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9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看菩薩修正行-得到寶藏、四大寶藏 第一個是能夠值遇諸佛 就是生生世世能夠見佛聞法 第二個是能聽聞六波羅蜜-及其義解 聽到六波羅蜜法-而且能夠去實踐 這是多麼大的福報呢? 然後第三個寶藏是什麼呢? 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佛菩薩來攝化眾生娑婆世界 我們眾生的這個耳根-是以音聲來做佛事 娑婆世界眾生是耳根-最聰利了 所以佛菩薩的道理直接-就是透過語言文字 來讓我們理解 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也就是說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特別的利 我們來可以比較一下子 我們的眼睛如果是隔一個牆-隔一張紙就看不到對方了 可是我們在睡覺的時候-有人有出聲音 隔壁有聲音我們睡不著覺 聲音影響我們比較大 所以耳根跟眼睛-比較起來的話 一個是有一千二百功的 一個是八百功的 也就是說我們這一個聲音 是最直接讓我們了解義理-的一個方法 所以我們平時有一句話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聽善知識開示道理-一個小時下來 比我們自己讀書十個小時-甚至我們讀幾年都不了解 一席話下來我們能夠-把這些疑惑都解決的 所以這個娑婆世界-是以音聲作佛事 音聲作佛寺 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佛陀來到這個世間 就是說種種的法 眾生可以理解的法-來攝化眾生 所以菩薩當於五明中求 這個五明當中-除了這一個內明以外 就是講到這個因明-就是一種辯論邏輯 還有聲明就是語言-通達種種的語言 然後有這個醫方明、工巧明 菩薩就必須通達種種的醫學-科技、邏輯、辯論 然後醫藥、然後內明 所以一個修學菩薩道的-一個修道者 必須通種種的語言-才能去表達這種思想觀念 讓眾生來分享、認識-了解佛陀的智慧 以及修行的方法 所以我們按照佛陀所開示的-戒定慧、六波羅蜜去修學 然後我們這個就能夠-以無礙心來視說法者 就是佛菩薩對我們所說的法-我們都能夠隨順 而沒有成見、沒有隔礙-沒有異想 這樣才能夠隨順師意 才能夠如理的思惟大乘法義-成就大乘思所成慧 講到智慧有這個聞所成慧-思所成慧跟修所成慧 聞思修、聞思修 我們自己能夠看經典-這是聞慧 聽別人演講這是聞慧 聽的懂別人演講還不夠 要進一步的去思惟-就變成思所成慧了 思所成慧成就的時候-必定會嚴持淨戒 戒成就 聞慧成就的時候是信成就 信智一如 所相信的可以用智慧來證明 信智一如 修所成慧呢? 就是斷煩惱 所以我們一般人-讀了許多的佛經 了解許多的道理-可是煩惱還是煩惱 因為這是聞所成慧 如果更近一步的話-是思所成慧 經過如理思惟 然後這個嚴持淨戒 戒成就了我們說聞慧 這個思慧成就了 如果能夠把煩惱斷除了 我們說這個是思慧 修慧成就了 是修慧成就了 所以聞思修、聞思修 我們依佛法的戒定慧-修聞思修 對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的-殊勝的理解 自然跟說法者-就沒有什麼隔礙 說法者所說的也就是說-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 信空如幻而又因果業報不失 這樣子的就是能夠成就-我們大乘佛法所說的 思所成慧 這是第三個寶藏 以無礙心視說法者 第四個寶藏是什麼呢? 就是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我們念這個破音字變成樂了 如果照字面來念的話-是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我們之所以聽經聞法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樂遠離行、心無懈怠 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就像那個蒼蠅貪著那些食物 有一點腥羶的東西-一大堆蒼蠅就聚集在一起 社會上也是如此 有一點名利-大家就聚集在一起 你搶我奪的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了解到人生不是-僅僅?