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系列-三十七道品-1 主講人:普獻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 各位大德 大家早安 我們今天的講題是-三十七道品 我們講到三十七道品這個道 因為古代的時候 把菩提兩個字就翻成道 那麼有些地方-就翻成覺悟的意思 以佛陀來說 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覺醒 所以有煩惱 有業報 有痛苦 那麼聖者覺悟-生命的實相、宇宙的實相 身心自在 那麼我們-要達到這一個正覺的境界 就是我們念心經的時候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三菩提就是正覺 我們世間許許多多的問題 也有種種方法來解決他 世俗的方法 透過身心的鍛鍊以及-知識的獲得、財物的獲得 多多少少解決-我們生活上的一些問題 但是還是有生命的問題 我們還有生死煩惱的問題 所以有些宗教-就是希望我們能夠 離開這個世界-到達哪一個世界去 那這個不叫做正覺 那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三菩提就是正覺 要達到這個正覺-就必須修三十七道品 所以這個道-就是指菩提的意思 我們要達到-正覺的境界的時候 必修的三十七種項目 但是這個三十七道品呢 有些是相同的 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起來 不是說我們修三十七個項目 因為這是佛陀當時-隨眾生的根機差別 有些眾生跟他講四正勤 有些眾生跟他講四神足 有些眾生跟他講五根講五力 那麼有些修定的-修很深的定的時候 要注意的項目是什麼呢-七覺支 昏沈的時候怎麼修 散亂的時候怎麼修 所以用七覺支 讓這個心調靈調到-最平等 平衡 平靜的狀態 這是七覺支 然後呢 八正道 這個是關於-戒定慧的修學方式 那是最圓滿的一種修行方法 最簡單的我們說戒定慧 所以這個三十七道品 各位不要以為說-這麼多、這麼多 事實上有些都是相通的-名詞都是一樣的 甚至修法都是一樣的 不是三十七類 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看了今天的講義 最重要的是 四念處 所以-我把他列在第一 四念處 在大念處經裡面就有講到-就是說四念處是唯一的 能夠使我們解脫、斷煩惱-成正覺的唯一的一條道路 四念處經裡面-有講到這一句話 四念處-還沒有講到本文的時候 我想講一個故事-提神一下子 好不好 因為剛剛聽講的時候-可能你們會 早上來的 早一點起來-所以就累了 經典裡面有一這麼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有一個國王 在皇宮裡面待久了-覺得很無聊 那很無聊怎麼辦呢 他就說 哪一個人可以-讓我身心愉快的話呢 我就會有很好的賞賜給你 那麼有一個大臣-就想了一個點子 他說皇帝 很簡單 你整天關在這個皇宮裡面-一定很無聊 我帶你去打獵 他就說 什麼叫打獵 他說我們皇宮很多獵狗、馬 就文武百官 大家一起到-深山裡面打獵好了 結果這皇帝就 好吧 因為他從來沒有去打過獵 起初一天、二天-在外面 非常刺激嘛 可是慢慢、慢慢-越到深山的時候 就要打猛虎、老虎 這個是很危險 獅子 所以好幾次差點被老虎獅子-傷害到這個國王 最後還有更危險的是什麼呢 敵人派間諜來-要暗殺這個皇帝 那皇帝一看-哇 來到外面這麼危險 老虎、獅子這麼厲害 身家都不保了-那還打獵有什麼意思呢 然後敵人又派間諜來暗殺他 他想一想他說-不要了、不要了 我們回去吧、回去吧-回皇宮 打道回府 結果一群人一回到皇宮 本來在外面 隨時隨地都是在危險的當中-過日子 很害怕 結果回到皇宮的時候呢 他說還是皇宮好 很安全 這是簡單的故事-讓各位了解說 我們的心 如果你想到外面去-追尋快樂的話 我們向外追尋快樂的話-最後我們會失望 