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9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來了解百法明門論 尤其是現在這一大段-所要解釋的 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 心所法當然就是指著-我們每一個人 或者是說每一個有情 自己身心所具有的-這種心識的活動 所以這五十一個心所法 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裡面的 起心動念的一個開頭 所以如果你一個名詞、名相 乃至於它所含涉的這些內容 可以說跟我們每一天-每一天的身心的舉動 或者是說每一天-我們的起心動念 你的活動狀態都是有關係的 所以名字上雖然是-一個名字、一個名相 但是牽涉到的我們往後的-稱之為身口意三業 可以說影響非常的大 人說你的第一念是善 往後表達出來的動作 往後所講話的內容-也都會趨向於善 但是你的第一個念頭 就是不高興 就是很煩惱 你所表達出來的身體-也就是很不耐煩 甚至於講話的內容-都是酸甜苦辣滋味都有 講話酸酸的 講話都是帶刺的 像這一個-都是跟我們的心識活動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心所法的-影響是非常的大 所以我們利用這一段時間 好好的來了解-這個五十一個心所之後 每天就是還要反觀自心 中國的儒家有說 每天一到晚上的時候就要摸頭 就是要反省 甚至於在我們的佛經裡面也說 晚上的時候在課誦 晚課的時候都還要念一下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當勤精進 像這一個 也都是屬於一種反省的-一種機會 反省過程當中 來了解一下我們的身心舉動-是不是有偏差了 所以有一些寺院 他們都有一些百過格 表示說我一天當中 我的過失有多少 我起的善念有多少 我的行為裡面所做的善事-又有多少 由這個百過格當中 功過裡面自己來評分自己 我學佛一年、兩年、三年-有沒有進步 在這個思維過程的反省當中 這些心所法裡面所談到的-是最現實的 也是說是最清楚的 所以就是耐得住性子 耐得住自己的耐力 好好的來給它了解一下 我們今天所要看的就是 五別境裡面的第四個 也就是說定的這個別境心所 談到這個定的別境心所 就是我們一般人都會了解說 定就是禪定 禪定就是要打坐 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 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人 對於這個定所了解的 那麼定呢 釋迦牟尼佛在解說-修行的過程的時候 都是說要戒、定、慧三學 你有戒為基礎 自己本身不要犯戒 不要有過錯 不要有懊惱 不要整天因為怕自己的過失-被別人發現 每天就那邊戰戰兢兢的 像這一種的-都沒有辦法入定 所以我們要修學禪定 一定要保持我們的-不犯戒 身心達到清淨 輕安 每天都是很自在的那種心情 這樣子你來修定 你才要辦法真正入於-定的境界當中 那麼我們的修學佛法來說的話 學佛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了 成佛一定要有智慧 所以由定而引發智慧而成佛 所以這個智慧-就是很重要的關鍵 智慧達到平常所說的 很聰明才智的這種世俗的知識 還要再更進一步達到無漏智慧 你的無漏智慧怎麼來啊 一定要修禪定 所以在阿含經裡面 差不多所說的這個定 都是偏重於引發智慧的這個定 引發智慧的定 我們就是跟普通的說-我的心很靜   還是有一段距離 所以我們就把要修得智慧的-那種定 就稱之為高度的集中精神的-那種狀態 我們就稱之為禪定 