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37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看 大乘百法名門論 它的原文的最後一句 就是說言無我者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補特伽羅 是印度音 翻到我們中國 又稱之為數取趣 也就是數數的一次又一次的 一而再的 在六道五趣之中輪迴 之所以會在六道 之所以會在五趣輪迴 主要的就是因為 取就是執著 所以我們每一個眾生 在這個六道之中 每個人都俱有貪著心染著心 執著的這個心性 所以六道之中 就不間斷的生死死生 生生不斷的在這裡輪迴 那麼談到的 也就說明的 這個數取趣 就是指的眾生的意思 我們一世又一世的輪迴 這個就是很多的生命 不間斷的生命 都稱之為眾生 所以數取趣也叫做生 那麼這句話補特伽羅無我 那也就是生無我 也就是眾生無我性 那麼眾生當然也稱之為生 所以這個補特伽羅無我 也就稱之為生空 眾生本性的空性 眾生是緣生本性即是空 那這個就說明 也叫做我空 也叫做生空 或者也叫做生無我 那麼之所以會 稱之為我空 最主要的我們一般都是把 這個生命體 認為有這麼一個主宰性 或者從我們感覺出生 懂得事情以來 一直到現在 好像都是不變的我 小時候的我 讀書的我 乃至於現在 就是事業的我 或者 就是年老的我 感覺到說好像一層不變的 其實並不如此 小孩子的從他的身體狀況來說 小到老變化非常的大 我們知識方面的增加 那也是從小一直學習 一直到現在 不只是說知識的廣泛 經驗的豐富 可以說跟我們小的時候 還是不同 所以從這一點裡邊 我們並不是保持不變的 那種狀態 一直的在變化之中 所以我們就是世間 沒有一層不變的 世間也不是保持常一的 世間也沒有主宰性的 那麼我們這個身體 當然是如此 身體從小到現在 從以前不懂一直到現在的 經驗豐富 那麼從以前的那種 天真無邪到現在的老成 可以說變化都是非常大的 那麼在這變化之中 我們是說它沒有實質體性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所以沒有實質體 我們就說它名之為空 也就是無 所以我們從這個生命體 本身來說的話 我們這個身體就稱之為 五蘊和合 色蘊受想行識 當我們一般念般若經的時候 你如果會念的話 你就能夠懂得 那麼除了色蘊之外 還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那麼既然是五蘊假合而成 因緣聚合就成為一個 成果出來 就有一個成體 那因緣如果離散的話 這個生命體當然也就是消失 也就是不在 那麼以這樣子的情況 我們就說 有生滅性的 有變化性的 就是沒有常住性的 沒有不變性的 那麼像這樣子的一個我 像這樣的一個生命體 我們就稱之為無我性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會老 這是自然性的 會生病 也是我們這個環境 或者我們自己本身四大不調 也都是會 睡眠不足火氣就會大 或者就是如果什麼東西 太過於挑食的話 那營養又會不良 難免就會引生營養不良的病 所以很多的事情 並不一定都是外在的 就我們自己本身的地水火風 就我們本身的五蘊的調配 如果調配得不順利的話 同樣的還是會有病體的引生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 它就是五蘊和合 四大假合的 所以它就是空性 它就是沒有實質體性 但是沒有實質體性 是不是這個身體 就沒有用了 還是很有用的 以我們一般社會來講的話 天生我材必有用 當然要好好的運用 我們這個身體 運用我們這個知識 那就我們修行的過程來說的話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達到成佛 這個三大阿僧祇劫 還沒有成佛之前 或者說修阿羅漢的過程 還沒有得到阿羅漢的解脫之前 我們這個生命體都是五蘊身 你還是要借假修真 