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7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接著講到《寶積經》-講記第五十六頁 我們接著講的是說 如果我們去親近-一個修道者 這個修道者-太重視世間的學問 我們親近以後-只能了解一些知識 而增加世間的名利的話 那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講到第四種-我們如果要親近的話 要特別的小心 經文怎麼說呢? 說所親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也就是說我們親近的師長 如果只能增加-我們一些名聞利養 或者是地位 或者是給我們寺院徒眾護法-這個叫做世利 世間的利益 而對佛法真正的戒定慧-無所幫助的話 那麼我們會浪費-許許多多的時間 所以這個是在我們-尋訪善知識的時候 要特別特別的注意 否則浪費很多的-時間精神體力 只是增長了許許多多-名聞利養的心 那麼這個對我們修道來講-是沒有幫助的 接著我們要講的經文是-講到有真正的四種善知識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四善等侶何謂為四? 諸來求者是善知識-佛道因緣故 我們現在來看真實的善知識-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一般人會想-所謂的善知識 善知識大概就是三頭六臂-長相好、福報大 但是這裡講的善知識-不是這樣子的 第一種善知識-叫做諸來求者是善知識 佛道因緣故 這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相同 這個並不是什麼有道德-有學問、修養好 不是 反而是那些比我們差勁的人 來對我們有所求 求財、求法 這個時候菩薩-以另外一種眼光來看待他 只要是對菩薩有所求的 來跟我們有所求財求法的 就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來求財求法 就是要讓我們實踐-菩薩利他的行為 他們有所求讓我們成就-我們這種布施 給我們一個布施的機會 所以這些對我們來-求財求法的人 也就是菩薩的良師益友 所以一般人總覺得很麻煩-討厭 對別人有所求都是一概拒絕 行菩薩道的人就不同了 所有這些比我們差勁的 對我們有所求的-反而是一種感恩的心 來感謝他成就我們菩提道 這個在《華嚴經》裡面-就有談到這個 《華嚴經》怎麼講呢? 說見到眾生苦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 因發菩提心而成等正覺 是故菩提屬與眾生 若無眾生諸佛菩薩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等於是說佛菩薩之所以能-成為佛菩薩 是因為有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 來激發菩薩的大悲心 因為大悲心所以發菩提心 發成佛的心 發度眾生的心 所以諸佛菩薩能夠證到-無上正等正覺 是因為有眾生的增上緣-才能成佛 這個跟我們一般人以為是說-我們成了佛以後再來度眾生 的觀念不太相同 因為要成佛就必須利益眾生-度化眾生 因為要度化眾生 所以必須好好的-自身要好好的淨化身心 才能攝化眾生 所以是互為增上 只有度眾生才能成佛 但是要度眾生-必須自己淨化身心 現在對菩薩有所求 求財也好、求法也好 菩薩以慈悲的眼光來看看-這些都是菩薩的善知識 都是來成就菩薩的菩提道的 所以這個是-諸來求者是善知識 佛道因緣故 能夠成佛道-就是必須有這些眾生 這些眾生來成就 第二種善知識-能說法者是善知識 生智慧故 這個是講到善知識-能夠善巧方便的深入淺出的 將佛法讓眾生透過語言 種種的表達-能夠進入佛的知見 悟入佛的知見 所以能說法者是善知識 能生長我們智慧-而不是增加我們的名利心 是增長我們的智慧 智慧就能夠消除-我們這些執著 所以能說法者是善知識 我們講到一個善知識 在成佛之道裡面談到善知識 就是有證德有教德兩種 就是本身有證悟-然後有這種教化眾生的熱誠 叫證德跟教德 還有悲心 這個才稱為善知識 所以凡是在講經說法-都是要宏揚佛陀的知見 這些都是善知識 因為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 所以菩薩的教化眾生-跟一般聲聞緣覺的教化眾生 方式是不同的 聲聞緣覺得教化眾生-大部分都是現神通 使人生信心 現種種的神通 因為重定重慧所以容易因定-而產生這個神通 菩薩是重戒跟慧 因為重戒跟慧所以懂得-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 這個是各有所長 因為聲聞緣覺-比較喜歡獨來獨往 少事少惱 所以也不願意這種-說法利益注生了 但是菩薩根性的就不同了 能夠和光同塵隨緣度化 這個講到能說法者-就是真正的善知識 能生長我們的智慧 那就是真正的良師益友了 接著是第三種的善知識-是什麼呢?