這個禪定-精神非常的集中 不可以有其他的妄念-有其他的雜想 像這一個境界-我們就稱之為禪定 但是慢慢的我們一般都是 把這個禪定認為說 這個就是你本身-要讓心能夠靜止下來 就是這樣子的功夫囉 所以這樣子的功夫 他的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念囉 就是我們的心識 所以現在尤其是到了-部派佛教之後 就認為說我們這個定心所 也就是它本身所面對的所觀境 他自己本身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 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的這個心 我們就稱之為定心所 它是配合著我們心王-來了解境界 來讓你的心有辦法安住下來 所以我們一般對於這個定-它的定義 我們就叫做心一境性 就是我們的心 這個心所配合我們的心王 它就是只有一個境界 單一個境界 專在於一個境界裡面 讓你有辦法-讓你的心在這個境界當中 不動搖、不雜念 甚至於能夠在這個境界當中 再去做一種深度的思維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定 而且在我們的心識來說 就稱之為定心所了 所以有的就會說 阿含經所寫的是叫做 高度的 集中精神的狀態-名為禪定 那麼我們的心識本身-就名之為定心所了 像這個-其實都是相輔相成的 到現在來說的話 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差別 但是重點在哪裡呢 重點就是說 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辦法-掌握自己的心 不要妄想紛飛 平常我們一個人坐在那個地方-或者在看書 雖然眼睛在看書 其實腦筋不曉得在想什麼 而且所想的說不定就是-跳來跳去的 這個我們稱之為妄想 尤其在上課的時候-眼睛雖然是看著老師 但是腦筋也是想東想西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妄想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說 每一個有情的心 我們的心識在對外緣取當中-範圍最廣的 就是說他的接觸面最多的-就是第六意識 所以我們就比喻說 第六意識就如同一隻猴子一樣 一隻很頑皮的猴子一樣 牠有時候就跳到這邊來看 有時候跳到那邊來看 比喻我們的前五識-就如同五個窗戶 我們一個房間 一間教室裡面-都有好幾個窗戶 一下子看東邊 一下子看西邊-一下子看南邊 心就是不在專一一個境界上面 就是一個地方 像這樣子心就不安定 但是我們要修學佛法 一方面就是說讓我們的知識 能夠轉化成為無漏性的話 那就一定要有這個禪定的功夫-心一定要專 所以心一境性 心就是只有一個境界 這樣子的一種體性-我們就稱之為定心所 這個定心所 有的時候我們也把它翻譯-叫做等持 或者翻譯叫三昧 不管是等持也好 是三昧也好 其實都是定它這個梵語-把它翻譯過來的意思 所以它的重點就是說 在於所觀察或者所思維的 這個境界裡面-也能夠專注而不散 這個就是它的特性 那麼它主要的作用-是做什麼的呢 就是智依為業 就是說能夠引生智慧-做為我們智慧之所依 也就是說-我們的無漏智慧怎麼引申呢 就是要有這個禪定 依這個禪定能夠引發智慧 所以這個定的功能作用 就是說讓我們能夠-產生智慧出來 像這個就是定的體性-就是專注不散 它的作用能夠讓們引發智慧 這個就是我們對於定心所 它最主要的一種了解 另外我們如果再-詳細的來解說的話 就是對於 既然要有所觀的境界 你要觀什麼 很多人都說我要打坐 那打坐你說禪宗是不立文字-所以我就不要看書 禪宗既然是不立文字-是教外別傳所以我也不要聽 那是不對的 一定要先去了解佛理 