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5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大家好 大乘百法明門論 這個是世親菩薩-他所集錄出來 根據我們的本文裡邊所說 因為有人提起了疑問 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 說一切法無我 那麼什麼叫做一切法呢? 什麼叫做無我呢? 就感覺到不得理解 所以就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來問 現在就這個提議-來作一個回答 回答裡邊 就把它分成兩個主題 一個來解說什麼叫做一切法 也就是說一切法的意義 一切法的內容 一切法所包括的範圍-是在講什麼 第二個主題-才來解釋什麼叫做無我 就針對這兩個主題 就是我們下面的一些的解釋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 一切法就包括了五大類 第一大類就是心法 第二大類就是心所有法 第三大類就是色法 第四大類就心不相應行法 還有第五大類就是無為法 包括了這五大類-就是我們所謂的 世出世間的一切法理-都包括在裡邊 這五大類當中 前四大類-我們稱之為有為法 就針對著第五大類的無為法 就是相對性的 有為法的當然就包括世間法 所以只要是落於時間之中的 只要是有生有滅的 只要它是會有變化的 在活動的過於當中 有它的生滅變異等等 那麼這一個有變化性的 有生滅性的 有時間前後性的 我們就稱之為「有為法」 那麼第五種-我們就稱之為「無為法」 那麼「無為法」-比較針對出世間來說 這個五大類的排列次序-有沒有一定呢? 是有的 不可以前後顛倒 也不可以次序有所跳動的 它一定要從心法開始說起 一直達到無為法 這五個的過程-第一要這麼排 也就是說一定要這麼來解釋 那總有它的理由吧-是的 那麼這個理由呢 也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 就是-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 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 那麼像這樣子的句子-總共是有五句 那麼從「一切最勝故」 就是來解釋第一大類的心法 「與此相應故」 就是來解釋第二大類的-心所有法 一直到第五個「四所顯示故」 「四所顯示故」是第五種 也就是說是前面四種-所顯現出來的理體 那麼像這樣子的-一種排列次序 就不可以跳動的 那麼什麼叫做-「一切最勝故」呢? 在上一節裡邊-也曾經解釋過了 原因就是說 它這個心法 心法的意思-就代表著八個心識 從眼識、耳識-一直到阿賴耶識 八個心識裡邊 它是屬於能造作善惡業的 它會讓我們的業力 一方面是輪迴六道 一方面是透過修行-可以成聖、成賢 那麼呢-六道輪迴稱之為六凡 成聖、成賢-我們稱之為四聖 這個次序裡邊來說 從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這個稱之為四個聖人 再來就是六凡 有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 加起來就稱之為「十法界」 十個大類 那麼十大類,也就是說 你是凡夫性的六凡的輪迴 或者透過修行-達到四聖的聖者境界 之所以會有凡夫-之所以會有聖者 重點在哪裡呢? 就是你的心 你的心會棄惡修善 你的心要修行、要成聖 那必然的就是一直的-一直往上 來修的話-那能夠得到成佛的境界 但是如果你的心 因為貪、瞋、癡的迷妄 因為執著 因為自我心太強 這個時候你不懂得修善 不懂得體悟真理 不懂得來修學-一切的無漏法門 這個時候-你就是製造種種種種的惡業 這個時候,那你必然的 就流落於六凡之中了 所以,成聖、成凡 問題在哪裡? 在你自己的一顆心 我們的心要如何來掌握? 