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8集 主講:淨珠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第十八集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講到我們內心裡邊的煩惱性-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貪瞋痴-我們就稱之為根本煩惱性 根本煩惱每一個人都會-貪染自己的五蘊身 貪染自己的名利-貪染自己的名聲 或者貪染自己的身份地位等等 也因為就是一心一意的-想要得到自己的理想 這個貪念就會愈來愈高 貪的心所法-會讓我們引生種種的痛苦 第二種的瞋心-就是瞋恨心 瞋恚心 這個瞋恚心也是一樣的 對於我們這個五蘊生命體 所引生的種種苦果-也會不高興也會懊惱 就是引生-我們這個苦的這個因來說的話 那也一樣的會懊惱 甚至於自己做錯了-又很懊惱我為什麼會做錯 像這個也是一種瞋心所 所引生出來的一種作用-一種行為 你有了瞋恚心的話呢-你就會去障礙無瞋 無瞋在前面的-十一個善心所當中就有了 因為每一個人內心裡都一樣的-會有無瞋的善心所的存在 但是你如果-瞋的根本煩惱引生的話呢 無瞋的善心所就引生不起來 就等於是說-你一怒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你的瞋恚心一引生的時候 很多很多的障礙都引生了 就是你這個聰明就引發不出來 甚至於我們還說-一個瞋火會燒盡功德林 一念瞋心起-就會燒盡我們的功德林 那也就表示說-很多很多以前所做的善業 也因為你這麼一個生氣-這麼一個動作 就把過去你所做的善行-或者你辛苦的成果 也等於說把你給抹煞了 對於父母親-我們當然還是不敢 還是尊重-孝順父母親的辛苦 但是在於-我們一般的朋友來講的話呢 這種情況就是非常的多 平常你對他的關心-對他的引導教導 甚至於對他的幫助-可以說是無微不至 只要對方一開口的話 你都能夠放下身邊的工作 放下你自己的事業事情 來幫助他來引導他-甚至於教他 但是如果有一次-因為某一件事情 真的很不合你的理想的時候 而罵了他-甚至於就是指責了他 說不定這個朋友-從此以後就不跟你交往了 為什麼不會跟你交往呢 因為你以前都是-很疼愛他關心他 但是現在呢-你卻為了你自己的理想目標 為了你的做法-罵了他或者生氣了 他認為你這個人還是一樣的-瞋恨心這麼重 那麼他就說不定-從此以後互不來往 這種有沒有呢-是非常多的 人跟人之間的交往 可以說很多很多的事情-都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 說不定你把他當做兄弟來看 說不定把他當做兒女來看待-來教導他 以後因為你的一次的生氣-因為你一次的瞋恨心 說不定-以後就是變成拒絕往來戶 所以我們說一念瞋心起-很多很多的障礙也引生了 你的瞋恚心就像火一樣 就把你以前的那種辛苦的代價 我們稱之為功德性 也都把它給燒盡了-也都沒有了 也就是說把你否決掉了-否認掉了 像這個-我們都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很怕遇到這樣的情形-但是要遇到的機會又非常的多 因為人總是有個性的-人總是有自己的主見 所以我們就說-為什麼人都是要去疼寵物呢 因為寵物牠不會跟你反駁 你罵牠 牠也不會反駁你 你打牠 牠只不過哀哀叫兩聲-躲一下又過來了 像這種情形我們都會說 人要教對方-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耐心 那你才有辦法來教導對方 如果有那麼一點點的-瞋恚心引生的話 很有可能以前所做的-把你否決掉 所以它就是會障礙了無瞋 你正在起瞋恚心的當下-正在懊惱也好 正在生氣也好-正在罵人也好 你都會怎樣呢-你都會不安 