了解了佛理之後 自己把心沈靜下來-再去思維思考 我所聽到的佛理-或者我看過的佛書 再去思維這些道理 跟我們一般的常識有什麼不同 再來它的真正的義理的 那個特點、特性在什麼地方 甚至於反觀到我們自己本身的-五蘊身 它是怎麼樣子的緣起性-來做一個了解 所以真正的要修禪觀 還是要多看佛書才可以 如果以佛陀在世的時候-來了解的話 佛陀一定是先解釋過 解釋過了之後弟子們聽 聽了之後呢 就自己找一個地方-比較清涼的 比較安靜的 自己坐下來 坐下來之後自己去思考 剛才佛陀講什麼 不懂得的再來請教-其他的尊者 再來請教其他的 就是我們所謂的前輩 譬如說像目犍連 像舍利弗-他們都是比較早出家的 再來他們也對於-親近佛陀的時間也比較久 所聽到的佛理也比較多 所以自己不懂得的 可以先來請教舍利弗-可以先來請教目犍連 或者請教其他的弟子們 再來就報備給佛陀知道 剛才我們討論了什麼問題 那麼討論之後的結果 請教佛陀我們這樣子的說法-對不對 我們這樣子的一種結論對不對 由佛陀來做一個印證 所以我們所謂的禪定 一定要先聽過佛理之後 再來思維觀察 我們以現在的名詞來說 先上過課聽過老師講了之後 晚上還要一個自修-還要一個複習 這個自修跟複習 就是來了解我們白天-聽過老師講過之後的那些道理 自己懂不懂 自己體會的程度是到哪裡 還把過去所學的-來觸類旁通來給它連貫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禪修 所以要修學禪定 一定要有佛理的基礎才可以 不可以說我就只有坐在-那個地方 那你們會說-那我如果是修念佛觀我就是觀佛就好了 我也不一定要看很多的佛書 當然這個也不對 你就是要觀佛的話 觀佛像 那你必需在我們的淨土宗-裡面來說 還有觀無量壽經 要有十六觀的觀法 那要怎麼觀呢 你也要從觀無量壽經裡面-來了解它的過程 它是要讓佛陀 它的身相如何的到八萬四千由旬這麼大 你要怎麼來觀 蓮花如何由小而變成大 這個你也是要有層次 這個層次要怎麼來了解呢 甚至於只有觀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嗎 當然還是有很多的過程 所以就是一個淨土宗-本身來講的話 三經一論你都還要去了解 現在還要說五經一論 所以說就是觀一個阿彌陀佛-觀一個觀音菩薩 你都要有幾本經論的基礎 你才有辦法能夠正式的 能夠更正確的-來了解如何觀佛 如何觀淨土的世界 觀有情身 觀淨土的環境 所以我們要來了解修學禪定 一定要有一種佛理的基礎 一定要聽長輩 聽師長們-聽法師們講解過了 自己本身也看過了一些-佛書的基礎了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從禪定當中來做體會 像這個就是我們修學禪定 不可以引生貢高我慢的一點 你所要觀的要觀什麼 就是剛才所講的佛理 那麼佛理裡面包括什麼呢 包括五蘊 包括了十二處-包括十八界 甚至於我們一般說的 要觀苦、空、無常、無我的-這些道理 世間是苦的 這個就是釋迦牟尼佛-最開頭出家的動機 看到世間的苦相 再來了解一切法皆是空性 不要起執著 不要起妄想 那你不起執著-你才能夠放下一切 你的心才不會被境界所障礙-再來觀無常 世間的東西都是因緣所生 既然是因緣所生-沒有固定不變的 既然沒有固定不變的 有成就有壞 有生就有死 這個是世間的無常相 這個無常就是世間的真理 既然有成、有壞、有生-有死 這個我們去了解的時候 東西壞了你也不要太過執著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 都有自己的喜好 有的人喜歡藝術畫 有的人喜歡花瓶 有的人喜歡種花 有的人就喜歡-什麼樣子的藝術品都有 個人的喜好不同 但是你的心就被這個-喜好的東西所執著了 你就不懂得世間的無常相 所以在於我們 如何來了解-無常的例子的 就是我們過去的祖師們 