就是我們下面會講到的 一些心所法的作用 那你自己本身-看要如何來掌握你的心 你是一直要輪迴生死呢? 還是想要成聖成賢呢? 就是這個心 所以這個心-在這個六道四聖之中 它屬於一個中心點 它就是最殊勝的 所以我們就把它-排在第一個位子 叫做「一切最勝故」 從凡夫、從聖者的立場來說 它是最殊勝的 所以心所就是排在第二了 心所的第二 它的原因叫做「此相應故」 那麼這個「此」-就是指著心法了 我們第一個的心法 就是跟這個心法達到相應的-這一種法性 與心法達到相應的法性 我們就跟它分了 它是跟隨著前面的心法 這樣子的來分的時候 因為我們一般 就是有國家-因為就是有國王 就是有隨從 我們現在是有總統 也是一樣的有隨從 像這樣子的來比較 他是與他相應 那麼就是說,他是依隨與他 那表示說心所法-就是依心王而起作用 就把前面的八個心識 就代表著如同國王一般的 國王走到哪裡-侍衛就跟到哪裡 那麼像這樣子的情況 那就代表著說 我們的眼識在起作用的時候 一定就會有心所法的某一法-會配合著來起作用 所以心所法-就是依心王而起的 像我們現在的中華民國-也是相同 總統走到哪一個地方 他的侍衛、他的隨從-就跟隨到什麼地方 那麼從這一點裡邊呢 就是曾經有人,就說了 他說平常很喜歡誦地藏經 七月普度祖先也要誦地藏經 但是一想到說念地藏經-就會害怕 為什麼? 因為地藏經裡邊 有很多很多的鬼王 鬼王的身邊-當然也有這些小鬼的侍從 他說呢-我請了那麼多的鬼王到我家 那麼多的小鬼到我家 那我的家是不是-全部都是鬼呢? 他們囉 為了要誦地藏經-念地藏菩薩 那我的家裡邊都有好多的鬼-我會害怕 所以變成了看一看之後-不敢誦了 那麼這一個-其實也不必要這麼擔憂啦 因為呢,我舉個例子 我們總統要到我們家裡邊來 不要說是總統來的時候-很多的隨從跟著來 總統要來之前兩三天 隨從們也就開始有人-來這邊做安全檢查了 那麼前幾天-就要開始做安全檢查 每天的過往的人-他們都稍微的呢 要稍微注意 那麼經過兩三天-真的總統來了 當然啦,隨從更多了 但是總統走了呢 那麼總統來到你家 會對你家-有什麼樣子的障礙呢? 這些隨從會構成-你家的障礙嗎? 也是不會啊 所以只是人潮更多而已 那麼這一些擁護總統 當然也就是保護你家了 等到總統離開了呢 這些侍衛也全部跟著走了 有什麼樣子的 對你家來說的話 會不會說-我念了地藏菩薩之後 地藏菩薩我就不念了 這一些鬼還留在你家裡呢 這一些鬼即使留在你家裡-也都是在保護你 因為這些鬼王-也都是皈依三寶 也都是三寶的弟子 跟你都是一樣的 都是三寶的佛弟子 所以這個都是根本不用怕的 所以我們的地藏經裡邊 也是說了很多很多的功德 你如果好好的拜地藏菩薩 有二十八種的功德 那你還怕什麼呢? 所以像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王走到哪裡-侍從就跟隨到哪裡 同樣的道理 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 一直到阿賴耶識的八個心王 只要有起作用的時候 同樣的,它的心所法-就會配合著它來起作用 這個就稱之為「心所有法」 為心王所有的 那麼為心王所有的話 我們稱之為「相應法」 那麼叫做「相應法」呢 它就必須具足 第一個 稱之為「心所有法」的時候 必須要有三個條件 第一個要「恆依心起」 「恆」就是恆常-時間不間斷 只要心王起作用-心所一定配合著它起作用 那麼這個時間不能夠間斷的 所以呢,叫「恆依心起」 第二個,一定要跟心相應 一定要達到相應和合 不相應、不和合的話-就起不了作用 如果一說到相應的話 那又要具足四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 就是說時間要同時 心王跟心所的時間-要同一個時間 就是說眼識要看你們的時候 那麼心所法-也一樣的要同時看你們 那麼一個眼識 耳朵在聽聲音的時候 那麼心所法也同時的 同一個時間在聽聲音 再來呢,所緣境也要一樣 所面對的境界 眼識所對的境界 耳識所對的境界 乃至於意識所對的境界 心王的境界-跟心所的境界是相同的 再來呢,它的識 就是它的體-也要達到相應和合 所以要成為心所有法 與心王之間的相應 