就是會不安穩-內心都會不安穩 就是沒有辦法安住 所以人正在生氣的時候 我們就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 躺也不是-就是要躺在那邊休息 正在生氣躺在那邊休息-你也是不安穩 怎麼樣呢-翻來覆去 要睡也睡不下-要好好的躺著休息也躺不住 要你好好的坐在那個地方-你也一樣坐不住 所以一般你看-人在煩躁的時候 就是走來走去-走來走去 為什麼呢-心不安穩性 表示他內心就是有事情 內心就是有它不如意的地方-有它不快樂的地方 不安穩不快樂-甚至於內心不如意 所以他就是一直走來走去 有的人就說你在那邊走-走到我的頭都發暈了 這個就代表著他內心裡邊 就是有這種瞋恚的心態-引生出來的 這個時候當然就是需要-有人去跟他做解釋了 或是讓他有一個出氣的管道 就是要有人給他發洩等等 再來就是-因為你會有瞋恨心的時候 那你就會怎樣呢-會造作惡行所依 就是說你會引發惡行-什麼惡行呢 從我們的身業來說-就是殺業 不管說是殺人也好-或者殺動物也好 和這個殺業有關係的 就是拿竹杖-就是拿棍子拿東西來打 像這個不是殺就是打 像這個就是因為你瞋恨-所引生出來的 另外還有一種因為瞋恨-而引生的報復心理 這個報復心理-除了就是殺打之外 那麼就是破壞了 破壞裡邊就和偷盜也有點關係 一般的偷盜-是說因為我家沒有錢 或者我需要東西我來偷盜 但是有的是為了報復的偷盜 讓你家裡的東西受到破壞 像這種情形-也是一種惡行 身業的 另外一種呢-就是口業的 就是罵粗話或者講謊話 其實是自己講的-也要說是別人講的 其實是自己不對-也要說是別人不對 那麼這是謊話妄言-甚至於就是搬弄是非 所以像這種情形來說的話呢 引生的瞋恨心瞋恚心的話 你的口業的惡行 就是有妄言-有兩舌 有惡口-都會引生出來 所以講起話來就是很不客氣-講起話來都是很粗糙的話 像一些很沒有公德心的話-都把它罵出來了 像這個就是說 我們瞋的根本煩惱-所引生的種種的惡業 你如果心懷瞋恚-你內心裡也是很苦 很苦當中-你又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內心裡邊又是很不安穩住 第三個根本煩惱就是慢 第三個根本煩惱就是慢 這個慢我們的體性上來說 就是恃己於他-高舉為性 就是說 恃己就是依靠著-依賴著自己比別人好 比別人要殊勝-比別人要高超 就是依靠著自己-依賴著自己比別人好 所以在相比較之下 自己就是心性上-就是特別的高舉 也是說-心裡邊認為我比別人好 我比別人高-我比別人殊勝 我比別人-怎麼樣的地位高超等等 像這樣子-你就會看不起他人 自己抬高了自己的身價-而看不起他人 這個就是他的體性 那麼他的作用呢-能障不慢 就是會障礙-不會驕慢的這種謙虛的心性 當然他也是會生苦為業 也一樣會引生內心的痛苦 這個怎麼講呢 就是說我們如果有慢的話呢 你的內心裡邊就是感覺到-我是高人一等 就會自高凌人-自己很高傲 再去凌蔑他人-會去看輕他人 那麼這個時候-因為認為我自己比別人殊勝 我比別人好-我地位比別人高等等 這個時候抬高自己-就表現出傲慢的態度出來 傲慢的態度-就是自己在處理事情上 在講話上就是很不客氣 很不客氣裡邊-你就會感覺到我比你好 但是如果對方不接受-你這樣子的一個態度的時候 你怎麼樣呢-就會引生痛苦了 你就會感覺不如意了-你就會生氣了 所以像這樣子-就是一種慢心所引生了 這個慢心-在於我們的經典裡面 可以說-也把它分得再詳細一點 再稍微詳細一點來講的話呢 有三慢-有五慢 有七慢-這樣子的一種說法 更詳細的-把我們這個心態的動作 把它表現出來之後的那種行為 原則上-我們都是以七慢來做解說 七慢的第一種 我們叫做一個慢字而已-就是慢 第二個就是過慢 第三個就是慢過慢-這種慢就是更超過了 第四個就是我慢-第五就是增上慢 第六就是卑慢-第七就叫做邪慢 總共就是有這七種 那麼第一種的慢-是比較輕微的 所謂比較輕微 就是我們一般人可以說-每一個人多多少少 