了衣食的溫飽 如果是單單?了衣食溫飽-那跟動物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人還會去想到生命觀-價值觀 人生的意義價值是什麼 所以不會去貪求這個名利 畢竟我們一生當中-吃的穿的用的 的確是非常有限 不要去替別人保管這麼多 這一生當中吃不到-用不到、穿不到的東西 然後不擇手段的-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造了許許多多的業力 所以修學菩薩道的人-叫做修遠離行 遠離這種五塵六欲 遠離五塵六欲 而不是說我們不吃不喝不睡-不是這樣子的 因為五塵六欲-是長養我們的色身 維持生命的條件 沒有這個衣食住行-生命會死亡 所以同樣的吃-同樣的這麼過日子 一個聖者吃只是維持生命 而去做些有意義的工作 但是凡夫吃是為了什麼呢? 最主要是為了享受 為了維持生命-又能夠繼續的享受 一個聖者吃只是維持生命-而能夠去做有意義的工作 所以同樣的吃同樣的過日子 有些人是為了吃-為了過日子而吃 有些人是為了工作-而維持生命的一個條件而已 這想法是不同的 所以蘇格拉底有一次有人去問他了 他說蘇格拉底你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你要不要吃飯-你要不要大小便啊? 他說有啊我每天一樣吃-也是要大小便啊 那你活著跟我們沒什麼差別 他說有啊我活著不是為了吃 您活著是為了吃 您活著是為了吃更多-享受更多 我吃是為了能夠活著 去做一些思考一些-有意義的工作 所以一個是吃是為了活 有些人是活為了吃 大不相同 菩薩來修學這些善法 不是為了有福報-能夠享受更多的五塵六欲 不是 他聽聞佛菩薩的道理 就是能夠遠離這些-耗掉我們生命能量的 追求我們一生一世-享受不到的這些名利 放棄它所以就叫做遠離行 遠離這些種種境界的束縛 而我們世間的人所追求的-就是許許多多的五塵六欲 來滿足我們的願望 所以一輩子都是-做這個妄念的奴隸 妄想欲望的奴隸就叫做欲奴 欲奴 所以修道並不是說-我們不吃不喝不睡 還是最基本的條件衣食住行-溫飽還是要有 如果不能溫飽的話-那就死亡了 但是我們又不能把整個生命-為了追求溫飽更好的享受 而去盲目的去追尋 那個真的是很不值得的 維持了溫飽能夠去思考-利益眾生的種種的工作 種種的事情 所以同樣的活層次是不同的 菩薩因為生生世世-發這個大悲願 所以聽聞佛法能夠遠離這種-五塵六欲的這種束縛 心能夠解脫自在 不會跟煩惱作伴-這個叫真正的遠離 這是菩薩的四大寶藏 有了這個四大寶庫寶藏 所以接著我們來講的是-能夠超過魔事 魔事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經文-是在六十五頁的 過魔事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能過魔事 何謂為四? 常不捨離菩提之心 於諸眾生心無恚礙 覺諸知見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迦葉!-是為菩薩四法能過魔事 因為我們有四大寶藏-四大這種寶庫 就是智慧的寶庫 所以就能夠超過這種-障礙我們修道的這些魔事 我們講這個魔跟我們一般人-想像這個魔 青面獠牙或者是-奇奇怪怪的這種魔 不太相同的意思 我們講魔就是-會障礙我們的身心 障礙我們求智慧 障礙我們成佛成聖成賢-的這些障礙 通常我們就叫做魔 障礙我們的身心的-智慧福德的 通通稱為這個魔 這個魔很簡單的一種的-魔因境有 魔怎麼來? 魔是因為有一種境界出現了 這個境界我們產生恐懼-或者是產生執著 那我們說叫著魔 我們對任何一種境界 產生了恐懼或者是-產生了貪戀執著 一個是向心力一個是排斥力 離心力 一個產生貪愛-這是一個向心力 一個是瞋恨排斥-這個是離心力 我們的心在這個離心力-向心力的這種兩股漩渦當中 就不得自在了 就不得自在了 所以我們講這個魔也就是說-我們這一顆心被這一個境界 弄得渾身不自在-而自己不能控制 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講 比如說說們想讀書-可是眼皮很重總是想睡覺 這個叫什麼呢? 