這皇帝回宮了、打道回府了 就是說我們的心-回到我們身心當中 安住在-我們身心的當下的時候 就像皇帝回宮了 那麼皇帝回到宮廷裡面 四周圍有人-把他保護地好好的 他在裡面不必擔心身命安危 這個是讓各位了解說 我們真正的想-安住我們的身心 那有一套辦法 我們一生當中 就是對自己的身心-沒有去打理它 我們想追求財富 我們想-追求快樂 我們想追求幸福 我們心都是往外去追尋 那麼佛陀發現到說 這個身心-不是像我們一般人所說的 它是罪惡之源 不是 在我們中國老莊的話-老子曾經說過說 吾有大患 為什麼 為吾有身 是不是 我們為了這個身 去爭取許許多多的享受 衣食住行然後名利地位 為了這個身 那真的是想盡辦法-用盡了心機 來讓它安適 所以這個身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勞碌奔波以外 然後因為沒有覺性 沒有這個覺悟的心性 所以-造了無量無邊的業力而受苦 那麼這個是很不值得的 就像洪水 如果我們建水庫或者建水壩 善於去把它調理的話 它可以灌溉、可以發電-很好用 但是你用防堵或者是-隨便它去亂流的話 這個水四竄的話 很危險 我們的身心也是這樣子 如果我們不去打理它-不去整治它的時候呢 我們會被這個身體、身心-會拖累我們 我想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講-比如說我們開車子 這個車子如果說-你平時保養不好 那萬一有一天在路上拋錨 痛苦不痛苦啊 你知不知道-我有一次在洛杉磯 有一個比丘尼-買了一部中古車 我跟另外一個法師說 你這個中古車好不好-她說很好啊 不然你試試看嘛 結果我們在洛杉磯開一開-開到十字路口的時候 停在十字路口 兩個出家人下來推車子 我說這個車子真的是害死人 我們身心也是這樣子-你不去打理它 它會讓你痛苦 但是你如果去淨化它-打理它、整治它的時候 它會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會讓我們覺得說 活在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那種輕安法喜自在快樂 它就讓我們感受到這種-生命的一種自在 所以佛看我們這個身心 他認為是一個法器-或者是一個道器 成道的一個法器 但是要有方法來整治他 那麼為什麼要特別把四念處-擺在最前面呢 因為這個是佛陀留給世間人-最大的福音 跟宗教無關、跟信仰無關-跟種族無關 任何人都可以修行的-一個方式 任何人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去學的時候 身心當下就可以感受到-那種輕安喜悅自在 另外一個理由是說 佛陀要離開人間的時候 阿難尊者問佛陀四個問題 結果佛陀回答的 第一個是以戒為師 經典安如是我聞 對調皮搗蛋的比丘默擯-怎麼樣去修行 佛陀就講這個四念處 依四念處而住 這是佛陀臨終的時候-一再交代 後代的人想讓自己的生命-安定下來、沒有煩惱 而能走入正覺的一個方法-就是唯一的道路 叫做四念處 有些地方是寫-四念住 四念處 所以我們把三十七道品-把他擺在最前面 下面都是要完成-四念處修行方法的一些方案 四念處是我們觀察的對象 心安住在這四個部位 那下面四正勤 四神足-五根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就是要達到-怎麼樣去修四念處的方法 所以我們不要把三十七道品-看得這麼多、這麼多 哇 要修三十七類的學分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 那麼首先-我們要講到的是身念處 請問各位-我們的心都是擺在什麼地方 我們一顆心擺在什麼地方呢 外面的世界比較多 是不是 別人對我好不好 我即將處理的事情是什麼 這個事情也是外在的一切嘛 所以我們的心-都是擺在外面的人事物上 然後外面的人事物呢 大部分都是過去跟未來 所以我們的心是飄蕩於-過去未來、外在的人事物上 