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6集 主講:淨珠法師 阿彌陀佛 我們對於百法明門論 經過這幾集以來的了解 可以說每一個名相也代表著 我們每一個內心裡面的-活動狀態 跟我們日常生活方面-都是非常密切的 從五遍行接下來-一直到現在的十一種善法 可以說只要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你都會去碰觸到 看是對待他人的那種心態 你反觀一下是善的還是惡的呢 你有沒有在於修學佛法道上-用不用心 你有沒有在於信念上面-堅不堅定 這個都是可以做為我們反觀的-一個標準 所以這個名相上是只有幾個字 但是對於我們的舉心動念 或者對於所謂的身口意三業-來說 影響都非常的大 而且還會談到我們往後的業力-果報的問題 所以在於我們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下 我們是不是要很謹慎呢 一點點的錯誤的觀念-一點點惡的念頭都不可以 因為惡的念頭一引生 你的身口惡業馬上就會-表現出來 既然我們是皈依佛門的 我們是在研究佛法的 從釋迦牟尼佛所告知我們的-這些教理當中 我們是不是要很謹惕-我們的身口二業 所以每一個心所法 我們都要好好的來了解 而且都要來謹惕一下 我剛才的念頭對不對 從我們自己本身的動作裡面-來反觀一下 我這樣子的想法是不是有違背-佛陀的教示呢 如果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所開示我們的 我們都沒有辦法好好的來-實行的話 那是不是違背我是一個佛教徒 像這個都是我們要去警覺的 我們再繼續的來了解一下 這個善心所就是第十個的行捨 在上一節裡面講到這個行捨 它主要的就是能夠讓我們的心-達到平等 達到正直 甚至於達到無功用行 不必要去勉強它 它都很自然的就是平等性 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 平等的對待一切有情 而且內心裡面都是不邪曲的-不彎曲的 能夠很正直的對待我們的對象 這個行捨它是建立在-哪一個法上 也是一樣的 建立在於精進和三個善根上面 也就是說它必須要依止精進法-精進的這個心所法 也要依止在於-無貪 無瞋 無癡的上面 也就是說要依止四法 它才能夠起行捨的功能 因為既然叫做捨-捨就是平等性 平等性必然就是無瞋 無貪 你不貪不瞋才能夠平等 你有所貪 有所貪愛 有所貪念-有所執著 你就不能夠平等了 所以我們一般的家庭裡面 都是媽媽特別喜歡疼哥哥 爸爸比較疼姊姊 比較疼妹妹-就是把我跳過去 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呢 就認為爸爸或者媽媽有所執著 執著於某一個人就是不愛我-不關心我 你的愛跟執著其實就是貪 有貪必然的就會有分別心 有分別心你就會有瞋恨心-很自然的 所以無貪 無瞋的話-就能夠達到內心的平等 你的心就是很正直了-不會歪曲了 不會有所偏差了 所以行捨它是有四種法-而建立起來的 依以四法而為它的體性 那它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用呢 就是對治掉舉靜住為業 對治掉舉 掉舉是什麼呢 掉舉就是心不安住 什麼叫做心不安住呢 就是想來想去 想這個想那個 沒有一時的停頓 我們就是說叫做妄想紛飛 就是你的腦筋就是-沒有停止的時候 不是想這件事情-就是想那件事情 不是想這個就是想那個 妄想紛飛要讓心-能夠好好的靜下來是很難的 所以你如果是平等心 你如果是行捨的心所法的話 你就能夠對治掉舉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貪瞋癡都是很重 既然貪瞋癡很重 每一件事情看到、想到-都以自己為出發點 想要得到哪一方面的利益 想要得到哪一方面的好處 希望受到什麼人的注意 或者希望得到什麼人他的關心 自己一定都是在那個地方-很計較的 在那個地方想要保持住-自己最好的成果 所以很多的事情都想來想去的 在這個想來想去的情況之下-因為心不安定 很多的事情都會做的不好 尤其打坐也很害怕遇到-掉舉心念 