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24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我們的大乘百法明門論 現在來了解 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 最主要的就是在於 除了是根本煩惱的 等流性之外 它本身又是屬於染污性的 而且-又遍於一切的染污法之中 所以-它的這種煩惱性 就比較重 自己本身也染污 又會去 染污其他的法 也就是說 你 對於其他的 緣取境界來說的話 你都會隨著它而染污性 就是不能夠達到清淨 那麼現在-我們今天所要看的 就是屬於失念的這一部分 失念-在上一堂課裡邊 就有談到說 它的體性 就是對於所緣取的境界 不能夠明記 再來 它就是會障礙正念 當然就是障礙明記不忘 再來 它就是會 引生這個散亂心 心就是不專 不專就散亂了 有關於 這個失念心說法 它既然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性 那麼它是屬於 我們根本煩惱的哪一分 為它的體性 它是依哪一個根本煩惱 而起的呢 在於我們的經論當中 可以說有幾個 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 就是 阿毘達摩的這部論典 裡面所說的 在這個 阿毘達摩裡邊 它就是說 是依念心所 它是屬於 念心所 一分 所攝 但是 念心所本來是屬於 五別境之一喔 它 是隨善就起善-隨惡就起惡 它也就是說 它現在 是因為與煩惱相應 所以-這個念心所 就變成是失念了 好-這個是一種說法 另外-第二種說法 就是瑜伽師地論所說的 瑜伽師地論 這部論典 它就是說 這個失念 因為不能夠明記 而且又是散亂心 散亂心當然 就是變成沒有智慧 所以 認為-它是愚痴的這一分 所攝的-它就是愚痴的一分 所建立的一個煩惱心所 第三種-還有第三種的說法認為說 前面的一部論是說 念心所與煩惱相應而起的 另外一部論典是說 它是因為愚痴的一分所生的 那麼照說 兩個都有可能性-所以 它認為是 二分所攝 也就是說 這個失念 它也是 愚痴的一分 那也是 念的一分 所引生的 所以 等於是說 這個在論典裡邊 這個論典 可以說-都是我們早期的 那些祖師大德們論師們 他們透過自己的研究 透過自己的修學 透過自己的境界 所留下來的那一些資料 所以-有的是由此得到的一種 體驗 另外一種的 就是由他的體驗上認為是 愚痴所形成的 所以 在解說上還是有些不同 不同裡邊 你認為哪一個才對 當然了 除非說你還是 有這麼一個疑問的話 那就必須把這些論典 拿出來再重新去研究 看看 自己的境界上 有沒有辦法 對它再多一個 抉擇肯定 這個 就是關於這個 失念的這個問題 各個部派 各個論典 都是有不同的說法 總共是三個 一個是念心所與煩惱相應 所以它是念的一分 另外一個論典 認為說-它是愚痴的一分所引生 另外一種說法 就說都有 也有念 也有愚痴 接下來-我們就看這個百法明門論 大正藏的這個內容 就是第十九的不正知 不正知-就是於所觀境謬解為性 能障正知毀犯為業 不正知就是 對於認知上 起了不正確的了解 也就是說 對於你所要觀察 你所要去了解的境界 你卻是謬解它的特性 謬解就是錯誤的了解 不正確的了解 在觀這個法的時候 應該是要這樣子 才符合世間的真理 才符合 世間的真相 但是 你卻偏差的去了解 不正確的去了解 像這樣子 你雖然也說得頭頭是道 但是 就是是錯誤的 偏離正軌的 偏離中道的 所以 這樣子的狀態 當然你就是會障礙正知 