那麼這個心就這樣子 忙於外在的追尋-過去與未來的追尋 所以累昏了、忙昏了 所以這個生命的力量消失了 所以容易發脾氣 容易覺得很累 身心很累 這就是我們心-停留在外在的世界 就像剛才那個皇帝 飄蕩在外面的世界-去打獵的時候 他遭受到種種的危機 然後他回到皇宮的時候-覺得安全自在 我們把這個心念-放在我們的身 不講心 我們現在講身 就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一切的現象 我們去觀察他、了解他 我常常講我們世間的人 了解魚、狗、貓-比了解自己更多 各位有沒有這種感覺 有一次我們看到-有一個信徒養魚 我說那魚游來游去好可愛-有沒有東西丟給牠吃呢 不行不行不行 這個魚-吃多了會死 肚子會脹死 我說我剛才看你吃這麼多-你怎麼沒有脹死 他對魚研究的很清楚 然後對狗也是這樣子 這個飼料可以吃-那個飼料吃了會中毒 他都研究的很清楚 我說剛才看你吃的東西-都是垃圾食品 炸薯條什麼一大堆的 我們很少去研究自己的-生理的狀態 我們的生理 包括行住坐臥-包括我們的呼吸 這個都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的對象 我們生理上所有一切一切的 首先我們來注意的就是說 第一個 比較粗糙一點的 行住坐臥 可是我們要開車子的時候 請問我們是要先怎樣子 發動 然後看前面的路線 是不是 你要把機器發動了、暖身了 大概十分鐘 發動讓它全部發熱了 然後你看清目標 那我們要修這個身念處-也是要這樣子的 比如說我現在我的手-要去拿這個紙 但是我們一般人的話-那就拿紙嘛 那這個不叫修行 知道嗎 那我現在要拿這個紙的時候-第一個 我會了解說我的動機-我為什麼要拿這個紙 然後我這個拿紙的動作-是這樣子的 我的手是舉起 然後往前 然後放下 然後我碰到這個紙的感覺 這個感覺也要知道 是粗的、是硬的、是軟的-是重的還是輕的 然後我把它拿到我的眼前-這個動作 那我的心跟這個動作-結合在一起 那這個叫做修行-這個叫修四念處 這個身念處是這樣修的 所以各位-我們要站起來的時候 我們一般人就是-猛著就站起來 但是我們現在-學習怎麼樣子呢 我要站起來第一個問 動機-我為什麼要站起來 然後我站起來 現在我們要下課-我們要去休息 那麼我站起來我是要去休息 這是我的動機 然後我開始走動 這移動的過程很清楚 然後我到外面去廁所 這所有的動作 清清楚楚的 現在要回頭 走回來了 我的動機是-我要走回我的位置 那麼我的腳的移動過程-以及到達了我的目的了 然後這個椅子 坐下來 這個過程-我都清清楚楚的時候呢 身念處 這樣了解了嗎 就是我們動作之前 第一個 把動機找出來 為什麼要做這個動作 然後這個動作有意義嗎 對我有好處嗎 會不會去傷害別人 會不會去妨礙別人 然後我的心跟這個動作-有沒有結合在一起 我動作之前已經有作意了 有這個作意了 動機清清楚楚了 然後覺得這個動作 對我有幫助對-別人也不會妨礙 可以做 那麼我就這麼做 但是這種做還不行 他改變姿勢的時候-要知道說我現在要改變了 我現在要往前走 我必須-往左走 我必須往右走 那麼這個時候-改變姿勢的時候呢 我也要清楚 那現在從站到坐 從坐到站 甚至彎腰或者是搖頭-或者是眼睛看或者耳朵聽 那麼我們身上-隨時發出的信號 我都要清清楚楚 那就叫做修行 就這麼簡單 請問這跟宗教有關係嗎 沒有 跟儀式有關係嗎 也沒有儀式 知道嗎 那這樣子的話 那如果我們洗衣服、煮飯-掃地能不能修行 可以嗎 可以喔 就可以修行 知道嗎 因為你的心跟你的動作-已經結合在一起 那我認為這個很重要 如果我們沒有把-心跟身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嚴重起來的話會變成什麼 就是精神分裂症 知道嗎 身心分裂 身心分裂 你變成習慣了 所以你會丟三忘四-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忘記了 為什麼 因為這個東西-拿起來放下的過程當中 你沒有用心 如果我們用百分之百-專心專注一個動作 