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2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我們講到心 一般人的心-往外去追求物質的擁有 有些人是往內心裡去鑽研 總想內心中有一個真心-這個真心就是生命的本體 可是我們如果是透過很客觀的 去了解我們這顆心-真的是難以捉摸 剛才講到我們的心-有許許多多的譬喻 像猴子-像電 像魚貪吞?-像狂象或者是惡賊 下邊說心好像惡鬼-求人便故 心常高下-貪恚所壞故 另外又比喻我們的心像盜賊-會偷我們的善根 我們原本想作好事-可是一個惡念來了 好事做不成又去做壞事 所以把我們的功德都偷光光了 心一個最大的毛病是什麼呢-是貪色 貪男女欲 所以像飛蛾撲火-即使被火燒死也就不管它 這是眾生的心有這個毛病 心也會貪聲音美妙的音樂-然後忘記了該做的事情 心還常常貪香味-所以用種種的化妝水 事實上證明-我們整個身體味道是不好的 尤其外國人喜歡吃牛肉之類 身上放出來的味道-是很可怕的 所以外國人的香水銷路很大 因為要把身上的臭味-把它蓋覆住 所以我們心是貪這個香味 就好像豬-喜歡在不淨的地方去臥 心又像小女人樂著美食 小女孩子一下要吃-一下要吃 吃不停的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 貪著這種觸-接觸的觸 我們摸這東西很平滑的-很舒服的 沙發椅坐起來很舒服-躺起來很舒服 心也是這樣子-都是喜歡貪著舒適 了解到我們的心念-有這麼多的毛病 了解到我們的心-如果不好好訓練的話 我們放縱它放逸-自然就會造許許多多的惡業 所以不要在這個心的背後-找出一個什麼真心 我們就是了解到-這個心是無常如幻 是不斷生住異滅的一個過程 如果我們想找出一個真心 作為我們生命的本體-安心立命 那是錯的 在寶積經一百八十七頁 就告訴我們-求是心相而不可得 若不可得-則非過去未來現在 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則出三世 若出三世-非有非無 若非有非無-即是不起 若不起者-即是無性 若無性者-即是無生 若無生者-即是無滅 若無滅者-則無所離 若無所離者-則無來無去 無退無生-若無來無去無退無生 則無行業-若無行業 則是無為 這是我們不斷向內-探求這個心的相貌 心的形態-心的作用 皆是不可得 但卻是一念接著一念 不斷的來前念後念 根本就是互相違背的念頭-都可以出現 我們說水火難容-前念跟後念也是如此 也許前念是惡念-後念是善念 也許前念是善念-後面是善念 所以我們這念頭-是非常非常的複雜 然後我們會發現-這個念頭是從來沒有停過的 如果是打坐入定的人就會發現 我們一彈指之間-就有十幾個念頭 但是我們心很粗-眾生的心非常的粗 不了解我們的心念-是非常非常的細 不斷的來不斷的來 黃河之水天上來-但是妄念不斷來的 但是我們發現到-它有一個共通性 是什麼呢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如果了解心性不可得 就不會去執著-這是我生命的本體 不去執著生命的本體的話-你就不會有生滅相 沒有生滅相-就是不生不滅 那就是無為-無為就是諸法的本來面目 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叫無為 接著若無為者-則是一切諸聖根本 是中無有持戒-亦無破戒 若無持戒無破戒者-是則無行亦無非行 若無有行無非行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 若無有心心數法者-則無有業 亦無業報-若無有業無業報者 則無苦樂-若無苦樂 即是聖性-是中無業無起業者 無有身業-亦無口業 亦無意業-是中無有上中下差別 這個叫做泯諸相-泯除一切相 在我們眾生的觸對世界裡-有聖凡的差別 有善惡的差別-有好壞的差別 高低美醜胖瘦-種種的差別 在眾生的心境裡面-都是差別相對的 但是證到無為法的人-這一切相對的都泯除了 持戒或者是犯戒-業是苦或樂 這一切一切 在證到無為法的人來看-一切都是不可得 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 證到無為法的人-不再有生滅起伏的現象 一切法生生滅滅 