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8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看大乘百法明門論 所解說的心所法第二大類 那也就是說五別境心所 第二大類-課文裡邊它是說 二別境五者 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 那也就是說 欲、勝解、念、定、慧-這五個 這個欲 它從字面一看的話 欲就是希望 我希望怎麼樣 所以自己所希望的 必然就是自己所想要的 自己所喜歡的 所以欲所面對的境界 就叫做所樂境 就是我們所喜歡看的-喜歡要的這種對象 所以你起了一個欲心所的話 必然的它就朝向於-你所希望的這個境界 有關於這個欲 我們每一個人活在世間 可以說都有自己的理想 都有自己的目標 都有自己所希望達到的 這麼樣的一個-自己想要得到的 這麼一個最究竟的一種成就 像這個-可以說我們從小以來 小的時候希望父母親疼愛 希望兄弟姊妹-相互的來疼愛 那麼讀書希望成績優良 希望受到老師的重視 出了社會也希望 能夠在能力範圍之內 能夠有所發揮-能夠有所發展 以後呢,當然職業上也好 你的職務上也好 你的政治的路線也好 都能夠走的如同自己的 希望這樣子的一種成就感 人如果沒有希望的話 那就會走上絕路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弟子 我們都有一個-最終極的一個目標 那是什麼? 當然是成佛了 人人皆可成佛 人人皆可修行 所以我們的最高目標 就是希望說 透過我們現在這麼一個機會 能夠來認識佛法 能夠來聽聞經教 能夠自己本身 藉著自己這個能力-範圍之內的人事物 朝向於修行的這個方向來 每天每天你所要看的佛書 每天每天你所要觀想的-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 或者你每天去感受到的 外來的喜怒哀樂 都足以讓我們在修行道上 有很豐富很豐富的-這種資訊、資料 讓你在修行上有所了解-有所體悟 真的很希望說-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 那這麼來說的話 我們一個佛弟子 會有無聊的時候嗎? 應該不會吧 會有感覺到很空閒-無所事事的時候嗎? 應該也不會 最低限度 有上班、有做事-有你的工作的時候 當然要努力的-在我們佛教所說的 掌握現在 就你的專業-就你的才能方面 好好的去發揮 之外-就是要好好的來深入經藏 能夠智慧如海 能夠來好好體會 世間法、出世間法 如何來體悟世間的無常-世間的苦 要快一點來脫離 超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 五濁惡世的世界 所以一個佛弟子來說的話 沒有無聊的時間 隨時隨地在工作之餘 體力上還可以的時候 時間上還可以安排的時候 就是多看佛書 多念佛、拜佛、打坐 甚至於 如果還有這樣子的-更好的機會的話 那就看藏經 所以這個欲,就是所樂境 就是我們所希望的這種境界 所以這個欲,它的定義 就是希望如它的體性 有一個希望追求的一個目標 你如果有希望的話 人如果有理想目標的話 就會怎樣? 就會很勤勉 就是勤為他之作用 就是他的願 那表示說,一個人 如果說:我希望做什麼-我想要什麼的時候 他再怎麼辛苦、他再怎麼累 他都不會叫苦、叫累的 為什麼? 他就很精進、很努力的 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 所以我們現在一般人的工作 都說 不管是父兼母職,母兼父職 或者是說 你的工作需要加班 需要一個人兼好幾種職務 甚至於,就是因為有輪休 那麼還接一些其他的-額外的工作的話 我們旁邊的人來看 外人來看的時候-認為他好辛苦 真的是就是時間都不夠用 真的非常的辛勞 但是他卻做得歡歡喜喜的 認為他這麼做值得 對於家人、對於自己 都有好處、有利益 所以在以前我們就說 你工作到了六十五歲-必須退休 退休之後,就是含飴弄孫了 就是家庭和樂的在家裡邊-做一些 等於我們所謂的老人的-那種休閒活動 現在人不是了 一方面是說為了自己的生活 但是大部份都認為 我的身體還很硬朗 即使在公司裡邊退休了 我還是可以再做 再找一個比較輕鬆的-比較 就是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去做的事情的話 他還是早出晚歸的回來 為什麼? 