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5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各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繼續講大寶積經 現在是講到大寶積經的-菩薩行相 在菩薩的行相裡面我們要-辨明菩薩 哪些是正行 哪些不是正行 上次我們講到菩薩的-直心的部分 直心的部分現在是講到第四 菩薩安住信力 若聞甚深難信佛法-自心清淨能悉受持 這個是講到我們一個信佛-學佛者一個應有的態度 因為對於三寶、對於佛法 有一句話說 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唯智能度 信就是像我們的手去迎接-接受佛法 結果我們對三寶沒有信心 甚至聽聞那些甚深的道理-也沒有信心的時候 那麼就是遠離了三寶 所以以學佛來講 我們所信仰的是要用智慧-來證明 叫做智信一如 這樣子才能夠成為智信 如果我們信仰的道理不能-用智慧來證明的話 那就是迷信 所以有些部分因為我們-個人的業障 或者是我們根機不同 我們聽聞甚深的佛法的時候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能夠 進入一個是佛陀的聖境-佛菩薩證悟的境界 如果我們按照佛陀所說的-方法去修去學的話 我們也可以證悟的 目前甚深的佛法 我們只能-接受他 然後慢慢地以智慧來證明 這樣子信智一如 那才是真正的作為一個宗教-學者應有的一種態度 所以菩薩在聽聞甚深的佛法-的時候 能夠自心清淨 能悉受持 這個是我們講辨明菩薩的-直心部分 講完了 接著我們來講第五個-是講到調順 善調順 也就講明菩薩 有些看起來似乎在修菩薩道 但是跟實際的菩薩-有一段距離 我們來看經文是在-第四十六頁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敗壞之相 何謂為四 第一 讀誦經典而生戲論 不隨法行 這個就是說有些人似乎在-信佛學佛 而事實上跟佛的距離-越來越遠 為什麼呢 第一個 讀誦經典而生戲論-不隨法行 也就是說 研究佛法 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 而不是透過佛法來修正-我們的身心、行為 所以不能如說修行 最後只能成為一個學者 叫做佛學者 而不是學佛者 把佛法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 當做知識、理論來深入 而實際上 佛法不是僅僅知識上的認同-就可以了 必須徹底地回歸於身心的-淨化與昇華 所以讀誦這麼多的經典只是-背誦了許許多多的名相 了解這些理論 可是理論是理論 而實際的證悟 必須自我在內心、在身心-當中的淨化昇華當中 才能得到受用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的人-在家也好、出家也好 成為一個佛學者 把佛法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 結果身心的毛病完全-沒有打理 不能得到受用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所以常常以學者的身分-來掩飾 空言無行的毛病 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什麼 不能奉順恭敬師長令心歡悅 我們知道我們稱弟子 也就是學在老師的後面 法從師生叫做子 學在師後叫做弟 所以我們自稱自己是弟子 也就是說我們所了解的-佛法義理 都是從師長而來的 所以既然我們從師長去受學 當然就是要能夠去奉承隨順-師長的意思 而不能去照著自己去推測-來顛倒解說 否則的話 按照自己的想法 按照自己的推測 臆想 分別 往往跟佛陀的原義-有一段距離 那麼這樣子 跟師意相違 當然就不能得到師長的歡心 但是我們學佛法是真正的-能夠掌握到 佛陀真正的義理 而不是說用自己去臆想分別 那是不行的 所以我們佛法應該以三法印-來印證是不是佛法 佛法也不一定是要佛說-或者是師長說 只要跟三法印相印的-都是佛法 而說法的也不一定是人 包括了山河大地所有一切-有情無情 都是在展現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只是我們不用心 我們不能-去體會 所以透過師長的解說-我們比較容易去掌握 