要假著這個五蘊的假合體 來體悟什麼叫做無常 來體悟什麼叫做無我 有辦法來體悟這個五蘊身的 假合性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 契證到真理的內在 就是我們所謂的真如性 所以沒有這個假合的 和合的生命體的話 你也沒有辦法修行 所以人生在世 我們這個身體 雖然病體 就是說一直的生病 很痛苦 或者因為我們處在 這麼一個環境當中 感覺到世間的無常 感覺到世間時間的不能掌握 而感覺到苦 但是 佛教是講把握現在的 每一個時刻你都要 好好的來掌握 來體會世間的無常性 世間的空性 乃至於 我們的心識的 種種的認知認識 如何的來了解真假 這樣子我們才有辦法 真正的達到體悟 所以生命體雖然 從佛學的立場 從我們緣生法的立場 認為生命是假的 生命是沒有實體性的 但是站在世俗的立場 有我們過去的業力 有現在的父母親 構成這個生命體 出生了這個世間之後 又有我們的家庭 又有我們的兄弟姐妹 親戚朋友 乃至於社會大眾 對於我們這個身體的成就 要吃有東西可以買來吃 要用可以買東西來用 那麼像這樣子 配合我們這個身體的成長 社會大眾的成就 都是我們的恩人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談到 四重恩裡面的眾生恩 那也就是說 我們能夠生存在這個世間 一定要靠著大眾的和合 你為了要吃飯有人種稻 有人賣米 有人賣飯鍋 我們才有辦法煮到 有這個飯可以吃 那你要吃這個青菜 你要吃到什麼樣的食品 那必須要有人發心去做 雖然他的目的是賺錢 但是對我們來說 他能夠去做能夠去想 能夠去創作 好的食品給我們吃的話 我們要很感恩他 有辦法想出這麼好的食物出來 那有人要種菜了 有人要種水果了 那麼種菜種水果 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農民的所得 還是很有限 但是他們肯這麼辛苦的來 種這些青菜種這些水果 讓我們有辦法 配合我們的三餐的飲食 讓我們的生命能夠 很健康的維持下來 都要很感謝他們的 甚至於建築房子 甚至於 這些電燈桌子 都要有人去創作 都要有人去發明 那麼像這個都是眾生恩 每一個人每一個人 對我們來講的話 都是一個恩人 所以在於這個生命 雖然我們了解都是因緣和合 都是非真實有 但是生存在人間的 這個生命體 還是要跟他愛惜 還是要跟他愛護之 一方面就是對於父母恩 對於我們的親戚朋友 還是對於 一些眾生的感恩 一方面借這個假體來 了解無常 來了解它的非主宰性 而徹悟到 我們應該要 從世俗的從有漏的 而體悟到絕對的 體悟到它的超越性 這樣子你才有辦法 達到解脫的境界 才能夠真正的得到 阿羅漢果 或者達到成佛的境界 所以生命體是五蘊假合 但是站在世俗的立場裡面來說 我們這個身體還是很重要 六道五趣之中 真的能夠透過修行而成佛 只有人間 只有人的生命體 只有我們人有這樣子的 修清淨行 這樣子的記憶力 有辦法來忍受 這種修行的種種過程 所以要成佛要得解脫 能夠來體悟真理 只有我們這個人身 所以能夠出生為人 一方面是我們的福德 一方面也是我們能夠達到 解脫的一個關鍵 所以在這個五趣之中 印順導師他就畫了一個圖表 人在中間 那麼往上 人如果做善事 往上投胎就是為天上的天人 但是你人如果做惡 做得非常極惡的話 稱之為上品惡 那你就墮到地獄去了 那如果是中品的 如果是下品的惡 就跟我們人共處在這個世間 就稱之為是畜生道 像那些雞鴨 一些動物 跟我們共處在這個世間 或者是鬼類眾生 也跟我們共處在這個世間 那就說明 人是中心的 要上升要下墮 還是在這兒 所以我們和天上的天人 相比較 雖然天上的天人 他們的福報很大 可以在那邊享受天福 但是我們說梵行記憶 還有勤勇 這個三件事情 我們是超過天人的 那表示說要修清淨行 唯有在人間 要有記憶性 也是只有在人間 再來 要勇猛精進 能夠吃苦耐勞 也是只有在人間 天上的天人也是沒有辦法 那麼其他的三惡道眾生 更沒有他的因緣 沒有他的這個環境 或者他的時間 所以唯有我們人間能夠 掌握住這麼好的條件來修行 所以三世諸佛皆在人間成佛 