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7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大乘百法明門論 我們從上面這樣子-一直看下來 知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介紹 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 我們大略分為兩種 一個就是世間的一切法 一個就是出世間的一切法 世間的一切法 就是心法、心所有法 還有色法、心不相應行法 出世間所要介紹的一切法 就是無為法 有關於心法的部份 就是八個心識 哪八個心識呢? 從第一個眼識、耳識 再來鼻識、舌識、身識 還有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 還有第八阿賴耶識 總共就是八個心識 這個心識-它要起作用的時候 都不是單獨引生 單獨生起 必然有它的心所法-來配合著它 有關於這個心所法 也就是說它的隨身-相應的心所 我們這裡講-總共有五十一種 也就是我們這個第二大類-要談到的 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 那麼這個五十一種 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有法了 但是在五十一個心所有法 我們再把它給分了 分類一下 第一就是遍行心所-有五個 第二別境心所也有五個 第三個善心所有十一個 第四煩惱心所有六個 第五個就是隨煩惱-有二十個 第六就是不定心所法-有四個 所以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分為六大類 這六大類 必然都有它們自己的體性-或者是作用 那麼第一大類就是遍行有五 遍行心所法,它有五個 這五個 我們下面會各別各別的-再來作解釋 那麼問題是 這五個心所法-為什麼叫做遍行心所? 那我們今天也一樣的 再把它複習一下 所謂的遍行 就是普遍於-一切的心所法當中 能夠引生活動作用 這個叫做遍行心所 那也就是說 八個心識全部都需要-有這個遍行心所 所以它這個遍一切心識的 第二,它就是遍於三性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識-在起作用的時候 是善的、是惡的-是無記性的 那麼這一個遍行心所 都會與它們相應而起 所以遍行心所 五個遍行心所-都會跟善性起作用 都會跟惡性起作用 甚至於是無記性 非善非惡的狀態之下-它也會起作用 那麼第三它就是遍於九地 那麼三界九地是在說明 我們居住的這麼一個世間 居住的這個世間-由最底層的 我們稱之為欲界眾生 那麼再上來色界-再上來無色界 雖然稱之為三界 但是依個人的福德不同 依個人修行的 尤其是禪定的境界不同 我們再把它細分 再把它細分的時候 就是欲界的眾生 我們就稱之為五趣雜居地 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就是共住-在這麼一個世間裡面 這個就稱之為五趣雜居地 色界-因為它必須要修禪定 才能夠上去 他才能夠到那個地方去投胎 才能夠依止那個世間而生存 這個色界眾生 我們就給他分為 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 離喜妙樂地-還有捨念清淨地 總共把色界-的這樣一個層次裡邊 分為四個階段 那麼無色界的眾生 就稱之 他的定的工夫要特別的深了 在觀禪觀的部份-就比較的微弱 所以無色界的眾生 都是在享受那種定樂的-那一種境界的 無色界 我們就是有-識無邊處、空無邊處 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這麼一個四層的境界 我們說阿羅漢 他必須是超越三界以上 才能夠名之為得解脫 這麼說的話 三界的眾生 都是一種輪迴的 也就是說需要-隨著我們的業力 是投胎在五趣雜居地 