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1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講到修菩薩道的學分裡面 講到菩薩還必須要修三十二法 來成就菩薩道 第二部分是講到平等行 平等行裡面有八法 第一個是愛敬無虛 然後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 第三是言常含笑,先意問訊 第四是所為事業,終不中息 第五是普為眾生等行大悲 第六是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這是菩薩無限的精進 在信佛學佛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六波羅蜜 三十七道品也好六波羅蜜也好 一定會有精進 所以精進在學佛的過程當中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分 做為一個菩薩行者 對自己的生命對世間一切眾生 絕對沒有疲倦的時候 尤其是對菩薩道 我們信佛學佛 這個方向是永遠沒有疲倦的 不斷地在追求智慧與悲心-的過程當中 生命不斷地往上推升 所以心無疲倦有一個目標 就是能夠多聞佛法 從多聞佛法當中 透過聞思修而增長智慧 所以努力有一個方向 如果我們是很努力的去-學習做什麼 那種努力和精進是不太相同的 努力有時候也會努力做壞事 但是佛法講的精進不同 它是純善的 是為了追求智慧 追求福德 為了利益眾生而精進 要利益眾生就必須有善巧智慧 善巧智慧從哪裡來呢 就是從多聞無厭而來的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能說一開始就不聞不思不分別 不是這樣子的 從分別當中到最後 不分別 一般以為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分別 什麼都不分別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講的不分別是說 不去執著它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什麼 有形的無形的 講的不分別是那種-無自性的分別 無自性的分別 就是沒有自性的智慧 那是無分別的智慧 不是說善惡不分別 那糟糕了 我們善惡男女長短美醜 這有它的差別性 總不能說這個沒有差別 所以要攝化眾生 就必須有這些種種的智慧 智慧我們不能一開始就是不分別 所以要從多聞無厭當中 來修聞思修慧 然後才能夠攝化眾生 這是第六個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 所以我們古代的大德修行的方法 各有各的特色 比如說有些專門持咒 有些專門持聖號 有些就是專門參與公案 然後對經教慢慢的忽略了 認為研究經教是增長分別妄想心 以致於慢慢慢慢 佛教的義理慢慢的就沒落下來了 現在我們信佛學佛我們都要 從經典當中去研究還不夠 還要從歷史 佛教的歷史 演變的當中為什麼會有這種思想-的出現 比如說印度的佛教 為什麼流傳了一千多年以後 竟然在印度消失 為什麼佛陀的覺音-佛陀的法音 當時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時候 能夠盛行全印度 到最後竟然印度教入侵以後 佛教慢慢慢慢地就沒有了 消失了 這個歷史的演變 為什麼會這樣子的 也就是說佛法-在流傳的一種過程當中 滲雜了許許多多非佛教的思想 為了攝化當時的眾生 而引用了其他宗教的-或者是當地的民俗的 種種方便法門 佛法不能保持純正的佛法 所以佛法慢慢地就沒落下來了 一直到最後跟婆羅門教-印度教結合在一起 就產生了密教 所以密教之興佛教之亡 因為已經沒有佛教的本來面目了 這個是印度的佛教 所以我們研究經典 要經史同參 經跟史歷史 以經來解經 以歷史跟經互相來參照 這樣子了解整個思想的演變 才能掌握真正佛陀-出世的本懷 佛陀當時是怎麼修怎麼學 現在我們怎麼修我們怎麼學 這個落差在什麼地方 為什麼佛陀在世的時候 一個講座下來 這麼多人開悟 當時佛陀所教導的法門-跟現代我們所了解的法門 差別在哪裡 根性在哪裡 根性的差別在哪裡 所以這都是要從多聞無厭當中-去了解佛教教義的 精髓在什麼地方 