不在天上成佛 所以我們能夠懂得 這個我空的道理 你才有辦法得到解脫 能夠成為阿羅漢果 另外第二個就是法無我 法就是世間的一切事事物物 從我們上面講下來 一直到這個結尾 可以說有心法 有色法有不相應行法 這些都是屬於有為法 那麼第五種的無為法有六種 那麼這無為法就是 無所造作的 所以有為無為還是法 那麼這些法這邊講 法無我就是說 這一些不管是有為的 不管是無為的 不管是心法不管是色法 這一切的法 也都是無我相 同樣的是無我 那麼這個無我 我們就從這生命體來說的話 我們整個了解到 我們這個身體 是五蘊假合 五蘊假合裡面的第一個色蘊 是色法 受想行識是心法 所以生命體是 物質跟精神的結合 那麼由無法而結成一個生命體 要來了解這個生命體的無我性 無主宰性比較容易了解 所以要證得我空 要證得這個生無我 或者人無我的話比較容易 那麼第二種的法無我就是說 色蘊是真實性 受想行識亦是真實性 因為我們一般的觀念 你這個法一定要有實體性 有實體性才能夠 顯化出的作用 才變成是假合 那麼假合必然就是要予以真實 所以五蘊身的整體性來說 知道他是假和合的 沒有實體的容易了解 但是他各別的這個 色受想行識 我們不認為他是真實有的 所以來了解這個法無我的 情況裡邊 要了解色蘊 沒有他的真實性 為什麼 因為色蘊也是十一種色法 結合而成 我們前面有談到過了 色蘊總共有十一種 那麼既然色蘊本身 也是十一種法 構合而成的 那麼那一個才是真實 當然還是假和合 那麼受蘊 受蘊我們所認知得到的 有苦蘊有苦受 或者有樂受 或者是不苦不樂的捨受 最低限度還有三種結合 如果再更詳細的來說 它還有憂受還有喜受 總共就是五種感受 那麼五種感受 那一個才是真實 當然還都是假法 所以不管是受蘊也好 想蘊也好行蘊也好 一講到行蘊的話 五十一個心所法 他就是行蘊 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 也是行蘊 這麼多的法都包括在行蘊當中 一個是五十一法 一個是二十四法 那麼總共就有七十五法了 所以這樣子說起來 行蘊它是真實嗎 當然也是假和合 那麼識蘊 我們這個心識 就我們百法名門論所說的 心識就有八法 從眼識一直到阿來耶識 那麼那一個才是真實 所以我們一談到五蘊 每一法每一法皆無 堅實之自性生用 每一個法同樣的 還是因緣和合而成的 所以眾緣和合而成的 必然就是虛假的 必然就是如作夢一樣的 必然就是幻化不死的 我們在作夢的時候 在夢中所夢到的境界 我們也都是感覺到真真實實 是高興的話還是會笑 是驚嚇的話 還是會叫 那麼像這樣的狀況 我們一醒過來的時候 說不定還嚇得汗流夾背 說不定還哭得唏哩嘩啦 但是你一醒過來的時候 你才知道那個是夢 不是真實的 但是正在夢中的時候 我們的感覺都還是真真實實的 所以我們就說 世間的五蘊和合的生命體 我們在世間的這麼一遭 都是如夢中一樣的 都非真實 所以我們人從出生一直到老死 我們都說如同南柯一夢一樣 好像做了一場夢 所以生命世俗的一切 皆非真實性 所以色蘊是空性 受想行識蘊亦是空性 所以皆是無我 都沒有主宰的 都沒有常住不變的 所以它也是本體空 那這個就是所談到的 無我裡邊有兩種 一種就是補特伽羅無我 一種就是法無我 那麼在了解裡邊就是說 我們這個生命體 父母出生給我們的 這個生命體 他就是眾緣結合而成 有最開頭的我們的業力 加上父母親的因緣 構合而成來投胎 投胎之後 慢慢的十月懷胎到出生以後 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五蘊假合 所以我們這個身體是 假和合性的 但是假和合性 在世俗的立場裡面來說 還是可以跟它有所運用 就是說來保護我們這個身體 愛護我們這個身體 再來就是以社會上來說 能夠行善事 以修行法來說 能夠借假修真 悟得解脫的境界 悟得空的境界 生命體是如此 那麼構成生命體的五個條件 色受想行識的五蘊 他本身也都是和合的 也都是眾緣生成的 所以五蘊也是假 五蘊也是空性 那麼徹底的來了解 一切法皆是空 一切法皆無我 一切法皆非真實 那麼皆非真實的情況之下 每天每天都在無常之中 每天每天都在變化之中 