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36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現在我們繼續的來看 無我的第二種 也稱之為法無我 法如果說從它的 範圍裡面來說的話 我們前面就是世尊所講的 一切法 這個一切法就包括了心法 也包括了色法 甚至於還包括了世間法 包括了出世間法 世間法的部份 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九十四種的有為法 出世間法就是第五類的 出世間的六種無為法 這個全部都稱之為法 所以心法也好、色法也好 有為法也好 無為法也好 都稱之為法 這樣子的法範圍就是很廣 所以這個是依我們佛學的立場 你只要看的到的 你只要想的到的 一切一切 不管非常大的 像須彌山、像高山、像流水 它是法 最微細最微細的微塵 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觀到顯色或者是形色達到極微 這個極微也是一種法 那思想的 像受 像受心所 像想心所 這個一種思想的 也是一種法 我們的心識活動 就是八個識也是法 所以這個法的範圍是 非常廣包括一切 想得到的一切 說的出來的一切 甚至於你即使說不出來的 還是世間或是出世間的法 這個法它的定義 就是能夠軌生物解 能夠任持自性的 什麼意思 就是說 每一種法它自己本身 都有它自己的特性 也就是說 從它的定義上來說 都有它的每一種的特性存在 這個每一種法的它的特性 它能夠保有它自己本身的特性 就是任特自性 任持任就是非常堅著的 來保有持 就是保持 保有它自己的特性 所以是心法有心法的特性 是色法有色法的特性 是形色有形色的特性 是顯色也有顯色的特性 它每一種法 都保有它自己的特性 再來這個特性不會變 再來就是軌生物解 軌就是鐵軌 就是一個標準 生就是讓他人 由這個標準來引生這個物解 就是說我們對於這一法的了解 像水 水它就是溼潤的 它走到哪裡 它放到哪裡 它就是溼潤 雖然變成固體了 雖然變成液體了 它這種溼潤的特性不變 所以我們對這個水的認識 只要是有這麼一點潮溼 這麼一點點的會 所謂的就是滋潤 你就知道這個就是有水 像這個走到哪個地方都相同 所以我們對水的特性 你就能夠了解 軌生物解 我們就尋著這一個標準 你去對它的一種認識 所以每一種法它的特性 都是不會變的 你是心法 心法有了別作用 所以只要是有了別作用的 你就知道這個就是屬於心法 就是你的思想 只要是物質性的東西 物質性的東西 必然是第一個是物質的 你二個它就是有障礙的 第三個一定會變壞的 以這樣子去了解 它在哪一個方位 哪一種形狀顯現都是一樣 所以我們前面的 五十一個心所法 你看都有把它的定義 講出來了解 所以只要是符合它的定義的 你就知道這個就是什麼法 每一種法它也是一樣的 是無我 每一種法也是沒有它的主宰性 也沒有它的永遠不變的 這樣的一種法性 不可能 因為世間的一切法 既然都是因緣所組合的 所組合的一切法 因緣必然有離散的時候 因緣必然有壞的時候 所以一切法 也同樣的沒有主宰性 一切法也一樣的 沒有一 永遠不變的特性 沒有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法無我 它沒有這種很殊性的 這種特性存在 所以它也沒有那種自在意 沒有那種很自在 我要怎麼樣就可以變成怎麼樣 不可能 這個法無我 法的本身既然就是沒有主宰性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法無我 緣生的一切法 都是沒有實我性的 緣生的一切法 皆是無常性的 所以我們就說 一切法皆是空性 一切法皆是無實性 一切法皆無自在意 以這樣子的 定義的立場裡面來了解 一切法都是無實體性的 像這個就是我們一般 我們所談到法無我了 在以我們最後 就是有一個二執的表解 用這個圖表來做一個了解裡面 二執就是 一個就是我執 一個就是法執 我執就是執著五蘊為我 這個五蘊不是指的 色受想形識的這個五蘊的本身 而是五蘊和合的一個生命體 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 我們這個身體就叫做五蘊身 所以這個我執 就是執著五蘊身 以我就是我的 這個執我的妄見 