不同的歷史史觀 不同的歷史研究方法 以及你不同的包袱 你研究的方法-你不能超越你的老師 你在這個學校裡頭工作 你是要先吃飯才能研究 那你既然要吃飯 就跟你的老板有關 「老板」意思知道嗎? 系主任 乃至於你的直屬的 你以前你的老師 或者能夠決定你在這個學校-任教不任教的那個人有關 啊如果那個人呢 他的思想是這樣子的 那你要超越他 你要改變他 他搞不好就對你不愉快-叫你離開 青龍寺的時候啊 有一個信徒的女兒 她在某大學 國立大學 台北某國立大學 不要猜哪裡啊? 我沒有暗示你 然後呢 然後呢 做那個史學研究 然後呢 她要研究的是-關於佛教的某一些事情 她的指導教授呢 竟然已經把結論就先告訴她了 妳要朝這個方向去做 我說不對啊 這個方向違背-我們佛教的歷史史觀啊 不可以啊 哎?她想想也對 我在電話中跟她講一講 對啊!是這樣 師父你沒講我不知道 好了!就跟他吵 吵了半天 他老師就堅持這樣 我說這根本就是學術犯規 你還沒做研究-你就先給結論、先給方向 哦那這樣子 到底是誰替誰做學問? 那這樣根本就-你在替他做學術論文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就是學派的包袱 要知道喔 所以說是很黑的啦 這根本就欺騙天下眾生 那些論文有些能看嗎? 大部分不能看 完全是拿學術包裝 包裝什麼呢? 包裝一種-他個人先前認知的價值 或者是指導教授 或者是他的上司所需要 很多情況是這樣子的 當然啦 已經成了名的歷史學者 他要為他自己的著作負責任 基本上他不太 想像中他是不太敢這樣的啦 他的風格跟處理歷史的手法-基本上大家也都理解了 像這樣就不太 不太會這樣 可是學術愈不發達 愈專制的環境-所出現的那種歷史研究書籍 你特別要小心 那個是國家思想意識形態 學校的意識形態 政府的意識形態 在指導他做歷史研究的 那就根本不能看 不過還是可看啦 懶懶馬一步踢-(「天生我材必有用」台語) 懶懶馬一步踢-(「天生我材必有用」台語) 什麼可以看? 他挖掘出來的史料 他沒有經過選 他沒有經過分析 他沒有經過改造 那種史料 原文史料 或者他舉出來他在哪裡找史料 那種註解的部分 你可以拿他註解去找史料 倒是真的可以 因為他替你找到哪些地方-有原始的資料可以看 所以有時候看書 有時候我買書 並不因為它內容好 或者作者好 有時候作者其爛無比 我也知道 可是我發現-它後面引了很多出處 我是要買它那個出處 那個註解的出處 所以說看一本書 你是有很多的角度去運用它的 啊!那不一定 要了解 所以說這個就是牽涉到-他的學派跟意識形態 所謂意識形態-就是下面講的主觀價值 他的主觀價值 意識形態 還有他的客觀環境 他即便是很開通的人 可是他在客觀環境裡頭呢 那個學派思想很重 或者意識形態要求很多 或者他所在的國家地區呢 意識形態非常強烈 那對不起 你也要特別小心 懂意思吧? 那做出來的歷史 那大部分是什麼呢? 是替為政者遮羞用的歷史 或者是替為政者 考量為政者的希望-而寫出來的歷史結論 那這也要特別小心 懂意思嗎? 這點都要理解 所以主觀價值呢 包括一種意識形態 那麼客觀環境-包括這個周遭的社會 經濟文化政治 尤其是政治 還有這個整個學校領導者 或者他那個系所 或者他所在的學術研究機關的 有沒有所謂的主觀的意識形態 基本上在西方自由世界 比較不敢這樣 比較不敢這樣 基本上比較不敢 不過他受學派思想影響很重 西方不是沒有門閥 西方門閥也很厲害 也相互侵輒 因為學術資源有限啊 大家都要搶那學術資源啊 這樣你知道吧 我曾經在 你也不要猜是什麼啊? 