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華嚴十住品 第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 大家好 我們這個學期 準備講華嚴經-十住品跟十行品 我們知道華嚴呢 有三種 第一個叫做六十華嚴 也就是東晉的時候 佛馱跋陀羅所翻譯的 那是在西元四一八年的時候-所翻譯的 我們叫做舊譯 我們這次要所講的華嚴呢-是屬於第二種 叫做新譯 是八十華嚴 這個是唐朝的時候 實叉難陀翻譯的 是在西元六九九年 當然實叉難陀翻譯的-不是全部他翻譯的 是將所有的 已經翻譯的-就不在重翻 沒有的補上去 所以我們稱為實叉難陀譯 我們這次要講的就是 八十華嚴裡面的-十住品跟十行品 那麼另外一種華嚴呢 我們稱為四十華嚴 所謂四十華嚴就是 唐朝的時候 罽賓般若三藏 也就是在西元七九八年的時候-所翻譯的 而這個四十華嚴呢 可以說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的詳解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把華嚴經 念五十九卷以後呢 然後再讀四十華嚴 那麼這個就是一個完整的-理解華嚴經的大義 這個是弘一大師 他教我們 把八十華嚴跟四十華嚴-合在一起念的話 比較能夠掌握華嚴經的大義 那麼現在我們這個學期 為什麼要開這個十住品-跟十行品 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所看到的佛教 我們所了解的佛教 似乎跟我們人生啊-都是脫節的 理論是理論 可是現實人生呢-又好像是行不通 那麼這樣子信佛學佛 始終呢 好像是使不上力 理論歸理論 而實際的人生-又是煩惱一團糟 這個是值得我們來檢討 我們信佛學佛的一個態度 不管什麼樣宗派 所有的一切 都是導歸於覺悟的路上去走 那我們研究佛法 一切都要回歸到現實的人生 尤其是回歸到我們自己-身心的淨化 假如不能對自己身心的淨化 回歸於現實的人生 那麼這個佛法呢-只是一個空洞的理論 但是十住品跟十行品呢 就是要我們-回歸於現實的人生當中 如何地去面對-我們的父母妻子兒女 我們的鄰居 甚至全人類 包括一切眾生 所以研究佛法 一個重要的-就是我跟眾生之間 我如何去面對 因為我們一個人-不能獨自一個人 活在深山裡邊 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社會-群體 家庭 公司 所以我如何面對眾生 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那麼另外一個呢 是 我如何面對我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如何來調整我內心的世界 讓自己不會身心矛盾 讓自己呢-遠離這個憂鬱症 躁鬱症 所以佛法要探討的這個是 我如何面對自我的身心 怎麼樣去調適自我 第三個問題是 我如呵面對這個世間-這個世界 畢竟環境影響我們-非常非常地大 可是依於目前我們所了解的 我們人類-一直在破壞這個地球 那這個跟我們的身心有關係 人類在物質欲望方面呢 可以說是無時無日呢-不在增長 可是地球就這麼一個-資源有限 那麼我們不斷的破壞大自然 所以大自然開始反撲 怎麼樣反撲呢 用這個土石流 大的海嘯-大的地震 那麼這些呢 都是我們人為所召感的 那麼我們研究佛法 一定要扣緊這三個 我與我的內心 我與眾生-我與世界 如果佛法離開了這三個主題 那麼就變成了一個玄談-一個玄論 所謂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與現實人生呢毫無所助益 這個不是佛法的目的 這是我們為什麼要講十住品-跟十行品的一個重要的理由 第二個就是說 我們現在很多信佛學佛的人 那麼越信佛越學佛以後呢-變成非常非常的消極 覺得活在世間真得是多餘的 活在這個世界上是一種苦難的 是多苦的世界 人生沒有意義 那麼這種想法呢 跟佛經裡面所探討的呢-完全都是 可以說是互相違背 而這一部經著重在我們 現實的人生當中-如何去超越自我 不但要超越自我 而且要跟眾生一起走向-覺悟的彼岸 如果一個人自我內心的淨化 就自以為足的話呢 這個不是佛菩薩-來到世間的目的 