勤勞 就是勤勞 符合他的希望 希望我這麼走動 身體健康也好 不會感覺到-自己老了沒有用也好 再來又可以多見見外人 多見見外人-用意在哪裡? 希望說知識方面-也能夠再增加 自己就是 不管是知識的部份 身體的部份、心情的部份 都可以有一個依賴的地方-一個依止的地方 所以一個具有希望性的人 他做起事情來-都是精神百倍的 都是歡歡喜喜的 都是不厭其煩的-來做好他的工作 所以我們都一定 年輕的時候,雖然 一定要有自己的職業-自己的職務 你一定要提起精神來 抱著一股希望 你能夠說做的越多-經驗越豐富 往後你的知識就越廣闊 如果現在年輕人-就是怕做事 或者是說-你做一份什麼工作 就是怕自己能力不足 或者說怎麼樣子的話 那你越畏縮、越退縮 你就越沒有機會 越沒有機會的話 你以後一談到什麼事情 這個也不懂,那個也不曉得 真的是這樣-人比人要氣死人 所以在年輕,身體可以 精神狀態可以的情況之下 多做一點是沒有關係的 尤其是我們現在可以說 還有很多的義工、志工-這麼樣的一個 就是在自己的時間-之外的一種發心 跟大眾結緣的一種工作 那表示說 我利用時間、利用體力 到一個團體 尤其是醫院,或者是療養院 或者有一些救災救難的一個 就是一個機關團體裡面 那發揮自己的能力 那你是醫生-利用你休息的時間 利用禮拜天-利用空閒的時間 再去服務人群 那你是在所謂的你的 有的是水電的、建築的-有的是哪一方的工作 你會做的-利用時間去幫助他人 像這一個志工的工作上 目前也是可以說-很多人都很高興 都很歡喜的來參與 像這一個也可以說 對於自己的能力的一種肯定 也是增加自己-多一些經驗的一種方式之一 也顯示自己 能力上還可以-體力上還可以 那麼多運動 對身體的方面也是一種健康 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為了多結善緣 佛門中所說的 未成佛道,就要先結人緣 所以我們的人緣越廣闊 人緣就是越殊勝 那麼我們-在處理事情方面也好 甚至於我們佛教所講的 要成佛-你也要廣度眾生的情況之下 你的人緣殊勝 也就是樣樣都是可以通順的 所以這個欲 就是自己所高興的-所希望的一種對象 所以它的定義-就是希望如他的體性 勤為他的作用 第二個就是勝解 勝解,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殊勝的理解 殊勝的理解,既然叫做殊勝 就是要比懷疑-要比普通的了解 還要更高一層,叫殊勝 你的理解上呢 普通一般只是說-我知道而已 他是:我不只是知道 我還懂得它的來龍去脈 這個他的理解就更廣闊了-就更深刻了 那麼更廣闊、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叫做殊勝的理解-也叫做勝解 所以他所對的境界-我們就叫做決定境 都是決定的,為什麼? 因為你透過思考 你透過你的理解之後 甚至於它的有關係的情況 你都能夠有所掌握 所以對於這一件事情-你是有所決定 決定是好、是不好 決定要不要做 決定我是不是要利用它 或者決定要把它丟棄掉 你對它這個問題-你有辦法去真正的了解 這個勝解 它最主要的特性 它的體性就是印持為性 印持,印-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我們蓋印章一樣的 印章一蓋下去-就表示說對於這件事情 有我自己的肯定的-那一種處理方式 所以你才有辦法蓋印章了 所以這個印-就代表肯定的意思 那麼持-表示說我能夠對這件事情 有所肯定的去理解它-去了解它、去處理它 那麼我自己本身-好好的來完成 這件工作、這件事情 印持,就是它的特性 再來它的作用是-不可引轉為業 不可引轉,也表示說 你沒有辦法再跟它轉變-再跟它改變 譬如說,我決定的事情 你再跟我解釋、你再跟我講 你再跟我作說明 我都認為不必要 我都認為-這個理由還是不夠充足 我所決定的,就是我所決定 我就是這麼處理的 所以在於很多開會期間 有的就說-還沒有作決定之前 每一個人都可以提出-你自己的意見出來 我的想法、我的作法-我感覺怎麼樣 必須怎麼做才對 什麼人都可以提問題 但是如果做了一個-最後的決定之後 