要有時間相同-所依的根也相同 所緣的境也相同 那麼所依的根呢 眼識起作用 所依的根是眼根 那麼心王就是心識 眼識是依眼根 心所法也是要依眼根 那耳識聽聲音的時候 它有所依的根就是耳根 同樣的心所法也要依耳根 所以呢,時間要相同 所依的根要相同 所緣的境也要相同 它的體性也要和合 那麼心所法的第三個條件 就是說要繫屬於心 它體性上 就是說它必須要跟-心王相繫屬的 就是完全歸屬於它的 所以具備了恆依心起-與心相應 那麼這個與心相應本身-又要有四個條件 另外要繫屬於心 這樣子-你才能夠叫做心所有法 所以條件還是很嚴格的 這一個就表示說-與此相應故 就是說,心所法-必須要與心王達到 時間相同 所依根相同、所緣境相同-體性和合 乃至於配合著它同時起-要繫於它 那才可以的 再來第三個-我們就稱之為「色法」 一切法的第三大類-就是「色法」 那麼「色法」 在排列次序裡邊它是說-「二所現影故」 二所現影-二,是什麼二呢? 就是第一個的心法 第二個的心所有法 必須要心法和心所有法 所顯現出來的那個影像 就名之為「色法」 我們對於這個心法本身 它具有就是顯現的作用-能緣的作用 那麼顯現的作用-能緣的作用 我們就說-心本身具有四分說 有見分、有相分、有自證分-有證自證分 那麼四種裡邊 如果說不起作用的時候 不起作用靜態的時候 我們這個就稱之為-自證分的這個心體 那麼這個心體呢 我們平常只有說叫做心王 或者叫做心所 但是如果要從它的-能緣跟所緣的 這樣子的 能分別跟所分別-的相對性來說的話 那麼它的心體 我們就叫做自證分 好啦,它是靜態的 那麼現在好啦,境界顯現了 我現在要來看-我現在要來聽 或者我現在-要來處理什麼事情 而開始要動的時候呢 這個自證分-就會顯現出兩個作用出來 一個就是能夠來緣取-一個就是被緣取 那麼這兩個作用一顯現出來 我們就稱之為:見分跟相分 見分就是這個自證分的-能緣心的作用 我能夠看、我能夠了解-我能夠認知 那麼這一個就稱之為-見分,也叫做能緣心 另外還有一個就是說-叫做所緣的相分境 所緣的相分境 它就說,我們所緣起的外境 它會反射影像-到這一個心體裡面來 外面-到了我們這個心體之後 它就變成一種影像 所以我們的能緣心-就是緣這個影像來認知 緣這個影像-那麼影像就是什麼? 影像就是我們的所緣境-就是外境 也就是說-色、聲、香、味、觸 乃至於法的一部份 這一個就稱之為色法 所以色法-它就是屬於一種影像的 是反射外面的境界 反射到內心裡邊來的-影像之後 被我們的能緣心-來緣取的一個對象 那麼像這一個意思呢 我們如果說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裡邊來說呢 對人的了解 對人,同樣一個人 我認識他,我認為他是好人 但是你認識他-你認為他是壞人 耶!同樣一個人,為什麼呢 我對他的認識-跟你對他的認識會不同呢? 為什麼? 因為反射到對於你的形象 對於你的了解 反射到我的內心-裡邊的印象之中 我認為你不錯 因為你肯幫助人 甚至於我曾經被你幫助過 所以我認為你是一個好人 但是另外一個呢 他看了這一個人之後 反射到內心裡邊的一個印象 他認為這一個人不好 愛說話、喜歡製造是非 或者喜歡罵人-或者沒有耐性 或者做事情有頭無尾等等… 認為這一個人不好 跟他相處,對自己沒有利益 那同樣的是一個人 為什麼我們兩個人-的認識會不同 就是說反射到-我們內心裡邊來 留下來的這個印象-各人的感受不同 那麼這個感受不同 主要的-就是說我跟他之間的相處 所引生出來的那種感覺 在相處的感覺當中 我有我的個性-他有他的個性 那麼這個個性-相互之間的交融之中 達不達到和合呢? 和合的話,或者有利益的話 我們就會說他是好人 不和合的時候 起了衝突的時候 我們就認為他-就是一個壞人 或者他就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 那麼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印象 那麼這個印象-還必需要配合我的個性 配合我的需要-配合我的需求 也就是說配合我們-自己本身的煩惱性 所以說-印象反應到我的內心之後 加上我的煩惱-綜合在一起之後 我對他的認識-就是一個我的答案 那麼像這個有的人會說-你對我呢 認為我好,我也不會加分 我也不會變成怎麼樣 你即使說批評我不好 那我也感覺到-我也沒有損失到什麼 那表示什麼? 