所以從這一點裡面 要懂得如何來掌握現在 如何來要好好的利用今天 來行善來充實知識來體悟 或者就我們一般所說的 如何的來修福報修智慧 所以今天功課今日畢 今天我們從醒過來 一直到晚上要睡覺 明天狀況如何 還是一個未知數 所以今天的功課 今天把它做好 今天應該來有這個機會 能夠讓我們來行善的 來修福的來修智慧的 來體悟的 我們都不要浪費掉 因緣的聚合 這個是很難得的 讓你今天有這個機會 來聽到這個佛法 讓你今天有這個機會 能夠坐在這個地方 好好的來思惟這些佛理 比起那些正在忙碌的人來說 我們的福報是多得多 所以像前幾天早上 一大早就到菜市場去的時候 這麼多的人 等於是整夜都沒有在睡覺 都在忙著我們這個生計 當時我就跟同行的出家眾講 我說像我們今天 還能夠有這個機會來 做什麼事情 我們還感覺到說 我很早就起床了 但是想一想這些做生意的人 他們是整個晚上都沒休息 整個晚上就是在那一邊 大拍賣場 走來走去的 非常忙碌的 在那邊為了賺錢 我們一般來講為了顧三餐 努力的賺錢 整個晚上都沒休息 那麼能夠到大市場去看一下 能夠體會到人比人 我們還是很殊勝的 所以我們就不要浪費光陰 我們就是有這樣的機緣 能夠來了解佛理 有這樣的機緣能夠來修行 我們就不要浪費時間 不要浪費精神 好好的掌握每一時間 好好的來用心 這樣子他們這些做生意的人 這些蔬菜這些水果的 這些輸通當中 我們說不定也是其中 買到這些水果的人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 買到這些水果 是他們沒有休息 沒有睡覺 才能夠讓我們買得到 如果他們也一樣去休息 一樣去睡覺的話 我們現在來買不到東西 你要吃也吃不到 所以我們還是很感恩他們 他們的辛苦他們的勞累 也就是我們的健康之一 所以懂得一切皆是因緣所生 懂得一切皆是因緣所成 我們就應該要好好的來掌握 每一刻鐘每一時間 因為現在的這個時間 就是我們的因緣所成 讓我有這個機會 坐在這個地方來講 你們也有這個機會 坐在這個地方來聽 不能夠聽的人還更多 所以懂得因緣的成就 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借著我們這樣子 因緣和合的生命體 來思考來實際的修行 好好的坐下來思惟一下 佛陀講經說法講過之後 弟子們就是要思惟 就是要思考 就是要一再的復習 那你才有辦法有所體悟 這個就是我們這裡所談到 二種無我 那麼最後還有一個表格 就是二執二空的因果 那麼二執二空因果裡邊 就是說 如何斷除我執斷除法執 會得到什麼樣子的 斷煩惱或者 所得到的果報 再來我們如果有辦法去 證得二空真理的話 那你會得到什麼樣子的 無漏的果德 這個一方面是 染的部份 染的部份的因就是二執 二執就是我執跟法執 那麼有了二執-就會有二障 就是說有我執 就會有煩惱障 有法執就會有所知障 那麼所謂的我執 當然就是對於我們這個 生命體的那種執著 貪愛貪染 所以我們就會起貪起嗔起痴 甚至於起驕慢起懷疑 那麼像這個我們 都稱之為煩惱障 或者由貪嗔痴所引生的種種 隨煩惱 都是屬於煩惱障 那麼法執裡面所引生的 就是所知障 什麼是所知障 就是說你所知的對象 你沒有辦法去認知他 引生的障礙 我要了解這個法 這個法門我不懂 我要了解那個法 那個法我也不懂 那麼這個就稱之為所知障 那麼你之所以會不懂 甚至於懂 所謂的懂 而是一種邪知邪見的 那麼像這個我們都稱之為 見解方面的錯誤 見解方面的障礙 那麼這個是什麼 所知障了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不正見所引生的 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跟戒禁取見的 種種不同的見解 不正確的見解 或者在見解方面-起了錯誤性 而障礙你的正知正見 這個就稱之為所知障 那麼有了這二障 當然就會引生二種生死 比如說有煩惱障 我們會貪會嗔會愚痴 會起驕慢心會懷疑 那麼引生了種種種種的 煩惱性之後 我們就會造作惡業 造作惡業之後 就會有分段生死 就是有生有死有生有死 