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2 主講:法藏法師 那麼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中國佛教史〉 那個小本的講義啊 我們翻開序文 上一次上課我們上第一段 現在我們上第二段 主要重要的一段 那我們來跟大家唸一唸 來解釋一下 佛教東傳入中國 至今已超過二千年歷史 在這漫長的歲月中 透過古德不懈的努力與明發 佛教的進入中國 不但已與中國固有思想、文化 風俗及民情等 有了高度的融合 同時亦產生了相當深刻的-「中國化」轉置 從而已成為中國文明中 一項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想要素 先到這裡 中 佛教東傳入中國 至今已超過二千年歷史 那這是就一般的傳入 中國佛教傳入的歷史來說 一般來講說啊-東漢 這個東漢元年啦 東漢的時候的這個時代 大概在西元 西元的二年左右傳入 不過在這之前 其實佛教多少已經進入到 透過商人 這個張騫出使西域回來之後 這個漢帝國就開始 經由這個西域的交通跟商業 那麼這種情況 其實透過商人的相互的交流 其實那個時候就漸漸的-有了佛教的民間信仰 不過就記載在正史當中的 一般都是以這個東漢末年時候 佛教為傳入的時代 有關這方面我們到時候再談 那所以說呢 所以說是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年歷史 所以一般來講我們都說-傳入中國二千年 換句話說佛滅後 如果佛在-二千五百年前出世的話 那麼就是佛距離我們現在-並不很遠 那麼就是佛入滅五百年-就傳入中國了 那麼在這個漫長的歲月當中 透過古德不懈的努力與明發 佛教的進入中國 那麼怎麼樣呢 不但與中國固有的思想文化-風俗跟民情等 有了高度的融合 這個古德不懈的努力跟明發 到底指的是什麼樣子的努力? 什麼樣子的明發? 所謂的努力 是就在各方面的努力 比如包括經典的翻譯啦 解說啦 以及依於經典解說翻譯的-內容呢 來給予實踐啦 同時呢 也給予弘揚啊 那透過各種方法去給予弘揚 這樣子叫做努力 我們一般來講 我們講的是這樣叫努力 可是什麼叫做明發? 明而發 是先明而後發 明是修而有所得 發是發揮、發揚、發展 所以這個明發是可以這樣解釋 我當時在寫這段文的時候-有這個意思 另外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指的說 將這個隱藏不顯的運用呢 發揮出來 發展出來 開發出來 讓它明顯而開發而發展出來 這指的又是什麼意思呢? 那 佛教在印度 大概在七、八世紀之後 這個佛教在印度差不多-就開始衰亡了 可是它在中國呢 卻一直存在著的 那你說這憑的是什麼? 憑著中國祖師比較會修行 這恐怕也很難 很難很難去具體的去衡量 得幾分 西方的祖師幾分 這很難去衡量 反倒是在我們中國也是非常的 甚至高過 甚至有更高評價 對於西域的祖師 說他是幾地幾地菩薩 中國的祖師-我們還都不敢這樣宣稱 是不是這樣? 那麼在這種意義上來講 顯然並不是誰會修-誰比較不會修 所以造成佛教有沒有留傳 那麼什麼原因呢? 我們來看是覺得 這個就是中國祖師-佛教在中國的明發 他將佛教很多特別的運用 本來西方沒有 西域印度 乃至於西域沒有的 他在中國來 依著中國特別的-風土民情文化思想 還有需要 還有民族性等等 他看到了佛教在這方面-有它隱藏著的價值跟功能 他把它顯發出來 你比如說中國人呢 是注重慎終追遠的民族 這在佛教傳入之前就有了 其次中國在傳入佛教之前呢 在漢帝國時代已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也就「尊王」的這種觀念 以王為皇帝呢-為天的代理者 所以叫天子 一直到現在 一直到民 一直到一直到清朝都還這樣 這天子啊 是代理代天行道的 所以他不但管人 他代-他為什麼能管人? 因為他 他不是一般人 他是什麼?