但是在聖者的心中-一切是不生不滅 只是如幻的生-如幻的滅 因緣生因緣滅-暫時的一個假相 就是一個聰明的人-看到電視機裡面 打來打去殺來殺去-愛來愛去 一個心境超越的人-了解這是一場戲 一齣戲根本在電視機裡面-沒有實在的人在唱在跳 但是確是讓我們感受到-那種悲歡離合 所以一個超越的影評人 只是超越的用藝術來評斷而已 不會隨著戲中人哭哭啼啼 生離死別椎心之痛-他了解這個劇情 一切都是寫劇本的人-他內心的一種展現而已 不是實際上有這個東西 所以金剛經說-一切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接著說是性平等-如虛空故 是性無別-一切諸法等一味故 是性遠離-離身心相故 是性離一切法-隨順涅槃故 是性清淨-遠離一切煩惱垢故 是性無我-離我我所故 是性無高下-從平等生故 是性真諦-第一義諦故 是性無盡-畢竟不生故 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 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 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 是性無我-求我不可得故 是性真淨-從本已來畢竟淨故 講涅槃是常樂我淨 各位聽到常樂我淨就覺得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我能夠控制的 然後是清淨的-是快樂的 這是不得已的形容-舉個例來講 在大熱天-外面熱得要命 進到一個冷氣房-所有熱的條件沒有了 進到冷氣房的時候很舒服 請問舒服在那裡-你抓給我看 我沒有辦法抓給你看 只是這種因緣條件-有冷氣機所以我感覺涼快 那舒服在那裡-你抓給我看 抓不出來 抓不出來-但我是感受到那種舒服 常樂我淨形容涅槃 那是因為我們眾生有貪瞋癡-有邪知邪見有貪瞋癡 就像一個人在曬大太陽-又穿了棉襖 這麼多的條件-空氣又不流通 很悶的時候又出大太陽 又穿上棉襖的話-真的是難受死了 但如果我們脫下了棉襖 跑到冷氣房 喝了一杯開水-很舒服 我們內心中充滿著 慈悲喜捨智慧悲心願力-這一切的時候 就像坐在冷氣房一樣的-清涼自在 但我們眾生-就是捨不掉這個棉襖 總希望太陽曬得皮膚-黑黑的很漂亮 沒有空氣又很悶-所以很痛苦 當我們內心充滿了貪瞋癡 惡的語言惡的行為惡的念頭 那就是在太陽底下-穿上棉襖 很痛苦 一個人如果經常動善念-充滿了慈悲喜捨 不再執著一切法的實有-苦惱就超越了 所以我常講-學佛是改變我們的心態 而不是改變一個環境-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這部經是講菩薩道 但也兼授聲聞道解脫道 在第二大部分是講到聲聞道 怎樣是真正聲聞道的修行方法 又大迦葉-汝等當自觀內 莫外馳騁 還是一樣不是向外追求-而是向內去探討 一般世俗人是向外追求-向外面去探討 探索外太空有那些星球-有那些星座 有那些物質可以被我們用-向外去追尋 科學家大部分是向外去追尋的 哲學家宗教家-大部分是往內探討 但往內探討時又會執著-內心中有一個神 有一個主宰者-有一個真心 又把真心一變-變成宇宙的主宰 神秘的宗教體驗-不是騙人的 的確是如此 但這是錯誤的執著 所以佛陀告訴迦葉-想了解生死解脫的話 不是向外去探討-而是向內去追尋 所以當自觀內-莫外馳騁 這是第一個講出的方向 後來是讓我們了解說 如果我們的心-向外去追求解脫的話 真是癡人說夢-緣木求魚 如是大迦葉-當來比丘如犬逐塊 云何比丘如犬逐塊-譬如有人以塊擲犬 犬即捨人而往逐之-如是迦葉 有沙門-婆羅門 怖畏好色-聲 香 味 觸故 住空閑處-獨無等侶 離眾憒鬧-身離五欲而心不捨 是人有時或念好色-聲 香 味 觸 貪心樂著而不觀內 不知云何當得離色-聲 香 味 觸 以不知故-有時來入城邑聚落 在人眾中-還為好色 聲 香 味 觸 五欲所縛-以空閑處持俗戒故 死得生天-又為天上五欲所縛 從天上沒-亦不得脫於四惡道 地獄-餓鬼 畜生-阿修羅道 是名比丘如犬逐塊 如犬逐塊是什麼呢-比如小偷看到狗很兇 他丟一塊石頭-狗去追石頭忘掉人了 結果看門的狗-拚命去追石頭 另外一個人拚命丟石頭 另外一個小偷-就跑進去偷東西了 應該狗是要追人-而不是要追石塊 我們修道也是如此 起初覺得色聲香味觸法 