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3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再繼續的來研究 大乘百法明門論的義理 佛法是無量無邊 浩瀚無窮 祖師們就非常的用心 把它列出一些名數 百法明門論 雖然是一百法 但是它的根源-它的源頭 是瑜伽師地論-本地份裡面所節錄出來的 那也就是說 在瑜伽師地論的本地份裡面 所談到的-世間一切法的法相 有六百六十法 六百六十 這麼多要去研究-當然是很費心 現在是世親菩薩很慈悲的 就提綱挈領的-找出一百法出來 讓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弟子 在初學的階段 能夠好好的-打穩這個基礎 所以這個一百法 我們就把它分為五大類 所以經常會說五位百法 這個五位百法呢-我們給它分 我們來了解 不外於心法、色法-跟非色非心法三種 心法的部份呢 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心王有八種 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還有末那識、阿賴耶識 這個就稱之為心王 八個 另外和這個心王相應的-就是心所法 心所法就有五十一個 五十一個心所法呢 我們也是給它分為幾大類 比如說是遍行法-有五個 別境法也有五個 那麼善法 純都是善的-這個善法就有十一個 稱之為十一善 平常我們會說身口意三業 稱之為十善業道 這個十善業道呢 是代表著我們的身業、語業-跟意業的一種行為活動 這個地方談到的是-我們的內心的起心動念 跟我們的心王相應的-這個法稱之為心所法 這個心所法就有十一個 所以稱之為十一善 我們既然是凡夫眾生-煩惱重重 這個煩惱我們分為兩大類 一個就稱之為根本煩惱 這個就有六個 還有有二十個的隨煩惱 也就是有根本煩惱-所引生出來的枝末 我們稱之為隨 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引生的 在他的相應的範圍 在他所起的作用的 那種深或者是淺-或者是影響力的粗或細 我們分為三種 所以有小隨煩惱十個 中隨煩惱兩個 大隨煩惱就有八個 那麼加起來-就是二十個隨煩惱 另外還有一個四不定法 不定是什麼不定呢 不定是善,不定是惡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這個法的本身-是非善非惡的 沒有辦法說它是善的-還是惡的 那你要怎麼樣來區分-它是善還是惡呢 就看它當時的影響力 那我們平常都是以睡覺-以睡眠來做例子 晚上的睡覺是正常的 為了要讓我們白天-已經就是疲勞的身心 能夠讓他恢復過來 明天早上又可以再衝刺 那麼像這樣子的一種睡眠-就是善的 甚至於我們一般-還有午休的習慣 這個午休的習慣呢 就是說因為早上早起 或者是晚上-你的工作量也很多 中間有一個休息時間 那麼像這個午休時間-也是應該的 也是可以通融的 像這樣子的午休-就是正確的 就是偏屬於善的部份 但是不應該睡而睡 偷懶的睡 那就是不用功的睡 像這一種睡眠-我們就稱之為是惡的 就是屬於懈怠法 懈怠法對於我們修學佛法的-這種努力精進的 用功來說的話呢 這個就是屬於惡 因為你的善不生 反而讓你懶惰懈怠,逃避 懈怠又是-我們大隨煩惱之一 所以這樣子說起來的話-這個睡眠 晚上的睡是應該的 中午的午休也可以通融的 那其它的時間呢 你逃避工作 逃避你的應該要去努力的 種種的那種行為 這種打瞌睡-這個都是屬於惡的 所以像這樣子來說 我們的不定心所法就有四種 像這樣子說起來呢 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 六個根本煩惱 二十個隨煩惱 四個不定心所法 加起來稱之為-五十一個心所法 好了,心王有八個 心所法有五十一個 再來就是色法 色法有十一種 這種十一種色法 它包括的範圍-就是非常的大 就是包括了-我們的眼根到身根 