那麼這個東西擺在什麼地方 當我們要使用的時候呢 馬上就知道說放在哪裡 所以這個就是談到我們-身念處 我們必須修的叫做正知 知道嗎 正知 用正知來修他 就是正確的了解-當下的一切的動機 以及他的改變以及他的宗旨 這個動作已經停止了 這個動作開始 開始之前的動機是什麼 然後在移動當中 清清楚楚 然後停止 也知道 然後他改變另外一個-姿勢的時候 也要知道說 我即將改變 即將改變了-已經改變了 那麼所有的一切 讓我們的心理 正念正知-所有行住坐臥的一切的一切 那麼這樣子就叫做修四念處 現在我們來看大張的講義 這是華嚴經-我把他摘錄下來的 我們一起念第一段好了 菩薩 觀去來今 一切眾生 所受之身 尋即壞滅-便作是念 奇哉眾生 愚癡無智 於生死內 受無數身 危脆不停 速歸壞滅 若已壞滅 若今壞滅-若當壞滅 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 我當盡學諸佛所學 證一切智 知一切法 為諸眾生 說三世平等 隨順寂靜 不壞法性 令其永得安穩快樂 這個就是華嚴經裡面-講到的就是說 我們眾生被這一個身-被這個生理害慘了 隨著感覺走 這個生理一下要吃一下要喝-一下要睡 一下要什麼 無所不求的 所以就為了這生理上的-這種反應呢 忙的焦頭爛額 甚至為了它造孽 然候呢 每一生每一世 這個危脆敗壞的身心 我們要交回這個大自然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生每一世-我們交一個生命 就是生死 把這個生命交回去的時候-又不了解生命 然後又不了解自己的身心 就為了它而忙碌去造業 太不值得了 所以菩薩觀察眾生沒有智慧 在無限的生死當中-受無數的身 有的時候是天身 天上的身 人的身、狗的身、畜生的身-牛羊豬馬 造了惡業 地獄惡鬼畜生的身-阿修羅的身 受這麼多的生死 這個生理只要是出現生命 他就是危脆不停 速歸壞滅 不斷地在生老病死當中 這幾天巴西有一個信徒-打電話來說 唉呀 師父呀 某某人死了 我說幾歲 六十歲 剛才那個攝影師 慈悲電視台說他的親戚-年輕的 咚 死了 大概是心臟病吧 知道嗎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個東西 跟在我們身邊的那個叫什麼 叫死亡 知道嗎 最近不是有一個澳洲旅行團 十八歲一個年輕人有沒有 咚 死了 十八歲 一個車禍 所以死亡是跟在我們的身邊-看不到的 它跟在我們身邊 就是速歸壞滅 若已壞滅-若今壞滅 若當壞滅 其實我們只要是出現生命-它就是奔向死亡的終結點 但是眾生因為沒有智慧 不能說在我們身心-還沒有崩潰之前 利用這個不堅固的身-去求堅固的法身慧命 智慧 法身慧命 就是說這個不堅牢的身心 我們怎樣去轉換成-無上的法身慧命 那麼這個是聖哲在追求的 那經典裡面怎麼形容呢 說由那個泥土去做成坏 但是這個坏-沒有經過燒過以後 雖然看是硬硬的 可是我們泡過水裡的話-一放到水裡面馬上溶解 那個速度是這麼快的 但是如果是說這個泥土-做成一個模型、做成一個坏 然後我們去燒過以後呢 你放到水裡也不怕 它可以裝水、可以當杯子-可以當飯碗來使用 那我們這個危脆的身心 透過戒定慧的修學-四念處的修學以後呢 他變成法身慧命 就是堅固的法身慧命的時候 就不受無常的支配了 這個是我們眾生不了解到說-我們這個身是一個寶器 不知道-我們這個身心是一個寶 尤其是我們得人身了 這一個是一個寶器 他可以讓我們去覺悟 在我們中國也有這個-有沒有 說我們人 天地人叫三才 那我們人在居中 是不是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成聖成賢 那我們一般人放棄了-這麼一個這麼好的機會 太可惜了 不能以不堅固身來求堅固身 那麼菩薩就發願了 說我要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 知一切法 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 