世間一切的財色名食睡-會障礙我們 所以到深山裡面去修-我們想遠離世間的塵囂 遠離世間的五塵六欲-就到深山裡面修 但是真正妨礙我們的-不是外在的世界 是我們內心裡面-那些貪瞋癡惡念 就像那個小偷跟石頭 看門狗應該是看住小偷-而不是看住石塊 結果看門狗一直追石頭時 小偷就跑到房子裡面偷東西 我們修行也是如此-不知道從內心上去下功夫 所以跑到深山裡面去住去修 可是修久以後-心又寂寞不了 耐不住寂寞又來到城中了-又被財色名食睡 又起了一個貪念-又墮落了 即使在深山裡面修-持戒生天 糟糕了-生天以後 又被天上的財色名食睡縛住了 這是譬喻-譬喻愚癡的人修身不修心 聰明的人身心兼修-最重要是從心地上去下功夫 下面一個譬喻又說 又大迦葉-云何比丘不如犬逐塊 若有比丘-為人所罵而不報罵 打 害 瞋 毀-亦不報毀 但自內觀-求伏其心 作如是念-罵者為誰 受者為誰-打者 害者 毀者 瞋者 亦復為誰-是名比丘不如犬逐塊 這是譬喻-聰明的狗有小偷拚命丟石 牠不去注意石頭-而注意小偷 從根本去下手 我們的煩惱是什麼-從內心來的 內心降服住了-煩惱沒有 所以如果能夠-控制我們內心的時候 不管妄境在我們四周圍繞-都沒關係 就像木頭做的鳥-人來了它也不會害怕 因為它是木頭鳥-這是一種譬喻 如果我們的心守住了 外在的境界再怎樣-不受影響 比丘如果受人家毀謗了 我們會想那一個是我 我被毀謗了-是誰毀謗我 根本就是空性-如幻如化 沒有這個 所以我們要修心-守住心才不會被境界所轉 在楞嚴經講 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即是凡夫 心老是被境界所轉-那就是凡夫了 再舉一個譬喻說-馬跳來跳去會很麻煩的 我們的心也是像馬一樣的 但是擅於調服馬的馴馬師 把馬調教好牠可以騎-可以拉車 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子的 訓練好以後會幫助我們修善-去開悟去做善事 這是用馬來譬喻我們的妄念心 要修禪定的功夫-讓心能夠定下來 迦葉-譬如咽塞病 即能斷命-如是迦葉 一切見中唯有我見-即時能斷於智慧命 譬如有人隨所縛處而求解脫 如是迦葉-隨心所著 應當求解 這是一種智慧之學 有些人喉嚨有病-不能吞東西 不能吞不能吃-古代是沒有醫藥或者手術 所以會死掉-不像現在可以打針 一切見當中-我們所有的毛病就是我見 在五蘊當中執著有一個我 所以我見-就是一切的煩惱根源 這會斷除我們的智慧命 我的命會被我見斷掉 所以修道的人 就是要看出結在什麼地方-結打開了沒事了 又大迦葉-出家之人 有二不淨心-何謂為二 一者-讀誦路伽耶等外道經書 二者-多畜諸好衣缽 修道的一個障礙-佛經不讀 儘是讀那些向外追尋的書-我們稱為外道 向外追求-路伽耶 多畜諸衣缽-多搜集物質的東西 來滿足心靈的欲求-所以變成欲望的奴隸 出家修道的人-也有兩種束縛 一個是見縛-一個是利養縛 一個是思想的-一個是情欲的執著 我們說見惑思惑-一個是思想上的叫見惑 還有感情的執著-就是利養方面的 另外出家人有二種障礙 一是親近白衣-二是憎惡善人 對很世俗的人-完全沒有修道的人 你去親近的話-那就麻煩了 白衣就是在家人 在家人都是在名利當中-一天到晚談吃喝唱跳的 出家人親近的話就麻煩了 第二是憎惡善人-不能隨喜功德 別人是行善-別人出家修道做善事 你反而是憎惡他-討厭他 這不對的 出家人有兩種垢 一個是忍受煩惱-一個是貪諸檀越 就是說有煩惱不願意斷 內心裡一大堆煩惱留著它-隨著妄念去做事 妄念一動就去買東買西的-做妄念的奴隸 忍受這些煩惱 第二是貪諸檀越 希望在家信徒供養他-越多越好 這就麻煩了 這地方還談到 出家人有兩種不好-就會壞了善根 像雨雹-下雹時農作物都會傷害的 一是敗逆正法-一是破戒受人信施 不守戒而受眾生的供養-這是不對的 另外是身上有兩種瘡-癰瘡 一個是求見他過-一天到晚找別人的過失 第二個是自覆其罪-自己有罪把它掩覆起來 別人有不好就揭瘡疤-這也是修道一個不好的 出家人有二燒法-何謂有二 一者垢心受著法衣-他不守戒又穿法衣 或是受他持戒人善供養 自己破戒-又受持戒的人來供養 出家人有二種病 一是懷增上慢而不伏心-壞他發大乘心 這是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覺得自己了不起-瞧不起人家 這個叫增上慢 