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 增長善法故 現在我們來解釋-這個出家兩個字 第一種是出世俗的家 剃光頭穿出家衣服-這個是出世俗的家 是身出家 一種是心出家 有些人有家庭有事業-不能理光頭不能穿出家衣服 他身不能出家但是心出家了 他在這個五光十色-光怪陸離的社會當中 為家庭為社會忙東忙西的 但是事忙心不忙事亂心不亂 身沒有出家但是心出家了 所以這個是身不出家-心出家了 有些人是身出家了心不出家 身雖然是出家可是-心裡一直打一些算盤 怎麼樣的能夠多賺一點錢 過好一點的物質生活 這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有一種人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 也就是說在世俗-五塵六欲當中 沉迷在這種生理的感官的-這一種享受刺激 所以煩煩惱惱苦苦惱惱-過一輩子 這個叫身心不出家 還有一種是什麼呢? 是身心俱出家 既然出了家身出家了-心也出家了 不貪社會的名聞利養 這個是身心俱出家 所以這個出家大致可分四種 還有一種是什麼呢? 叫出煩惱家或者是出無明家 我們的煩惱有這種根本煩惱-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小隨煩惱 已經出了煩惱家了 你再怎麼刺激他 你再怎麼侮辱他 再怎麼樣子的折磨他 他都能夠心平氣和 然後理事分明因果分明 這個是出煩惱家 還有一個是出這個什麼呢? 無明家 出無明家 就是破了這個我執我見 破了身見了 我們說出無明家 還有一種是出三界家 出三界家 就是我們眾生生命的空間 欲界、色界、無色界 當這個智慧增長了 在三界當中自由出入了 安享自在了 在三界當中不被三界所迷惑 這個叫出三界家 所以出家分很多種 出三界家、出無明家、-出煩惱家 要不然就是身出家心不出家 或者是心出家身不出家 或者是身心俱出家 要不然就是身心都不出家 所以這個家是指煩惱的意思 遠離煩惱的意思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 這個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叫所有的人 理光頭離開家庭離開事業 拋棄這個妻子兒女來出家-不是這個意思 是讓人能夠遠離種種的煩惱-執著內心的這種焦慮 內心種種的邪見 能使別人遠離這些邪知邪見-遠離煩惱 這個就是善知識了 因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子能夠增長善法故 增長善法故 這個是真正的-能夠使眾生的內心 得到祥和寧靜喜悅智慧 這個是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 這是第三種 第四種呢? 諸佛世尊是善知識-增長一切諸佛法故 這個是最大最大的善知識了 就是諸佛世尊 世尊兩個字就是-世間最尊貴的 世間最尊貴的 講到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一下子 我們世間人最尊貴的是什麼 世間人最尊貴的-除了生命以外 就是名聞利養、地位、權利 可是我們從歷史上來看起來 多少皇帝多少這種在社會上-地位很高的人 慢慢…大家都遺忘了 何以佛世尊經過幾千年-還有人紀念他 我們講一個國家的國父 只有我們這個國家的人-特別的尊敬 為什麼呢? 因為他曾經為我們全體的子民 想過做過說過-利益子民的這些事情 所以中華民族的人對國父-會有一番的懷念 可是其他國家的人呢? 他就不覺得什麼了 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 去想出一個辦法來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 所以經過兩千多年-還是有人來研究 不管是國內國外世界各國-都有人在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世間人最尊貴的-除了生命以外 也就是這些身外之物-認為最尊貴的 以佛來看我們世間最尊貴-最尊貴的就是智慧 就是智慧 我們有了智慧能夠明事理-明因果、明善惡 所以我們知道-怎麼樣的離惡向善 然後追求福德追求智慧 所以世間的這個智慧-是最尊貴最尊貴的了 佛陀達到了人類所能到達的-最高最高的境界 智慧圓滿了、悲心圓滿了-福德圓滿了 所以是世間一切天人的老師 諸佛菩薩諸佛世尊-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善知識 我們常常講我們世間的人 最可貴的東西 父母、妻子、兒女、財產-金子、兒子、房子、車子 但是這些東西怕什麼呢? 