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 題:寶積經第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開始來講寶積經 我們講到這個大寶積經 總共有一百二十卷 是唐代的菩提流志所翻譯的 大寶積經有一百多卷 並不是全部都是-菩提流志所翻譯 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翻譯的 所以加上他所翻譯的-二十七會 那麼編撰在一起 總共有四十九會 也就是說有四十九部經-集在一起 所以我們講大寶積經 就是指四十九部的經-集在一起 所以雖然講有四十九會 跟一般所說的 譬如說大般若經有十六會 它是一部經分十六個-地方在講 譬如說華嚴經有-這個九會說法 那就是有九個不同地方 同樣是講華嚴經 但是我們講到這個-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 它並不是說一部經裡面-分四十九個地方去講 而是四十九部不同的經 不同屬性的經積集在一起 所以叫做大寶積經 這部經是屬於第四十三會-第一百十二卷 我們叫做普明菩薩會 所以我們講的這部寶積經 這個是屬於第四十三會 但是我們講到這個-最原始的寶積經 其實就是這個普明菩薩會 那我們就稱為古大寶積經 最先最先 這個寶積經由來是這樣子的 後來菩提流志把過去-古德所翻譯的 加上他所翻譯的 菩提流志所翻譯的-有二十七會 這樣子加起來總共有-四十九會編在一起 所以它是一個編在一起的-一個寶藏大寶積經 原來的大寶積經我們-就稱為古寶積經 也就是普明菩薩會 那麼後來就編入第四十三會-第一百一十二卷裡面 這個是讓各位瞭解到說 我們講的寶積經它是有-不同的經典編在一起 那麼現在我們來先解釋-為什麼用這個寶積兩個字 寶積兩個字 當然這個寶是指法寶 我們世間的人以金銀珠寶-做為一個寶 那麼以佛法來講 能夠開展我們智慧的-這個法寶才是真正的寶 能夠使我們了生脫死 能夠使我們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轉凡成聖的 那麼才稱為寶 那麼為什麼用積 這個積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要得到這個法寶-必須積功累德 修六度萬行 多生多劫 來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麼累積以後才能夠真正的-得到這個法寶的利益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大致的說 可以分兩方面的學分 第一個是廣度的學分 廣度的學分 一個是屬於深度的-智慧的學分 所謂的廣度的學分 也就是屬於福德方面的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先修這個福來捨罪 但是如果我們修福 而去執著這個福德的話-也是一個障道 所以廣積了許許多多的福德 累積了許許多多的福德以後 然後才能做一個深觀的 這種深度的觀察身心的無我 才能得到明心見性 所以這跟我們一般人修行-佛法的方式有一點點不同 我們一般人一接觸到宗教 就希望能夠打坐入定 從定產生神通 那麼這個重定的根性 在佛法來講是不太正常的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從阿含經來講的話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當先淨其戒 這個是在雜阿含經裡面-第二十四卷 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 然後修四念處 這個是在阿含經裡面談到 我們信佛學佛的一個次第 第一個,先淨其戒 就是嚴持戒德 由戒的功德來保住這個人身 因為持戒得人身 由持戒的功德得人身-還必須得到正見 深深的相信因果-業報、輪迴 這是世間正見 然後再去修出世間的正見 就是緣起空、無常、無我 這樣子具足了三業 身、口、意三業清淨了 然後再去修定的話-才不會出毛病 那我們一般人如果是-不重戒跟慧 而注重定的話 很容易落入邪定或者是-叫做昧定 就是被定執著了-即使是正定的話 也會傾向於隱遁獨善 這個是我們重定的人-在修佛法的過程當中 往往很著重於內在神秘的-這種定境的人 一旦在定的方面下功夫 很容易要不然就遠離世間 要不然就是在神秘的-定境當中沈迷於定境 而對世間的一切忽略了 所以我們這部經是-著重在戒跟慧 在戒慧當中才能得到-這個正定 