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中國佛教史 1 主講:法藏法師 我們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中國佛教史〉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今天呢 開始要來跟大家呢 研究中國佛教史 中國佛教史在三、四年前 差不多四年前 學人曾經在淨律學佛院-講過一門〈中國佛教史概說〉 那個時候大概就是四十份-四十個小時 那麼既然叫概說 當然這裡頭有概略的 依個人的講義 那麼就為講解的重點 那麼現在我們來上中國佛教史 那麼就是要有六十個小時-來進行它的解說 那麼這當中當然也會再重新 包括涵蓋了 〈中國佛教史概說〉當中-所提到的一些重要的內容 不但還要再包括 可能還要再加深的說明 這些時間呢 最近這些時候 學人呢 特別再將當時所講的綱要-請出來看 發現說在經過幾年之後 時代的演變因緣等等 更加深了我們了解我們呢 對於當時講概說-所提出的幾個重點 確實有必要再跟大家強調一遍 當然標題一樣啦 可能在說的角度上稍微不同 不過基本的意涵呢-我想它是很有意義的 那其次呢 既然我們以六十個小時-來講說中國佛教史 那我們也會以一本現代人寫的-或者現代人的研究寫的內容呢 做為一個這個研究的一個所依 我們閱讀我們講說的-一個根本的依止的文字 但是呢 在找尋這個 現代人寫的這個佛教史 當然主要就是有西方人寫 有日本人寫 那麼在最近這幾年呢 開始也有-我們大陸地區的學者寫 那麼各個角度是有所不同 我們要去找一本十全十美的-所謂教科書並不容易 那你說佛教史 那這當然中國佛教史就應該以-這個中國人寫的佛教史為主 這個是有時候是想當然爾 那麼事實上那還可以討論 不過這個暫且 我們這部分的說法我們暫且放 因為那個等到適當的時機-我們再來說它 中國佛教史 如果我們現在-說我們要來研究它 那麼這是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它 所以有關這方面的討論 中國佛教史也好 或者佛教史也好 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講 它到底它有什麼重要性呢? 那如果有重要性 那要以什麼心態去研究它 還有研究的效果-我們要得到什麼? 曾經有一些佛學院 我看那佛教史的課程呢 它都開給那個在家人去講 很少出家人去講它 那麼我呢 學人個人認為-這是期期不可的事情 佛教史 史觀啊 史觀 就是看待歷史的-觀念、角度、心態 這個啊 這牽涉到怎麼對歷史做解釋 從來人類的發展 在時間跟空間的流轉當中-它就留下痕跡 而歷史是不可能重複 每一個人生活著 若大若小的環境 若大若小的影響 你對這個時代就留下了痕跡 尤其是身為東方最主要的-精神文明的持有者 佛教 你的所行所為跟那個時代-有很大很大的影響 包括日本人的學者在內-他們也同意 整個東亞 特別是東亞 當然整個亞洲包括南洋一帶 它的主要精神文明啊 除了印尼、馬來西亞-稍有不完全這樣以外 但即便是這樣-它也是有很多內容在裡頭 交參在裡頭 比如說南洋一帶 東亞、北亞 中亞也差不多有啦 像印度也多少有-繼續在恢復當中 幾乎都受到佛教文明的影響 即便現在沒有 在古代也都留下很多-佛教的痕跡 可以說這個世界上面 除了基督教、回教 為主要的宗教文明 在影響著中亞跟西方以外 屬於東亞 亞洲包括南洋 這重要的宗教精神文明-那就是佛教 所以說佛教是世界的三大文明-三大宗教之一 而宗教又不同於一般的-文化藝術而已 它幾乎是一切文化藝術之母 諸位要了解 西方的音樂 西方的民主 西方的自由 西方的甚至於科學 它在某種程度上都受到了-基督文明的影響 