我們佛學裡邊 稱之為正知正見 一定要正確的了知 要正確的去理解 世間的真理是如何 你就是如何的去體會它 所以修學 達到無漏智慧的時候 就說-你的智慧能夠到 跟那個世間的真理 世間的真理 我們一個名詞叫做真如 就是說智慧與真如達到合一 你所體會的就是正確的 但是-你的認知上卻是偏差的 卻是 謬解的 當然你所了解的都是錯誤的 像這個 如果是一個不正知的心所法 所引生的作用的話 當然你就會障礙正知了 你就會毀犯為業 你的作用是什麼 你的作用就會受到對人生 正當的種種道德-對 我們人生正確的種種的覺性 你就會去跟它毀壞 你就會跟它破壞了 因為你的認知是錯誤的 認知的錯誤裡邊 你就會 所做的 所做所行 當然就是 偏離了正軌 都是不正確的 人間應有的品行 道德的觀念 你都沒有辦法去接受 或者-應該要遵守的規矩 應該遵守的 法律規條等等 你也沒有辦法去遵守 就如同一般的 錯誤的觀念裡就是說 你有錢我沒有錢 那我跟你拿了一些來用 又算什麼 那他自己本身都沒有想到說 他之所以有錢 是多少的辛苦代價才會有錢 你為什麼會沒有錢 你就是懶惰 你就是不去上班不去做工 當然會沒有錢 甚至於現在的吸毒者 因為沒有錢可以買 這個毒品 就去騙就去搶 尤其現在的超商 都是二十四小時的 利用半夜-比較少人的時候 就是搶超商 他的觀念裡邊 自己沒有錢 自己又沒有辦法 能夠斷除自己壞的行為 好好的來上班 好好的來做工 好好的就是賺錢 認為用搶的認為用騙的 就可以得到那個錢 他的觀念裡邊就是錯誤的 所以這一種的認知 就是錯謬的 就是不對的 所以這個就稱之為 不正知所引生 就會對於你的種種的行為 就會給破壞了 所以叫做毀犯為它的作用 就會去損毀 就會去犯了一些惡業 所以對於人生的道德觀念 對於人生的品行 應該要修養的 對於我們一個人 應該要遵守的 這些規範 他就沒有辦法去遵守了 所以這種不正知 所引生的可以說 道理的部分當然是錯誤的 行為的部分也會跟著錯誤 因為身口二業就是 由意業來引生的 你的意業 起了什麼樣子的觀想 你的身業就這麼去做 你的意業你的心是怎麼想的 你的嘴巴就是怎麼講 所以身口二業 就是有意業在操縱 意業就是你的思想 就是你的見解 你的分別心 所以你的思想見解錯誤 當然你的動作行為就錯誤 你的思想正確 你的分別世間的這些道理 如果是正確 那你的身口二業 所表達出來的行為 也就是正確的 符合人生正行 所以這個不正知者 觀想錯誤了解錯誤 當然了 所做的行為就是錯誤 所講的話也是錯誤 像這一個 原則上來說 就是屬於我們所謂的 五別境裡邊的 欲、勝解、念、定、慧 這個慧 心所它所引生的 但是這個慧 因為慧是別境心所 它也可以跟善的相應 也可以跟惡的相應 所以有一派就說了 這個不正知 就是慧一分所攝 但是這個慧 是屬於染污慧 也就是說它與煩惱相應的 一種智慧 與煩惱相應的智慧 我們的名詞上 就叫做染污慧了 染污 說到雜染的 這種智慧 但是有的時候 就把它叫做見 這個見 原則上 就是比較偏差的 就是思想方面有偏差的 但是講染污慧 當然也可以 講不正見當然也是一樣 也是對的 所以它就是慧的一分 所攝 但是 在這個瑜伽師地論裡邊 它是認為 應該是愚痴一分 所攝的 因為它就是愚痴 一分所引生出來的 因為愚痴嘛 愚痴當然無正見 就是沒有智慧 沒有智慧 了解上就是偏差了 所以它就是愚痴性的 當然如果再從 也有人想是 以染污慧所引生 也有人說就是愚痴所引生 當然還有第三種說法了 就是說二個都有 也是染污慧 也是愚痴 它才會引生不正知啊 像這個 也是另外一個 學派它所談到的一個問題 所以它這個不正知 也可以說就是跟 見解方面有關係的 跟智慧 跟不正見 或者 就是跟這個愚痴 都有相關聯性 再來 就是 