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7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就這個講義的目錄部分 我們打算跟大家講 再補充先補充講的部分 先提了一下 就目錄提的綱要 那麼上一堂課提到了這個 貳、入文 分兩科 序分 序分有兩科 印度佛教史的綜述 那麼乙二 中國佛教史之研究的主軸 也就是你理解中國佛教史 你要有三個主要的角度 那麼呢 客觀的環境背景 其次呢是教理思想 因為是思想領導行動 這教理思想 第三呢 那麼就是教團的活動 依於這個教理的思想 客觀環境的配合 這兩者相互 一個是現實環境 一個是內在的理想 這兩個交互作用 那你就會有丙三 教團的活動 是傾向於怎麼樣 那麼我們如果說了解佛世時代 那佛世時代的客觀環境 我們可以看出來說 除了說生活習慣 佛陀也這個隨順當時-他所出生的地區 那印度 那麼中、北印度這一帶的習俗 它的穿著、飲食等等 除了這樣以外 我們幾乎在佛經上面啊 不太容易看得出來說 當時的那個政治社會環境影響 對於佛陀的教法 有些什麼樣子的 具體的說大的影響 哪怕你看包括這個 包括這個世尊自己的族人 被琉璃王所滅 他呢 如果說有記載 也不過就他三次坐在枯樹之下 前兩次呢 達到了退敵退兵的目的 而第三次呢 琉璃王他也繞過他所在 那世尊也知道說這是在劫難逃 這定業 眾生的共業難轉 除了這樣以外 我們好像我們在經典當中啊 大乘經典是-幾乎是不可能看得到 那聲聞經典呢 我們看得到的是僧團的生活 以及佛陀的教示 還有呢 佛弟子在度化眾生時候-所運用的語言、教誨 我們很少看到這個佛世 因應於這個當時的政治、社會 經濟、物質環境 佛陀他有了什麼特別的改變 那要說有些痕跡 我們有 要不我們就是在那個律上面 看到了關於他制戒啊 是來自於這個周遭有一些外道 甚至於可能是佛教徒 在家佛教徒的譏嫌 或者比如說最有名的就是-制定所謂的偷盜的這個重罪 你偷盜多少錢? 偷多少東西? 價值多少的東西的錢 你算是犯重呢 那麼以當時印度啊 民風樸實 那麼特別注重這個-偷盜罪的一個治罰 那我們也不過就看到當時 以所謂的五錢為重罪 這好像說我們可以看得出來 像這樣子在他制戒的時候 是他呼應於當時社會環境 不過這個都是一個很 感覺起來對整個思想-或整個教團運作 並沒有形成太大的這個影響 就是佛陀只是一個-隨順當時的一個因緣這樣子 依這個標準來制重罪這樣而已 那倒是-反倒是說看到很多國王啊 包括那末利夫人等 那麼王太妃啊 王子啊、長者子啊、長者啊 太子啊 來捐地的啦 捐錢的啦 聽經的啦 擁護的啦 表達護持的啦 哎!這個記錄倒是不少 那除此以外 我們並沒有看到說 佛教好像在寄人籬下似的 那麼要去呼應於-這個帝王的一個淫威 那他要要求你怎麼樣?並沒有 可是不同了哦 它離開了 離開了印度之後 那也同時佛滅了之後 或者是威德力 也或者是因緣 我們可以開始看到 它在各地區呢 佛教的弘揚啊 就漸漸顯得怎麼樣? 有了怎麼樣? 有了一種必要的 必要的那種修正 乃至於呢 某種程度呢 受到政治的這個影響 那這在中國呢 痕跡相當的多 在中國的痕跡出現的相當多 怎麼說呢? 這個中國本來啊 這個佛教還沒傳進來的時候 這個帝王就大過一切 不要說什麼是佛教啊 它原來有的那個-儒家、道教等等 都要服膺於它的政治需要 都要這樣 那麼呢 這跟印度 我之前前一堂課 上前幾堂課我講過 這印度整個民風是尊重修道 整個人民的這個普遍價值-是以修道為究竟的價值 固然人王啊 人王啊 這個是統治所謂的-政治勢力範圍 也運作著他的政治勢力 可是對於這修道啊 他保持著高度的敬重 而修道人也很完整的表現出 他不與政治呢 相勾結的這種……-我是方外之人的樣子 所以印度發展出極為 我們說極為聲聞乘的那種-自我求解脫的這種性格 這是可以理解的 因為早在印度 佛出世前的兩千五百年 也就是距離現在五千年的時候 吠陀思想已經就在表現出-人是從梵天那兒來的 那也將要透過修持呢 跟梵天結合 這種觀念呢 四吠陀裡頭充滿了這樣的觀念 再加上這個吠陀觀念-形成了這個印度的種姓制度 所以印度的社會階級-早就已經建立了 透過宗教的方式已經建立了 就四吠陀 不!