睡魔 睡魔 同樣的你想睡我想睡-可是我提起勁來 用冷水洗洗臉站起來走一走 不行了、生命有限了-一天又要過去了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這一個精進的心-一起來的時候呢 這個睡魔被我打倒了 但是如果你想我多睡一點-身體才會健康 然後多睡一點養養神 自己就跟睡魔混在一起了-被睡魔打敗了 所以我們經常會碰到的魔 簡單的講我們講到這個魔-叫做懈怠魔 隨時都會在我們的身邊 隨時都會在我們的身邊 內心裡面那種掙扎-要讀書、要睡覺 這是一個掙扎 早上鬧鐘響了你要起床-還是再繼續再睡 這個就是跟魔在鬥法 如果有精進心的話-鬧鐘響的話就起來了 變成一種自然的反應 自然的反應了 如果沒有精進心的話 再睡一下子吧 這是魔戰贏了我們戰輸了 所以圍繞我們身邊的一種魔-叫做懈怠魔或者是放逸魔 我們一般講的這個魔 有這個是煩惱魔內心的煩惱-內心的衝動不能克制 煩惱魔 還有一種是什麼死魔 壯志未酬身先死 有一種願望、有一種希望-有一種事業心、企圖心 還沒有實現、死了 死魔、病魔這個是很可怕的 這個病一來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能完成了 躺在床上痛苦打針吃藥-是很痛苦 所以病魔也是一種魔 煩惱魔、死魔 另外還有這個什麼? 叫五陰魔 五陰魔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這個肉報身 我們這肉體如果你讓它-吃好睡好飽暖思淫欲 可是你對它不好它生病了-營養不良睡眠不足運動不足 它又生病了 你對它太好 吃得好睡得好用得好穿得好 結果又是飽暖思淫欲了 所以這個肉體-要適度的給它營養 適度的給它運動 然後不要放縱它-也不要過分的利用它 過分的利用它勞累死了-會生病 但是你過份的去放縱它-它又產生許多毛病出來了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現在人-吃的好營養多肥肥胖胖的 高血壓、心臟病什麼都來了-又不運動 結果這個身體帶給我們苦惱了 一旦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然後風濕痛風營養過剩 然後一天到晚打針吃藥 所以叫做五陰魔-五陰就是我們的身心 色受想行識這個五因-組合的身心 照顧的太好會生病-不照顧它也會生病 所以就五蘊熾盛苦 有了這一個身心多多少少-會要為它而付出很多的代價 像一部車子你照顧好-就幫你載人載貨省時省力 但是你不照顧它-半路拋錨的話那可麻煩了 我們肉體也是這樣子 它本身就是要善於去照顧它 不可以放縱它-也不可以過份的勞累 所以這個魔分很多種 病魔、死魔、五陰魔 還有煩惱魔 無緣無故內心裡面-就是安不下來 無緣無故就是喜歡突發脾氣 沒有人理你自己覺得無聊-單獨一個人又無聊 又要找人聊了 所以這一個煩惱魔 還有一種是什麼呢? 就是天魔 天魔我們碰不到的-我們還沒有資格 你將要成佛又成道了 那一剎那的時候天魔出現了 所以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天魔的資格 這是講到這個魔是這個意思 魔就是一種障礙-障礙我們進步的一切 就是魔 你想讀書有朋友來約你說-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不要讀了 讀這麼多做什麼呢? 這個就是什麼? 魔了 魔現前了 找你吃喝唱跳的讓你墮落的-使你賭博的抽煙喝酒賭博 種種會傷害我們深心的-這個都是魔 我們社會上的人-不了解這個魔隨時在身邊 隨時都受到傷害而不知道-跟魔在一起不知道是魔 那就麻煩了 所以我們有這個菩薩的正行-有悲心、有願力、有智慧 所以我們就能夠超過四種魔 第一個常不捨離菩提之心 我們念這個《金剛經》 須菩提就?我們問這個問題 什麼問題呢? 說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因為我們眾生擁有一顆-散亂不安不定的心 一下想好事一下子又想壞事-一下想精進、一下想懈怠 這個心亂、很散亂的 不能安住在這個菩提心 所以佛才講出這個《金剛經》 怎麼樣安住菩提心-怎麼樣行菩薩道的道理 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這個心-如果能安住在這個菩提心 當然就不會去做這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了 所以在菩薩戒裡邊其中一條-根本大戒就是什麼呢? 