自己還沒有證到果位-我證到果位了 稍微有點境界-我已經證到什麼果位了 這是懷增上慢了 第二個是壞他發大乘心 我們常常在佛門當中有人說 我發願投胎轉世來廣度眾生 你就說-不可能吧 生死可怕-隔陰之迷 來生就迷迷糊糊 今生不了道-來生披毛戴角還 趕緊個人修好了 對別人發大悲心發大菩提心-灑了一盆冷水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有人發心發願 來生來世再投胎轉世-廣度眾生護持三寶 我們要去贊歎隨喜-千萬不要潑冷水 這是修道人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又大迦葉-謂沙門者 有四種沙門-出家人分為四種 一種是穿出家衣服沒有修行 二者威儀欺誑沙門-穿得整整齊齊的 事實上看起來很有威儀-但也是欺誑 另外一種沙門是指修道人-貪求名聞利養 喜歡當理事長-當什麼長的 有所貪求-叫貪求名聞沙門 第四種是最好的叫實行沙門 實實在在-按照佛陀所說的法去修 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 這個是真正的沙門-實行沙門 實行沙門是怎樣的-我們先來看看 在二百一十九頁 復次迦葉-何謂實行沙門 有一沙門-不貪身命 何況利養-聞諸法空無相無願 心達隨順-如所說行 不為涅槃而修梵行-何況三界 尚不樂起空無我見-何況我見眾生人見 離依止法-而求解脫一切煩惱 見一切諸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 而自依止亦不依他-以正法身 尚不見佛-何況形色 以空遠離-尚不見法 何況貪著音聲言說-以無為法 尚不見僧-何況當見有和合眾 而於諸法無所斷除-無所修行 不住生死-不著涅槃 知一切法本來寂滅-不見有縛 不求解脫-是名實行沙門 這是證到空性的沙門 我常講學佛的人-常常自己檢討自己 打坐入定修行-千萬記住就是無所著無所求 我們是想求神通-想求見佛 佛來加持-佛來放光 有所求的時候-就很容易出毛病 我常講學佛的人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不著僧求-然後不著異相 一打坐希望能有神通-有奇奇怪怪的現象出現 那很容易著魔的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不著僧求-不著異相 不著神通-一切不著的時候 連不著也不著了-這時煩惱斷掉了智慧展開了 學佛法講簡單-就是一個不著 不執著 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真實沙門是這樣子的 不著有一個什麼法-被我得到被我證到 沒有 如是迦葉-汝等當習實行沙門法 莫為名字所壞 迦葉-譬如貧窮賤人 假富貴名於意云何-稱此名不 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但名沙門婆羅門 而無沙門婆羅門實功德行-亦如貧人為名所壞 這講到我們要按照-真實的法去修學 不要貪一個名聞利養 貪名聞利養雖然有個名 但跟我們修道-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佛法不是讓我們了解-很多很多就好了 這裡也譬喻了 譬如有人漂沒大水-渴乏而死 有人掉到水裡-嘴巴很乾很乾就是不肯喝水 在水中而渴死 我們也是一樣-了解很多法門 很多的名相-但不去修行 沒有用 又譬如像藥師-醫藥 身上全是醫藥不肯吃-自己有病也不吃 揹著藥揹了一大堆-但這藥揹著而死 因為他不肯吃藥-這個就很麻煩 我們學佛法-要如說修行 如佛陀所說的法-而真正的去修行 然後才能得到好處 下面是指持戒-或者是不持戒 又大迦葉-四種破戒比丘 似善持戒-何謂為四 有一比丘-具足持戒 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聞戒法皆履行 身業清淨-口業清淨 意業清淨-正命清淨 而是比丘說有我論-是初破戒似善持戒 復次-迦葉 有一比丘誦持戒律-隨所說行 身見不滅-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復次-迦葉 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眾生相而行慈心 