四種階級 哦這個祭司的階級 政治人物、武士的階級 士農工商的階級 那再加上一個-低層的勞動人民 甚至於是那種屠夫、奴隸-這種階級 這種階級一建立了 固定了之後 其實帝王你說出來 那他又能怎麼樣? 你要知道啊 四階級當中帝王不是最高啊 祭司才是最高啊 對不對? 所以說你帝王出現的時候 他統治那政治的同時 他必須要跟祭司保持某一種 某一種權力跟地位的-相互平衡跟協調 這在中國不是這樣的 中國沒有先天的一個宗教-來制定 來建立人的這 人的這種人民的這種階級觀念 沒有 那由誰來呢? 槍桿子 武力 誰當皇帝呢? 那那個人自封為天子 哼!然後他呢 他將一切的權力 從他以下開始劃分 那這個時候他怎麼容許-有另外一個 即便是宗教團體 跟他挑戰呢 跟他平起平坐 或者他需要跟他妥協呢 他本來就不需要-跟任何人妥協啊 我這天下我打來的啊 你有沒有注意到? 所以這種情況中國呢 中國的讀書人他所讀的一切書 通通要服務於君主的 沒有錯啦 唐朝的時候 曾經有所謂的-像魏徵這樣子的人呢 做為監察院 來監督所謂唐太宗的施政 拜託喔 這也是唐太宗容許他這樣 他才有機會這樣幹 皇恩浩浩 這是因為當今皇上聖明 才容得下魏徵-這種人講幾句話耶 是不是啊? 那它不是一個長久的制度 更不是一個人民的-一個基本的思想標準 不是的 所以你看看 魏徵之後還有誰啊? 唐太宗之後還有誰呢? 他自己唐朝都不一定-還有這種人能夠出現 然後勇於去說皇帝的什麼過失 何況這完全是人治的行為 對不對? 所以中國一向就是以政治最大 你要知道 那這種情況啊 跟印度的基本風俗又不同 諸位這樣體會得到了沒有? 體會到這種差異了沒有? 那這樣子優劣好壞 一個宗教環境發展的優劣好壞-馬上就知道了 馬上就知道了 是不是? 所以才會有所謂的國師 才有所謂的那個什麼…… 寫那個〈大雲經疏〉 來吹捧武則天說她妳是 她是那個未來 她是那個這個…… 佛經所預計要降生的佛 那才會有所謂的這個-現在佛不禮過去佛 這種你現在聽起來很刺耳-很馬屁這種說法 你要知道那種客觀環境-就是這麼樣子啊 一個宗教 哪個宗教都一樣啊 也沒有說佛教比較倒楣 沒有 基督教、天主教、儒教 乃至於道教 通通是感覺是-寄居在一個政治之下 它都得要被政治所管轄的 我告訴諸位啊 到台灣中華民國的現在啊 多多少少還有這種味道 這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從歷史當中-來看出來這是不對的 但是積習太久了 連自己出家人自己都怎麼樣? 都搞不清楚 竟然還有出家人講說 哎!我們這個寺廟的土地 萬一給後代的子孫-賣掉看怎麼辦? 我們一定要委託政府來管理 所以說以後出家人-買土地自己買 但是他要賣的話呢 寺廟要賣土地 就得要由國家來認可 你看這種完全 簡單講奴才思想 這就是完全的這種 當時這種所謂長久以來的-這種所謂的君主至上的這種 君權思想還在作祟 哎!如果按照這種邏輯-說得過的話 那你看那世俗人 世俗人的話那個你看-有多少那敗家子有沒有? 那富不過三代嘛 古人不這麼講嗎? 反倒是佛教富過好幾代 那富不過三代 那是不是那些世俗人就怕 唉呦!我的土地 我的土地會被我那個-敗家子給敗掉 現在他已經吸毒了、做壞了 好!那麼呢 我現在委託政府來管我的家產 哪個世俗人這麼幹的啊? 哪個人這樣做的? 政府只是被我們委託-幫我們服務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你 哎!