那就不能夠再轉變了 什麼人都要照著這個-所決定的這個決策去做 那麼既然三個人有三個意見 五個人有五個意見 但是最後總是取到一個-最擇中、最適當的方法 那麼最擇中、適當的這方法-既然決定了 大家經過思考之後 認為這個是最符合我們的 那麼這樣子的話 什麼人再提問題-沒有辦法跟它轉變 所以它的作用-只要是決定之後的 這樣子的一個決策 就不可再扭轉 這裡最重要的 當然還是以我們的教理來說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 印度就有很多很多的-宗教團體 由我們佛經裡邊來說的話 就說有九十六種的外道 那表示說有九十六種-不同的宗教 在宣揚、在宣傳 這麼多的宗教 你要學婆羅門-你要學耆那教 你要學勝論派-你要學數論派 可以說你的取捨上 你可以事先去了解-也沒有關係 但是你如果作了一個-最後的決定 我一定要來信佛教-我一定要來了解佛理的話 已經作了決定了 那就不可以再轉變 什麼人來跟他講 他認為還是佛教最好 還是佛理最透徹、最究竟 你怎麼講,都沒用 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說能夠來分辨 你透過你殊勝的理解 透過你真正的用心-在這一個方面去跟它分析 去跟它了解之後,就決定 那麼決定 你就能夠去分辨-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正、什麼是邪 那你有辦法了解了 了解之後,我決定這麼做-我決定這麼修 什麼人來說,什麼人來講 就是不能夠轉 那麼印度當時-九十多種宗教團體 當然走到哪裡走出去 難免都會碰到-不同的宗教信仰 就是我們台灣目前-的社會狀態也是如此 可以說,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喜好跟宗教 你要學什麼、要信什麼 當然-什麼人都是有這種自由權 宗教信仰-有這種自由權的時候 難免你走出去-還是會有人要來勸導你 啊!你所信的不好-還是我們的這個宗教比較好 在講話之中 在跟你介紹教理-教義的情況之下 他當然都一定會有所批評 這個時候就要看你自己 你的理解能力到底在哪? 夠沒有? 你的智慧到底夠不夠? 如果智慧夠的話 你認為我信仰什麼 我是一個佛教徒的話 那你講什麼-我都是不會變的 但是你如果說-你的智慧不夠 你的理解力不夠的話 當然-我這麼拜、我這麼修 感覺到也沒有得到什麼利益 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樣的好處 這個時候-啊!我來信仰別種宗教 就有可能了 就有可能,你就會轉了-你就會變了 像這一個,目前可以說 很多人都會感覺到說 我以前信的信錯了-現在來信什麼 我以前信什麼-現在來信什麼 這樣子的一種轉變方式 就代表著你-就是理解不夠透徹 你的智慧還是不夠殊勝 所以一種宗教必然的-有它的教義、教理 雖然說很多人都是-只是從表面上來看 有寺院、有教堂 那麼我進去之後-就是要求什麼 你只是呢 你一心一意只是說 是佛陀有這種神通能力 佛陀有這種功德 他會保佑我怎麼樣-他會保佑我怎麼樣 或者看到神、或者看到上帝-都好 認為他有這一股能力-能夠保佑我們 但是他就沒有想到說 是神也好、是佛陀 我們都是透過-人修行而成就的 佛陀是透過人修行 佛陀有辦法達到這種境界 來保佑我們-來就是引導我們 那我是不是也要-依著佛陀的腳步來修行 有哪一天-我也可以像佛陀一樣 悟得真理,得到無漏智慧 現在你只有一心一意-的來求佛的跟你保佑 你卻什麼都懶得做-什麼都不用心 這個時候,我們所謂的 感應道交 你有辦法感應嗎? 感應不起來 即使要跟你保佑-你也這個條件不夠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話 佛陀教導我們要行善 佛陀教導我們-要好好的自己來努力 佛陀教導我們要利他 你有沒有做到呢 你有做到 那你自己本身自然而然的 就會有這一股能力 福德的能力-人緣殊勝的能力 智慧的能力 你也會一直在進步-一直的往上 達到一種就是高尚 甚至於殊勝的這種境界 但是很多人就是只有求 但是自己本身-又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去做 這樣子的話是不夠的 真正的宗教 還是重在它的義理的部份 就是說,像我們佛陀 他自己本身修行-悟得的真理 他把真理教導給我們 教導給我們呢 講緣起、講心識的這種活動 你一定要去理解 去理解之後 你才知道佛陀-真正的偉大在哪裡 佛陀真正的殊勝點在哪裡 佛陀的究竟無漏智慧 這麼樣子的呢,什麼人都… 我們所謂的-天上天下無如佛了 什麼人都比不上他 為什麼能夠這樣? 