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系列-三十七道品-2 主講人:普獻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 剛才我們講到的是 身念處的動態的修行方法 我們現在要講的是-講義裡面講的身念處裡面 就是講到觀呼吸 這個可以動態當中修-也可以靜態當中修 觀這個呼吸 因為我們這個是-生理上的一些過程 剛才是從比較粗糙的-我們看得到的、觸摸得到的 隨時發生在我們身上的 修這個正知正念-來了解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 以及我們感觸的世界 這個是動態的修行方法 那麼現在談到的是-靜態的身念處的修行方法 就是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呼吸 是長是短、是快是慢-粗或細 這個是叫做身念處裡面-來觀察我們的呼吸 但是這個又分成兩個層次 如果我們修奢摩他-就是修止 修止的時候呢 我們只是把這個注意力-注意在人中 呼吸的地方 就是這個鼻腔下來一個穴道-我們叫人中穴道 這是一個管制站 那麼這個管制站 我們只單純的注意呼吸 長息知道長息-短息知道短息 入息知道入息-出息知道出息 就這樣就好了 這麼單純的 當然有些人的心很亂 沒有辦法安住的時候 那我們就用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數目字來控制他 比如說吸、吐我們就數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通常我們至少要算到五-或者是算到六 你個人的習慣 一息一息的 一呼一吸數一 一呼一吸數二 數到五 回頭-從一到五、一到五 要不然你就數到六 五是五根五力 六呢 是六波羅蜜 那麼七呢 是七正覺 七覺支 八呢 就八正道 那麼最多到九 不要超過十 知道嗎 就是從五或者是六或者是七-或者是八或者是九 但是你不要亂 不要一下子五 一下子六-一下子七或一下子八 這樣不好 你自己固定的 數到七或者是八或者是九 不要超過到十 最多到九 那麼這樣子從一到五或者一-到六或者一到七或者一到八 這樣就可以了 那麼這個是數的階段 當你如果這樣子數的時候 慢慢身心安定下來 你可以不要用數了 那心只是跟呼吸結合在一起 叫做心息相依 就是心到哪裡 呼吸到哪裡 吸知道吸 吐知道吐 只是很單純的就是這樣子的 這個是修奢摩他 就是修止 所以我們起初不能太複雜 怎麼太複雜呢 你心注意呼吸 然後又想了解這個呼吸的-接觸點是痠 痛 痲 癢 因為空氣在我們這邊-進進出出的時候 它會有種種的變化 當我們心很細的時候呢 它會有熱感 會有冷的、熱的或是痛的-或是什麼 這些我們都不要去注意它 只是單純的注意呼吸 如果你修毘婆奢那的時候-才要去發現它的別相 各別不同的現象 比如說發熱、發冷-或者是刺痛 或者是怎麼樣子的 鈍痛 那就比較細一點 剛開始修的時候 只是單純到注意到吸入吸出 息 開始吸滿了-開始吐 吐完了 就這麼單純的 如果你一下子又修止-一下子修觀 起初會很亂 所以我們剛開始-就單純的注意呼吸 那如果是說這個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 心越來越細 那這個呼吸會越來越長越細 如果呼吸越粗心也就是越粗 所以心跟呼吸-他是一體兩面的 我們罵人家說-這個人心浮氣躁 然後 心平氣和 那如果我們心很細 那這個氣-也會很細 會細長 當然我們不要去顧慮說 修這個呼吸是多麼深多麼長-若有若無 那變成練氣功 知道嗎 我們不是在練氣功 只是很單純的-注意呼吸的狀態 這是觀呼吸 所以他分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安定下來-修止 修這個定 就是呼吸跟心結合在一起 那第二個階段 