在適應當中參雜了哪些-不是佛教原來的思想 以致於慢慢喪失了佛教的特色 最後滅亡 這都要從多聞當中去理解 然後找出真正的解脫之道是什麼 這樣來修學的話 才能夠掌握真正的方向-跟正碓的方法 這必須要心無疲倦 來去認識了解 第七個自求己過,不說他短 也就是說做為一個菩薩行者 看看自己有哪些缺點 自己的心念自己的行為 自己的習慣 是不是跟佛陀所要求的八正道-相應 至於別人的不好 那是別人的業障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別人的長處 而只看別人的短處 我們的短處是永遠不能改正 所以不要去雞蛋裡挑骨頭 對別人不要雞蛋裡挑骨頭 反而是對自己應該是-雞蛋裡挑骨頭 才會進步 所以我們說別人的短處 一方面是造口業-一方面是增長煩惱 所以第七點一個菩薩行者 不要去管別人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我們連聽都不可以聽 何況是說 如果聽到別人-講別人的是是非非 最好我們可以很誠懇的說-那是別人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要替人免費傳播呢 何況我們傳播別人的不好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 如果我們喜歡-聽別人的是是非非 也是一個很壞的習慣 這個習慣養成以後 就會變成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 然後這種子會生現行 所以這個惡習一定要斷除 第八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我們講的威儀就是行住坐臥-為人處世 語默動靜 這些就是威儀 屬於身教方面的 身教也代表了一個人的修養-一個人的品格 從我們的行住坐臥當中 可以讓人啟發信心 過去有一位老法師 我問他您老人家為什麼想出家 為什麼想剃度圓頂 他說有一次到了寺廟裡面 就看到一位老法師走路的風度 不緩不急 然後進入大殿大雄寶殿 站在佛像前面規規矩矩的 就這樣五體投地 頂禮佛陀 這一幕就讓他感動的痛哭流涕 那種語默動靜行住坐臥-那種威儀 讓他感動的剃度出家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不一定要講很多話 有時候我們一個保持沈默 很自然的從我們身心當中 就放出一種力量 這種力量在佛法來講-就叫做德光普被 德光普被 很自然就有這種威德來攝受眾生 所以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出現的時候 很自然大眾就會安靜下來 當我們心浮氣躁的時候 別人也覺得跟他差不多 所以菩薩不是裝這些威儀-來讓人家害怕 而是以菩提心 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要引導眾生-走向正覺光明的道路 所以說以菩提心行諸威儀 自己所講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 都是要引導眾生走向光明-走向善道 不是想獲得有什麼名聞利養 好的名聲 不是 這是講到平等行 平等行有八法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善行有七法 善行有七法 善行第一個就是講到六波羅蜜-和四攝法 六波羅蜜和四攝法 第一個是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這個是講到六波羅蜜 我們知道在原始佛教裡面-是講到三學四聖諦 三增上學就是戒定慧-三增上學 四聖諦講八正道或者三十七道品 這個三十七道品四聖諦三學 就沒有講到布施了 後來初期大乘興起的時候 就非常重視六波羅蜜當中-的第一個 就是布施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我們知道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時候 當時的印度是充滿著解脫厭離-的苦行修道精神 因為印度人-把生命分成三個時期 小孩子的時候是專門-求學的時期 然後十二、三歲就結婚了 所以十五、歲以後開始就做事 然後服務了二十年以後-就是修道時期 