因為你必須要坐在那個地方 好好的來觀想你要念佛觀也好-數息觀也好 是觀想佛理也好 但是你的心因為是掉舉 就是跳來跳去的動盪不安 所以你要數息觀當然不可能 所以我們一般就是說 數息觀只能夠從一算到十 算到十了之後-你還要從頭再來算 你如果超過十一以上的話-你的心就容易散亂 就是很容易 不能夠專心 所以我們在數息的時候 吸氣進來到丹田再出去-只能夠算說一 進來再出去就是二 而且再進來到出去的時段當中-要慢 要長 要沒有聲音 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你要很專心 但是你如果起了掉舉心 就是妄想一來的時候-你就忘記了 我剛才數到哪一個數目字了 說不定數到三 說不定數到五-說不定數到六 不曉得哪裡就很容易忘掉了-或者就跳開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你不可以去猜-再猜的話心又散亂了 所以還要再從頭開始從一開始 進來再出去就是一 進來再出去就是二 由一到十 由一到十 你如果是說我為了要讓心-更專注 不要起掉舉的散亂心 那我由十而九而八而七-可不可以呢 當然也可以 這個時候內心的專注性-可能要更強烈 這個也是一種方法 但是原則上就是由一到十 再反過來由一到十 把整個精神都放在於-呼吸的進出當中 所以你如果能夠修學行捨 能夠讓你的心所法-在行捨的境界上面 平等正直無功用行的上面的話 那你就專注於這一點 你就不會掉舉了 所以心的功能作用就是靜住 就是很安靜的很安住的-在這個境界上面 所以你不會妄想紛飛了-你不會亂想了 這個亂想有時候想的好就好 想的不好的時候 又把過去的恩恩怨怨又想出來-了 又構成自己造作不善的意業 或者更內心衝動的話 又造作不善的身口二業 所以這個都是讓我們 心不能夠平等正直的-一種障礙力 所以在修 起這個行捨心所法 能夠讓我們的心不掉舉 安住於我們所要思維的-所要思考的境界當中 就靜住 接下來就是第十一個的不害-這個善心所法 不害它的定義就是說 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無瞋為性 它的體性就是說 對於一切的有情 也就是說對於一切有生命的-眾生 有情從上來說 就是一直到像三界內的 人 天人 天神算在裡面 在微細的就是一切的動物 最微細 最微細看不到那些-都是有他的生命體的 但是我們當然說起來-對人是比較直接的 但是我們共住在於-這個世間上的一切動物 或者畜牲類 我們都是很直接的跟牠相處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中 所以五趣雜居地 天、人、地獄、餓鬼、畜生 我們是共住在這個環境裡面的 但是雖然是共住 我們跟畜牲是可以面對面的 就可以互相的來了解 尤其我們是跟著牠是最貼切的-是最直接的 但是地獄、餓鬼乃至於天人-我們是感受不到 因為他們的善 他們的惡-可以說是比較重 所以我們是感受不到 但是他確確實實是-跟我們共住在 這一個世間的環境裡面 所以隨時隨地我們這個四周圍-都有天人 都有天神 當然也是有鬼類眾生 所以像這個就是-我們對於一切的有情 對於只要是有生命的 最直接的就能夠去了解的-就是人跟動物 跟我們所謂的畜牲類 不為損惱 我們不去損害牠 不讓牠引生痛苦煩惱 像這個就是不害的體性 所以你不會去損害牠 你不會想要去損惱牠 它的功能作用就是無瞋-為它的體性 會對治害-悲愍為業就是會引發大慈悲心 引發悲心來憐憫一切眾生 我們每一個人可以說-大家都怕死 所以我們既然怕死-動物怕不怕死呢 我們聽到那些動物 在要被殺的時候的-那種悲鳴叫聲 你就可以知道動物也是怕死的 在殺雞的時候 雞即使喉嚨已經被割斷了-牠還是要逃命 殺豬的時候在早期 還是可以聽得到殺豬的聲音 現在都是電動的 都是一整間整隻豬送進去 一下子就全部都被殺死了 殺雞現在也都是比較科技化的 有一個桶子只要把雞一放進去 轉幾圈所有毛都拔除掉了 所以在我們的水懺當中就有說 就是牠的悲鳴聲音都還沒有斷 悲鳴的聲音都還在叫-毛都已經被拔光了 說起來也是很痛苦的-也是很可憐的一種殺業 再了解到說-人怕死動物也一樣的是怕死 我們被拔 我們割傷-就是會很痛 動物當然也是如此 牠如果被割傷了 牠如果被我們打到了-或者被捕到的時候 