你自己出了個壞子孫 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一個寺廟裡頭本來就不應該-用家族化的這種子孫廟來管理 本來就是要選賢舉能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你佛教內在裡頭的問題 你把這些內在的問題 你還要仰賴政治勢力來介入 這種思想啊 純然就是一種帝制專制思想 哎!政府聽了還覺得很滿意耶 還雀躍欲試 好!好!來!我來管喔 你看看 這個一搭一唱 這個實在是 這就是搞不清楚狀況 出家人自己也搞不清楚狀況 那世俗人 世俗的政客他本來就是-想要抓權力的嘛 你給他權力他還他不喊樂啊? 他樂得很咧 高興得很咧 是不是啊? 這就是一種客觀背景環境不同 所造成的長期-出家人自己的內在顛倒 你不從歷史當中你去看 這是一個文化問題了你要知道 這已經形成一種文化 諸位 中國佛教一直卡在一個-政治環境大過一切 政治勢力強過一切 政治正確高過一切的這種環境 其實到今天還都這樣 這是很不恰當的 佛陀固然沒有叫我們要去反-或是怎麼樣? 但佛陀他原來-出現在印度的時候 他的環境並不是這樣 所以他發展出一種很方外的 互不相干擾的 這樣子的佛教的一個-很好的環境跟發展的模式 我們今天要遵照-佛的模式來過生活 我們就要盡量-不去跟政治怎麼樣? 搭上關係 盡量不要這樣 其實到現在-還有很多的長老以他跟 或者他曾經跟這個政治-有多麼好的關係呢 而沾沾自喜的在那兒說 那這個當然就是那種 就是寄人籬下 不得不低頭的這種環境 有時候你也只能說-啊!就這回事兒 可是民主了啊 對不對? 台灣號稱講民主了啊 那麼以民為主 那好歹宗教這麼長久 沒有政治之前就已經有宗教了 你好歹你得要讓宗教自主嘛 那你說有些其他的宗教說-通通有那種反政府的傾向 你別擔心!佛教絕不會這樣 佛教只是要讓自己好好活著-這樣就好了 佛教不會去反政府 佛教到哪個地方去 它都基本上-只是照顧人民的內心 事實上它都會 它都是幫助-那個國家的政府為主的啦 可是大部分的政客是害怕佛教 害怕宗教的勢力 因為宗教的領導人 他依於道德他可以 他可以怎麼樣? 他可以動用這個人民的意志 確實是這樣 不過佛教即便有這樣 它也不用這種方式 不用這種宗教的-賦予的這種權力 或者說這種特別的力量啊 拿來去跟政府 任何的政府對抗 佛教從來就沒這個習慣 也沒這個習氣 在印度那個時代其實也有惡王 從來我們沒有看到-哪一部經上面佛陀說 人民們要覺醒 要來反對這個惡政府 佛教從來不這樣 佛陀一直注意的就是-人民內心的疾苦 注意的是這個問題 那你說那內心的疾苦 那萬一政治有壓迫-不是內心更疾苦嗎? 佛陀告訴我們的是 從內在裡解脫-絕對是重要於從外界去改變 你說好!外界政治不壓迫-那你就快樂 無有是處 英國 就在現在 就在今年 英國跟瑞典同時做了一個-人民健康、心理健康的調查 你知道 聽清楚喔 瑞典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曾經或者已經自殺過 二分之一以上到三分之二 英國的數目 人民的這個這樣的數目呢 基本跟瑞典是一致的 歐洲是目前全世界政治最穩定 它比美國還要穩定 你要知道 它比美國還要穩定 第一 歐洲經過二次大戰之後呢 他們非常注意-國與國之間的諧和 他們也在尋找所謂的-歐洲共同體 乃至於最近在做公投 進行歐洲共同憲法的那個公投 雖然是沒有過啦 已經兩個主要國家沒有過了 但表示著他們內在裡頭-是一個很穩定的相互的經濟體 再加上他們的什麼呢 他們的這個歐洲經濟體-已經愈來運作愈好了 那美國的經濟-相對疲軟的情況之下 歐元從對換美金-從0.88元一路往上升 升到現在對換美金呢 竟然要1.2元左右 你看看這種經濟的消長的情況 那這樣講你就知道 政治經濟穩定、發展高上 結果呢 自殺人口佔二分之一以上 台灣吵吵嚷嚷-還沒這麼多人自殺 所以說政治的相對穩定 並不就不代表人民苦-苦惱相對減低 倒過來說 政治的相對的壓迫呢 其實人民有時候反而少欲少惱 反而他過得就苦哈哈-而過得快快樂樂的 有時候就是這樣子 有時候就是這樣子 你看現在人 現代人的五欲 絕對大過什麼呢? 