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16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看 寶積經講記 在八十九頁 經文怎麼說呢 迦葉 譬如隨摩尼珠所在之處 則有無量金銀珍寶 菩薩亦爾 隨所出處 則有無量百千聲聞辟支佛寶 這個地方就是以摩尼珠 來譬喻菩薩的功德 這個摩尼珠有的時候我們翻成 如意寶珠 如意珠 據說是非常神奇的 摩尼珠可以隨眾生的心念 你想什麼就有什麼 這個就是來形容 譬喻菩薩的願力 菩薩的褔德 菩薩的智慧 用摩尼珠來形容 摩尼珠到什麼地方 就能夠生出種種的寶物 我們想要的 這個就是譬喻 從菩薩 菩薩隨眾生的根機 說人間法門 也可以去說聲聞緣覺的法門 也可以說出成佛的法門 所以菩薩隨眾生的根機 可以讓眾生證到聲聞果 證到緣覺的果 證到人天的增上樂 都可以因為菩薩的善巧方便 來讓眾生各得其果 所以用摩尼珠 來形容菩薩的善巧方便 以及他的智慧 接著我們看到的是同等園 經文怎麼說 迦葉 譬如忉利諸天入同等園 所用之物皆悉同等 菩薩亦爾 真淨心故於眾生中平等教化 這個是講到菩薩的平等心 在我們眾生所看到的世界 高高低低 貧富貴賤 一切都是不平等的 為什麼呢 因為眾生的心 就是這麼差別、分別 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 都是不平等的世界 因為眾生心不平等 所以菩薩因為證到平等的境界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這個據說忉利天中有同等園 這個同等園的意思是什麼呢 所有這些天人 只要進入同等園的話 吃的、穿的、用的 雖然各個褔報不同 可是進入同等園的時候 所用的東西一律都是同等 這是一個譬喻 譬喻 據說這個忉利天當中有四個園 這是其中的一種叫做同等園 菩薩證到了平等的空性 證到平等不二的法性 來觀這個世間的一切 所以能夠平等的去教化眾生 不生差別想 雖然教法有差別 只是適應眾生的根機不同而已 但是在菩薩的心境當中 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平等 這個是用同等園 來形容菩薩證到 不二的平等法性 接著我們來看第十八種 叫做咒藥力 來形容菩薩的願力跟他的智慧 迦葉 譬如咒術藥力毒不害人 菩薩結毒亦復如是 智慧力故不墮惡道 這個是我們講到世間 有咒術 醫藥 雖然是有毒 但是使用毒的人 是不會被他所傷害的 那到底這個咒術 有沒有這種力量呢 應當是會有 但是佛門中是沒有這個咒術 佛門中絕對沒害人的咒 沒有 那像大悲咒 名稱就是大悲咒 你要大悲心的人來持 才會有效果 往生咒 我們持的往生咒 這些陰界、陽界的眾生 都能夠得到善報、往生善道 叫做什麼 往生淨土陀羅尼 拔除業障、消除業障 得生淨土陀羅尼 陀羅尼就是咒的意思 所以佛門中 絕對沒有什麼咒術 可以去害人的 沒有 只有救人的 要不然就是如果 萬一有人用咒來害我們的話 持金剛經、持大悲咒 這些都是可以去解開 世間的人所使用的 這個不好的這種咒 佛門中沒有這種害人的咒 但是有它解開這種惡咒的力量 這個地方為什麼 用咒跟藥來譬喻菩薩呢 我們知道菩薩的結毒 菩薩還沒有成佛之前 還是有些煩惱 那這些煩惱我們稱為結毒 或者是使毒 結就是打結 使就是 上面的人命令下面的人做事 那就叫做使 命令 所以煩惱會使我們去衝動 無明 做壞事 所以這個煩惱也是叫做使 或者是結 一個人身上被打結就不自由 我們有煩惱 我們就被煩惱 驅使我們去做壞事 我們有煩惱 就是等於身心被五花大綁 結起來了 菩薩還沒有成佛之前 內心中也有結使的毒 可是這個結使的毒 在一般人來講的話 就會被他 驅使他去做壞事 但是菩薩因為有智慧力 有智慧力所以就不會去墮惡道 甚至利用這個結使 來發願 投胎轉世來利益眾生 那如果是我們所有的結使 就是煩惱 這個結跟使斷掉的話 那就不能投胎轉世 所以在大乘佛法裡面 有這個留惑潤生 留禍 留少許的煩惱去招感生死 生死就是一個機會 在無限的生死當中 就有無限的機會 來服務眾生 利益眾生 所以是借力使力 那眾生的話 是被結使 被煩惱來傷害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說 