那我來做、我來修 哪一天我也一樣的 能夠達到這種解脫的境界 無漏智慧現前的境界 所以,這個勝解非常的重要 每一種職業-你都要有專業精神 那表示說-我不只是來領薪水而已 我既然處理這個工作 這一份的工作是我在處理的 我要怎麼給它處理的很好 甚至於和這個工作有關係的 我們所謂的來龍去脈 你有沒有辦法去理解 就它以後的流向 你有沒有辦法去掌握 那麼以你現在的專業-去了解它的源頭 再了解它的未來的發展 什麼事情-你都能夠掌握的很好 慢慢的你的事業-就會越做越殊勝 所以專業精神是非常的重要 那麼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話-也是相同 對於我們的佛理本身 也是要實際的去了解 那你雖然會說-佛經這麼多,我看不完 佛經這麼深,我了解不到 那你一樣的-第一步總是要踏出來的 先讀佛經、先誦佛經 而且所讀、所誦的-一本就夠了 一般來講的話 像我們的唯識學來講的話-解深密經 你就好好的來讀解深密經 你就好好的來看解深密經 不厭其煩的每天看 再來看到一段時間之後 一年、兩年、三年-五年都可以 不懂得的再來請教 不懂得的-再來請教法師、老師 或者就像這樣子的 我們有這樣子的課程 你多聽-一定會有相應的地方 一定會有相關聯的問題-產生出來 你聽到了這一點 再來看看你的經典 你就能夠有所了解 甚至於慢慢的-你的一部經典懂得了 再看第二部經典 第二部經典看懂得-第三部經典 一定要一步一步的來 走路總是要一步一步的-才能夠往前走 那你看佛經、讀佛經 或者了解佛理、或者聽經 一樣的-就是要一天一天一天的 一天,像我們這個時間-一天一個小時 那你就撥一個小時來聽 那你這一天撥一個小時-來聽的話 聽久了,你也懂得了 今天所聽到的,我不懂 明天的法師講到的 真正好和這個問題有關聯 他有比喻,他講的更淺 或者正好他所舉的例子-正好是你熟悉的 明天你就有辦法來解決-今天你聽不懂得的 那後天再聽的時候 又能夠來補足-我們這兩天所聽到的 每天每天聽的時候 多多少少都會有所進步 所以既然是拜佛的弟子 是所謂的已經-三皈五戒的弟子的話 那更是要精進了 修行,佛弟子-就是很重視精進這一點 一定要努力 一定不要浪費光陰-不要浪費時間 如此你深入經藏 你的智慧才能夠引發 你才有辦法-真正達到勝解的境界 如果只是一味的跟著大家 只是拜佛 只是求佛菩薩保佑的話 那這個還只是第一步 你真正的第二步-你都還沒有踏進來 那就太粗淺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 佛陀是這麼的殊勝 我們既然是成為他的弟子 他既然是透過修行而成佛的 那我們也一樣的有這個能力 我們也可以透過修行 跟佛陀一樣-達到究竟解脫的境界 所以像這一點就是說 你有殊勝理解的話 你就有辦法去分辨是邪是正-的種種這個教義、教理了 甚至於你就有辦法來對於 不論是遇到-是怎麼樣子的不同的 這種因緣的話 你也不會就是同流合污 也不會讓人家牽著鼻子走了 你就不會遇到這樣 不會遇到這種狀況 即使遇到的話-你也不會轉變你的心態 不會轉變你追求的理想 所以這個勝解 在於修行路上來說的話 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隨時隨地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 好好的在教義、教理方面-下一點工夫 你有辦法懂得佛理 你就有辦法-去體會佛陀的偉大 你才有辦法去尊重-現在正在修行的人 那一種能夠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 那樣子的一種修行方式 所以佛弟子說要尊重三寶 要皈依三寶 要能夠對三寶有所奉獻 這個也是要從勝解當中-來下工夫 所以一天誦一點經文 一天就是來拜佛-或者表示看過經 這個都是必然要有的 不用太多 一天能夠挪出十五分鐘-半個鐘頭的話 