還是投胎在色界的 還是投胎在無色界的 這個叫做九地眾生 九地的有情 這個九地的有情眾生 我們這個所談到的 就是說,你是一個-三界內的有情眾生的話 你的心識一起作用 必然的,這個遍行心所 這五個都會跟著你相應而起 所以我們五趣雜居地-的有情是如此 就是已經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的有情 也還是如此 所以它是遍於諸地 再來它是遍於一切時 一切時,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 那麼過去、現在、未來 只要你有這麼一個動念的話 這一個遍行心所 必然跟我們的心識一樣的-同時起作用 過去時的時間 過去呢,再過去 還沒有曾為過去之前-也是屬於現在 即使是說,我們的第六意識 它相應的心所裡邊 它當然還是有這個-五遍行心所 最主要的-是第六識它可以緣三世 它可以緣取三世的境界 所以我們現在在想 在回想昨天的事情 在回想早上的事情 在回想去年的事情 或者在回想-我們小時候的狀況 可以說你在回想的過程當中 中間的喜怒哀樂 我們現在也會感受得到 就是你自己的境界-你自己的心情 所以在緣取昨天的事情 在緣取去年的事情的時候 那一種生氣、那一種歡喜 說不定你現在在描述的時候 都還會有這樣子的心情-顯現出來 那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有這個遍行心所相應 所以呢,所有的心識裡 只要一起活動狀態 八個心識 只要一起活動狀態的時候 這個遍行心所 必然的它都會相應而起 我們在起善惡念的時候 我們的遍行心所-也會相應而起 那麼在三界九地的眾生 也會相應而起 乃至於過去、現在、未來 那麼未來的事情 就是我們在做計劃 我們在設計-明年要有什麼樣子的發展 我們所要發展出來的設計圖 說不定在你的心識當中 在你的腦筋裡邊 已經有這麼一個構圖了 你想一想它這個構圖-很滿自己的意 在很滿自己的-這個心意的時候 很滿足的時候 說不定還是可以微微一笑 那麼像這一個就是說 緣取未來境 緣取未來境的時候 同樣的遍行心所-都還是相應而起的 這個中間都還是-有它的作用存在 所以我們所謂的遍行心所 名字上叫做遍四一切-讓心識得以來作活動 心可以來作活動 這一個遍四一切-就是遍三性 遍八識、遍九地、遍三世 所以這個就稱之為-遍行心所了 第二大類就是別境心所 那麼別境-當然從名字上來看 就是個別的境界 那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心識在緣取的時候 它所緣的境是什麼 那麼他就會起怎樣子的 一種心識的活動 所以這個別境心所 就是不同樣子的 那麼這裡所談到的-也是有五種 五種-但是境界卻是只有四種境界 第一種-我們就稱之為所樂境 所樂境-就是他喜歡、他追求 他所喜樂的那一種境界 這個叫做所樂境 第二種叫做決定境 一定要決定的 如果還在猜疑-如果還在考慮 如果還在就是說籌量之中的 那麼這個就不能成為-五別境裡邊的一種境界 所以這個決定境-必然是確確實實 一定是這樣子的 那麼像這一個是決定上-或者是決定二 第三個叫做曾習境 曾就是曾經,習就是習作過 也就是曾經做過的 曾經處理過的-曾經經驗過的 那麼叫做曾習境 所以這個曾習境就是說 我們在昨天以前 我們就曾經學習過 曾經有這麼樣子的經驗過 你多做了一種動作 你就多了一種動作的經驗 這個經驗-就是你的曾經學習過 曾經做過的一種境界經驗 我們從小到現在 可以說所經歷過的事情-也是非常多 有的是在順境的-過程當中來學習 從小媽媽教我們-處理家裡的事情 在學校老師教我們-一些做人處世 或者一般常識專業的-這些學問 長大之後到社會上去服務 各行各業都有你自己本身的 那種事業專長 像這一個-你自己曾經做過多少 這個就是曾習境 而且這種曾習境 還是在順境當中來學習 但是有的-真的是逆境裡邊來學習的 而且是非常辛苦-才能夠學習得到的 譬如說在暴力的-家庭長大的孩子 每一件事情的學習過程 都是在打罵的-這樣子的動作之下 才能夠學得到 即使你不想學,那也不行 在學校裡邊 也有可能你的同學-你的身邊的人 