修觀-觀這個呼吸的無常無我 你看一個呼吸的動作-有這麼多的機構 肌肉配合在一起 才能產生 然後呼一定要吸-吸一定要呼 他是不斷地無常變化 所以在修觀的時候-去觀呼吸的無常無我 這可以引發智慧 所以我們一般的氣功的話 你再怎麼修的話-他變成練身體 我們只是透過這個呼吸-來產生智慧 而不是說去練身體-為了能夠長命百歲 不是這樣子的 這個是我們談到-身念處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個是觀察-我們行住坐臥的動作 第二個是觀察我們的呼吸 剛才我們已經大致的把-動態修行方法跟各位介紹了 那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受念處 我們的生理-是不斷地發出信號 五臟六腑、我們的皮膚 隨時都發出這個信號 甚至我們的心理狀態 也會透過生理來發出信號 舉個例子來講 如果我們看到一個 對我們傷害很深的人 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 我們沒有接觸到他 我們一看到他馬上會怎麼樣 很難過 是不是 這個人傷害我這麼大 或者是我現在沒有看到他 我一想到那一個人會怎麼樣 咬牙切齒 是不是 那個意念一產生的時候 你會整個生理會發生變化 叫做心理影響生理 那麼我們的六根 前面這個五根 眼耳鼻舌身 接觸在外在的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感受 然後呢 第六 意根 你去憶念的時候-也會產生感受 那這感受一產生的時候 我們就要很小心了 所以談修行修行的時候 那是時時刻刻 我們生理的變化-心理的變化 包括呼吸、包括行住坐臥-我們都要怎麼樣子呢 要面面俱到 所以談修行修行的方法 就是一個生理變化的過程 這個生理變化的過程 它起初是很粗糙的 因為我們的心很粗 我們只是對很粗的生理變化-我們可以掌握 然後慢慢慢地-心越來越細了 心越來越細的時候 然後我們生理的這種-微細的生理變化 我們也能夠察覺地清清楚楚 受念處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子的 假如說我們現在靜坐的時候 我們身體上會發出一個反應-是什麼 痠啦、痛啦、痲啦、癢啦-不舒服 各位這麼坐久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 是不是 所以你會想改變姿勢 為什麼會改變姿勢呢 因為一切的感受-它的本質是苦的 叫做諸受皆苦 舉個例子來講 各位剛才從外面走呀走走走-如果你走路來的話 你走到這個地方-一坐下來的時候舒服不舒服 很舒服 可是你坐了一個小時的時候-你舒服嗎 不舒服 我想移動 我只想移動 改變那個感受 當你站起來到後面走動-你覺得很舒服 那如果是你到外面跑五分鐘 你覺得起初跑的那一剎那 幾分鐘內很舒服 可是跑了五分鐘-十分鐘的時候 腳痠了、腿痠了 你會感覺那個快樂沒有了 所以受 是無常的 無常故苦 一切的受都是無常 不管任何的感受都是無常 所以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聖弟子住無我想 遠離我慢 順得涅槃 這是阿含經一再強調-修行的方法 那我們一般人就是-去追求那種感受 那種好的感受-會讓你產生貪戀執著 然後不好的感受呢-讓我們產生瞋恨打擊排斥 那麼我們的心就是-經常被這個受 作受的奴隸 我們一直想追求好的感受 對好的感受不斷地貪戀執著-越多越好 甚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就會不擇手段 那不好的感受呢-我們就會強烈地排斥打擊 這樣子就是被這個受奴役 我們作他的奴隸了 各位我想-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講 比如我們吃東西 醫生都告訴我們說-你吃七分飽就好了 