無常無我、因果緣起的道理 一個學佛的人在師門當中 能夠了解師長的真正的道理 了解三法印真正的道理 這樣思想上一致 當然就是大眾就能夠-和合共住 所以佛法僧這個僧呢-就是和合的意思 就是六和合 在經濟上、生活上、意見上-修學上都是一致的 那麼這樣子才能保持-佛法的純正 佛法的純正 一代一代的-流傳下來 才不會產生量變跟質變 這樣子師門當中 大眾-和合共住 有些人總想遠離大眾 自己住阿蘭若 阿蘭若就是深山、海腳-自己一個人做為自己去修行 這個就是來掩飾什麼呢 不能見和共住的毛病 也就是說一種孤僻的心理 所以如果是短暫的時間-個人去深山閉關修行 這個是稱為阿蘭若比丘-短暫時間的充電 是很好的 如果是說長時間或者一輩子 一個人這麼獨修 以佛法來講是不理想的 因為佛法僧的僧就是-至少要四個人 三人成眾、四人成僧 一個僧團最起碼住四個人 大眾住在一起的時候-能夠互相照顧互相討論義理 所以一個人單獨的住在深山-閉關修行 這個以佛法來講是不如法 短暫的時間去認真地充電-修戒定慧的話 是可以的 如果是說一輩子 長時間的 這個是不符合佛制 所以目前有許許多多-修道的人 慢慢養成一種孤僻的行為 一個人一個茅房就這麼-住一輩子 這個對佛法來講是很大的-損失 我們知道這一個時代-是一個群體的時代 所謂群體的時代就是說-大眾產生的一種力量 這種群眾的力量才能夠-保護自己本身的安全 而且在大眾當中 道業也比較容易成就 為什麼呢 大眾的攝持、大眾的威德 自然我們的道心就容易進步 所以古代的大德說 寧可在叢林中睡覺 千萬不要自己蓋小廟 道理就是這樣子的 畢竟佛法僧的僧是僧團 就是一個有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制度 在大家互為提攜當中-道業一起來進步 這是最好的 所以這個是講到有些人-雖然是修學佛法 養成一種孤僻的心理 那麼對佛法來講是沒有-多大的好處 第三個 損他供養 自違本誓而受信施 本來出家的僧團、僧侶 是依靠信徒的布施而生活的 那出家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是為了如法修行 因為如法修行 自己的身心-受到安頓、得到安頓了 才能安頓眾生的身心 所以佛陀時代 在家信徒-修物質的布施 財施 供養修道的人來修行 那麼出家的呢 就是來修法施 以法、以真理來布施信眾 所以如果有些出家了-違反了這個本願 而不去修戒定慧 來接受信徒供養的話 那就叫做違背了自己的本誓 本來的誓願就是出家修道-弘揚正法 讓佛陀的法音能夠讓眾生-得到受用 那麼現在自己不能在戒定慧-上去用功修行 那就浪費了施主的供養 所以這個時候 心安不下來 那怎麼辦呢 就是廣興土木、大興土木 把寺院建得很大 然後就忙著寺廟的興建 變成一個辦事僧 辦理事情的出家人 這個時候忙得不得了 所以這裡建一個道場-那裡也建一個道場 這個念頭始終停不下來 所以師父的願望越大-信徒負擔就越重了 所以看起來是在興建-大寺大廟 忙得不得了 這個跟出家的本來的意義 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人-忙著建寺 一輩子都是忙著建 忙著建建建、忙忙忙 忙著這個最後呢 身心憔悴 寺院建得這麼大以後-問題就出現了 什麼呢 寺廟變成一個觀光地方了 使得觀光地方收入好了 那麼變成富貴 學道難了 所以這個是 損他供養 因為不能跟戒定慧-相應的時候 信徒供養也是白供養了 那麼自己是違背了自己出家-的本來的志願 不修戒定慧反而以忙著-興建佛寺、廣收門徒 來虛耗信徒的布施供養 所以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是什麼呢-見善菩薩輕慢不敬 一個修道者本來就是應該 依著自己所學到的知見-來修學 身心得到淨化昇華也能夠-跟眾生來分享 但是因為跟戒定慧不能相應 這個心安不下來 然而安不下來怎麼辦呢 見到其他的人修得這麼好 就產生了一個嫉妒的心-產生一個輕慢的心理 別人有什麼了不起呢 那麼就這樣子輕慢別人-而不肯虛心的求法 所以為了自己身分 往往就是廣收門徒人多勢眾 用群眾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這是讓我們了解到目前-許許多多出家眾 看起來是忙著辦佛事-忙著建道場 廣收門徒 那麼一輩子就這樣子-忙的當中 對戒定慧不相應 這個是讓我們了解說 煩惱不能調順 內心裡面的-煩惱一大堆 所產生的弊病 接著我們來看真正的一個-出家修道的人 一個修道的人 他要怎麼樣做才不會變成-敗壞的菩薩 