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6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大乘百法明門論 來介紹我們整個 心法、色法、有為、無為 那麼現在根據-我們的本文裡邊來了解 這一大段就是來介紹-什麼是心法? 這個心法-是會讓我們造善惡業的 它是會讓我們成聖成賢的 所以它在一切法的-五大類排列之中 它就是屬於第一類的 叫做心法 心法,根據我們的原文所說 總共是有八種 從第一個眼識-一直到第八的阿賴耶識 那麼眼識呢 它當然就是依眼根來緣色塵 所起的一種功能作用 所以眼的功能-就是攝取外在的物質 使我們的知識-能夠一直的來增加 所以多看多學就是多進步了 不管是看外在的事事物物 或者看我們的經書 這個都會讓我們增長知識的 平常不是也有一句話說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那麼能夠讓我們-就是達到知識的一種充沛 那你如果不能夠說 哎呀!那我一定要出國嗎-我一定要到處走嗎 當然也不一定要如此 因為秀才不出門-也能夠知天下事 那麼像這一個呢-就代表著要多看書了 我們是一個佛弟子 我們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你要多看 多看,你才有辦法來了解 佛陀他當時所講的義理 那麼藉著一些祖師們的-一些論著、論述 讓我們一直的來熏習 一直的來跟它呢,就是觀察 或者呢,來跟它思考 當然啦-我們的智慧就會一直的增長 所以一定要多看書-一定要多看經 如果說在佛門中修行的-就要多看大藏經了 多去體悟我們的義理 所以,皈依法 皈依法的時候-你就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靠什麼? 靠你的眼睛要多看 所以這個眼識 就是來攝取外在的種種事物 甚至於就看經藏 會讓我們的知識很豐富 知識就是很深廣 就是我們所謂的-能夠得到無漏智慧 就一般的來說的話 我們只要有眼識的作用 必然的就能夠緣取什麼呢? 就是色,長短方圓 或者我們所謂的青黃赤白 這些種種的顏色-或者是形色之類的 眼識它所了解的青色 所了解的種種顏色 它是可以說 只要眼識的淨色根 我們的根上淨色根 它不受到破壞的話 那你就是可以緣取的 心識在緣取這個外境的時候 尤其是前五識 同樣的-它就必須具有四個意識 一個就是任運而起 任運而起就是說你只有看到 你的眼睛只要睜開-必然就會看到 那麼往後的呢,耳識一樣 只要有聲音,你就聽到 除非你是睡得很熟了 睡得像死豬一樣的 那像這個-你就聽不到聲音了 一般來說的話 在睡覺的時候-你還是會被驚嚇到 或者會聽到聲音而驚醒的 都可以 那麼第二個 我們前五識-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它是屬於現量境 就是說它只有緣現在 而且它是不加以推度的 也就是說不加以思考的 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如果還要再思考說 我喜歡不喜歡、好不好 那這個又落入第二念了 落入於第二念 就是屬於五俱意識的-功能作用了 以眼識來說的話-他就是只有看到 那麼這個是一個總相的認識 如果還要說它叫什麼名字 好不好、我喜歡不喜歡-你要不要 如果還有這樣子的觀想 這個就不是屬於眼識-它的範圍之內了 就是不帶名言 他就不會說看到什麼-馬上說它叫什麼名字 會說出名字的-還是屬於第二念的 再來,它必然的-就是屬於現在而已 它對於過去、對於未來 它是沒有辦法緣取 所以,前五識是如此 眼識的認識境界-當然也是這個樣子 必然是碰到,它就看到了 看到之後,有沒有注意 就是說,它會不會作意呢 有作意-那就是心所法相應而起 如果說,我不作意 那當然說,有看沒有到了 是看了,但是好像沒有印象 這一個就是你沒有去注意 我們在學習什麼樣子的知識 或者學習什麼樣子的記憶 就是功能 或者說,你的那種技術 那都是一定要有-作意心所相應的 