那麼這個生死是分段的 什麼叫分段 就是一段一段一節一節 有前生有現在生有來生 所以我們是一生又一生的 沒有間斷性的 這種生死 那麼像我們今生如果死了 還有來生的生命 你如果沒有得到解脫之前 一定是會輪迴的 那麼這個生死死生 就稱之為前生今生來生 那來再來又再來生 又再來生 那麼這一段一段的 就稱之為分段生死 但是你如果有這個法執 有這個所知障的話 就會有變異生死 那麼變異生死 最主要的就是聖者們的生死 那麼聖者們他們還沒有 完全達到成佛的境界 雖然在我執方面 已經斷除了像阿羅漢 阿羅漢的我執斷除了 但是他還不叫做成佛 因為他只有斷煩惱障 沒有斷所知障 他如果還要迴小向大 來學大乘 以後想要成佛 或者一般的 登初地以上菩薩們 他們的所知障 當然還是完全沒有斷除 他是一地一地的往上升 那麼一地一地的來斷除 所以還是有一些煩惱障的存在 根本性的煩惱 或者還有所知障的存在 那個時候 他們為了要度化眾生 所以 會有千百億化身 那這個時候 他為了要度化眾生 所顯現的在六道中的生命體 他也是生死 有的時候是那種變化生的 馬上變出來 馬上又消失掉 一種就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祂也一樣的 也是屬於化身佛 但是他就是需要透過投胎 透過成長透過修行 最後達到成佛而涅槃 釋迦牟尼佛這樣的一段的生命 也是屬於化身佛 那麼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菩薩還在修行的聖者們 他們為了要度化眾生 所顯現的生命 我們就稱之為變異生死 那麼分段生死 跟變異生死的差別 在那裡 我們眾生的分段生死是 業力在牽引 就是我們造的善業 就到天上去就到人間來 我們造的惡業 就到三惡道去 那麼今生是人 來生會到那裡 就看你的業力了 你是善業多 還是惡業多 所以 我們是隨著業力 在這個五趣當中 在六道之中 投胎生死投胎生死 我們掌握不到 但是聖者們他們的化身 來度眾生的這個生命體 他們是願力 有他們發願 我要到餓鬼道來度眾生 我要到畜生道來度眾生 或者我要到人間來度眾生 那他是願力來投胎 不同點 所以我要到那裡去他都可以 化現到那裡 這個是聖者的變異生死 那麼從清淨的部份來說的話 你因為我執已經斷除了 就能夠借著修我空的 這種修行法 而來證得了我空理 證得我空理 所得到的果報 那就是證得涅槃果 涅槃就是解脫的意思 就是斷除煩惱的意思 那我們說 搬到我們中國來 也叫做寂滅 那麼寂滅就是 圓寂滅度 就是圓滿戒定慧三覺 那麼滅去所有的煩惱 這個就是圓寂 或者你這個解脫 或者叫做滅度 那麼像這個都是所謂 證到佛果位的一個名稱 那麼阿羅漢當然也叫做圓寂 也叫做涅槃 同樣的因為他已經對於 這個我執的部份 已經完全斷除了 另外法空的部份 也就是說對於五蘊的一一法 你都有辦法去認得去體悟 懂得一切法皆是空性 不執著 這個時候 你的認知是 非常清楚的 是非常徹底的 是一種絕對性的 一種契證真如的境界 所以法空所得到的這種 聖果就稱之為菩提 那麼菩提就覺悟就是覺 人心性方面沒有障礙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每一件事情都非常徹底的 去認知他 那麼這個叫做覺 就是有所了知 所以你這個法執的部份 你已經斷除了 而證得的法空 代表你這個無漏智慧的 這種殊勝 已經得到契證了 那無漏智慧 就是覺悟一切世間的真理 所以就叫做菩提就稱之為覺 所以佛陀 佛陀就是一個 覺悟者 就是一個覺者 所以所證得的境界 就是菩提果位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 透過修行 能夠斷除我執 能夠斷除法執 那如此所證得的我空理 或者是法空的 這個境界就能夠 真正的證得涅槃境界 證得菩提果位 而能夠消除一切所有的 煩惱障斷除一切的所知障 對於世間的真理 可以說達到了 智跟理的合一 那麼或者是 智慧跟真如的合一 那麼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成佛了 