若人生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地獄 說一個人 如果是很多很多的煩惱 但是他只要是相信因果 相信業報 相信輪迴 他有了這個正見的時候 雖然還有煩惱 內心裡面還有很多 許許多多的結使 因為有正見的關係 那自然的就千生萬世 就不會墮地獄 所以我們這生當中 我們不可能說馬上煩惱斷盡 就見性成佛 最重要要建立正知正見 這生當中最重要的 要深信因果、深信三寶 深信佛陀所說的法 的確能夠使我們斷惑、證真 證到真如平等的法性 一個人深信三寶、深信因果 很自然的就會離惡向善 那假如說我們信佛了 又去做壞事 這個叫做什麼呢 不是真正的信仰 我們說我們相信因果業報 可是我們又存有僥倖心 有這個僥倖心不相信因果了 嘴巴說相信因果 事實上所做的事情 是不相信因果 因為我們相信因果是 什麼能夠快樂 什麼能夠幸褔 什麼會給我們褔報 什麼會給我們智慧 我們會按照這個正確的方法去-求得 絕對沒有用僥倖心的 如果我們有僥倖心 那就不是相信因果 不是深信因果 所以菩薩的結使毒 結毒 不會傷害菩薩的 只有幫助菩薩去留惑潤生 來繼續修悲願 這個是用咒藥 來說明菩薩的結使 不會傷害菩薩本身 接著我們看第十九個 是用糞穢喻 迦葉 譬如諸大城中所棄糞穢 若置甘蔗蒲桃田中則有利益 菩薩結使亦復如是 所有遺餘皆是利益 薩婆若因緣故 另外一個譬喻是 我們人或者是動物 排泄出來的東西 這些不乾淨的東西 這些垃圾、糞便 在都市裡面 自然就有車子把它戴走 那如果是我們從城中 戴著這些髒東西 但是我們把它放在 甘蔗或者是葡萄 或者是其他的花草樹木當中 它變成了肥料 對農人來說 這些肥料對農作物 是有非常大的幫助 農人不但不會討厭 反而感覺有利益 這是一種譬喻 也就是說我們行菩薩道的行者 他內心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煩惱 這些煩惱我們給它一個名稱 叫做結或者是使 結或者是使 那在我們凡夫 或者是小乘的人來看起來 真要不得 內心中還有這麼多的煩惱 那怎麼辦 趕緊的斷除它 急急忙忙把它斷得一乾二淨 但是菩薩反而因為有這些結使 卻能夠讓菩薩有機會 去招感生死 在無限的生死當中 發大悲心、大悲願來利益眾生 幸好就還有這些結使 所以能夠在三界當中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每一生每一世 都有父母兄弟姐妹 好多親戚、朋友、同學 所以菩薩就利用這個結使 去招感生死輪迴 那跟我們不一樣的是什麼 我們是迷迷糊糊的生 迷迷糊糊的死 菩薩就不同了 是清清楚楚的生 清清楚楚的死 他是隨著願力來投胎轉世 是為了度化眾生 任重道遠的乘願再來 那麼我們呢 是迷迷糊糊 沒有悲心 沒有願力 也沒有智慧 所以我們往往是 迷迷糊糊的來 然後迷迷糊糊的走 我想打一個譬喻來講好了 監獄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受刑人 受刑人被關在裡面很痛苦 所以就請這些宗教家 社會上的心理學家 請他們到監獄裡面去開導 做心裡輔導 同樣的在監獄裡面兩種心情 受刑人總想什麼時候讓我出去 不自由 因為他造了惡業 他是業力把他送進來的 所以不自由、不自在 這些宗教師、心理學家 社會學家 他們受到有關單位的邀請 他們來到監獄裡面 以他們的知識 以他們的德學 來開導受刑人 他不覺得不自由 也不覺得不自在 講完他就走 很自由 很自在 所以一個是願力 一個是業力 菩薩就是乘願再來的 以悲願心來到這個世間 釋迦牟尼佛 也是悲願力來到這個世間 文殊、普賢、觀音、地藏 這些大菩薩都是悲願 示現在這個世間 佛教從兩千多年一直到現在 也有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 也是不斷的在乘著悲願 來到這個世間 所以結使煩惱 反而是菩薩 來成就菩薩道的一個增上緣 所以最後一句話說 薩婆若因緣故 薩婆若就是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 佛的智慧是怎麼成就的呢 也就是從菩薩的結使煩惱 去留惑潤生 然後在無限的生死當中 去利益眾生 