有作意-你才會注意,你才會用心 你如果不作意的話 就馬馬虎虎了 那麼就迷迷糊糊了 過去了之後-你還是沒有印象 所以,像這個眼識-在緣取境界的第一剎那 它是唯有現在 唯識現量、唯識現境 那麼就是不帶名言 不帶作意的 也就是說不會很特意的 就是去跟它緣取這麼一個 那麼像這個呢 這一個就是屬於眼識本身 認識境界旳狀況 那麼耳識 它當然也是要依耳根-來認識聲境 就是外面的聲音 外面這個聲音 你在聽取的時候呢-也是相同 它也是任運而起 它也是現量、也是現境 也是唯有現在-這麼一個聲音 這個聲音好不好聽-我喜不喜歡 這個都是屬於第二剎那 五俱意識的功用了 就不在於我們這個-耳識的範圍之內 那麼這個聲音-我們把它歸納起來 有三種 一種是體內之聲 就是說我們身體裡邊-所發出來的聲音 身體裡邊所發出來的聲音 我們最好了解的就是什麼? 哎呀!現在肚子餓了 肚子裡邊嘰哩咕嚕在叫了 鬧空城計 像這一個是很自然的 就是從我們的肚子裡邊 從我們的體內裡邊 自然的引生出來的聲音 或者打嗝的聲音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體內之聲 那麼第二種叫做體外之聲 外面的聲音 那麼外面的聲音呢 從風吹雨打 樹葉的聲音 或者下雨的聲音 東西碰撞的聲音 這個都是屬於體外之聲 還有一種叫做-體內外和合之聲 體內外所引發出來的聲音 體內外所引發出來的聲音 譬如說我們在唱歌的時候 唱歌的時候-一旁就是有人來合唱 或者我敲著桌子 我敲桌子的聲音 我的手指頭是體內 桌子是體外 那麼兩者合起來的聲音 這個叫做內外聲 所以我在敲桌子的時候-會有聲音 這個聲音就是內外體-所引發出來的聲音 這一個是第二種耳識-所緣取的一個境界 就是聲境 第三個就是鼻識所緣取的 當然它是依鼻根來緣香塵 緣香塵呢 香的味道本來就是一種氣體 這種氣體的味道 我們有的時候 就是說,耶!也有香味-那麼也有臭味 那麼臭味-為什麼在我們的 緣取的境界裡邊-只有講香,而不講臭呢? 這個地方所講的香 是包括臭味在裡邊-的一種味氣 一種氣味而已 這個氣味就包括了 你感覺到香、你感覺到臭 之所以會有香、臭的區別 是你個人的喜好不同-來作決定的 那麼大氣層裡邊-所包含的就是一股氣 燃燒之後的氣 或者它本身化學作用-所顯現出來的氣 那麼這個氣呢-大自然之間 之中它是不分的 是我們人的喜好跟不喜好 才會跟它分出香的跟臭的 很多的花香的、化妝品 或者這些香味之類的 有很多的人喜歡什麼香 有的喜歡什麼花香 不喜歡什麼花香 他認為他不喜歡的花香 對他來說就是不能接受的 或者就是認為是臭的 像這一個 就是有這麼區別性了 但是各人的喜好不同 你認為臭的-我就認為是香的 但是我認為是臭的-你認為又是香的 所以,我們這邊所謂的-香塵這個香 是包括一切的氣體 那個氣味,都叫做香 那麼臭跟香 真正的有這種分別的作用 是在你個人的-喜好跟不喜好來說的 我們中國人-最喜歡吃的臭豆腐 現在又非常流行的臭臭鍋 還是很多人都認為很香 還是吃的津津有味 像這一個呢 你說到底是香,還是臭呢? 很難說的 所以像這個味道-就是屬於我們鼻子 就是我們鼻識-所緣取的一個對象 那麼這個鼻識呢 重點當然就是聞這個香臭味 但是它的功能作用-就不只是這些 譬如說還有呼吸的功能作用 甚至於我們的鼻子-還有發出聲音的這種作用 鼻子不好的人-講話聲音都是不好的 所以它也是會構成我們-發出聲音的一股助器 幫助的一種器官 幫助的一種器官呢 我們現在就著重於聞取味道 這個味道是大自然界的 隨時隨地-我們都是可以去聞到 鼻子的這樣子的一種作用 我們就稱之為緣取香塵 第四種叫做舌識 那麼就是依舌根來緣取味塵 這個味塵-就是一定要透過我們的味蕾 透過味蕾-你才有辦法來分辨 它的酸甜苦辣 這個酸甜苦辣 我們的味蕾本身-就是它有一個唾液 透過唾液的分解 我們的味蕾的吸收 就是從它們的接觸 就開始有種種種種的 這個味道顯現出來 你感覺到和合味的 你認為就是香的-就是好吃的 你如果不和合的話 你就認為這個是太硬了 太辣或太甜或太鹹 這一個就會構成我們排斥 所以這個舌-它所緣取的對象就是味塵 那我們現在可以說 尤其是這幾年以來 都一直的來提倡說 要少油、少鹽、還有少糖 