大過我們 比如說我們的父母那一代 可是我們要回去反問-我們的父母說 你們以前過得快樂-還是現在看我們過得快樂? 你一定知道-他們過得比我們快樂 對不對? 所以佛教呢 並不是不知道說 惡的政府、惡的政治-會導致人民的苦難 可是他知道那是共業 這惡王出嘛 好的轉輪聖王出-一定是人民善、善心顯發 他才會出 所以他知道去治不是治那個標-而是治那個本 那就人心 所以佛陀的教法裡頭 所以一切政客你應該要放心啊 因為這 因為你們這些政客應該要放心 佛教的根本教義裡頭 它是以修正人民的內心-為一切的根本 它思想裡頭並沒有-所謂的去反政府 或者應該透過政治的方式-來讓人民快樂的這種思想 是沒有的 我們看不到經典是這樣子 然而很不幸 在我們中國的長期傳統之下 長期的一切以政治正確-為傳統的情況之下 佛教還是受限於政治很多很多 你看包括僧官 以僧人來管僧人 在明朝的時候甚至於還怎麼樣 制定呢 女眾出家不准到-男眾那裡受什麼? 二部登壇 只能女眾傳女眾 結果那叫本法 那根本就不得戒 女眾要 比丘尼要得戒 勢必在比丘僧這邊 經過四羯磨認可才得戒 因為進入僧團的最後決定權-是在比丘僧團 這是佛制的 幾部每部律都寫的明明白白 明明白白 你看但是他就不甩你 他完全介入到你 用政治的力量介入到你內部-極內部的佛教傳戒這件事情來 還好我不是生在那個時代 還好我不是生在那個時代 生在那個時代-我很快就被抓去殺頭 我一定反抗到底 因為那政治勢力完全介入到-一個宗教的極內部的行為了 這個我們怎麼傳戒-跟你政治人物有什麼關係? 有什麼差別啊? 但他完全介入 這是很不當很不當的 可是中國的佛教 尤其是包括很多很多-中國的出家人 他好像長期 這兩千多年的歷史當中 好像被政治所管轄 被政治所指導該過什麼日子 好像都習慣了 突然間呢 他甚至還更荒唐的認為 遵照政府的指示-竟然是一種道德表現 是一種有修行的表現 他是這樣子的 因此呢 人王如果給了你某一個出家人-特別優惠的身份的話呢 他就被尊為國師 啊被尊為國師之後呢 他就自然道德呢超過一切 你看看 這就是中國的出家人的迷思啊 在這政治的洪流當中 一切以政治為正確 之後呢 他以政治的價值來選擇一個 來決定一個出家人的身份高低 所以啊 你看到你就 到現在還看得到這種情況哦 你到某些寺廟裡頭去啊 你會看到 哎!在課堂裡頭 它高高的掛著一個 那個出家人呢 一副很貼心的-站在某個政治人物旁邊 那個人可能是 我們就別提誰了 不曉得是姓誰或者姓什麼? 這樣子在那裡 哦!好溫暖喔 好滿足的那個臉孔呢-吊在那裡 我講這話一定很多人-氣得很咬牙切齒 一定很不爽 因為搞不好他們家-就這樣吊著這種相片 佛陀不這樣做 請相信我 我雖然不是老和尚 但是我看到佛陀怎麼做 我現在告訴你實話 你先不要生氣 我沒有必要要打倒誰 然後來彰顯我法藏蠻了不起 我只是剛好提到這客觀背景 我要舉這個例子來讓你知道 佛教傳入了中國 它在一個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極端要被政治所 我們講壓迫難聽 它被政治所籠罩 它被政治所影響的-這種客觀環境裡頭 所以中國佛教勢必發展出一些 一些不是原來佛陀在 在印度所發展的-那個樣子的形式 這我們得要抽絲剝繭 把它給挑出來 並且超越它 我們在未來要超越它 因為我們有機會了 我們有機會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人民的-普遍知識水平高了 那麼別提什麼 我們因為知識水平高 經濟能力也增強之後 政治跟人民的關係 開始從高高在上 漸漸地變成一個-比較平等可對話的方式 因此我們得要重新-從兩千多年的這種死板的 政治來指導宗教的-這種僵硬的觀念 的關係要扭轉過來 我最近才又讀到 為了準備這課程 我讀了一些中國近代史 外國人都知道 包括大陸的歷史學家也知道 就獨獨我們台灣的-出家人不知道 你知道嗎? 