那種痛苦也是很難過的 尤其有一陣子曾經有剉魚的-那種動作 這種剉魚的動作就是 用魚鉤來鉤魚的身體讓牠受傷 一次一次的來剉魚-那個魚的皮 魚鱗牠就一次一次的受傷-一次一次的流血 所以動物保護協會就感覺到-這個是很慘忍的 尤其教小孩子去釣魚池-就用剉魚的方式 讓這個小孩子沒有辦法-讓他引生慈悲心 慈憫心 所以這一陣子的剉魚 這種釣魚的方式就把它改掉了 由政府來給它禁止了 所以每一個人都怕死-每一個人都怕痛 動物牠也是有生命的 牠是不會講-但是牠用行動的表示 那種哀嚎 想要逃跑的悲鳴 也是我們可以去體會的 所以這個不惱不害當中-最重要的 就是對有情不損害牠-不讓牠受到苦惱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對人 既然是對人來說的話 也就是說我們人對於對象-父母親對小孩子 在我們過去不管說是中國也好 世界的很多國家也好 一般來說當然是重男輕女 女孩子被打好像是應該的 女孩子在家裡面做很多的家事 做的不好被打被處罰 好像也是理所當然 有的是因為喝酒 父母親喝酒 迷失了自己的智慧 腦筋昏亂以暴力來對待孩子的-這種情況也是非常的多 這個就讓你的對象-也就是你的小孩 就受到驚嚇 受到痛苦 尤其現在有很多虐待兒童-的方式 可以說都是非常殘忍的 不管是打也好 用水管-用衣架來打也好 甚至於用煙-正在燃燒的煙頭來燙也好 這個都是非常殘忍的-一種虐待兒童的方式 現在我們中華民國的法律裡面 就有一個保護虐待兒童的-一個協會 所以如果知道說 你們的親威 朋友 鄰居-有人在虐待兒童的話 那你都是可以打電話去-給保護虐待兒童的協會 由他們來做一種處理-保護的這種動作 所以不害就是不要去損害對象 就是不要去損害他人的意思 不要讓他痛苦 不要讓他苦惱 不要讓他損傷 最主要的就是自己-不要起瞋恨心 就是無瞋為他的體性 因為你一起瞋恨心一來的時候 人瞋恨心一起-智慧就受到蒙蔽了 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 你是怎麼打 你是怎麼罵 說不定自己本身-都是迷迷糊糊的 尤其是喝醉酒的 尤其是吸毒的情況之下-那更是殘忍 所以不害就是沒有瞋恨心 沒有瞋恨心就是保持你的智慧-的清楚 或者你的智慧那種清明 很清楚的 很明晰的-那種狀態之下 什麼事情要怎麼來處理 而不是隨心所欲-那種不正確的方法來處罰對方 來讓對方受痛苦 所以不害的體性-就是沒有瞋恨心 沒有瞋恚心 所以就會對治害 因為你不害的話當然就是-不會去惱害眾生了 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悲愍為業 就是他會引發這個悲心出來 悲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慈悲 有慈 有悲你就能夠-讓眾生快樂 讓眾生離苦 所以慈的定義就是予樂-給眾生快樂 悲就是拔苦-讓眾生不要有痛苦 所以我們說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 他就是會讓眾生不痛苦 他有痛苦的情況之下 就想盡辦法來替他解決-來解除他的痛苦 而且讓他引生快樂 所以每一個佛也好-每一個菩薩也好 都是在饒益眾生的時候-在利益有情的時候 都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所以離苦就是悲 得樂就是慈 所以都是大慈大悲的 像這樣子每一個修學者-每一個修行的人 或者每一個佛弟子 都要引生這樣的心所法 其實這種心所法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因為它是心所法之一 只要是有情-只要有八識的存在 就有這個不害心所法 所以我們有慈悲心的人-當然是有這種不害心所法 就是一般的-有暴力的情況之下的這些人 其實他內心裡面-也是有這種不害心所法 只不過他沒有智慧 他被貪瞋蒙蔽了 蓋覆住了 所以他就引發不出來 都是處在於害他人 損惱他人-的這種行為之下 這個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我們就是要受教育 我們就是要聽聞聖者的言語 