不壞法性 令其永得安穩快樂 所以我常常講-我們為什麼信佛 我們學佛 追求快樂嘛 知道嗎 經典裡面就這麼寫 快樂 是不是 但是他是怎麼樣子-是永恆的快樂 不像我們一般人的-吃喝唱跳了幾秒鐘過了 那快樂就沒有了 不是這樣子的 那麼關於四念處的修行方法-我這裡錄華嚴經裡面 我們念上面一段好了 若著衣裳 若噉滋味-若服湯藥 澡漱塗摩 迴旋顧視 行住坐臥 身語意業-若睡若寤 如是一切諸有所作 心常迴向薩婆若道 繫念思惟 無時捨離 那麼這個是華嚴經裡面 講到這個修行的方法 我們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吃飯的時候 甚至吃藥的時候 澡漱塗摩 包括我們洗澡、漱口-還有化妝 化妝有修行喔 知道嗎 迴旋顧視 看前看後 然後行住坐臥 這一切一切包括睡覺 若睡若寤 身語意業 這一切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對象 各位還有沒有-養成這個習慣呢 有沒有呢 衣服拿起來 你會說好看不好看-適合不適合 你想了一大堆 結果一大堆的衣服-就找不到一件要穿的 現在我們不是這樣子了 喔 我碰到衣服了 這個衣服穿到我的身上了 這個動作是這樣子穿上去了 我有什麼感覺 那個感覺我知道 那這叫修行 那你如果是-我穿得好看不好看 結果選了老半天 那麻煩了 那叫煩惱 所以一個是煩惱-一個是修行 一個會冒出痛苦-一個會冒出什麼 智慧 所以我們每一個動作 懂得修行的人 都是我們-開智慧、開悟的一個契機 所以佛經裡面叫什麼-叫非時非地 就是沒有時間-沒有地點的限制 每一時每一刻都是我們-展現智慧的良機 就是看你有沒有正知 所以四念處-我們提供各位就是正知 就是每一個動作都很清楚 從他的動機、從他的-行動的變化以及終止、結束 我們如果清楚的話 就叫做修行 包括我們吃藥 包括我們洗澡化妝-這一切行住坐臥 都是我們-可以修行的一個契機 那下面-十迴向品裡面我們看 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 我們一般人想-我們要去買鮮花水果 我們要去放生 佛菩薩會很高興 我有獻多少錢給他-怎麼樣子的 當然那是另外一回事 這個地方講怎麼樣能夠-得到如來的稱讚呢 於諸境界得安樂 知道嗎 如果我們各位-大太陽走在外面的時候呢 你如果起了一個念頭說-喔 好熱 熱死人 這個佛會不會稱讚你 你要怎麼講 No 很好是騙人的 你要說 好溫暖 今天天氣好溫暖 知道嗎 那佛陀說-喔 如是如是 好弟子 知道嗎 那如果說冬天-很冷很冷的時候呢 你說 冷死人 凍死人-怎麼那麼冷 冷到冷死了 我們不要這麼講-我們要說 喔 好清涼 知道嗎 所以我們洪木興-他們有清涼音知道嗎 清涼音配上菜根香剛剛好 那麼這個是講到-我們所有的境界 所有一切境界當中 因為我們有修四念處 我們把注意力不是注意在-別人有沒有關愛的眼神 知道嗎 我們把注意力-注意在什麼地方呢 注意在自己的身上-我們生理上 注意的目標不同了-改變目標了 那我們改變目標的時候-我們變成很清醒的人 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所有的一切一切 都要展現出我們一個-開展智慧的一個契機 所以在所有任何境界當中-都能夠得到安樂的人 他就是被佛如來所稱讚的人 各位來這邊聽講-有沒有得安樂 還是覺得坐冷板凳 有沒有覺得-坐冷板凳 好冗長喔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會不會打妄語 沒有吧 我看各位不會打妄語的 會打妄語的人不會來聽演講 所以我們要 這句話要背-以後會考試 知道嗎 在任何環境當中 再吵雜、再煩雜-再動蕩不安的時候呢 你就背這一句話 於諸境界得安樂-諸佛如來所稱讚 哇 今天大太陽出來的時候-喔 好溫暖喔 冬天冷的時候呢-好清涼自在 知道嗎 我們用好的形容詞 然後去察覺自己的感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動作 