最後才證到佛的智慧 那如果沒有這些 一點點這些結使的話 菩薩連來投胎轉世的機會-都沒有 那他要怎麼去成佛 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是用 十九個譬喻 讓我們了解到菩薩的功德 也就充份的顯示著菩薩的偉大 現在我們換了一個科 就是講到寶積經 首先我們先了解菩薩的廣行 辨明菩薩必修哪些學分 菩薩的功德 現在我們要講的 另外一個科就是 習甚深中觀 菩薩能夠乘悲願來度化眾生 一定要有智慧 這個智慧必須修正觀 修習甚深的中觀 才能得到這種智慧 有了這個智慧 跟悲心結合在一起 所以就能夠在三界當中 去廣渡眾生 我們先來看 先了解這個經文所說的 開示這個中觀 到底中觀是什麼 如是迦葉 菩薩欲學是寶積經者應修習 正觀諸法 云何為正觀 所謂真實思惟諸法 菩薩積集了 無邊正行的褔資資糧 等到正行成就的時候 也就是在資糧位 資糧位要進入加行位的時候 就必須正觀法性 來趨入見道位 見道位就是初地 到初地了 所以必須修甚深的中觀 也並不是說從前不修 而是說從聞思修的過程當中 進入加行位的時候 比較專重於中觀的修行 所以我們前面 說明了這些菩薩的廣行 這跟我們一般人修學的觀念 是值得我們來檢討一下子 我們一般人就是以為說 一信佛一學佛 馬上就是我們要打坐 我們要入定 我們也不要去研究 研究增加分別 眾生的事太多太多了 管也管不了 我們個人趕緊的就是 入定、修觀、開悟、大徹大悟 我們再來度眾生 可是從這本經看起來 菩薩還是很踏實的 先跟眾生廣結善緣 自己建的正知正見 深信因果、深信三寶 深信輪迴 深信眾生都是我們的 父母兄弟姐妹 解行並重當中 中觀智慧才能深入 因為從行的當中了解深入 越深入越能夠去 普渡眾生 利益眾生 所以深度跟廣度成為正比 廣度夠 自然要深度就容易了 深度加強以後廣度會更加強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廣度面 一個是深度面 深度面就是屬於智慧了 廣度面就屬於悲心 廣結善緣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欲做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這個就是我們講到解行要並重 悲智要雙運 悲心跟智慧要結合在一起 悲智交融 然後了解跟實踐也是要 同時的來配合互為增上 了解多少 實踐多少 因為實踐所以能更深入的了解 因為了解的更深入 所以能夠實踐的更廣闊 這個是跟我們一般人 信佛、學佛的人 總覺得就是說我們 一出家到深山裡面一打坐 十年、二十年大徹大悟以後 才來度化眾生 這個觀念是不太相同的 在解行相應當中 悲智雙運當中 讓褔德跟智慧同時在增長 所以叫做褔慧雙修 到佛的時候是褔慧圓滿 所以我們前面 是先講到菩薩的廣行 現在我們來講到 菩薩深度的問題 菩薩的生命 怎麼樣讓他能夠修習中觀-正觀 這樣子才能夠 讓悲智能夠雙運 褔慧才能夠增長 所以這個地方就問 云何為正觀 什麼叫做正觀呢 我們要學寶積法門 應當要修學正觀諸法 什麼是正觀 所謂真實思惟諸法 但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太多太多了 林林種種動物、礦物、植物 不曉得有幾千萬種、幾億萬種 所有情與無情、 山河大地-身心世界 所有這一切一切這麼多這麼多 我們想一個一個去了解 那是不可能的 這存在的一切 我們就是去思考這個問題 它是怎麼存在 萬事萬物 存在在我們眼前 包括我們身心 包括這個世界山河大地 它的形態、它的作用 是千差萬別 可是它一定有它的 必然的共通性的原則 也就是說 它的存在、它的出現-它的消失 一定有一種共通性的原理 共通性的原則 我們透過這一個共通性的原理 共通性的原則 必然性的定律 去了解萬事萬物 一理通萬理徹 這個共通性的原則掌握住了 就是對宇宙的現象了解清楚 不會被它所迷惑了 所以剛剛講到正觀 也就是去思惟諸法的本來面目 諸法的本來面目 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 不是我們一般用想像的 或者是分別的 或者是用種種的三個方面 來去了解諸法的本性 我們一般人 了解一切法的本來面目 