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我們覺得說這個味 嚼起來很有勁 正合我的口味 我們就不小心 就多吃了 多吃就會怎樣 就體內噸位就增加了 那就產生麻煩了 所以我們常常就是-受這個感覺來支配 我一直在改正自己的毛病-裡面就是改正這個毛病 就吃東西吃七分飽 然後我發現這樣子的話-會發現 這個生理、心理-都影響很大很大 如果我們少吃東西的時候-精神會特別好 多吃東西會怎麼樣子呢 會昏神 東西吃得越多 然後你要消化 吸收 排洩 耗掉我們的能量 所以我最近-感受最深就是什麼 少吃東西 少吃多滋味 少吃以後精神好 不會想昏昏欲睡 這個就是怎樣-不要去做感覺奴隸 過去我有壞的毛病是什麼呢 吃這個菜-哇 這個菜很好的口味 那就多吃 多吃以後 肚子飽脹-然後很想睡覺 後來我發現這不對啊 這是增長貪愛心 隨時注意自己是被這個受-感覺操縱了 那麼我們累世累劫多生多劫-我們一直被這個受矇騙 我們好貪圖這些感受 但是呢 沒有開出智慧來 很冤枉 所以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隨時都有許許多多的感受 讓我們感受 那我們怎麼去修呢 比如我現在-看到一個不好的人事物 我產生不好的感受 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 看到什麼都如如不動 我們不可能 知道嗎 我們看到一切好的、不好的 所有的境界一出現的時候 他一定會產生感受 那我們現在修行是說-喔 這個感受產生了 現在這個感受產生了 那我們去注意這個感受 然後我們會發現說-這個感受 它在我們內心當中在掙扎 不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 平時我們養成的習慣-就會怎麼樣子呢 就會附加一個意志作用說 給他一個怎麼樣子呢-一個打擊 或者是給他一個貪戀執著 現在我們是說了解感受產生 你就盯著感受 不斷地去看著這個感受 為什麼呢 因為感受也是無常 它會變化 我們在潛意識裡面-有一個無常這個念頭 這個感受本來沒有的 現在因為接觸到-這個境界的時候 它產生了 它也是緣起的 那緣生 必定是緣滅-它也會展現無常 我發現這個感受 喔 來了 然後感受變化了-感受消滅了 知道嗎 那這樣子就是透過這個感受-來修行的一個方法 隨時都會有感受 比如你坐久了 痠了、痲了、癢了 這個我閉關的一種經驗 一打坐 十分鐘 二十分鐘 三十分鐘-四十分鐘 五十分鐘 糟糕了 腿痲了 那怎麼辦呢 喔 你來了 知道嗎 你來了 你來了-腿痲了 我知道 我了解 繼續注意呼吸 疑 奇怪了 這個腿痲 痲到什麼時候好-不知道 它自動消失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呢 就是這個臉部-尤其臉部左邊 我的感覺這樣 他會特別癢 癢到你的手就一直想去抓 但是我還是克制自己 喔 癢來了 癢來了 不是狼來了 癢來了 非常癢-那個癢 癢得很可怕的癢 我還是怎麼樣子呢 注意呼吸 哎 它什麼時候消失-我也不知道 這是我的經驗是這樣子的 所有一切變化 知道他來 那我把他心拉回到這個呼吸-定在這個呼吸 然後他慢慢他慢慢就會變化-他慢慢就會消失 這是如果我們去反應他 我們去抓一抓 那完了 你就會一輩子的 他不是臉癢就是手癢-就是腳癢 他一個一個出現來整你 整的你七橫八豎的-心就亂了 所以利用他的-生理的現象來修行 這個是我們不要被受來矇騙 我再舉個例子來講 吃飯能不能修行 也可以修行 我們一般都是坐三望四 知道嗎 嘴巴還在咬-手又想挾那個東西 知道嗎 這個叫坐三望四-坐四又望五 這個不叫修行 這個東西放進我的口裡在咬 這個咀嚼這個動作-我清清楚楚 它產生什麼味道 菜根香了 那麼這個味道-飯有飯香、菜有菜香 這個味道產生了 我知道 咀嚼動作 我知道 吞嚥的動作 我知道 從這個食道一直到胃 流動的感覺 我知道 停在胃裡面 