也都是那一種-傾向於暴力行為的 暴力姿態的 像這一個-你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也是非常的辛苦 到了社會上 各行各業裡邊-也有它黑暗的一面 那很不巧的 你說不定就是在這樣子的 不是很順境的環境當中 來做學習的那種動態 逆境裡邊所學的 當然是非常的辛苦 但是體驗反而是更深 所以我們這邊-所談到的曾習境 也是一種 另外一個-在五種別境心所裡邊 一種叫做所觀境 這個所觀境-觀,當然就是觀察了 就是去體驗 就是在於禪觀的思惟 或者就是定境之中 來了解你所要了解的-這個境界 這樣子的道理-這樣子的理體 像這個所觀境 我們知道-記得要觀就要有禪觀 所以必然就是-一種禪定的境界 或者我們在禪定之中 來思考思惟-過去所聽到的佛理 所聽到的善語 現在讓心沈靜下來 好好的去觀察-好好的去思惟 這個對自己的做人處世 或者經驗經歷 你自己本身去思考 那麼這樣子 你思考的越多、想的越多 那你能夠觸類旁通 甚至於能夠-在你的生活範圍之內 能夠把他給運用出來 像這個由定而產生的智慧 那麼是屬於對於理體方面 道理方面的體會 或者就如同菩薩行一樣的 應用在於我們一般的-生活行為上面 待人處世的方面 那麼像這一個-是理方面的智慧 或者事方面的智慧 所以定跟慧這兩種 它所面對的境界-都是屬於所觀境 所以在學習的過程裡邊 心能夠沈靜-你才有辦法入定觀之中 有辦法入於定觀當中 來觀察、來思惟-很冷靜的心態 很冷靜的那一種 你有辦法放下一切 就在這一段時間當中 好好的來思惟這個問題 我們常常說有一些人 尤其是關於設計部份的 在籌劃的部份的人 心態都必需要很冷靜 而且四周圍都不可以-有太大的那一種干擾 這個時候-你的心真的沈靜下來 你才有辦法計劃-才有辦法設計 所以有很多的-這種方面的職業的人 都很喜歡利用半夜 利用半夜的時候-家人也都休息了 聲音就比較的-沒有這種干擾性了 甚至於外在的車聲 人馬聲也一樣的-都是寂靜了下來 所以像這個就代表著說 你要入於沈靜的-這種狀態之下的時候 四周圍的環境-也是要非常的寂靜 也從這一點當中 我們再給它反觀到 你要打坐-四周圍的環境一定要很沈靜 家裡邊是如此 那麼最好-當然就是到山裡面去 到山裡面去修行的時候 真的是只有山的樹林-只有風 那麼最多的響聲是只有鳥聲 但是鳥聲 如果你從阿含經裡邊-來跟它體會的話 這個鳥聲所唱出來的聲音 還是念佛、念法、念僧 對我們自己本身來說 還是一種提示的作用 心也是要靜下來 那麼連鳥都在-念佛、念法、念僧了 我們是不是-能夠更專心一點呢 如果能夠是這樣子的話 你的禪定工夫-必然就能夠很深刻了 我們的寺院,一般來說 大部份還都是建在於-山林之中 那個好修行 所以這個所觀境 最主要的就是定 由定而引生智慧 所以這個慧 智慧也必須-是以所觀境為他的境界 這樣子來看 就是每一個心所法 所緣取的對象都是不相同 有的是所樂境 有的是決定境 有的是曾習境 有的是所觀境 我們下面-它的詳細的解釋裡邊 就是欲、勝解、念、定、慧 就是這四種境 第三類就是善 善有十一種心所法 那麼一談到善跟惡-如何來區分 當然一定有一個標準 這個就叫做善 這一個就稱之為惡 你的動作行為 這個就是善行-這個就是惡行 那麼我們這邊的-所謂的善心所 它是屬於自性善 那表示說-它從它的體性當中 所顯發出來的功能作用 純粹都是善法 所謂的善 它的一個標準 我們就稱之為 對自己來說,有利益 對他人來說,也有利益 對現在這個時候有利益 就是說對未來-明、後天以後 或者經過一段長的時間-也有利益 那麼具足這四種條件 我們都稱之為善法 這種動作做出來 能夠提醒自己向善的 你的動作表現的也是善 講話的口氣裡邊-所談到的內容也是善 那麼你這個動作表現之後 對自己有提示作用-對自己有利益作用 再來,這一種行為、心態 你所引生出來之後 你對他人 他人也能夠感受到這個利益 也能夠感受到它的這種好處 不只是現在-就是未來還是如此 像這一個 當然我們一般談到的-修行的法門 差不多都是如此 你的布施、你的持戒 你的精進、你的禪定 這個都是屬於這種善法的 再來,惡的話-當然就是一種倒反 對自己沒有利益 對他人沒有利益 