他是天子 天之子 這個力量可大了 那天之子是怎麼樣? 下面管人 對上的話就對天負責 甚至於還可以怎麼樣? 還可以管天 怎麼管天呢? 你看看喔 你看看那個媽祖 還被那清朝皇帝冊封 冊封什麼娘娘 這個人能夠封神你看看 把你封做神 不是風神 封你做神 封你做神 本來在這個宋朝以降 那個武帝那個武 文武百官那個武 武聖啊-根本就是岳飛 可是到了清朝不行 為什麼? 岳飛以民族主義來反 來反這個外族人統治啊 抗元抗金啊 是這樣子啊 抗金啊 抵抗金人 那清朝那清朝就是外族嘛 哇!那你這樣拜岳飛為武聖 那這不等於要反我嗎? 不行 這個時候他開始重封武聖-你知道嗎? 那他封誰?封關公 關公比較沒有-這些民族意識的觀念 然後好那我封你 他就是用這種方式 所以這完全跟政治扯上關係的 所以這中國人就有這種思想 那麼這個都不管了 我是暫且這樣稍微談一下 讓你了解說這中國有已經它-固有的這樣子的一個文化基底 主要是儒家跟道家 那麼中國祖師 在弘揚佛法的時候 他一定要關照到儒家跟道家 他所他所攻擊或批評佛教部分-是什麼? 比如說他特別批評佛教的-所謂出家不向父母禮拜 不向父母禮拜 及至於不結婚不生子 中國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糟糕了 這對抗了一件重要的-一種價值觀 這個時候佛教就開始提倡什麼 提倡孝道 他說哪裡佛教沒孝道、不孝啊 佛教這麼注重孝道 所以盂蘭盆法會 在中國特別的怎麼樣 特別的很早以來就興盛起來 就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什麼 重要的節日 這就是中國祖師 特別在中國這種環境之下 他突顯了這樣的價值 你說佛教本來沒有這個價值? 當然不是 只是沒有在西域 在印度沒有特別突顯這個 可是在中國特別突顯 這就是明發的意思 所以他理解佛教-在這個文化之下呢 他要怎麼樣子能夠-更讓老百姓相應接受 其次 這個西 這個印度的這個民族啊 自古以來就有那種 四十歲以前 結婚、生子、顧家庭 四十歲以後 出家、修道、了生死這種觀念 所以他們是把現實的家庭生活-割裂為 割裂 到四十歲就把它結束 四十歲之後要修行 所以這已經形成它的一個-文化價值 所以佛世時代啊 對於一個人的出家啊 是很稀鬆平常的 很稀鬆平常 哪怕他出家之後呢 他講的是「我要解脫」 他本來要出家 他要出家他就求他個人的解脫 因為每個人都這樣做啊 所以也不需要-「我來幫你解脫」這種觀念 大夥兒各自去找解脫的方法 所以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 也就是說市場很廣大 那麼產品也很多 那麼這個解脫的方法呢 這個非常多元 各自都說我的方法能解脫 那各人就找解脫方法 各人解脫-注意! 所以這是印度的民情是這樣 在佛世出世之前的二、三千年-吠陀時代 吠陀聖典時代 在佛出世的二千五百年 也就距離現在五千年 時代就已經這樣了 印度是這樣子一個文化 在中國呢 恰恰好不是這樣 尤其是罷 漢、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啊 事實上 事實上它是明著是依著儒家的-「尊王」這種觀念 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類的五倫以君臣為最重 為最第一 為主 什麼父父子子夫婦 夫婦兄弟朋友 這樣來建立五倫 所以你看看 讀書人所為何事 就是為朝當官 他認為這樣就叫替天行道 就是讀書人價值 這種觀念 那麼呢 那麼這要幹什麼 為朝當官要幹什麼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就是要怎麼樣 要替天子呢-來行道 來怎麼樣? 來讓天下老百姓呢 得什麼 得這個孔子的什麼呢 這個淑世的、化世的這個理想-把它建立起來 這中國的讀書人 透過了這種科舉考試 以及獨尊某一個意識形態 這是一種意識形態 某一種特別的意識形態 來加強這個皇帝的這種-這種價值之後啊 哇!