那東方呢 東方的重要的人生哲學 為人處世的態度 甚至於一個國家的政策等等 自古以來也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互動 講制約是過了-但是它的互動非常大 諸位 所以這樣講起來 佛教的文明就歷史來看 它影響東方是非常深遠 然後歷史不能夠重演啊 那麼我們現在身為東方人 尤其是大乘佛法鼎盛的台灣 尤其依於台灣的多元社會 民主化社會 它充滿著活力 它也在向外輸出了現在這-五十年當中所孕育出來的 特別是台灣的特色的佛教-向外在留傳 那麼這個歷史不會倒退 在這種情況之下 我們知道我們現在走的路-是什麼路嗎? 我們知道我們今天這樣走-明天會怎麼樣嗎? 那我們 我們有沒有想到說 如果我們今天這種走法 是依於外在環境走出來的路 那有沒有改進的空間呢 有沒有預防它走到-不好的位置去的必要性呢 還有今天這個走法 在歷史上面-有沒有相雷同的經驗呢? 可以給我們做參考呢 或者今天這樣子的台灣的佛教 就歷史的洪流來說 它是必然的因緣結果 還是它仍然有-改善扭轉的空間呢 以及身為一個道人 他適不適合在這個 現在的時空當中 就渾渾噩噩的隨著某一些因緣 然後就這樣過完你的佛教歲月 還是應該更清醒一點的-瞻前顧後 然後說我們應該要做-適當的怎麼樣子的準備跟修正 讓歷史的經驗在我們-今後的日子當中產生效果 而不是說 反正大夥就這樣過日子嘛 那麼就這樣子-蓋廟弘揚佛法好了 我們希望好更好 有不好的地方我們發現 那我們給予修正 所以說研究佛教的歷史 就像研究人類的歷史一樣 它是希望 我們這個不可逆的歷史事件 能夠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呢 產生一種龜鑑 龜、龜鑑 所以以古為鏡可以知 以死為鏡可以知興替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 那麼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可以正我們的外表 是不是這樣子? 古人 尤其是中國人非常注重歷史 他希望從歷史當中擷取 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 一個地區 文明發展的痕跡跟經驗 然後給予未來做參考 雖然人類一向是很健忘 但就是因為健忘 所以我們才要再反省反省歷史 當然啦 古代發生過的事 是不是就在今天完全適合來-來對照 然後就說古代是這樣後來怎樣 我們現在應該這麼樣 有它雷同的地方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 這當然也不一定就完全一樣 因為不同的時空因緣 這個歷史發展的軌跡-是不會完全一致的 這也就是這樣 所以天底下的政客-從來不讀歷史的 那是文人才在讀歷史 那些政客就是看眼前的事-在那裡滾而已 這固然是這樣 可是宗教不同 宗教 尤其是佛教 尤其是佛教的出家人 特別是佛教的出家人 他是憑著理想 生命完全的投入 而成為一個出家人 所以他理當過一個更完整的-更理性的生活 無論是自利或利他 對不對啊? 所以他最有機會呢 純然的以歷史的經驗 做為我們未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的什麼? 