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 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復次-迦葉 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頭陀-見有所得 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 這地方講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如果我們持戒持戒-我們持戒的話有一個我 有這個我的話-雖然看起來是持戒 但是這生是持戒沒有錯-來生轉生轉世的時候 因為有這個我見-有這個持戒的功德 來生還是有破戒的機會 這是講到-持戒一定要跟無我相應 如果不能跟無我相應的話-來生也是還有破戒的機會 所以一切的修行一定-要跟佛所說的般若智慧相應 否則的話-終究還是會跟戒定慧遠離 讓我們了解持戒的功德-一定要跟空無我相應 最好是跟大悲心-菩提心相應 但是這地方講到的是-比丘解脫道 所以沒談到菩提心-後面是講到鈍根退席 五百比丘聞是深法-心不信解 不能通達-從坐起去 我們看到大乘經典 佛一講經說法的時候-多少人來聽 這個地方可以看到-因為講到空法甚深法的時候 竟然有五百個比丘-心不信解 心不通達-從坐而去 離開他-這真的是很嚴重的問題 連佛說法的時候-他們竟然是當場退席 因為是講甚深的空法-眾生的根機不夠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比丘 皆得禪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 從坐起去 這時迦葉就說-世尊他們經常修禪定 執著定的因為智慧不夠-不能理解你講的空無我 他們不能接受所以走了 佛陀就說-這些都是增上慢比丘 他們不能信解-清淨無漏的戒相是怎樣的 所以他們聽了-佛陀所說的法的時候 根本不能接受 佛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明不可得-煩惱也不可得 生死不可得-涅槃也不可得 一切都是不可得-無智亦無得 聽得難過 所以他們信解不夠-智慧不夠 所以難得信受 這時佛陀就講五百比丘 過去世迦葉佛時為外道弟子 來到迦葉佛的地方-想挑毛病 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 是佛希有快善妙語-以是善心 命終之後生忉利天-忉利天終 生閻浮提-於我法中而得出家 意思是說外道弟子-當時是去親近迦葉佛 聽到迦葉佛說法-微妙的善法 聽來生歡喜心 一念善心-這五百個外道就生天了 生忉利天後-又來到娑婆世界 在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出家了 但因為他深著諸見-他深著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就不能通達-佛陀所說空的道理 所以他們就會退席了 他們本來的因緣是如此-不要去怪他們 我們這生當中養成好的習慣 好的習氣-好的見解 正知正見-是最重要的 爾時-佛語須菩提言 汝往將是諸比丘來-須菩提言 世尊 是人尚不能信佛語-況須菩提耶 佛就告訴須菩提了 你是不是請那些比丘回來呢-叫他們回來呢 須菩提說-世尊 他尚且佛講的話都不聽了-怎麼會聽我的話呢 這時佛就方便了-就化作二個比丘 化身成二個比丘-隨五百比丘當中走過去 跟著五百比丘走了 因為佛化成比丘的樣子 諸比丘見已-問化比丘 汝欲那去 答言-我等欲去獨處修禪定樂 所以者何-佛所說法 不能信解-諸比丘言 長老-我等聞佛說法 亦不信解-欲至獨處修禪定行 化比丘見到五百比丘時 化比丘說-佛所說的我也不相信 我們去修禪定吧 這些比丘說 好-大家一起去修禪定 這時化比丘對那些比丘說 我等當離自高逆諍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 所以者何-無高無諍 是沙門法-所說涅槃名為滅者 為何所滅-是身之中有我滅耶 有人 有作 有受-有命而可滅耶 諸比丘言-是身之中 