中國佛教會也是在 我說中國佛教會 台灣的中國佛教會 有個叫做中國佛教會的-你們知道嘛 中國佛教會呢 來台灣 在民國六十幾年吧 奉國民黨之命進行內部改組 聽到了沒有? 聽到了沒有? 那也是黨最大的時代啊 他要奉國民黨之命-進行內部改組 什麼叫內部改組? 就你人事重新按照-我的喜歡的方式去安排吧 民國六十年的事情 距離現在才三十年以內的事 這樣知道了嗎? 所以說這種 這種客觀環境的影響 一直以來 兩千年來就一直在那兒影響 它已經深深的形成一種文化了 醒過來 我們出家人自己要醒過來 我們沒有要反抗什麼? 我們只是說這樣不當 這樣用人的思惟 用政治的勢力 來影響了一個這麼好的一個 覺性的宗教的一個發展 是不當的 因為佛教不會傷害任何人 佛教不打算推倒什麼東西 它也不會用它宗教的方式-去凝聚什麼人力 然後來對抗什麼 如果這樣做的那都是偏 那都是旁門左道的作風 正統的佛教永遠就不是這樣 不是因為佛教害怕政治迫害 害怕政治所以隔礙 不是 是因為它根本教義就告訴我們 一切都以人心的增上-為第一要求 修道人就是自利利他 管理自己內在的性格 人性的昇華 一直昇華到成佛 也教導他的信眾昇華 他就做這個事情而已 所以越南曾經有所謂的-和尚出來自焚而死的 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需要有 在佛教的本義來說-是沒有這種事的 也不需要這樣 那不符合佛的原始的教法 你也不用擔心台灣會 中國的佛教會出這樣子的和尚 不當!這並不當 並不恰當 並不恰當 以三世因果來說 今天你反他 是反現在的他 那他怎麼能夠這樣來統治你呢 那有過去的因緣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反他 等到大家重新再來投胎的時候 搞不好你就得-他擁護你了 這說不定啊 所以說這個都 應該要將這個問題看在一個-過去的因果關係來建立 所以佛教不會動用-它的宗教勢力來進行這種動作 那這樣如果你能了解這樣 那因此也不當用政治的力量-來介入到佛教極內部的事情 這實在不太恰當 不恰當 並不恰當 不過這有個前題 這有時候也有個前題 那就是說 出家人自己得要頭腦清楚耶 是不是啊? 我剛剛不是講了嗎? 是他自己頭腦沒清楚 他自己呢 自己內部-內部也教育不好 然後呢亂亂成一團 自己也貪愛名利等等 那出家不像出家 然後你又享有社會上的一種-尊重的身份 人家當然就覬覦你了 人家當然就看不起你 然後你只是冠冕堂皇的-這個寺廟的建築 然後你的道德有限 然後呢 莫名其妙的介入政治 然後你還影響這個政治的運作 比如說選票啦 或者是一個國家的政策等等 你要去動用這樣人家開始就會 人家就想得不愉快了嘛 我不惹你你惹我 那不行 那我也要 我也要想辦法來處理你 哦!你要先把手伸出去-打人家的身體 那人家當然就要制定你了 所以說這個當然也有例外 也就是說 你出家人自己要守好本份 那這一點呢 務必大家也要清楚 這都要從歷史當中來了解 所以清醒 從歷史的這個客觀背景當中 我們一定要覺悟 在今天這個時代 出家人應該怎麼樣自處 所以這個呢 這個當我們提到的時候 我們在任何時候 我們都會再多再 遇到有這方面的課題-我們都會提 所以說研究中國佛教史呢 這個客觀背景 客觀的尤其以 特別是那個政治的那種運作 帝王的意志啊 特別會影響到佛教的發展 你比如說梁武帝 哦人家佛教界普遍都說 唉喲!那個梁武帝哦 那個是真的是個仁王喔 他是個好的佛教徒喔 你覺得呢? 在我們今天標準來看 不盡然 他就幹好他的皇帝就好了 他幹嘛那麼多事?