怎麼講 因為到了四、五十歲-印度人的年齡不是很長 所以到了四十幾歲五十幾歲-的時候 生命有限了 趕快的要祈求解脫 怎麼解脫就是種種的方法 像婆羅門教就是祭祀萬能 或者是宇宙有一個真主 一個真的創造主梵天 怎麼回歸到梵天 佛陀出現的時候 告訴我們真正解脫之道 那就是觀身心無常無我 從無常無我當中得到解脫 所以這個是佛陀在當時-宣揚正覺解脫的方法 可是那是適應當時印度 整個彌漫著苦行解脫 生命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為了適應當時的修道風氣 所以當時所說的法門-都是屬於正覺解脫方面的 那就是人身主要是觀無常無我 不再執著的話 生命 此生結束的時候 就梵行已立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就是不再出現生命 問題就解決了 其他宗教就是說我們到了梵天-我們到了哪一個世界 或者是我們可以用祭拜 用種種東西來祭拜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或者是修苦行 修苦行就是說挨餓受凍 種種非人的生活 佛陀說苦行不是究竟的 祭拜也不是萬能的 我們回到哪一天-還是一樣生老病死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以無我 無常無我-而得到解脫 但是這個思想慢慢-演變的過程當中 我們世間人慢慢的發現了 從生命的意義否定 然後我們必須肯定 當下得到人生的意義價值 所以這時候慢慢佛陀的本生談-裡面 就透露出菩薩度化眾生-的思想 那就是大乘思想的來源 從佛陀的本生談 弟子的本生談本世 本生本世 這些都是講到這個弟子過去生-過去世如何如何 佛陀的本生過去生過去世-如何如何 如何為眾生來服務 比如說有一隻鳥在深山裡面 看到火災了 他怕其他的動物也被燒死 這隻鳥就飛到河邊 把羽毛沾滿了水再飛到空中-去灑到火裡面 然後就天帝就笑他 你這隻小鳥 你能把這火災熄滅嗎 他說不管行不行-我只是盡我的心力而已 然後感動了天地 然後把森林的火熄滅了 釋迦牟尼佛說那隻鳥-是我的前生前世 你們在坐的都是當時的-那些動物 你們的轉生 我那時候以我的誠心-用我的羽毛沾水去灑到火裡 感動天地救你們 所以我當時是一隻小鳥-跟你們結了這個緣 所以現在我成道了成佛了 你們來做我的弟子 佛的本生談裡面講到 佛陀也曾經當過鹿 這隻鹿為了救森林裡面的動物 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座橋 因為這些國王都是以打獵-來玩弄過日子 所以這隻鹿為了救其他的動物 就把自己的身當作一座橋 讓其他動物踩在他的背上-越過這條河流 佛陀又說了 當時那隻鹿就是我 現在你們在坐的這些弟子-就是當時山上的這些飛禽走獸 我救了你們的身 這一生當中我要救你們的心 這就透露出大乘思想 為了一切眾生不惜自己-犧牲生命的一種精神 就這樣子的初期大乘 中期大乘就慢慢演變出-這種布施法門出來 布施法門出來 所以在行善的部分 我們講了七個法門 第一個就是所行惠施不求其報 就是講到六波羅蜜的-布施波羅蜜 佛法在流傳的過程當中 適應眾生的根性 一定有不同的法門來出現 不但能夠不斷的讓佛法光大發揚 又能保持佛法的純正 並不是說 佛所有的佛法都是佛陀所說的-才是佛法 而是根據佛陀的根本思想-三法印 然後適應時代的需要 適應時代的眾生的根器 根性不同就有把佛陀佛法的-覺音去光大發揚 在某一個時期會有某一個法門-特別流行 但是如果不能面面俱到的話 這一種方便的法門有時候-會變成一種佛法的損害 那就會很麻煩了 所以佛法要求現代化 但是要保持它的純正化-是非常重要的 不違背佛陀的真精神 又能夠讓佛陀的真理光大發揚 這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必需要有的一分認識 否則的話佛陀的佛法-愈流傳愈久 慢慢的就像牛奶加了水-又再加水又再加咖啡 又再加巧克力 慢慢的牛奶愈來愈少了 喝的人就覺得奇怪了-這怎麼還叫牛奶呢 所以佛法怎麼樣保持它的純正 怎麼樣讓他適應當代人的需求 這個法門的確可以引導眾生 身心的解脫身心的昇華淨化 這是我們之所以要研究的目的-在此 所以從最初最初的厭離心的佛法 解脫道厭離生命 否定生命 覺得生命的出現是一個痛苦-是一個災難 然後演變到時代的需求 就是從關心自己的身心 關心眾生的身心 