它就形成了這樣子的一個 一個讀書文化 這種讀書的文化呢 是什麼文化? 就是淑世的文化 淑世 我讀書是要幹什麼? 就是要建立和樂的社會 這種觀念 所以中國祖師 在接觸了大乘佛法跟聲聞佛法-的時候他就知道了 大乘佛法特別適合中國人 為什麼? 大乘佛法也講究什麼 講究利益眾生 淑世 「淑世」聽得懂嗎? 「淑」賢淑的淑 淑世 賢淑 淑世的意思就是說-利益眾生的意思 這儒家的用詞啊 所以中國佛教-特別的興盛於大乘 這就是祖師的明發 這樣諸位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這裡講明發就這樣 所以你看看 這個佛教本來在印度-它的發展是那回事 到了這裡來 因為這個民族性的不同 它就會特別發展成那樣 那你說-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嗎? 不是發明 發明跟明發不一樣 「發明」是無中生有 「明發」是將它本來有的-發而擴之、推而廣之 是這個意思 哦!是顯而明之 這叫明發 不叫發明 這樣諸位了解了嗎? 所以這句話我當時在寫的時候-本意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這個是 這個透過中國祖師-不懈的努力與明發 那麼佛教的進入中國 因為這樣 所以佛教進入中國之後 與中國的固有思想文化 思想形成一種行動 行動形成一種文化 文化最後發展為、表現為-一種風俗 風俗內化成為人民的想法-跟價值觀 就是顯現為一種民情 這一切都是從思想來的 諸位這樣了解嗎? 思想 所以思想最後慢慢的形成文化 文化表現為一種集體的風俗 風俗內化為一種民情 所以這是一貫的 思想、文化、風俗、民情 是不是這樣子啊? 剛剛舉那個孝道的意思 是不是?佛教有啊 看你怎麼去揭櫫發揮啊 喔!你比如說懺法 天台懺法 這在西方 有那個精神 可是並沒有具體的那種-懺法的結構跟表現 天台大師 從慧思大師以降 他就用懺法的方式 誦經、禮懺、宣讀、表白 將經文用這種方式來組合 那組合成它的禮觀、它的禮拜 旋繞、稱讚、讚頌等等方法 把它組合起來 是不是啊? 這在西方也比較少 哦!所以像這個呢 都代表一種祖師的明發 注意喔!這不是發明 這一點我這裡說 我衍生一下 現在有很多人讀了一些-現代人寫的佛書 他的史觀啊 他佛教史的史觀是有問題的 是以一切尊原來佛陀那個時代-為最高這種觀念 來看待中國佛教 他就認為說 唉呦!那如果從這種角度來說 啊!這個印度有的-那才是佛陀本來制的 那個印度沒有的 而在中國出現的 那是中國祖師自己發明的 那既然是發明的 那就是人師之言 不一定有價值 或者只能夠利益一下-那些凡夫俗子 那譬如說拜懺吧 那中國人發明的 那不好用 哎!你看這就是發明了 他把它想成這樣 我說是「明發」 這不一樣 為什麼? 因為這你不能夠說他離開佛法 這只是佛陀善巧方便 依於他所出世的時代 他那個時代那個地區 他不需要這樣子的法門 然而佛陀教給我們的-並不是文字 而是佛法的根本理念 他給我們的並不是金子 給我們的是點石成金的手指 重點在於後代的子孫 取得了繼承了佛法之後 怎麼樣依於他的時代 來給予顯明佛陀呢 內在隱藏著的佛法的那種內涵 然後呢-依於各個時代 文化地區風土民情的不同 有不同的發揮 有不同的發揮 這個你可不能說它是-什麼中國祖師發明的 不是!是明發 所以這裡頭一定要分別清楚 所以現代很多 尤其是讀一般佛學院的出家人 他已經不接受這個傳統佛教-的一些儀式 或者一些看法 甚至早晚課他也不願意做 他說那是中國祖師-自己弄出來的 怎麼會是自己弄出來的呢? 這是明發出來的 不是發明出來的 不是無中生有的 它是有一貫脈絡 而依於不一樣的需求-而被顯發的 然而佛陀本來就容許 而且鼓勵 而且要求必須這樣 佛陀在世的時候曾經 我們知道嘛 這怎麼何以見得? 我講一個例子你們就知道 佛陀在世的時候 這個他在印度 你知道印度是一個多元民族 多元文化的一個國家 它不能講一個民族 因為民族它好多 它有兩千種方言 你想想看這印度 到現在還這樣 還這樣子 那在這種情況之下 就當時的佛弟子呢 就來建議佛陀說 佛陀!