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甚至於規定出家人-要怎麼修行耶 要做什麼早晚課 他甚至於這樣規定 是不是啊? 所以說這個呢 在今天的標準來看是不當的 不過在那個時候 可能他有他不得已的方 必要性也說不定 怎麼講呢? 當時的人民可能桀驁不馴 很沒有知識 然後透過這種帝王的勢力呢 來給予制定一個標準之後呢 然後大家就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 然後來互相約束 這有可能 這是有可能 不過就是說-時代開始不同的時候 出家人自己要知道 你這個權柄要自己拿回來 而且要自己做 要自己負責任 不然這還得了 最有名的例子 智者大師時代 你看智者大師就不一樣 智者大師時代呢 他的弟子 後來的隋煬帝 後來的隋煬帝 然後呢當時 楊堅嘛 然後呢 曾經跟他講說 他那個時候已經是揚州的 主要整個揚州都是他管轄 他看到揚州當時出家人很多 可是也有一些怪怪的 然後他從別的地方看到 他是從南京調下來的 調到這裡來 要準備他父親 當然啦那是歷史的說法啦 就是說父親準備拔擢他 讓他接帝位的 那在這種情況在那個 在這個時候他就提了一個議 他說我們應該沙汰沙門 沙汰 沙汰就是說去汰啦 沙子呢 不好的沙子把它汰除掉 也就是說運用政治的方式呢 來汰除假和尚 不好的出家人 沒修行的出家人 他提出這個意見 智者大師馬上就跟他講 他是他師父啊 他可是很有……主見的 而且也很有骨氣啊 我們智者大師 他馬上跟他講說 不行 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因緣 那麼呢 我們都應該要平等恭敬 哪怕是要淘汰不好的出家人 這應當由出家人自己來進行 他才停止了這個 不然他後來是-很殘忍的一個帝王 你要知道 哦那他要、他要是這個 這個智者大師要是像現在的-出家人這樣子逢迎拍馬的話 那很好啊 可以啊 反正也汰不到他嘛 是不是這樣子? 那也很有道理 因為當時確實有不好的-出家人很多 此例一開那還得了 哦將來要有個帝王他突然間 反正國家相安無事 或者是覺得這些出家人太多了 這個他要來減少一點 他就可以想個道理 弄個標準來說-哎!如果那個出家人跑百米 不能跑在15秒之內的話-通通要還俗 那你看你怎麼辦?對不對? 他也可以沙汰沙門 他可以隨便選一個標準來啊 對不對?他是皇帝咧 對不對?那古有前例 而且還是你智者大師-的弟子進行的 你看這還得了 你看看是這樣呢 這古來就一直是 很多帝王就動這種腦筋 所以後來進行乾脆他不殺汰-他全部除掉 用三武一宗 那這另當別論 所以這件事情務必 身為現代的出家人 已經在一個極現代的環境之下 要把你的心眼打開 要把你的歷史的眼光打開 來看一看這當中-曾經發生了什麼事 不過我們只能提 真正我們在講的時候 我們遇到的時候提一些啦 沒辦法全部 因為兩千年的歷史 這種案例太多太多太多了 好!那麼教理思想 這個教理思想-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主軸 怎麼說? 我們在讀歷史佛教歷史的時候 有時候我們是片段的讀 大部分都是讀的是-屬於一種斷代史式 它是一個通史 我們讀的當然是通史 我們會用的這部佛教 《中國佛教史概說》 的這部書是聖嚴長老 當時在日本讀書的時候翻譯的 那當時日本是由五位 研究中國佛教史的五位學者 共同執筆寫出來的一本精簡的 當作是大學的通識 中國佛教歷史通識的一本書 它的學分就剛好-差不多40個學分左右 這麼一本書 那麼這樣的書當然叫做通史了 可是你看看它分成五個老師寫 他們就各別在-他專屬的那個時代當中來寫 那你你這樣就可以知道 其實任何人來寫 都很可能落入這種-不得已的情況 也就是你得要按照時代 來寫這個佛教史對不對? 