無我 無人-無作 無受 無命而可滅者 但以貪欲瞋癡滅故-名為涅槃 化比丘言-汝等貪欲 瞋 癡 為是定相可滅盡耶 諸比丘言-貪欲 瞋 癡不在於內 亦不在外-不在中間 離諸憶想-是則不生 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憶想 若使汝等不憶想分別法者-即於諸法無染無離 無染無離者-是名寂滅 所有戒品-亦不往來 亦不滅盡-定品 慧品 解脫品 解脫知見品-亦不往來 亦不滅盡-以是法故 說為涅槃-是法皆空 遠離 亦不可取-汝等捨離是涅槃想 莫隨於想-莫隨非想 莫以想捨想-莫以想觀想 若以想捨想者-則為想所縛 汝等不應分別一切-受想滅定 一切諸法無分別故-若有比丘滅諸受想得滅定者 則為滿足-更無有上 這時化比丘就為-五百比丘講經說法 我等當離自高逆諍心-應求信解佛所說義 我們應當謙虛謙卑 把內心當中的我-把它去掉吧 來了解佛陀所說的真義是什麼 真正的涅槃意義是什麼 我們講涅槃是寂滅-請問滅掉什麼 那些比丘說-滅掉心中的貪瞋癡 化比丘就問-貪瞋癡有定相嗎 如果有實實在在的貪-實實在在的瞋 如果貪瞋癡有實在的-我們怎麼去滅 根本就滅不了 所以沒有實在的貪瞋癡-也沒有實在的法去滅 沒有主觀的我-沒有客觀的能所 這樣子的話-就是不生不滅 所以我們還是要接受-佛陀所說的空 緣起無我的思想 這是化比丘-來度化五百比丘的情形 五百比丘聽了化比丘這麼說 心得解脫了-又來禮佛了 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須菩提問諸比丘言 汝等去至何所-今何從來 諸比丘言-佛所說法 無所從來-去無所至 又問-誰為汝師 答言-我師先來不生 亦無有滅 又問-汝等從何聞法 答言-無有五陰 十二入 十八界-從是聞法 又問-云何聞法 答言-不為縛故 不為解脫故 又問-汝等習行何法 答言-不為得故 不為斷故 又問-誰調伏汝 答言-身無定相 心無所行-是調伏義 五百比丘通達空義的時候-就遠離相對的執著境界 五百比丘被化比丘-化比丘是佛變化的 佛化身去度他們回來的 回來時-須菩提就問 你們去那裡-怎麼又回來了呢 因為他們已經開悟了 佛不是說無所從來去無所至嗎 去也沒有實去-來也沒有實在來 只是如幻的去-如幻的來 他又問了-汝等從何聞法呢 你們是什麼時候來聽的呢 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那一個來聽法的呢 他們就說了-無有五陰 十二入-十八界 五陰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 十八界也是不可得 沒有什麼真正的法被我聽聞 也沒有真正的我去聽聞佛法-一切都是無我 因為他們是講到開悟的境界了 不為縛故-不為解脫故 也沒有什麼來束縛我 我們之所以束縛自己-是什麼呢 是我們的念頭而已 在社會上-我們常遇到許多信徒 男女感情愛得又深又切 結果分手以後-那種難過椎心之痛 明明得不到的-拚命想去回憶 然後回憶起來-就是不能吃不能喝不能睡 來求師父沒有用-一定要你自己心結打開 心結不開-誰都幫不了你的忙 這是很麻煩的 最後五百個比丘-照見五蘊皆空 身無定相-心無所行 是為調伏 這是心經所說的 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我們修行-最重要一個關鍵點就是 主修要觀察五蘊不可得 什麼魔-什麼煩惱都斷盡了 就能夠出苦得樂 然後講到解脫-又一番的問答 又問-何行心得解脫 答言 不斷無明-不生明故 又問-汝等為誰弟子 答言-無得無知者 是彼弟子 又問 汝等已得-幾何當入涅槃 答言 猶如如來所化入涅槃者-我等當入 又問-汝等已得己利耶 答言-自利不可得故 又問-汝等所作已辦耶 答言-所作不可得故 又問-汝等修梵行耶 答言-於三界不行 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問-汝等煩惱盡耶 答言-一切諸法畢竟無盡相故 又問-汝等破魔耶 答言-陰魔不可得故 八番問答很有意思 因為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總覺得有一個能修的我 然後有我所修的法-然後有主觀的般若智慧 我能斷除煩惱-有這個魔被我破掉了 有梵行被我修了 