或者是色境一直到觸境 乃至於就是我們所謂的-法處所攝色 那麼有五種的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那麼五種所相對的境界 色、聲、香、味、觸-五種 這個五種再加上一個-法處所攝色 加起來就是十一種色法 像這樣子色法的範圍-就是最廣的 如果是說眼識 依眼根所對的色塵 所對的這個色境-它也是色 那麼這個色的範圍 就是只有針對著眼根來說的 針對的眼識-緣取的對象來說 那麼像這樣子的這種色境 那範圍就比較小了 所以這個色有十一種色法 這個也是我們的-五位百法的第三個 第四個呢-就是不相應行法 這個不相應行法-總共有二十四個 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叫做不與心相應 剛才的五十一個心所法 就是與心相應的法 但是現在的二十四個-就是不與心相應 不與心相應-又要依於心依於色而引生 那也就是說-它必須要借重於心王 借重於心所法 借重於色法 它們的和合因緣當中-而引生的作用 所以它本身就是非色非心 但是又必須-依於色依於心而起作用 那麼這四大類 我們又稱之為有為法 有所作為的法 有所作為就表示說-它一定要有所活動 那麼這種活動呢 有活動就必須要借因緣 借因緣就必然是無常 是無常那必然是假法 所以我們前面-所談的這四大類 就稱之為有為法 就是有漏法 就是我們凡夫眾生的-一切舉止動作 第五大類呢-稱之為無為法 這無為法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一種境界 這種境界無為法就有六種 所以五位百法呢 從心王、心所法 還有色法、不相應行法-跟無為法 包括了色心 包括了有為無為 包括了有漏無漏 代表著世間的 這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總共 你如果對這個百法-有所了知的話 那麼你再進一步的 要來認識其它的-一些法性法相 都有這個基礎存在了 所以像這個我們在課本裡邊 會給它附上這麼一個圖表 這個圖表-大家先把它看了一遍 看了一遍內心裡面 就知道說這個五位百法-下面的每一行 像五遍行-就有作意、觸、受、想、思 五別境就有-欲、勝解、念、定慧 一直到無為法呢 就有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 不動滅無為、想受滅無為 乃至於真如無為 那麼像這一個呢 就是我們這一門課程-要來研究要來了解的 了解裡面每一法 每一種法-都要去記得它的定義 記得它的作用 記得它是怎麼引生的 對於我們往後的動作行為-有什麼影響力 再來反觀我們自己 我每天的起心動念 符不符合這一些呢 如果都符合善的 那要慶幸自己-我還懂得來修善 如果是符合煩惱的 那你就要快點來求懺悔 甚至快一點來 就是好好的-改正一下自己的心念 改正一下自己的行為 我們佛法叫做斷惡修善 所以一些惡法 不善的行為、不善的動念 都要快點把它去除掉 所以讀佛法、讀佛經 了解佛理的好處 就是懂得如何來反省自己 經常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 開口一講話-經常都不經過大腦 不經過大腦講-出來之後才一直的在後悔 後悔又不好意思-來跟對方就是求懺悔 來跟他說請對方原諒 甚至於還惱羞成怒 旁邊的人又不敢講你 你自己又惱羞成怒 又沒有這個勇氣-來承認自己的錯誤 如此慢慢慢慢的 你的人緣-就是會越來越不好 越來越沒有人緣 做什麼事情-就會越來越多的障礙 那麼我們佛教都是很重視-人群之間的和合性 從我們出家眾裡面六合僧團 一直到我們佛教界的七眾 從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 還有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 七眾弟子都要達到和合 佛法才能夠興盛 我們的佛理-才有辦法推廣出來 現在要靠什麼 靠你平常-如何懂得來反省自己 