現在沒有利益-未來也沒有利益 但是我們目前所看得到的 很多的行為是對自己有利益 但是對他人沒有利益的 偷盜、搶劫,是不是 偷盜、搶劫-是對自己有利益 對他人都沒有利益 那麼你現在感覺到-我現在有這個錢可以花用 但是對未來呢-你還是沒有利益 如果你會做搶劫行為的人 必然就是不會去珍惜 搶得的東西、搶得的錢財 一下子就花光了 不懂得儲蓄、不懂得來運用 不懂得來利益他人-不懂得布施 像這一種只有自己得利益 他人是得到傷害的 像這一個也都是屬於惡法 不是善的 所以它這麼一個標準裡邊 所謂的善就是-自身、他人、現在、未來 那麼這四個-都能夠得到利益的 那麼稱之為善法 這一個善法 除了剛才所談到的-是從它的理體性當中 本身就引發出來的善 這個叫做自性善 像我們的信心就是自性善 像這個信心是自性善 或者,就談到像不害 或者起慚愧心 會起慚愧心的 內心裡邊-都是懂得來反觀自心 反觀自己的 所以他的待人處世的 不管哪一種行為-他都會很小心 一直的反觀自己、反省自己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善法 另外一種是屬於相應善 所謂的相應善的意思 當然就是說-我們的心王本身 它自己所起的念頭 它的活動狀態 它就是沒有善惡的 那必然要有外面的心所法-來跟它相應 如果是善的心所法-跟它相應的話 那這個心王所起的這種念頭 就是說我們所謂的-它的心識的活動 就是善的 如果它是跟煩惱心所-來相應的話 那麼這一個心王所起的-心識的活動是惡的 所以像這樣子的 我就稱之為相應善 現在是針對著-心所法本身來說的話 這個十一個心所-它當然都是屬於自性善的 因為它本身是自性善 所以它來配合-心王的活動的時候 心王才能夠朝向於善的 所以這個善心所 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話 那就隨時隨地要來反觀自心 我所起的念頭是不是 我們下面所要談的-十一個心所法能夠相應的呢 再來就是不相應行法 第四個就是煩惱心所 煩惱心所它總共-是這邊講有六個 也是稱之為根本煩惱 那麼這個根本煩惱-它是從本性當中 它就是屬於惡的 也就是屬於自性惡-的一種煩惱心所 這種煩惱心所-它這邊講有六種 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善心所 正好就是倒反的 本心的理體都是存惡 再來 ,隨煩惱有二十個 隨煩惱就是跟隨著-根本煩惱而起作用的 那一種麤重煩惱 像這種隨煩惱 它如果再細分的話 還有小隨、中隨、大隨 就是隨著它這種煩惱性的-麤重的程度 乃至於它相應的那種層面-是廣、還是狹 是易斷、還是不易斷-那一個劃分 有小隨、有中隨、有大隨 這三大類加起來-總共就是有二十種了 心所法裡邊最後一個就是-第六種叫做不定心所 不定 既然不定,就表示說 它到底是善、還是惡 我們以這個心所法本身來說 是不能夠說它是善的 也不能夠說它是惡的 那要什麼時候-才能夠來區分呢? 要它本身已經-引發活動狀態了 已經引生作用了 這個作用它是在於我們的 所有的活動當中 這個時候它到底是善呢-還是惡呢 這個時候才能夠作決定的 那麼先舉一個例子來說 就是睡覺 睡覺,它到底是善-還是惡? 能夠區分的出來嗎? 只有講睡覺的話-是不能夠區分的 因為睡覺-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這個生理機構 一定要有所調適 從眼睛一睜開-從起床以後,一直到晚上 我們可以說一天的勞碌 這個身體-總是要讓它休息的時候 這個休息-我們就稱之為睡眠 所以你睡飽了 明天一起來 又是如同一隻活虎一樣的-精神百倍 做起事情來-就是非常的有活力 這個精神充沛-怎麼來的呢? 就是因為昨天晚上-睡了一個覺 睡覺之後,又睡得很充足 這個時候-你的精神又來了 所以我們每天固定的-一定要 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表示說-一定要有一段休息時間 但是這個休息時間 以我們現在這種-工商業時代 如果是有那種三班制的-那種輪流 等於是說,那種工作-是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 那麼你是輪到大夜班的人 你看看,大夜班的人 人家正在睡覺的時候-他就是工作時間 我們的觀念裡面-都認為白天就是工作 晚上就是休息,就是睡覺 但是你今天到了-這一戶人家裡邊來的時候 耶!