重要參考 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目的、理由了嘛 我們又不像世間人 政治人物或者是-國際的什麼政客 或者國家的發展啦 他受到外在環境的相互制約 你即使是讀歷史也不一定管用 因為環境不一樣 但是佛教呢 佛教呢 它完全超乎在人類的 人類的現前的利益衝突之外 理論上說是這樣 利益衝突之外 它本來就是追尋著一種-內心的理想 要實踐成為一個淑世的 淑世就是施設 施設在這個社會、人群當中的-一種利他的行為 從內在的自利 到利外在的利他 它都依著一種佛教的-修行解脫的理想在進行 它最具有理想性跟理性 理性思考 那這種情況它面對的 雖然是不同的時代 不同的因緣 也不一定說過去的歷史-完全有相似的情況 當然不是 然而絕對過去的經驗-值得我們今天來做為一個龜鑑 今天來做為一個參考 因為我們要理性的來完成-我們自利利他的未來的工作 那我們就得要看看 過去歷史當中是怎麼做的 這很有意義的 所以做為一個修道人來講 研究歷史 特別是佛教的歷史 它是非常有意義價值的 非常有意義價值的 只是說你要用什麼角度去研究 你才能得到更好的內容跟經驗 這就牽涉一些思考了 你只是讀一讀啊 各宗派產生的歷史 怎麼樣怎麼樣啊 曾經有誰講過什麼話 曾經有誰創了什麼宗 曾經有誰怎麼修行 這樣算不算也研究佛教歷史? 當然也是 不過這自利有餘利他不足 這只能夠很局部的看到一個人 一個宗派 一個很局部很local 很局部的地方-在各別發生著什麼事情 這樣算不算歷史?是的 你如果用這種方式來研究歷史 你所得的不是很廣泛 所以我們今後來研究-中國佛教史 我們這六十堂課當中 我們試著用個更廣泛的角度-來理解佛教史 這是以這樣子能夠誘發-我們內在兩個重要的內涵 一個就是內自修的時候呢 應該要什麼樣子的意志 並且產生怎麼樣的篤定 篤定堅信說-嗯!這樣做是對的 內修也好 修行的理念 思想的領導 或者修行的方法 或者甚至於我們現在 我們說僧團的共住 歷史上是這樣做 那我們也要這樣做 這是內在的價值 那麼再來第二種價值是 哦!佛法的興盛-的大的原因是什麼? 哦!大的一個表現 大的一個條件是什麼? 衰敗的主要的因緣又是什麼? 就算我們今天 我們人微言輕不能夠改變什麼 可是我們可以去說明啊 乃至於我們可以去寫下文字啊 去勸告大家說 哦!歷史上曾經怎麼樣-所以佛教興盛 又曾經怎麼樣所以佛教衰敗 那我們去告訴大家啊 那我一個人固然扭轉不了佛教-或者大共業的因緣 可是讓大家都知道 大家來一起了解 謹慎的面對 甚至於一起來扭轉 哎!這就有價值了 因為佛教不同於一般的-人民團體或者是政治行為 它是純理想的 你只要把理念理想分析清楚 夠足以來說服-同樣是有理想的佛教徒的話 我想它的扭轉的機會是大於-世間任何的 任何的這個人民的團體 甚至於國家社會 甚至任何其他宗教 佛教非常注重理性 也非常注重什麼 先自助而後天助的這種-這種自我奮鬥的必要性 這樣諸位了解嗎? 所以啊 研究佛教史這麼樣重要 你怎麼可以由在家人來講解呢 學者 學者頂多是讀一點書 他有一些他的想法綜合整理 問題是讀多書-不等於多有智慧啊 那麼呢 綜合整理更可能-帶入他個人的私見 所以說要研究佛教史 它的目的既然是這樣 理論上說好歹就算說-研究者不是出家人 那解說者-來解讀這些研究成果的 也勢必要是出家人才可以 所以我常常說啊 講解佛教 反而是講經說 講什麼哪一部經 或是說一部什麼樣子的論 那在家人他只要有研究-他去講講 那敗壞還不會太嚴重 佛教史牽涉史觀、歷史的觀點 你怎麼解釋這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的事 並且解釋它的價值、它的意涵 它為什麼發生的因果 同時從這個因果跟意涵當中 來告知我們今後的出家人-或者佛弟子 應該怎麼樣-以這些因果歷史經驗 為我們今天今後的什麼呢? 榜樣或者警惕 哎呀!這個事情 怎麼可以落為一個 沒有宗教信仰 甚至於沒有宗教信仰的-所謂世間學者來解說呢 來詮釋呢 不能! 所以自古以來啊 寫佛教史最多的 就是律宗的門下的法師大德 代代有人 律宗最注重什麼? 