我知道 那這個叫做修行-就叫做修行 那如果我們狼吞虎嚥 劈里啪啦就這麼吞進去 那個不叫做修行 那個不叫做品嚐人生 所以修行也是一種享受 但是這種享受-會讓我們開智慧 所以我們品嚐茶 叫品茗 不是叫做牛飲 這麼灌進去 那不叫做喝茶 所以日本人把這個叫做茶道 茶道是我們禪宗裡面-開展出來的 到日本以後就變成茶道-還有花道、還有劍道 一大堆的道 也就是說從這個四念處當中-去展開生活的樂趣 去展現出-生命的一種智慧喜悅 這是身念處、受念處 修行的一個方式 也就是說 我們去品嚐、去品茗-生命的生活的一種樂趣 在這個樂趣當中展開了智慧 體驗他的無常性、無我性 那就是屬於智慧了 所以吃飯 不簡單哦 知道嗎 吃飯 不簡單哦 每一口每一口的動作 經過喉嚨 經過食道 到胃 那種感覺 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你的手觸摸到的 你穿衣服、走路-行住坐臥隨時隨地 一切動作、一切感覺 我們生理發出的信號-都要察覺得清清楚楚 還要包括 一切動作的動機 變化過程-終了結束以及開始 這一切的過程-我們都能夠保持清清楚楚 那麼這樣就會跟定慧相應 跟止觀相應 這是談到身念處、受念處的-一種修行方法 接著我們來講的是心念處 這個比較細 比較細了 剛才是有形的-我們看得到的 行住坐臥、生理上的感受 這個地方-我們要談的是心念處 這個時候我們要看的是-講義另外一張 叫做心隨觀念處 另外一張 這是大念處經的 我們一起念好了 復次 諸比丘 比丘如何安住於心 隨觀心事 於此諸比丘 比丘心貪欲時 了知心貪欲 心無貪欲時 了知心無貪欲 心瞋恨時 了知心瞋恨 心無瞋恨時 了知心無瞋恨 心愚癡時 了知心愚癡 心無愚癡時 了知心無愚癡 心收縮時 了知心收縮 心渙散時 了知心渙散 心廣大時 了知心廣大 心不廣大時 了知心不廣大 心有散時 了知心有散 心無散時 了知心無散 心專注時 了知心專注 心不專注時 了知心不專注 心解脫時 了知心解脫 心未解脫時 了知心未解 好 我們就念到這一段 剛才我們是從生理上的-去了解我們身心的這些問題 現在我們是比較細一點的 屬於內心裡面的世界-內心裡面的狀態 我們的心理起心動念 是動貪心呢、瞋恨心呢-還是愚癡的心呢 還是昏沈、掉舉的心 那心理的狀態 我們也是要保持正知正念 剛才我們說過了我們一輩子-都是受這個感覺的奴役支配 也就是做感覺的奴隸 我們貪求好的感覺-排斥不好的感覺 我們一直在做這個受的奴隸 現在我們更嚴重的是什麼呢 我們做這個妄念的奴隸 因為我們的一切的動作 它的根源處在哪裡呢-是在心 我們起心動念以後-才會有動作 各位-我們在這邊上課的時候 下課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起心動念說 我想到後面走動 如果你不想-你就會坐在這邊 是不是這樣子的 一定是我們先起心動念 起個念頭說-我要去外面買東西 那你才會去開車 所以我們先起心動念-才會有動作 那麼這個起心動念-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點 所有的一切動作之前-一定是先起心動念 那麼這個起心動念-是起什麼心、動什麼念 如果我們沒有了解清楚的話 很容易講錯話、做錯事-然後起煩惱、造業、受苦 所以修行 說難很難-說簡單就是這麼簡單 就是起心動念的那一剎那 我都能夠很清清楚楚的 這個念頭、這個心念 是瞋恨心還是不是瞋恨心 是貪心還是不是貪心-還是愚癡的心 那麼這個都要保持清清楚楚 首先這個地方舉出來是什麼-是心起了貪心了 心起了不是貪欲的心 我們日常生活算不算貪心 衣食住行這算不算貪心 這是必備的條件 不叫貪心 這個叫什麼呢 需求 我們生理的需求 比如說我們睡覺、我們吃飯-我們穿衣服 這是正當的生理需求 但是我們的心理是慾望無窮 慾望是無窮的 那是欲求 那是無限的欲望 所以我們正常的生活條件-衣食住行、日用三餐 這個不叫做貪欲 知道嗎 其實你修道的人 你還是要喝茶、喝水-吃飯吃菜 