我們一個人自身清淨了 這個沒有什麼多大的好處 必須跟眾生一起成長-一起淨化 這才是佛菩薩來到世間的-一個目的 所以十住品 十行品 就是要告訴我們 如何來淨化我們的身心 如何跟眾生能夠一起-邁向覺悟的彼岸 然後能夠讓這個世間 變成更美好的世界 那所謂莊嚴國土 淨土世界 這個是我們講到 為什麼要講十住品-十行品的這三個動機 那麼龍樹菩薩有一部論-叫做十住毘婆娑論 這個十住毘婆娑論呢 不是講這個十住品-反而是講到十地品 因為菩薩的修學的過程當中 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然後十地 所以龍樹菩薩有這個-十住毘婆娑論呢 不是在解釋十住品的內容 而是在解釋十地品的 關於這一個菩薩的位置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呢 依我們的研究就是說 他的執著 內心的執著 越來越少 越來越少 所謂破一分無明-就證一分的法身 所以這一個位置越高 表示他破除了內心的執著呢 就破的越乾淨 到最後生相無明破了 就變成等覺 妙覺了 成佛了 所以這一個十住品 十住品 就是要讓我們從內心的淨化-到跟眾生的諧調 引導眾生走向善的 光明的 然後我們一起創造莊嚴的世界 所謂淨土世界 這是我們講到十住品 十住品 現在我們可以看這個經本 十住品第十五 這個是華嚴經 八十華嚴裡面-第十六卷 在第十六卷裡邊 我們看一段這個經文 爾時 法慧菩薩 承佛威力-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 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 名曰法慧 普現其前 這個是講到這部經-十住品 這一品 是由法慧菩薩 我們講華嚴經 華嚴經 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講的 而是許許多多的菩薩在講 然後佛來印證 所以華嚴經不是佛一個人-就從頭講到尾 而是許許多多的因緣-眾生的根機成熟了 這些菩薩呢 佛 菩薩都像在演戲的-一問一答 把這個真理 讓眾生呢 得到受用 所以法慧菩薩呢 承佛的威力 仰仗佛陀的慈悲 智慧的加持 菩薩要講經說法也好 那一般的習慣是先入定 入定 那菩薩 法慧菩薩 他入了什麼定呢 這個無量方便三昧 無量方便三昧 我們講到這個方便 千萬要記得 方便不是隨便 方便是智慧 加上慈悲 有了智慧 有了慈悲心 能夠種種的善巧方便 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的 是這種方便 而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隨隨便便 那是大不相同 所以這個方便呢 是從智慧 根本智 所起的妙用 這個是講到法慧菩薩呢 所入的這個定呢-叫做方便三昧 從這個地方-我們得到一個啟示了 什麼啟示呢 我們眾生因為心太亂了 這個心太亂了 所以不能控制情緒-不能控制煩惱 不能制伏煩惱 情緒來的時候 容易惹事生非 再加上因為這個心很亂 所以煩惱來的時候呢-沒有辦法制伏 又沒有洞察力 失去了洞察力 對事理不明 所以我們世間有一句話說 我們學者的萬病 我們一般人的通病 就一個字可以對治了 那叫做靜 學者萬病 唯有靜字可以治得 就是說 這個靜 是一個最大最大的一個力量 可是我們眾生呢就習慣在-讓這個心散亂 在散亂當中呢 所以不斷的去找尋刺激呢 來安伏這個散亂的心 那菩薩入定 能夠得到智慧 對事理能夠分明 所以我們一個人啊 平時一定要養成 培養自己這種定靜的性格-才能擔當大事 才能夠在忙亂當中呢-不會妄動 而在順境的時候呢-不會放逸 這個是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啟示 修這個定、靜的功夫呢 對現代人來講是特別的-更加的需要 我們一般人心靜不下來 始終都是在散亂當中呢 在攀緣 尋找刺激 這是眾生的毛病 如果我們每一天-能夠抽個五分鐘、十分鐘 來讓這個心靜下來 它會產生很奇妙的力量 一方面身心健康 有所助益 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IQ呢-增長 讓我們的EQ呢-得到加分 這個對我們 