自己的立場把他站穩 自己的立場把他做好 那你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崗位上的職業、職務 乃至於能夠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 慢慢的把自己的歡喜心 把自己的心得-能夠分享給大眾 其它的人也能夠-來根據我們的 所謂的成功的這一條道路 來多薰習、多學習 錯誤會越來越少 而且我們有好的模範 來給大家做一種學習的對象 大家都是歡歡喜喜的 大家都是高高興興的 錯誤的機率就會越來越低 那麼像這種狀況呢 就變成是 我們這個團體-就是越來越興盛 越來越堅定 尤其對三寶的信心 那更是不會受到破壞 所以我們懂得這個佛理 懂得這個五位百法 最重要最重要的 就是要懂得來反觀自心 反觀自己 所以每天晚上-我們的晚課裡面 在三皈依之前都會有念一句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今天又過去了 日子又過了一天 那應該怎麼樣呢 應該當勤精進 我們一定要很努力-要很用功 甚至於就是慎勿放逸 怎麼樣不放逸-就是不可以作惡的 不可以作惡的事情 那麼多多的-朝於善的方面來努力 這個就是-我們不管是出家弟子 或者是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都一樣的 好好的來反觀自心 好好的提昇自己的-本來的法性 能夠好好的跟佛陀 朝他的方向來努力 達到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的境界 所以讀這個五位百法-就是有這麼一個好處 會反省自己 會改變自己 甚至於我們的人緣-會越來越寬廣 以後做起事情來-就越來越順心 這個就是我們這個圖表 大家有空的時候-多多把它給看 現在我們就繼續的-來進入我們本文的內容 我們本文的標題-就是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對於印度人 他們學習的-這種精神來說的話 他們這個文字學-可以說是非常的嚴謹 所以每一個字每一個字-每一個字 他們都一定要-徹底的去研究 而且要很徹底的去了解 所以他們每一個法相-就是每一個名相 都有它的定義存在 性相用都非常的分明 所以我們下面的五位百法-也是一樣 每一個法-都有它的定義存在 就是它的法性存在 都有它的作用存在 像這個我們也是 能夠讀到哪裡的時候-把它給了解到哪裡 往後在運用上 以後再看到其它的佛書 再看到其它的佛經的時候 你會更踏實的 對這個經義的內容-能夠更清楚的來了解 來掌握 甚至於得到這種契證 就是內心真真實實的 踏踏實實的來了解-佛陀在講的什麼義理 大乘百法明門論 這個大 當然大是針對者小來說的 有大就有小 有小就有大 有一個-就是相互之間的比較 那麼乘 這個讀做ㄕㄥˋ 乘這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帝王 皇帝他一定-就是擁有多少的兵力 那麼四匹馬拉的這個戰車 裡面裝了多少的武器 所以四匹馬拉的戰車 這個就稱之為乘 這個乘裡面就代表著 你這個車子的大小 大的車子,大的戰車 就稱為大乘 小的戰車-那就稱之為小乘 那麼這樣子的一種比對來說 大車是大乘-小車就是小乘 古時候的帝王 從我們的皇帝 就是我們的皇帝本身 一直到公、侯、伯、子、男 每一個階層-所擁有的兵力有多少 都是以幾乘-來給它做說明的 我們佛教-就有分大乘跟小乘 那你就知道說 大乘當然就大車子 大車子載的人多-載的東西多 小乘就是載的東西少 載的人也少 像我們現在的腳踏車-就是自己一個 甚至於有時候-我還可以載一個人 那還是很有限 摩托車你說我是一個 我可以載兩個 最多載個三個吧 這個是違規的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 就是方便的時候 就是順道的載一程 那也是只能夠幾個人 而且非常的辛苦來坐這個 乘坐這個摩托車 那麼小轎車 