還是要睡覺 這是生理上的需求 還是要的 但是如果是過份 那就叫做貪欲 超過我們生理的需要太多了 那叫做貪欲 超過我們生理的負擔了-生理的需求的時候就叫貪欲 這個是我們人類有這種毛病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像動物的話 動物牠們是餓才會吃 是不是 甚至包括牠們這種-繁殖的力量、繁殖的行為 牠們也是有季節性的 動物牠們是有季節性的 超過這個季節的時候-牠根本就沒有欲望 牠也沒有男女的行為 人是不同的 人隨時隨地 他這個欲望一來的時候-任何行為都會發生 所以這是一個-很嚴重、很嚴肅的一個問題 所以佛陀的修行方法就是 要從我們的內心深處-他的起心動念的地方 來去安住這個身心 那你說 那動物比我們還好 牠都是按照這個季節氣候-按照牠生理的這種 但是牠不能成聖成賢 為什麼呢 牠沒辦法修這個四念處 知道嗎 牠沒辦法修四念處 而我只是讓各位了解說-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 如果你不去約束他 你不了解到他的產生變化-他的這個後果 那會很糟糕 所以我們社會上-很多一切的問題都是因為 我們內心裡面的起心動念-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控 失控了 這心一失控的時候-一定會出問題 絕對會出問題的 所以當我們-起了貪心來的時候 馬上要察覺 喔 這個是貪心 我就有這個毛病 吃了好吃的菜-我就會多吃幾口 我有這個毛病 現在 我可以說已經做到了 不聽他指揮了 這個再好吃的東西-適可而止的 品嚐可以的 多吃不行 會傷害自己的法身慧命 會傷害到胃腸然後沒有精神 那受傷害太大了 這個就是修四念處-有這個好處 隨時會讓自己的身心-調整在最佳的狀態 所以 貪欲心來了 知道 貪欲心沒有了 也知道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 瞋恨心 我們遇到一個-什麼不好的境界 人事物的時候 馬上 這個生理上-馬上就產生反應了 這個瞋心馬上就來了 第一個現象是什麼呢-呼吸會變化 我們要發脾氣之前 開始這個生理-會整個繃的緊緊的 然後呼吸、心跳馬上快速 這個就要小心喔 當你這個生理上-繃緊的時候呢 你馬上就-喔 這就是要發脾氣的現象 呼吸趕快馬上深呼吸 馬上深呼吸-靜下來 靜下來 靜下來 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克制自己 否則的話-你每次要發脾氣的時候 它一來 你就跟著它發的話-那就很麻煩了 不行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這一生當中 你不要說我要修到開悟-我要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輩子我們最起碼最起碼-要修到怎麼樣子的呢 不發脾氣 這個我們大家來共同勉勵-好不好 絕對不能發脾氣 因為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一定失去理性、沒有理智 在佛經裡面說-人一發脾氣的時候 他會失去理智-然後會失去辯才 所以他的口才很好的 因為一發脾氣的時候-他沒有辯才 第三個-它會讓他的生理發生變化 叫做壞色 壞色是什麼呢 講不好聽就是很難看 你有沒有人說發脾氣的時候-很好看的有沒有 沒有嘛 是不是 只要活人不管他長什麼樣子 只要他微笑的時候-一定是很美 你回去好好照鏡子-當你微笑的時候是怎麼樣子 好不好 這當下就可以實驗了 你一發脾氣的時候你看看 那不好 那佛經裡面叫壞色 用壞色來形容 所以還沒有發作之前 我們知道說-喔 這個脾氣要發作了 不行 不行 因為這一發作起來-我會喪失理性 然後呢-行為很粗糙 傷害別人 所以佛經裡面把這個-瞋恨心發作怎麼形容呢 說拿了一根-燒紅的鐵條去打人 