怕地震、水災、風災、火災 兵災、戰爭 或者是不肖兒女把你花光了 唯一的不怕風吹-不怕地震、不怕火燒的 那就是智慧 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要追求的是智慧 智慧我們證悟到這種智慧 它生生世世陪伴著我們 能夠讓我們了解-是非善惡事理清清楚楚 甚至明瞭生死的真相 甚至能夠斷除我們的-一切的煩惱 這個智慧小偷搶不走-火燒不去、水淹不了 風吹不走 生生世世我們一但-得到這種智慧的時候 生生世世都跟隨著我們 陪伴著我們 能夠使我們逢凶化吉 能夠使我們明事理 這個是最尊貴的東西 佛菩薩就是證悟到這種智慧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 我們並不是說希望從佛陀-這個地方得到什麼保佑 得到什麼平安 不是 我們是想從佛這個地方-學到真正的智慧 這個智慧必須-我對自我的身心 真正的了解自我身心的-無常無我是從內而得到的 不是從外去得到 佛菩薩已經證到這個智慧了 我們是信佛學佛也就是想-求得這種智慧 而不是說一般人想像的-信仰宗教求個平安求個心安 然後生死的時候-有一個什麼依靠 或者是說-我們離開人家的時候 我們就可以到達哪一個世界 去安心立命 那真正的佛陀教給我們的-是什麼呢? 從戒、從定、從慧-三無漏學 從自己的身心當中-去了解身心的無常無我 以及萬事萬物的無常無我 這樣子就破除了-我們這種執著 這種執著在我們-身心當中的執著 就叫做我執 在這個世界萬法上去執著-就叫做法執 一但證得這種智慧的人-破了我執破了法執 身心自在了 三界當中自由自在了 生死自在了、煩惱自在了 所以這是智慧最尊貴的地方 佛世尊、諸佛世尊-就是得到這種智慧 能夠增長一切的諸佛法故 一切諸佛的法 佛是覺者覺悟的 佛陀的法就是-使我們覺悟的法 使我們覺悟的法 那我們眾生之所以煩惱痛苦-是我們沒有覺悟 沒有覺悟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覺悟 所以舉個例子來講-如果我們在一個房間 停電了、失去燈光了 我們會害怕 因為我們不了解-這房間的環境 我們如果要爬樓梯-只能用爬的不敢用走的 很危險 因為我們不能認識環境 可是燈光來的時候呢? 我們要跑要跳很自在 為什麼? 已經了解了 了解這個環境了 一個證悟的人就好像是-燈光打亮了 一個未覺悟的人-就是燈光還沒有打亮 還是暗暗的停電了 所以學佛不是要我們-離開一個環境 再找一個什麼環境-來安心立命 不是這樣子的 就在現實的人生當中 擁有一顆清醒的明瞭的-有智慧的心 對世間的一切清清楚楚-不被它所迷惑 這樣就可以自在 所以不是移民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安心立命 只要有智慧有福德 任何時空都是安祥自在 我想打一個比方-我們比較容易理解 比如說我們一個人沒有知識-又不通達這個外文 真的是寸步難行 你想到國外去想到哪裡去-很困難 一方面旅費沒有身體又有病 然後又不懂得外文 這樣很難跟人家溝通 所以這個就很困難了 假使一個人身體健康 銀行有點存款 然後又有善良的心 通達種種的語言 所以這個時候-他可以到世界各國 去周遊一遍了 然後去從事教育的工作-救濟的工作慈善的工作 因為語言通、身上有錢-然後又有知識身體又好 世界各國就任他水裡來-火裡去都可以 我們眾生也是如此-我們沒有智慧 然後我們沒有智慧-所以動彈不得 生死煩惱當中都是動彈不得 我再打一個比方 諸佛菩薩就是等於是這一個-很有錢…的人 又是很有知識很有愛心的人 所以在三界當中生死自在-來廣化眾生 我們另外一個比喻就是說 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在什麼地方? 