就是有這樣子的一個故事 就是說有一個老和尚-就很喜歡蘭花 現在我們也是一樣 蘭花它是又好看-而且時間又久 它的花色又多 所以這個老和尚就很喜歡蘭花 有一天他就是想要出遠門 他就交待裡面的一個弟子 我不在的時候-這些蘭花你就好好給它照顧好 要澆水 甚至於就是晒太陽-或者就是要收進來 它的日照時間的配合-你也要去注意 所以一天兩天這樣子過去了 哪裡知道忽然間有一天 他沒有站好-把那個蘭花架給弄倒了 就是碰到蘭花架然後就弄倒了 然後弄倒當然花掉下來-有的就壞掉了 這個弟子就很擔心 怕老師父回來的時候-不曉得要怎麼處罰他 所以戰戰?競的坐在那邊-等著師父回來罵 老和尚回來了 他就接駕了之後-就跟老和尚報備了 師父很對不起 蘭花架被我用壞了-蘭花壞了好幾顆 但是這個老和尚說沒關係 這個弟子真的講-整個心胸都開擴開展起來 他就覺得很奇怪 老和尚這麼喜歡蘭花 現在這個蘭花被我弄壞了-老和尚說沒有關係 他就戰戰競競請教老和尚 老和尚為什麼沒有關係-我是很害怕 老和尚這麼喜歡這個蘭花 老和尚就跟他講 他說之所以會種蘭花 一方面就是-我們都是用鮮花供佛 既然我們有這麼一個場地 這個場地我們就來好好給它-運用 所以種一些花漂亮的時候-我們可以拿來供佛 再來就是說也是一種運動 每天什麼時間 一種運動 照顧花又可以身體健康 利用這個花-來讓自己的身體健康 這個也是一個助緣 我種蘭花是要來供佛的 是以歡喜心的-是讓身體健康的 我不是種花來生氣的 你看這個老和尚-他的心胸多寬大 他對我們這個世間的體悟-是多深刻 所以他就是雖然喜歡他的蘭花 但是卻不執著它 如果起執著的話-那說不定又起很大的煩惱 說不定這個弟子-又要被大罵一頓 說不定引生很多很多的-接下來的一些後遺症 所以世間的無常有生有滅 這個是我們一定要去了解的 我就一直認為說-現在因為車子多 很多人到了我們台灣-來看的時候 都說台灣的車子好多 到處都要停一個停車位-都很不容易 那麼車子多-當然交通事故也就多 所以每天出門的時候-也是一樣的 就是要提起精神來-也是要戰戰競競的 要不然什麼時候-我不去撞人 別人也要來撞我 所以車禍也可以說節節的升高 早期的祖師們都提醒我們說 晚上要休息的時候-就要去觀無常 說不定現在上了床-把鞋子脫下來 明天是不是有辦法起床 明天這一雙鞋子-是不是還能夠穿上去呢 這個是無常到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辦法掌握的 所以晚上要睡覺的時候-也要穿的整齊 鞋子也要擺好 睡覺的睡相臥如弓-也要把它給睡好 萬一明天早上-沒有醒過來的時候 別人要來給我們處理這個身體-也好看一點 這個是我們早期的祖師們-一直提醒大家 就是晚上要休息的時候-也不要太難看 現在就是因為車子多 要出門的時候-也要穿的整齊一點 有的時候發生了什麼意外-也是一樣的 讓人家好處理 像這個也都是我們現在 對這個無常觀裡面-我們要如何去體會的 所以在觀這個無常的時候 人的生老病死-隨時隨地都會重現 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 就是孤墳大多都是少年人 不一定都是老人家 所以我們的台語有一句話說棺材是裝死的不一定是裝老的 棺材裡面所裝的是裝死的-不一定是裝老的 那也表示說我們的年輕人 是不是也有這種無常的觀念-來提醒自己 不一定是到老 所以苦 空 無常 這個無常觀一定要-經常的來提示自己 再來要一個無我 就是說沒有這個主宰性 每一個都認為 我具有無上的這種權威 所以我講出來的話-每一個人都要聽好 聽我講 依我的意思去做-這個也不一定 因為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 不管是教育也好-科技也好 它的進步都是很神速-都是很快的 所以有很多很多的-一些方法方式 雖然老人家的經驗是很豐富 但是年輕人的這種科技的記憶 