啊這些時代寫佛教 問題是人的思想是一貫的 所以等到你要研究思想史-的時候那就不一樣 你比如說研究天台思想史 或者是淨土宗的思想史 那從唐之前的南北朝 曇鸞大師傳到了這個怎麼呢 這個廬山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又到了這個善導大師 我告訴你光這三位大師啊-思想就南轅北轍 完全不一樣 完全就不一樣 這種情況 好!所以說這種情況 你說光在一個時代當中講說 這個時代的淨土宗怎麼樣…… 那你又能得到什麼道理 你得不到什麼道理的 反倒是要突破這些歷史-年代的差異 你來看說 為什麼曇鸞大師當時的淨土宗-思想沒有被留傳 沒有被一直延續到這個-廬山慧遠大師那裡呢 是交通阻礙 思想彼此不同 所學不一樣 還是這彼此重點不一樣 好了又傳到善導大師 哎!又不一樣 善導大師以後像法照大師 還有淨影寺的哪位大師呢-(慧遠大師) 名字一時忘記了到時候再說 哦!那麼他又有不一樣的看法 然後一路一直傳…… 傳到什麼蕅益大師 那也不一樣 那到底現在我們所繼承的佛教 淨土宗的教理思想-又是哪一類的呢? 那它為什麼-當中會變那麼多次呢? 啊這個變是什麼原因-造成變的呢? 是一種發展呢? 還是一種歧異 它各有各自獨立的脈絡 哎!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事 你稍稍的去理解它 對於你將來修這個法門 學這門課程 學這個淨土宗 那就意義就不一樣 所以它形成了一種-教理史的問題 當然教理史要研究是-另外一個歷史 一般我們講佛教通史-是不及於這個 大部分在講第三種-叫做教團活動史 啊當時出現什麼教派 啊教派當中出現了哪些人 哪些人又怎麼樣子的成就 那當時有多少修行人 那跟帝王的關係怎麼樣 跟第一個 丙一的那個客觀背景-相互交通什麼關係? 大概就這樣理解而已 諸位這樣了解嗎? 可是問題是這樣子是有差異 這樣有點像浮光掠影的這樣子-這樣走過去 你對於這個整個佛教裡頭-以思想為領導的這個內涵 你就可能錯落掉了 這樣知道了嗎? 所以說教理思想史呢 固然不是在一般的-通史當中所被理解 然而當我們要去了解-中國佛教史 去做研究的時候 你一定要有一分的心力-去注意到這件事情 好你要再不說天台 天台教理史 它就很特別 從智者大師出 一直到了這個九祖 這個荊溪大師 這思想上就稍微有一點不同 那麼到了這個北宋 北宋的時候呢 四明尊者 那又不一樣 這又稍微有轉折 那到了我們現在是民國 那我們要繼承什麼樣子 當然我們要直探本源 可是這過程當中 是怎麼樣的轉變? 那有什麼必要性沒有? 這你去理解了 你就會知所取捨 像這都是教理史的問題 一般在研究佛教史-是不及於這部分 這樣了解了嗎? 不及於這部分 然而恰恰好 我們要從佛教歷史當中去特別 就修行這件事情 解跟行這種很直接需要上來說 教理史卻往往其實最重要 那佛教的住持 怎麼樣操作-住持才可以長遠、久遠 哎!那就是屬於客觀背景-跟教團活動 這兩部門的研究呢 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那至於內部的修 解跟行 學跟修的提醒、提斯 最重、最有價值的 倒是教理史 這樣諸位這樣了解了沒有? 這樣了解了沒有? 哦!是這樣 所以它各有特殊的幫助點 好!那麼這個乙啊-就是所謂的 我們就大概這樣提完了 那麼呢 到了甲 入文裡頭的甲二、正宗分 分兩科 乙一、中國佛教史的分期 那麼乙二是分期的略述是什麼 那麼這分兩科 首先講分期 中國佛教史的分期分成 分期的方法跟分期的內容 為什麼?我們怎麼分期? 是怎麼樣分期的 那麼分哪些期呢? 