這是我們講這個部經-一個重要的思想 然後我們這部經 雖然所說的是著重在這個-大乘菩薩戒慧的探討 但是也附帶的說明了 這個解脫道、比丘、聲聞-所修的這種戒定 所以這部經所包含的內容 包括了聲聞的解脫道-以及菩薩的菩提道 這兩種思想在這部經-都包含了 所以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部經 那麼我們講到的-這一個寶積經 它還有其他的名詞 古代翻譯的時候還有稱為-叫做寶頂或者是叫寶嚴的 如果用寶積它就是說-眾多的意思 就是我們必須廣修福德-積功累德 有了這個廣度以後 再進入修習甚深的空觀 不是像我們一般人-一開始就入定 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這個寶積「積」就是-累積眾多的意思 那麼有些地方就是-翻成這個寶頂 這個寶頂「頂」就是-很殊勝的意思 因為這部經所說的法門 也就是我們必須達到-空、無我 這個就是讓我們轉凡成聖-最重要的一個關鍵 所以我們稱為寶頂 那麼另外還有翻譯成寶嚴的 寶嚴 嚴格的嚴,莊嚴的嚴 也就是說福德智慧圓滿了 這個才是真正莊嚴的-菩薩道的圓滿 所以我們講到這一個寶積經 大概有這些名詞的翻譯不同 那麼菩提流志他是-唐朝的時候 來翻譯這部經的 首先我們講到這個是-寶積經簡單的這些 為什麼要選這部經 因為這個時代裡面-有許多的修行者 太注重於這個神秘-內在的定境 所以導致修行修到最後的話 是遠離人間隱遁-?棄人間的一切 著重於這個神秘的-一種定境的時候 那麼就有所偏了 有所偏了 這個是我們講這部經-最重要的一個思想 也讓各位同學瞭解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必修的學分有那些 正確的修行方法應該先從-廣度的福德面去深入 有了這廣度的基礎 戒慧的基礎再去修學-甚深的中觀 觀無常、無我、空 才能去體悟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是說一開始 就是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空成聖 不是這樣子的 必須有一個次第 必須有一個次第 這個是我們講到為什麼要講-這部經的道理在這裡 讓各位瞭解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正確的修行方法是-怎麼樣子的 所以接著我們來講到-這部經的序分 我們通常講到經 經的話有序分然後正宗分-然後流通分 序分的話就是說這部經的 講經的時間、地點-聽眾有哪些 那麼我們根據的這個-寶積經講記是 印順長老在妙雲集上編裡面 我們按著他所給我們的講記 來做為這次講寶積經的-一個根據 那麼順便一提的就是 寶積經講記 印順長老是今年六月四日-離開我們人間 一百零一歲 那麼老法師對這部經-有深入的註解 所以我們根據他所寫的講記 我這邊只是一個轉述而已 那麼通常我們研究一部經 或者是律、或是論 經、律、論的話 我們最基本的一個概念-就是說 所謂要瞭解一部經的話 就是要瞭解它的次第 所以叫做什麼呢 修多羅次第所顯 就是這部經的綱要它的次第 我們要瞭解 瞭解這部經的次第 才能掌握整部經的內容 那如果是要瞭解論的話 阿毘達摩性相所顯 我們要瞭解論的話 有些地方講的體性-或者是法相 所以阿毘達摩這個論點的話-是談到性相 諸法的這種性或者是-諸法的相 那麼如果是講究這個律的話 研究律的話那就強調 毘奈耶是因緣所顯 佛制定戒律是隨著-一種因緣 某一個時空當中某一個比丘 違反了一個什麼戒律 這個時候佛才制戒 所以戒是隨著一種-因緣時節而去制定 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戒就制好 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毘奈耶是因緣所顯 那麼阿毘達摩這個論點-是性相所顯 那麼我們這部經是-屬於次第所顯 所以我們要研究這部經的話 大致來說的話就是 首先要講的就是廣度的問題 廣修菩薩行 六度萬行裡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這是先廣修這個菩薩道 廣修菩薩道以後 中間我們再講到修學-甚深的中觀 那麼第三個部份就講到這個 做教化眾生的事業 信佛學佛的人自己-得到利益了 心性上昇華淨化了 不是說這樣子就大事已畢 還必須做教化眾生的事業 那麼這個是講到正常的-菩薩道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廣修福德 