有時候還是比老人家-還是要勝上一籌 所以每一個人這種自我主觀-就是不可以太重 有的時候還是可以聽聽-別人的意見 尤其是對於我執的部份 我們每一個人也要-反省一下自己 不可以太過於主觀-不可以太過於權威 像這個都是屬於在修學禪定-必須要觀察的境界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或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這些道理 或者我們還要再繼續講下去-的話那更多了 譬如說緣起法 譬如說四諦法或者六度萬行 這個都是我們所要觀的-這個所觀境的對象 像這個我們自己本身-一定要起決定性的 而且正知正見的去跟他體認-去跟他認識那才可以 你不能夠有猶豫 也不能夠起?疑 如此你的決定智-才能夠引生出來 一講到說我們本身-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就是一個境界 我現在在觀佛那就是佛 我現在觀六度裡面的布施-那你就是觀布施 但是問題又來了 你所說的觀一境性-觀一個境界 這麼一個境界裡面-是不是永遠都不要動 就是這麼一個境界而已呢 我們來說的話 這個一個境界是可以 就是說有所轉換的 所謂的有所轉換的意思就是說 譬如說我要觀六度 我要觀六度當然就是六種境界 我現在在觀布施度的時候 布施度我就是全心全意的 整個精神就放在布施度裡面 但是布施又有三種布施 你要第一種布施專一 專一夠了之後-再轉到第二種的法施 法施之後再轉到無畏施 你在觀想這個法施的時候 再觀想這個無畏施的時候 你的精神就在那個地方 但是就在那個地方的時候 你這個境界已經圓滿了-已經成就了 那還再延生到第二個境界 好了-布施度的已經有所成就了 已經有所了知了 有所體證了 那麼再進到第二步-就是持戒度 持戒度觀想到一些戒法 是屬於別解脫戒 是屬於饒益有情戒 是屬於善法戒 或者我是在持八關齋戒 或者我是在持具足戒 每一條 每一條 每一條 你本身在觀這一條的時候 你的精神就是集中在-這個部份 我現在是在觀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裡面有在家戒-有八關齋戒 有出家戒 我在修持饒益有情戒的時候 我是如何的來面對-一切受苦受難的眾生 每一種、每一種-你都要有所成就 成就了之後再往前 成就了之後再往前 所以所謂的心一境 當然就是說一個境界 但是這個境界-在我們的內心當中 是成就了之後再往前-往前去觀想 成就之後再往前觀想 這個就是說表現在 你要來觀想哪一個境界的時候 那個境界就是永遠的 就是說那一段時間裡面-能夠安住在那裡 所以菩薩在修-就是六度萬行的時候 他有時候都是很快的 有時候說很快-所謂的很快 他也是一個境界 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的往前的 來觀想 像這個也是屬於心一境 並不是說我腿一盤起來 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是只有觀這麼一個境界 那除非什麼呢 除非我們是初學者 出學者我們的禪師-他在引導你的時候 好了現在就是只有觀-某一個境界 譬如說我們現在比較簡單的-就是觀佛 好了現在就是只有觀佛的眼睛 那麼只有觀佛的眼睛的時候-你就是只有觀這個佛的眼睛 這一支香就是只有觀佛的眼睛 或者下一支香-只有觀佛的白毫相 就是觀在於兩眼之間的 這個就是兩個眉毛之間的-白毫相 那也可以啊 我們這一支香 大家都是只有觀這個白毫相 下一支香就觀耳朵 下一支香觀鼻子 下一支香觀他的蓮花或者盤腿 或者哪一個 哪一個相都好 或者是肩膀 或者是放掌-或者是手印都可以 所以這個是我們初學者的時候 在於一個境界 一個境界-一個境界當中 說不定時間都是比較久的 因為有時候觀不起來 