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6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講大寶積經 這個是在第五十一頁 講到菩薩的錯謬-菩薩的荒謬 因為不了解眾生的根機 而不能夠對症下藥 應機給予說法 所以產生的錯謬 我們講到第四點了 經文來看一下 若行施時但與持戒 供養善者不與惡人-是菩薩謬 這個是講到行菩薩道的人 通常我們以這種財施 法施-無畏施 我們眾生老是喜歡分別 怎麼去分別呢 那一個有德有學 持戒莊嚴 我們去供養他 那麼有些這種沒有持戒 甚至做壞事的 我們就放棄他 那麼這樣子 不好的人-會愈來愈壞 好的人當然接受許許多多的-供養 有的時候也影響了道心 所以一個行菩薩道的人 不管是好人壞人 都要用慈悲心、智慧心 來供養 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的 那如果是我們對這個壞人-不好的人 我們放棄他 這個是失去了菩薩度化眾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所以金剛經說對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盤 這個才是真正發菩提心-廣度眾生的菩薩 但是如果我們以差別心 認為這個是好人這個是壞人 好人我們恭敬 供養 不好的人我們就失望 放棄-甚至輕慢 這樣子壞的人就沒有機會-走向善的、光明的機會 所以經文裡面告訴我們說 如果單單來供養-持戒莊嚴的人 而不予惡人的話 那是菩薩的荒謬-菩薩的錯誤 這是菩薩的四種錯謬 問題就是我們不能適應根機-不知道眾生的根器 以及我們不能平等-而有所偏愛 這個就會造成菩薩的錯誤了 接著我們講菩薩有四正道 經文是在第五十一頁 寶積經講記的第五十一頁 復次迦葉 菩薩有四正道 何謂為四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普化眾生等以佛慧 於諸眾生平等說法-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迦葉 是為菩薩有四正道 那麼上面所講的-菩薩的錯謬 現在我們講到-菩薩有四種正道了 第一個是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這個是講到行菩薩道的人 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就是等觀一切眾生 冤親平等 這個在八大人覺經裡面-就講到這個問題 這個冤從親起 冤親要平等 我們人跟人之間 有的時候不打不相識 從冤家變親家了 有的時候從不認識到認識 認識結合在一起 然後又分手了 變成冤家了 所以所有的眾生是冤家-還是親家 還沒有定論 善於相對待 用智慧-用關懷的心 那所有的人慢慢都是變成-親家了 那麼一個人如果是自私自利 不懂得去關心別人 只知道重視自己 那麼親家也變成冤家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我們眾生 都是 看眼前對我有利的-對我沒有利的 但是一個修道的人 就不能以利為出發點 而是說以慈悲心跟一切眾生-走向光明走向善 所以菩薩來利益眾生 就不能去分別說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是壞人 好人對他好 壞人就放棄他 那麼這樣子不叫做行菩薩道 所以第一個說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用等觀 一切眾生 來從事-教化眾生的工作 那如果是不正常的人 常常動惡念的人 以佛的眼光來看更應該以-慈悲的心 更多的悲心 更多的智慧-更操心 來去利益他 舉個例子來講 如果我們一個家庭裡面 生了兩個小孩 一個是正常的小孩 自己會讀書 自己會找事-自己會找對象 這個做父母的就不要-操太多的心 讓他去自由發展 但是如果另外一個兒子呢 這個心理有問題的 不能夠知道是非善惡 甚至是有毒的東西-撿起來就往嘴巴塞 那這個父母親就可要-多操一點心 父母親必須照顧他的-飲食起居 父母親還要照顧他的-生活 未來長大怎麼去養育 父母親就要多操心了 因為這是不正常的兒子 因為他不正常 所以做父母的就更操心 這個並不是父母親偏心了 不是 是因為這個兒子身理-心理不正常 所以做父母的就更操心 那麼對於正常的兒子 就讓他好好的去發揮所長-就好了 所以我們看到眾生 起心動念、舉手投足 都是動惡念、做壞事 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更應該以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悲心來去感化他 