不然以後我們講經說法-要統一佛教語言 一定要用梵語來弘揚才可以 梵語代表一種比較高超的語言 是這樣 佛陀當場就呵斥他說不行 為什麼不行呢? 他說我們弘揚佛法啊 要隨順地區因緣 用那個地區的語言來弘揚 我不能夠呢 我不能夠標舉某一種單一語言-為最尊貴 那這樣子的話 眾生有的沒因緣學到那種語言 就沒辦法聽到我的佛法 所以我不在我佛法教門當中 取一個語言為我的官方語言 為我的唯一語言 你看看這裡頭 佛陀代表了一種要-隨順眾生的需要為重點 這第一種 第二種 佛陀在戒律裡頭也提到 關於戒律除了根本重罪呢 任何地方 根本重要的戒律 任何地方任何時間 都不可以毀壞不可以修改 不可以怎麼樣以外 其他的比較枝微末節的戒律 在他方的環境如果認為不許可 不適當不能實行的話 那麼可以適當的修正 他就給予了這樣子的可能性 雖然佛陀並沒有說-到底是哪一些戒律可以這麼做 但是至少表示了這樣的意思 當然我並不是說-這樣戒律隨便改啦 但是他表示了這種精神 哦!曾經啊 這個是富羅那尊者-還是哪一位尊者 他要到南印度去弘揚佛法 那麼南印度那個地方啊 熱 而且地上啊 那個石頭啊 曾經要經過一段-類似沙漠那種地區 那麼在這種地方啊 那個石頭很銳利 那你知道佛陀當時是在-中北印度一帶弘揚 就是恆河流域一帶 尤其是中部的恆河流域-的中部一帶弘揚 所以那個地方基本上-是物產豐饒 而且氣候比較溫和的 沒有所謂沙漠 沙漠在中印度 中南印度這一帶才有 所以說當弟子們-要把佛法帶到中印度以南 乃至南印度的時候 要經歷要走到那種-那種嚴酷酷熱的環境啊 這個腳受不了 這腳踩在那個石頭啊 會踩破的 會磨破的 而且那個石頭像刀一樣銳 銳利 那這個時候呢 佛陀當然是斷殺的 佛陀本來戒律裡頭就斷殺 可是當時弟子們來反應到-佛陀這裡的時候 佛陀就容許他穿著皮所製的-革靴、皮靴子 就這樣就容許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佛陀確實會隨著因緣在弘法 乃甚至於在某種程度-在戒律上面 給予適當的變化融通 這就表現出佛法適應一個環境-跟時代的一個什麼呢? 一個活潑性 所以剩下要考慮的 因此我們要考慮的並不是-佛法可不可以有新的明發 不是的!一定會有 我們要考慮的是-在這個明發當中 到底是一種正確的發展 沒有違背原則 還是根本就異質化了 異質化聽得懂嗎? 根本就不是佛法了嘛 你假藉佛法為名 以佛法的用詞為用來包裝 本質上已經違背佛法 那這樣不行 要顧慮的是這個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說啊 不能夠 就這個佛教的史觀來看 我們絕對不能夠說佛教呢 印度的那才唯一正確的-才是好的 中國佛教-那都是我們後來發明的 這個修了沒用 這什麼話啊 這完全錯誤的史觀 但今天充滿很多這類的想法 尤其是一些年輕學佛者-的佛教徒、在家人 啊!非常多這樣子 期期不可啊 你這是錯誤的邏輯推論 而且這是沒有 沒有正確佛教史觀的 不可以這樣子 也違背佛陀的意思 然後好 那麼這就是所謂明發跟發明 這兩者我用詞上面-所以說為什麼不同 它內在隱含著這樣的意思 好!那麼有了高度的 不但與中國固有文化 思想文化風俗及民情等 有了高度的融合 同時亦產生了相當深刻的-「中國化」轉置 從而什麼? 已成為中國文明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想要素 哎!這就重點了 因為祖師明發 讓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呢 他觀照了中國特殊的既有的-思想文化風俗民情 然後他就明發出-佛教特別相應的那部分 發展出來呢 那部分來嵌入到-這個既有的內涵裡頭去 而又不失佛教本義 這就是它的價值在這裡 中國佛教價值就是 它特別名為中國佛教-它的價值就在這裡 他又不失它佛教的本義 那他嵌入了之後呢 就與中國佛教合而為一 哦不!