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是魔業 因為我們起心動念-如果是跟菩提心相應的話 我們所作所為的身口意三業-都是行菩薩道 跟菩提心相應-都能夠利益自己身心 也利益眾生的身心 所以我們受菩薩戒的人-如果忘失了菩提心了 眾生難度難化-我們放棄了 我們放棄這個眾生了 我不願意這個眾生-不要去理眾生了 這個叫做犯大戒、根本大戒 當然殺盜婬妄-這個是根本大戒 其中一個受菩薩戒裡面-就是忘失了菩提心 不發心成佛、不發心度眾生-不願意理眾生了 這叫做捨離菩提之心 但是菩薩按照-前面所說的方法 去隨順六波羅蜜 三增上學、戒定慧 就能夠生生世世-安住在這個菩提心上 不會退墮 這個是超過這個忘失菩提心-這件魔事 就可以超過了 第二個是於諸眾生心無恚礙 在我們眾生的內心深處-有三毒 一個是無明、一個是瞋恨-一個是貪戀、貪愛、貪心 貪瞋痴 貪跟瞋從哪裡來的呢? 從愚痴來的 我們講的愚痴不是很笨-什麼都不懂 不是這個意思 所謂愚癡就是一種邪知邪見 邪知邪見 不正確的觀念不正確的見解 對身心世界有某一種錯覺 因為這種錯覺產生了執著-導致我們行為失常 傷害自己、傷害眾生-就是瞋恨跟貪愛 所以有了這種貪愛-非分的貪愛 有這個瞋恨、打擊-報復、忌妒的心態 這個全部都會障礙-我們的身心 也障礙眾生的身心-所以也叫做恚礙 恚礙就包括了貪礙瞋恨-所產生的障礙 如果有發菩提心有大悲心-有智慧又能夠修六波羅蜜 自然就是對眾生心無恚礙 沒有什麼隔礙-也沒有什麼障礙了 這個是超過了貪礙瞋恚的-無明的這個障礙 這個是第二種魔事 可是我們眾生內心身中-內心當中 具足了貪愛瞋恚的這些毒素 所以經常我們會遇到-一種境界現前的時候 馬上這個貪愛瞋恚-就馬上發作出來 這個地方提供各位 我們要對治貪愛-瞋恨的一個簡單的方法 也就是說保持正知正念 要保持正知正念的一個方法 就是時時刻刻把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 當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暫時可以讓貪愛瞋恨的心-暫時熄滅下來 我說的是暫時 暫時 還沒有開智慧的時候-暫時讓它熄滅下來 這個是不錯了 我們舉個例子來講 比如說我們發脾氣的時候-呼吸很快很短促 甚至會停止呼吸 那麼就是什麼呢? 這個呼吸就是我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氣不足所以容易-爆發這個脾氣 所以我們可以練習-這個深呼吸 深呼吸 很細很長的深呼吸 一天做個幾次 讓自己的氣安下來 安下來 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早上早一點起來 五點半到六點半之間-面對東方太陽出來的地方 就是作擴胸運動 兩個手舉高擴胸吸氣-然後彎腰吐氣 就這麼樣子 站起來吸氣手往上舉 擴胸吸氣再彎腰再吐氣 早上只做二十一次-大概五分鐘吧 五分鐘到十分鐘 因為早上五點半到六點半-是天地的精華時段 黃金時段 這樣把這個氣-陽剛之氣吸足了 頭腦清醒作事情-就比較平穩 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 所以我們講我們人生-就是一口氣 這一口氣要把它調好 很平穩的肺活量夠 氣很足、氣很深沉 遇到事情的時候-趕緊的去注意呼吸 讓自己深深的呼吸把氣調息 這樣子的話-比較不容易發脾氣 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最起碼 不要說我修行到開悟成佛 不要講這麼大話 這一生當中我們要修的一個-必須成就的 就是絕對不發脾氣 絕對不發脾氣 一個人一發脾氣來-脾氣來福氣就跑了 所以常常發脾氣的人-就沒有福氣 脾氣來福氣就跑了 然後脾氣來的時候-身體會容易生病 家庭失和 家庭就失和了 事業就不順了 所以一個人心平氣和-和氣就招財、和氣就生財 一個人是賭氣的話-那可麻煩了 生病、失財什麼都來 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 無論如何不要講什麼斷無明 斷什麼見惑、斷這個思惑-那這個是太大了 而且我們這個不花錢-只是一個精神上的修養 一個觀念的轉變 因為態度的轉變-所以生命的高度就增高了 這一個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大而化之的遇到什麼事情-絕對是心平氣和的 