接著我們看下面 一起念 隨所聞聲 皆悟佛法 於無量劫修菩薩行 見一切色 乃至觸法 若美若惡 不生愛憎 心得自在 無諸過失 廣大清淨 歡喜悅樂 離諸憂惱 心意柔軟 諸根清涼 這個是在華嚴選集裡面 就是華嚴經裡面 我把它摘錄在華嚴選集裡面 我把它歸到根塵法門 就是我們的六根-跟六塵接觸那一剎那 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的時候 就叫做修道、就叫做修行-就是開智慧、增福德 如果根塵接觸的一剎那-沒有正知正念的時候 失去了正知正念的時候 那你就會起煩惱 造業 受苦 所以這個就是在一念之間 修行就是在這個-轉識成智、轉凡成聖 就是在這個-根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主觀的價值判斷 然後我們的行為反應 就決定了我們是聖哲-還是痛苦的凡夫 就這麼一剎那之間 見一切色 包括聲香味觸法 所以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對這個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說見一切色 乃至觸法 六根對六塵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已經養成的習慣-是什麼呢 若美若惡 就 好 或者是 不好 我們一般人 第一個主觀的價值判斷-就是說好或者是不好 對我有利或是沒有利 然後呢 又回想過去的-如果是人的話 又會把過去的恩恩怨怨-又湧上心頭 這個不叫修行 那所謂修行是說 在我們六根對六塵的當下 無論是美或者是惡-好或者壞 那這一切境界呢 不產生愛憎的念頭 而是產生什麼呢 清醒的 清楚的 平衡的-平靜的去了解 喔 我現在看到什麼-我聽到什麼、我碰到什麼 我看到某某人 只了解這麼一個事實 如果我們說完全不了解的話-那很危險 在十字街頭 你說我沒有分別-我就這麼走過去 管他什麼紅燈綠燈-紅燈只是供參考而已 那很危險 是不是 那不行 我們要了解的就是說-喔 有這麼一個境界 各位走在街上的時候-你會會不覺得很煩 人很多、好吵鬧喔 那就不叫修行 就有這麼一個現象-這麼多人 知道嗎 然後甚至你可以動個念頭說-喔 眾生在忙什麼 忙什麼 匆匆忙忙地 你會起一個悲心 哇 眾生 就在迷迷糊糊-被這個境界所轉 就在這個名利當中-忙得焦頭爛額 他的心就是安靜不下來 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說-我們時時刻刻 在動蕩忙亂當中 事忙心不忙 事亂心不亂 而且借著這個亂的境界當中 來觀察我們自己的心-是不是亂的 是忙的 還是那個盲目的盲-還是忙亂的忙 還是茫然的茫 這個狀態我們要清清楚楚 所以說見一切色 乃至觸法-若美若惡 不生愛憎 然後心得自在 無諸過失 廣大清淨 歡喜悅樂 離諸憂惱 心意柔軟-諸根清涼 這個是根塵法門的修行 就是隨時隨地-了解自己的生理的狀態 眼耳鼻舌身意 接受色聲香味觸法 這一個接觸的當下保持明觸 觸是那個接觸的觸 保持智慧的接觸 我們就能夠-心得自在 無諸過失 所以我們談修行修行 各位以為是說在佛堂-在自己的家裡面打座叫修行 念經叫修行 那算是修行 叫做靜修 那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修-是動修 動態的修行方法 就是利用我們六根-跟外在的世界接觸的時候 保持正知正念 然後他就會開展出智慧來 再來我們再看一下 佛不思議法品裡面-我們再念 若顧視 若觀察 若動轉-若屈伸 若行若住 若坐若臥 若默若語 若現神通-若為說法 若有教敕 如是一切 皆為眾生-而作佛事 平時我們講作佛事是什麼 我們講作佛事是什麼意思 這個新加坡來的他說-誦經、懺悔、超渡 一般我們講作佛事 就是說某某人死了 請師父誦經超渡拜懺-那個叫作佛事 知道嗎 這個地方的作佛事-是在哪裡做 在我們行住坐臥當中有沒有 若顧視 你用眼睛看 