最注重正法的住持 以及跟時代的關係 正法怎麼樣標舉 他因為研究戒律 了解到佛世時代的-佛法的相貌呢 特別是什麼樣子 以及佛要求的-佛弟子的生活形態 身口意的那種戒律的表現-應該是怎麼樣 而觀照到他當時-那個時代的現世因緣 他了解到-哦!差異有這麼一段 那麼各說各話的情況-根本就違背佛的戒律 所以律宗之門 律宗的法師、長老、大德 古代的律宗的大德 他特別對這種時代的那種正法 還有佛法的住持不住持 特別具有那種時代感跟護教感 很多情況都是由-對戒律有研究的大德來寫僧傳 而寫的僧傳就代表了-誰是足堪做出家人的楷模 這也代表了-什麼是修道人的價值所在? 這又代表了這樣 那你看在家人他怎麼可以告訴 來告訴出家人說 誰才是足以做為-你們出家人的楷模啊 這真是笑話 當然是要由出家人 當然是要由出家人來說明嘛 是不是這樣? 尤其是比丘來說明 比丘是七眾之首 是不是? 所以佛教史牽涉到-這樣子的一個價值的判斷 以及對未來的一種警惕的效果 這個當然應該要由出家人自己-來荷擔這種責任 而也應該出家人自己-好好來理解 那當然同時在家佛弟子呢 你也應該去理解 當然也應該去理解 我說詮釋者應該是宗教師 這點我想我們-泛說這樣子的觀念 讓大家能了解 佛教史牽涉一個佛教的興衰-很重要 再來啊 中國又是一個-特別研究歷史的民族 特別注重歷史的民族 所以自古以來的歷史學家們-他都知道 他說啊 一個國家可以亡滅 滅亡那只是短暫的 但是要是一個國家的-人民的歷史 民族的歷史也亡滅了 那這個民族就永無翻身之日 這是世間的史學家-他自己都知道這樣的意思 陳寅恪 這個民國初年的歷史學者 他曾經也在道教史的研究 的一篇文章當中提到 他說這個史存啊 這個歷史如果有留傳啊 大意是這樣 歷史如果有所留傳 那麼這一個宗教它就能留傳 如果歷史不留傳 這個宗教的歷史不留傳 這個宗教大概也就默默無聞 慢慢就衰微 這個他就舉了一個這個 大唐景教流行碑這件事情 這件歷史的文物來說 在這個大唐景教流行 景教其實就是基督教 其實就是基督教 在大唐帝國的時候呢 它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當時的長安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有點像現在的紐約 所以它非常有自信 接受呢 各種意識形態乃至宗教-來到大唐帝國的國境之內弘揚 不會小家子氣 這個遮遮掩掩、管東管西 不會這樣 那麼那個時候的景教-在大唐帝國留傳 這個是號稱與回教與佛教-是並齊的 那個他們的所謂教堂啊 也非常得多 相當得多 在那個碑上面的文裡頭-有描述這件事情 可是後來怎麼 中國的 中國景教怎麼都跑哪去了? 這個人、人口的成長很有限 那麼他們就說 他們沒有歷史 在中國的留傳 他也不一代一代的-保存這個歷史 所以使得後代的弘揚者本身呢 他當然也受到了什麼呢 沒有辦法受到歷史的啟發 他就提到這個原因 不過當然啦 嚴謹的立場來說-這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當然還待考據、待再研究 不過他提到說-曾經有這樣子的理由 不然其實我們很自然的-用常識來判斷也知道 其實理由不會只有這個 因為中國歷代 佛教進行了很多中國化的改造 所以它已經進入了-幾乎是本土宗教的這種狀態 這是中國的祖師的-一個努力的結果 那麼呢 景教呢 一直保有它原來-外來宗教的孤立色彩 這種孤立的色彩呢 你慢慢地跟中國文化-就還是保持隔閡 還是保持隔閡 你要知道宗教代表了-一種文化的內涵 那你一直不願意改變你的樣子-來呼應那個當地的文化 那那個當地的文化-它更早就存在了 它會產生一種排斥、排擠作用 會產生一種排擠作用 即便是有一時的興盛 那是周邊條件的原因 某一種特別時代的原因 它不會存得久 因為文化更可怕 文化更長遠而入人更深 入 「入」就是影響 影響得更深刻 這點以後我們再 談到中國佛教史的時候 佛教史的內部的時候 我們也會再提到這個問題 所以說歷史的留傳啊 在歷史學家來看 那簡直就是一個民族的命脈 如果這樣子來比較-比較來說 那佛教的歷史其實也是-佛教留傳這個地區的命脈 所以中國佛教史-也就是中國佛教留傳的命脈 我們今天我們生下來 我們沒有人教導我 我們怎麼知道要信佛啊? 