與中國的文化思想-就合而為一 這一合而為一啊 就讓中國人啊 從上至帝王下至中央到什麼呢 知識知識份子 這個朝中文武百官 社會上的什麼 中堅份子以及思想領導者 思想領袖 下一直到達販夫走卒 他們通通有相應於他們喜歡的-佛教形式跟思想重點內容 他們都有 你比如說在南北朝時代 曾經有一段時間政治混亂 因此整個社會文人當中 形成一種所謂的清談的風氣 那佛教相應於南方的佛教-就有了很多的什麼 所謂的異解佛教出現 來對應這個時代的知識-知識份子的需要 那麼在北方當時的北方帝王制 是外族來統治漢人的發源地 所謂的河洛一帶 在河北 就是黃河以北 黃河流域一帶 那是北朝 那麼這個時候是胡族的人來 來統治原來漢族有高度文明的-這樣子的一個族人 他就需要一個什麼 佛教的什麼呢 佛教的息災 佛教的這個修行-特別感應等等呢 來給予什麼?內在的精神支持 並且安撫了漢人 所以這個時候在北方就特別-注重了禪修、實修、懺法等等 這消災的這種修行、這種運用 佛法運用 就在北方出現 所以你想想看 無論南方無論北方 這佛教它各自發展出-那個各別不一樣 同一個時代-而不同的地區的需求 而且呼應到上層社會結構 它呼應到上層社會結構去 上層社會就包括帝王的需要 包括帝王的需要 哦!你看看這樣子 然後呢 下!下到販夫走卒 它都呼應你的需要 這樣叫嵌入 把佛教的修行佛教的理念嵌入 再來在北方啊 因為帝王注重修福報 所以他做了很多-包括後來的武則天都一樣 所以他修了很多的什麼呢 很多的石窟 石窟裡頭就雕刻佛像 乃至於雕刻佛經在石頭上面 他們當時把雕刻在石頭上面 想像當作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電子化 雕刻在這個光盤上面 光碟上面意思一樣的 哎!當時出家人也做這個事 就讓很多人願意把錢捐出來-去修福報 那麼這就建立了一種觀念 唉呦!錢捐出來修福報 我會得福報 我有福報 也真的是這樣有了現世的福報 他就歡喜 所以整個社會上就形成了一種 為自己的先人來修福報 乃至於為自己來植福報-轉業障 那麼這出家人拿了這些-他們修福報的錢 就來刻佛經上面的什麼呢-內容 哦!你比如說刻往生的內容 刻地獄裡頭的那種-十地閻羅的那些內容 來讓那個一般人沒有讀書的 不能讀經的人 看了那個圖就產生了一種 唉呦!這樣不能做壞事哦-有因果哦 結果就把這因果的觀念呢 就嵌入了-中國人的思想當中來了 結果在今天你看看 只要是漢人 不管哪一個時代的漢人 即便是南洋一帶的漢人華人 你比如說馬來西亞、新加坡 你只要找出一個華人來 你問他說有沒有因果? 他一定跟你講有 還有這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每個人都朗朗上口 所以戶戶觀音家家彌陀 戶戶彌陀家家觀音 這種觀念 哎!你看看 它已經深入到民間 與民間相結合了 所以說啊 產生了相當深刻的中國化轉置 從而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中國文化思想要素 所以到今天 你只要看到我們現在 一直傳下來包括現在 文人雅士學者 乃至政府官員販夫走卒 他多多少少在藝術文化雕刻-美術建築文學 甚至於某種程度的-施政方針上面 都多少受到了什麼 受到了佛教某一些影響 某一些影響 那你說那現在呢 我們講歷史那也講講現在 現在我今天才收到一份什麼 齋僧的那個邀請函 邀請我去做貴賓什麼什麼 好了!你想想齋僧 齋僧在二十幾年前方興未艾 現在齋僧已經是一個全這個…-中華民國重要的一個民間活動 啊!