就是說不要吃太甜-不要吃太鹹 也不要吃的太油膩 這個對於我們的身體器官 就是一種障礙 一種是不好的 像這樣子來說 就是希望說大家能夠-回歸於大自然的現象 那麼回歸大自然的現象 所以目前我們如果-走到哪一個地方去 寺院的結緣的齋飯也可以 或者我們到外面的 就是到那個自助餐 餐館裡邊去吃的也好 我們這個舌頭的味蕾 可以說,我們都說是很乖的 你要它吃鹹、你要它吃淡 可以說都是由個人的喜好 那好不好吃 這個都沒有一個標準存在的 完全是靠你自己-本身的習慣性 尤其是現在-因為在提倡三少 那麼是少鹽、少糖、少油 所以我們走到哪裡去吃東西 都變成很敏感 這一家餐館是重口味的呢-還是 就是健康食品的-那一種方式呢 現在都變成了 都很敏感的要來了解一下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配合時代的進步 過去的人都認為說 做苦工的人一定要吃鹹一點-一定要吃油一點 要吃甜一點 說起來呢,就是說 因為你一直的在流汗 做苦工的時候 這種要有勞動力的 一直的流汗 流汗的時候 我們體內的這鹽分-就會排泄很多出來 一般人說,正常的流汗-你的汗水是鹹味的 是鹹的 除非說你是生病虛弱-盜汗 盜汗,那個汗就是淡的 這個就是身體不正常了 那就是要吃藥、要看醫生了 所以依照正常的-一種勞工界的朋友們 可以說在流汗 或者在太陽底下-在做工作的人 說起來還是要-稍微的吃的鹹一點點 把體內的鹽分-你才能夠有所補充 那麼像這一個 當然還是要根據-醫學的方式來作解釋 我們就是以身體健康-為第一要件 你需要怎麼配合 就是還要跟醫生 現在也很重視家庭醫生 就是-我們有一個專門看的醫生 不要這個醫生看兩次 認為沒有作用再換一個 看了兩次-不行,又再換一個 那你一直都在換醫生 你一直都是在試著呢 在吃那個試藥 也就是說-因為第一次、第二次 第二次的時候-醫生根本不了解你的體質 不容易抓到你的病根 對症下藥的時候 一定就是要有一段時間 所以我們對於-身體的健康的部份 飲食的部份-現在是非常的重視 尤其是健康食品 目前來說,都很朝這個方向 在作研究、在作努力 我們每一個學佛弟子 要好好的來學佛-也要有健康的身體 要有健康的身體 那你就必須在這個飲食方面 也要稍微作一點研究 有的人會說,吃飯隨隨便便 吃得下去、吃得飽-那就好了 其他的都不用管它了 但是有時候想一想 你吃不健康、吃得不好 你的胃腸沒有辦法吸收 甚至胃腸裡邊反抗你 那開始什麼痛都來了 什麼痛都來了 這個痛、那個痛 窩在床上都來不及了 你還有精神要禮佛拜佛 還有念佛呢 根本都提不起精神來 沒有這個體力 拜佛都沒有精神 念佛都不想念了 何況說是還要看經書 那就免談了 所以,有關於這個舌識的 飲食的部份 是希望說每一個佛弟子 也是要用一點點心思 在這個飲食的方面 有關於這個呢 電視的節目裡邊在教人家 就是有關於烹飪的也是很多 那你也是一種可以作參考 是素的、是葷的 如何讓我們的身體-能夠更健康 那既然是佛弟子 甚至於有三皈五戒的佛弟子 那就要鼓勵你多吃素食 現在大家都很要求-要回歸大自然 當然啊,多吃青菜 身體一定是會比較健康的 有關於我們的-大乘百法明門論裡邊的 講到心法的第五個 就是身識 那麼身識-就是依身根來緣取觸塵 所引發出來的一種作用 這個身識接觸物體的時候 會發生一種觸覺的-一種感官作用 桌子摸起來是硬硬的 沙發摸起來就是軟軟的 那麼熱水、冷水、冰水 你一摸就知道有冷有熱 像這一個-都是只有自己去感受了 所以我們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這就是什麼? 