甚至於就在這個正見-快要呈現的時候 突然之間一個妄想又來了 這個妄想又不是我們說-我要想什麼 是很自然的 就會有一個其他的影像 或者其他的一個念頭-就顯現出來 所以我們初學者-在觀一個境界的時候 都是比較久一點的 但是觀的、修學的時間久了 他可以一直往前推進的 六度也好、四諦也好 我們在講到四諦的時候-也是有十六觀 每一諦就是有四種觀法 所以它每一諦的四種觀法裡面 從苦類忍、苦類智-苦法忍、苦法智裡面 他都是可以一層一層的-往前推進 但是我現在在觀苦法忍的時候-就是在觀苦法忍 苦法忍成就的就是 一直再往到集、到滅、到道-一直的往前推進 並不是說我現在做-觀一法的時候 其他的都不能觀了 那也不是 所以這代表著說-你的心是很專注的 很專注的過程當中 你都是一直的在往前求進步 以我們現在的讀書也是一樣 現在在看歷史的時候 就是專心在歷史裡面 歷史的課程我通通了解了-我再拿地理 地理的課程都了解了我拿自然 你在看這一科目的時候 你的精神就在這個科目裡面 不要再看歷史的時候-就想說我的地理還沒有看好 再看地理的時候 就在想說我的自然還沒有看完 或者又在看自然的時候 又想說我的歷史-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 那你的心就是不能夠集中精神 這個時候也不好 所以在讀這一科的時候-精神都在這一科上面 這一科真的了解了-在往前換一個科目 來做研究 去做複習-去把它做思維 所以這邊所講的心一境-也代表著 你想要觀哪一法的時候 在這一段時間當中 你就是以哪一法為主 就是說-前面也好、後面也好 就是說前一個境界-後面一個境界 你都有辦法去給它掌握 能夠掌握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夫 如果說忽然之間一個印象一來 突然之間一個動念 就不曉得-把整個心跑到哪裡去了 這個是不對的 一談到這裡 我們一般的人 尤其是現在大家可以說 不管是上班也好-或者在家裡面也好 可以說每一個人那種精神壓力-都是非常的大 希望就是說能夠多賺一點錢 甚至於小孩子的教育費-生活費 都能夠 充足一點 所以都要加班 或者都要去找比較好的職業 但是你的職業薪水越高 當然你的壓力就越大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 我們每一個人心神、精神 可以說都是非常的不好 在公司裡邊、在做工的地方 可以說因為壓力大 說不定情緒都很不好 回到家裡面就是 家人都變成是你的出氣筒 這個也是很不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回到家裡最好就是有一個 讓自己靜下來的一段時間 那麼靜下來沒辦法的時候 那看電視最好了 或者是玩電腦也好了 但是這個心還是不能夠靜 最好就是說能夠稍微打坐一下 能夠打坐一下 這個就是要叫家人-當然也是要稍微配合 有一個比較偏遠的地方 譬如說二樓有電視-那麼就在三樓 或者是說 下面那一層是小孩子的-玩樂的遊戲間 那你就可以在那比較遠的地方 能夠讓自己稍微靜的下來 禮佛也好、打坐也好 當然最好還是 能夠讓你的精神鬆懈的 能夠真正的放下的一個地方 自己看是閉目養神一下-或者就是拜佛 這個都是讓我們的壓力 能夠給它鬆放的一個時間 這個時間要多久呢 原則上就是半個小時 你說半個小時太久了 那十五分鐘做一個-最起碼的一個小段間十五分鐘 拜佛也可以 打坐也可以 讓你的精神真正的能夠靜下來 不要有人跟你吵雜 那自己本身也能夠來觀想一下 看要觀佛也好 就是要了解佛理的也好 甚至反省自己今天的所做所為-也好 這個都是一種很好的一個-鬆放的一個方式 所以我們佛教裡面談到說 由定而引生慧有兩個方法 一個就是 數息觀 一個就是不淨觀 這個就稱之為二甘露法門 能夠讓你像在飢渴的時候 在這種悶熱的時候-得到甘露的滋潤一樣 