以德、學來感化這些眾生 如果我們去輕言放棄的話 就不符合佛陀廣度眾生的-這一個原則 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要-令一切眾生 走向覺悟的 光明的-善良的彼岸 所以行菩薩道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於諸眾生其心平等 發這個平等心來看一切眾生 那第二個是什麼呢 普化眾生等以佛慧 我們利益眾生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講 第一個是從物質的救濟 眾生的衣食住行有問題了 我們可以用物質來幫他解決 但是物資解決了 生理的部分還有心裡的部分 所以教化眾生 除了用財物的布施 讓他衣食住行 讓他的生理-得到照顧以外 還有一個是從事於宗教的-思想的 心靈的開導 這個又產生一個問題了 怎麼樣的開導才是最究竟-最圓滿的呢 如果我們跟他開導說-人生是苦 人生無常 人生沒有什麼意義 那麼這樣子 眾生如果接受這種法門 最多按照我們去修去學-學四聖諦 那麼眾生最多只能證到-阿羅漢 生死了了 不再出現生命 那麼這個是不圓滿 佛陀來到這個世間成佛 就是要讓一切眾生-在這個人間成佛 所以普化眾生等以佛慧 我們要引導眾生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入佛知見、悟佛知見 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就是說要一切眾生來成佛 這個才是真正佛陀來到人間-最重要的一個目標 所以 我們利益眾生 首先讓眾生了解因果業報 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麼這樣還不夠 眾生的這個問題-是來自於心理的 所以必須從事思想的-心靈的淨化的工作 修戒定慧 那麼修了戒定慧 還不行 還必須修六波羅蜜-來發菩提心 以成佛為最高的一個-生命的座標 讓眾生發菩提心 去觀眾生苦發菩提心 那麼這樣子才能夠讓眾生-得到佛的智慧 圓滿的福德智慧 一切圓滿 但如果是單單修戒定慧的話 只能成就聲聞緣覺這種果位 這也是不圓滿的 所以我們令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誦經-作善事所迴向的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這樣子來利益眾生的話 才符合了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的真正的本懷 所以菩薩第一個是等觀眾生 第二個就是要等以佛慧-來普化眾生 第三個於諸眾生平等說法 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 無論是大乘根性或者是-厭離心的根性的眾生 那麼這一切眾生呢 菩薩都是平等說法 該用小乘法去說 因為有些眾生的根器-他就是小乘根器 我們就說小乘法 所謂說小乘法就是說-人生沒有多大的意義 趕快觀無常無我-解脫生死就了了 因為有些眾生他就是-這種根性 你跟他講說發菩提心 陪伴眾生來輪迴修福修慧 他聽了害怕 不敢修了 所以我們以平等說法就是說 大乘法小乘法所有的法 我們都要通達 了解 深入 然後按照眾生的根器 適度的引導他向善向光明 否則的話我們見到一切眾生-都叫他發菩提心 行六波羅蜜 拋頭顱灑熱血 那麼這個眾生呢-就退避三舍了 因為有些眾生畢竟就是-天生就是這種根性的 他只想個人的生死了了 不管別人的事情 就有這種人 所以菩薩的說法 他不會單單說一種法門 那麼佛陀說這個法-就像藥 你看開那個藥店的 幾百種幾千種的藥 有感冒藥、頭痛的藥-肚子痛的藥 有各種不同的藥 所以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 做為一個菩薩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這個是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 就必須有各種不同的法門-來度化眾生 所以原始佛教談到的四聖諦 比如說苦 集 滅 道 第一個講到人世是苦-是無常 是苦 那麼苦必須厭離 苦從哪裡來 從集 從煩惱來 所以要知道這個苦-了解這個苦 然後知道這個苦的原因-那就必須修道、修八正道 所以原始佛教 第一個苦聖諦就說明了人生-充滿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生老病死 怨親會 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種種的苦 