都是有進步的 如果說,像現在你-還有在電視機前面聽課的話 那一天有一個鐘頭-要進步的更快 所以這個是我們所要要求的 佛弟子這一方面-一定是不可以給它忘記 也不可以給它丟棄的 一定要好好的來精進-努力求勝解 這一個就是在我們-的心所法裡邊 就本具有的一種心法 但是你有沒有辦法-給它拿出來運用呢 能夠拿出來運用-你的這個勝解心所法 它才能夠好好的-發揮它的能力 如果你把它就是冰凍起來了 放在裡邊了 每天就是懵懵懂懂的-糊里糊塗的過日子的話 那你怎麼會有智慧呢 沒有智慧的 但是我們佛教是智慧的宗教 一定要下工夫在經義-教義裡邊去理解 所以這個勝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心所法 如果說你還在那邊猶豫 還在那邊猜疑 好啊、不好啊 對啊、不對的 是善啊、是惡的 如果你的心-還是在那邊猜疑的話 半信半疑,或者起疑心的話 你就沒有勝解的-這種心所法起活動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來把握 我們本具有的-這種勝解心所法的 這種功能作用 什麼事情-你都好好的用心的 去給它研究、去給它探討 再來,五別境的第三個-就是念 念 那麼這個念心所法 它最主要的定義-就是明記不忘 一直的記得 不會讓你忘掉 既然它的體性上-會讓你明記不忘的話 所以它的作用就會引生定 所以這個定呢 引生這個定,禪定的工夫 就是它的作用 因為你在修禪定的時候-你只要靜下心來 在修禪定的時候-你一定要去觀想 我昨天聽到的佛理 我剛才聽到的-師父所講的道理 或者我跟人家探討的-那些重要的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也是一樣 都很重視什麼?念力 你要有念力 那你才能夠真正來學到-哪一種工夫 學瑜伽術也是要有念力 學那個特異功能-也是要靠念力 那像這一個 都是叫你明記不忘-要專心 所以你這個專心-才能夠引生禪定 這是說要明記不忘 明記不忘什麼? 就是對曾習境令心明記 那麼曾習境 就是說你曾經聽過-你曾經做過 你曾經學習過的 你都要念念不忘 不要讓它給忘掉了 我們現在一般的人 口頭禪就說:啊!忘記了 那麼你一句「忘記了」 好像做錯了,也沒有責任了 好像我不會去做-也不關我的事了 因為我忘記了 你所交代的,我忘記了 我所學的那些方式-我忘記了 所以不會做應該 這一個是推卸責任 但是也是自己墮落的一種 所以不管是讀書的學生 或者做職業的、做事業的 一般的也都是相同 長輩教導的、交代的 上司交代、引導的 這個要怎麼做-那個要怎麼做 這個要怎麼收-那個要怎麼收 都要把它記得清清楚楚 你若有辦法-對於師長所交代的 上司所交代的 好好把它給做的很清楚的話 你過了幾天、過了幾年 你還要再來處理這件事情 最低限度,最低限度 你的腦筋裡邊-還有一個印像存在 有這個印象存在的話 你要來做就能夠得心應手 忘記了,還要從頭學習 代表你就是不用心 所以不用心 要修學禪定也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這個念是很重要的一點 學過什麼、讀過什麼 或者你實踐過什麼的 每一種你都要給它留下印象 甚至於還要經常的去做複習 有的呢 尤其是讀書的學生 有時候一邊要複習、再複習 教過的課程-一定要重新再看過 所以有很多人都問我說 師父啊!我們的經 我這一部經要讀幾遍啊 才能夠換新的 我說這個很難說了 讀幾遍那要看你的時間 看你的精神、看你的體力 說不定你這一輩子-就是受這一部經了 你這一部經為你之所依 那也有可能 你像我們在寺院裡邊 可以說每天早上的早課-就是楞嚴咒 晚上就是彌陀經 你在這個寺院裡邊-住了十年 是這麼樣子的念-每天每天都是這麼念 你就是住五十年-也是每天每天這麼念 念了五十年 那你念到什麼? 