表示說外在的景色 不因為我們對他的好與不好-有所變化 但是呢 我們自己本身在認識-我們自己內心的印象的時候 卻有好壞之分 卻會對他打分數 像這個問題就是說 我們看什麼東西-了解什麼人 都一定從印象當中來認識 那麼這個印象呢 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影像 看了黃色的、看了綠色的 反應到內心裡邊來-就是留下影像 我們的見分的能緣心-來認識這個影像的時候 就會對他加分和對他減分 那麼像這個就是說-我的認識 所以個人個人-對於外境的認識 對於人事交往的時候 對人的這個喜怒哀樂 可以說都不相同的 就是說留下的印象不一樣 留下的影像就是不相同 所以像這一個呢 我們就稱之為-能緣心跟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外在的事物 投射到內心裡邊來的影像 這個影像-我針對了能緣心來說 能緣心是心法 外在的影像-它就是屬於色法 就是我們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 舌所嚐,乃至於身所觸的 這個都是屬於色法 那麼這麼看的話呢 如果再注意一下 耶!這一個色法 跟眼識所緣取的色境-有沒有一樣呢? 這一個色根,當然還是色法 還是物質的東西 那麼只不過呢 眼識所緣取的色境的範圍 只限於眼睛所能夠看得到的 但是呢,聲音-乃至於外在的一切東西 身所觸摸到的桌子、椅子 乃至於我們所吃到的東西 我們鼻子所聞到的一些香味 像檀香木的味道、棗樟樹 或者什麼蘭木的味道 這些的樹木還是物質的 所以我們這裡所談到的-色法的範圍就很廣 廣到什麼呢? 廣到色聲香味觸-都包括在裡面 但是眼識所緣取的色 就是只有單眼睛-所看到的來說 那麼這個的色境-範圍就比較小了 所以眼識所緣的色境範圍小 那麼一切法的色法-範圍就包括了很多 除了色聲香味觸之外呢 那還有很多囉 所以我們後面會談到 色法 這邊所談到的色法-範圍是很廣的 總共有十一類 十一類的色法 那這一個就是-所排列的次序裡邊 為什麼要把色法-排在第三個位子? 因為排在第三個位子 因為是前面的二個心法 一個是心法、心王 一個是心所法 它們這兩個都是屬於心法-能緣心來說的 有從能緣心對所緣境來說 它就排在第三個位子 所以能緣心比較殊勝 它是所緣的對象 當然就是排在-次要的位子裡邊 那麼以這樣的一種次序來說 色法就排在第三個位子 那麼第四個叫做-心不相應行法 心不相應行法 它這個所說的理由叫做-「三分位差別故」 三分位 就是前面這三個的分位差別 前面三個的分位差別-的意思就是說,這一個法 這一個法,不相應行法 它必須依於心法心所法 跟色法而起作用 但是它又不以心相應而起 它又不是單單的只一個色法 所以它非色法,它也非心法 但是又必須依色法-跟心法而起作用 那麼像這一個呢 它就是屬於心不相應的行法 那麼行法呢 如果從五蘊論來說的話 它就是行蘊 這個行蘊呢 也就是造作的一切法 就是能夠活動 能夠起活動、能夠起思惟 能夠起變化的一切法 那麼這一切法裡邊-就分為兩種 一種叫做相應行-一種叫做不相應行 那麼相應行就是我們前面 第二個所說的心所有法 我們在排列次序裡邊的原因 它就是因為心相應故 所以它就屬於心相應法 另外一種就是 所以它是屬於不相應法 就是說不與心相應而起的 也就是說,自己本身-再從分位 再引申出來的一種差別作用 那麼這個差別作用 一定要排在第四個位子 為什麼一定要排在第四? 因為它必須藉著心法 必須藉著色法-才能夠起作用 那麼這個心不相應行法 在我們下面-它總共有有二十四種 第五個就是無為法了 那麼無為法呢 它為什麼要排在最後一個 排在前面可以嗎?-不可以 排在中間可以嗎?-當然也不可以 一定要排在第五個 排在最後一個 為什麼? 