只要說到齋僧 各政府官員都想去那裡秀一秀-露一露臉 表示一下他也很信仰佛教 或者也對宗教很尊重-什麼什麼的 那我們看《法華經》上講一低 一低頭一合掌皆共成佛道 那這些人就低頭合掌了啦 是不是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在國外啊 講求特別講求政教分離的人-是不可以的 不會發生的事 歐美國家 甚至於像美國這樣子的 幾乎是信仰基督教-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國家啊 這個總統就職-還要手裡按著這個聖經 來宣告宣示就職的這種國家啊 他在任當總統 都不可以隨便踏入-任何一個教派的教堂裡頭去 都不可以的 可是在屬於華人的 尤其是海峽兩岸 尤其是台灣它還保持這樣 它那個齋僧的時候 你看看那些政治人物-他就要跑去那裡弄一弄 當然他有他的想法 但好歹他得要知道-佛教的動員力量 佛教的這種存在的一種-社會的價值跟影響力很大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你要知道辦一個齋僧 動員全台灣的-所有出家人要集中 一口氣短時間集中到那兒 要飲食要交通要規矩 還要辦活動 還要前置作業 還要後續的什麼 這種是集體動員的力量 這個目前在台灣-沒有第二個宗教能夠做這種事 而更重要是它是自發的 它具有歷史 它自發而且它不需要-政府半毛錢來給予資助 頂多就是跟政府借個地方-這樣而已 它就能辦得這樣好 而且這麼平和祥和 而且動員的人動輒幾萬人-這樣子來在運作 從前置作業飲食等等這些 這些食物的來跟去 人員的來跟去 交通的來跟去等等這 哎!這不需要專業訓練 光一個宗教團體-就能做得到這樣 哎!這如果不是宗教的智慧-跟精神感召 這做不來的 對不對? 啊!它每年是怎麼 北中南各做三、四次耶 都在那裡做 是不是啊? 而且愈做愈多 對不對? 那麼這就是一種文化 它形成一種文化 即便你不信佛你也會加入 你也會感受到那個氣氛的不同 對不對啊? 像這樣子的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想要素 好!接下來我們再唸 大家一起唸 然而在這一長串不息的演變-與適應當中 中國佛教的祖師大德們-所透露出來的 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怎樣的價值? 怎樣的妥協? 怎樣的堅持與怎樣的質變呢? 時代的洪流 在這二十一世紀的初期 即以其全新的全球資訊化-快速變動之姿 向著這一代的佛弟子們 展示著一個-全然不同於過去的未知新世界 是機會 尤其也是一項嚴酷的挑戰 在佛教長期衰弱的今日 我們所能憑藉 並據以在未來走向-正確且堅定的住持佛法之路的 正是向過去的歷史求教 這段話這樣聽到了吧 它充滿著一種期望 它也明顯的知道了 面對了一個挑戰-跟一個全新的環境 這段話也告訴了我們說 其實過去的這種轉置 「中國化」轉置也不是全 它暗示著也不是全然-全然都要全盤接受的 也是有很荒唐的事情 哦!也是有 在這種情況呢 我們就得要 一方面我們面對全新的未來 我們真的要步步為營 所以我們不希望摸石頭過河-毫無經驗的這樣走過去 那對跟錯都沒有 歷史不可能重演嘛-對不對? 這萬一走錯了怎麼辦? 眾生的法身慧命怎麼辦? 這走錯包括兩種事 一個是方向錯了那就全錯了 一個是你沒有及時努力-去修改周邊已經錯了的 這兩個都錯哦 一個是根本就走錯方向 那你就已經等而下之錯了 錯到底了嘛 你自己都走錯方向 第二個是或許你沒有錯 可是整個時代的大方向有錯 可是你沒去把它說出來 你沒把它點出來 你甚至於沒有努力去試著扭轉 讓後代人就將錯就錯 因為你這一代人都不說嘛 那後代人當然就看你這一代-怎麼做?他就照做啦 那就一錯到底 所以哪怕你對 整個環境錯 這還是錯啊 你不能孤立你自己 你要知道整個佛教-它是一個大洪流 它導引眾生 眾生是被盲目導引 你個人對那算什麼啊? 集體都錯了-那最後結果就是錯了 所以你在歷史的洪流當中 你要對未來負責 你就不能自己孤立在-歷史的洪流之外 你必須力挽狂瀾 你說算了吧 自古以來力挽狂瀾-都是螳臂擋車 啊!那都是沒效果 如果沒效果怎麼會留下-「力挽狂瀾」這四個字啊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知道岳飛吧 岳飛他最後有沒有成功啊 有沒有護宋朝、南宋護成功啊 有沒有啊? 