廣修菩薩行 然後在修學甚深的中觀 是講到空、緣起、無我-的道理 證悟到空以後必須從空出假 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去廣度眾生 種種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 這是我們這部經正宗分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然後另外一個部分是-兼說這個解脫道 一般講聲聞道 也就是說怎麼樣去修戒 怎麼樣去修定、怎麼去修慧 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 關於這個聲聞的解脫道也講 然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 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這是講到我們研究經-最起碼要有這個認識 就這部經它的次第是什麼 那麼我們首先講到的是序分 序分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 皆是阿惟越致 從諸佛土而來集會 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那麼這個解釋序分 剛才我們所說的行菩薩道-或者是學解脫道 那就是正宗分 最後還有一個流通分 大致來說我們一部經-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序分 也講這部經的由來 時間、地點、說法的人 還有聽眾有哪些 首先我們講到這個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這是佛教的經典 一開始都是寫如是我聞 為什麼會用這個如是我聞呢 因為阿難尊者他是做-佛的隨從侍者 那麼佛陀滅度以後 迦葉尊者第二年就召集了-第一次的結集經典 所以這經典部分是由-阿難尊者誦出來的 阿難尊者據說記憶非常好 佛陀所說的經他都能夠-記得一清二楚 所以阿難尊者坐在台上-誦這個經典的時候 大家以為是說這個經就好像-是阿難尊者說的 而事實上不是 阿難尊者說如是這個經典-是我聽聞而來的 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 那麼我只是如佛所說原來的-這個經典我這麼誦出來 我聽聞過這部經-我這樣子複述讓各位瞭解 這個是阿難結集經典的時候 阿難說這是我聽聞來的 不是我說的也不是我杜撰的 這個是講到如是我聞 那為什麼會用「一時」 這是講到時間了 時間 我們知道印度的曆法很複雜 甚至他們也不太注重-這個曆法 不像我們中國有時代的-這種朝代 唐、禹、夏、商、周 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一時 也就是說這個機緣-成熟的時候 說法的人願意說法 聽經聞法的人也願意-來聽經聞法 那麼這一時就是表示-機緣成熟了 有說法的人、有聽法的人 那麼這些機緣成熟的時候呢 我們就叫做一時 就是說法時間、聽法的法間 說法的人是誰呢 那麼這個是佛 當然就是指釋迦牟尼佛 佛我們通常翻成覺者-覺悟的人 覺悟的人 覺悟了生死的如實相 覺悟了宇宙萬相的如實相 覺悟了人生的一切的-真相的人不再迷糊的人 我們就稱為覺者 那麼我們凡夫迷惑了 對自己的身心對這個-世界迷惑了 處處留情 見景就生情就留情 所以我們這個以迷情-為本的眾生 老是在迷迷糊糊的過日子 就不覺 那麼佛陀是真正的-覺悟了生死的真相 不再迷糊過日子了 我們稱為覺者 覺者 當然這個覺者有分好多層次 譬如說我們對凡夫來講 對生死輪迴完全迷迷糊糊 對這個不覺的人那麼解脫道 像阿羅漢的話 我們就叫做正覺 正覺 真正的覺悟了生死的真相 這個正覺是對邪覺來說的 有些人覺得這個-生死輪迴是很痛苦 所以就想生天堂-離開這個世界 捨一取一 捨掉一個又去執著一個什麼 這個叫做個邪覺 那麼佛法認為生死不是說-你逃避它就沒事 而是真正的面對它、覺悟它 不再對它所迷惑 這個叫做正覺 那就是阿羅漢 那進一步的話阿羅漢-你個人的生死了斷了 生死的問題沒有了-這個不圓滿 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 那麼叫做菩薩 所以這個時候叫做正等正覺 正等正覺 叫做三藐三菩提這是-菩薩的這個覺 就是說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他不是專為個人的-生死而努力 