也就是要有聞-聽聞善知識的教導 一般來說就是要有老師教導 有好的朋友來引導 像這樣子你才能夠-把你這個不害心所法 把它給引生出來 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慈悲心 不只是我們佛教是這麼講 孟子當然也是這麼說 每一人都一樣的有種悲愍心的 所以不害就是沒有瞋恨心 而且會有悲愍的功能作用出來 不害跟我們前面所講的無瞋 它兩個你說不害就是無瞋 我們前面有談到-無瞋是他的體性 既然無瞋是它的體性 為什麼有無瞋就好了 還要一個不害做什麼呢 這個地方我們就來給它-區分一下 無瞋它最主要的-就是有它的實體性的 因為無瞋它本身 我們所說的三個善根當中-無貪 無瞋 無癡 無癡它是一個主體性 有它的本身的體性存在 但是不害是由無瞋體性-所引發出來的一種作用 所以它的體性就是無瞋-才稱為不害 所以它又是依於無瞋而引生的 一個是由有體-一個是一部份的功能 這個是它們兩者之間的差別 再來無瞋 另外一個無瞋它主要是予樂 不害主要的是拔苦 所以一個無瞋是給眾生快樂 因為前面有談到 無貪 無瞋 無癡-它主要的是作善為業 它主要是在善業上面的 既然是在善的功能上面-讓眾生得到快樂 所以它的重點是從善的來發揮 所以無瞋是給眾生快樂 但是不害的重點是在-拔除眾生的痛苦 不要給它痛苦 讓眾生的痛苦能夠拔除掉 能夠解決他的苦惱 像這個一個重點在慈-一個重點在悲 所以無瞋它是屬於有實體性的 它是給眾生快樂的 它是去做善的 而不害它是屬於無瞋的一分-而假立有的一種功能 它是拔除眾生的痛苦 它是以悲憫為它的功能作用 所以這兩個它是有所差別的 當然重點我們在談到-真正的體性來說的話 無瞋它是有實體性的 不害它是一份假立 但是這兩者都是屬於-善心所法的一份子 所以都是很重要的 菩薩的慈悲心就是無瞋-就是不害 所以我們只要跟菩薩在一起 不但可以離去痛苦-又可以得到快樂 又可以得到智慧 因為菩薩會教導我們 不管你要離去痛苦也要有方法-也是要靠智慧 你要得到快樂 那你也是要有方法 那也是一種智慧 所以我們只要跟菩薩能夠結緣-跟菩薩來學習的話 都可以讓我們以智慧為前導 都可以讓我們在處事待物方面-你都能夠不斷的超越 能夠更有方法 所以像這一個都是屬於善心所-裡面的一部份 所以每一個眾生都有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子的一種善念存在 即使再壞的人其實也有他 我們講白話來說-也有良心發現的那一面 所以說他這個人不管再怎麼壞 到最後他也一定會懊惱自己 也會想要有反省的需求 所以我們就說回頭是岸 要好好的能夠求懺悔 好好的學習善的心念-善的行為 那你才能夠真正的-在於修學道上 或者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能夠得到無牽無掛 而且歡樂的來學習我們的佛法 由時間善而達到出世間善 像這個就是屬於我們的-十一個善心所法 由信 精進而達到行捨到不害 這個是屬於五十一個心所 我們把它分成六類當中的-第三類 第四類就是煩惱 這個煩惱就是有六者 有煩惱六則 煩惱第一個就是貪 第二個就是瞋 第三個就是慢 第四個是無明 第五個是疑 第六個就是不正見 這六個煩惱我們有時候就說 因為還要說明往後的-二十種的隨煩惱 我們就是把它獨立叫做-根本煩惱 既然叫做根本就表示很嚴重的-非常粗重的煩惱 這種粗重的煩惱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那是最不容易斷的 既然是不容易斷 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完全斷盡-呢 這六個煩惱一定要到成佛的-前一剎那 到了解脫道之前 你才能夠把恆沙煩惱或者-根本性的煩惱 才能夠完全的斷除 所以是很不好斷的 一方面是很微細 微細我們不容易去察覺 不容易察覺就是不容易斷 所以這六個煩惱 貪 瞋 慢 無明 疑 不正見-是根本煩惱 是微細煩惱 而且它這種煩惱是非常多的-也叫做恆沙煩惱 引發出來的功能作用是-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 可以說一定要斷除它-才能夠達到成佛的境界 