他不但沒有 還被秦檜十二支金牌-調回來處死了呢 可是今天我們怎麼樣 我們都吃油炸檜嘛 油炸檜是不是? 我們都知道岳飛-精忠報國、愛國嘛 是不是啊?我們都知道 即便是國家危難到這樣 即便是這麼沒有力量 我們還是得要怎麼樣?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不是這樣子啊? 留取丹心照汗青 是不是這樣子啊? 要照著這個時代的洪流 雖然我們沒辦法 我們沒辦法這個扭轉 可是我們還是得努力 因為後人一定會知道 而後人雖然看你沒有成功 但是後人會被你的精神所感召 試著去扭轉-他們那個時代的因緣 對不對? 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他並不是像-西方唐吉訶德式的悲劇英雄 他佛教徒不需要做英雄 他也沒有悲劇或者是喜劇 他覺得菩薩所當為者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自有不可為而為之的價值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我們閱讀歷史 古人讀歷史 世俗人讀歷史 他讀了會三哀四嘆的 要不就覺得-哎呀!這個歷史怎麼這麼可憐 怎麼樣?要不就是哀嘆 尤其讀中國近代史 啊!每個人都在哀嘆 中國人在近代怎麼這麼慘 這麼悲慘 哪怕你是台灣人 你不一定說你要跟中國歷史-究竟有什麼關係 那你也要知道 那也絕對有關係對不對? 不管你的政治認知是怎麼樣 好!佛教徒不這樣 佛教徒讀歷史 他忙著去建構未來-他不會感嘆過去 哪怕未來很難扭轉-他也必須扭轉 他只需要扭轉-他不問成功不成功 所以說我們面對歷史 我們有兩種 我們為什麼要面對 我們為什麼-要向過去的歷史討教 因為我們要避免現在兩種錯誤 第一個我們自己的路線錯誤 第二我們是不是沒有-進行適當的修正跟扭轉 對於這個大洪流 我們佛教講叫共業 我們沒有扭轉 我們忘記了扭轉 你說要怎麼扭轉? 我在講話不就扭轉了嗎? 我把它記錄下來 我把它寫成文字 我把它錄成光碟片 然後去流通 存入到別人、聽的人的腦袋裡 這就是扭轉 這就表示就扭轉了嘛 對不對? 那你說扭轉不成功耶 不成功無所謂啊 它總是代表-這個時代的一個什麼 一種反省的聲音跟企圖 扭轉的企圖 當一個時代有反省的聲音-跟扭轉的企圖的時候 這個時代就會有希望 古人不講嗎 德不孤必有鄰 是不是這樣子啊? 就算這個時代扭轉不了 後人一定會去記憶 會知道發現到-在這個茫茫的時代當中 萬般皆睡萬人皆睡 有些人是醒著的 所以他產生一種不一樣的聲音 重點是你不能為反對而反對 你也不是為了扭轉而扭轉 你更不是為了標新立異 而去講一些不一樣的話 說這時代的潮流不對 不是這樣 而是你真的看出來有問題 你從歷史的經驗當中 去分析去解析出來 看到說有問題了 ok你有問題了 那有問題了這個時候 你告訴人家說 那既然都有問題-你看我們現在怎樣? 現在不是更慘嗎? 那我們應該怎麼改 我們就能夠說服人嘛 我們有證據嘛 是不是? 所以諸位是這個意思 好!那麼我們大概講這樣 我們來看看一段一段哦 這裡頭有很多微細的意思 然而在這一長串不息的-演變與適應當中 一長串 因為兩千年嘛 是不是一長串? 那它不息的演變跟適應 為什麼?因為隨著時代不同 我們就得要因應不同 對不對? 今天又時代不同了-我們就得要因應不同 是不是? 所以我告訴各位 佛教對一個時代的適應啊-從來就沒停止過 它一定有它適應的內容 只是說這個適應到底是好是壞 這就不一定了 我拿一個、拿幾個例子來談 那麼古人學梵唄 他哪有錄音機啊 現在不要說錄音機也不用了 現在乾脆用mp3 player 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子啊? 古人連這個都沒有 是不是? 那古人哪裡有在記譜啊? 所以我就勸我們學務長說-學梵唄不要記譜 記譜是加上眼睛 會擾亂你 你就是拿它當修行 硬記才好 你不要偷跑用記譜的 你會覺得這樣快 其實這樣反而死 你不會感受內在的精神 你會注意技術而已 你不會注意精神的 這是我的說法啦 你參考一下 好!