要擔當大事業的人來講-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非常重要 我常常比喻說 我們一個人-不吃 不喝 不睡 這個身體是受不了的 我們的心-也要吃 也要喝 也要睡 它吃什麼呢 它吃這個書本 我們讀書就是讓我們的心靈 在吃高單位的營養物了 我們入定 我們打坐入定 這個心靈得到休息了 否則的話 我們一天到晚 白天忙著妄想-晚上呢 又忙著作夢想 這個心從來沒有休息過 所以感覺很疲倦 很累 活得很無奈 這個就是我們的心 沒有經過訓練 不斷的在妄想當中呢 它變成很疲累 很疲累 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慌慌張張 沒有定力 順境的時候呢 就放逸了 逆境的時候呢 就妄動了 這個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 所以從這個地方 得到了啟示 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 隨時隨地五分鐘、十分鐘 十字街頭好參禪 坐公車、上班的地方 只要有五分鐘、十分鐘 很簡單的-只注意自己的呼吸 這個呼吸呢 不管它是長、是短-是粗、是細 我們只是靜靜地-去看著自己的呼吸 而不是去想像這個呼吸 而只是單純的注意身心的實相 而不是去想像-這個呼吸是長、是短 正確的了解-呼吸的長短粗細快慢進出 只要五分鐘很快的 我們可以讓心靜下來 我們知道呼吸的息 安息的息 就是一個自己的自 然後加一個心臟的心 自己的心連在一起 就是當我的呼吸跟我的心-扣在一起的時候呢 生命得到了安息 得到了充電 所以以現代人來呢 上班族也好 尤其是上班族的人 非常的緊張 非常的競爭 所以我們必須養成一個習慣 隨時隨地只要有五分鐘的-這種空閒 趕緊的把這個腰椎挺直 胸背挺直 全身放鬆 眼睛閉起來 然後就是注意自己的呼吸 很快地我們的身心就得到-調適了 所以這個對現代人來講-是特別的需要 所以菩薩要說法之前呢 先來一個示範 怎麼示範呢 就先入定 先入定 那麼法慧菩薩呢 祂入的是無量方便三昧定 三昧就是定了 以這個三昧力所以召感什麼呢 召感十方 各有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呢 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呢-皆同一號 名曰法慧 普現其前 因為菩薩入定了 所以十方的諸佛來加持 來加持 這個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諸佛呢 也叫做法慧菩薩 這個字很有意思了 很有意思了 在入定的當中 見到十方諸佛來對祂說了 我們看這個經文說 告法慧菩薩言-善哉 善哉 善男子 汝能入是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善男子 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諸佛-悉以神力共加於汝 又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威神之力 及汝所修善根力故 入此三昧 令汝說法 這個地方 十方諸佛 來讚嘆了 說法慧啊 法慧菩薩 很難得你能夠入這個-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因為菩薩入這個-無量方便三昧呢 是為了要說法 從定起來以後呢 就是要說法 那為什麼說法呢 就是慈悲心了 慈悲心來令眾生呢 從迷迷糊糊的人生-走向光明正覺的人生 這是法慧菩薩的慈悲了 當然要有智慧啊 所以菩薩先入定 然後呢從定起來以後呢-要說法 菩薩入定的時候-十方諸佛 現前了 就對祂說 這個很難得 很難得 善哉 善哉 非常非常的難得 十方諸佛啊 來用種種的法力 來加持 十方諸佛呢 看到這個法慧菩薩-即將說法呢 祂們共同來護持 我們世間有一句話叫什麼呢 叫 一佛出世 千佛擁護 就是說有一尊佛-來應化在世間的時候呢 就有一千尊的佛呢 當然不止一千尊啦 就千佛擁護 十方的佛菩薩呢-都來當配角 只要有主角出現的時候呢 欸 配角就出現了 法慧菩薩 即將說法 所以十方諸佛呢 就來加持 來加持了 