當下的解脫 而不是生命的否定 是生命的增長-生命的淨化生命的昇華 這個就有六波羅蜜法門的出現 這是講到布施 但是布施必需跟無常無我相應 既然是無我的話 怎麼會去想布施出去-希望別人報答我 所以一切的佛法不離開三法印 離不開無常無我的法印 只要是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相應了 那就是佛法 所以佛法不一定是一定要佛陀-親口所說的 只要是跟佛陀的三法印相應的-都是佛法 佛法也不一定是人說 山河大地花開花謝 這也是在展現無常無我 是不是 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情與無情都是在展現佛法的-無常無我 掌握這個無常無我的原則 佛法的純正就永遠的-能夠保持下去 所以先講到這個布施 布施的部分 第二個是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這就是持戒 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持戒得人身 持戒得人身 持五戒 我們希望能夠生生世世得人身 那就必須持五戒 第一個就是不殺生尊重生命 對動物也好植物也好人也好 不要去傷害這些 就是不殺生尊重生命 所有一切生命 包括動物植物所有這一切 山河大地 我們都像神一樣的尊重它 這就是不殺生 所以我們一般講的不殺生 各位以為是不殺人 其實是包括這些畜生 擴而充之的話包括這山河大地-都不要隨便去破壞 因為這是我們生存的器世間 這個器世間就是我們生存的地方 所以我們大量的去破壞山林-或是河流 慢慢慢慢大地就反撲了 反撲的結果就是風災水災旱災 甚至颶風 這些都是我們人類的殺業-所造成的 舉個例子來講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眾生貪圖口腹之欲 所以我們就必須養很多的牛羊 因為眾生要吃牛排 牛羊怎麼去養 就必須把森林砍光來種牧草 森林砍光了世間的空氣-就比較糟糕了 因為這個森林熱帶雨林 就是大地的肺 肺是一種淨化的功能 就像我們的肺吸進了氧氣-吐出了二氧化碳 剛好樹木是顛倒的 它吸了二氧化碳-吐出的是氧氣 所以我們人類口腹之欲 就把大量的樹木砍伐以後-來種植牧草 種植牧草養了這些牛羊這些畜生 然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細菌 這些細菌空中水裡面-泥土裡面 為了這些畜生的長養 我們必須使用大量的抗生素 然後除草劑 這些毒素又飄流到河裡面空中 甚至飄流到北極南極 因為北極南極的地方 許多動物竟然發生了許許多多-的生理變化 科學家探索的結果就是 我們種植了大量的牧草-養了大量的牲畜 然後用了大量的抗生劑 化學用劑 甚至大量的工廠廢水-流到河裡面去 結果南極北極的動物魚類 都受到了傷害 有些從此不再生育了 有些生出許多怪胎 都是我們眾生的殺業所造成的 眾生的殺業所造成的 所以人類的口腹之欲-我們就要消滅多少森林 砍伐多少森林 然後造成了空氣污染 水源污染 所以持戒裡面不殺生戒 這是我們整個拯救人類的一個-最切實際的 就是我們人類的口腹之欲 要改變飲食的習慣 錯誤的飲食習慣造成了-許許多多的疾病 也造成了山河大地的滅絕破壞 所以這是我們講的根本戒理裡 第一個是不殺生戒 就是懂得去尊重生命 山河大地 我們也要去尊重它 不只是人而已 包括所有的情與無情 有生命的動物乃至植物 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所以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然後偷盜的行為 我們自己的東西不願意被偷 所以也不要去偷別人的東西 沒有經過別人允許而得到的-任何東西 就算是偷盜 不正常的男女關係 那就是邪淫 做一個修道者 在家的是行正淫 正式的夫妻是正當的 正式夫妻以外的所有一切行為-都是叫做邪淫 叫做邪淫 整個社會都是問題重重的 一個是為財一個是為了男女色 財色這兩個問題 整個全人類就因為這兩個戒條-不能做到 所以就變成人世間的恩怨是非 大部分不是為錢就是為了男女色 所以佛陀規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妄語是包括不綺語 就是講那些風花雪月的 引人非非之念的那種話不可以講 惡口 