就會引生一切的煩惱 就是我們在上一節所說的 就會有自體愛 就會有境界愛 就會有我愛、我所愛 就會由此引生種種煩惱 這個煩惱我們就稱之為煩惱障 為什麼 因為就會起貪 就會起瞋、起、愚痴 最主要的這個貪跟瞋當中 順我者 我滿意的你就會貪染它 就會想要據為己有 想要佔為是自己的 但是如果不順我意的 如果不如我所要求的 我們就會起瞋恨心 因為起了瞋恨心 說不定就會執障的種種行為 就會不只是罵而且會打 甚至於讓對方受傷 甚至於讓對方的生命 也受到威脅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煩惱障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貪瞋痴慢疑二見的 這些根本煩惱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起了懷疑 起了忌妒了 甚至於自己 有比別人殊勝的這一點 你就會起了憍慢 看不起別人甚至於傷害別人 都有可能的 就是你以我們五蘊 假和合的一個生命體 的一種作用性 妄執以為有一個長 有一個依 有一個主宰 有一個自在的一個我的存在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我執了 那什麼是法執 就是執著五蘊法 每一法的特性都是實有性的 執著色是實有 執著受蘊是實有 或者執著想行識蘊為實我 像認為它們都是實實在在 存在於世間的 像這樣子妄執這個一切法 由他的實有性 這個就稱之為法執了 這個法執表示說 你的認知不正確 你的認知有錯誤 你的了解是不正確的 這個就稱之為法執了 對於這一法的認知、了解 是錯誤性的 所以這一種 你的不知、你的不了解 我們就稱之為所之障 這個所之障就是 我們在前面講根本煩惱的時候 不正見裡面 所包含的五種 也就是說身見、邊見 邪見、見取見 還有戒禁取見的五種 這五種就是因為你的見解錯誤 你的認知錯誤 所以稱之為無正見 也就是所知對象的一種錯誤性 障礙了我們對於法 真正的理解 所以稱之為所知障 這個就是法執 就是對於每一種法 最重於的 就是對於五蘊的 這種認為是實有 根據我們所謂的聲聞乘 和菩薩乘的比較 也就是大乘與小乘的比較來說 阿羅漢他們對於五蘊身 的這個生命體 他是色受想形識 所組合而成的 所以我們這個生命體它是無常 無常固苦 苦固無我 這樣子的了解 對他們來說沒問題 所以阿羅漢他可以斷我執 這個生命體 他就是一種幻有的 他是不真實的 他可以了解 但是一切的假法 既然是五蘊和合 這個五蘊的各個法 必然一定是實有 因為由真才能夠起幻 如果說連這個五蘊本身 都是幻有的 都是假有的 假有的怎麼還可以再起作用 它們沒有辦法去理解 所以小乘的阿羅漢 或者我們所謂的 聲聞乘的修行者 他們是認為 五蘊必然有它的實有性 有實有性以假而起 就是以真法而 經過和合而起假法的幻有 這個五蘊一定是真的法 實有性的法 所以阿羅漢只有斷我執 不斷法執的 他們這個法執還是存在著 尤其對於色受想形識 尤其是對後面四種的 那種執著性還是存在的 所以聲聞乘的修行者 只有斷我執不斷法執 但是菩薩乘 境界上那就是比較廣泛的 比較深刻了 所以不只是斷我執 還必須斷法執 才能夠達到真正的 究竟解脫的境界 所以我們也有談到說 小乘要迴小向大 迴小向大 它不只是說發心的不同而已 聲聞乘它是發得出離心 我要快一點脫離三界 我不要在這個三界火宅裡面 在這個地方生活了 在這個地方輪迴了 我要快一點超越三界 得到世間真的解脫 所以他的發心 他的最初的發心就是出離心 這個斷我執就可以完成 但是菩薩不只是 要快一點脫離三界 還必須要度一切眾生 我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面 就是這麼受苦了 我要快一點脫離 看到了其他的眾生 還在這個地方輪迴 感覺到也是需要人來幫忙他們 來救濟他們 所以我自己本身要快一點來學 那我也要想方法來幫助他們 我自己走的時候 也能夠帶著他們一起走 那也就是說 我自己得解脫 我也希望一切眾生 也都能夠得解脫 就如同釋迦牟尼佛他所說的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所以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腳步走 