八萬四千苦 所以因為苦產生了厭離-而不會繼續造業 但是以大乘法來講的話 因為見到眾生苦-所以發一個心願 發什麼心願呢 眾生無邊誓願度 那麼眾生的苦來自於煩惱 就是集 苦集滅道的集 集就是招感 所以對這個集 就是煩惱 不是說馬上要把他斷除 而是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安住其心 降伏這個煩惱 大的煩惱-貪瞋癡 降伏他暫時不斷 而留惑潤生 留惑潤生就是什麼呢 生生世世來利益眾生 從利益眾生當中來淨化-自己的身心 所以對這個集就發了一個願 煩惱無盡誓願斷 那苦集滅道的滅 滅是什麼 苦集 滅掉了 苦也沒有、煩惱也沒有了 這個是一個修道者-最期望的一件事情 生滅的問題解決了 煩惱、輪迴生死的問題-解決了 解決了滅 那麼信佛學佛的人對滅-怎麼樣子去發一個願 佛道無上誓願成 以成佛做為我們生命的-最高的一個座標 而不是說我一切煩惱斷了-生死了了 做為一個目標 而是福德智慧量的學分-都圓滿了 不但是自己圓滿 跟眾生-一起圓滿 那麼這個就要發一個善願-四弘誓願 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個是第三個-苦集滅道的滅 那麼道呢 是八正道 或稱之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這些道品 所以對於苦集滅道的道-就發一個 法門無量誓願學 因為無量無邊的法門 為了攝化眾生 眾生有-八萬四千的根機不同 所以必須有八萬四千的法門-來去引導眾生走向善的光明 就像醫院裡面有心臟科-腎臟科 眼科 外科 內科 這麼多的科別 幾千種藥-幾萬種藥 因為眾生的病太多太多了 所以每一個眾生的生理心理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 我們眾生有許許多多的毛病 那就必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方法 來引導眾生走向正覺的道路 所以才能夠於諸眾生-平等說法 就是有些要以人天乘來-引導他走向善的光明的 那就是布施、持戒、禪定 這是人天乘所修的 那如果是想證到阿羅漢的 那就是修四聖諦-三十七道品 戒定慧 那如果是有些根性叫做-大心眾生 大心眾生就是發大心-發菩提心的 那就是必須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 這樣子成佛 所以有升天的法門-有做人的法門 有成為聲聞緣覺的法門 有成為菩薩的法門 那麼做為一個菩薩 所有的法門都要精通、實證 才能夠平等說法 應眾生的根機來說法 使眾生得到好處 第四個 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那麼我先念一段華嚴經裡面-對我們的啟示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這個地方讓我們了解到一個-學佛的態度 我們一般以為是說信仰宗教 為什麼信仰宗教呢 因為人生是痛苦、是悲哀-是短暫的、如幻的 所以我們總想找另外-一個地方 天國、極樂世界 我們去-安心立命 一般人以為宗教就是勸我們-在人間做善事 信仰某一種萬能的神 創造主 然後我們生命結束的時候 我們就能夠到天國 我們到-哪一個世界享受安樂了 那麼有些人叫做什麼呢 說跳出五行外 跳出這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外 跳出這個三界之外 我們找到一個安心立命-的地方 但是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 信佛學佛不是身分的改變-也不是環境的改變 而是我們心態的改變 行為-的改變 口語的改變 就像一個人 如果有知識 又肯努力 他不管任何環境 他都可以過得很好 那麼一個人又懶、沒知識 把他丟到美國 他照樣-不能生存 不能以環境來改變一個人 而是要改變一個人 一個人充滿了知識又肯努力-又有愛心 又循規蹈矩 任何環境他都可以生存 所以佛法的本意-是怎麼樣子的呢 勸諸眾生行正行-於三界中受安樂 所以這個地方說到-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什麼是正行 也就是八正道 或者是戒定慧 六波羅蜜 這個都是正行 如果按照三學六度四聖諦-去修去學 那麼在三界當中 時時刻刻-隨時隨地 都能夠享受生命的自在 所以說於三界中受安樂 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態度 這個態度就決定了我們-修行的方向跟方法 方法如果錯 方向就錯 