這個是在第四十八頁 印順長老的寶積經講記-第四十八頁 說 復次迦葉 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何謂為四 這個意思就是說 佛陀叫了一聲 啊-迦葉啊 你好好聽 菩薩有四種善順之相 什麼叫做善順呢 就是-善於調伏煩惱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動蕩不安 這個動蕩不安的心就像-一堆的建材 木頭、石頭、鋼筋、水泥-亂七八糟一堆 接著就是變成一種障礙 但是如果這些建材 我們如果按照建築的原理 然後我們把他建築起來-變成房子的時候 就能夠變成遮風閉雨 修道的地方、辦公的地方 衣食住行都非常方便 我們一顆心不能調伏-不能調順 就像一堆建材 亂七八糟的-擺成一堆 那變成一個障礙 我們心不能調順的時候 自己煩腦也造成別人的困擾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菩薩有四種善順之相 善於調伏煩惱的心靈 何謂為四呢 第一種 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 依止於法不依言說 這個是做為一個修道者 有學習眾多的經典-甚深的經典 我們沒有聽過的 沒有-聞說過的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學習 對於我們未曾聽聞的經典 要加以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所以對於未聽過的經典 但是我們以信心來接受 接受以後按照這個經典-所說的道理去如說而修行 在華嚴經裡面有一句話說 如說修行 乃得佛法 非但口言 而可清淨 我們的身心不是說僅僅了解-一種道理就能夠得到受用 非得下一番功夫-非得自己下一番功夫 這個連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師父也幫不上忙 一定要自己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去打點 所以有些人說煩惱、痛苦 別人只能告訴你一些方法 如果你不去實踐、不去做 聽了一大堆的道理沒有用 做一個調順的菩薩 懂得去調伏自己身心煩惱-的菩薩 對於所聽聞的甚深的經典-都能夠如說修行 然後依止於法 不依言說 理論是理論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不能把佛法當做一種理論-來下功夫 而是要照這個所說的法-去實踐 所以說依止於法的實踐 而不是依著這種語言文字-的論說 所以有些人說的天花亂墜 但是自己的行為、身心-完全不能調伏 那是不能受用的 所以在經典裡怎麼形容呢 說這個湯匙 湯匙放在湯裡面 放了一年-兩年、十年、百年 他也不知道這個湯的味道 湯匙只是湯匙味道只是味道 但是如果我們利用這個湯匙-喝了這個湯 那麼我們不但知道味道-而且可以營養這個身體 那研究佛法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我們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的話 那就叫做湯匙 永遠不知道湯的味道 所以這個是我們講到信佛-學佛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要如說修行 按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修行 改變自己心性上的這些污染 清除他 身口意能夠跟戒定慧相應 那麼才會得到好處的 第二 隨順師教能知意旨 易與言語所作皆善 不失師意 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一種尊師重道 了解佛陀的法是一代一代的 有師傳徒、由徒傳孫就這麼-一代代的傳下來 輾轉傳來的 那麼只要是跟三法印相應的-我們接受 跟三法印不相應的 那麼-我們就難以去奉行了 所以一切以三法印來-做為一個品管 品質的管制 而不能說憑自己的小聰明 望文生義來發揮自己的意見 這樣子佛法才能保持純正 所以 隨順師教能知意旨 隨順師父所傳給我們的道理-的教授 知道經論的真實的意趣 自己不要隨便地去別生臆解 那麼這樣子師徒之間或者-師兄弟之間 大家都能夠心意溝通了 講起話來也容易通達 做起事來都是能夠大家互相-鼓勵 向善向光明 那麼這樣子的話 