我們用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是存在還是不存在 如果不存在那我們就不用研究 所以第一個我們研究說 第一個是存在嗎 第二個是它的質量好還是不好 第三個它的數量多還是少 我們從存在的有無 質量的好壞 數量的多寡 去了解一個事物 一般我們是用 這三個方面來去理解 這樣理解 但是這樣所得到的答案 是千差萬別 每一個物質 每一個存在的一切 各有它不同的形態 它的質量 它的數量 那哪一個是它的本來面目呢 我想舉個例子來講 譬如說這個水 因為太陽蒸發了水份、水氣 太陽照晒之下 大地也好、海裡面也好 所有的水份多多少少在蒸發 我們身上的汗也是在蒸發 這個水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 在蒸發的過程 它的本來面目是水蒸發 這個水蒸發到空中去以後 然後遇到冷變成雲 那你說這個水的樣子 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說像雲 蒼狗白雲 白雲蒼狗 是變成一個氣態了 然後這個雲掉下來以後 變成雨滴了 變水了 液態了 這個水遇冷 放到冰箱裡面去變成固態了 硬綁綁的一塊一塊的冰 那請問是固態的冰 是水的本來面目呢 還是液態的水 才是它的本來面目 或者是氣態的 或者是空中飄的雲 所以哪一個是它的本來面目呢 科學家說 兩個氫原子 一個氧原子 古代是知道氫原子、氧原子 後代的越來的科技 氫原子本身又有更小更小的 分子、原子、中子、電子 那請問哪一個 究竟是水的本來面貌呢 佛告訴我們 不是用這種差別的觀念 了解它的差別性 它的原子數多少 原子序有多少 然後它是多大多小 不是這樣子 我們就研究到一個問題 水是自己生自己的嗎 不是 也是因緣條件 某一個溫度它成為固態 某一個溫度成為液態 某一個溫度的時候 加熱的時候它變成氣態 是跟溫度有關係 時間、空間有關係 那總之它之所以如此 是一種被動如此 這個是液態還是固態還是氣態 不是它自己要求的 而是決定在環境因素 時間、空間、溫度 那被迫如此 所以存在的一切都是被動存在 被某一種因緣決定之下 不得不如此存在 這是一切法的特性 譬如說這本書 這本經書不是它自己會生自己 我們說自己生自己 這句話就矛盾了 自己生自己 有一個能生一個所生 那必定是兩個 可是這本書只有一個 它怎麼自己生自己呢 那不是自己生自己 是誰生它的呢 那這個可多了 這本經書是怎麼來的呢 是不是 一定有某一種思想 有某一種文字 然後有人經過思考 然後把它寫下來 那我們再問 這個人有了這個思想 他能夠寫這個字下來 是天生的嗎 也不是 這個文字又是一個人創造的嗎 所以這個都問題 如果追究起來的話 後面是一大堆一大堆的因緣 因緣 因緣 這本書 能夠讓我們看到這本書 不是有人寫 有人排版 有人印刷就夠了 還要有紙張 那紙張從哪裡來的呢 從樹木砍下來變成紙漿 還要有人發明 發明的人他有爸爸、媽媽 爸爸、媽媽又有祖父 又有曾祖父 可以說我們這麼一推論 一推論的話 這簡單的一張紙 或者是一本書 它涉及了多廣呢 在佛經裡面講 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就是東西南北上下 四維上下 就是說這本書涉及了整個世界 因為製造這張紙的樹木 是在深山裡面 深山裡面的樹木 又受到太陽空氣 以及陽光、空氣、水 還有雲雨的影響 太陽種種的條件 又受其他的影響 所以說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我們再舉個例子來講 譬如說我們吃的一粒米 是佛觀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這粒米它是從幾千年以前 那個稻種 一代一代這麼傳下來 沒有被人吃掉 所以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那請問幾千年留傳到現在 是不是受到 陽光、空氣、水的影響 每一個時空當中的 陽光、空氣、水影響 有些在某一個時代當中 受到一些農業專家來研究 改良它的品種 增加它基因 所以我們今天吃到這粒米 那真是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過去 