甘露的滋潤當然就是 能夠有飽足感 能夠清涼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禪定的前方便 就是說要修數息觀-要修不淨觀 但是不淨觀-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 可以說不像佛陀-那個時候一樣的 可以到墳場那邊去觀看 人的剛剛死了之後 一直到變成了白骨的-這種九種變化 稱之為白骨觀或者九種不淨觀 現在不容易看到 那怎麼呢 我們現在就是以念佛觀 來讓自己的心真正能夠靜下來 這個數息觀 就是說觀自己的呼吸 我們在遺教經裡面說 人命是在呼吸間 吸得進來吐得出去 那才是你的生命 如果說吐出去吸不進來的話 一口氣不來那人命就是無常了 所以觀這個呼吸-就是非常的要緊 有的人在重感冒的時候 或者鼻子有鼻竇炎的時候 你看他的呼吸就很辛苦 他的呼吸就是會讓你-感覺到很痛苦 不管說是胸腔的不舒服也好 或者鼻子的不通順也好 都讓自己感覺到 真的這個呼吸非常的重要 甚至於鼻子不通還靠-我們的嘴巴來呼吸 像這個讓我們的口乾舌燥 所以這個呼吸非常的要緊 在要入禪觀的前方便 就是要數息觀 就是觀看自己-了解自己的呼吸 進 進到丹田 出 就是能夠很慢很長-而且沒有聲響的 我們一般人在急促的時候 平常一般人的呼吸-都是非常的大聲 尤其是感冒的人-鼻子不好的人 呼吸都很大聲 那麼我們在修禪觀的人 盡量的就是不要有聲音 所以在走路也是很輕快-沒有聲音 那麼呼吸又要細、又要長-又要沒有聲音 像這樣子 你的心就能夠慢慢-慢慢的給靜下來 像這個也都是和這個修禪定-有關係的 所以希望我們每一個人 一天最少有十五分鐘-至半個鐘頭的 這種禪修的時間 清晨也可以 晚上也沒關係 如果是說家裡面每一個人 有的去上班 有的去上課了 家裡就是只有你有一個人的話-那就更好了 可以在能夠盤腿的禪坐 當然是能夠讓我們的身心-放鬆得更好 如果不行的話 就是做的正正的也是可以 那也是一種方法 所以我們的禪坐 原則上因為印度 他們本身尤其是-佛陀在世的當時 不像我們現在椅子這麼方便 所以他們是席地而坐 只要有樹下-只要有涼風的地方 他們就坐下來 一坐下來當然很自然的-腿就盤起來 這個是我們席地而坐的-一種習慣 除了印度之外我們中國也是 日本、韓國也是 都是有這種坐著的方式 現在我們都是 椅子都是比較高-甚至於是沙發椅 那麼沙發椅要盤腿盤坐-是比較不好的 因為太軟了 太軟了對我們的骨骼-本身來說的話 它就容易彎曲 容易彎曲的話以我們現在來說 就是容易彎腰駝背 甚至於容易生骨刺 所以坐還是要坐正 坐正我們的骨節正容易通氣 就是說人在調氣方面 也就是比較能夠通順 通暢 所以在這個修禪定的坐裡面 也是要有所注意的 另外和這個定有關係的有的人也會說 那是不是一定要 如果是盤腿的話 那是不是一定要蓋毛巾布呢 當然這個是最好 因為你有蓋布的話 我們的膝蓋-才能夠受到一種保護 因為你坐的時候-不曉得要坐多久 如果涼風太強了 或者是說還是在冷氣間裡面 那這個對我們的關節來說 都是會造成一種傷害 像這個關節炎之類的-風溼之類的 所以膝蓋一定要-用一塊布把它給蓋住 如果是冬天或者是說-你是在冷氣間裡面打坐的話 那肩膀的地方-最好還能夠再蓋一條 這個也是保護我們的肩膀 我們的頸椎 我們的背部-不要太涼了 一般人說感冒的時候 因為背部涼涼的 就是我們的背部涼涼的 背部一涼的時候-感冒就呈現出來了 這個時候也是一種傷害 所以最好是不要在冷氣間 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可以說 小孩子可以說都在冷氣間長大 所以現在沒有冷氣-好像都是活不下去了一樣 所以打坐最好是不要在冷氣間 但是人多或者是我們的環境-本來就是冷氣的房間 那是沒辦法 這個時候肩膀還是要加一條 就是蓋肩膀的 看是圍巾或者什麼布 或者大毛巾的之類的 