怎麼主人在睡覺? 你感覺很奇怪-怎麼這樣子無所事事? 其實不對的 他因為是昨天晚上做大夜班 現在就是他的休息時間 就是他補足他睡眠的時間 所以他在這白天睡覺-是對,還是錯啊? 是對的 但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 白天的睡覺是不對的 就是太過於懶散了 提不起精神來工作-這個就不對了 但是他是因為輪到大夜班 現在是他的休息時間 他現在的睡覺才是正確的 晚上他又是大夜班了 所以這個睡覺是對,還是錯 必須以他當時的狀況-來作解釋 我們有一般的人 也都是晚上睡得很充足 但是這一個小朋友-他晚上就是不睡覺 打電腦,或者出去郊遊-稱之為夜遊 應該是他休息的時間 他就是不睡覺 就在那邊打電腦-玩電腦、做遊戲 甚至於現在最流行的聊天室 就是在跟對方-不知道在聊些什麼 聊得越聊越起勁-都不想睡覺 那白天上課才打瞌睡 上班時間才打瞌睡 他這打瞌睡,對他來說 是因為昨天晚上沒有睡覺 但是以我們正常人來看的話 昨天晚上是你-應該要睡覺的時間 你現在在打瞌睡了 你這樣睡就是不正確的 就是一種錯誤的 所以像這樣子來說 這個睡眠-它就是以它當時的狀況 來決定它是屬於善的行為 還是惡的行為 它這個要睡眠的這種心態 是善的心態、還是惡的心態 那麼像這一個-就是屬於不定心所 那麼我們的課文裡邊 不定心所,它是有四個 有四種 這一個現在來瞭解了 所以五十一個心所法-它就是分為六大類 下面,它會一個一個 五十一個都加以解釋 因為我們這個是百法 那麼百法-前面已經解釋過八個了 現在再來解釋五十一個 這個五十一個 我們是要從第一類開始來看 一遍行五者 好了,我們看第一大類 第一大類遍行心所有五個 哪五個? 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 就是這五個 第一個就叫做作意心所法 這個作意心所法-你如果把它白話的來說 就是說「注意」 你的心引生那種注意 所以這個心所法-如果有起活動的話 我們在做什麼事情 你才會去注意它 如果這個作意心所法-不起活動的時候 你就馬馬虎虎了-懵懵懂懂的 就沒有辦法去關心-去注意了 所以這個作意心所 在於我們一般的-活動狀態之下 我們是要很有這種精神的 做事情要注意 讀書,當然也要注意 你有注意,做起事情來 才能夠就是順利 如果不注意的時候 走路就是踢到東西 要不然就是跌倒 要不然拿東西,茶杯摔破了 要不然做錯了 要不然應該要拿的東西-拿錯了 像這樣子的話 就表示你的作意心所-沒有起真正的活動 也就是說,你的作意心所 跟你的眼識-跟你的身識,拿東西 就是沒有配合、沒有相應 這麼一沒有相應的時候 東西就會拿錯-東西就會拿得不好 或者看東西就會看錯 你的腳在走路的時候 腳也是我們的身識 身根裡邊之一 腳走路的時候就會踢到東西 踢到磚塊、踢到桌子等等的-就會跌倒了 像這一個-都是和作意有關係的 我們一個人,可以說 在五十一個心所裡邊它是 可以說排在第一個位子 表示我們一個人 不管在跟人家講話 或者在處理事情 或者用心、用功的狀態-活動之下 你這個作意心所 隨時隨地都要-引發作用出來才可以 這樣子你在處世方面-做事方面 你才能夠真正的-達到順利成功 所以這個作意 我們這一點是排在-第一個位置裡邊 非常的重要 你以後不管做哪一件事情 盡量的提起精神來 要引生注意力 這個就是作意心所 非常重要的一點 第二個就叫做觸 這個觸-會讓我們引生 令我們這個心來觸對境界 我們曾講過的 要有所依根、要有所緣境 你才能夠引發心識的活動 好了,我所依的眼根 我所觸對的境界 再來,我們的眼識-才能夠引發活動 但是你如果沒有這個-觸心所法的話 你對於這個境界-你就不會去觸對 你不去觸對境界的話 你的心識-就沒有辦法引生活動 你就會看不到-你就會聽不到 你就會摸不到-如果你沒有去觸對它 所以這個觸就是觸對境界 