讓我告訴你 我曾經在那個-中央研究院裡頭啊 拿到幾份 幾份關於宗教法的研究 研究論文 哎!那份論文-三十萬的研究經費 三十萬 哦!它列了那些人……-來做研究這樣 研究論文啊 我充滿期待啊 把它下載下來看 哇!一看 pdf檔 我一看 怎麼好像都似曾相識啊 我才想起來 啊!對噢 我之前我在哪裡-我看到一份研究生的論文 就是這篇論文的母稿 寫得更多 然後現在他送到中央研究院的 事實上是把他的濃縮精簡 抽離好多好多 然後呢 教授掛名 然後列上好多人的名單 這樣騙了三十萬研究經費 哈哈!就這樣 我今天公開說 我沒說誰啊? 你也不要猜啊 你也猜不到那是誰啦 就是我告訴你-這種事情天天在發生 天天在發生 所以說整個學術研究 不懂的出家人 噢!把那個學者兩個字-當個什麼一樣 噢!講出來的話像聖旨喔 你要去深入理解-他們內在裡頭的狀況 你就知道情況 我大四 然後大四的時候啊 然後大概有人知道說 去跟我的 那不是系老板 系老板當時是李建二 那個另外有一位老師不錯 教我們高能物理 教我們高能物理 名字一時忘記 就是我說那個 他說不能打蚊子 我說 他說要打蚊子我說不能打 後來在課堂上跟他辯論-的那位老師 那老師也是蠻開通的人 所以他有時候對我說話-也漫無禁忌就對了 啊大四 那大四大家都在出國啦什麼 我是第三志願去讀成大物理 我的成績應該成大 至少如果要讀成大的話 至少是成大電機 但是我去讀物理系 雖然我後來讀了也不怎麼樣 但是總是我想法-教授們也都知道 那他們知道說我不想去出國了 有一天在系所裡頭遇到 那那位老師就跟我講 哎!某人 還是去讀啦 我知道你對佛學有興趣啦 不過讀完了再出家嘛 我說太慢了啦 讀完才出家 人家接著就跟我講一句話 哎呀!你也知道嘛 先拿學問再做事 先拿學位再做學問的啦 先拿那個學位再說嘛 聽懂了沒有? 這是物理系 物理系這種理科的 是最有理想的 是最比較不會-那麼侵輒得厲害的 坦白說 為什麼? 第一它資源也比較豐富 第二研究理科的人想法單純 他整天跟粒子在一起 想法還比較單純 所以整個物理系-當時給我們的感覺 其實老師們彼此都很好 沒有什麼樣子的 為了研究在那裡鬥來鬥去的 並沒有 但他都知道這個事情 他從美國留學回來 他都告訴我這個事 後來我因為他這句話做引子 我後來一直注意-研究界裡頭的態度 其實多少真的是這樣 先拿學位再做學問 沒有人 你那個學位先拿到再說 我也知道我們也有人 台灣人去日本去讀 讀所謂日本的什麼大學 出家人噢 還得要先去認那個校長做乾爹 哈哈!出家人你知道嗎? 先做乾爹這樣 他論文拿 他的學位拿到-應該就萬無一失了 你都出家了你還去認世俗人-當乾爹乾娘乾什麼的 這不是笑話嗎? 就是這樣 不講人情 你說你有多少學問能力 你算了吧 懂嗎? 是這樣的 所以說啊 這個我們這出家人 那世俗人在迷信學位那就罷了 怎麼出家人自己-也傻呼呼的在迷信學位 這簡直是丟臉 不要這樣做 要勇敢一點做佛的弟子嘛 那怎麼要這樣子-出賣自己的靈魂咧? 不要這樣做 我說出賣自己的靈魂 讀下去的人你自己心知肚明 那麼呢所以說這客觀環境 再來研究的勤跟惰 有人也是混混的 像我剛剛講的那篇論文-對不對? 他在網站上面公開的擺著 大概他也想像不到有這麼倒楣-被我這個出家人看到 哈哈!是不是這樣子啊? 