就是很低俗的話 講了非常低俗的話 不可以講 或者是挑撥離間的話也不可以講 使別人吵架打架的那種話-不可以 讓別人鬥爭的不可以 所以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這是包括了語言的使用 因為語言影響非常非常的大 所以佛陀說我們一個菩薩行者 一定要修口德 淨口業 淨口業 不要去造口業 使用很低俗的語言 破壞別人的名譽毀謗別人的-那些惡言惡行的 都不行 第五戒就是酒戒 不飲酒 那個會刺激我們的腦神經-讓我們的智慧降低 所以喝了酒開車最危險 有些人藉酒壯膽去做壞事 這是我們講到最根本的五戒 五戒當中如果多殺生的人 就會多病然後命比較短 短命多病 它的報應是這樣子的 如果是偷盜的話這一生就窮困 這一生當中做什麼生意都失敗的 那就是這一生不懂得方法-前生又偷盜 所以什麼生意都做不成 做愈多就賠愈多 這個是從偷盜的報應來的 如果是有邪淫的話 這一生當中夫妻就不能圓滿 夫妻不能圓滿 如果是妄語的話 嚴重的就是講話不清楚 甚至沒辦法講話 因為亂講話破壞別人的名譽 說了太多過頭的話 這生就容易報應到生理上的缺陷 飲酒的話這輩子就智能比較低 IQ就比較低 因為喝了酒後醉醺醺的 所以佛陀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守五戒 五戒守的好五官端正頭腦清醒 然後廣結善緣 但是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我們持戒並不是說 我來生能夠多少莊嚴多少好 有所目的的 這個就是有一個我能持戒 有一個戒被我所持 這樣子的話你是為了持戒-而持戒 而不知道這個戒是本來人本分-的一種該做的事情 是一種本分事 所以有些人說持戒-有多麼大的功德 依我看持戒是一種本分事 談不上功德 人本來就是不應該做這種行為 不應該做這種行為 我們就這麼做而已嘛 所以是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有些人說我為什麼持戒 持戒是為了來生得到人身-得到人的身體 那是有一個我 有一個來生 這個我就是我們生煩惱-的根源所在 所以不依生處而行持戒 接著第三就是修忍辱 諸眾生中行無礙忍 無論比我們好比我們不好的眾生 對於我們無理的取鬧-或者羞辱 一個行菩薩道的人就應該-透過智慧透過慈悲去化解煩惱 而且以自己的德學來感化對方 自己的修養感化對方 這是講到忍辱 第四個是精進度 為修一切善根故勤行精進 我們講善根的根很有意思 樹木有根就能開花結果 花草樹木只要有根就會-有開花結果的機會 我們所有修的善法 就像樹有根一樣 它會長養 如果我們這個善做了-它會引發另外一個善 你做了一個惡-這個惡又會引發其他的惡 所以惡有惡的根-善有善的根 一個菩薩的行者-就是要在善的方面加強 因為它會不斷地去引發-其他的善法 所以才用這個根來形容 叫善根 善根依佛法來講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聞思修六波羅蜜 三十七道品八正道-這些都是我們修學的善根 這些必須要勤行精進 要精進 不要以小小的善根 覺得我修這麼多善根夠了-滿足了 在菩薩道來講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所有善根永遠是不滿足的 不滿足的 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智慧福德-增長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精進 精進大部分我們分四個方面來講 精進 第一個已經有了惡念馬上要斷除 所有的惡念惡行惡言惡語-這些惡的東西 已經有的惡 馬上立即斷除 養成這個習慣 沒有的惡不要養成 沒有的惡法 懶惰好吃懶做這些種種-非法的事情 沒有惡千萬不要去沾染 因為一沾到惡習以後-就非常難斷掉 比如一塊白布 如果我們用墨水滴上去以後 現在我們用科技可以洗得很乾淨 但是我們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 再怎麼洗還是有一個疤在那邊 所以沒有的惡千萬不要沾染 不要有給它機會 所以已生惡就趕快斷了 未生惡就不要讓它有 未生的善還沒有的善法-趕緊要下種 已經有的善要令它生長 已經有的善法我們已經在修的-那就要加強 舉個例子來講 