那麼到這裡就是我們整個 百法名門論 就是這麼圓滿了 裡面的這個道理 可以說 是從這個瑜伽師地論裡邊 六百六十法裡邊 把它取出一百法 來讓我們了解 整一個世間的狀況 那麼了解了世間的九十四法 懂得了之後 你有辦法再徹底的去 體悟它去認知它 那你就能夠得到 六種的無為法 而證得我空法空的境界 這個道理 那麼每一個人可以說 生生世世 在這麼一個輪迴裡面 我們可以很慶幸自己 今世這一輩子有辦法 來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理 尤其又有這個時間 坐在這個地方 來聽聞每天每天的法師們 所講解的佛理 這個是我們要值得慶幸的一點 那麼值得慶幸之外 就是不要浪費光陰 不要浪費時間 能夠多理解佛法 那麼這一科說不定 你會聽不懂得的 別科的科目當中 說不定也能夠可以 來印證或者 別科的了解當中 能夠反過來 再來了解這一科的義理 佛法同樣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 但是我們有一個觀念 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經說法 祂都是應機說法 所謂的應機說法就是說 佛陀的身邊 跟在祂身邊的出家眾 最開頭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個 有時候我們一般講的 千二百五十人 都是跟隨在佛陀的身邊 慢慢的又度了很多的年輕人 像佛陀成道十二年之後 回到皇宮又度了阿難尊者 又度了難陀尊者 那麼優波離尊者他們 這些皇宮裡邊的人 那麼度了很多的年輕人 慢慢的出家眾也越來越多了 當然程度上就沒有辦法 像最初度的那一些 那麼最初度的 不管是迦葉尊者也好 不管是目鍵連舍利弗也好 他們本來就已經在修行的人 本來就已經想要得到解脫 那種積極性那種勇猛性 就非常的強烈 所以佛陀當時在跟他們 講經說法的時候 都是可以簡單扼要的 來跟他們作解釋 但是後來又度了-這麼多的年輕人 當然佛理上面的了解 對世間哲理的探討 可以說就是比較淺了 甚至於在個性上來說 也沒有那麼極積性了 也沒有那麼的用功了 所以佛陀在對他們 講經說法的時候 就要針對的是年紀大的 是用功的 或者有程度的 或者是年輕的 我們程度不一樣 講解的方式上 當然也就不同 所以佛陀在這個恆河的兩岸 恆河的就是東西兩岸 就是這樣子的走來走去的 來度眾生 可以說一次一次講經的佛法 佛理是不變的 但是應用出來的方式 應用出來的方法 我們稱之為善巧方便 就是說佛陀會想出 適合他的程度 適合他的了解的這種方式 來講解佛法 所以同樣的 講我們這個身體 那麼就有從五蘊來講 就有從十二處來講 就有從十八界來講 那麼不一樣 那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 有的重視心法 有的重視色法 那麼從心法方面來解說 從色法方面來解說 偏重點比較不相同 或者有的喜歡簡單扼要的解釋 有的就是喜歡講得詳細一點 講得更粗淺一點 講得範圍引證引例子 引得多一點 那麼比較詳細的來解釋的 那也不一樣 所以我們的經典 為什麼會這麼多 就是說三根普庇 不管是利根的中根的 或者是劣根的 可以說你只要有辦法 來看我的佛經 那一種的經典 你只要打開來看 你都有適合你程度的 那一種經文 你會說經典這麼多 我不曉得從那一本下手 那你可以多聽多了解 那麼因為眾生的根基不同 程度不同 所以在印度來說 就會有性空學有唯識學 這兩門的 講空的講有的 傳到了我們中國之後 又有大乘八宗 就我們現在比較了解的 像我們這個唯識宗之外 那麼性空學的 或者大家現在比較會念佛了 淨土宗的 或者比較會打坐的 就是禪宗的 或者性空學 或者像華嚴經的華嚴宗 或者像法華經的天台宗 或者持戒律的律宗 還有密宗 所以可以說我們這個大乘八宗 名稱上雖然說有 八種的宗派不同 那麼其實都是適合 我們每一個眾生的根基來學的 有的人喜歡學性空學 有的人根基喜歡學唯識學 像我們這個科目 就是唯識學的基礎 那麼唯識學的基礎聽了 我們的修行就談到 