就是你的觸覺 你的觸覺跟你的感受 有的時候認為這個太硬了 我坐不習慣 有的時候-個沙發椅太軟了我坐不習慣 尤其是彈簧床 很多人 這個彈簧床太軟了-睡不好 一覺醒來-反而是腰酸背痛的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本身-它的觸覺 也可以說是非常的敏感 符合你自己本身的喜好 那就是對這個-冷的、熱的、軟的、硬的 你都是有所感受 那麼像這種感受上 你就會引生一種感覺作用 觸摸,嗯… 那在這有關於觸摸的部份 除了我們自己本身 對於物質的一種觸摸之外 我們的後面,還會有講到 還會有講到這種感受的問題 那麼講到感受的問題-最重要 當然人跟人之間 人跟人之間的感觸呢 所引發出來的-那一種貪瞋癡 反而是更重了 我們現在在照顧小孩的時候 都會說-小孩子如果他會驚嚇 他會害怕、他會膽小 那就要經常抱著他 甚至於都還要以心印心 就是面對面的-抱著這個小孩子 那麼這個小孩子才有 一種依賴感 就是一個依靠的感覺 就是爸爸媽媽-或者一個什麼親人抱著他 這是小孩子有這樣子的感受 小孩子才會安心-才不會驚嚇到 那麼大人也是相同 在發生了-尤其是痛苦的部份 病痛-或者突然之間引發的那一種 愛別離苦的-那一種痛苦的時候 都很需要有人-能夠拉著他的手 或者抱著他-讓他心裡上有一個安慰感 像這樣,這種感受-都是從觸覺來的 從這個觸覺來的時候 就是有安慰 就是有一種內心裡邊-有這麼一種 就是安適的那種感覺存在 在談到情欲的部份 當然就是引發出了 我們所謂的對象的問題了 所以這個身識的觸覺 可以說影響力也是非常的大 影響力非常大 我們自己本身是一個佛教徒 所以自己要如何的-來把你的觸覺 把你的觸覺引發到善的方面 引發到有利益於眾生的方面 那也是非常的重要 如果引發到不善的 引發到唯有自私自利的 那就可能會發生-很多很多的感情糾紛出來了 所以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要有所反省-或者去覺察 這一個就是有關於-前面的這個五識 它來認識外在的境界 因為第六個就稱之為意識了 那麼這個意識-可以說它是依於意根 來緣取我們這個-意識所緣的一種對象 叫做法塵 這個法塵-當然就分成兩部份了 以五俱意識的關係來說的話 它當然還是配合前面五識 來認識色聲香味觸 但是因為第六意識它是心法 心法所了知的-當然就是心的境界了 所以所認識的心的境界-就是心法來說 就是受、想、行 種種的感受-還有想如何的造作 還有行 思想跟造作的部份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我們第六意識要去緣取的 一方面是配合-前五識認識外境 一方面是有它自己-本身獨立緣取的心境 就是受、想、行的這種境界 第七就是末那識 末那識,它因為是心法-是內在的 它不緣外境-它不緣外在的境界 所以它是唯有第六識之所依 再來,它還有一個-就是反觀第八識 反緣第八識、執著第八識 所以我們就說第七識 它的最主要的功能作用 就是執著第八識以為我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我執 我執從哪裡來呢? 我執就是從第七識的-執著而來的 它的執著性-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強烈 因為它認為第八識 耶!第八識呢-好像是恆常存在的 好像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它就認為第八識就是我 第八識就具有主宰義 第八識就具有支配義 它就是一成不變的 就是具有它的實體 也就是這個樣子呢 第七識就執著-第八識的阿賴耶識 這個就是我 這個就是真實的 這個就是主宰一切的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觀念 就是一個我執的觀念 認為自己的五蘊身 當然是我具有主宰義 就是跟我有相關的一切 也都是真實不變的 也都是有這個 就是法我的這麼一種執著性 這一個是屬於第七末那識 它一個最主要的 它就是為第六識之所依 又是執著第八識以為我-的這麼一個心識 再來第八個-就稱之為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翻到我們中國話就叫做藏識 那麼這個「藏」-是從名詞的說明來講 那麼從動詞意義來說的話-就是藏 就是含藏、包藏-的這麼一個意義 那麼它為什麼叫做藏識? 