去面對去處理 所以我常常說-我們要處理事情之前 先調理心情 就像這個磅秤 這個磅秤我們要磅秤的時候-先歸零 偏一邊秤起來不準 如果歸零的話-稱多少就是多少 我們要面對事情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 先把這個心平靜下來-不是貪愛也不是瞋恨 在一個平靜的、平穩的-平衡的狀態的時候 我們才能清楚的了解事理-然後正確的判斷準確的處理 所以要調理打理事情以前-先把我們的心情打理一下子 先打理心情再調理事情 否則的話憤怒會讓我們-失去了理智 失去了辯才 明明我們該講的話不講-不該講的話講了 為什麼? 失去了理智 在憤怒當中的行為-是很可怕的 語言也是更容易傷害人的 所以這是很大很大的障礙 很大很大的障礙 我們修菩薩道的人 修菩薩道的人 我們有悲心有智慧有菩提心 就能夠超過-越過了這一個魔事 什麼魔事呢? 恚礙 恚就是瞋恚、瞋恨 對眾生的身心加以傷害 忌妒排斥這個都是-瞋恚的一種表現 因為有戒定慧有六波羅蜜 所以我們就越過了-這一個障礙 於諸眾生心無恚礙 這是超過了第二種魔事 第三是覺諸知見 覺諸知見 在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 我們常常決的存在的一切-是永恆的永遠不變的 這一個是清淨的是有一個我-永恆不變的我 這個叫做邪知邪見 修道的人絕對不會在這個-身心世界任何一法上 去執著單一的永恆的-主觀的自我 找不到 因為這些都是邪見 我們有了這個常樂我淨 這種顛倒就會產生-許許多多的業障煩惱 而受苦 所以我們眾生就是顛倒 不是永恆的以為是永恆 不是清淨的以為是清淨 沒有一個主觀的我-認為有一個我 沒有一個快樂的-認為有實在的快樂 這個叫顛倒 不是常計度的這個執著為常 無常計常、無我計我-非樂計樂 這個常樂我淨-這是眾生的顛倒 這種顛倒也就是一種知見-一種想法一種看法一種態度 這個是我們了解到-很多修道的人 執著這種常樂我淨 有了這個顛倒以後-就會造業受苦、起煩惱 造業受苦 我們有這個戒定慧-有六波羅蜜 有這個智慧、有悲心 所以我們就能夠察覺-種種的執著知見 察覺它就越過了這個魔事 越過了這個魔事了 這個是講到第三個覺諸知見 所以我們一般修道修道 會常常不知不覺當中-落入了外道的知見而不知道 舉個例子來講有些人修一修-全身會發動了、靈動了 不但是靈動還執著我們-有一個靈魂會出竅了 從這個頂門跑出來了 是幾吋幾吋的小嬰兒 這個就是我的靈-永恆不變的靈 這個靈跑出來以後-到十方世界去 看奇奇怪怪的境界 然後要把它收回來的時候 它這個嬰靈也回來了 這個就是執著內心當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主體 我們一般講靈魂出竅 這是修成外道了變成外道了-而暫時不知道 而且還得意洋洋的 有一個嬰靈會從我們頂門-跑出來到十方世界去看 有沒有這回事呢? 有 但是這個已經是著魔了 執著我內心身中有一個靈 永恆不變的靈-那就是執著這個常 常樂我淨 這樣子的這種執著-不能開智慧 佛法它就是-在我們的身心當中 了解證悟它的無常無我 然後捨離了一切的執著-捨盡道方成 慈眼視眾生、悲心度有情 然後喜聞無上法-捨盡道方成 可是我們捨不掉這個執著-捨不掉這個禪定的樂 捨不掉這個禪定當中-所見到的種種的境界 所以捨一執一了 捨掉外面的五欲 又執著內心世界的種種的-這種常樂我淨的這種境界 這個叫做捨一執一 捨掉一邊又執著另一邊 只是執著內心的這種境界了 所以我們剛才講了魔-什麼叫魔? 魔因境有、境從心生 魔是因為有一個境界 我不了解這個境界我去執著 那就叫做著魔 境界從哪裡來呢? 從心產生出來的 魔因境有、境從心生 所有的境都是-我的內心有所求 所以它就變化出-這種境界出來 來滿足你所求 但是你不了解-被這個境界矇騙了 產生執著 產生執著以後魔的欺騙 魔就趁這一個執著-來進入我們的身心 那叫做著魔 所以魔因境有、境從心生 了解這一切境-都是我內心的一種展現 我內心的欲求-所以才產生這些境界 自己變現這些境界-然後自己貪戀自己去執著 又然後傷害自己-這個就是我們眾生的無明了 眾生的無明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有了戒定慧-有六波羅蜜 有三十七道品、有八聖道 很自然的就能夠察覺-這許許多多的這些知見 超越它 覺諸知見而不受到傷害 這是第三個 第三個魔被我們跳過去了 還有第四個魔是什麼呢? 