清淨的梵行-我修清淨的梵行 然後八番問答裡面-全部都否定 沒有主觀能修的我與所修的法-就是不執著 我們講信佛學佛 說難-說簡單 就是一個執著 不執著 一執著煩惱就來了-不執著所有事情就解決了 但是我們雖然是不執著-是指那一方面不執著 第一個最重要的-是執著一個我 只要是執著我-所有的煩惱業障整個就來了 連這個我都不可得了 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為無人相-無我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能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 無壽者 而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的成佛雖然是無我-這是智慧 但是必須修善法-還是要修 所以不要說一切法無我 那修有什麼意義呢-不是這樣 講空不可以執著空 講無我還要講大悲-因為無我才能大悲 一般人因為有我-所以大悲心生不起來 這地方有八番的問答 就是讓我們了解修行修行-著空著有都會出毛病的 另外還有五番的問答 又問-汝等奉如來耶 答言-不以身心故 又問-汝等住福田耶 答言-無有住故 又問-汝等斷於生死往來耶 答言-無常無斷故 又問-汝等隨法行耶 答言-無礙解脫故 又問-汝等究竟當至何所 答言-隨於如來化人所至 這是一個聖者-證到聖人的境界時 一切皆空-一切不可得 汝等奉如來耶-你是不是崇拜如來呢 你是怎樣去奉侍如來的 一般人說我用身心-來頂禮佛陀奉侍如來 他們回答說-不以身心故 為什麼-身不可得 心也不可得 怎麼去奉侍如來呢 這是講到我們一般的宗教信仰 一般都是權威的崇拜-偶像的崇拜權威的依賴 總覺得有個萬能的什麼 讓我們依賴-讓我們崇拜 我們就得到生命解脫了 但是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崇敬佛陀-是祂的智慧祂的悲心 而不是崇拜這個人當偶像 當做萬能的神-來拯救我們的心靈 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不以身心故 你們住福田嗎-無有住故 也不是說我做很多善事 讓人家佈施種一個福田 不是這樣-所以無所住 你斷了生死往來嗎 初果二果有七來-或者一來或者不來 來往有來往相 一個聖者他沒有一個來往相 我到天上又到人間-這個來往相是沒有的 講到一個聖者-是一切的境界不再執著了 最後是講到流通分 爾時-會中有普明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 當云何住-當云何學 如來說要不住相的學 菩薩學是經-所說皆無定相而不可取 亦不可著-隨是行者 有大利益 講到我們學佛法 第一個不可以執著-不住相來修學 第二個是大精進-要大精進 像我們乘船-船快要壞了趕快划過去 否則的話就從中滅掉了 這是講學這個法-一定要從中精進勇猛 第三個是為眾生而學-不是單單為自己一個人而學 為自己一個人學的話-變成墮落成小乘 就不好了 然後要快快的馬上就要學 不要去等-速疾而學 我們總想-我老了年紀大了 我退休以後我才來信才來學-這是來不及的 講到學佛法-一定要快 不要覺得我要等到幾歲-年紀幾歲 退休以後才學-這個不行 最後一個是要有恆心-常正念 要恆持細水長流的去學 這部經是普明菩薩-跟大迦葉須菩提等所發起 普明菩薩的一個當機眾 大迦葉是講到聲聞道的代表 說是經時-普明菩薩 大迦葉等-諸天 阿修羅及世間人 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這是講到寶積法門的修行方法 佛為普明菩薩說了-同時之中法會圓滿了 大眾聽到這些法-了解到真正的修行 就是有菩提心大悲願-無著的空慧 這樣子的話-我們修學佛法有一個目標 否則我們修學佛法-想修解脫道也好 修菩薩道也好-這部經都是有圓滿的說明 至於講到菩薩道的部分 在文化中心有講到六波羅蜜 跟普賢十大願裡面 都包括了寶積經的思想 所以寶積經講到這裡為止 接著就是裡面所說的卅七道品 跟六波羅蜜-還有普賢十大願 我們有另外的講義-發給各位參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