也就是具有這個-含藏的功能作用 因為它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的三個意義 能藏,就是說-這個第八阿賴耶識 它對於前面七識 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它們的種種的活動狀態之後 都會留下一股能力 那麼這一股能力-我們就叫做業力 什麼意思? 就是說你的眼識會緣取境界 這個是一種活動 我看了,耶!留下 耳識聽到聲音 耳識來聞這個聲境 或者緣取聲境 這是一種活動狀態 活動狀態也會留下一股力量 留下這麼一個印象 從我們的身業所引生 從我們的語業所引生 代表著我們的身體的活動 嘴巴講話的這種活動的時候 就留下一股影像 或稱之為留下一股印象 這一股印象一留下來 它具有善的、具有惡的 留下來了 那含藏住 那麼給它含藏住呢 有一天如果因緣成熟了 這裡邊的種子-碰到了某一個因緣 好了,引發作用了 我們就把這個業力-就叫做種子 遇到因緣成熟了-好了,引生果報了 稱為果 有業因而成果報 那麼有善因成善報 有惡因就成惡報 像這一個呢 它這個就是靠-哪一個在包住這些 含藏住這一些種子的呢? 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它就是有這種功用 而且這種功用 它所含藏的時間有多久呢? 我們一般說的,縱經百千劫 可以說可以說的 包含的時間非常的久 不會壞失的 不會壞掉的 那麼也不會消失掉 一定要等到因緣成熟的時候 它就會成為果報 所以我們自己造作的業力 是善、是惡 有一天一定會成為果報 這個是我們佛教所講的-自作自受 什麼的因緣 什麼樣子的果報呢 都是靠我們自己本身-以前所做的 那我們現在已經懂得了 哎呀!業力的重要啊 業力的這一種影響力之大 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斷惡修善 多行善業 也就是說-在身業方面,多做善事 在語業方面,多說好話 在意業方面,多起善念 如果能夠這樣呢 往後我們的果報-必然也就是善的 那現在,你會感受說 我現在好像樣樣不如意 為什麼會這樣子的不如意呢 當然也是我們的業力所呈現 業力存在哪裡? 存在阿賴耶識當中 存於阿賴耶識當中 所以它因為-有這樣子功能作用 我們就稱它為具有能藏的-這種功能 第二個也叫做所藏 能藏的意思是-以它的主體來說 我有這個功能含住這些種子 讓它不要壞、不要失去 等待因緣 但是如果針對的前七識 相對於前七識來說的話 它又是呢 前七識在那邊造業、造業… 好了,種子就存進來了 所以它就變成了是 一種被動的一種立場 你們去造作-我來替你們收藏 所以能造作的是誰? 是前七識 再來,我就是你們造作之後 是我替你們收藏的地方 所以這樣子來說的話 就是說-有一個「能」的一個力量 跟「所」的一個背後的-那一股包含性 所以以這樣子-針對著前七識來說的話 它又變成是一種所藏的-那一種功能性了 我的倉庫在這裡 我的功能在這裡 造作了之後-就丟到這個地方來了 我就是一種收藏的地方 所以呢,能夠造業的-就是前七識 所以前七識又反而呢 以這樣子來說-它又變成是個能了 能造業的、能藏的一個功能 那麼第八識又變成叫做所藏 第三個就是我愛執藏 我愛執藏-有時候簡單的說叫做執藏 那假如說呢 被第七識所執著 引生我執的 一個對象 所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 第八識本身,它呢 在第七識感覺-它就是主宰性 它就是一的、是實的 那麼以這樣子的-關係來說的話 它說,我被它執著 我這個第八識被它所執著 它就變成了 成為一個我執的一個對象 所以叫做執藏 被第七識所執著 而引生我執的一個心法 這個叫做執藏 那麼它這個是跟雜染法 相輔助的,互為緣 那麼有情也就在這個-第八識裡邊起了我執 所以呢-這個第八識阿賴耶 阿賴耶,翻到我們中國-就是藏的意思 具有能藏業力 是前七識造業所藏的地方 是被第七識所執著的對象 那麼這樣子來分 就稱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了 但是在解說名詞的時候 我們都稱之為藏識了 