你們只要跟著我的方法來修行 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解脫的 這個就是叫做菩提心 我自己要得到覺悟 我也希望一切眾生 都能夠得到覺悟 我自己能夠脫離三界 能夠得到解脫 我也希望一切眾生 同樣的脫離三界 同樣得到解脫 那這樣子 他的時間就會比較長 不只是我自己快點學就夠了 我還要教到他們都聽的懂 教到他們也會 跟著我一樣的來學 花在人間花在世間的時間 就要很長遠很長久 所以為什麼菩薩修行 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 因為除了自度之外還要度人 除了自己能夠成就之外 還要來成就他人 所以菩薩的修行就是說 不只是我執的部份要斷除 就是世間一切萬法的 那種執著性都要斷除掉 才能夠真正的究竟得解脫 迴小向大的阿羅漢 出離心的部份 他現在已經懂得要發菩提心 斷煩惱的部份還要再加強 因為我執的部份他已經斷除了 現在就要來加強斷法執 所以在修行上面來說的話 就是因為方式的不同 你所必須要學習的 範圍當然也會不同 尤其是修菩薩行的 你所要修的那就更多了 我們稱之為八萬四千法門 無量無數的法門你都要學 學了你才有辦法 來教導眾生 所以菩薩是斷我執之外 還要斷法執 迴小向大的阿羅漢 他現在已經發菩提心 要來學菩薩行了 他還要再繼續的 再來斷這個法執 才能夠成就佛果位 所以斷了煩惱障 還要斷所知障 但是這兩種的煩惱 在前面也談到過了 就是說不正見的五種所知障 是比較好斷 因為這個是一種觀念的問題 一種思想的問題 而這種思想 如果你有辦法去接受 聖人的指導的話 觀念就可以馬上改變過來了 你的行為就可以馬上有所轉換 這個比較好斷 所以所知障也就是五見 這個是利使 稱之為五利使 就是五種容易斷的煩惱 但是煩惱障那就不一樣了 煩惱障是很不好斷的 貪瞋痴慢疑 這個都是不容易斷除 你雖然知道了 習氣還是存在 像這個你明明知道說 貪心不可以 貪愛不可以 但是境界現前的時候 你還是會起貪愛 認為說瞋恚是不好的一種個性 容易發脾氣是不好的個性 但是明明知道 境界現前的時候 你還是發脾氣了 所以不容易斷 他的習氣 還是存在在我們的八識田中 所以這個是不容易斷的 一種煩惱性 接下來還有一個 叫做二執之生起 有俱生起與分別起的二種 我執跟法執 我們在經論當中它有談到 各有俱生起的 也各有分別起的 我執它有俱生起 什麼叫做俱生起 也是先天性的 與生俱來的 所以既然是與生俱來 就代表的是我們過去世 的習氣而引生 就夙世 夙世就是過去世 你過去世就有這種習氣存在 到了我們這一生當中的時候 這個習氣還是不容易斷 所以你一出生 就有這樣子的個性 這個叫做俱生起的我執 還有一種叫做分別起的 什麼是分別起 也代表是後天的 什麼是後天 就是你出生之後 透過學師 透過學師為而引生的 所謂的學師就是 引導你不正確思想的師長 就是你的老師 老師的引導錯誤 或者學師為 就是你自己本身在想的時候 就是想錯了 你應該要如此的認識它 你卻不是 你有你自己另外不同的角度 來認知這件事情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後天的 是透過以後的學習 透過以後你的生活背景 而有不正確的一種了解 像這個稱之為分別起 分別就是了別就是認知 透過人家教導的認知 透過你不正確思維的認知 而引生的 我執是如此 法執也是一樣 同樣的有俱生起的 同樣有分別起的 這個俱生起的我執 根據我們的成唯識論裡面 它的解釋 它說就是因為無始以來 第六識還有第十識 這兩個心識它就是虛妄薰習 什麼叫做虛妄 虛妄當然就是不正確 錯誤 薰習就是一而再 再而三的 一種動作行為 就是我們所謂的一種習慣性 習慣如此做 一種不正確的 一種學習的情況之下 由於內在的因力 就是你自己本身 恆於身根俱齊 身根就是我們 有了五蘊身之後 那你就會跟著他引生的 所以就不必要等待邪教 也不必要等待邪思惟 你就可以任蘊自然而生起 那代表著說 你第六識、第七識 在過去世的時候 因為不正確的認知 不正確的了解 不正確的反覆動作的行為 讓我們這一生一出生的時候 就俱有這樣的思維 或這樣子的一種動作 像這個不必要人家教的 自然會的 自然有的 那我們現在 如果看一些小孩子 剛出生的小孩子 有的就很乖巧 有的就是很會哭很會鬧 有的一兩歲就很會講話 有的到了五六歲 