都會有這樣子的-一種態度表現出來的 這種慢就是說-不管是在道德方面也好 在福報方面-智慧方面 學問方面-確實真的是都感覺到不如的 那麼不如裡邊呢-卻又感覺到說 我還是可以-我還是可以 或者就是說-他人不論是在那一方面 都是與自己不相上下差不多 我們相處在一起-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差不多裡邊呢-為了要表示我還是比他好 我不要讓人家看不起 所以就在介紹的時候-在講話的時候 都認為我還是比你好-我還是比你好一點 所以像這樣子-在於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裡邊 因為這個慢-一定要有對象比較的 要有對象比較的時候-你才會顯現出你的慢 如果說沒有對象來比較的話 就是只有自己一個的話-沒有感覺 但是我們兩個在比較的時候 我比你高-我寫字比你漂亮 或者我的身材比你好看-或者我的地位比你高 我的職務就是高一層 像賺錢賺比你多-房子也比你大 裝潢方面比你漂亮-都是可以比的 在這個比較的情況之下-就會引生這個慢心出來 引生這個慢心裡邊 當然原則上如果兩個人對話 當然說我還是比你好-相不相信呢 這是兩個人比較 但是如果是介紹給第三者 有第三者存在的話呢-就講我比他好 我比他好-我比他高 我比他怎樣-像這樣子的情況裡 因為有第三者 我為了要表現-我比第二個要好一點 所以在講給第三者聽的時候 都會表現出我勝過他-我贏過他 那麼像這種情形-在我們的論典裡邊 就是把他說於劣計己勝-於等計己等 這是二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於劣計己勝 就是說-對方確實本來就是比自己差 對方比自己差-對方就已經很不好意思 你在別人的面前-你又在第三者的面前 你又說我比他好-我比他殊勝 我比他會 讓跟你比較的這個人 讓他更不好意思-更抬不起頭來 像這個就是你完全沒有-照顧到對方的面子 完全沒有關心到對方 只是抬高自己的身價 他確實本來就比你差了 但是你又在第三者的面前-又不替他保留面子 像這個-就是你的慢心所引生出來 第二個慢心所裡邊-於等計己等 等就是程度差不多 相等 不管是地位 不管是學問-不管在那一方面 其實二個人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間 但是為了要顯示說-我自己是比他好 自己比他高 自己在面子上一直想要超過他 所以就在他人的面前-第三者的面前就說 我比他好-我超越過他 我比他殊勝-表示自己就是很殊勝的 自己的殊勝裡邊-就是又不敢太明顯 因為是差不多-所以說於等計己等 就是我跟他差不多 因為有人在讚歎他的好 在讚歎他的殊勝的時候 我跟他一樣-我跟他一樣的時候 就表示說你們稱讚他的 也一樣要來稱讚我-不可以把我看低了 像這種也是認為也是慢心所的 認為我跟他一樣 但是-如果人家在批評他不好的時候 你會不會說我也跟他一樣呢-原則上我們都不會的 在罵他的時候-在批評他的時候 在說他不好的時候-我們都是靜靜的 但是如果在讚歎他的時候 在稱讚他的優點的時候-我跟他一樣 像有這樣子的一種口氣-有這樣子的一種表態 就是一種慢心的一種態度 所以我們平常在講話的時候-是不是會這樣子呢 尤其是比自己還不如的時候 那麼一般來說-都是比較容易顯現 連這個你也不會-連這個也做不好 講過幾次了-還沒有做好 像這個原則上差不多都是-本來就比自己差了一點的人 你曾經教過他-你曾經指導過他 但是他就是做不好-連這個也做不好 像這個就是-於劣計己勝的那種慢心 所引生出來的一種態度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 明明知道他的程度比我們差 明明知道他真的是-學的速度真的是差一點 智慧上也好 行為上也好-本來就是比較差的 我們是一個佛弟子來說的話 我們都說要以慈悲心-要以寬容的心態來引導他 