就能夠不違背師意 而佛門才能夠和合興旺 所以說叢林以無事為興旺 這個叢林 就是說沒有這種-邪知邪見、不法的行為 這是叢林興旺的現象 第三個 不退戒定 以調順心-而受供養 這個就是出家 本來就是-要去勤修戒定慧 所以我們講沙門就是勤息 所謂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 來息滅我們內心的貪瞋癡 那如果我們出家受到信徒-的供養 生活問題解決了 從此就專心地在戒定慧-去下功夫 這樣子就能夠調順降伏-我們的內心 然後就能夠安心地接受-信徒的供養 那麼這信徒的功養-功德才能大 所以如果不能在戒定慧-去下功夫 而忙著興建道場、廣收門徒 來研究義理以表示一個-學者的風度的話 那就是違背了出家的本意了 所以說第三 就是不要退失-修學戒定慧 然後來調順我們內心的-貪瞋癡 這樣子就能夠安心地-接受供養 這個是菩薩行相裡面-一個很重要的 第四個 見善菩薩恭敬愛樂 隨順善人稟受德行 古人說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那麼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見到所有的眾生 都是佛菩薩 只有我一個人是凡夫俗子 用這種心態來看別人 才能了解別人的優點 才能夠受到別人的-優點的啟示 使我們的道業有所進步 那麼一個人如果老是-去找別人的缺點、短處 那麼也就是我們放棄人-跟人家學習的機會 所以我們見到善菩薩 什麼叫做善菩薩呢 勤修戒定慧 有悲心 有智慧 那麼叫做善的菩薩 這個時候我們要恭敬愛樂 也就是好好地去親近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做什麼呢 去隨順善知識的開示 然後按照善知識的開導-去修學佛法 這樣子才能得到身心的淨化-得到智慧、得到福德 這個是講到修學佛法的人 到底是真正在修學佛法呢 還是表面上的修學佛法-實質的在修學佛法 所以有些看起來穿出家衣服-理光頭 而一天到晚忙著佛事 一天到晚忙著興建道場 一天到晚東忙西忙的 跟戒定慧不相應的話呢 我們要親近這種善知識的話-就要特別特別地小心了 如果我們出了家一輩子就-這麼忙 忙著興建道場 忙著這些世間的俗事 那麼這樣子跟我們出家的-本意就距離太遠了 接著我們就來講到正道 這是菩薩的行相裡面來辨明-菩薩的正道 有哪些過失要注意的 有哪些應該要去做的 這個是在寶積經講記-第五十頁 復次迦葉 菩薩有四錯謬 何謂為四 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這是菩薩的錯謬的地方-荒謬的地方 這是講到我們怎麼樣認識-真正的菩薩是怎樣子 先來講到菩薩的四種錯謬的-荒謬的 第一個是什麼呢 不可信人與之同意是菩薩謬 這個意思就是說 有些人根本對三寶都沒有信心 還沒有成就這個信心 但是我們錯認了 以為這個人已經建立了信根 對三寶已經有信心了 我們對他已經有信心的時候 與之同意 與之同意就是說 你認同這個某某人已經是-信心成就的人 那麼既然他已經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有成就的人了 你就不想再為他說法 啟發他、增進他的信心 那麼這個就是失去了-一個機會 因為不了解眾生的根器 他根本就是還沒有信心-對三寶都還沒有信心 所以應該要去加強他的信心 讓他對三寶產生信心才對的 但是如果你是認為他已經是-成就的人了 那麼他喪失了這個機會 所以這個就是智慧不夠 智慧不夠不了解眾生的根器 不了解眾生的需要 所以這是菩薩的一個-荒謬的地方 那麼第二個是什麼呢 非器眾生說其深法是菩薩謬 那另外一個 第二個荒謬的-就是說 菩薩不知道眾生的根器 這眾生根器很淺 你跟他講很深很深的道理 緣起性空、如幻如夢 那麼這個眾生聽到這些法-以後 反而執著這個空了-否定因果了 那麼就完了 所以眾生的根器 我們要了解他是深還是淺 他是已經相信佛法了呢 還是從來都沒有聽過佛法的 一定要分辨的清楚 如果是初初信佛學佛的 一定要從深信三寶-深信三世因果 從這個地方來下手 那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的話 一下子說諸法皆空、無我 那眾生馬上就會變成-邪知邪見了 所以學佛的兩個層次 第一個是得到法住智 得到法住智是說 對這個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佛法僧三寶 