還不一定能夠懂得那麼多 像這個都是 還沒有教他 他就本俱有的 那樣子的一種習性 像這樣的俱生的我執當中 又再分兩種 一種就是像第七識緣第八識 執著有一個實實在在的 一個我的存在 像這個我們稱之為 常相續的俱生我執 像第六識 因為第六識它本身 還是五無心血 雖然他會執著我們這個五蘊身 起一個我的錯覺 但是他有的時候還會停頓 就是說他如果入於無想定 或入於滅盡定 或所睡覺睡的很少 熟到叫不醒的情況之下 或者是暈倒了昏厥了 像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的時候 這個我執就會暫停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 會有一種間斷性的俱生我執 尤其是生到無想天的 這個果報 天上的天人 他在五百世的生命當中 五百年 五百劫的生命當中的話 他就是不起我執相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第六識在五無心位的時候 會暫停 不起我執 這個叫做有間斷的俱生我執 所以第七世是常相續的 第六識是有間斷性的 因為它有五無心位的關係 像這兩種俱生我執 他是很微細的 有時候會不容易斷 因為是俱生起的 必須要修什麼呢 要修很殊勝的生空觀 也就是我空觀 才能夠斷除 另外一種就是分別起的我執 既然叫做分別 就是認知 就是有人教導的 所以這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 是後天學習的 這種後天學習 一定要藉著外教的教導 或者師長的教導 或者你自己本身 內心裡面的認知、了解 所以有的時候我們都說 一定要親近善知識 要有人跟你引導 你才能夠走正確的 修行道才能夠達到真正的解脫 有的人會說我自己看書就好了 你自己看書當然是可以 尤其是我們現在 大部份的人 義務教育到國中沒問題 現在讀到大學畢業的人 是沒問題 大部份都可以 所以我們在這個 文字般若方面來講的話 必竟是有這麼一個基礎 但是文字的解脫 很多都是提一個重點而已 其他的就沒有解釋到 因為提一個重點 其他的沒有解釋到 你的了解是不是就能夠掌握到 這句話的主題在講什麼 不容易懂 像我們這一本成唯識論 為什麼會有這本成唯識論 就是因為唯識三十頌 世親菩薩他只有三十頌 非常簡單扼要的 把唯識的義理講出來 卻有很多人的解釋 都是不相同的 流傳下來的 比較有名的 我們稱之為十大論師的解釋 十大論師的解釋 就代表著 有很多的觀念、觀點 十個人所講的都是不一樣 那你要親近哪一位才對 以我們的唯識學也是如此 從我們的佛教跟其他宗教 跟其他的學術研究 跟其他的哲理 那差別更多了 所以如果沒有 親近善知識的引導的話 很容易起邪分別 就是不正確的了知 不正確的了解 那你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越做就是越錯誤 越做就是越離譜 所以這個分別我執 就是因為有 不正確的人的導 或者你自己本身 自己看了之後 自己不正確的了別 這個稱之為邪分別 而這種邪分別 主要的就是只有第六意識 它所有 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 它必須自己從受蘊 從想蘊、從行蘊當中 去了知他的 一種心態的變化 我們的種種感受 我們的種種思考 甚至於還有內在的那種衝動力 要趨使我們 在身業方面 在語面方面 要如何的來做 像這個都是我們的意識 的一種活動狀態 除了它內心本身 能夠觀想 受蘊、想蘊跟行蘊之外 它還要配合 眼識來了知色塵 要配合耳識來了知聲塵 乃至於配合舌識 配合鼻識 配合身識 來了知外在的一切 所以我們的第六意識 它來緣取外境的範圍 可以說是最廣的 一方面觀察內心 一方面配合前五識 來認識外在的 色聲香味觸的一切法 那範圍多廣 但是你在這樣的了別過程當中 卻是錯誤的認識 這個就是我們稱之為 邪分別的一種我執 這個惟有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所認知的 為什麼是我執的部份 這邊講它有兩種 一種就是因為依於邪教 所說的五蘊相 而妄想紛飛有一個我 這個就如同宿論外道 或者是勝論外道 認為我們有一個神我 或者認為 我們有一個主宰的一個自性 不管是從神我來說 從自性來說 