固然是有人傳遞佛法給我們 可是有人傳遞佛法了 我們今天看到幾位-大德、大修行人了啦? 我們並不盡然看到幾位 很多我們並沒有 是不是? 可是我們怎麼知道-我們要過這樣的生活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應該要怎麼再向上提升 那不就是祖師大德的言論嗎? 祖師大德的傳記嗎? 祖師大德曾經做過的事情-的那些記錄 一直在影響著我們嘛 不是嗎?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我們雖然沒有看到古人-怎麼過日子 但是透過古人-所留傳下來的傳記呢 我們因此心中有一種-美好的憧憬 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跟理想說 古人走過那樣的路 我們應當也這樣走 這就是命脈留傳嘛 這就是命脈 我們再怎麼樣子沒有知識的人 我們也知道說 這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 我們也再怎麼-沒有佛教史的常識 我們也知道 在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影響中國特別得大 那一直影響到現在 各宗各派幾乎在那個時代 那個偉大的時代呢-出現 一直到現在我們也繼承著-這樣的宗派在學習 我們是不是這樣?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看這就是一種命脈 這就是你不會覺得 在歷史的洪流當中你是孤立的 你是沒有根的 你不會這樣覺得 像我們教學天台 那你一教學天台-你馬上就想到了 那隋朝時代智者大師 那到現在一千四、五百年了 的歲月了 你是在這個世間 你背後是這麼長的一個-時代的洪流 它的解跟行在支撐著你 所以你走得下去嘛 你勇敢的走得下去 你不是你自己自創一個-什麼東東的嘛 是不是? 當然今天台灣佛教也有一些人 自己在那邊修他的行 也領導了一群人 然後說我是這樣修、我那樣修 你看他完全沒有根源 他可以自創一派 他寫寫書或者閉閉關 然後出來就說他怎麼解釋佛教 那這個呢 呼嚨呼嚨一些跟他有緣的人-倒是可以 但對於知識份子 對於有傳承意識的佛弟子來說 那是動搖不了他們的 因為他有一個傳承歷史概念-在那兒 就算要自創宗派 那也要有像祖師大德-那樣子的手眼 跟那樣子的解脫的成就 跟表現出來的灑脫 那種自在生活 自在的生命相貌 坐脫立亡的這種三學的力量 他才有可能 不然有歷史傳承的概念-的佛弟子 他是不會相信這些 這些旁出的、異質化了的 自說自以為是的那種新興佛教 他當然就不信 那為什麼? 就是因為歷史的傳承呢 使得你有一套很好的抉擇-跟依止的標準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一個佛教史的-存在跟理解 對於一個道人的生命 對於一個道人的道格的建立 道格啊 道、修道的格啊 那種僧格 或者在家人講的那種宗教徒的-一種情操的培養 非常重要 所以這怎麼可以淪為在家居士 甚至不是居士 根本就是一個世間學者-來胡謅講呢 那他能講些什麼? 講一些知識給你 你得那些知識你能怎麼樣? 完全沒感覺 甚至還把你教壞了 所以說啊 佛教史特別是要由修道人-出家人來給予講解解釋 來給予詮釋 那牽涉很重要 它就是命脈 諸位!