就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散亂跟這個掉舉 我們現在談這個散亂 這個散亂 就是第二十個隨煩惱 那這個第二十個隨煩惱的 散亂 這邊講說 令心流蕩為性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 那也就是說 這個散亂心 散亂 散亂心 它主要的 讓我們的心 就是流散 或者馳盪 流散就是心散開了 不專注在於一個境界上 那麼再來就是馳盪 就是到處亂動 到處亂想 那就是說 它就是 一直的妄想很多 心都不能夠專一 心不能夠沉靜 所以這個散亂心 它的特性就是 心很流散的 心是到處奔馳的 沒有辦法靜止下來的 它這樣子的情況裡邊 當然就是說沒有辦法攝心囉 所以它就會障礙正定了 定就是要專一喔 定就是心能夠靜止喔 但是這個散亂 是奔馳不拘的 所以這二個就是相對治 惡慧所依為業 你如果是散亂心的話 你就會引生惡慧 所謂的惡慧 當然就是染污慧了 不正確的智慧了 那你就容易 亂想 應該要這麼想的事情 你偏離了 就是會亂想 所以這個惡慧 就變成了是它的 種種不正確的 種種不當的那種行為 也就會由此而引生了 所以叫做惡慧所依 到這一邊 就是有關於 二十種的隨煩惱 就是結束了 但是有人提出問題來問 問題我們說 這邊所講的散亂 散亂 就是心到處流蕩 就是到處的奔馳 沒有辦法停止下來 這樣子來說的話 這個散亂跟我們前面所講的 掉舉 我們的掉舉 也是妄想紛飛 也是想這想那 所以散亂跟掉舉同樣的 都是大隨煩惱 但是兩個有什麼差別 怎麼去分別它 這裡的回答就是說 散亂是令這個心 在緣取的時候 是跳來跳去的 也表示說我現在 其實是要來觀苦諦 但是要來觀苦諦的時候 它就跳到道諦去了 本來好了 你在觀這個道諦的時候 它又不專心的觀 又跳到集諦來了 或者 又跳到 三十七道品裡邊的 哪一個法裡邊來了 在觀境界的時候 不專一於這個境界 而 跳來跳去 跳來跳去 因為 有關於這個散亂 最重要的 它是和這個 障礙這個正定 正定重點就是 要來起 觀法 就是 要去觀察了解 就是抉擇我們的佛理 它有它的所觀境 所以這個散亂的意思 就是說 你在這個-所觀境的境界上面的時候 你卻是 就是沒有辦法專一於 在一個境界上 它會跳來跳去 有所轉意的 掉舉 是令心易解 令心易解 就是說 掉舉 當然也是 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它的體性是令心於境不寂靜 在 觀想境界的時候 你的心 就是靜不下來 靜不下來 這個時候 你 在了解境界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 令心很轉意的來了知 轉意的來了知 也就是說 你 了解這個境界 又跳起來了解那個境界 又跳起來 要了解另外一個境界 兩者的最主要的就是說 在緣取的這個 對象裡邊 應該要專一的要入定觀的 卻不能夠入定觀 掉舉主要的是在奢摩他 重點是要讓心能夠止 它卻不止的 跳動 認知 了解 所以 在這個了解-一般的境界裡邊 也是跳來跳去的 這個是跳來跳去的 了解境界 應該要止它不能止 散亂心 主要是要入定觀 卻不能夠觀 對這個觀裡邊 它是跳來跳去的 所以在這個兩個 差別裡邊來說 一個是對於 所緣的境界 它是會有所轉意 一個是對於 要知解的對象 它也是有所轉意 一個從觀的立場來說 一個是從止的立場來說 不一樣 所以這個是 兩個的差別 這個差別 當然還是很微細的 非常的微細 同樣的都是心不安定 但是一個是障礙正定 一個是障礙行捨 不一樣啊 這是兩個之間的 一個差別啦 這個 讓我們對於 這個隨煩惱的部分 