說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 及汝所修善根力故-入此三昧 意思是說法慧菩薩-你能夠入這個三昧 那是因為有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 毗盧遮那呢就是釋迦牟尼佛 這個地方講的毗盧遮那佛呢 我們叫做清淨 清淨法身佛 那在華嚴經裡面呢 毗盧遮那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你能夠入這個菩薩方便三昧呢 菩薩無量方便三昧呢 這個是由於毗盧遮那如來-往昔的願力 威神之力 還有你所修的善根力 你自己的精進 那這些配合起來 才能夠入這個-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接著就說了 令汝說法 有了入這個定-才能從定 起來說法 這個地方呢講出好多個理由 說為增長佛智故 深入法界故-善了眾生界故 所入無礙故 所行無障故 得無等方便故-入一切智性故 覺一切法故 知一切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 這個是講到 法慧菩薩 能夠入定來說法 有這個十種的利益 令眾生 令眾生增長佛智故 因為菩薩說法 不是我們一般的閒聊 菩薩的說法-是為了增長自己跟眾生 這一個佛的智慧 我們因為沒有佛的智慧-所以迷迷糊糊 不知道生從何來 死從何去 也不知道自己內心的世界 也不知道眾生的根性差別 所以迷迷糊糊的 對自己、對眾生呢 造成了許許多多的困擾 這個就是沒有智慧 沒有佛的智慧 菩薩的說法 是要讓眾生 能夠深入法界 所謂法界 就是一切有形 無形的-生理的 物理的 心理的 所有這一切現象 我們稱為法界 那界呢 是一個界限的意思 比如說地 水 火 風 地界 水界 風界 火界 這個各個有差別 有界限 它的作用呢 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稱這個法界的界 也就是說任何一法-它有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相貌 不同的型態 各個是不同的 菩薩的說法就是要讓眾生 能夠通達法界的如實相 這是第二個功德 第三個 善了眾生界故 從菩薩的說法裡邊 能夠讓我們去了解眾生的心性 眾生的心在想什麼 希望什麼 作什麼 菩薩因為有智慧 所以能夠善了眾生界故 所入無礙故 這個地方的入 就是通達 通達 我們身心世界的如實相呢-沒有障礙了 那通達以後呢 還不夠 所行無障故 我們通達的真理 必須回歸於現實的人生當中 跟眾生接觸 然後呢善巧方便的引導眾生-走向善的 光明的 所以有了智慧-有了禪定的功夫 才能夠所行無障 我們平時啊-因為智慧不夠 知識不夠 總覺得 書到用時方恨少 覺得有所不足 做起事來呢 就是許許多多的障礙 這是表示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知識不足 所以就所行有障了 一個人 譬如說一個權威 一個專家 他懂得種種的知識 所以他知道這些-一切問題的核心在哪裡 怎麼去解決 所以一切都能夠迎刃而解 所以菩薩-有禪定的功夫 有智慧 就能夠所行無障故 得無等方便故 菩薩的利益眾生-不是死板的 不是刻板的 是種種善巧方便 來引導眾生 所以說 得無等方便 入一切智性故 菩薩的說法 就是要引導眾生-達到一切智智 一切智智就是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 覺一切法故 我們之所以 跟凡夫聖賢有這麼大的差別 聖賢覺悟了一切無為法 覺悟了一切法的實相 那我們凡夫呢 就是對一切法呢 迷迷糊糊 不能覺悟 這個是聖凡之間的差別 知一切根故 因為眾生的根機 千差萬別 菩薩的說法必須應機而說 了解眾生是上等根機-中等根機還是下等根機 說法呢-才不會讓眾生有所誤解 接著說 能持說一切法故 也就是說 菩薩因為有禪定 有智慧-有戒定慧 所以能夠說一切的法 而不違背佛陀的原意 而且能夠保持法的純淨 不會加油加醋的 讓這個法變質了 目前我們說現在是末法時代 我們聽到的佛法 許許多多都是變質的 灰色的 這個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真正的佛法 