大的旅行車 再來我們稱之為-就是大的公共汽車 或者遊覽車 像這樣子一直 就是說有他的比較 有比較就代表者-你的大小就不一樣了 那麼我們的佛教說小乘 當然就說明 就是在於自己的修行-裡面來說的話 他是只有發出離心 我就快一點出離三界 我要快一點出離三界的時候 就是只有顧著自己 我要快一點走 我要快一點達到解脫的境界 從初果、二果、三果-到四果的阿羅漢 哇-我能夠來得到阿羅漢的時候 真的是-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了 那像這樣子的一種高興 就是說自己 以後有沒有這個機會-再來度別人呢 那就要看機緣了 有這個機緣的話-當然是可以 沒有這個機緣的話 我自己快點-得解脫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就說 阿羅漢是聲聞乘 但是在大小之對比裡面來說 也就是說以聲聞乘跟菩薩乘 他們的對比來講的話-他就是屬於小乘的 因為比較偏重於-自己的努力、修學 證得解脫 那麼大乘就是大車 大車的話-不但說自己可以乘坐 又可以載他人 自己可以乘坐-又可以載他人 我們說這個就是菩薩 菩薩的發心叫做菩提心 菩提心-菩提就是覺,覺悟 他自己本身希望說-我要快一點得到覺悟 我要快一點得到解脫 但是不是只有我自己一個 20'59 我還希望說 大家跟我在-這樣一個世間裡邊 每一個人都能夠-跟著我一樣的來修學 來得到解脫 所以大乘菩薩就是說 自己未得道 就在自利的當下-又要來利他 又要來度眾生 所以菩薩就必須-向上要來學習 向下要來弘法 所以稱之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一方面來學習-一方面來教導他人 佛陀的境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追求的最高的解脫 我也希望能夠這樣 但是看到別人 還是在煩惱當中 痛苦當中 希望有人能夠-助他一臂之力的時候 我有這個能力 我就能夠幫肋他 助他一把 所以一方面自己努力 一方面來幫助眾生 自利,利他 同時進行 自己本身能夠走多少的路 也能夠帶著一般的眾生-陪著一般的眾生 能夠走多少的路 甚至於地藏菩薩-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還要讓你們先走 讓你們先得到解脫 我最後才來得解脫 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未成道 我也不能夠成道 那麼像這樣子的願力-你看有多大 心胸有多寬廣 所以發菩提心 一定要有上弘下化的-這種心願才可以 自己還在受苦沒有關係 希望說一般的人 其他的學佛弟子-都能夠得到解脫 所以這個大乘就是說-心胸很寬廣 很有慈悲心 很有願力 他自己本身要得到解脫 也能夠帶動其他的人-來得到解脫 所以叫做大乘 猶如同一部非常大的車子 能夠載很多的人-同時到達目的地 我們這一部百法明門論-它是屬於大乘的 所以世親菩薩-不但說他自己 能夠了解這樣子的道理 也希望我們現在 就是說來研究這一本-百法明門論的每一個人 也都能夠來得到成佛的境界 得到解脫的境界 所以我們就每一個人-要提起精神來 好好的來給它研究一下 百,就是一個數目字 從一、二、三、四-一直到十 一直到百、千、萬 這一個數目字當中 我們這裡就是到一百 這是一百 那麼法呢 法-我們可以從兩個意思來講 以我們中國人來講的法 就是一般的事事物物 什麼東西、什麼東西 什麼東西 我們的白話叫做東西 拿那個東西過來 這個東西給你 那麼這個東西 這兩個字就代表著-我要講的內容 我現在拿花給你 把這個東西拿過去放好 就知道這個花 如果我說-把那個東西拿過來 就是把那個桶子拿過來 把那個椅子拿過來 所以這個東西二個字 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法 法就是東西 東西就是法 或者叫做一切的事事物物 包括一切 但是如果專從我們的-佛學裡面來說的法 