是為了跟一切眾生一起來-走向覺悟的道路上去走 那麼我們就叫做菩薩 就是三藐三菩提 但是菩薩的智慧還不夠圓滿 福德還不夠圓滿 一直要到成佛的時候 這個福德智慧這個學分-整個圓滿的時候 我們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那麼梵文的話我們就翻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單單三菩提正覺的話-是指阿羅漢 那麼三藐三菩提的話-就正等正覺是指菩薩 那阿耨多羅就無上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指佛三覺圓滿了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那我們稱為佛 就是指三覺圓滿的佛陀 那麼我們外國人常常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我們佛像-這麼多、這麼多 菩薩這麼多、這麼多 所以我常常講 就像我們學校的這些-教授、博士 那麼你如果這個博士-論文通過了 口述也通過了 都叫做博士 因為學分修滿了 那麼以佛教的眼光來看-所有的眾生都有覺行 這個覺行圓滿了 自覺、覺他的學分圓滿了-福德智慧圓滿了 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 所以為什麼佛像會這麼多 就表示一種平等的意義 所有的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佛不是只有一個人專利 獨有的一個專利 任何人他的覺行圓滿了-智慧圓滿了、福德圓滿了 都可以稱為佛 也就是人人可以成佛 所以為什麼佛像會這麼多 菩薩為什麼這麼多道理在此 接著我們說這個經文說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那麼這個是佛說法的-一個地點 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那麼這個王舍城 就是中印度的-摩竭陀國的首都 這個都是國王所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王舍城 那麼王舍城當時在印度來講-是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 而且佛也是經常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 那麼王舍城有五座山圍繞它 其中有一個就叫做耆闍崛山 耆闍崛山我們就翻成靈鷲山 靈鷲山 就是山的形狀就像-鷲鳥的樣子 許多大乘經都是在-這個地方說 像法華經這些重要的-大乘經典 大部分都是在靈鷲山所說的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這是聽法的人有那些-與大比丘眾 這個大比丘眾就是 已經覺悟生死斷了我執的 我們就稱為大比丘眾 就像這個阿羅漢 我們叫阿羅漢 他生死已了了-生死已經自在了 生死這不成為一個問題 他的內心中沒有這個-生死的陰影 沒有了 我們稱為叫做大比丘 那比丘的意思就是 我們翻成這個叫做乞士 乞就是乞求的乞 乞丐的乞 乞士 乞士的意思就是說-外乞食以資身 內乞法以資心 就外去向眾生乞求這個-食物來養這個色身 但是最重要他是內在的-要乞求佛法 來養他的法身慧命 所以叫做乞士 也就是說他過著簡單的-乞化的生活 但是專為修學佛法的出家眾 我們就叫做比丘 比丘 大約有多少呢 有八千人俱 這個是講到這個聽眾一部分 是屬於這個比丘 出家的比丘 另外還有菩薩摩訶薩-六萬人俱 菩薩摩訶薩這個就是我們-講到信佛學佛的人 這個動機心態的不同 我們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面對著一個自己本身的-生老病死身心的問題 還有一個是人跟人之間的-一些矛盾衝突 社會的問題 還有一個是人跟-大自然的衝突 人跟大自然太熱太冷-颳風下雨 這個種種天災地變 這是人跟大自然的-這一種衝突 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面對著 個人身心的生老病死的痛苦 還有人跟人之間的愛別離-求不得種種的痛苦這種折磨 以及我們人跟大自然-之間的痛苦折磨 很容易造成我們每一個人-覺得出現生命 實在是一個很痛苦-很悲哀的這一件事情 