那這樣子保護我們這個身體 所以修學禪定讓我們的精神-能夠集中 所要注意的外在的這些條件-還是很多 每一個人希望說 我們有情身本身內心裡面-就是有這種定心所 我們也希望說每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我們的佛學當然就是要有定力 就是說社會一般的學問 那也是一樣的要專心 有專心才有進步 有專心你才能夠去開發 新的未來的理想 所以這個專心、定力 這個都是很重要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裡面 都有這麼一個因素在裡面 也希望說大家能夠好好的 把我們這個定心定力的-這種功能 把它給引發出來 能夠引發出來 我們不管說是在世俗諦的立場-裡面來說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職業 我們的家庭 能夠達到進步或者是和樂 就是在我們佛學的領域裡面 也才能夠真正的 對於佛理的探討、了解-到往後的引發智慧 這個都是很大的一個關鍵點 所以這個定 心要一個境界 一定要專 再來不要有妄想 如此的話你這個定-也才能夠引發出來 你的定心所的這種體性 也才能夠顯發出來 所以這個五別境裡面的第四個 對於所觀的境界要達到定的 一境的程度 再接下來就是智慧 就是慧心所 這個慧心所代表著-我們的內心裡面 有這樣子的一個心所法 有這樣子的一個心所法 能夠跟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乃至於到第七識 能夠在觀取境界的時候 能夠由此而引發智慧-來體悟真理 這個慧心所就是跟定心所-一樣的 對於所觀的境界 能夠達到一個決定、取捨的-這麼一個特性 我們又稱之為揀擇性 揀擇 就是說你有辦法去了別 你在定力當中 你所觀的這個法 到底是善的呢還是惡的呢 是世俗的呢 還是出世的呢 是有為的呢 還是無為的呢 你有辦法去跟它分辨 有辦法去跟它做一個決定 這個就是善的 這個就是有漏的 這個就是無漏的 你有辦法去給它做一個抉擇 那麼像這個抉擇性裡面 它就有辦法斷疑 斷除你的懷疑 斷除你種種的疑惑 人在疑惑的時候-沒有辦法下決定的 到底這個好呢還是不好呢 這個是對呢還是不對呢 在這個好與不好-對與不對的這個中間裡面 你在那邊游移當中 說不定會選擇錯誤 那代表什麼 代表你的智慧不夠 代表你的經驗不夠 智慧不夠 經驗不夠 當然判斷就會錯誤 所以人還是要多學 多學裡面才能夠引發智慧 那麼多學當中 你的心在這個前面所講的 定的專心裡面去了解 了解到你有一個決定性 這個是對的 這個是錯的 這個是善的 這個是惡的 你真正有所把握了 你有所保握的時候-遇到境界現前 你能夠馬上做一個決定 是好 是不好 要不要做 要不要去處理 馬上能夠有所取捨 所以智慧它就是斷疑 斷除疑惑就是它的作用 所以我們有的人個性就是說 有的人的個性-就是比較冷靜的 比較智慧型的 那他在做決定的時候-都是一剎那之間 或者一下子 好與不好 但是有的人就是經驗不足 所讀的有限 所了解的有限 所以好與不好想了三天三夜 甚至於睡不著覺 但是又必須要有所決定的時候-那怎麼辦 就是說最後就是亂選一通 好了就這樣子選這樣子好了 做錯了再來說 那這個時候說不定就是 一個錯誤的選擇-就是會傷害到很多人 甚至於有的就是一錯 永遠都沒有辦法再翻身 那麼像這個都是和我們的智慧-有關係的 那麼這個地方-如果再詳細的來說的話就是說 你在觀前面所說的 不管對於五蘊四大 或者是說十二處、十八界-苦空無常無我 你有沒有辦法去真正的了解 那就看你的智慧高不高深 以我們現在的人來說 你的專業精神夠不夠 夠的話那你就能夠有所取捨 不夠的話就是模稜兩可 我們對於這個智慧的部份 下一節課再來做一個詳細的-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