有這麼樣子的一個認識 煩惱性 是我們每一個眾生 隨時隨地都能夠去了解 也能夠去反觀 也能夠自己自省知道的 我們今天已經懂得了 我們的內心 有這麼多的煩惱性 有這麼多的不安穩性 從今之後 我們自己本身 不管是從我們的職業上來說 就是說 你的工作 要專心在你的工作上 再來 如果從我們的佛學裡邊來說 來了解佛經的意義 或者 來禮佛拜佛的狀態之下 你要 如何讓你的煩惱不起 或讓你的心能夠靜 以前 說不定 沒有這種感覺 但是 從今之後 你說不定會愈來愈明顯 自己的內心的跳動 自己內心的 那種跳動不拘 這是妨礙修行的 也就是說 會讓我們的心思 不能夠安穩安定的 修學佛法是很重要的 你就是說社會上 一般的事業上來說的話 也是有它的影響力 因為你不專心的話 做起工作來 也是錯誤百出 也是障礙了我們的 這個工作 或者障礙到我們 這個賺錢的這種機會 所以自己本身 多多的提醒自己的心行 如何讓心專一 如何的呢 不起這麼多的煩惱 從小隨煩惱中隨煩惱 一直到大隨煩惱 好了那麼 這些煩惱性可以說 都是根本煩惱的等流性 由它 所延伸出來的 也可以說 就是所有煩惱的 分位差別啦 所以說都是觀念性的 像這個 我們就要好好的 來觀 來學習 接下來 就是 有關於 第六大類 就是 心所法 有五十一種 分為六位 稱為六個 階段 也就是說 六個層次 這六個階位裡邊 我們是要講第六種 第六種是講第六個差別 法裡邊就是不定心所 這個不定心所 這邊講 不定四者 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不定心所法 就是說 它在現在 在起這個作用的時候 它到底是善的 還它到底是惡的 正在起這個作用的時候 我們說 沒有辦法去跟它說 它是善 還是惡 那必須 看看 對於我們的影響力 就是說 它所起的這個作用 對我們的影響力 影響如果是善的 這個就是善 如果影響上它是惡的 那就是惡 所以 我們稱之為 不定心所法 這個四個 第一個就是睡眠 睡眠就是睡覺 這個睡覺 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 就曾經解釋過了 睡覺本身 它到底是善還是惡 那就是看你 對於是正確的 還是不正確的 運用上 你看 對於我們的待人處事 為人處事來講的話 對你的工作量來講的話 到底是對還是錯 如果是晚上睡覺的 這個睡覺當然就是正確的了 就是好的了 為了要養精蓄? 為了要明天能夠更有精神 來處理工作 當然晚上的睡覺是對的 中午的午休 那也是對的了 因為 早上這麼早起來 已經做了 上半段的一段工作之後 有點疲倦 疲勞 休息個一段時間 看我們的公司怎麼規定 看我們的時間 它的長短 有所斟酌 有的是休息半小時 有的是休息一小時 不一定 在規定的範圍之內 來午休的話 這個也是正確的 也是好的 為了讓我們的下午的工作 能夠做的 更好 但是 如果說 不應該睡而睡 像 早上的八點到 到這個中午的十二點 不應該睡你跑去睡 這個就是偷懶 這個偷懶的睡 就是不正確的 就是不對的 就是惡的 但是 這段時間 如果是生病的人的睡 還是正確的了 因為他生病 他沒有體力 他 必須要吃藥 讓他休息 讓這個藥性 發揮作用 讓他 過一段時間之後 能夠病 能夠好起來 身體能夠健康 同樣的是從八點 早上的八點到中午的十二點 生病的人睡是對的 做大夜班的人回來下班回來 睡覺 這個也是對的 但是我們正常人就是不對了 所以像這個就叫做睡眠 它就是屬於不定心所 我們看一下 它的定義啊 就是說 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 障觀為業 這一句話就是說明 