這種煩惱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既然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話 我們就要時時的提醒自己 要時時的來反觀自心 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果是這樣想要回頭都難-想要回頭都慢了一步 所以貪 瞋 慢 無明 疑-不正見 我們都要隨時隨地的來反觀 隨時隨地來提醒 我們看貪第一個的煩惱性-它的定義就是說 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 那也就是說 我們的貪它的體性-最主要的就是執著這個有 有當然就是我們三界的果報體-就是我們的生命體 像我們是生長在欲界 我們欲界的五蘊身 你如果是生長在色界-生長在無色界的話 當然也是有它所依止的生命 這個生命我們就稱之為有 就是三界的一個果報體 就是我們這個五蘊的生命體 那你對這個生命體有所執著 誰不愛自己的生命-當然都愛 誰不染著於自己的生命-當然會染著 要自己更漂亮一點 要自己更好看一點 要自己比別人來說更殊勝一點 如果以一般社會學來說-社會人士來講的 美容或者經過種種的手術 來改變自己的身形的-那是非常的多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 就是貪染自己的生命體 愛染於自己的生命體 除了貪於三界的有情生命體-之外 還有就是貪於這個有具 有具就是跟我們有關係的-也稱之為我所有 也就是我 我所的一切-就是我所有的一切 我的家 我的衣服 我的房子-我的錢財 甚至於我的家人-我的兄弟姊妹 我的父母親 這個都是有具 從物質的一切到有情對象的-一切 這個都是跟我有關係的 像這個也起染著的作用 就是執著於我的家人 執著於我的東西 執著於我的財產-動產不動產都算在裡面 所以人如果貪念很強的話 可以說鳥為食亡 人為財死 原因在哪裡 就是這個貪 希望越多越好 希望東西越豐富越好 所以這個佔有慾-就是非常的強烈 這個就是屬於貪 染著-為它的體性 當然它的功能作用-就是會對治無貪 甚至於會障礙無貪-讓我們引生種種的痛苦 由貪而引生痛苦的這個-很好了解 想要買一件好的衣服 這件衣服我去逛街的時候看到-好漂亮喔 或者我真的很想要佔有它 很希望買回來放在家裡-或者我很想要穿 但是因為是正流行的東西-是最貴的 不管說自己的經濟能力也好 不管說是向父母親的要求也好 根本就是不可能去買的 但是你因為染著於它-因為你貪染於它 我一定要有-我一定要買下來 這個時候你就會跟父母親吵架 說不定就會哭哭?? 說不定就會去借錢 我一定要買到它 一講到這個借錢來說的話 我們現在可以說借錢都很方便 銀行就是開方便法門 你只要有信用卡-你都可以去刷卡 但是去刷卡的時候-都會忘了自己到底買了多少東西 因為沒有實際從你的手上-把那個錢拿出去 沒有實際來算-這個錢到底我花了幾張 我花了三千 我花了五千-我花了一萬 自己沒有實際的來觸摸到 所以一刷卡 一交出去再回來-說不定就是幾千塊幾萬塊 一個人又可以擁有好幾張的-銀行的卡 這張也刷爆了 那一張也刷爆 最後才在那邊痛苦 欠了銀行幾萬塊錢 幾十萬 像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很多的小孩子還不懂得節約-還不懂得去節制的時候 讓父母親在那邊受痛苦的-也是有啊 小孩子都一直的刷 那大人就在後面一直的-在那邊繳付多出來的開銷 讓父母親在那邊傷腦筋 像這個就是說-因為你的貪染 因為你的貪著 因為你就是追求跟著流行在跑 那你一定會引生痛苦的 我們現在的時代-當然說買車子很重要 不要成為無殼的蝸牛-買房子也很重要 就在這樣的要求之下-就是到處的借錢 或到處的加班 讓自己的身心處於疲勞的-狀態之下都是苦 所以貪就是會障礙無貪 就是讓我們引生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 最重要的 這種最重要的苦 主要的還是貪著於-我們五取蘊的生命體 就是染著於身體-染著於我們的生命 染著於我們能夠延續下來的-生命之流 