就是真理 就是真理 什麼真理呢 有世間的真理 有出世間的真理 所以這個法我們現在-就針對我們佛學來講的 就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 來了解世間的種種的-諸行的活動狀態 是色法的活動狀態 或者是心法的活動狀態 來了解一下 所以這個叫做-來了解世間法 另外還有了解-就是出世間法 超出、超脫於世間之上的 絕對的、畢竟的那種境界 那麼這個出世間的境界 我們就說是聖者的境界 就是無為的境界 就是無漏的境界 這樣子的一種境界裡面 我們要如何的來體悟 你要從文字上來了解的話-很不容易 雖然是不容易 但是無名而名之 他是沒有名字 也沒有辦法說出-他叫做什麼名字 但是我們世間法 還是要講出一個名字來-給他做說明 像這一個我們就叫做真如 叫做不動 叫做受想滅 像這個都是屬於出世間法 或者是無為法的內容 這一個我們也是-百法明門論裡面的 要研究的對象 所以世間法有多少呢 有九十四種 就是心法、心所法 還有色法、不相應心法 加起來就是有九十四種 出世間法 出世間法就是無為法 就是有六種 稱之為六無為 對這個法的了解 我們還有它的一個定義存在 它的定義就叫做 任持自性就是軌生物解 有這麼一個定義存在 任持自性的意思就是說 每一種法 不管是心法或者是心所法 或者是色法 或者是世間的哪一種法都好 每一種法都能夠任持自性 任持就是一直不變的-把持住它的特性 燈光它是會亮的 不管你拿到什麼地方去 它就是顯現它的亮 你叫他說不要亮 不可能 桌子它的自性 就是它能夠讓我們放東西 所以這個桌子-不管是大桌子小桌子 是圓桌子、是方形的桌子 你只要是一個桌子 有一個桌面的話 它走到哪裡-它都是可以讓你放東西的 任持它的自性不變 因為它能夠把持住它的特性 所以我們就能夠軌生物解 軌生,軌就是像鐵軌 就是說有一個標準 軌生就是以這個標準 我們能夠引生對它的了解 它就是桌子 所以只要說這邊有一張桌子 你就可以放東西上去 只要聽到說這燈光 你就知道這邊很暗 我要一把手電筒-我要一個五十燭光的 我要一個日光燈 你就會想到說-現在這麼暗的時候 我就需要一個燈光 燈光就是照亮 那麼像這樣子的話-你就能夠順著它的自性 因為它本身不會變 你就順著它的自性-你就去了解它 所以每一種法-都會把持住它的特性 我們就順著這個特性 這個標準性來認識它 這個叫什麼法 這個叫什麼法不會變的 像水有三態 你看水 水有三態現在是我們懂得 要不然我們就說這個是冰 這個是水、這個是蒸氣 那麼是水、是冰、是蒸氣 它是三種不同的形態 所以你如果不懂 沒有辦法-去理解它的本性的話 你就是三種的 但是我們知道它的體性 體性就是濕性 它的體性因為是濕 所以在常溫下就是水 如果給它燒開了-就變成水蒸氣 如果溫度把它下降 零度以下 它就結冰了 它是有變化的 有變動的 每一種法我們就說-它是不會變動的 它的本體性不會變動 那麼冰水跟水蒸氣-它的體性也是沒有變的 體性就是潮濕 就是濕性 所以像這個就是-我們佛法裡邊 只要講到法這麼一個字 它所包括的就是每一種東西 不管是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 講到一剎那間的心事變化 這個也是一種法-為什麼 它就是心法 看到花、看到桌子-看到書本 看到燈光 這個也是法 這個是什麼 這個是色法 他在生氣了 他在高興了 這個也是法 什麼法-這個就是我們所謂 所講的受 受,就是感受 這個受-在我們的五位百法裡面 它是屬於心所法 我們讀過五? 