而這個要引生這個觸的時候 必須還是要根、境、識-三和合 所以這個所具備的條件-就非常的多 也必需要具足 就是說一定要有根 一定要有境、一定要有識 都很正常的狀態之下 再來又有境界 因為有境界 所以這個三個同時 那麼這個心所法又衍生-這個觸心所法的時候 你的眼根可以觸對境界 眼識可以引生-我看到什麼東西了 聽聲音也是如此 觸摸東西也是一樣 那你的身根很健全 正好有這麼一個境界-顯現在你的眼前 你的對面 再來,你的身識當中 你的手、你的腳 你的身體要去碰觸到它 這個時候就會引生認識作用 就是說你的身識才能夠引生 這個東西是硬的 這個東西是涼的-是冰的、是熱的 才能夠引生出來 所以像這一個觸 一定要有這個觸心所引生 我們一般的人有的時候 也是一樣 看了是看了-但是就是不想動 那你雖然看了 你又不想去動它 你這個觸心所就怎樣? 就是所引發的功力就是不足 它沒有辦法讓我們-在觸對的當下的時候 能夠真正的去了解它 真正的去認識它 所以你雖然看是看了-聽是聽了 我也有在注意啊 但是你就是不想動 不想有下一步的-那種實際行為的表現 所以這個觸-就是以觸對境界 令我們的心王 也就是說眼識、耳識、鼻識-來觸對境界 也讓其他的 就是善心所,或者煩惱心所 一樣的來觸對境界 所以這個觸-它的作用也是很強烈的 八個心王都是有跟它相應 再來,就是受 這個受-就是我們所謂的感受 我們主要觸對了境界之後 你就會有所感受 感受當中 你會說:我起了樂受 我起了苦受,或我起了捨受 那歡喜 這個歡喜當中 你有這個歡喜心 就是因為你觸對到了順境 觸對到順境 買的東西正好是我喜歡的 要吃的東西-也正好就是我喜歡的 或者要出去玩的地方-也是我所嚮往的 是這樣子的話 你就一直的起歡喜心了 另外一種叫做起了苦惱的心 起苦受了 我不喜歡吃的 我不喜歡穿的 我不喜歡用的 我不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 那你在這個-不喜歡的狀態之下 你的心、你的感受上-叫做苦 就是說,我就是不要 我就要把它給捨棄掉 我就是要逃離-這樣子的一個環境 或者我就是不要-看到這些東西 這個時候的受就是苦受-就是不喜歡 還有一種就是捨受 捨的意思 這邊是從苦樂相對來說的 所以這捨,就變成說 我也不會感覺到苦 我也不會感覺到樂 放在那邊就在那邊-沒有感覺 你說喜歡嗎,也差不多 你說不喜歡嗎-當然也不是我最理想的 像這樣子-在我的面前的這些 我所碰到的對象-我所碰到的境界 沒有苦,也沒有樂 像這一個就是說一種-不苦不樂的狀態 這一個就稱之為捨 平常我們所遇到的 也有很多很多都是屬於-這種捨受的一種感覺 好嗎,沒關係-不好嗎,也可以啦 像這樣的一種接受的狀態 都是屬於一種捨受的-一種心態所引生出來的 所以有很多人都會說 你喜歡什麼顏色-都可以 你所講的都可以-什麼都好 反而讓對方更不懂得取捨了 要送紅的給你嗎 要送黃的給你嗎 不曉得 是要長方形的-還是要正方形的 都可以啦 像這一種就是-沒有特別要求說 我要哪一種是我所喜歡-我所不喜歡的 所以像這一種都是屬於-捨受所引生出來的一種動作 就是捨 所以我們的感受上-就是有歡喜的 一高興的時候又叫又跳的 甚至於愛不釋手的 這個就是你樂受的感覺 那麼苦受的感覺 一直要把它丟棄掉 一直要逃離這樣子-的一個環境 一直避免跟這個人見面 我們說呢,像跟仇人相見 就是分外眼紅的狀態之下 我就是不想要看到他 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態呢? 就是因為苦受 因為看到他-就感覺到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所以一講到這一個心所法 就是有一種受的心所法 還有一種就是想 想,就是思考、思慮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腦筋的 有腦筋,就是說我們所謂 就是一個有情嘛 就是有心識活動 有心識就會去思考 因為識的體性-就是了別作用 就是了知的作用 就是分別的作用 去判斷、去了解它 因為我們每一個 就是有這種思考能力 有這種思考作用 所以我們一看到東西 一看到境界現前的時候 你就會有想 你就會去思考了 你就會去思考的時候 你就會想:我要不要做-我要不要接受 我要不要這樣-我要不要那樣 這個想 就是說,腦筋就會去轉了 你的分別作用 你的心識的活動-就會去思考它 我要如何有下一步的-這種動作出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動作之前 都一定有這種想的 就是說去抉擇、去思考的 這麼一個空間存在 雖然有時候想是很快 說不定只有一剎那 那你為什麼能夠一剎那呢? 