中央研究院裡頭的網站-那去的人都很少的 尤其那個topic那個範疇的 根本去的人就是圈內的人 那彼此都知道 也不會被人吐槽啊 是不是這樣? 我這個圈外人闖進去了 我才會看到這個情況 是不是啊? 所以說像這種情況-就研究的勤跟惰 所以他的結論好跟壞 正確不正確你馬上就知道了 是不是這樣子? ok再來呢 研究機緣 有的人研究機緣很好 哦!好的指導者 或者是好的那種共同研究者 或者是好的環境 或者是怎麼樣 那有的人就很慘 是不是這樣子啊? 哪裡要資料哪裡要不到 要十份丟九份 那也很難研究 是不是這樣子啊? 要不就是有時候-受到經濟壓力的影響 他非得在一年之內-把這份研究報告做出來出書 他才有飯吃 他得急急忙忙的出書 他也沒辦法再搞什麼 你要知道做這些研究啊 不是天生有人就給你經費的 是不是? 真的很有名的人 人家等著拿你的書 你一出來丟給他錢就過來了 啊有的人是-你還得捧著那個東西 找人出、找人出書 出了賣了沒有的話 還得自己買回來 那很慘的呀 是不是啊? 那研究的環境是天差地別 所以說受限於這種-現實環境的影響很大的 乃至於人生經驗 還有他宿世的因緣 宿世的因緣 我看那有的人研究佛教史-或者寫一些佛教的東西 哎!你看起你就覺得 哎!這個人講話蠻中肯的 你看你或許不知道 你或許不清楚-他是不是一個佛教徒 可是你看他講這話 他比佛教徒還佛教徒 哎!你就覺得-這個人這東西還可 稍微可接受一點點 至少氣氛上你比較能夠接受 那有的人就一派那種 一派那種我就要看你要幹什麼 那種態度 一派那種 我準備看你們宗教家在搞什麼 那副那種很跩的那個樣子 態度就不一樣 宿世的因緣就不同 心態就不一樣 是不是啊? 像這樣子呢 諸位呢 都要有所 有所理解並且 如果你勢必有機緣去看到-這類的書籍 或者是學術的文字的時候 都要特別小心 這個我是指歷史學家 其實一般的學者 通通都受限於這些條件 宗教信仰的有無 意識形態如何 研究能力、知識、環境 等等的影響 是這樣子的 還有一種心態你特別要知道 在台灣特別要不得 幹嘛? 哎!你做研究 做研究要發人所未發啊 要講出一點不一樣的出來啊 他是為「不一樣」而不一樣 你懂意思嗎? 不是他研究出來有不一樣 你聽懂我意思嗎? 就比如說戒律 他就要講一點-跟人家戒律不一樣的東西 哎!不同於別人的 嗯!這樣才對 他是為「不一樣」而不一樣 這個完全錯了 學術研究講的是客觀 用的方法叫做什麼呢? 是客觀的方法 得到的結論才叫客觀 你今天你已經先有目標了嘛 先為「不一樣」而不一樣 你做學問 你所謂做的學術 你根本就在 我常常講這叫做學術偷跑 拿學術來欺騙你的讀者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這個結論-怎麼預先設在那兒呢? 是不是啊? 那好!尤其做佛學研究 以前啊惠空法師好意啊 要我去發表學術論文-寫學術論文 我一寫呢 那有人就問我 哎!那你這些 你的論文有什麼新的創見呢? 我說要什麼新的創見? 你自己也是出家人 你想在佛的智慧之下-你會有什麼創見? 如果說有佛說過-而一般人沒有發現的 我去把它發顯出來 那我承認我願意做這個事 我也試圖做這個事 至於說在佛之前-我說我要能有什麼創見 那我又沒有佛那麼有修行-我能有什麼創見啊? 哎!你可不要被現代的學術 那種一切要搞新潮-那樣所影響耶 他被我搶白了一陣沒話講 我不曉得他後來-有沒有聽懂我的話 現在人就是這樣子 所以尤其很多台灣的所謂學者 哎呀!