了解嗎 你去拿一根-燒了火紅的鐵條有沒有 你一握這個鐵條-要去打人的時候 你自己怎麼樣子呢 燒到了 手就燒爛了 是不是 你發脾氣的時候-你還沒有傷害到人的時候 你已經傷害到-自己的所有的生理機構 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 全部都傷害了 所以你看那個高血壓的人 一發脾氣的時候 中風 知道嗎 所以高血壓的人心臟病的人-絕對不能發脾氣 不單單是高血壓的人-不能發脾氣 就是我們都不能發脾氣 因為你發脾氣多了以後-會怎麼樣子 你會高血壓、中風 不信你試試看-但是最好不要試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要成就的 最重要一個什麼-絕對不發脾氣 因為一發脾氣就喪失了理性 喪失了理性 那麼非理性的行為-一定會造成自他的傷害 壞顏色以外-還有一個不好的名聲 這是佛經裡面講到-發脾氣有這麼大的麻煩 所以養成一個習慣-常常靜坐 一天兩次、三次 一次五分鐘到十分鐘 調自己的呼吸-注意自己的呼吸 那麼這樣子的話 每當要發脾氣的時候-深呼吸幾下 深呼吸、深呼吸 因為呼吸會影響到心理 深的呼吸會讓我們的氣-按捺下來 那很淺的呼吸-很快的呼吸的話 會促使你的瞋恨心發作 所以一般來講-像我們的話就是 丹田呼吸法 很自然的 經常打坐久了 他這個呼吸就能夠氣灌丹田 但是不是練氣功 他會在丹田這個地方-腹式呼吸 就比較不容易發脾氣 那麼這個是談到控制-發脾氣的一個簡單的方法 經常注意呼吸 還有一個是愚癡心 這個地方的愚癡不是白癡 我們佛經裡面講的愚癡-是什麼 是指邪知、邪見-不正確的觀念 比如說否定因果、否定三世-否定輪迴、否定善惡 否定聖賢 聖凡的差別-這個叫愚癡 不知道我們-人世間的善惡差別 不知道這個因果業報輪迴 這叫愚癡的心 各位可不可以舉一個例子-什麼叫愚癡 這是社會上不斷發生的 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自殺 算不算愚癡 然後牽著孩子一起去跳水 算不算愚癡 是不是 各位有沒有愚癡的行為 衣服已經夠穿了還要再買 算不算愚癡呢 對不對 那麼這個臉皮-本來就會皺紋了嘛 你就買牙膏來塗-還是會有皺紋的 是不是 然後身上覺得這裡曲線不好-要去打什麼針讓他怎麼樣子 什麼小針、什麼針的-我們不曉得什麼針 算不算愚癡 也算愚癡 知道嗎 所以我們經常-在我們的生理上去作文章 要改變顏色-改變什麼什麼一大堆的 這個真的是很多愚癡相應的 那這愚癡心來的時候-我們知道 愚癡消失了 我們也知道 然後這個地方說 心收縮時 了知心收縮 心渙散時 了知心渙散 這是指什麼呢 佛經裡沒有明指 他是說 這個收縮就是指昏沈 知道嗎 剛才有人在收縮他的心-知道嗎 因為他沒有看我 他眼睛閉起來看 那就是收縮 收縮了 他沒有在注意我講話 那叫做昏沈 心渙散-那就是心很散 散散的 人在這個至善廳-心在家裡 知道嗎 那就渙散 身心不統一 那就是掉舉 佛經裡面的名詞叫做掉舉-或者是叫渙散 一個是往上浮-一個是往下沈 往下沈叫做收縮 往上浮叫做渙散或者是掉舉 掉下去、拿起來-掉下去、拿起來 就像那個井水 古代的人沒有機器 把這個水桶丟在井底-然後一個動作讓他彎一下 把這個水掏起來-叫掉舉 七上八下 那麼我們的心的狀態 是散亂呢 還是昏沈 要清清楚楚 如果想睡了那怎麼辦呢 然後散亂了要怎麼辦呢 這個都要注意-修行的一個方法 這個是在七覺支的時候-我們再來講 怎麼去調這個-昏沈、掉舉那些現象 用七覺支來對治他 廣大時 知道廣大 不廣大時 知道不廣大 請問這個廣大是指什麼 心廣大 就是指我們的心-停留在色界跟無色界 我們叫做三界嘛 有欲望、男女欲望的世界 我們叫做什麼 叫欲界 就我們可以感受的這個世界 有男女欲望的叫欲界 那如果入定的話呢 他到了色界 他入定的時候沒有欲望-沒有男女的欲望 這個時候他到了色界 因為定的快樂-超過了男女的欲望 所以在定中的時候呢-這個男女的欲望消失了 那就叫做色界 