所以就是要好好的教導 在口氣方面 他比我們不如的時候-都已經很自卑感了 你如果在口氣上 又是以慢心的口氣-來引導他的話呢 他真的是沒有辦法接受的 要學也是學不好的 所以這是第一種的慢 第二種-我們稱之為過慢 這個過慢就是說-比剛才那個慢心所還要更超過 還要更超過-就是更嚴重 那種慢心就是更高舉了-就是更高傲了 更高舉更高傲來講的話-更看不起人 像這個認為說-別人都是輸自己的 別人即使是相等來講的話-也是不如自己 像這個我們在論典裡邊-就是這麼一個句子說 於等計己勝-還有於勝計己等 這句話第一個就是說 於等計己勝-這個是比較超過的那種慢心 本來兩個人的程度都是相等的-他跟我是相等的 但是我在跟別人講的時候 我超過他-我什麼都比他好 我什麼都比他殊勝-我什麼都比他超越 本來兩個人的程度是差不多的 成績也好-家庭背景也好 家世也好-或者現在的職務也好 現在不管是社會地位也好-都差不多的 但是在跟別人介紹的時候 在跟第三者講的時候-都用我比他好 我比他殊勝-我比他超越 像這個就是-自己真的是很愛面子人 很愛面子就是高傲心理 於勝計己等-這個也是一種過慢的心態 於勝-對方其實是超過自己的 已經是超越自己-不管是學問 不管是地位-不管是那一方面來講 其實都超過自己 但是在人跟人之間的互動當中 都要說我跟他一樣-我跟他一樣 我跟他一樣的時候-就表示說我不認輸 我不認輸-並不是我比他差 我跟他相同我跟他一樣 一講到社會地位-我跟他一樣 一講到我們的財產-一講到我們的生活背景都一樣 像這個就是說不認輸的心態 不認輸的心態 其實如果-真正把它做比較的話 還是輸一大截 因為他總是殊勝過我們 從學問道德-更是沒有辦法去比較的 所以這種過慢的心態裡邊 別人跟自己本來是平等的-卻要說我超過他 或者說他人-也就是超過自己的 我卻要說我跟他一樣-把自己抬高了 抬高了自己的身份-抬高了自己的地位 像這個也就是講起話來-就是比較不客氣的 像這種慢心-就比較超過了一點 第三種呢-那是更超過了 所以叫做慢過慢-比慢還要更超過的慢 這個慢過慢-真的是很超過的 那種不講理的那種心態 不講理的心態裡邊 不管那一方面-其實別人都是超過我們多多 超過我們多多-你就反過來說我超過他 不是說跟他一樣 如果說別人超過我們多多 我們說跟他一樣-只是第二種的過慢而已 不只是超過他-不只是跟他一樣而已 還要更超過-那麼連跳三級 那麼像這種的呢-驕慢心理 傲慢心態 可以說是非常的超過 不但不承認自己不如他人 反而還認為說我超過他 我還比他好-我還比他殊勝的 像這一個可以說不管在那方面 自己總是不服氣別人勝過自己 都是一種故意-來把自己抬高的一種心態 在於我們的論點裡邊就說 叫做於勝計己勝 就是說-別人其實已經勝過我們多多了 但是在於我不服氣的情況之下-不服輸的情況之下 那麼自己就說我超越過他 我比他還要超過-我比他還要殊勝 像這種傲慢心理可以說是-非常不講理的一種心態 社會上有沒有呢-當然還是有的 我們遇到這種人-真的有時候會有理講不清 就說是君子遇到兵 所以像這種心態來講的話-是非常非常的超過的 也非常非常不講理的-非常過火的那種傲慢心理 這個是屬於慢心所裡邊第三種 那麼第四種呢-就是我慢 我慢裡最主要的 還是從我們-這個五蘊身裡邊來說的 五蘊身來講的話 當然由於自己本身-那種不正確的見解 以為說-我們自己本身有這麼一個我 這麼一個主宰性的存在 所以-就會仗恃著我們這個生命體 仗恃著這個我的主宰性 就表現自己所有的優點-所有的長處 那麼也一樣的-自己的主觀意識非常的強烈 就是看不起他人-就是輕視他人 甚至於感覺到其他的人-其實樣樣都不如自己 這種主觀意識非常強烈的 比較有指揮他人的那種欲望 都是希望別人都是聽我的-都要照我的意思來做 像這一種就是-我慢所引生出來的一種行為 我們所講的-就是只有大家都聽他的 他不可能聽別人的 他在一個團體當中-都是一種領導作用 而且也都是認為-他所講的話才算話 別人所講的都是不正確的 像這種主觀意識非常強烈的人 他完全沒有辦法-去接受別人的意見 