我舉個例子來講 假如說我們一個人我們身上背了許許多多的 比如說一桶一桶的瓦斯-背在身上 我們也背了一桶一桶的汽油-背在身上 外邊只要有一點火-一點火苗的時候 我們這個瓦斯會爆炸-汽油會爆炸 因為我們身上背負了-許許多多的瓦斯 還有這個汽油 我們社會上的人也是這樣子 如果不講修心養性的話 脾氣大、疑心疑鬼-忌妒心、瞋恨心、報復心 這個心中充滿著-許許多多的雜染不淨 外面的世界-兄弟朋友夫妻子女 只要一句話不對勁-暴跳如雷就暴炸了 就像我們身上背著這個汽油-煤氣 只要有一點火花就引爆了 我們一個人-如果沒有修養 內心裡面充滿著不良的-不好的這種心態 隨時會燃燒自己燃燒別人 很可怕 我們換一句話說 假如一個人身上-穿了這個防彈衣 他背上的東西都是很安全的 比如說水果、礦泉水-銀行裡面也有存款 又有愛心有知識 因為他穿了防彈衣-防火的、防彈的 那就表示一個善知識-一個學佛信佛的人 他有正知正念、有悲心 能夠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定 內心的慈悲展現在-利益眾生的身上 眾生如果要傷害他 因為他穿的這個背心-是防彈衣 這是一個譬喻 就是菩薩有正知正念的-這個防彈衣 所以隨時隨地任何的-這種橫逆挫折 都不會傷害到菩薩 一個有修養的人-別人隨便一句話 他不會隨便發脾氣的 所以這個是一種譬喻 佛菩薩就是修了-慈悲喜捨智慧六度萬行 所以有這種功德 在這個三界當中六道裡邊-自由自在 我們就像一個既窮又困-又沒有知識 不知道是非善惡內心中-充滿著瞋恨忌妒報復猜忌 那就像身上背著瓦斯-背著汽油 隨時就會引爆 隨時就會引爆了 諸佛菩薩就是從凡夫-慢慢的把身上的這些 會爆炸的汽油煤氣瓦斯-一個一個的扔掉 然後配備了慈悲喜捨-救度眾生的這些工具 隨時隨地都是要去利益眾生 所以諸佛世尊-就是我們的善知識 因為諸佛世尊教給我們的-不是得到什麼財得到什麼利 而是增長一切諸佛法故 增長一切走向覺悟-導向覺悟的真理 這個是講到有四種善知識-善等侶 等侶以就是良師益友 好的朋友、好的同參道友 所以諸佛世尊菩薩-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都是我們的好友 接著我們講到-辨明菩薩的形象裡邊 有這個真實菩薩-或者是不是真實的菩薩 現在我們來講的是-《寶積經》講記第五十八頁經文 講到這個真實菩薩-或者是非菩薩 復次迦葉 菩薩有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何謂為四? 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貪求名稱不求福德 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 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迦葉-是為四非菩薩而似菩薩 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到 有些人穿著這個修道的衣服 穿著修道的衣服 看起來是像修道的人 可是徒有外表-而不是真正的修道的人 那是為了什麼呢? 就是第一個-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也就是說穿著這個-修道的衣服 世間人誤以為他是修道-值得尊敬 所以就是種種的供養-這個就麻煩了 這就很麻煩了 甚至有些 有些學者也是研究了佛法-把佛法當成一門學問 但是而不去求這個法的實踐 這個也是一個佛學者-而不是學佛者 我們再看社會上的這些-奇奇怪怪的現象 在這個市場、在這個火車站-在這個人多的地方 常常有這個穿出家衣服-甚至穿紅祖衣站在那邊 一付修道的樣子 你問他做什麼呢? 他說他要建寺廟-他要做什麼善事 好了 一般信徒都很善良 這些人就是利用-別人的善良的心 來騙取別人的財物-滿足自己的私利 這個就是貪求利養而不求法 這是在我們社會上-到處都充滿了這種 一付修道的樣子單單是-為了求利養而不求法 這個就很麻煩了 外表是看修道者的樣子 但是事實上是為了名利 為了名利 因為不花本錢 用不著什麼技術 把這個修道的衣服這麼一穿 外邊的人就被這個-善良所矇騙了 所以但求利養而不求法 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是什麼呢? 貪求名稱不求福德 有些人 有些人沒有辦法跟人家共住 沒有辦法跟人家共住-那怎麼辦呢? 又想偷懶 所以就到阿蘭若 阿蘭若就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去深山海角去苦修 苦修的話結果有名稱了 人家說某某人-在深山裡面苦修 所以就感動許多人來供養 貪求名稱而不求福德 這個跟菩薩道剛剛好-是背道而馳 背道而馳 行菩薩道的人 行菩薩道的人不會去執著-在一個孤僻的索隱行怪 一個人獨修 這個對佛法來講-不是一個好現象 現在有些人就是-為了一個好的名稱 為了一個好的名稱就是苦修 所以到深山到一個人家-不知曉的地方苦修了 慢慢就有名望了 一個傳十、十傳百 說某某人在苦修 所以一大堆人就來供養了 這樣的話也不是行菩薩道 為什麼呢? 這個是單貪單求名稱-不求福德 不求福德 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什麼呢? 