現在 未來 假如這粒米我們沒有吃到它 我們又把它丟在農地裡面 經過我們現代的科技 我們也許會變成更好 長出更飽滿的稻米 所以這麼簡單一個東西 隨便哪一個東西 它都是跟過去、現在、未來 有息息相關 跟東西南北 四維上下十方世界 都是息息相關 所以佛怎麼說呢 佛觀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那個就是我們所講到的 宇宙間的一切一切 都是習習相關 大家都是互相 你靠著我 我靠著你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就是這樣互為因緣 互為增上 從這個地方我們慢慢了解到了 我們要認識萬事萬物 不僅僅說從它的形態 從它的作用來認識 最重要的是 它怎麼出現 它怎麼存在 這個共通性的原理是什麼 在佛法來講叫做因緣生 有因有緣 世間集 有因有緣 世間滅 存在的一切剛才說過了 都是一種被迫、被動的存在 是某些條件因緣 迫得你不得不出來 一粒種子我們丟在泥巴裡面 然後老天爺下了雨 水灌進去了 它不得不長芽出來 芽長出來以後 慢慢慢慢 如果是沒有被鳥吃掉的話 它慢慢就會抽枝 有的結葉、結花 開花結果了 種種的條件夠 開花結果 所以存在的一切 都是被動的存在 是因緣決定一切 有夠了這個條件 它就會有這個現象出現 我們一個人身體也是如此 天天太勞累了 睡眠不足  營養不夠 又不運動 不生病才怪 為什麼 這是惡的因緣迫使你生病 勞累死 那如果是一個人懂得保養 適度的運動 適度的工作 心情保持愉快 然後營養夠 能夠吸收新鮮的空氣晒晒太陽 然後做做運動 這樣子的話 好的因緣使得他身體健康 所以世間的一切 就是因緣決定一切 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這個因緣當中 最重要的叫做主因 次一點的我們就叫做助緣 從法的前後 我們看出的是什麼呢 前因後果 有前面的因才結後面的果 但是這個前後也是相對待的 後面這個果 再往後面看的話 它又變成前因後果 這個是不斷的變化的 往前看它是在後面 往後面看它是在前面 就像我們講昨天、今天、明天 那是我們站在今天來講 昨天、今天、明天 可是我們如果是站在 前天來講的話 那今天就不叫做今天了 站在前天來講的話 我們今天是變成後天了 所以一切都是因緣生 在因緣當中 只是有一個空動的名言 加在這個上面 我們所認識的一切 都是我們人類 給予一種習慣上的名詞 所以我們兩隻腳走路 這個是人 有頭 有手 有腳 會思想 會講話的 我們給他一個代號就叫做人 四隻腳再釘上一些木板 這個叫桌子 有些我們要坐的 我們就給它一名詞叫椅子 不管什麼名詞都是集合名詞 都是空洞的名言 空洞的名言 什麼叫空洞的名言呢 桌子 什麼叫桌子 桌子是許許多多的木板 還有人工、強力膠、鐵釘 種種拚湊在一起才叫做桌子 如果我們把許多零件 一千件、兩千件的零件 湊在一起 那叫做車子 車子是一個集合名詞 我們講一個車子 它就有幾千個零件拚湊在一起 所以任何名詞 都是許許多多的因緣 拚湊在一起 排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 在某一個時空當中 我們為了讓大家的方便 我們給它一個名詞 叫做什麼名字 山河大地  人物山川  你來我往 這一切一切 都是一個空洞的名言 但是我們眾生 因為沒有正觀諸法的因緣性 所以我們就是 死在這個名言當中 譬如說古代的人 說我們人不叫做人叫做牛 假如以前的人把它規定 有頭、有手、有腳 會走路會說話的叫做牛 長得很好看 我們叫做長得很難看 我現在要讚美你 我就說你這個牛真難看 這個語言本來就是性空的 這個語言本身是一種 使用的習慣 習慣以後它就產生一種力量 沒有真正的牛 也沒有真正的人 只是一個代號 只是一個集合名詞 在某一種因緣和合當中 有這個法的出現 這個法的出現 也是暫時的出現 隨著時空、因緣、溫度 種種的差別 人有生老病死 我們的心念有生住異滅 這個宇宙有成住壞空 就不斷的在循環當中 所以某一個階段我們叫做人 可是某一個階段不呼吸了 不叫人叫做屍體 就叫做屍體 然後屍體埋在地裡面 就變成一堆骨灰 變成骨灰了 所以名詞也不斷的 不斷在改變 