那麼這個學佛就會偏激了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要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懷-出世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就是要讓眾生 勸諸眾生行正行-於三界中受安樂 不是我們想像的說 信仰宗教以後 我們遠離-這一個世界到了哪一個世界 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就能夠-永享天年了 長生不老、萬劫不死 在三界外一個安身立命 真正宗教不是這樣子的 回歸到現實的人生當中 是改變了我們的心態 改變了我們那種生命的態度 改變了我們的語言 以八正道 正語 正業 正命-正見 正思維 正志 正精進 那麼這樣子任何一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任何一界當中都能夠-安身立命 以我們是欲界眾生來講 我們就是以人的身分-來到這個世界上 我們就在這欲界當中也能夠成佛道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說-普令眾生等住正行 等住正行就是按照-眾生的根器 如果想來生來世得到人身-又能夠生活很富足 佛陀就告訴他受三皈依-持五戒 然後修布施、修禪定 那就是能夠得到人身-能夠生活很富足 那有些人要求怎麼樣子呢 希望能夠不在出現生命了 那麼我們就告訴他修四聖諦-觀無常無我 觀身心的無常無我 而不是修精練氣、長命百歲 不是這樣子的 長生不老、永生不死 不是這樣子的 而是直接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 就可以證到這種生命不再出現 生命不再出現就不會-再受眾苦了 但有些眾生的根性-不是這樣子的 他希望能升天 那麼升天的法門就是-布施、持戒、禪定 這個叫升天的三業 那如果是說要成佛 那就是修六波羅蜜-發菩提心 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個項目 這六度萬行 然後發菩提心來利益眾生 那就可以成佛 所以成佛有成佛的法門-升天有生天的 做人有做人的 阿羅漢有阿羅漢的法門 這各種不同的法門 總歸一句都稱為正行 所以我們不要誤解 認為說宗教就是要把我們移-民到哪一個世界去安心立命 不是這樣子的 是改變我們的心性、改變我-們的行為、改變我們的態度 然後 當下身心就能夠自在 這個是華嚴經說啟示我們的-講到正行 我再念一遍 以因發起廣大心 則能修行六種度 就是因為我們能夠發廣大心-菩提心 跟一切眾生一起來成佛 發了這個心 那自然就能夠修六種度 就是六波羅蜜 以發菩提心然後修-六種波羅蜜 做什麼呢 勸諸眾生行正行 於三界中受安樂 這是談到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方向跟方法 那如果這個方向我們弄錯了-方法弄錯了 那我們修學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接著我們要講的是菩薩-修這個正行裡面 讓我們去辨別什麼是善知識-什麼不是善知識 這個在印順長老的-寶積經講記 是在第五十三頁 這個經文我們一起來看 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何謂為四 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讀外經典路伽耶毘 文辭嚴飾所親近者 但增世利不益法利 迦葉 是為菩薩有四-非善知識非善等侶 這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過程當中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有-良師益友 好的老師好的朋友好的同窗-好的同修 那麼對我們的道業是-非常有幫助的 那麼我們怎麼去尋找-這個善知識呢 好的同窗道友呢 這下面有四點值得我們-注意的 第一個是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就是說我們想親近的人-就是善知識 如果他所修的-是專為自己打算 此身已盡 梵行已立 然後不受後有 那麼這個就是叫做-求聲聞者但欲自利 所修學一切的法門-誦經拜佛做善事一切切 都是為了個人生死的解脫-煩惱的消除 那麼單單這樣子來修學的話 就不是善知識了 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 自己生死的問題解決就好了 不要管是非、不要管社會-不要管這個國家 