那是命脈 所以說諸位啊 要打起精神來 這未來的這個五十九堂課 這是我們很重要的 堅定我們道格 重新整理我們道格 開啟我們歷史的眼光 開拓我們時空的胸襟 那麼發展我們的菩提心 一個重要核心的一種課程 你可不要以為它跟三學無關 哈哈!恰恰跟三學有關 你想想看 修學戒定慧 內在裡頭要有一種修學的意樂 意樂什麼? 「意」就是意念 「樂」好樂 你有內在的意樂 你才修學得了那個戒定慧三學 那你說意樂從哪兒來? 除了從自己去實踐而來 剛開始要發動去學它 那就是從歷史史觀當中-來給予加強培養 比如說歷史當中你看到-佛教這麼樣的興盛 佛教曾經因為什麼原因而衰敗 所以我們今後應該怎麼樣自利-怎麼樣利他? 怎麼樣子來維護佛教的興盛-的一個因子 那我們應該怎麼樣子的內修? 你就自然產生這種道格了嘛 內化成為一種修道的意志 不動搖的一種向前進的 一種堅韌的意志而不退卻 這不就生起了菩提心了嗎? 像這樣不就生起菩提心了嗎? 是不是? 所以它可不是一個知識哦 很多人把它拿來 請一個在家人這麼呼嚨講一講 就是把它當知識看 我想道人 他沒有必要學任何世間的知識 如果他不是為了修道 不是為了利他自利的話 諸位要了解 所以我們 我們哪有什麼時間 來學什麼世間那些-無聊的知識啊 如果不是為了自利利他 如果不是為了-建立佛教的長遠之計 如果不是為了住持佛法 是不是啊? 所以我們一切的教門-都要向道上會 那當然佛教史亦復如是 要向道上會 所以千萬不要說-它可能跟戒定慧無關 哦!恰恰有關 一個人呢 面對修道的時候退與不退 除了說什麼體力啦 什麼一不一樣啦 其實最重要就是-你內心裡頭堅不堅持 你不堅持 你不堅持你就會退 你堅持你就不退 出家是長遠之路 有人出家一半他還俗了 還俗無所謂 可是他為什麼還俗? 他剛開始為什麼出家? 他就是僧格沒有建立嘛 他不能夠對出家的價值-建立那種崇高無上的認知嘛 他甚至於 有些出家師父甚至還自甘墮落 乃至佛弟子啊 貪求名利 佛法就叫你不貪名利了 富貴於我如浮雲 為什麼倒過來會貪呢? 甚至於有一些 有一些出家人還攀緣附勢 去跟政治人物去攀附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那就是他道格建立得不夠堅固 道格沒有清晰起來 沒有高尚起來嘛 是不是? 那就是佛教的史觀呢 佛教的僧格呢 沒有 佛教那種教徒的情操呢 沒有給予堅強的建立堅固起來 所以說他出了家了 即便他沒還俗 他也悠悠忽忽過日子-堅持不了 所以說能夠堅持 誰修道不退 那個能夠堅持 靠的不是體力 靠的是意志 而意志是來自於-一種正確的什麼呢? 正確的佛教的價值觀 正確的修道的價值觀 由於這個正確的修道價值觀 內化成為一種修道的意志 也依於這種正確的修道意志 使你的精神不退 使你念念之間發起自利利他 上求佛法下化眾生的-這種菩提心的意志 所以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 從共住人際上所發生的困難 從修行自修增上上的困難 從自己面對自己的生活的-欲望的超越上面的困難 修行遇到了障礙的困難 這些困難當中 你會有一個堅定不動的信念 說三寶在加被我 古人也這麼多走不過來 最後他堅持就走過來了 我也得堅持 利益眾生 哎呀!好難啊 眾生真是難度啊 多少人退了 可是呢 你要是有正確的史觀你就知道 如果我退了 這宏大的佛教歷史的洪流 將要怎麼樣傳承下去? 我怎麼可以退 只要我一個人不退 我影響別人也不退 那大家都不退 那整個佛教就向光明面旋轉 那這樣再苦你也撐下去啊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你必須從佛教的史觀當中 萃取、萃飲 去萃飲 「飲」喝進去 喝進那個什麼 喝進那種法的甘露 跟在修道上面堅持的這種資糧 這樣講佛教史是不是一種教門 是一種教門 絕對是一種教門 甚至連佛陀他自己也講佛教史 你也不要騙人了 佛陀自己在創造佛教歷史-他怎麼講佛教史? 