這些其實都在乙二那裡提到了 也就是說分期的略述 這個分期總共我把它分成六期 這個六期是我平常我在閱讀-中國各類的中國佛教史 學者寫的各類中國佛教史 他們都各自有不一樣的分類法 你也是很累的 這個人這位老兄這麼分 那位學者那樣分 啊那有的寫斷代史有的這麼分 有的寫地方史又這麼講 但是呢 我都不會去變化 我也不會去說它對或不對 我就去讀 讀……慢慢你內心裡就知道 有個影像出來 整個中國佛教-其實從出現一直到 尤其我對於南北朝 唐、隋唐一代的歷史 我涉獵比較多一點 也比較久一點 在這種情況之下 你慢慢你就會知道說 哦!其實中國佛教史 其實它分成 你要跳開那些年代 我完全跳開那些年代 不過它將將好-多少跟年代有一點關係 你把它跳開那年代之後 你來看它你會發現說 其實剛好是乙二那種分期 啊這種分期到底有沒有-學者這樣分呢? 我目前沒看到 不過大體跟它很接近 跟我這個分法不異 蠻接近的就是了 蠻接近 那分的期呢 最多應該是我這個分法是最多 學人這個分法是最多 就是分得比較細一點 大概就這個五個期 傳入的接受期 理解研究期 宗派成立期 祖述融攝期 震盪衰退期 一直到變革中興期 大概佛教開始衰退呢 大概從第三、第四 第三期末端到第四期 開始就已經具足了-漸漸衰退的形象 啊五跟六兩期呢 就已經是一個衰退的-明確的一個狀況 明確的狀況 所以大概高峰期在三跟四之間 三期跟四期 那也就差不多在隋唐、宋 北宋這一帶 就在這一帶 不過到了北宋呢 進入了祖述融攝期的時候 其實呢 已經受到很大的傷害了 受了很大的傷害 那麼呢 可是慢慢地呢 這種傷害愈來愈加深 這個裡頭不只是政治的原因 還有內在教團的原因 內在教團的原因 也就是那個佛法-的研究愈來愈少 然後呢 眼光就愈來愈受限於-這個歷史的包袱 到後來整個佛教呢 到了幾乎只有非禪即密 不!非禪即淨 不是禪宗就是淨土宗 然後點綴著一些-天台宗跟華嚴宗 那就這樣了 然後剩下就是-叢林裡頭的什麼呢? 的地位變化啦 怎麼樣出家了出人頭地啦 就這樣 出家的價值就剩下這裡了 他覺得祖師已經說那麼多了-我也不用研究了 然後呢 修行的話 已經有禪堂跟念佛堂了 我也不用再多什麼了 反正就去坐 那麼我從禪堂出來呢 我就可以怎麼樣? 我就可以被拔擢到-那裡去當什麼執事 然後慢慢地我就一路往上升 最後我當了和尚 方丈和尚然後退居 我這一生好像就怎麼樣 那個出家的價值就變成-漸漸在這兒了 啊那個漸漸整個出家人的 所認為有價值的已經不在修行 而在於叢林裡頭的地位的增長 那種時候就是-完全進入到震盪衰退期 蕅祖當時在這個江浙一帶 參學過禪堂 那麼呢 他也很大的感慨 深深體會當時禪宗的這種 宗門之下的一種衰敗之相 無非也是看到這個 無非也是看到這一類的 像這樣的情況 我們也從歷史當中去爬梳 這裡頭有很多材料 很值得去探討 我可以告訴各位 它完全是一個處女地 沒有人探討過 真的沒有人探討過 這個大科大題目 所以要是有人有這個因緣 有這個興趣 你其實可以拿這個來探討 以這個分期為根本 來去探討它內在裡頭的狀態 這很有意義的 那最後就變革中興期 大概是從清末以降就開始了 清末以降這個變革中興 你說啊!我們一講到變革-大概就想到太虛老法師 其實不是 在這之前就已經有了 清朝末年的時候 開始這變革的思想-就已經出現了 一些有志之士都已經 是出家人哦 都已經開始有了變革的想法 只是後來社會的環境大變動 從這個武昌起義推翻清帝國 一直到軍閥割據 內亂 以及外辱 抗日 這段時間 啊!那個 整個中國的大地翻了兩翻啊 這種情況當然促成了 像虛大師這樣子的 極端的要找尋佛教的-重新的一個思考 這個 這個氛圍 因為這個國共相爭到兩岸分隔 到後來共產黨對於所謂的-宗教的看法不一樣 然後整個事情就這樣被壓抑住 然後他引入的種子是在台灣 也進行了一些-所謂的變革跟中興 那就延續到今天 整個歷史的脈絡-就這樣延續下來 有關這部分 我們呢 下堂課再稍稍地跟大家呢 再提一個大概 那我們才進入正式的說明 這樣讓大家先有一個-統一的了解 好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