不要管這全世界的一切眾生 那麼這樣子的話呢 就是發小乘心 要不然就是發厭離心 討厭這個世間、討厭生存-討厭活在這個世間 那麼以這種心態來信仰宗教-修學佛法 這個是很不理想的 雖然他個人的生死可以斷-可以了 值得我們尊敬 但是以信佛學佛的態度來看-的話是不圓滿的 所以在法華經裡面常常就有-這麼一句話 說 勿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因為我們如果近墨者黑-近朱就則赤 跟這種發小心 唯願自己的生死了了就算了 這種人我們如果親近久了 我們也是會受到影響 還有一種是-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緣覺的根性比聲聞乘還要利 因為聲聞乘是還要聽-佛的音聲發厭離心 那麼緣覺乘的人 他的根性-更利了 見到花開花謝就悟到無常 根本就不用聽佛法 見到宇宙山川這個-大自然現象 那種無常變化莫測 當下就能悟道的人 我們稱為緣覺乘 或者是叫做獨覺 就是佛也沒有出現世間-的時候 他獨自一個人就能覺悟了 見到宇宙形形色色的-變化莫測、變化無常 就悟到無常的道理 那麼這種人根性很利 這種人就是比較孤僻 簡單說就是孤僻型的 什麼叫孤僻型的呢 最好一個人獨來獨往 過著一種隱遁的生活 不想跟人家有所來往 世間事跟我無關 別人的生死是個人了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所以過著這種獨來獨往的-這種修道的生活 我們稱為叫緣覺乘 不落人群 也不喜歡跟人家來往 因為跟人來往、跟人接觸-就產生了矛盾磨擦是非恩怨 就會造業 所以這種根性的人 大部分都是在深山天涯海角-沒有人的地方修道 這個短時間 我認為短時間-我們可以嘗試這種生活 對修道有很大的幫助-短時間的 一年兩年 這樣子 最多三年 自己充電一番就必須來報恩 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對一切眾生來報恩 這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懷 所以求緣覺者喜樂少事 就是他不喜歡有太複雜的-人事關係 那麼這個在人格的養成來講-還是有所偏 畢竟我們人-不能離群獨居 索隱行怪 我們人是合群的一種動物 必須有父母有家庭有事業-跟別人有所來往 能夠自己覺悟也能夠-覺悟別人 也可以跟眾生來分享 這才是真正的一個人的本分 所以我們中國的文字 這個人怎麼寫呢 左一撇、右一撇 那如果這個左一撇、右一撇-把他分開來就變成八 靠在一起的時候就叫人 這象徵著什麼呢 你靠著我、我靠著你-大家互相扶持 你種田、他織布-我蓋的房子給人住 人跟人之間是相互的 有些人從事科學的 有些-從事藝術的 有些是文學的 有些是教育的有些是衛生的-有些是治安的 每一個人盡一分的責任-盡一分的義務 相互之間 然後互相利益-互惠互利 那麼這個時候叫做人 所以我們中國的字很有意思 人是兩撇 必須靠在一起-才能成為人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要以為是少事少惱最好了 跟人家不來往 獨自一個人 那變成一種孤僻 那麼這種孤僻的個性 不是行菩薩道人的一種風格 那就不成為善知識了 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是什麼呢 就是-讀外經典路伽耶毘 文辭嚴飾 那麼有些人他信仰了宗教-可是不把心擺在戒定慧 內心的淨化昇華 而把這個心用在什麼地方呢 研究天文地理-世俗的文藝、文學 用這些文化來讓自己的身分-提高 成為一個大的文豪-大的文學家 或者是懂得天文地理科技-文學種種的技術 這樣子表示自己是精通-世間的種種學問了 這裡有一個笑話 說過去在印度有一個外道 他用這個鐵絲把頭綁起來 人家問他說為什麼你把鐵絲-把頭綁起來呢 他說我懂得太多了、太多了-我裝不下了 我怕我的頭爆炸 所以我必須把頭用鐵絲-綁得緊緊的 那麼這是一個笑話 表示說我懂得很多很多了 叫做什麼呢 廣學博文 那麼這樣子為了名利心也好-為了什麼 就是表示自己懂得很多 但是依佛法來講 我們懂得再多再多 如果我們向外追求 所以這個地方講-讀外經典路伽耶毘 那麼就是世間種種的學問 因為世間種種的學問-世間的學問 一般來說都是往外追求 尤其是科技的 就是往外 就是我們身心之外的物質-方面去下功夫 這個心往外越追尋 就像我們到了海邊 越像這個海 內海游過去-就會越陷越深、越陷越深 雖然很刺激 但是-是遇來越危險 所以我們稱為這個經典 一個是外典 一個是內典 或者是叫外典 一個是內典 向外追求的 無論是政治、經濟、技術-科技、天文、地理 這都是向外追求的 我們向外追求總覺得想-克服大自然、征服大自然 我們征服這個大自然-征服別人 征服別的團體歸屬於我 受我控制、受我支配 