什麼叫做睡眠 睡眠的時候 正在睡覺的時候 它是屬於 令身不自在 我們的身體 就不能夠很自在了對不對啊 你睡著的時候 尤其睡到迷迷糊糊的時候 有人就把你叫起來 要爬也爬不起來 身體就是沒有力氣 甚至於腦筋也不清楚 到底現在是什麼狀況 搞不清 搞不清楚方向 搞不清楚事情 有的就是說 即使把你叫醒了 站不起來 即使站起來的話 身體又沒有力氣 說不定又倒下去了 有很多的小孩子 我們都曾經 這樣子被人家叫過 所以眼睛要睜開 都睜不開 腳雖然要給它踏出去 又踏不出去 因為膝蓋都沒有力氣 小孩子是如此 我們大人會不會這樣 應該會 尤其正疲倦的時候 正好睡著的那個時候 可以說是這種狀況 所以身 身體不聽話 沒有辦法很自在說 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 所以 身不自在 再來就是昧略為性 昧略 昧就是闇昧 略 就是低略 闇昧低略就表示說 精神迷迷糊糊的 不清楚 精神不清楚很闇昧 對於什麼事情的了解 都是沒有辦法去掌握 像這個就是它的特性 所以正在睡覺 正愛睡的時候 被人家叫起來的時候 你去了解一下狀態 身體也不聽話 腦筋也不聽話了 障觀為業 這個睡眠的時候 就會障礙我們的這個觀 就是 定觀 禪觀 因為定觀禪觀 必須要精神很飽滿 那所要觀想的佛理 要很清楚 那你才有辦法去抉擇 去分辨去分別 但是現在正在愛睡的時候 根本 昏昏沉沉的了 就是沒有辦法去分析 所以它就是會障礙這個觀 障礙這個毘缽舍那 所以我們就會說 愛睡把它睡飽 再來認真 所以就是說 在睡眠的時候 你的身心都 是會不自在的 心裡邊又是很闇昧的 所以這個時候 對於修學禪定來說 可以說是非常障礙性的 那我們 也會說明這個 睡眠的時候你的心 因為起不了作用 所以它就變成 使我們的-第六意識裡邊的 五無心位之一了 我們的 也 這個第六意識 有五個 五個時段呢 心不起作用的 第一個就是睡眠 有的睡的 尤其是睡得正熟的時候 睡得 怎麼叫都叫不醒的那個時候 真的講連那個第六意識 都不起活動的 叫不醒的 所以它就是五個無心位-裡邊的其中的一個 就關於這個睡眠的問題 它就是不一定是善 也不一定是惡 我們要來看看 當時的狀況 來做一個決定 第二個就是惡作 惡作也就是我們所謂的 反悔 啊反悔 惡作 就是惡於你過去所作的 那麼惡就是討厭了 就是討厭你之前所作的 既然討厭之前所作的 你之前如果是作善 你現在討厭之前的善 你表示你現在就是惡囉 或者你之前是作惡法 現在你就很討厭 惡作於我之前所作的惡法 就表示說 你現在所起的念頭 就是善念 就像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你的覆 小隨煩惱的覆 有覆你就容易反悔 那反悔心就不定 所以這個反悔就是說 之前所作的是做得不對 你現在越想越不對 越想越難過 那表示說你現在的心念 就屬於善的心念 所以就是反悔過去的 討厭過去的那種動作啊 所以惡作就是 惡所作業追悔為性障止為業 對於你後面的成果是如何 而你現在就來 反悔你這個 所得到的這個果 你現在 就在那個地方心神不定了 內心裡邊就那邊不安穩 所以你就是在 討厭過去所作的行為 現在內心裡邊 一想到 你就懊惱 一想到 你就反悔 一想到 你就一直 心不安穩 這個是它的特性 所以它就既然不安穩 既然一直要跟它懊悔 所以它就會障礙 止 止觀的止就是心 靜止的狀態 心靜止的狀態 什麼都不想 那你現在 惡作卻是不安穩-在那邊起動亂 所以二個是相反的 就是相互障礙的 所以它就會障礙 讓我們去修這個止 也就是奢摩他囉 像這個 我們當然也會說 從你這個追悔裡邊來說 以前作的不對 現在來追悔就是善 