心經裡面的五蘊皆空的五蘊 五蘊裡面他是受蘊 所以它也是-五蘊就是五種法 也是五法之一 從我們的五位百法來看的話 他是屬於心所法之一 也是法 所以你的高興不高興 這個是心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 這也是法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凡夫的喜怒哀樂 所以這個法可以說-指的事事物物 看到經典裡面-有講到這個法的時候 你就必須要能夠從頭到尾的-來給連貫起來 它這邊所講的法-到底是指的總名的法 還是個別的法 它是指的有漏法 還是指的無漏法 還是指的心法 還是指的呢 色法 那你就必須要去懂得分辨 我們這個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就知道是大部的車子 就是菩薩的心行 百法就是有一個數目字 是一百個法相 一百個我們要去了解的-這個道理 世間的道理-跟出世間的道理 那麼明呢 明 我們都知道明就是智慧 人要求聰明 你就是代表你要求智慧 所以這個明就是智慧的意思 這個智慧要來了解什麼呢 當然就是要來了解-我們這個論典 你要了解論典-必然要有一個通過的一條 一個沒有障礙的一個對象 那麼這個沒有障礙的對象 我們就稱之為門 能夠無障礙的去了解它 能夠無障礙的去體會它 所以這一個門 就是我們要去-了解外在的境界 那麼要去了解-這個外在的境界 所了解的外在境界是什麼 就是這個一百法 就是這一百法 再來就是論 論就是論典 我們都會講三藏 三藏有經藏、律藏-還有論藏 經律論三藏 經是佛陀所講的義理 如果再詳細的說呢 經是五人說 有五種人可以講經 但是我們現在-所流傳下來的經典 我們都認為就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 或者是釋迦牟尼佛他自己 親自跟你來印證的 你們兩個人所講的法 或二個佛弟子所講的法 對,正確的 那麼佛陀跟你認證-說是正確的 這個也代表著佛陀-他能夠體認你 講的道理是符合世間的真理 所以這個法留下來 也是代表著就是佛陀所說 我們的阿含經裡面 有很多的經文 都是佛弟子相互討論的 佛弟子相互討論 討論好了之後-不是就結束了 討論好了之後 他們這一群人 就一直還要到 全部都到佛陀的面前-稟告給佛陀知道 我們怎麼樣的因緣裡面 是什麼人,有什麼問題 在什麼時間 大家就是來請教這些問題 什麼人回答-回答什麼意思 請佛陀給我們做一個印證 說我們講的這樣子的問-跟這樣子的答 正不正確呢 正確的-佛陀認為就是這個樣子 就順著他們剛才所講的內容 再從新的再講一遍 來印證說這個就是佛陀-也是這麼的說 這麼樣子的認為 但是如果是講錯了 或者講的有所偏差、偏離了 佛陀就會再從新的加以糾正 糾正的就是正確的 剛才所講的錯誤的 錯誤的沒有關係 佛陀重新的把正確的再講一遍 弟子們再從新的-重覆一遍 來說這些正確的道理 所以我們的佛經 認為都是佛陀所說 那麼戒律我們都知道 在家有皈戒 叫做三皈五戒 甚至於還有在家的菩薩戒 還有想要-過出家生活的八關齋戒 乃至於跟隨在佛陀身邊-想要學習的出家戒 這個戒法就是說 我們在親近佛陀之後 我們自己的身心行為-如何來做一種約束 不能夠再像以前一樣的 就是威儀不端莊 在團體當中 有沒有辦法去體會到-他人的這種體會 就做出很不威儀的 甚至於擾亂的種種行為 讓大家道心道念-沒有辦法安靜下來 我們有一句話說 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所以我們在這個團體裡面 我一進入這個團體 我不可以來擾亂-這個團體的安靜 每一個人一進來-都是為了修行 每一個人一進來-都是為了要斷煩惱 所以有關於-是非煩惱的一些話語 我們都盡量的不要去說 就是因為有人因為煩惱現前 做了不對的、講了不對的 我們還要從旁來引導他 從旁的來勸導他 所講的都是好話 這樣子我們這個團體-才能夠清淨 每一個人在這團體裡面-要修行才能夠 能夠清清淨淨的 安安靜靜的-來真正的體悟佛理 所以我們在這個團體裡面-就有一種約束力 這個約束力-就是我們所謂的戒律 那麼如果以白話來講的話-就是規矩 就是規則 我們國家來講的話就是法律 每一個人要遵守這個法律 法律之下人人都可以自由的 人人都是平等的 同樣的道理 你如果把這個約束力 約束在於善的-這種行為之中的話 那你也不會說-受到什麼樣子的束縛 也不會 所以有一些人都認為說 我拜佛就好了-我不要受戒 受了戒之後-要被戒條綁住了 都很不自由 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因為所有的戒法裡面 