他們認為這個就是我 這個就是主宰 世間的一切就是由 此法而引生的 或如同印度的婆羅門教 認為世界就是 梵天所變化出來的 梵天所造作的 像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這樣子的我執現象 每一個眾生 都是俱有這個 實實在在的主宰性的 這個都是別人教的 或者看了外道的書而有的 所以像這樣子 認為有這個五蘊相 就是有一個我的存在 有一個主宰性的存在的 是別人教導我們的 這個就稱之為分別起的我執 但是如果說是因為從邪教 所說的影像當中 更不是實在的自我 只是他們所教導 這個所教導的跟前面的 所解說的有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剛才是 完全執著於五蘊相 而引生的這麼一個我體 現在這個是 沒有真正的我體 只是從他所教導的當中 反應到內心裡面的 一種影相的執著 剛才是實相的執著 就是有一個有神我 有一個梵我 或者有一個自性 這個就是實實在在的 有一個我的存在 現在所謂的影相 就是我們本身的 我哪裡的 我就是由大梵所生的 我們就稱之為小我 所以每一個眾生的小我 以後死了之後 會回歸到大我的境界 像這個就是 大梵引生的小我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影相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所以他們都認為 主體的五蘊是實實在在的 當然不正確 就是有十五蘊 所顯現出來的小我 也是有他的實自體的 這個也是不對 這種不正確的、不對的了知 我們就稱之為分別起的我執 第二種的這種當然是比較 形相的比較粗顯 就是容易斷 所以分別起的我執 在見道位的時候就可以斷除 也就是說證入初果的時候 他就可以斷除我執 達到無我這個空的境界 這個就是分別起我執 法執的部份同樣有兩種 一個是俱生起 一個是分別起 俱生起的法執也是一樣 由第七識跟第六識 就是過去的一種因力 從我們五蘊身 出生在這個世間以來 就本俱有的 這個第七識的 就是常相續的俱生法執 而第六識它就是 有間斷性的俱生我執 譬如說第七識執著第八識 有我 它對於第八識的見份 可以說它的緣取 是非常的深細 我們不容易斷 第六識它對於五蘊 對於六入 對於十八界 不知道也是心識所變現的 而就在這個五蘊六入 或者是十八界當中起執著了 這個就稱之為法執 就對於五蘊的 每一種法的執著 或者對於六入 就是眼根、耳根、鼻根 舌根、身根、意根 這個六入六根的一種執著 或者對於十八界 就是六根、六境、六識 總共是十八界的一種執著 每一種法的執著 我們稱之為法執 第六識所執著的 它就是因為間斷性的 一生當中都在執著 但是睡眠睡得很深沈的話 那就會間斷 昏倒過去的話就會間斷 無想定、滅盡定 還有無想天的 意識果報體的時候 它還是會間斷 另外一個就是分別起的法執 分別起的法執 最主有的只有第六意識才有的 這個第六意識才有 一種就是原小乘教法 所說的蘊處界的諸相 不知道它的假有無實 而意識就妄想分別 以為就是實有性 這個就是小乘 小乘它因為 對於五蘊所成的生命體 它當然可以破除 但是對於五蘊的各個法門 它卻是認為是實有性的 既然認為它是實有性的 當然就是不容易斷除 就會執著它 五蘊是如此 我們六入、十八界也是一樣 第二種就是緣取外道 所說的神我的影像 又說外道他們認為 神我、幻我或者是自性 他們就會引生有這個我的 這個小我 有這個小我 當然這個小我 它就是有實我所顯現 所以也不知道說 它是根本不可得的 我們的第六意識就會分別說 我有這麼一個生命體 我的生命體裡面的 每一種法都是實實在在有的 這個就是稱之為分別起的法執 這兩種法執 因為也就是希望分別起 形相也不是非常的粗顯 斷除也是很容易 分別起法執是容易的 所以容易的 入於見道位就可以斷 而俱生起的法執 一定要到初地以上 修道位的時候 要修殊勝的法空觀 它才有辦法斷除 所以你看法執 都要從菩薩位來說 一定要從初地以上 才能夠一步一步一步的 把這個俱捨的我執斷除 但是分別起的法執 因為粗顯容易斷 所以一進入見道位的時候 它就可以 以法空觀 就能夠把分別起的法執 給斷除掉 這比較簡單 所以有了上面 我們所知道的我法二執的存在 自然而然那就會有二種障礙 就是我們上面這個表格所說的 一種就是煩惱障 一種就是所知障 有二執、有二障 