以前就是作了善 你現在來追悔 就變成惡 或者你以前應該要做 而沒有去做 現在懊悔說 我那個時候為什麼不做 像這個也算在裡邊 這個時候 在以前 在昨天 你應該可以答應幫忙 做這一件善事的 或者 幫忙做這個動作的 或者 有什麼樣子的 需要你去助長它 去幫助它的 但是 你卻不答應 或者不當一回事就過去了 等到今天你才想說 我我那個時候為什麼不要做 做了說不定 自己能夠得到什麼樣子的 一種成果 像這個 也都是我們一般 會有的一種狀態 像這個也都是屬於 惡作的一種 有的就會說 這個也是一種愚痴 這個惡作裡邊 它就是愚痴一分所攝 愚痴所顯現出來的 一種動作 惡作 就是反悔 善的反悔之後變惡的 惡的如果是反悔之後 就變成善的 或者以前沒有作 現在在反悔 那這個也有可能是善 也有可能是惡 所以這個它的善惡性 它是不定的 再來就第三的尋 這個尋 就是對於尋求 令心匆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 就是說你要去尋求要去思維 要去分別你所要觀的 這個境界 要觀的這個境界裡邊 你的心卻匆遽 令心匆遽就是你的心 一直的 在那個境裡邊 很急速得的 或者 很不安穩的在那邊作觀察 在這邊作觀察的時候 於意言境 麤轉為性 意言境也就是說沒有語業 完全是內心裡邊的思考 內心裡邊的思考 雖然沒有講出話來 但是你的內心所想的 其實只要有發出聲音 就變成是我們的語言了 但是沒有發出聲音 只是內心的思考 思考的那一些 內容 也是一種言語的內容 所以我們就說 在內心裡邊的思考的 那些問題 那一些內容 我們就稱之為意言境 不是用嘴巴講出來的 是內心的思考的境界 這個內心的思考境界 我在想什麼我在想什麼 我在觀察什麼 這一些內容 它在那邊思考思維的時候 它是麤轉為它的特性 麤轉就是說 比較粗顯的 那一種內心的分別 等於是說它內心 在觀想這些道理的時候 在觀想這些境界的時候 比較明顯性的比較粗顯性的 第四種叫做伺 伺也一樣的 就是伺察 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細轉 跟剛才的尋 它就是比它更微細 比它更深入的那一種 非常細微的那種心思 那非常細微的心思 我們就稱之為於意言境細轉 很微細的那一種思考 所以麤轉的 我們就叫做尋求 細轉的我們就叫做伺察 就是說在於 觀察境界的時候 在思考境界的時候 在心思上 一個就是比較粗顯的 一個就是比較細膩的 這個可以說 完全都是在我們的內心的 一種活動狀態 可以說是我們欲界之上 色界的初禪天還有中間定 還有二禪天 他們的這種境界裡邊 一種分別心 色界的初禪到二禪 還有加上中間的中間 中間定中間禪 可以說 三個過程裡面 完全都是不用嘴巴講的 因為它們色界天是屬於 禪天 這個四禪天 所以完全不用講話的 都是內心的思維狀態 比較低的就是初禪天 當然就是還有這個 很粗顯的分別心 就是因尋 到了中間定到了二禪天 它就是無尋了 到了二禪 的這種定裡邊 連伺也沒有了 就無尋無伺地了 所以這個完全都是 內心的一種分別作用 內心的那種思考 內心的觀察 所以像這個 因為色界天 有我們佛教的阿羅漢 所修的禪定 也有外道定 也就是說外道的 佛教以外的宗教師 他們因為邪知邪見 但是他們也是有修禪定 就是邪定喔 邪定當中的這種思維 那當然就是不正確的 所以這個尋伺 也就是說色界天的 這種禪定境界當中的分別 是初禪的是二禪的 它們的境界裡邊 都有它們的這種 觀察 思維 分別的作用 但是它如果是 正知正見的思維 當然就是善的 如果是邪知邪見的思維 分別的話 那就是惡的了 就是不正確的 所以這個尋伺 一個就是粗的心裡的 分別狀態 伺 就是內心裡邊 