最主要就是出家的戒-是好幾百條 不管說是三百多條也好 不管說是二百五十條也好 不管說是五百條也好 最根本的還是五戒 都是一樣的 還是五戒 殺生,重點是殺人 你會殺人嗎 法律上准許你殺人嗎 還是不行 所以你只要不殺人的話 我還是過的很自在 你會因為受戒就不自在了嗎 那你說我要吃葷呀 那殺生戒裡面-就是不可以吃葷 這個是我們佛教的慈悲心 如果你現在學佛了 你已經皈依了 那你想不想發慈悲心呢 如果你不想發慈悲心的話 你學佛就沒有意義 那你為了要發慈悲心 當然就是慢慢的 不強迫性 但是你要提醒自己-我是佛弟子 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 因為佛陀經常講要愛護眾生 所以很多的人來布施 雖然還是有葷的 但是大部份都知道-佛陀他是愛護眾生的 所以布施的東西也有很多 就是-不是葷的東西 所以你因為慈悲心 因為學佛-學的過一段時間之後 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 能夠從自己的內心裡面 慢慢來改變對眾生的愛護 從自己的寵物開始 慢慢的擴展到一切眾生 你的寵物你都很愛護了 在我們鄉下裡面有很多的 就是一些師姑 那麼一些就是女眾-家庭主婦 就是說自己本身-就養了一些雞 母雞生小雞 本來剛剛吃蛋的時候-沒有問題 到了生小雞出來的時候 媽媽又把小雞 又把牠扶養到又變成大雞了 他就會說-我真的很不忍心殺牠 我都把牠當做-我的兒女一樣的看待 所以不但不吃牠 就是那個雞死了 他也哭了好幾天 也是把牠給埋葬起來 甚至於把牠給火化了 那麼現在-以及目前這幾年來說的話 因為狗的寵物-去進塔的還很多 把牠當做一個-做就人一樣的平等看待 不但還要跟牠 死了之後還要給牠化妝 還要給牠火葬 甚至於還要進塔 一樣要給牠做功德 這一方面-我們當然也不是要 就是說非常重視的 怎麼樣子的把牠-跟人一樣的這麼隆重 有的時候 我們對自己的父母親-都沒有那麼尊重 現在我們就說-以一個佛弟子的身份 佛弟子的身份裡面-我們要尊敬師長 要孝順父母 要友愛我們的親朋友好友 要愛護照顧我們的晚輩 這個是人之常情 一定要有的 在殺生這一條戒裡面-慢慢的來擴展 慢慢的葷的越吃越少 甚至於不吃 雖然你說我持了不殺生戒 但是在家的五戒的持戒 他是可以一次受一條的 這一次來受戒-就持某一條戒 一般來說的話 好像都是把殺生戒-都留到最後再來持 我先持什麼 我先持不邪婬戒 好好的照顧我的家庭 夫妻的關係把他維持的很好 感情不要走私 家庭圓滿 父母、子女-大家都很和樂的過日子 這個家庭才是真正的-佛教的家庭 所以一般都會從第一條戒 不邪婬開始持戒 再來就是不要講謊話-不妄語 不要隨便講謊話 能夠以老實的 即使是方便妄語-那也是要有智慧 你不要說這一次-我也是方便妄語 下一次我也是方便妄語 到久了你的方便妄語-還是妄語 搞不清楚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真正的方便妄語-還是要有智慧的 所以在修持在家五戒的時候 可以一次一條的 你自己斟酌-要從哪一條戒來持 但是你說師父們都在-鼓勵我們來五條一起受 受了之後內心裡面-都會感覺到不安 其實不用不安的 第一條不殺生戒-就是不殺人 第二條的不偷盜 不要偷人家的東西 我們主要的就是生命體 生命以外的-就是資的這種支具 讓我們維持生命的這種資具 維持生命的資支具是什麼 就是衣服、就是錢 就是你的財產 動產、不動產 他有這些東西-他才能夠維持下來 沒有錢了-他怎麼維持生命呢 所以就是說 這些東西被人家偷走了 讓他的生活受到了威脅 讓他的生活受到了影響 甚至於為了失去了這些東西-而活不下去 那你的偷盜就變成間接殺人 跟第一條殺生的殺人-同等罪業 所以說不要偷盜 我們的法律也是不可以偷盜 一樣的 國家的法律也是不可以偷盜 你持戒的不偷盜-又會有什麼障礙呢 還是不會 再來就是婬 那麼這個婬呢 以我們在家眾來說的話-就是夫妻為中心 以夫妻為中心-維持我們這個家庭的圓滿 維持我們這個家庭的和諧 