修行修什麼 修行就是要修心 就修我們這個心 有的人會說 我的心好就好了 我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 為什麼要那麼做 為什麼一定要出家 不一定要心好就好 但是問題是 怎麼知道你是心好 人從你的講話當中 就知道你 現在是高興的還是生氣的 一定有所表示 那你的心好不好 從你的動作裡才會知道 那麼從動作裡邊才會知道 同樣的道理 我們每天眼睛只要一睜開 就有所行動 腳一下床就開始有動作 嘴巴一張開就始有話語 那麼這些行動跟話語當中 你是高興的 你是不高興的 其實都能夠從行動當中來了解 那麼我們可以說 每天每天的行為動作 都表示了你的心 你是用心的 還是懶惰的 你是在生氣的 還是在快樂的 或者你是要破壞他人的 還是是要成就他人的 其實從動作裡邊 從講話的態度當中 都能夠去了解 所以說為什麼看面相 能夠看出你這個人 為什麼看你的走路 可以看出你這個人 這個都是由我們的心 而表現在於你的行為動作上 就是我們所謂的身業上 表現在你的講話 就是語業上 所以有心的動念 就會有行為的表現 有心的動念 那就會有語言的態度 所以修行修什麼 就是修心 修心要了解什麼 要了解八識 從了解八識當中 從了解我們的煩惱 從了解我們的善心所當中 我們可以反觀一下我們自己 我到底我現在的心念是什麼 是與善心所相應的 還是與這些煩惱心所 相應的 那麼做善是好 還是作惡才好 看看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就能看得出來 你對人家好 人家也會對你好 你對人家不好 人家也會反擊你 甚至於 有時候君子報仇三年不晚 那問題是你要做好人 還是要做壞人 那麼像這個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人跟人之間的來往 每一個人都如同是 我們的一面鏡子 那麼鏡子裡面你對人家笑 你對著鏡子笑 鏡子就會對著你笑 你對著鏡子生氣 鏡子就會對著你生氣 或者說我們在山谷裡面 來喊這個聲音 山谷裡邊回音 你喊出去的聲音 是優美的 回來就是優美的 你這個聲音是怒吼的 回來的聲音也就是怒吼的 所以我們人跟人相處之間 也是相同的 你對人家好 大家都會對你好 雖然現在-沒有什麼樣子的感覺 但是我們這個 以我們的心識來說 種子都是可以儲存的 那麼縱經百千劫 你如果沒有成果的話 都還是會有 就是等待因緣等待機會 所以我們從這個唯識學裡面 能夠來了解我們的自心 來了解我們的起心動念 來了解我們的種種行為 那麼從這個一百法當中 來了解到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是學佛了 所以我們就要好好的 如何的來行善 如何的將善心所 好好的把它給運用 甚至於如何的將有漏善 而轉成無漏善 透過種種的修行 透過種種的用心 達到真正的解脫 內心無掛罣 內心沒有障礙性 那麼這個就是我們讀 這個百法名門論的 主要的用意 所以希望大家 看過之後讀過之後 了解之後 能夠反觀一下自身 反觀一下自心 我今天的動作做了多少善 做了多少惡 那我們要如何把這些心態 重新的調整一下 如果太過於短視的話 你會說 我現在只要我好就好了 不管別人如何 但是太過於短視 我們的利益-還是一樣得不到的 因為人的生命體可以說 是一直的延續下去 太過於短視 目前雖然你好像得到利益 那往後的痛苦那更多了 因為太過於貪念-太過於嗔恨的話 我們所得到的快樂 猶如同刀頭蜜 就是刀子的鋒利的上面 所沾到的蜂蜜一樣 那麼這種是太過於冒險了 太過於危險性了 那麼所得到的這種好處 也太過於短促了 所以希望我們能夠得到 究竟寂滅樂 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 是涅槃樂 所以希望大家 多多的反觀自心 多多的來反觀自我 如果說還是有不懂的 那就可以寫信回到慈悲台 有機會的話 再給大家做一個解說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