用心去觀察或者用眼睛觀察 若動轉 若屈伸 若屈伸就是你的手腳-這種擺動的姿勢 然後行住坐臥 或者是包括你不講話-沉默的狀態 或者是你講話的狀態 那下面就比較屬於菩薩的 顯神通 若有說法 若有教敕-那個是屬於比較高層次的 那我們只要前面這個 顧視 觀察 動轉 屈伸-行住坐臥 然後若默若語 在這個所有一切動作當中呢 保持正知正念 從動作的開始到變化到結束 非常非常的清楚 那麼這個叫做作佛事 為什麼叫作佛事呢-佛是覺悟 那這些動作-產生我覺悟的心理狀態 就是作佛事 所以我們後代的人-把這個誤用了 以為是說誦經超渡-那叫作佛事 實際上佛陀所說的作佛事-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行住坐臥當中-我們的身心清清楚楚以外 又能夠引導眾生-走向覺悟的道路來 自利利他 這個是講到華嚴經裡面-佛不思議法品 這是在第四十七卷 我們再看十行品 第十九卷 菩薩入三昧中 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 善知音聲 生住滅相 善知音聲 生住滅性 如是聞已 不生於貪 不起於瞋 不失於念 善取其相 而不染著 知一切聲 皆無所有-實不可得 無有作者 亦無本際 與法界等 無有差別 這個是修耳根法門 耳根的修行方法 我們通常聽到一個聲音 我們就會去分辨說-這個什麼意義 他講這句話罵我-侮辱我、稱讚我 如果稱讚我 我高興-如果罵我 我難過 知道嗎 我常常形容說-這種人就是什麼呢 把家裡的鑰匙交給別人 你家裡的大門口鑰匙-有沒有交給別人呢 沒有人這麼笨的 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是-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 我們打了一大堆的鑰匙-有沒有 都送給別人 別人一句話、別人一個眼神-別人一個動作 哇 我們痛苦難過-我們或者快樂的得意忘形 那就是-你把這個鑰匙交給別人 我們經常-把快樂痛苦的鑰匙交給別人 來決定我們痛苦快樂 我們往往都是以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 這很痛苦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就是用聲音來修行的方法 一切的聲音-都是緣起緣生緣滅 都是一個暫時的現象 都是在展現無常 都是在演無常的戲 如果這個人拼命在講-奇奇怪怪在講話的時候 喔 他在製造一個聲音 你不要去了解-他講的意義是什麼 因為那個沒有營養的-你把他吸進來你會痛苦 知道嗎 所以有人一直在講吱吱喳喳-沒有意義的話的時候 你不要覺得很煩 你如果覺得很煩的話-你已經中計、你已經中毒了 你吸毒 知道嗎 你不要去吸毒 你知道說-喔 他在製造一個聲音 這個聲音他是不斷地-他的肌肉 空氣震盪 然後他產生這個聲音 哇 他是一個緣起的現象 他在演戲-那個緣起的一個現象 而且他是一個無常的現象 待會他又會不講話嗎 是不是 所以你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 從我們的六根-觸對了世界六塵裡面 去展現那種智慧的流露出來 所以每一時每一刻 我們走在街上、十字街頭 好參禪 一末動靜 體安然 隨時都可以去-引爆、引發這種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們談修行-不是說只是靜坐、打坐修行 當然這也是一種修行 那麼最近遇到一個信徒他說 有一個居士-整天坐在房子裡面都不出來 修行的功夫好高喔 他說幾年 六年 沒有出門口 我說如果這樣子的話-一般人談到修行就麻煩了 要關六年唉 對不對 修行不是這樣子的 有動態的修行有靜態的修行 那今天我們談的四念處-主要還是 剛才談的都是動態的修行方法 好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