那如果是是這種心態-來信佛學佛的話 那叫做發厭離心 急著就想此生斷了我執我見 證到無我以後不再-參加輪迴的行列 以這種心態來修學佛的話 我們就叫做聲聞道-或者是解脫道 解脫了生死了 沒有這些生死的麻煩問題 沒有這個人際之間-關係的衝突矛盾 更沒有什麼人我跟這個-身心的這種矛盾的問題 所以我們就叫做解脫道 但是如果我們個人 解決了身心的、人事的-社會的這些問題 單單為這樣去修行的話 說不過去 依菩薩道來講的話 所有的眾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以來的 父母、兄弟、姐妹-同學、朋友 甚至我們的子女 那麼這些眾生對我-都是有恩惠 我們就這麼一走了之的話呢 說不過去 所以為一切眾生來信佛學佛 然後跟眾生一起走向-覺悟圓滿的境界 那麼以這種心態來-信佛學佛的話 我們就叫做修菩薩乘 或者是菩薩道-或者是菩提道 那麼另外一個名詞 我們就是稱為正常道 正常道 那麼如果是專為個人的修行 個人的身心、個人的生死 那我們就稱為方便道 那麼佛陀來到這個世間 所要宣揚的福音 所要宣揚的真理 事實上就是要我們發這個-菩提心行菩薩道 跟我們的家人跟我們的-親朋好友 甚至我們的冤親眷屬 所以一切的眾生從這個-迷迷糊糊的人生 走向覺悟的人生 這個叫做正常道 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釋迦牟尼佛之所以來到這個-世間最重要的思想 就是這樣子的 但是因為當時結集經典的-領導人物是迦葉尊者 那麼迦葉尊者是著重在-修苦行、修解脫道 個人生死已了就圓滿了 所以當時他還甚至不喜歡-阿難尊者來參加結集經典 所以既然由這個修-苦行的、隱遁的 厭世思想濃厚的-迦葉尊者來領導的話 所以這種大乘經典一直到-後來才慢慢的出現 原始結集的時候就忽略了 這個大乘經典的結集 這是值得我們檢討的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菩薩摩訶薩萬六千人 一萬六千人 那麼這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 我們會覺得很奇怪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來聽經 當時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個麥克風 那麼單單比丘就有八千人 然後菩薩摩訶薩有-一萬六千人 那總共有二萬四千人 還有在家信徒呢 各位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二萬多人釋迦牟尼佛-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那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事實上我們要知道 這個世界是一個多元的世界 有些眾生的存在不是像我們-所認為那種有形體的存在 我們這個是肉報身 還有法身、還有這個化身 那麼有些菩薩說不定是-用法身或者是化身 來聽經聞法的 那麼有些是他方世界來聞法 他方世界的菩薩 也不見得像我們現這種-人身來聽經聞法 所以佛的眼光來看-世界是無量的 眾生也是無量的 不要以為說這個世界只有-這個地球有人有生物 那麼以佛的眼光來看 世界是無量無邊 其他世界、其他的佛菩薩 其他的世界也有這個生物 他的形狀、形態跟我們-完全不同 不要以為說這個世界只有 我們這個地球有人類-有歷史、有文明 那依佛的眼光來看 其他的世界有比我們-更進步、更文明的世界 還有 有些比我們更高層次的-眾生多的很 所以從這個地方讓-我們瞭解到說 我們心量要打開 不要以為這個世界-就是只有我們人類 有這個生物有高度的文明 另外還有其他無量無邊-的世界 有無量無邊的眾生 有無量無邊的佛菩薩 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 那麼這個地方講到-這個菩薩摩訶薩 這個摩訶就是大的意思 大菩薩就是不是單單-發一個菩提心 剛剛修學的菩薩是-經過多生多劫 累積了許許多多的功德 經常在聽經聞法修菩薩道 所以這些大菩薩呢 我們就稱為不退的菩薩 那我們講的不退菩薩 就叫做皆是阿惟越致 有些是翻成阿毘跋致 在彌陀經裡面就翻成-阿毘跋致 有些我們就翻成阿惟越致 就是簡單講不退 這些大菩薩有第一個是-信不退 是十信裡面有這個-第六信的時候 信心不再退了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 有的時候很容易動? 