比如說我們剛開始學打坐-腿很痛我們坐五分鐘 每天坐五分鐘 每一次坐五分鐘 一天坐兩次三次 然後慢慢變成十分鐘 十分鐘以後變成二十分鐘 三十分鐘四十分鐘 這個就叫做精進 我們一開始坐三十分鐘-拼命忍 坐了三十分鐘 覺得非常痛難過 改成二十分鐘 二十分鐘又改成十分鐘 最後變成五分鐘 最後也沒有了 那這個就是退步了 不叫精進 所以讀書也好做事也好 我們做事業也好 乃至家庭的幸福也好 我們要用佛法所說的精進 不斷地去改善 不斷地去改善家庭的祥和 工作事業的進步 這個都要精進 要精進 接著我們講的就是禪定 禪度就是離生無色而起禪定 在我們眾生的煩惱裡面-其中的一個煩惱 就是我們內心很亂 因為內心很亂 所以對煩惱沒有辦法控制 對事理不能透視 不能觀察 所以我們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 眾生無量劫來先天就是擁有-一顆不安的心靈 這顆不安的心靈 如果能夠讓它安定下來 它會產生很大很大的作用 大到什麼程度呢 一般講的就是神通 比如說他心通 了解你在想什麼 天眼通 能夠了解未來的事情 天耳通可以聽到很遠的事情 神足通可以飛行自在 還有神境通能夠把東西變大變小 所以我們的心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一個無盡的寶藏 當我們了解到我們內心有一顆-無盡的寶藏以後 我們很自然對外在的追求-就會淡薄下來 自然就會離欲 所以禪定的重要-就是它能夠離欲 能夠產生神通 然後如果進到某一種定的話 他甚至會到天上去投胎轉世 所以這地方就要小心了 因為如果我們投胎轉世到-無色界 比如說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話 那對修學菩薩道來講-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障礙 既然不是到無色界-我們到了欲界天 也是不好 我們如果修禪定 布施持戒禪定 只要修這三個項目 就可以生到比如說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就是忉利天 或者是夜摩天 這些都是跟禪定有關係 所以生天來講的話 如果是沒有悲願沒有智慧的話 生到天上那就變成障礙了 就障礙了 如果是有悲願有智慧 雖然是生到天上不迷 不會去迷了 不會被天上的境界所迷惑的話 他是為了度天人 那倒是無妨 在我們修禪定的過程當中 我們要了解到說 如果我們只是單單修定力 很容易召感生到四無色天 就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天 那就變成一個障礙了 就是八難之一 生到長壽天 那都是幾千萬年幾億萬年 而且在天上沒有辦法見佛聞法 沒有辦法修道 沒有辦法修菩薩道 因為到天上去的時候-不會像我們人間這些鬥來鬥去 有這些苦難眾生 沒有 都是福報很大的 所以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千萬我們要知道不要太重視定 因為定一旦修成的時候 我們會變成一個少事少惱 甚至對自己的一切衣食住行-都懶得去做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修 因為修定 從定的當中-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 才能開智慧 所以我們修定不為了修定而修定 不為了神通不為了生天 這種定是好的 因為有了定才能觀察眾生的根機 才能了解眾生的需求是什麼 才能正碓的去攝化眾生度化眾生 所以在修定的過程當中 我們要了解到它的副作用 副作用 如果我們定太深了 反而障礙我們智慧的開展 定強慧弱也是不理想 慧強定弱也是不理想 所以必須定慧均等 這種定就沒關係了 第六個是智度 行方便慧 行方便慧 大乘的無住涅槃 斷了煩惱 如果沒有悲願作為方便的話 那麼我們很容易就落入小乘 落入小乘 所以大乘的般若一定要有方便-就是悲心 有悲心悲願跟智慧結合在一起 叫做悲智圓融 這種智慧才能證到無住涅槃-而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 來利益眾生而不迷惑 我們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