念到自然記得 念到自然能夠順口-就能夠念出來 念到有辦法從這樣子的 彌陀經的義理當中 有辦法去跟它作分析-作了解 這一段在講什麼 第二段又講什麼 第三段又再講什麼 你又有辦法用你自己的能力 來跟它分段、分主體 有的時候要跟人家作開示 作解說的時候-取其中的一段 你就可以好好的去發揮 西方淨土的境界了 阿彌陀佛的功德殊勝 你都有辦法去說明 所以這個念 念力就是對過去所學的-要讓它記得 那你現在-在持受一部經典的時候 也是一天一小段時間-來持受這一部經典 那你自己本身的工作、事業 你也要樣樣的把它給掌握住 不要忘了自己是佛教徒 不要忘了自己-是皈依過的弟子 那麼像這樣子-你在處理事情方面 你就能夠一直-都朝向善的方面來努力 那麼這個地方 我們比較要特別提醒的 當然還是對於佛理方面的-那一種了解 因為聽過的佛理 你不要說:我聽過,忘記了 那這樣子的話 這一點又忘記-那一句也忘記 這一個問題也忘記的話 那麼你怎麼樣子的-來修學禪定呢 如何的來引生智慧呢-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看看過去的-一些偉大的人 他們可以說讀過的-經常的在複習 讀過的,經常的在運用 就是我們入了佛門之後 看過的經書也很多 你只要有看過的 很自然的,最好都能夠-記起來、背起來 像我們這樣的一個鐘頭-一節課 所講的道理 就是就我們這一個五別境-來作發揮 那麼五別境來作發揮 就記得剛才有講過的 欲,就是觀所樂境 勝解,就是觀-就是決定境 那麼念,就是觀曾習境 一節課裡邊所講的-還是沒有多少的 那你今天所講的-就把它給記得了 那麼記得裡邊所作的解說 裡邊所作的說明 是要讓你的印象更深刻 而且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你隨時隨地-對這個欲心所的引用上 我希望 我希望什麼? 我希望多行善事 我希望得真理 我希望來親近善知識-我希望 都是向善的來作追求 那勝解-我讀過的要把它記得 我一定要去跟它理解 我不可以聽過就算了 那這樣子的話-你就能夠勝解 那麼念呢 不只是作筆記而已 不只是課本有而已 而是要把它記到腦袋裡邊來 也就是說我們的意識上 能夠留下這樣子的種子 而且這個種子-又是非常的清楚明了 隨時隨地你想要用的時候 這個種子就能夠起現行 讓你呢,又記得了 那麼又記得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念心所 它的這種功能作用 讓你不會忘掉 讓你有辦法靜下心來的時候 你就能夠觀想到這些道理 所以這個念-就是對於曾習境 也就是說過去-所做過的種種經驗 或學習過的種種知識等等 你能夠讓你的心不會忘掉 而且一直的能夠永遠記得 古時候的人也說-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就他們念功,就是很殊勝 在一個學習的過程裡邊 最重要的-你就是要數數的跟它憶持 數數的跟它憶持 就是一直要有空的時候-就要觀想一下 有空的時候-就要再複習一下 有空的時候-再去跟它想一下 像這個就是數數的 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它拿出來應用 一而再的把它拿出來了解 甚至於重新再觀察 有沒有再更呢 把它的功能-發揮再更擴大一點 再更深刻一點 甚至於能夠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裡邊 待人處世上面-能不能更好一點 那麼像這一個-就是要數數的憶持的 如此它才有辦法讓我們的 內心裡邊不會把它忘掉了 而且能夠引生定的這種工夫 平常我們在處理事情上 也有一句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你過去的經驗 那麼你有過去的經驗之後 現在你要再來處理-這一方面的問題 你就能夠去抉擇了 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怎麼做才是錯誤的 你如果還是-照這樣子來做的話 過去的錯誤,你還是會重複 那是不是浪費時間-浪費光陰 浪費體力了呢 所以你有前面的經驗 你後面呢-你就能夠有所抉擇 這個前面的經驗-就是要靠你的念力了 好,記得你是怎麼錯誤的 那麼現在就不要重蹈覆轍 一定要再想出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這種方式來處理 所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給我們每一個人盡量盡量的 學習什麼,都要提起精神來 而且都要把它記得清清楚楚 對於佛理-你看我們的經典三藏十二部 這麼多的經教 你如果說 