當然說起來 在我們的修學佛法道上 來說的話 就是非常大的一種絆腳石 就是一種障礙性的 對於我們要轉凡入聖來說的話 就受到種種的障礙 所以我們為了 想要在修學佛法裡面 好好的能夠順利 那就一定要斷除這個二執 就要斷除這個二障 二執、二障也一樣的 有一個圖表 煩惱障是不是由於 虛妄遍際所執的我 也就是我執而引生的 這個煩惱障本身 俱有發業潤生的作用 所以它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本 因為有情 有了這個煩惱障之後 它就會輪迴六道 它就會障礙涅槃 煩惱每一個眾生都是有的 貪瞋痴 慢疑 甚至於由此而引生的 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 大隨煩惱 這些都是 障礙我們來修學佛法 障礙我們能夠超凡入聖 所以這一種煩惱它這邊講 有發業潤生的作用 什麼叫做發業 就是引發我們的身口惡業 因為你有煩惱它起貪 或者因為你有煩惱起瞋 你就會為了自我 而去講話 或者是行為的動作 就會有 有漏的善也好 或者惡業也好 你就會去造作 你造作的有漏善 還只是凡夫的、世間的 或者你造作的惡業 那更是讓你墮到三惡道的 一個根本 所以就會怎樣 潤生 來生還會在世間裡面 是為人還是到天上去 還是到三惡道去 這個就有它的 這樣子的一種生命顯現出來 所以煩惱障它就變成是 生死流轉的根本 會讓我們在這個世間當中 生死死生的一直的輪迴不已 所以你只要有貪念 你只要有瞋恚心 你必然的就要輪迴到這個 六道之中 那我們現在開始修學佛法了 我們已經知道說 煩惱是障礙我們 而解脫的絆腳石 那我們是不是要快點 把你的貪念好好的斷除 把你的瞋恨心 好好的來減低、降低 對他人不要動不動就生氣 對他人也不要動不動就怒罵 這個就稱之為 瞋恚火能夠燒盡一切功德林 所有的功德都燒掉 所以這個是 我們要去注意、要去學習的 要起了一個動念的時候 就要想一想 我們一分鐘 或者是一秒鐘的反觀 要到這樣子必須真的做嗎 能夠再緩和一點再慈悲一點 再和氣一點 那是不是會更好 我們的善業 是不是能夠更增長 所以我們要得到涅槃 什麼是涅槃 就是寂滅的意思 就是能夠滅除一切的貪瞋痴 而達到極淨、輕安 安住的境界 像這一個就是得解脫了 所以你如果有煩惱障 你就不能夠證得涅槃的境界 第二個就所知障 由法執所起的 就是我人迷惑相續的 一個根本 因此迷惑而不知諸法實相 就會障菩提 菩提叫做覺 覺就是覺悟 要覺悟必然就是要有智慧 不正知或者所知障 就是你的認知上錯誤 就是智慧不足 所以有了所知障 必然的就會障礙菩提 障礙你的覺性 你就沒有辦法去悟到這些道理 你就沒有辦法去體悟 世間的真相 所以有所知障就會障礙菩提性 你的覺性就引發不出來 所以我們今天 因為從百法明門論當中 能夠了解到這麼多的問題 這個都是我們身心上面 每天每天都會去 行為、行動的 現在 由於我們自己本身的不自覺 由於我們自己本身的智慧不足 引生了煩惱障 引生了所知障 現在我們就必須要好好的 提起我們的覺性 好好的把我們內心的這些煩惱 能夠降到最低 從貪瞋痴的不引生 到對一切法的確實認識 尤其是緣生法的體悟 那更是要用心 你如果能夠如此的話 就一定 就可以得到涅槃的境界 就可以悟得菩提法 那就是說對世間的真相 你就能夠無所障礙的 了知它的真實性 了知它的真如法 了知一切法的本身寂滅性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空性 你都能夠有所了知 有所了解 像這個是我們讀了百法之後 能夠更認知於 更了解於 我們自己本身的起心動念 前面所談到的這麼多 那你有沒有去反觀一下 你自己有沒有辦法 去自己體悟 尤其已經很長的一段時間來了 希望說大家 能夠好好的從這個百法的 一切法當中反觀自心 反觀自己的行為 我要如何放下再放下 能夠不要太過於執著性裡面 斷除我們的一切煩惱 證得解脫自在的寂滅樂 這個是我們讀佛法的用意 超凡入聖 證得解脫 得到清涼 這個都是我們的目標 都是我們的目的 所以佛陀說 眾生皆有佛性 眾生皆可成佛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 可以得到這樣子的境界的 希望大家能夠用心 能夠反觀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