所以這一個藏的功能 就是識的功能 所以阿賴耶識名為藏識 它也是屬於一種持業釋 和第七識一樣的 本體性就具有這種功能作用 體性具有業的這種作用 所以它也是屬於持業釋 那麼到這裡呢 就是屬於心法的部份 總共有八個 這個先把它們給記下來 有關於我們這個心法 能夠來認識境界的 能夠來成為 讓我們成聖成賢的 這一個有八個主體 從第一個的眼識、耳識 一直到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再來看一切法的第二大類 一切法的第二大類-就是心所有法 這個心所有法 這邊講:略有五十一種 哇!好多啊 心所法,有五十一種心所法 這五十一種心所法 我們再把它區分一下 分為六位-再把它分為六大類 把五十一種又分為六大類 第一大類叫做遍行有五 遍行的心所法有五種 二別境有五 就是說別境的心所法-也有五個 第三大類就是善有十一 善的心所法有十一種 第四個叫做煩惱有六 就是說我們的根本煩惱 也比較嚴重性的煩惱 這種根本煩惱總共有六個 第五大類,我們給它分呢 就是隨煩惱 就是隨煩惱的心所法-有二十個 那麼第六大類-就是不定心所法有四個 像這一個來看-來了解的話 五十一個分為六大類 我們就一個一個的-來跟它加以解釋 大家雖然看這個名詞-是很簡單 但是,各有它的定義-跟各有它的作用 還是要有所了解 往後如果在看佛經、看論典 你才有辦法去掌握-在講這個法 它的定義是什麼-它的主體是什麼 你才能夠掌握得很好 那麼這邊分為六類 第一個叫做遍行有五 就是有五種叫做遍行心所法 剛才有說過了 心所法是與心相應而起 所以只要是眼識起作用 一定就有遍行心所起作用 為什麼這五個叫做遍行心所 來了解這麼一個名相-遍行 遍行的意思呢 它還是要具有四個條件 才可以叫做遍行 那第一個條件就是 就是說一定要具有三性 這一個法它必須是三性 善、惡、無記 它都能夠去作用的 就是說在善性裡邊-也會起遍行心所 在惡性裡邊-也會起遍行心所 在無記性裡面-也會起遍行心所的 那麼這一個三性當中 遍行心所法-都可以引生作用 你如果說偏於一邊的話 那就不行了-不能夠叫做遍行了 所以它是善、惡、無記-全部具足的 再來八識 八個心識裡邊-都有遍行心所法相應而起 我們前面所講的心法 從眼識一直到阿賴耶識 八個心王 只要哪一個心王起作用 這五個遍行心所-也會跟著它起作用 那麼像這一個-就是八識具有五遍行 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九地 九地眾生-也都具有五遍行心所 九地眾生-就是說把我們這一個世界 把我們這個世界 我們一般來說叫做三界 最低的就是欲界 中間的就是色界 最高的就是無色界 我們說阿羅漢-就是超越三界得解脫 所以只要是在這個三界裡邊-輪迴的眾生 我們都叫做凡夫 都還是會輪迴的 你即使到最高點的-非想非非想處天 如果說你的善業不足 你還是一樣的會墮落下來的 還是會到欲界-或者到色界來輪迴的 所以說阿羅漢的境界-是超越三界得解脫 那麼菩薩-或者我們所謂的佛 都是超越三界 再把這個三界裡邊-的有情眾生 根據他們程度的不同 我們再把他分為九種 分為九種 那麼分為九大類 三界把它分為九大類裡邊 那麼每一類-我們就稱為一個地 就是說一個種類 它有一個什麼所依的 譬如說我們現在所住的-最底下的這一層 我們叫做五趣雜居地 那麼五趣雜居地-代表著說最底下的這一層 就是五趣混雜的-共住在一起的一個場所 那麼這個五個 五趣,就是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叫做五趣 趣,就是朝向 趨向、朝向 就是說我們會朝向-這一道來輪迴的 有時候為人、有時候為天 有時候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地方 就是五趣雜居地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畜生-對不對 很多的動物-尤其是動物園裡邊這麼多 家裡邊還養了很多的寵物 家裡邊還養了-很多的雞、鴨、鵝 我們跟畜生是雜居-共住在一起 這是看得到的 