他非得要去寫出一點-跟人家不一樣的 他就覺得-他是個有學術價值的人 是的 本來確實是 就世俗的立場來說 你有新的創見 明發 你有新的明發 哎!這確實呢 發人所未發 明人所未明 哎!這是很好 不過那不是為了不一樣-而不一樣 而且這也不能超越佛的認知 你是在研究佛法 是不是啊? 你所研究的都是佛的金言名句 你要是說 噢!一般人沒注意到這樣 我證明給大家看 佛其實還含有這個意思 那這樣我就沒話講 你有一個明顯的、公正的什麼 資料的引用、比對、分析 然後你得出這樣子的結論 果然任何人來看都相信說 對!這確實是佛的意思 那我就沒話講 是不是這樣子? 像有人啊 寫文章 寫佛教文章 他把出家人-他不寫出家人三個字 也不寫比丘 也不寫比丘尼 他寫個什麼?除饉眾 你聽懂沒有? 全天下不曉得-有誰聽得懂這個話 除饉 饉是饑渴的意思嘛 饑餓的意思叫饉 除 去除饑餓 沒有錯 這個比丘有乞士的意思 乞士在曾經也被翻譯過除饉眾 不過這是一個很冷門的翻譯 而且是很孤立的翻譯 我們古來多義不翻-對不對? 比丘有多種意思嘛 所以就不翻嘛 是秘密不翻 是不是這樣子? 有五種不翻 其中有一個叫多義不翻嘛 比丘就是比丘 因為比丘有多種意思 所以你就保留那個意思就好了 是不是這樣? 啊只是用字不同 比丘它那個音不同而已 不寫成比丘(ㄅㄧˇ) 用比丘(ㄅㄧˋ) 但是他翻譯那個音-就代表隨順那個意思 此翻無不翻 對啊!此翻也無 所以只好用比丘 因為此翻沒有這個字 你偏偏要寫個除饉眾 你很有學問 是不是這樣? 這就是要顯現他跟人家不一樣 這個呢我想他是世俗人 我想我們就算了 無所謂 你懂意思嗎?這無所謂 可是我們是佛教徒的話 那就要小心 我對於那位 那個人我沒什麼意見 我只是說 哎!真正佛教徒-我們不需要這樣做 你要知道你用那個名詞 並沒有等於你比較有學問 剛好顯現出你的學問不足 你不知道比丘不只是除饉 它有更多的意思 你不是更顯露你的無知嗎? 你這樣耍了一個書袋子 不是剛好露出你的無知嗎? 這一樣這種意思 所以呢 在理解研究者本身 我們也要很小心知道他的背景 所以有時候看一本學術的書 你也得要去看看 這個作者本身什麼背景? 甚至於他的宗教信仰背景 你也要先知道一下 他的著作背景等等-都要先知道一下 像有的人寫得很雜 一下研究道教 一下研究佛教 一下研究基督教 他寫出來的佛教史啊 或許有一些廣度 但是深度一定有問題 你懂意思嗎? 一個人的經歷-沒辦法這麼完整的 光一個佛教史內容很難的 這你都要小心 講這樣就對於首先歷史研究者 你就要這麼樣的謹慎的看法 接著所謂的歷史素材 應該叫做丙二 不過它放在丙一 我們來調整一下 所謂的歷史素材者 下面講了 主要是指史料、文獻-文物、考古訓詁科技 乃至天文、地理、自然-風俗、民情等 一切世間存在之萬事萬物 皆得用為歷史研究-之參考與佐證 唯此中必然存在有-素材的什麼呢? 以下幾個問題 不過這個呢 一講就很多了啦 我們呢 今天時間又到了 要講解這個真的是很多內容 大家要耐心的聽 那麼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 這部分有非常多的內容 有很深的道理在裡頭 有很廣的道理在裡頭 大家務必要這個專心的聽 好!我們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