你看看哦 佛教佛陀在制定戒律的時候 他就會說 喔!我今後當制如是如是戒 因為呢 過去諸佛亦如是如是制 你看他也拿歷史來談 他告訴你說-我這個戒律不孤立哦 過去諸佛都有結夏安居-現在我也都結夏安居 過去諸佛都制定了-不殺生不婬欲不如何 不偷盜等等這樣子 那我今亦如是制 他也會在律上面也提到 哦!有歷史的傳承 你看看 是不是啊? 所以即便是佛陀-他也要引用歷史上面的連結 來加強弟子們-在戒律修行的傳承 跟行法的意義上面的一種-更深刻的怎麼樣? 仰慕、實踐跟堅持 諸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這樣講起來 哎!諸位不要輕忽佛教史 哦!不要輕忽佛教史 有了正確的佛教的史觀 我們能夠客觀的了解-佛教的興衰 修行的什麼呢?邪正 以及利生的什麼呢 利生的善巧方便 以及什麼該取?什麼不該取? 的方法你都會比較了解 你也會知道今天你所做的 將會在未來留下痕跡 因此你會謹慎你今天所做的 這都是一個有佛教史觀的人 他平常看待任何一件事情 他都會憶念到這些事情 你跟一個沒有-佛教史觀的人來講 他就說哦 他嘴裡講我要修行 他就修他自己 他不知道今天所做影響明天 影響後天 所以佛教史觀 特別是對那個在寺院當中-做為一個領導的人 尤其特別對那個今天站在 這個佛教領導地位上面的-那個大德呢 您諸位呢 是務必呢 要去注意它 因為您所做的就被記錄下來 那後代的人呢 後代人他是沒辦法貼近看你-你個人的真正想法 他就看外表的記載 所以今天台灣佛教怎麼做 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 乃至一百年、二百年之後 這些做的人 在檯面上的人 通通可能就被叫祖師了 結果你們這些所謂的祖師-幹的是啥事? 是什麼事? 那就變成那個時代的人的圭臬 那個時代人的榜樣 那不就完了 好壞你馬上就立下因果的關係 是不是啊? 所以說我們也得要對歷史負責 這個都是歷史史觀-給我們的一種警策 就基於以上這些簡易的-我這樣子泛泛的說 還不基於文字 先這樣泛泛的說 諸位就能了解到 佛教史的理解 其實對一個道人來講 它是會歸於修行的 也直接牽涉到整個佛教-興衰存亡的 同時它也能夠提醒我們-邪正判別的 如法不如法的抉擇的 它都能夠給我們這樣子的-一個好的標準 諸位啊 這樣子是不是大家-要能生起意樂 歡喜研究佛教史的念頭來啊 好!那麼如果這樣子 我想這開場白就講到這兒 現在我們翻開這個講義 〈中國佛教史概說〉 這個屬於講義的部份 黃色皮的這部份 這是學人當時在講-〈中國佛教史概說〉 的時候所簡易編的-一本薄薄的講義 這裡頭提了一些重要的觀念 我們將依序的再重複的怎麼樣 講說重複的講說一遍 因為它非常得重要 我們有必要再給予講說它 那麼這裡頭呢 有一篇小小的序文 這個講義有一篇小小的序文 當時也是在百忙當中-我簡易的寫的 但是呢 其實很不滿意 我自己後來現在看會覺得-好多事情可以談 好多事情可以談 不過呢 這個以待未來 那麼現在呢 我們也來看看這篇小小的序文 這佛教史的意義 研究佛教或者-佛教史這門科目的意義是什麼 大概就是這樣 或說這樣子的理解 理解佛教史的意義又是什麼? 大概就是指這個意思 這個標題的意思 佛教史的意義 那麼我們來唸一下 一段一段的唸 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對於歷史的理解 可以啟發吾人面對未來的智慧 同時亦能對現在的處境-產生一種警惕與修正的作用 這是歷史研究的最重要價值 中國佛教史的研究 其對佛子的意義 尤其更是如此 大家放掌 我們可以一起唸 這首先開宗明義-簡單地說了這麼一段話 就是有點像我剛剛講的-那個所謂開場白 內容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這是就整個集團來說 整個國家民族 或整個的團體來說 興替 替是更換 興是興盛 這是興盛還是衰敗呢? 