那麼我們世間的學問大部分-都是如此 想控制外在的一切 被我利用被我支配被我享受 我們稱為叫做外經典 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學問-都是向外追求 那麼佛經呢 叫做內典 是向內追求 所以為什麼向內追求呢 佛他怎麼說呢 佛說我們每一個內心裡面-有一個無盡的寶藏 他的名字叫做心 每一個人就有一顆覺悟的心 擁有覺悟 成為覺悟的可能-的那個心叫做佛性 成佛的可能性 那麼我們之所以煩惱痛苦-就是我們迷了 迷了自己的心性向外去追尋 所以越追尋就越痛苦 欲望無窮 那麼世間再多的東西都不能-滿足我們那種貪婪的心 所以導致你爭我奪的 這個世間就亂了 但是世間一切的問題根源-是來自於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安住這顆心-降伏了這顆心 我們內心裡面這顆心是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越往內去追尋 我們-越感受到那個生命的安祥 我們世間人都在追求著快樂 快樂這個名詞 為什麼-叫做快樂呢 很快地就來 很快地就走-所以叫做快樂 當我們追求這個東西還沒-得到的時候就像熱鍋的螞蟻 得到那一剎那我們高興了 可是得到以後呢 另外一個妄念又來了-另外一個欲望又來了 又想去追另外一個東西了 快樂是很快地就過去的 獲得那一剎那 得到快樂了 可是喜新厭舊的心理-馬上就改變我們 又另外一個目標 另外一個目標讓我們去追 在追的過程當中就像-熱鍋的螞蟻 所以生命的過程都是-起起伏伏、起起落落 一下子這個目標-一下子那個目標 就在這個追的目標當中-產生了茫然 盲目地追求產生了-茫然的生命 這是眾生的一個生命現象 所以佛典稱為內典 就是讓我們了解 了解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真正的我們想能夠快樂 祥和自在的話 先讓這一顆心靜下來 這一顆心平靜下來 可是我們眾生的心就是-不斷地往過去往未來去追尋 過去的不斷地回憶 所以往事不斷地回味就產生-許許多多的感受 然後對未來又期許許許多多-的期許 然後去憧憬、期望、盼望-等待 那就是我們眾生的毛病 這顆心不斷地飄浮在過去-未來當中 這顆心還沒有落實下來 所以痛苦 所以我們真的想得到快樂幸-福一個最簡單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這一顆心不是飄浮在-過去 不是飄浮在未來 而是停留在當下的身心 停留在現在 當我們的心停留在-現在的時候 我們感受的生命的存在喜悅 那麼要停留這一顆心讓他-保留在現在 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就是讓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 因為呼吸停止生命就結束了 所以如果我們把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 息入、息出、出息、入息 這顆心也是隨著這個呼吸-這麼出息、入息 心息相依 當下能感受那種寧靜-祥和喜悅 這只是初步的功夫 而是沒有宗教的儀式 也不用說用一種儀式-念什麼咒、念什麼聖號 沒有 就這麼簡單 隨時隨地讓我們的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的當下 我們就能感受到生命的那種-寧靜與喜悅 這個功夫做久了還不夠 再進一步的去觀察我們-身心的無常 再把這顆心跟呼吸-又把他輟開 把他輟開來看 呼吸是呼吸 心念是心念 一個一個是無常的相續 呼吸是不斷地呼、不斷地吸 吸了就要呼、呼了就要吸 所以是無常 然後看看這個心 剛剛是心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現在把他分離開的時候 看起來會發現這個心只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 然後呢 這個念頭把他串聯起來 我們叫做心 或者是什麼呢 叫做意識 或者是叫意識流 前念、後念、前念、後念-這樣不斷地接續起來 就像那個水 一滴一滴的水 滴水成河 他就變成一條河流 那麼河流就能夠乘船了-他就有一股力量了 我們也是這樣子前念、後念-前念、後念 這樣紮起來串聯起來的時候 給我們一個錯覺 錯覺什麼呢 喔 這就是我的心 這就是-我的心性 這就是我的本性 這就是我的生命-這就是我的靈魂 那麼這一個錯覺就所有的-為人處事呢 就會有一種無明 產生煩惱了 所以我們叫讀外經典-就是說心外求法 那麼永遠就沒完沒了 我們暫時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