它的原因是「四所顯示故」 就是說,前面的四種法 所顯現出的法性 所顯現出的這個理體 就是這個道理的-最內在的體性 那麼外在的一切法 我們講,都是有作用性的 配合著時間-有過去有現在未來 那麼它因為有過去 所以我們現在正在做的 到了明天的時候-今天就變成是昨天了 那麼這個昨天,這個過去的 它作用已經消失了 所以變成因為時間的關係 所以它的作用上就有生滅 那麼像這一個只是外在的 到底它內在的體性是如何呢 內在的體性這邊講 它是無為的 無為就是無所作為 就是不變的、就是不動的 就是不生不滅的 內在是不生不滅 起作用的時候才有生滅 所以生滅的一切-我們叫做有為法 內在不生不滅的-稱之為:無為法 所以我們要來了解-一切法的體性 一切法的內在 一定要從無為法裡邊來體悟 一定要從它來體悟 那麼從有為的來體悟的時候 有為的是哪些呢? 就是我們前面所談的四種 所以前面四種你要去了解它 你要去體悟它 你要去契證它 契證到它最後的-理體的體性的時候 那麼就會達到無為的境界 所以這個無為從哪裡來的? 一定要從前面的四種法當中 來顯現出來的那種理體 所以叫做「四所顯示故」 一定要靠前面那四種有為法 你才有辦法來顯示 一切法內在的體性 是無為的、是不變的-是不生不滅的 你如果跳脫有為法-要來悟得無為法 不可能啊 所以佛學裡邊-就是有一句話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佛法它所以能夠宣揚出來 佛陀之所以能夠-透過修行來悟得真理 就是因為要體悟世間法 體悟世間的生老病死 體悟世間的無常 體悟世間的生滅 那麼從這個無常生滅當中 一直的來跟它-就是了解、剖析 那麼研究、探討 最後悟得-它的理體性就是無為的 理體性就是無漏的 理體性就是自在的 那麼你要有這個樣子的修行 過程都是在世間 所了解的也是在世間 所以佛法是在世間的 那麼既然佛法是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你不能夠離開世間-而來求得覺悟 你要覺悟-一定不能離開世間 那也就是說 一定要在這個-嚷嚷的世間當中 你才有辦法去體會 世間的無常相 世間的生滅相 世間的無我相之後 那你才能夠真正-體悟佛法的義理 你說呢,我不要悟得世間法 我不要來了解-什麼叫做世間法 這個時候你完全就是懸空的 既然是懸空的-你沒有辦法悟得真理的 所以我們一般講的菩薩道 我想要修菩薩道 但是我又想要-躲到山裡邊去修行 這個能夠修菩薩道嗎? 不可以的 修菩薩道一定要在人間 修菩薩道一定要在人群當中 從人群裡邊 有辦法去體會人間的疾苦 有辦法去體會人性的-那種冷暖 從人性當中-相處的冷暖了解 人如何要達到犧牲自己-來成就他人 別人如何的對我批評 如何對我冷言冷語 我都有辦法去接受 這個時候你才有辦法-引發慈悲心來幫助別人 你如果說這個都受不了的話 你怎麼修菩薩行 菩薩行的利他-你一點都做不到 那菩薩行的利他-一點都做不到的話 你說,我要來修菩薩乘-的這個法門 這個也都是一種懸空的 甚至於說-都只是一種外在的 體會不到 一定要在人群當中-世間裡面,社會群中 所以我們中國-是屬於大乘的佛法 大乘的佛教 我們中國佛教的出家人 可以說都是非常慈悲的 什麼樣子的慈善工作 可以說是不落人後的 每一個人一方面在事業裡邊 還要修行、還要體悟真理 還要接受信徒們的來請教 這些法理,你稍微要懂 就是信眾也好 不認識的人也好 像最近所發生的 不管是SARS所引生的 不管是海嘯地震所引生的 認識、不認識的對象 我們都要放下身邊的工作 來投入於這種慈善救濟的-這種行列 這個才能夠叫做-真正的菩薩道 所以我們中國佛教 就是以菩薩道-以大乘的精神在修行的 每一個人一方面要內修-一方面要外弘 一方面還要做慈善工作 這一點裡邊 也就是說-要得到佛法的真義 要體悟到佛法的真性 它的理體-一定不能夠離開世間的 一定要投入於-我們這個世間法當中 這樣子呢-人生的種種疾苦 所有的人世間的 我們稱之為八苦 你才有辦法去體會 有辦法體會-你才有辦法悟得無為法 有辦法體會,你才能夠-真正的了解到 什麼是無常、什麼是無我 你才有辦法真正得到-究竟解脫的境界 所以這一個-第五大類的無為法 它就是一定要排在最後 