以及佛陀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 這些都深信以後才能夠去-接受了解無常無我的道理 叫做涅槃智 就是先得法住智再得涅槃智 如果沒有法住智的基礎 所謂法住智就是對因果緣起-輪迴、三寶、四聖諦 這些確信 然而如果我們一下子-對無常無來了解 這個就是沒有基礎-沒有打好基礎 那麼很容易變成執著空 那麼糟糕了 不相信因果了 這個時候什麼善惡因果-業報輪迴什麼都不相信了 一切都是空了 那就會造成眾生墮落 所以了解眾生的根器 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呢 這個眾生來聽聞法-聽經聞法 我們講經說法的人必須了解-眾生準備好了沒有 他的內心還沒有準備好 比如說一個道場在講經說法-之前 如果有人大聲的喧嚷講閒話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來講經的話 就不適宜了 一定要眾生的心靜下來了 有接受的心、有探討的心-研究的心 準備好的時候 那麼這個樣子才能對機說法 然而眾生完全都沒有準備-心很亂 這個不適當的場合 出家人就是要特別小心了 因為眾生還沒有準備好 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 我們去講再好的法 他都難以接受也不能-得到受用的 所以這個是講到非器眾生-說其深法是菩薩謬 第三個 樂大乘者為讚小乘是菩薩謬 我們講的這個大乘、小乘 不是說這個經典哪一部經-是大乘經、哪一部經是小乘經 不是這樣子的 所謂大乘小乘也就是我們-研究者、我們學佛者的心態 以我的淺見 所有的經都值得我們來讀 只要是跟三法印相應的經-都值得我們讀 只是我們發心不同 我們研究經典只單單為了-我個人的煩惱 個人的生死、個人的輪迴 一切都是基於個人-而修學的話 讀什麼經都稱為是小乘 如果我們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我們修學一切佛法修學一切善法 都是為了眾生、為了三寶-的延續 那麼讀什麼經都變成大乘經 為什麼呢 發大心 發成佛的心、發菩提心-發大悲心、發利益眾生的心 有了這些心 一切的經典-都是稱為大乘 舉個例子來講 比如說一輛小小的腳踏車-只能載一個人 如果大一點的摩托車可以-載兩個人了 再大一點變成轎車可以-載四個人了 然後再大一點的車子旅行車 載了五六個人、七八個人 九人座的 大的巴士就可以-載二十幾個人 三十個人、四十個人 那麼火車的話 幾百個人了 所以越好的車輛體積越大 可以載更多的人 這個叫車乘 車子的功能 那麼我們信佛學佛-也是這樣子的 也就是這個心 心有多大、願有多大-那麼福報就有多大 所以我們講到這個-樂大乘者為讚小乘 也就是菩薩的錯謬的地方 這一個人本來就有大乘根器-為眾生服務 為眾生服務、為利益眾生-而修學一切佛法的 但是我們跟他講什麼呢 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獄 趕緊個人生死要了-一了百了 那修到最後就是什麼呢 我執斷了 我執斷了以後不再出現-生命了 這個生命的動力沒有了 這個我執一斷以後 沒有辦法再去投胎轉世了 我執斷掉了以後-最少就是證到初果 要不然就二果或者是不返果-就是三果 所以阿羅漢就叫什麼呢-無生 不再有生命出現的現象 因為有些人認為出現生命-是很痛苦的 出現生命就有老病死-種種的麻煩 然後跟別人產生了瓜葛 那麼這樣子認為出現生命-是一個非常問題多多的 就不敢再出現生命了 因為出現生命是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以這種心態來信佛學佛-我們就是稱為發厭離心 厭離這個人身厭離這個人群 但是佛陀來到世間所示現-給我們的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 有父母恩、眾生的恩-國家的恩-三寶的恩 這些恩如果不報的話呢-我們就變成了負債者 欠債的人了 所以佛陀告訴我們 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 親戚朋友同學 那麼這些父母兄弟姊妹-生生世世 都長養我的這個肉身-增長我的知識 父母養育、師長開導 這些對我都有恩 如果我-就這麼一走了之 說不過去 而這些眾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的父母 也是未來的佛菩薩 那我們就這樣置之不理的話-個人這麼一走了之 個人是算成功的 