我看了這一部之後-都忘掉了 看了第二部,又忘了第一部 看了第三部,又忘了第二部 那你怎麼樣求進步啊 這個不可能的 所以第一部學好了 就成為第二部的字典 第二部學好了呢 第一部、第二部-就成為第三部的字典 這樣子的慢慢、慢慢的-你會越來越進步 對道理的思考-對道理的體會就會越深刻 所以盡量的-有時間就要反覆過去所學 那麼經典、經教課本 有時間就要拿出來-多看、多了解 多反覆的去思惟 這個都是跟念力有關係的 第四個就是定 定,我們一般都叫做三摩地 或者稱之為三昧 這個是印度翻譯過來的-梵音的 中文式就是三摩地 這個最主要的 就是說明-讓念心能夠專注不散 心能夠專注不散開、不散亂 專注在這個境界上面 剛才是因為念 你記得、記得、記得 記得之後-你就專注在這個境界裡面 好了,我要來念彌陀經 那我就是一直的 就對彌陀經-從頭到尾我記得 我現在就要觀想彌陀經-裡邊的意思 或者呢 好啦,你也誦過普門品 這個是比較一般流傳-大家比較能夠接觸到的經典 好,普門品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多念幾遍 念幾遍之後,有師長教 或者有師父教過 那能夠了解意思是更好 沒有的話 我給它誦過,誦過耶 普門品很好了解的 那麼普門品念過之後呢 好了,我現在要讓心定下來 我就專觀想-觀世音菩薩的慈悲 他的救苦救難 這樣子從經文裡面來了解 從它的重誦的 世尊妙相具 那個重誦裡邊來了解 我就專門觀想這樣子的內容 慢慢的心沈靜下來 慢慢的去體會這些道理 慢慢的去體會佛、菩薩-的那種殊勝功德 你就有辦法有所相應了 最重要的當然 我們所思考的-還是佛陀所講的道理 佛陀教我們四諦法門 佛陀教我們八識 佛陀教我們,就是六度 你每一種聽過之後,要了解 了解之後 你對裡邊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 你都能夠清楚明了 所以,定(三摩地) 它就是會引發智慧 因為在這麼沈靜的境界裡邊 你去思考、你去觀察 你就有辦法去 哇!原來道理-就是這個樣子的 原來這個-就是這麼樣子的解釋 是這麼樣子的境界 你就有辦法去理解了 所以有很多的公司裡邊的-職務也是相同 尤其是比較高的職務方面 在掌管著一個-公司行號的時候 他有的時候 那一些問題、那一些事情 或者他們的產品 要如何的能夠有所發揮 你如果說境界不夠 理會不夠的話 你當然沒有辦法去 哇!應該這麼處理 但是現在你不同了 你已經想通了 原來它的來龍去脈的路線-就是這樣子的 你懂得了 這個時候的恍然大悟 就是你的智慧開發 能夠開展出來 發展出來了 所以三摩地,定-就是能讓你引生智慧的 這個定,對於所觀的境界 一定要好好的去觀察 這要很專心的去觀察 專心的觀察之後 你就能夠好好的-對於這個問題 有辦法更透徹、更徹底的-去理解它、去了解它 甚至於能夠更廣泛的 觸類旁通的去了解-跟它周邊有關係的 所以為什麼菩薩 在引度化眾生的時候-有很多種的方法 當然這個還是因為有智慧 那麼這個智慧呢 他當然就是說-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必須去理解到眾生的個性 眾生的需求、眾生的煩惱 再來要如何的來配合-什麼樣子的方式來教導他們 所以菩薩在教導眾生 還是以智慧為主、為前導 所以能夠想出-很多種方便法門 引導這個眾生學佛-引導那個眾生學佛 引導這個眾生得解脫-引導這個眾生離苦得樂 那麼這個根源-還是要在禪定當中 引發智慧 從智慧裡邊 再來就是能夠讓所有的義理 能夠有所透徹了解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想要得到智慧 你想要得到智慧的話-就要修學禪定 最重要的一個 就是要令心專注-心不要散亂 心要專注,不要妄想紛飛 你必然的就能夠得到智慧 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專心專心的 在佛門當中 好好的來研究、來體會 甚至於-就是說對經典的部份 像我們現在上課的-課文的內容 你都要透徹的去了解 而且能夠靜下心來 思惟、觀察、思惟、觀察 那你的智慧必然的能夠引生 祝福大家-智慧無量、智慧無窮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