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 有一種人來修道 出家修道目的是做什麼呢? 目的是自我生死的解脫-煩惱的解脫 了生死斷煩惱 而不知道說如何來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 而只重視自己的生死煩惱 而不去重視眾生的生死煩惱 這個以行菩薩道的人來講 是說不過去的 因為眾生畢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 何況眾生這麼虔誠-來供養修道的人 一個修道者必須為這些眾生-來設法引導他智慧提升 福德提升 不能單單為了個人的生死-急急忙忙的了了生死 斷了煩惱 眾生的生死隨他去生死-這個是說不過去的 所以看起來是像-一付像修道的樣子 但是跟菩薩道卻是不相應 就是不相應了 所以貪求自樂-不救眾生以滅苦法 對眾生的生死煩惱這些痛苦-無動於衷 這跟菩提心是不相應的 接著我們來看第四種 樂聚徒眾、不樂遠離 有些修道者喜歡-多收門徒多子多孫的 非常的興旺 越多的徒子徒孫-來伺候他奉侍他 又像世間的那種貪戀執著 所以這一個修道者-如果是說廣聚門徒 以為這樣就是廣度重生的話 也不見得 真正的是說這些徒弟們-來跟你出家是修遠離煩惱 遠離生死 而不是增長我們有這麼多的-徒子徒孫圍繞在身旁 不是這樣子的 一個修道者-是真正的為了眾生 的解脫而起這種大悲心的 來說法利益眾生 而不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 個人的一種名利 這個是相差很大的 所以我們講到這個四類 第一類就是-沒有按照佛法去修 第二個是孤僻-這在一個阿蘭若地方 跟世間無關了 還有一種是大興土木 大興土木 然後建寺廟廣度門徒 這種有的時候-就會變成什麼呢? 相似菩薩 看起來是修道者-在這個建寺度眾 而真實生死無關煩惱無關 不重法而重世俗的這些建設-門徒的這種越多月越好 聚集一些徒眾 這樣子就是喪失了真實菩薩的意義了 所以我們接著來看的是-怎麼樣才是真正的真實菩薩 這個是在第六十頁 《寶積經》講記的六十頁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 何謂為四? 能信解空、亦信業報 這個是講到真正的菩薩了 第一個是能信解空-亦信業報 在《中論》裡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 說這個我們眾生-佛陀說這個空法 為離一切見-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就是說我們眾生最大毛病-都是邊見 什麼叫邊見呢? 說有就執著它-是實實在在的有 說空就斷滅空什麼都沒有 這是我們眾生的一個毛病 認為這空就是什麼都沒有 我們說有的時候-他就認為是永遠是不變的 實存的、實有的-這個叫邊見 不是執著於有就是執著無 執著有這個就不能解脫了 執著空更嚴重 什麼因果業報-善惡都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們講的這個-文字上講的空 跟實際上的空是有一段距離 以我們文字上講的空是沒有-什麼都沒有空了 但是佛法裡面講到的空-不是沒有 不是沒有 而是形形色色當下-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 沒有一個自性 所以我們佛法講的空-這一個字 跟我們文學上-文字上的這個空 這個內涵是不太相同的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說《心經》 最短了兩百六十個字 說色即是空 形形色色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無自性的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聚善當中 暫時的一個假相 比如說一棵樹木-活生生的在山上 叫做森林叫做樹木 可是當人們需要的時候-把它砍下來 那個時候不叫樹木了 就叫做材料木材名稱改變了 本來叫做樹木現在叫做木材 鋸成一片一片後呢 把它裝起來-那時候不要做木材 就叫做桌子、叫桌子 這個桌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後 腐爛了 腐爛的時候不是突然腐爛的 每一分每一秒時時刻刻-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中 經過時間到了 十年二十年腐爛了 我們不要了 甚至有錢人覺得太舊了 用了一兩年不要了扔掉了 到垃圾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