是一個積極擁抱生命-擁抱蒼生 可是我們看到的佛法 似乎是消極的 悲觀的-厭世的 遁世的 這個跟佛陀所說的法 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以我們特別選這個-十住品、十行品 讓各位了解純淨的佛法 是怎麼樣的面對自我的身心-而擁抱蒼生 不疲不厭 這個是講到法慧菩薩 要講這部十住品的時候呢 先入定 然後十方的諸佛來加持-隨喜 讚嘆 這個是先講到十住品的這個 可以說是序品 它的一開始的時候呢-來先敘述 講這部經的人 法慧菩薩 祂怎麼樣入定 然後講這部經的目的是何在 然後獲得了-十方諸佛的放光加持 接著說了 所謂 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這個地方十方諸佛呢 就說了 說 發起諸菩薩十種住 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菩薩的說法 也是要仗三寶 十方諸佛來加持 來說這個法 那佛來加持跟我們一般 信徒啊 到寺廟裡面 說 請師父加持啊 什麼插這個吉祥草 還有什麼用大悲水來灌頂-或者是怎麼樣子的 可是這個地方呢-並沒有這個儀式 所以我們現在所看的 現代人我們所遇到的-這些加持的儀式呢 跟這個原來的加持的意思-是不太相同的 好像我們得到一個什麼 不是的 我們可以看看 是時 諸佛呢-即與法慧菩薩無礙智 無著智 無斷智 無癡智 無異智 無失智 無量智-無勝智 無懈智 無奪智 可見呢 菩薩來加持我們的 不是讓我們得到一個什麼東西 不是 反而是什麼呢 是減少 減少障礙 無礙智 有智慧 有辯才 有慈悲 當然就沒有障礙了 所以菩薩的加持 第一個就是要我們啊-有慈悲 有智慧 有辯才 自然就說法無礙了 還有一個是什麼呢-叫無著智 眾生的毛病就是執著 說什麼 就執著什麼 所以這個地方 佛 十方的佛 來加持的一種智慧呢-叫做無著智 就是要這個法慧菩薩呢-無執著 我們通常講經說法的時候 我們都會先看聽眾 第一個是多呢 還是少 是年輕的呢 還是老年的 是男眾呢 還是女眾 這個是什麼呢 是執著 這就執著了 所以在說法的過程當中 這個無著智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一個是什麼呢-是無斷智 無斷 我們佛法裡面-常常會用到一個字叫作空 但是一般人容易誤解 空是沒有 什麼都沒有 但是 不是這個意思 空 含有充實的內容 空是形容萬事萬物 沒有實實在在-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性 一切一切都是隨著因緣而變化 隨著因緣而生起 隨著因緣而消滅 所以從體性上來看呢 一切是空性的 但是呢 因果現象 又是宛然而有 所以不著空 這個還要進一步的什麼呢 不著斷滅 一般人比如說 人死了 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 這個叫做斷見 叫斷見 菩薩不能有斷見-也不能有常見 所謂常見就是說 人死了 永遠變成人 男人永遠作男人-女人永遠作女人 但是佛法裡面不是這樣講 男人會變女人-女人也會變男人 從個性上 從生理上 隨時都會再變化的 而且在一生一死當中 隨著業力呢 是不斷在變化 所以不常 不斷 那才是佛法 所以無著智就是不生 無斷智就是不滅 不生不滅-才是佛陀講到空的真實義 無癡智 這個地方無癡的癡-愚癡的癡呢 並不是說什麼都不懂的白痴 不是這個意思 無癡就是說沒有無明 沒有邪見 我們眾生容易犯的毛病呢-就叫做邪見 執常 執斷 執我 執我所-這個愚癡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無癡智 無異智 無失智 無量智-無勝智 無懈智 無奪智 這個就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特別要注意的就是 我們講到這個無異智 異就是變異的異 變異的異 差別的意思 在我們眾生的心境裡面-認為佛法 總是想在現實世界之外-去找一個理想的世界 而佛法呢 是說理想的世界-就在現象的世界裡邊 不要在現象界之外呢-去找一個理想界 理想界就在現象界去尋求 去從自己的心性上改變 而不是說離開現象的 這個差別現象界 