也就是興衰的意思 以史為鏡 鏡就是一種什麼呢? 一種啟發 一種標準 「鏡」這裡講的為一種標準 以歷史的發展做為一種啟發 做為一種標準 我們就可以知道 一個時代是怎麼樣子會興盛? 怎麼樣子會衰敗? 所以我們如果對於歷史的理解 它就對 對我們來說 我們啟發我們面對未來-我們要有所智慧 講智慧是一個廣泛的-廣泛的意思 也就是怎麼樣自利? 怎麼樣利他? 怎麼樣子依於這個歷史的經驗-我們來自利利他 我們來讓佛教長治久安 做為一個佛弟子念茲在茲的是-自己的道業以及佛教的興盛 諸位!這才是佛弟子 那不關乎大小乘 你都自然會是這樣 那才是佛弟子 你如果說我自己修就好了 那佛教興衰我管它去死 那這你不可能的 世間不會有這種佛弟子 剩下來只是說你有多少力量 能夠想多少事 能夠做多少事 這樣子有差別 或者是你的私欲-強過了宗教的情操 所以你不會去想它了 你甚至於不想修行了 你想搞那個佛教的外表-那麼名利的內在 那這就等而下之 不說 不然只要是一個真為修行 真為佛法來投入的佛弟子 無論出家在家 你都是重點就這兩個 自利 那怎麼樣讓佛法長治久安-佛法弘揚 對吧? 所以這就是我們怎麼去這樣做 自利的跟未來弘揚的 我剛剛說了 那我們要什麼方法 能夠修正我們現在所做 能夠加強我們現在所做 那就是以史為鏡 那麼同時亦能對現在的處境-產生一種警惕與修正的作用 這是就負面的價值來說的 就是說 哎!歷史曾經發生怎麼樣 然後它有什麼-不好的情況發生了 那我們今天也來比對比對 我們要警惕我們自己-不要走成那個樣子 你比如說三武一宗 滅佛的 中國有四次滅佛的事件 每一次事件都要你-警惕的去理解這是為什麼? 那今天有沒有相對的 相類似的情況呢 如果有的話怎麼辦? 應該怎麼避免啊 這是警惕跟修正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是歷史研究的最重要價值 那我們研究中國佛教史 也是要得到面對未來的智慧 一種有必要在現在 透過歷史的理解-來給予修正跟警惕的部分 我們要從透過歷史來理解 這都需要由我們修道人的眼光-來給予詮釋跟理解 當然啦 正確的運用材料 正確的理解歷史發展的內容 這也是很重要的 關於這部份 我們再稍後也會提到 歷史它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 被文字或者現在講叫多媒體 各種媒體所記錄下來 問題是那些資料要怎麼解讀? 怎麼找尋? 那怎麼組合? 哎!一樣的資料 經由不一樣的組合-跟不一樣的詮釋 你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佛教 不一樣的歷史結論的 你要知道 那你知道意思嗎? 一件事情發生了 不同人看法它解釋不一樣 你看報紙就知道了嘛 同樣一件事情在發生 同樣的人講一句什麼話 不同的記者不同的報紙 寫下的角度完全不同 感覺完全不同對吧? 所以說歷史 它真的能夠被重新還原嗎? 如果歷史不能夠還原 那我們以史為鏡 那到底以什麼為鏡啊? 那個哪一種歷史啊? 凡此之類這個也會-我們在未來也要適當的先提到 在真正進入佛教史之內、之前 我們都要先解決-這樣的認知才可以 好!那麼我們這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大家合掌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