因為你有過去的經驗-累積下來 就是我們所謂的第六識 它有緣取過去的 緣取過去的-這麼樣子的一種活動 所以我們過去所做的 過去所留下的經驗-非常豐富的時候 現在要讓你取捨 要你來思考的時候-你就很快了 怎麼做、怎麼做… 要怎麼處理、怎麼處理… 為什麼? 因為你的經驗豐富 所以你這個想的這個時間-就可以縮短 但是如果我們是碰到說 我很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工作 這我們所講的-隔行如隔山的情況之下的話 我現在要怎麼做呢?-不曉得 我要怎麼做處理呢?-不知道 那我應該要怎麼來-跟他分工呢? 在那兒想了半天 甚至想了好幾天-想了好幾個月 要請教別人 又沒有辦法很徹底的去了解 這一個時候你的想 就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 所以我們就是說累積經驗 累積我們的-就是過去的經歷 這個時候你所要想的 你所要規劃的-你所能夠去思考的 那麼這個時間上 你就可以有長有短 經驗越豐富-思考的時間就越短 那麼越是陌生的-你的思考就會越長 所以我們都是要累積經驗的 經驗非常的豐富 而且在做的時候 還必須要很用心 剛才所講的作意 你有用心的話-留下的記憶就深刻 如果說你不作意 你不去注意,你不用心的話 那這個時候你所做過的 你會說忘記了 那麼一忘記了 對於後來就是-起不了多大作用 再來就是思 思就是思考-徹底的來思考作用 .............................暫停 五遍行心所裡邊的第五個 就是思心所 那這個思心所它所應用的 在於我們所有的-行為來說的話 它會比較深刻的 讓我們在思惟 尤其配合我們的-「定」來講的話 它是更深刻 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由淺而深 你的記憶也是如此 你的動作也是如此 那麼之所以能夠這樣 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我們的思心所 所以這個思心所-內心的深刻當中 它又有一個讓你去-想要去造作的這種衝動力 想要讓你去做 所以這個思心所-它就是會讓我們的心 想要去做某一件事情 想要真正的來實踐-這一件事情 這個就稱之為念心造作 所以我們每一個如果對於 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都會有一種,就是動機 或者一種衝動力 我想要來實行 我想要來實踐 我想要來做 或者我想要發揮我的才能 像這一個問題就出在於 你的思心所有引生這樣子-的一種活動狀態 像這一個呢 都是讓我們去行善-去造惡的一種 最開頭的一種動機 像這一個呢 因為它都會讓我們的-身心行為去起活動狀態 所以這個遍行心所 對於八個心識來說-它都會相應的 你只要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這個是對於我們現在-容易了解的來說的話 要注意看、要注意聽 甚至於看了、聽了之後 就會起感受作用 起了感受作用之後-你就會去想 甚至你有衝動力 一種就是動機 你就想:我想要去做 我想要去表現-我想要去表達 所以從前五識是如此 第六識也一樣 乃至於第八阿賴耶識 雖然我們感受不到 但是也是一樣的 五個遍行心所都是相應的 這一個就是八個心識-都有相應的心所法 今天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