就是說要在有為之後 因為體悟了有為法 你才有辦法理解到-它的體性的內在 是什麼樣子的境界 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存在 你才能夠體會到 所以呢,這裡就說-如是次第 就是像剛才所說的 這樣子的一個次序-排列的次第 就是說第一個應該是什麼-第二個應該是什麼 這個中間不能夠跳動的 跳動的話呢 你要解說一切法-就不好了解了 所以一定要由前而後-由淺而深 再來就是由有為而入無為 那你才能夠真正的-來了解什麼叫做一切法了 接下來-就是來解釋第一大類 我們前面說 一切法的第一大類-就是心法了 心法是什麼? 這個地方-我們的原文裡邊就說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 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 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 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那麼第一個的眼識-一直到第八的阿賴耶識 我們就稱之為八個心王 也就是說八個心識 那麼這八個心識呢 可以說-就是我們這麼一個生命體 所含攝的一種精神作用 一個人一出生就會哭了 再來,眼睛一睜開 就開始看人了 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會讓你有所感受 那麼這一個就是要靠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來觸對境界 那麼觸對境界呢 你有心識要起作用 必然的要藉於根 要藉於眼根、耳根 乃至於身根之後 再來體悟境界-來緣起境界 甚至於就有所感受-後面的心所法 那麼這個心識呢 有八個,稱之為八識 那麼這個八識呢 我們來了解它 識的引生必然是依根立名 就是說我們的心識-第一個叫做眼識 眼識,它就是要依眼根-才能夠起作用 耳識,就是要依耳根-才能夠起作用 乃至於意識也要依意根-才能夠起作用 那麼也就是說-因為有意識依意根 所以就代表著六識之外 應該還有一個-更微細的一個心法 因為第六意識-它本身所緣取的都是心法 心法所依的根-當然還是心法 前面的五識所緣的根呢-卻是色法 那就是不同 所以前五識所依的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都是屬於色法 以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眼皮、眼球 就是說我們的耳朵了 外耳的這個耳朵-乃至於中耳、內耳 那麼舌頭 或者我們的鼻腔 我們的身體的這些 就是稱之為四肢自在 那麼像這個前五識所依的根 它是屬於色法 但是第六意識所依的根-卻是心法 那麼也能夠從這一點裡邊-來了解說 第六意識的 這個四肢外-有一個心根的存在 那麼這個心根又是什麼呢? 那麼在早期裡邊 就說它就叫做細意識 我們現在來說-就叫做末那識 也就是說第六識所依的根 就是第七識了 像這個就是依根立名 那麼它的依根立名當中 它當然還要具備一些條件的 那麼一些條件呢 我們稱之為有五個 必須具有五個意義在裡邊 就是要依根之識 還有就是根所發識 還有屬根之識 還有助根之識 還有如根之識 那麼這五個條件裡邊-所說明的 都代表著我們的心識 跟眼耳鼻舌身意 它跟前五識 它所依的根中間的關係 那麼中間的關係裡邊-要有所依 再來由它所發 再來繫屬於它的 再來要幫助這個根來起作用 如同這個根一樣的-來緣取對象 所以我們簡單的說 叫做依、發、屬、助、如-有五個 這個根就是依 這個心識就是依根而起 一直到如根而引發的作用的 這個心識 所以這五個條件 可以說讓我們的心識 能夠來緣取對象 能夠來聞到香味 能夠來呢,就是聽到聲音 乃至於能夠觸摸到一切法 它的冷暖、它的軟硬之類的 所以呢,這個前面 眼耳鼻舌身意 這一個它都是據有 依、發、屬、助、如-的五個條件 它們可以說 前五識的引生作用 