那麼我們這個社會上-有沒有呢 也是很多 想一想自己-我有沒有這樣子的心態呢 我有沒有這樣子的口氣呢-我有沒有這樣子的動作呢 有時候反觀一下自己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開會的時候 或者在一個主要的動作-還沒有正式進行之前 我們在討論的時候-最容易看得出來 不管要做那一件事情 大家共同的來做討論的時候 一般原則上我們都會說-各人有什麼意見 都可以提出來-提出來之後 我們來取其中最符合我們-現在可以去做的這種方式 最符合我們現在能夠來實行-能夠來完成的一個case 像這樣一個動作裡邊 大家來討論-討論最後好了有一個結論了 我們就照這個結論的主意 什麼人都不可以再有意見了-就這樣子來做 但是有的時候 我們裡邊-可能有這麼一個主管 或者可能有-這麼一個意見特別多的人 說不定都有 我所想的就是最好的 你們只要照我說的-一定就是最完美的 你們所想的都是不對的 那麼像這樣子的呢 像這樣子一個共處的人事上 我們就會感覺到-他的主觀意識太強烈了 那有我們所講的都不對呢-只有他講的才對呢 而且也不只是這件事情 你才會認為他的主觀意識強烈 因為我們共事-總是會有一段時間 有幾年的時間-甚至於十多年的時間 那麼他所表現的-都一直認為只有他的意思才對 那麼像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我慢心態 反觀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子的 如果有的話呢-就是要慢慢的改過來了 剛才所講的 因為你的慢所引生的話呢-就會障礙不慢 不慢就是謙虛-你就會障礙謙虛 我們中國人也有說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要虛懷若谷 我們的心態要很謙虛 謙虛的話你才能夠容納百川 你才能夠接受其他人的意見 你如果心裡邊不謙虛的話-稱之為是滿 心一驕慢一滿的話-那你就會溢出來了 溢出來的話-就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好意 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像這個就是會障礙不慢 所以我們就是盡量要學謙虛 有謙虛的話別人指導我們的 我們才能夠-多方面的來吸收別人的優點 多方來吸收別人的長處 我們本身也才能夠有所改進-有所進步 所以這個我慢一般認真來說-都是不會接受別人意見的 像這一個呢在我們-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來說的話 是比較困難的 那麼一樣會引生苦的動作出來 或者所謂它的作用出來 也就是說雙方面都會痛苦 第五種就叫做增上慢 這種增上慢最主要的-是從修行上面來說的 從修行者的心態來講-叫做增上慢 就是應該這麼樣修行-這樣子的程度 這樣子的果位-這樣子的斷煩惱得到你的聖果 但是你增上-叫做超越 本來是這樣子的-但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你變成心態上不是安住在-你應得的程度裡邊 一樣的超過了 這樣子修行者本身來說的話-應該說起來 你應該要斷多少煩惱-你應該是得到多少的智慧 或者你應該-體證到什麼樣子的法性 或者證得什麼樣子程度的-初果 二果 三果 四果 應該有這樣子修行的一種過程 可是你的心-因為一樣的就是高舉 一樣的增上高舉-所以你認為說 我這樣子的程度-好像得到神通了 或者我現在這樣子的程度 好像證得初果了-或者好像證得二果了 或者我現在已經得到禪定了-初禪 二禪 三禪等等 在修行的過程 我們原則來說-它都是會有一種前方便 也就是說-還沒有得到這個境界之前 你就會有這麼一點點的相應 但是到了嗎?