色界他還是有-生理、心理上的這些現象 然後到無色界的時候呢 這個這麼粗的生理現象-沒有了 變成非常微細單純的-心理狀態的時候 我們叫無色界 這個是談到我們-修行的一個過程 因為我們平時我們執著的-是五欲 財色名食睡 然後我們修定的時候呢 暫時把這個財色名食睡-拋開了 那時候就進入這個色界 最後到無色界 但是還是不能開悟喔 佛法的修行-不是叫你修很深的定 從欲界到色界到無色界-不是這樣子的 就是去觀身心的無常無我 也是讓我們了解-我們的心是停留在哪一個界 要清清楚楚 因為你入定太深了 你沈迷在這個-色界、無色界的時候呢 糟糕了 不能開智慧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去跟六師去學道的時候 他去參訪六師外道的時候 當時他們教他的是 就是這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 那釋迦牟尼佛智慧很高 他一入這個定的時候-他發現這個不能開智慧 他掉還頭來 掉頭回來 去觀無常無我、觀十二緣起-才開悟、才開智慧 所以各位我們不要以為說-修定很好、修定很好 你定功太深的時候-不能開智慧 甚至會落入外道也不一定 在我們這個佛教界我們發現 很多人修行修行-就修到那麼的 他太重視這個定 結果沈迷在這個-定境當中的時候 落入外道定或是邪定-他自己不曉得 即使是正定的話 你這個定功修得越深的時候-會變成很懶散 懶懶散散 會沈迷在這個定境當中 對人世間的一切一切 忽略 那這個會很麻煩 所以在我們-修定的一個過程當中 是廣大心還是不是廣大心-我們要清楚 然後呢 有散心 無散心 那有散心是指欲界 無散心就是指色界、無色界 我們也要清清楚楚 這心理的狀態-我們要清清楚楚 心專注的時候知道心專注了 心不專注也要知道不專注 比如說我們修-四念處裡面觀呼吸的 我們心專注在這個呼吸-或者專心在這個數目字上 我們要清清楚楚 我們是在數息還是隨息-還是觀這個呼吸 都要清清楚楚 專注還是不專注 那麼這個專注-是指這個定、定境 再來我們來看 解脫或者是不解脫 心解脫還是沒有解脫 因為我們透過如理作意 暫時可以解脫我們的煩惱 如理作意 就是按照佛法所說的道理-去思惟的時候 入定、修止觀的時候 可以暫時把我們的煩惱解脫 但是根還沒有拔除 所以我們要很清清楚楚的 我們的習性、我們的煩惱-是解脫了呢 還是沒有解脫 是還有根呢 還是沒有根-都要清清楚楚 這是對我們的心理狀態 做一個深入的去了解 那麼下面這一段就是-如是比丘安住於心 觀照這個內心-觀照這個安住於心 觀照這個外心 安住於心 觀照這個內外心 就是我們那個心 是攀緣外在的世界-還是攀緣在內在的境界裡面 都要清清楚楚 或者是內外交關當中 就是在這個受的階段的時候 這個心是保持什麼樣子的 也要清楚 這是講到-我們的心理的一個狀態 如果我們對心理的狀態-都不清楚 也會出麻煩 所以我常常比喻就是說-像我們開車子 請問你開車子有沒有注意-你的溫度表還有油表 我都碰上這個問題過 有一次有一個信徒-載我要去演講 高速公路上 他說 啊 師父 糟糕了 我說我怎麼糟糕-是你車子糟糕 車子竟然要停下來了 那剛剛好-我說趕快 開到右邊 又剛剛好有那個交流道 結果一開上交流道的時候-停在那個交流道上 危險不危險呢 那就是你車子的狀態-你不了解 那很危險 那前幾天又碰上那個狀況了 那個信徒載我-溫度太高 已經到頂點了 車子不能動了 但是還可以動的時候-我說停下停下 不要開 結果水箱燒破了 他的機油-已經七個月沒有加機油 水箱破了 那個溫度已經到頂點了 可怕不可怕 那麼一爆炸的話-不是很危險嗎 所以開車子的人一定要檢查-溫度 水箱 機油還有油表 那我們開車子的時候會注意 那你有沒有注意到-你心裡的狀態 如果你沒有注意心裡狀態-的話 那很容易出事情 那麼這個是佛陀告訴我們的-隨時注意我們的心理狀態 我們簡單報告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