白天大家各有一份工作 讀書的讀書-工作的工作 晚上一回來-大家歡歡樂樂的 這個日子好過 家庭和諧-再來沒有煩惱 但是如果是感情走私的話-那就不同了 只有想到自己 沒有想到對象 對方 只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兒女 只有想到自己-沒有想到父母親 讓父母親在那邊傷心 兒女都變成了你的犧牲品 那這樣子的話-這個兒女真的是 也是蠻可憐的 所以說感情走私 也可以說是-對家庭的一種破壞力 甚至於造成社會的一種負擔 比較嚴格來講的話-就是叫單親家庭 兩個感情不和諧、鬧離婚 一離了婚之後-誰子誰要照顧 哪一個人不照顧的時候 孩子就變成不良少年 這個不良少年-構成我們社會的不安 多少人的生命 多少人的生命威脅-都在他們的手上 那我們這個社會-也是不安定的 所以這個不安寧-的原因在哪裡 就是因為你的兒女 你的兒女-罪魁在哪裡 就是你們兩個夫妻 所以如果-以這樣子來想的話 兩個夫妻既然要結婚的話 就必須要相敬如賓 一定要互相的來包容對方 甚至於要有忍耐力的 能夠把他的缺點-能夠給原諒 能夠給他包容 因為沒有一個人沒有缺點的 既然在還沒有結婚之前 兩個人都能夠互相的-包容他的缺陷缺點 為什麼結了婚之後-就不行了呢 構成往後的家庭問題 社會問題 社會的安寧的問題 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像這一個 也可以說-在於我們這個國家裡面 也是不容許的 所以為什麼會 在這個法院裡面這麼多的 就是妨害家庭罪在起訴 這個就是感情走私的問題 然後就是妄語 講謊話 這個妄語 普通的妄語是無傷大雅 但是真正的妄語 還是會傷害到-相互之間的感情破裂 甚至於懷疑毀謗 甚至於還鬧成-國家跟國家之間的戰爭 所以講話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人跟人之間講話-還是要真實 這四條戒我們就稱之為性戒 這個性戒就告訴我們-本體性就是惡的 殺人的本體性就是不好 偷盜的本體性-乃至於就是邪婬的本體性 乃至妄語的本體性 這個就是不好的 另外一個就是酒 酒叫做遮戒 就是說他不是主要的 但是它也是有一個影響力 會遮蔽我們的智慧 遮蔽我們的本性 喝了酒之後-迷迷糊糊的話都亂講 動作就亂來 這樣子的話-就是把前面的四條戒 殺盜婬妄全部都破壞了 所以喝酒 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喝到醉 不可以喝的太多 人跟人之間的交際應酬-你說不喝不行 那只能夠點到為止 如果是佛弟子的話 正正當當的說-我是受過戒的佛弟子 我不可以喝酒 那麼現在 就是我們現在喝酒不開車 開車不喝酒 我們的交通秩序 他人的生命安全-都在你的手上 所以你看喝酒-是多嚴重的一件事情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都是要懂得的 要自己來體會的 這個就是戒律的問題 第三就是論 論是佛弟子-對佛陀所講的經的義理 能夠來給它加以解說的-叫做釋經論 能夠加以 某一個主題 某一個主旨的發揚光大的 我們叫做宗經論 這一個論典-都是在教導後學的 佛陀所講的經的義理 我們更深入的來探討 更深入的來了解 不但祖師們來教導我們 甚至於還要訓誡我們 就是說學的不好 學的不對、學的不會 祖師們、師長們 都可以來給我們訓誡的 所以這個論就具有教導 或者訓導的-這麼一個作用存在 所以這個百法明門論 就是我們的世親菩薩 根據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就是根據我們的佛經 一層一層的-來把它佛理濃縮重點 提綱挈領的-來讓我們來學習 希望每一個人 對這個百法明門論的一百法 好好的深入探討 這一本看懂得了-看會了 你的瑜伽師地論 就可以對這個本地分的-這個六百六十法 可以再更深入去探討 這一節結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