-還沒有 只是前方便而已 但在這個前方便的情況下 你感覺到說我已經有了 我有神通了-我有禪定了 或者我證到那一個果位了 你還沒有真正的確實去印證 自己的能力上-還沒有辦法去印證 或者你的師長-也還沒有給你印證 你就迫不及待的認為說-我已經得到這個果位了 得到這個神通-得到這個禪定了 就開始跟人家宣布-我得到神通了 我得到那一個禪了-二禪 三禪 四禪了 或者我得到了初果二果三果了 讓信眾們來跟你供養 像這種心態我們稱之為 為了名聞利養-就是讓他人能夠來了解自己 我已經得到這樣子境界 其實得到了嗎-還沒有 只是前方便的一種相應而已 那麼像這一種-我們就稱之為增上慢 以論典裡邊它就是說 於未得增上殊勝法中謂我己得 那麼心高舉為性的那一種慢心 也就是說你還沒有得到 你還沒有得到這種殊勝法 你這個殊勝法 譬如說證果也好-神通也好禪定 你根本就還沒有得到 你只是還是在一個前方便之中 但是你因為心高舉的關係 就跟人家說我已經得到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在誦經的時候 都會念到這麼一句話 未得你就已經跟人家說得到了 未證你就已經-跟人家說我已經證到了 像這樣子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 像這樣子的一種句子 就是屬於增上慢者的一種心態-修行者的一種心態 在於我們佛教的-修行法裡邊來講的話呢 就是要一再的提醒大眾 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可以說因為必需要修持戒律 就是說讓我們的德行 道德品性上能夠得到進步昇華 也就是說能夠斷除煩惱 能夠在團體當中-能夠相互得到尊重 品性的就是昇華-也就是煩惱的斷除 那麼第二個就是要修學禪定 修學禪定的時候-在修禪定的過程當中 很自然的他就是會有神通-我們稱之為有五通 這個五通 是在修學禪定-必定會有的一個過程 你的禪定修得愈久-你的五通就是愈殊勝 如果以我們佛學的-一種修行來說的話 不只是五通-還有第六的漏盡通 也就是說-真正所有的煩惱全部斷除 而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以上的 所以修學禪定只有我們佛教嗎-不只 印度所有的宗教-也都有這種禪定 就是要修學-心讓它靜下來的一種功夫 不只說宗教法裡邊有 就是我們中國-修學武功的也要打坐 也是要讓心能夠靜下來-他的武功也才能夠進步 以最現代的來講的話-讓身體能夠健康 學瑜珈術-心也是要很靜 在心很靜的情況之下 學瑜珈術身體也能夠健康 像這個我們都說和定有關係的 所以-以我們宗教法裡邊來說的話 修學佛教的禪定-修學外道的定力 相同的都會得到神通 所以你看到了色界天-到了無色界天 都是一種修學禪定-而昇到那個地方去的修行者 所以色界叫做四禪天-無色界叫做四定天 都是修學禪定功夫的人 所以你只要有修學禪定-必然會有神通 但是神通會讓我們證得果位嗎-那就不一定了 有神通-不一定會讓我們得到解脫 那也就是說你修到色界天 你修到無色界天-還是在三界裡邊 還是屬於三界輪迴-六道輪迴的這個範圍 不一定能夠超越 就像釋迦牟尼佛-剛開始要出家的時候 就是參訪了鬱頭迦羅摩弗也好-阿羅羅迦藍也好 他們兩位可以說在印度當時-是最殊勝的的一種境界 一個到達無所有天了 一個已經到達-非想非非想出天 最高的三界裡邊-第廿八層天的境界 神通也是非常的殊勝-但是就是不能夠得解脫 所以說有神通當然是很好 能夠讓我們知道 從天眼通-能夠看得很遠 天耳通-能夠聽得很遠 有他心通-能夠知道他人在想什麼 有宿命通能夠知道說-我們過去生是怎麼樣 你的三世因果是怎麼樣-你的過去世是怎麼樣 但是懂得-過去世是怎麼樣又是如何呢 對於我們現在來講-只能夠一種警惕 但是這種警惕裡邊除非-你的警覺心非常的強烈 要不然懂得過去有什麼用呢 我們佛教是著重現在-你現在好好用功就好 你過去再怎麼好-你過去再怎麼不好 