那古人也不記譜 你看他怎麼學? 他怎麼學? 他就兩隻手打著大腿 硬著在那邊聽 聽到大德、前面的人講 他就硬記 他因為沒有錄音帶啊 所以他沒有退路啊 他每聽一次他就要專心記啊 他幾乎沒有什麼遐想啊 所以他聽三遍他記下來了 咱們現在呢 有錄音帶 有什麼 然後再聽 那麼聽了那個……等一下-等一下再來忘了 睡一覺 睡個午覺醒來全部忘光光 那你說這樣講起來 這時代的適應-到底是幫助你還是不幫助你啊 所以說要講修行要講心力 反而是古代管用 新的科技-不一定幫助你現在的人 是不是?是不是這樣子啊? 可是呢 那好像我們又在這個時代當中 我們又不用它 好像我們又覺得缺了點什麼 所以說時代的適應呢 它隨時在變化 古人面對那個時代那個因緣 有那個因緣他要適應的事情-他要做的事 我們現在這個因緣 也有我們應該要面對的事 所以說我們當在看待古德-他的適應的時候 有一些你會覺得很荒唐 怎麼會講出那種話? 怎麼做出那種事? 搞不好那是因緣使然 搞不好那是因緣使然 你比如說在大唐帝國 佛法這麼興盛的時候 竟然也出了這種出家人怎麼樣 那個武則天啊 想要去做皇帝啊 想要做皇帝就有兩個出家人啦 姑隱其名 他也地位很高啊 他自己去編纂一部經的疏文 解釋一部經叫〈大雲經疏〉 他原來講到說當今皇上啊 就是呢 這個佛來降臨 這個《大雲經》上就講到這件事 你不看看現在我們這個武則天 那不就是《大雲經》裡講的那個 那個要來降臨做皇帝的人嗎? 哇!這武則天一看 我們這位小姐 看了之後非常高興 從今而後就拔擢他們兩個人 給他們很優渥的這個環境 如何這般 然後還自己出那個胭脂錢 私房錢 塗粉那個錢啊 去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那裡啊 去刻了一個大雲 大雲寺 大雲寺 刻的那個佛像現在很有名啊 如何這般 你會想這簡直-拍馬屁拍了太過份一點 如果你今天這樣談-你可以這麼說 可是你可要知道啊 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胡謅-謅出那種話來 讓她讓我們這位武則天武小姐 很高興之後 哎!她可是大力支持-佛法的弘揚耶 你要知道 她直接推動了華嚴宗跟什麼呢 華嚴宗的建立啊 那個法藏大師 他就在當時-被她請進去做國師的 然後就建立了-華嚴宗很重要的思想架構 你要知道除了天台以外 華嚴宗就是很重要的 中國的佛教的一個義學的內容 那你看要沒有武則天-這樣支持的話 他怎麼會這樣做 所以你說那個時代他講那個話 搞不好有那個時代-不得已的因緣 你怎麼說呢 所以說這件事情 我們在研究歷史臧否古人 「臧否」聽得懂嗎? 就說古人的好壞 那並不是我們研究歷史的重點 那古人有古人的因緣-你怎麼曉得呢? 重點在於我們要看待 那個歷史最後發生了-什麼因跟什麼果 做了怎麼事造成什麼好壞 這個事情才重要 所以不用去急著-忙著去說古人的好壞對錯 應該是說這論事而不論人 諸位這樣了解嗎?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這個呢-就是要牽涉史觀的關係 牽涉你價值解釋歷史角度-的問題 諸位這裡頭牽涉很多的觀念哦 諸位啊 我還是勸諸位出家人-要出一、二位 尤其是比丘出一、二位-研究歷史 來寫這一代的歷史 我要公開的呼籲要有這種人 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說呢 這演變當中 中國佛教的祖師大德們-所透露出來的 是一個怎麼樣子的情懷等等 以下就一一要解釋了 不過呢 時間已經到了 這裡頭牽涉的是 我們要用什麼角度什麼史觀 來看待祖師們曾經做過的事 好!那麼這裡呢 下面有很重要的訊息-要跟大家研討 那麼時候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節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