在六信以前就像這個毛 鴻毛 像這個毛隨風這麼飄 但是到七信以後不再退了 這個叫做信不退 還有一種是位不退 他的位置果位不再退了 這個要到十住菩薩裡面-這個第六住 就不會退到小乘的果位 我們現在發菩提心-修啊修啊修… 修一陣子以後 做好心做好事反而-被人毀謗退心了 哎呀!我自了生死就算了 這叫做退了 退位了 從大乘的位置退到-小乘的位置 那我們就叫做退位 但是如果證到第六住-菩薩的時候 他不會再退了 這個菩提心不會退掉了 那麼第三個是證不退 十地菩薩證到初地的時候 就是不會再退對這個-甚深的法性 一得永得,不會退失 這是證不退 然後第四種的不退-是指的行不退 就是行為的行我們唸成行 行不退那是八地菩薩-證到清淨心的時候 他念念不斷的向上 不會有一念染污的心-停滯不進 不會這個樣子的 所以我們講不退的話 一個是信心不退-一個是位不退 然後證不退,證悟不會退 第四個就是行不退-就行為的行 八地的菩薩不再退 不再退了 其實他每一個念頭-都是清淨的念頭 每一個念頭他是不斷的 他的智慧不斷的再增長 我們舉個簡單例子來講 譬如說我們現在白天-頭腦清醒 可是一睡覺的時候呢 這個心就不清醒了 胡思亂想作夢一場 甚至還有惡念 那麼證到這種位不退的時候 每一念都是覺悟的念頭 每一個行為都是清淨的行為 所以就像這個水順流而下-入這個大海 跟大海連結在一起以後的 那種力量是多麼的大 所以這個是我們講到-菩薩摩訶薩 他們都是不退的菩薩 不退的菩薩 這是講到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的時間地點 以及這個人數有哪些 那麼這個人數裡面有分比丘 修解脫道的有八千位比丘 然後行菩薩道的有一萬六千 就二萬四千了 還有在家的、還有國王大臣 可見這部經在講經說法-是多麼的殊勝 多麼的殊勝 接著說這些大菩薩們都是-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剛才我們講到這些菩薩 都是信不退、位不退-證不退、行不退的大菩薩 所以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這個就是所說的-無上正真大道 有的時候我們就翻成菩提 菩提大道 那麼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指這個 也就是說這些大菩薩-很快的就會成佛的 可見他們的福德智慧是-非常的高超圓滿 高超圓滿 那麼我們講到這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經典裡面經常提到的-就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 那麼彌勒菩薩也就是-當來要成佛的彌勒菩薩 不單單是只有彌勒菩薩 包括所有發菩提心 信佛學佛的菩薩 包括我們開始信佛學佛-發菩提心的人 都是一樣將來都是要成佛 只不過是說我們還必須經過-千生萬世才能成佛 而我們現在這個講大寶積經 釋迦牟尼佛在講-大寶積經的時候 來聽經聞法的這些大菩薩 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就是他們下一生來生-就可以成佛的 可見這些大菩薩智慧-非常非常的高 他還是來聽這部經 那麼我們各位無論是初發心 或者是久發心菩薩道的-同學們 我們開始來研究這部經 我們是何等的這種福德 我們來研究這部經 相信透過這部經讓我們-瞭解真正的行菩薩道 是應該如何發心、如何修學 如何去證悟這個佛陀-所說的圓滿的證法 那麼這個是值得我們 一方面來慶幸我們-有這麼一個機緣 來研究佛菩薩這麼圓滿的-一個經典 我們希望這個學期 我們能在這部經當中-得到一個正確的觀念 正確的修行的方法 千萬不要去走那種偏方 怎麼偏方呢 想走這個捷徑一步登天 我們做過一經一論 一個佛號、一個咒 然後不願意去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這種修偏了方法 這個對佛教來講是很大傷害 我們也不願意去走這個捷徑 我們應該怎麼樣-如何的來發心 來修行、來證果 他有一定的次第 透過這部經我們就瞭解-正常道的修行方法 並不是遠離人間-去找一個什麼 很美滿的一個世界 在那邊就可以成佛 不是這樣子的 就當下這個我們現實的-人生當中 怎麼去超越它、認識它-瞭解它、超越它 而不被它所轉 這是這部經提供我們-一個重要的修行方法 簡單報告到這至此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