另外有一個理想的 無差別的-這個境界 那這個叫做異 那這個地方叫做無異智 就是說萬像是差別的 但是我們不在萬象差別之外-去找一個理想的一個理想界 所以就現象 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這種-差別混亂 而是我們內心裡面-沒有智慧的時候呢 我們的心亂了 所以我們看到的這個世間-是亂了 我們的心靜下來了 所以心靜 國土淨了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 笨的人改變世界 聰明的人呢 改變頭腦 從我們內心裡面去改變 所以這個叫做無異智 無失智 那我們一般人的知識 尤其是我們背誦的東西呢-很容易忘掉 菩薩一悟呢 就千悟了 悟了以後呢 就不失了 這個智慧永遠一得就永得了 那我們眾生的毛病呢 丟三忘四的 這個是眾生的毛病 菩薩呢 說法的人 沒有這個東西 叫做無失智 無量智 那是我們眾生的心量有限 這種了解也是很有限 但是菩薩的智慧呢-是無限量的 所以叫無量智 無勝智 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 沒有辦法超越它了 無勝智 無懈智 這是我們眾生的毛病了 我們眾生稍微努力一下子-就覺得累了 躺下來了 休息了 懈怠 懶惰 就放逸了 但是菩薩就不同了 祂是積極的 勇往邁進 不會覺得身心的疲倦 這個我們會了解就是說 因為菩薩有定力 不會胡思亂想 我們會感覺很累 那是因為我們胡思亂想 不懂得調養身心 尤其是我們一般人-生活日夜顛倒的人 這個身心非常非常地疲倦 晚上太晚睡覺 肝臟受傷了 所以整天昏昏沉沉 很疲倦 這個是生理上的顛倒 生理上的顛倒 老是覺得很疲倦 星期六 星期天-睡了兩天還是很累 這個是一般人的毛病 生活不正常 所導致身心的這種不調 一個有智慧的人 善於調理自己的身心 善於打理自己的身心 讓這一個心時時刻刻-都在自我的掌控當中 不會胡思亂想 不會胡思亂想 所以他不會覺得身心很疲倦-活得很無奈 而是對自己的身心時時刻刻-都掌握的清清楚楚 然後對事理判斷的正正確確 然後用起心來呢-都是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 我們眾生用心不是用太多-就是用不夠 所以事理判斷呢 不清楚 做起事來呢-都是東牽掛 西牽掛 這個就是什麼-沒有定力 沒有智慧 所以 菩薩要說法的時候 十方諸佛來加持-這個十種的智慧 最後一個是叫做無奪智 無奪智就是說天魔外道 不能從菩薩的智慧裡面-把這個菩薩的智慧奪走 這個無奪智 我們再簡單的念一下子-十種智慧 一個是無礙智 一個是無著智 一個是無斷智 無癡智-無異智 無失智 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 無奪智 那麼你想想看-我們一個人有十種這種智慧 當然說起法來 就能夠跟法相應了 就能夠契合佛心 不會違背佛陀的三法印 接著說 何以故呢-此三昧力 法如是故 是時諸佛各伸右手-法慧菩薩頂 法慧菩薩即從定起 這個地方就是講到 十方諸佛用十種的智慧 來加持法慧菩薩 為什麼法慧菩薩-有這麼大的福報呢 何以故呢 此三昧力 法如是故 這個意思就是說 只要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 只要入這種三昧 那自自然然呢-就能夠召感十方的諸佛 來加持給予十種的智慧 是時諸佛 各伸右手-法慧菩薩頂 就是十方的諸佛 用這個右手 右手 來摸法慧菩薩的頭頂 那這是一般講叫加持 加持的意思了 十方諸佛用右手來加持 這個有很特殊的意義 通常我們講左手呢 代表智慧 那右手的話呢 我們代表感情啦-或者是一種力量 也就是說付之於實踐 為什麼不用左手 這個很有意思了 通常我們講這個左手代表理性 右手呢 是代表行動 感情 行動 所以我們研究-為什麼要用右手 這就是說菩薩 你學了這麼多的佛法 必須跟眾生來分享 這個跟眾生分享 必須要有所行動 所以用這個右手來加持 這個是講到法慧菩薩-要講這部經的時候 十方諸佛來隨喜讚嘆-加持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願消三障諸煩腦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