所以我今生是不是死了就算了 是不是我今生死了就沒有了 應該是還會有 這個還會有就會有來生的要求 有來生的要求 今生的業力所造作的-會影響來生 那你如果是做惡-當然也會遺留到來生的果報 所以苦就一直的苦不了-苦不完 一生一世的 生生世世的 生死生死 而且生生不已 所以我們為了不貪著於生命體 我們就是完全的來行善 最好能夠像阿羅漢一樣 能夠像佛陀一樣 今生當中就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不要再有來生了 不要再來輪迴生死了 那這個它要怎麼樣呢 就是不可以貪 就是一定要引生無貪-你才會有快樂 就是涅槃寂靜樂 所以根本煩惱裡面-第一個就是貪 會讓我們生生不已的生命 會讓我們造作種種種種的痛苦 所以四苦 八苦-都是由貪所引生的 第二個就是瞋 這個瞋就是於苦苦具 憎恚為性 能障無瞋 不安惡行 所依為業 這個瞋的意思就是對於-我們這個苦果 苦果是什麼呢 苦果當然就是生命體 苦果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所講的四苦八苦 對於這個苦你就引生瞋恚 你就生氣 你就是不耐煩 你就從這些苦當中譬如說親愛的人要離開了 你就會痛苦 你就會悲傷 跟仇人相見的時候你就會痛苦 你就恨不得對方-得到怎麼樣子的傷害 或者求不得苦 你就一直引生內心的不滿 像這樣子不管是哪一種苦 你在接受這樣子的苦報的時候 你就會起瞋恚心 會起瞋恨心 最重要的就引發恨意 而且會暴躁如雷而且會不耐煩 所以那種火爆的脾氣-完全是耐不住的 出惡言 出惡語 甚至於就是毀謗他人的善行 甚至於毀謗聖賢者 像這個都是因為在這個苦果上 你起瞋恚心所引生的 另外就是苦具 就是人跟人相處所引生的痛苦 或者社會大眾所引生的痛苦 或者大自然界所引生的痛苦-你也是很瞋恨 譬如說在人事上面 自己處在暴力的家庭當中 當然長輩對我們的-皮肉上面的那種痛苦 當然孩子 雖然對父母親-還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 一般是不會恨到什麼程度 但是有沒有這樣子的-還是會有 小孩子要不錢的時候 小孩子得不到他的滿足的時候 還是會罵臭爸爸 臭媽媽的-也是有的 像這個是不是-也是他的瞋恨心所引生的 當然也是囉 應該要尊敬師長的 師長教導我們-讓我們了解世間的一切 讓我們得到知識-讓我們得到學養 但是如果說對於師長-我們有所不滿的時候 當然對師長還是一樣的-會暴力相向 像這個都是由 人事之間不協調當中-而引生的那種瞋恨心 那社會當然是如此-大自然界也是一樣 所以下雨下得太久 像我們這兩次都發生了大水災 多少的家庭 多少的家俱-都給沖壞了 多少的房子都因為土石流-而毀壞了 甚至於生命都受到威脅了 你不會氣這個大自然界呢-當然還是會的 天公不作美 天公沒有照顧我們的生活狀態-等等都有的 另外就是天氣太熱了-引發了乾旱 那也是一樣 我們也是會瞋恨心所引生 像這個就是他的體性 所以他就會障礙無瞋你就是內心就會不安 內心不安你就會一直造作-種種的惡形 在身業方面你就會殺盜淫 在語業方面就會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所以你就會去做很多很多 因為你內心不安 總是要發洩 總是要有所表達 行為的表達上-就會去傷害到他人 所以就會內心不安-而造作種種種種的惡行 像這個就是它的功能 我們每一個人一出生的時候 當然就說個人 個人的個性-本來就不一樣 個性不一樣都是自己的業力-來的 有人會說我們修學佛法了 是不是在佛法的家庭裡面的-孩子 都比較沒有瞋恨心 當然這個是家庭教育當中 還是有所影響的 但是我們所謂的遺傳性-也有關係 那麼遺傳性也有關係 你說為什麼父母親是-這樣的個性 孩子也會有這種個性呢 遺傳當中-那我們就要講到共業所感 既然是共業所感 當然父母親是這樣子的個性 你的個性當然也八九不離十 所以我們從今以後懂得 瞋恨心的損傷、損害-是很不好的 我們就要慢慢的-來改自己的脾氣 改自己的習慣 每一個人都朝向於善的 朝向於歡樂的 朝向於歡喜心 祝褔大家都能夠家庭和樂-事事順心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