但是以佛來到這個人間-的真義來看的話 是不對的 所以要發菩薩提心-發大乘心、發大悲心 這樣子所有的經典-都稱為大乘 但是我們講修大乘、修大乘 並不是說我們撿幾本大乘經-念一念就好了 所有佛說的經 無論大乘小乘 所有經-都是要研究 因為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 因為經典沒有大乘小乘 是我們的發心有大心小心 發小心就專為自己而修行 發大心就是為一切眾生-而修學一切善法 在利益眾生當中 來完成自己生命的圓成 所以利他當中完成自利 就像我們的腳 有兩隻腳 那麼兩隻腳走起路來-就穩當了 那如果是只有一隻腳-怎麼跳也跳不遠 所以學習佛法的人到底要-先自利還是利他 我們要知道就像這個-左腳或者右腳 絕對不能用單腳來跳 是左右互為增上 左腳踏出右腳才能夠往前踏 那麼因為右腳往前一踏-左腳才能往前跑 所以是互為增上的 我們有利他的心 就想怎麼才能去利益眾生 最起碼自己的身心-要好好打理 所以為了利他就必須-怎樣子呢 自己好好的打理自己的身心 就像我們要勸一個人不抽煙 起碼自己也不要抽煙 你勸人家不喝酒 最起碼自己不要喝酒 你勸人家不要賭博 最起碼你自己不要賭博 所以利他 是我們一個目標 還是要先自己打理 但是不是說自己完全-打理好了 自己開悟了、成佛了 再回過頭來度眾生 這也是不對的 因為就像這個腳 你不能說用右腳跳跳跳 跳到一個目標再回來-再跳左腳 不是這樣子的 左右互為增上 我們要成佛 必須利益眾生 要利益眾生 必須好好打理-自己的身心 所以利益眾生跟打理自己的-身心是同行進行的 當然 在剛開始 就是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深信因果深信三寶深信四諦 深信佛陀所說的法的確能夠-打理我的身心 我的身心打理好-自然眾生也能夠分享 所以不管是要樂大乘樂小乘 所有的佛所說的經我們都要-去深入才能圓滿 現在我們台灣有種種的現象 有南傳、有北傳 那麼南傳的就說了 北傳的經典是偽造的-後代人寫的 那麼這個就是喪失了-這個經典這麼好的道理 置之不讀 非常可惜 所以無論大乘經、小乘經 都是我們必須研究的 這樣才是一個圓 如果我們只是把早期的經典-來研究 而後期出現的經典-不研究的話呢 那就是不圓滿 我們知道佛陀當時滅度以後 迦葉尊者是負責結集經典的 而迦葉尊者就是有這種傾向 著重在個人生死的解脫 所以這種苦行 這種出家的迦葉尊者來主持-這種結集經典 必定會以個人解脫生死煩惱-為最主要的一個目標 所以我們可以從初期的經典-發現到這個跡象 就是對生命的否定 灰色的人生觀 非常非常的濃厚 那麼在某一個時空當中-有他的特色 尤其是佛陀是反吠陀文明-而出現的正覺的宗教 因為最原始的佛教之前 就有這種吠陀婆羅門的思想-奧義書的思想 這一個奧義書的思想-他是以祭祀萬能 認為祭祀是萬能的 所有的問題可以透過祭拜-來解決問題 那麼宇宙間有一個創造主 是梵或者是什麼 只要對這一個恭敬信順 然後用祭拜就解決生滅-的問題了 那麼佛陀出現來到這個世間 告訴我們一個正覺的方法 我們一切問題是來自執我見 只要對我執我見用戒定慧-去看透他 生死就不再出現了 煩惱就沒有了 輪迴的事情也解決了 那麼這個是佛陀帶給我們人-類最初最初的福音叫做正覺 可是這種否定人生-修解脫道的 在這個時代會被認為是-消極厭世逃避 所以不能暢談佛陀的本懷 佛陀來到世間的本義就是要-拯救全人類 所有一切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所有眾生都是佛陀所關心-的對象 如果我們只僅僅的去注意-自己個人生死 個人煩惱、個人輪迴問題 而不去注意一切眾生的話呢 這個不是佛陀來到人間的-真正的目的 所以後來有大乘經的出現 就是以修六波羅密發菩提心 這個就稱為大乘 就像一部大的車子 開車子的人不但是自己開-然後又載了許許多多的人 一起走向覺悟的彼岸 就像心經所說的 揭諦 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走呀走呀 大家一起去吧 去什麼地方呢 走向覺悟的地方了 所以就像我們開一部車子-開一部大部車 跟大家一起邁向覺悟的-菩提大道 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掌握了-佛陀出世的本懷 否則的話如果我們太為個人-而用心的話 那麼這個佛法慢慢就會-沒落下來 我們簡單的上課到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