所以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生死 就是被這些因緣所生法迷惑了 這些五顏六色的 形形色色的外在的世界 山河大地 人物山川 貧富貴賤 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緣法 因緣所生法 佛說即是空 因緣所生法 所有的這一切所生法 在佛的眼光來看起來 一切都是空性的 因緣所生法 佛說即是空 那佛 我佛所說 一切皆是空 所以一切是空 但是在因緣條件 排列組合的時候 它這個形態作用卻是有的 卻是有的 這個木板釘一釘變成桌子了 桌子有桌子的作用 木板有木板的用途 是絕對不相同的 你不能說同樣是木板 是沒有錯 木板釘了四個腳 讀書、吃飯真方便 那如果你單單木板放在地上 吃起飯來也不方便 所以作用、形態千差萬別 這個我們就不能去混淆了 不能混淆了 這是不行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到正觀 正觀就是要 了解宇宙萬事萬物的因緣空性 它的前因後果 它的出現是怎麼出現 它的存在是怎麼存在 了解到它的這種因緣生因緣滅 緣起如幻 緣起性空 這樣子我們就不會被 眼前的五光十色所迷惑 因為一切一切都是在 因緣的推動過程 聚散的過程當中 它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終結 不是終結 所以一切一切都是過程 沒有終結 萬法沒有終結點 或是在不斷的變化的過程當中-去推移 我們眾生苦 苦在哪裡呢 一切法生出來了 在我們眾生的觀念裡面 實實在在的一個人生出來了 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生叫做實生 這個法變化了壞了 那我們就認為說它沒有了 滅去了 所以實生實滅 在眾生的心境裡面是這樣子的 但是依佛的眼光來看的話 一切都是沒有實在生 也沒有實在的滅 只是一個暫時的假象 因緣使它有這個狀態 這個因緣不聚合的時候 它開始變化 它是以另外一個面目來呈現 所以沒有實在的生 也沒有實在的滅 只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 我們眾生就被這個過程矇騙了 因為我們的執著 我們的錯覺 我們覺得實實在在有一個 什麼東西生出來了 被我得到了 高興了 我失去了 難過了 生離死別 椎心之痛 就是痛不欲生 受到打擊受不了 那只好做壞事了 這個就是我們眾生的苦惱 不能正觀諸法 不能實觀諸法 不能真正的去面對了解 萬事萬物的存在原理 而被這個法矇騙了 這個矇騙了幾千萬年 幾千生 幾萬世 我們老是每一生、每一世 我們都是被騙了 那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 我們就要學習正觀 正觀一切法的生生滅滅 了解證悟 生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 這樣子的話就能夠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這是我們講到解脫 不是一般宗教所說的 見到宇宙的本源 一個創造主 這個創造主來拯救我們的心靈 把我們帶到哪一個世界 不是這樣子的 而是真正的了解 宇宙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 這個本來面目無以名之 叫做空性 叫做空性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不是去想像 這個宇宙的本來面目 是大是小是方是圓 是好是壞是有還是無 不是這樣子想像的 這是一個實證的境界 無以名之 我們給它一個名詞叫做空相 但是眾生會執著 所以空相又不好聽 就來一個什麼 叫做實相 實實在在的本來面貌 可是眾生又執著 實相又是什麼樣子的 所以不得不就用空相 心經裡面講的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都是在講宇宙的本來面目 了解這個身心就自在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