細膩的就是非常微細的 分別心的那種思維狀態 這一個 是善是惡 就看 你是由 正知正見所引發的 還是由邪知邪見所引發的 所以像這個都是不定 所以我們在 修學的過程當中 能夠遇到正知正見 非常重要 遇到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如果很不幸的就是說 你自己本身的分別能力 又很差 遇到的又是 惡知識的話 那你所修學的這種境界 可能就會偏離 我們的中道 偏離了我們的正道 走上了邪定 而走上了外道定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你要真正得到解脫 沒有容易了 因為我們在講到 修行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修學佛法 我們都盡量的能夠來 接觸佛理 能夠來 聽到世間的真理 但是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有八種障礙 那稱之為八難 八難其中有一個 叫做生於長壽天 你如果生於長壽天的話 你要來修學佛法 也是一大障礙 怎麼說 因為升到天上去的壽命 都很長 你如果 是修學世間的善-而到天上去享福享樂的話 享福享樂的時間太長久了 你要來修學的佛法 這個機率就降低了 就少了 所以 別人已經都成佛去了 你 還沒有再下生人間 來接觸佛法 因為佛陀說 之佛皆在人間成佛 不在天上成佛的 所以要了解佛法 要親近佛法只有在人間 那你因為到人間 修到很多的善法 你沒有回向佛陀 你就是到天上去享福享樂 享福享樂到了 忘了你還要來修學佛法了 以前的善根 就停頓在那裡了 其他的那一些 同參道友們 已經在人間在人間 一直的修學之後 都已經成佛成道了 你還在天上當天人 還沒有下生人間來學佛 就比別人慢了 如果 你又是學的外道定的話 到了色界天 到了無色界天去的話 那時間更久 尤其入於無色界天 八萬四千?的壽命 多久啊 這樣子你要怎麼修學佛法 你就沒有辦法再到人間來了 等到你真的 八萬四千大?的壽命已經 完全享受完了之後 你是不是說一定會到人間 那也不一定 說不定 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 說不定還下墮來的話 是到色界天 或者是到欲界的 還是在天上享福享樂 那也說不定 是這樣墮到三塗裡邊去了 墮到三塗裡邊去 還再返回來人間的話 又要很久的時間 所以生到長壽天去 享福享樂入於禪定的 享受定樂 對於我們的修學佛法來說 也是一大障礙 所以是一個佛弟子的話 我們就說要發願 生生世世能夠在人間 生生世世能夠接觸佛法 那這個才是我們修學裡邊 最幸運的一個 所以這邊所講的 尋跟伺它的所知所以 成為定心所法的原因 就是說你 已經到了色界天去了 已經入於初禪二禪了 但是 你是屬於正知正見的分別 還是邪知邪見的分別 那關係非常的大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就是說在於這個佛法道上 我們就不要再遲疑了 我們也不要再懷疑了 一定要好好的 對三藏十二部的教典 好好的來下一點工夫 隨時隨地在於我們的 台灣的這個環境裡邊 要來了解佛理 是非常容易的 每天的這個電視台 收音機 或者寺院啦 都有在講經說法啦 都是可以去接觸 都是可以去吸收的 所以希望說 每一位佛弟子 聽過這一堂課之後 能夠好好的來深入經藏 能夠智慧如海 能夠正知正見 早早的快速的來 修道成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