天人呢-也是跟我們共住在這個地方 天人的福德是比較殊勝一點 我們的業力是看不到他 鬼類眾生-也是跟我們共住在一起的 除了說,人死為鬼 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種說法 但是以我們佛教的說法 人死了,一定要投胎 投胎成為鬼類眾生 還是依止在這個世間 但是因為,也是一樣的-我們的業力不同 我們比他殊勝 所以他也是看不到我們 我們也看不到他 除非他,就是有相似的 或者福德比較殊勝的 他才可以看得到我們 原則上一般來說的話 還是呢 雖然共處於這個世間 我們還是互不干擾的 所以我們有沒有鬼啊? 有啊!-說不定我們身邊就有了 說不定你的身邊就有了 但是有問題嗎? 沒問題的 他有他的生活空間 他有他的生活環境 雖然我們共處這個世間裡邊 相互不干擾 所以鬼類眾生-也是跟我們共處在這裡 地獄眾生也一樣 也是跟我們共住在這個世間 就在我們的地層底下 稱之為鐵圍山邊 所以在鐵圍山的地方 那麼有地獄 在我們的地心底下-就是有地獄 那麼這樣子的一個環境呢 我們感受得到嗎? 我們還是看不到的 那麼還是看不到呢 但是呢-是共處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中 所以,這邊所講的-遍行心所法 它是三界的眾生當中 分為了九大類 每一個有情眾生 都一樣的具有心所法 什麼心所法? 遍行心所法 像這一個呢 我們從最底層的 就是五趣雜居地 再來,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 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 這個是色界的 再來識無邊處、空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這個是無色界的 所以總共加起來-就是有九地的眾生 這是看你的禪定工夫 看你的「定」-的工夫來區分的 所以要到色界以上 必須要修禪定才可以上去 如果是在我們的欲界 我們的欲界因為還有天人 所以我們有一般的眾生 有地居天、有空居天-有六層 那麼這個六層天裡面 我們都是屬於五趣雜居地的 色界以上是修禪定 無色界以上-完全是一種深定的工夫 那麼這一個就是屬於 遍行心所,第一個 就是說在善、惡-無記法之中都有的 在我們的每一個有情的八識 每一個心識都有的 再來三界九地的有情-也都有的 還有一個 叫做一切時 一切時,也稱之為三世 過去、現在、未來 你過去的有情 過去的八識 都是具有這個遍行心所 現在的每一個有情 現在的每一個有情的八識 也都具有這一個遍行心所 就是未來的眾生-未來的有情 只要具有八識的 同樣的-都是有這個遍行心所 所以這個遍行心所 每一個心識都有的 每一個有情也都有的 每一個眾生 就是鬼類眾生也好 天上的天神也好 也都是一樣都有的 所以我們叫做遍行 就是普遍於一切的-這個條件之中 我們就稱之為遍四一切 就是一切性、一切識-一切地、一切時 叫做遍四一切 那麼這一個呢 就是我們所謂的遍行心所 就是有這一個 那麼這哪五個呢 我們下面會再一個一個的 來加以解釋的 我們有關於心所法的問題 可以說是非常多 剛才我們已經-把它念過一遍了 不但呢,遍行心所法之外 還有善法十一 還有根本的煩惱有六個 隨煩惱有二十個 所以我們這種內心裡邊 具有這種善心所 具有這種煩惱心所 我們都隨時都要來提醒 我呢-善心所要給它增長一點 給它的呢 就是薰習的呢 它的習氣給它好一點 給它殊勝一點 那麼煩惱的心所法 隨煩惱的心所法 給它淡一點 甚至於給它斷除掉 那這樣子呢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得到解脫的境界 所以我們是佛弟子 今天我們來讀這個-百法明門論 每天每天-就是要來反省一下自己 我對於這五十一個心所法 我今天又做了多少善-又做了多少惡 那這樣子呢 你才能夠慢慢的 斷惡修善、得解脫-成聖者了 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