還必須要藉著第六意識 才能夠認識的更詳細 而且能夠留下記憶 因為前五識-認識境界的時候 它都是現境,它是現在境 所以只有現在這一剎那-能夠緣取境界 但是我們會留下記憶 我們能夠預測未來 就是說能夠計劃未來 那麼這個就要靠第六意識了 所以第六意識 它又有一個名稱-就叫做五俱意識 配合前五識-而同時起作用的 這麼一個心識 所以第六意識 又有一個名稱-叫做五俱意識 那麼第六意識-因為它可以緣三世 它在起作用的時候 可以緣取過去 可以緣現在-也可以計劃未來 所以我們就說-它就是能夠留下記憶 我們從小以來-昨天所發生的事情 你都能夠把它給記得的 再來呢-現在正在緣起的這一剎那 再來呢,明後天-你有什麼樣子的 想要發展的 那麼想要發展的-你必須要有計劃書 是短程的計劃 是中程的計劃 還是長程的計劃 你都要把它給寫下來 或者給它做出來 像這樣子的 就是完全要靠第六意識 我們的前五識是緣取不到的 因為還沒有呈現出來-你怎麼看得到呢? 雖然你有計劃圖 計劃圖還只是-我們自己本身畫出來的 不是它現實的境界 所以呢,第六意識-又名之為五俱意識 那麼第七就稱之為末那識 末那,這個是印度的翻譯音 叫做末那 那麼末那-如果翻到我們中國話 就叫做意識 那麼這個意識 就跟第六意識-是完全一模一樣的 第六意識 因為第六意識它是依根立名 所以它是意識 所以依意而引生的心識作用 當然也叫做意識 像我們的眼根 眼根它為眼識之所依 所以依眼根而起的心識 所以叫做眼識 依意識而起的心識-當然也叫做意識 這個就開始要來區分了 第六意識-跟第七末那識的意識 我們要來怎麼區分它呢? 那這一個啦 從依根立名和從這一個 它的這個持業釋當中 我們來作一個區別 那也就是說-從依他而起作用 自己本身不能夠-自然的起作用的 我們就稱之為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也叫做依主釋 依於主人來作一個解說的 因為它有一個主人 什麼主人啊? 就是第七末那識 因為它必須依第七末那識-才能夠起作用 所以它叫做依意之識 叫做依主釋 這一個叫做第六識 但是第七識呢 第七識,它自己本身 就是它自然的就能夠起作用 它自己本身就能夠-自然的能夠起作用 它不必要依於他 這個就是由它立意 就能夠來取得的作用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以意為識 它的意就是識 它的心意本身就有認識作用 所以,我們在六離合釋裡邊 它就叫做持業釋 本身的體性又具有作用 體性又有作用 這個就是第七末那識 這兩個要分 要分來講的話 我們來有的時候要舉個例子 兒子想要做事情-一定要請教爸爸 爸爸同意了,你才可以去做 所以你所做的這件事情 是經過爸爸同意之後 才有辦法去發揮你的能力的 那麼這個就是兒子-取得爸爸的同意而發揮 這個就稱之為依主釋 就是第六意識 但是爸爸本身呢 如果他想要做什麼 我想要做什麼,我有能力 因為我有資本、我有智慧 我有資本、我有智慧-我有人脈 我自己本身就可以來做了 我不必要徵求別人的意見 這個爸爸本身的事業 爸爸本身的種種的運作 都靠他自己本身的 這一個就叫做持業釋 所以我們這樣子來分的話 第六意識就如同是兒子 那麼第七意識就如同是爸爸 這兩個的關係 雖然事業上所做出來的-都是可以成功 但是自己有沒有這個主體呢 第七意識有這個主體-有這個作用 第六意識就必需要-依於第七識才能夠起作用的 所以要依對方-才能夠起作用的 就是依主釋 本身具有這個體性跟作用的-叫做持業釋 我們再從-就是依根立名裡邊來說 第六識因為是依第七識 所以兩者之間-我們沒辦法來跟它區分 所以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也叫意識 但是我們為了要區別-兩者之間的意識 所以第七識就保留它的梵文 保留它的末那識 我們就不翻譯叫做意識了 解釋上,我們是這麼解釋 所以這兩個-要稍微分清楚一點 才能夠來了解往後的問題 我們今天-就到這邊作一個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