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這個就是我們《法華經》-裡面所說的 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菩薩-他遇到人他就說了 我不敢輕慢汝等-眾生皆應作佛 常不輕菩薩見到所有眾生-他都跟他頂禮 還一面說我不敢輕慢你 你們將來會成佛 所以我先在這邊跟你頂禮 那有些眾生說奇怪了-我現在是凡夫 你還在這邊取笑我們-說我們會成佛 所以就用石頭木棍去砸他 他跑的遠遠的 他繼續的頂禮 汝等眾生我不敢輕慢汝等-眾生皆當作佛 跑的遠遠的還繼續這麼念-繼續這麼頂禮 這個是《法華經》-有這麼一個公案了 所以這個地方講-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不是教我們一個一個眾生-我們一個一個跟他頂禮 不是這樣的意思 而是說有些眾生-真的是比不上我們了 福報知識長相 所有一切一切都不及我們 但是一個修學佛法的人-千萬不要去輕賤一切眾生 對那些貧窮的-或者是身上有缺陷的 愚癡的、邪惡的、顛倒的-這些可憐眾生 我們要生大悲心去利益他-幫助他 讓他向上成佛向善向光明 所以千萬不可以輕慢眾生 在佛經裡面這麼講的 輕慢眾生得無量罪 這些眾生說不定是-佛菩薩示現的 即使不是佛菩薩示現 也是我們過去的-父母兄弟姊妹 對我們有恩 而且這些眾生說不定-他修的比我們好 哪一生哪一世-比我們精進的話勇猛 然後他先成佛 所以如果我們輕慢眾生-就等於輕慢諸佛 因為這眾生未來會成佛 所以我們如果是輕慢眾生 就是對未來的佛輕慢 那就是罪是很重的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所以無論我們自己的福報-智慧有多高多大 還是要學習謙卑 印光大師常常講的說-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 只有我一個人是凡夫俗子 用這種心態來對待-所有的眾生 那就不會出問題了 否則的話我們一般人-都是用比較的心理 我比你有錢、我比你有地位 我的車子比你好-就瞧不起人家了 我穿的衣服是名牌 你穿的是國貨瞧不起人 眾生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用比較 用比較 勝過別人了就瞧不起別人 然後自己比不過人家-覺得沒有什麼關係 差不了多少 這個眾生的毛病一向以來-都是喜歡用這個比較的心理 來面對他的人事物 人事物 所以在我們修學菩薩道-的一個過程當中 第一個最重要的就是-時時記住我是以凡夫之身 來信佛學佛 不要以為說我是大菩薩-來度化眾生的 我從此生此世我是剛開始-初發菩提心 時時刻刻不要忘記了這種-成佛度眾生的這種大悲願 這樣子就能夠安住在-這個菩提心上 不要以為人家跟你恭敬說-你是菩薩再來 你是菩薩乘願再來的大菩薩-你就得意洋洋的 我就是必須受到別人的恭敬-頂禮、膜拜、供養 這個驕慢心產生了就障道了 所以時時記住-我是初發菩提心的人 而不是什麼菩薩-這個大願而來的 謙卑的心來面對所有的眾生-這些眾生都是未來的佛菩薩 過去生的父母 要與眾生以恭敬心-來面對眾生 所以說一切的善法-一切的功德 皆從恭敬心當中得來的 佛法的一切的利益都是從-恭敬心當中來獲得 自然就能夠-與諸眾生心無恚礙 不會去巴結諂媚羨慕眾生 很自然的以慈悲心來面對-這一些不如我們的眾生 所以這一個《論語》裡面-孔子這一個《論語》裡面 說無友不如己者 我們一般人就把它解釋說 我不要去交不如我的人 孔夫子就變成勢利眼了 不是這個意思 孔夫子是說千萬不可以-瞧不起我身邊週遭的 所有的人 無友不如己者這個無-就是千萬不可 千萬不可瞧不起-我遇到的所有的人 在佛經裡面講的四種-不能瞧不起的 就是小孩子-你不可以瞧不起他 將來也許他會有很大的成就 小小的火也不可以瞧不起 萬一這個星星之火-燎原怎麼辦呢? 或者是這個龍 龍小小的龍萬一牠長大了 龍龍能興雨 這個也是不能這樣 小小的王子你看他-這麼小小的什麼都不懂 但是他當王子以後-當國王以後他的權利可大了 所以我們這個-心不輕賤一切眾生 隨時隨地已謙卑的心-向我們四邊週遭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眾生一定有他的長處-有他的美德值得我們學習的 作為一個修菩薩道者-要以謙卑之心 才能超越這一個魔事 我們的課暫時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