最低限度我們現在是人 我們現在有智慧-我們現在懂得要來修學佛法 我現在好好的來努力-那就可以了 有這個宿命通 能夠懂得三世因果-懂得過去世過去生 再來就是神足通 神足通我想要到那裡-馬上就可以到那裡 能夠到那裡的話呢 如果你是一個修行者的話 自然而然的-得到這個神通的話 也會去好好運用 運用如何來渡眾生 如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知道像觀音菩薩-能夠聽到眾生在叫苦了 聽到眾生在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 觀世音菩薩祂有天耳通-有他心通 祂能夠知道那一個眾生 在那一個方向-他在痛苦在受苦了 馬上去救濟他-馬上讓他能夠離苦得樂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 我們一般的人-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說-在於得到這個神通是很好 但是不能夠讓我們得到解脫 像這樣子來說 我們一般不管是社會人士也好 或是一般學佛的弟子也好 當然你能夠去親近-某一位法師他有神通了 對他能夠尊重尊敬-這個是很好的 因為他很不容易-透過他的修行能夠得到神通 也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一段修行過程 我們只有讚歎他-只有擁護他 希望他能夠更好更超越 但是你如果一心一意 只為了求神通而來學佛的話-那心有所著 這種神通很容易 也可以說-你很不容易去掌握的 就會走上邪定去了 走上邪定落於邪定-要再轉回來那很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我們是為修學佛法-為證得真理 而來修學禪定得神通-來救度眾生 而不是為了想要得到神通-而來修學禪定 這樣子的心態就是不正確了 很容易偏入於邪定當中-這個是不好的 所以我們這個增上慢-原則上就是說 修學禪定-能夠讓我們得到神通 但是神通並不是能夠真正的-讓我們得到解脫的 一定神通是運用-我們的慈悲心來化導眾生用的 真正的目的還是要得到果位 以聲聞來說初果二果三果 以大乘來說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到達成佛的境界 所以這個就稱之為增上慢 認為自己還沒有得到的-說得到了 還沒有證到的果位-自己說證到了 第六就是卑慢-卑本來就是卑下 應該照說的話-就是很自卑 但是自卑的人 我們就講-就是說越是自卑的人 自己本身的慢心-也就是會越高 那麼是什麼意思呢 本來他人的學問很廣博-自己的學問很低淺 本來應該就是要起慚愧心的 但是現在這個人 不但沒起慚愧心-反而起我慢心 我比他差-差又有什麼關係 我比他不會-不會又有什麼關係 不會就是不會-有什麼 像這樣子-自己沒有一點點的慚愧心 我比他差-很不好意思 我以後要努力-我以後再更進步的來學習 這個口氣上就是不一樣 不一樣我們就稱之為 自己已經是比別人差勁了 但是又沒有-一點點慚愧心的心態 我們就稱之為卑慢 所以以多份殊勝聚集-少份下劣心高舉為性 也就是說別人已經-比我們殊勝很多很多 但是對自己來說 我只是差他一點點而已-有什麼關係 我就只有差他那麼一點點 就是少份的下劣而已 所以說這個卑慢 像這個就是說-愈是比別人差的 自尊心就是愈高了 第七種就是邪慢了 邪慢也就是說-自己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 但是為了要博得他人的同情-跟他人的利益 自己就以一種不正當的手段-來博取他人的同情 像這個就稱之為邪慢了 反觀一下自己-這種慢心我們有沒有呢 有的話就要改進 我們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