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5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 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就繼續的來看 心所法的十一個善心所的-第八個 也就是輕安 輕安就是身心很舒暢、很安適 這個在我們經典裡面的定義-也叫做 遠離麤重 調暢身心 堪任為性 那也就是說這個輕安 它本身就是能夠遠離麤重 遠離麤重就是-非常的沈重的意思 這個麤重的下一句-就叫做調暢身心 也表示說從身體方面的麤重-而得到調暢 或者心裡方面的麤重得到調暢 什麼意思呢 就是有關於這個輕安-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 一個是身體部份的 一個是心裡的部份 身體的輕安就表示說人很輕快 尤其人逢喜事精神爽 遇到喜事的時候-遇到高興的事的時候 我們都會感覺到身體很輕快-很舒暢 有的人說高興的都會跳起來-那什麼意思呢 就是身體很輕鬆 但是人如果在煩惱的時候 或者在疲倦的時候 尤其是在生病的時候 那身體就會感覺到很粗重-身體很重 身體很重就是說 想要起床也爬不起來 就是說想要來拿個東西 手也都懶得去動它 希望你走到某個地方去 你也不喜歡走路 有的時候連吃東西都懶得吃 像這種狀況我們就稱之為-身體方面的粗重 懶得動 懶得拿 懶得走-甚至於懶得吃 像這一方面身體就是粗重的 但是如果是講到了-身的輕安的話 當然這一方面都遠離了 全部都斷除了 都消失了 所以只要一聽到有喜事的時候 聽到高興的事的時候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譬如說因為考試放榜-自己被錄取了 或者我們做什麼事情 被他人所肯定而受到褒獎 這個時候一切的擔憂-都去除掉了 擔憂去除之後-所得到的這個好消息 很自然的就輕快 就舒暢了 所以這個叫做身輕安 第二種叫做心輕安-也就是精神方面的 精神方面的輕安 我們原則上都是從-我們這裡所談到的 心所法裡面的輕安來說 心所法所講的這個輕安心所法 它主要的重點是-從禪定所引生的 也就是說你在修學禪定之後 因為斷除煩惱 因為把你的煩惱得到了調適 甚至於已經就是斷除掉了 內心裡面不受到煩惱的蓋覆 不受到煩惱的繫縛 也不會因為煩惱而有所執著 這個時候的內心就是     非常的輕安 非常的舒暢 所以這個地方的定義就是-遠離一些的粗重 什麼是粗重的呢-煩惱的就是粗重 貪瞋癡就是煩惱-它就是一種粗重 你有了煩惱的時候-就是會有所執著 這個執著當然讓內心裡面-有所掛礙 所以人在掛礙一個-一個對象的時候 我們叫做坐立難安 這個坐立難安講又不好講-又不好表示 但是卻是坐也不是 站也不是 要去處理事情也不是 這個時候就代表著-你的內心裡面 就是有所執著 在這個貪瞋癡的這一方面 你就是被繫縛住了-也就被綁住了 綁在於那個貪-綁在於那個瞋恚 或者綁在於愚癡當中 所以被繫縛住之後-你的心就是不自在 那不自在如果能夠還有對象-可以講 或者這件事情你可以來表達 能夠把它給講出來的話-那我們就說 你把你的內心的垃圾-已經丟出來了就會輕安 但是有的時候是-這一件事情也不能講 或者也不好講 不能講不好講-完全就是悶在心裡面的 這個時候內心裡面-就是沈重的 就是坐立難安的 真正的我們佛教所講的輕安 除了事相上面的 我們一般的人事問題上面 處理上有這兩部份的感覺之外 最重要的就是禪坐-你有了禪坐 雖然剛剛才開始學的時候-是很辛苦 坐也坐得腰酸背痛 甚至於盤腿 膝蓋都是麻木的 但是你如果能夠-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 甚至於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 能夠一坐下來從十五分鐘開始 慢慢的練習到能夠坐兩個鐘頭-坐三個鐘頭以上 那你就會感覺到說-身心真的是很舒暢 我這麼講-你會認為說有可能嗎 坐十五分鐘就已經-手腳都麻痺了 甚至於脖子都酸了-肩膀都酸了 哪有可能說坐兩三個鐘頭-身心會輕安 這個就是要你自己-親自的去體會了 因為每一個-只要在這個禪坐方面 有下一點功夫的人 必然都會有這樣子的感覺-這樣子的感受 所以一定要一方面 在坐的時候身心要端正 就是你的從頭到腳-一定要很端正 再來內心裡面-不受到外在的干擾 真的完全放下 來思惟你內心裡面-要去思考的佛理 要去研究的義理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身心放下 你的執著、煩惱性 而在所謂的義理方面的契證 義理方面的心得-義理方面的了知 引發出我們對於道理的-法喜充滿 真的講身心的那種氣都通順了 精神方面的法理又有所心得 內外都得到舒暢-內外都得到法喜 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所講的-輕安的境界 這個也必須要自已親身去體驗 我這麼講說不定-你還有很多的疑問 但是你給它試一下 最少久一點-當然就是要一年以上 沒有一年以上的話 你每天每天固定的時間 固定的時段來給它練習的話 也是半年左右-你就會有這種感覺 要不然你就試看看 所以這個輕安就是能夠 對於你的身體的部份-你有辦法堪任 有辦法去任持 就是說有辦法去把持住 那種靜止、安心的狀態 心裡方面也能夠-一直的引生法喜 沒有束縛 沒有煩惱 這個是它的體性 所以輕安它的作用-就是對治昏沈 轉依為業 對治昏沈的意思 昏沈就是內心裡面-感覺到很沈重 以我們一般來說的話-就是提不起精神來 提不起精神來就是 身體也提不起精神-就是很粗重 一坐下來就懶得動 精神方面也是昏沈-也是很懶得動 就是一直想要打瞌睡 眼皮也很重提不起來 精神也很重也沒有精神 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昏沈 所以講白話就是喜歡打瞌睡-愛打瞌睡 或者疲勞到在那邊打瞌睡 所以你如果是輕安 能夠發生內心裡面的舒暢-的時候 精神就來了 精神來當然你就會對治-也就會斷除昏沈 就是精神很飽滿 精神很好 身體很輕鬆 你要觀想什麼樣的佛理-都有辦法去掌握 當然你的昏沈就不會顯現 就不會想到要打瞌睡-提不精神來 沒有辦法去連貫這些問題 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最怕就是昏沈 也就是說最怕提不精神來-一直的想要打瞌睡 所以在於我們一般的-打禪七的時段當中 大部份都會一個香板 這個香板要做什麼用的呢 就是糾察師父-在禪七的範圍之中 就是我們的禪堂裡面-一定會有糾察師父 來糾正你的缺點 糾正你不正確的行為 坐要坐的端正 一坐下去就是不可以動 因為你整個精神-都是在思考佛理 思考某一個問題 所以你的身體就不會在那邊-動來動去 但是人因為昏沈 昏沈的時候提不起精神來 坐就慢慢的身體就會彎下來 甚至於就會打瞌睡 打瞌睡原則上就是頭很重 所以身體就會動來動去的 尤其就會跟你點頭說是 這個時候怎麼樣呢 糾察師父就會拿著香板-走到你的後面 或者走到你的旁邊-就要跟你做信號了 甚至於就要打香板了-就真的要打下去了 讓你提起精神來 所以打坐的時候-就是最怕昏沈 最怕打瞌睡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 差不多都會有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就是說我只要腿一盤起來 開始就一直坐的很舒服 一舒服的時候-尤其外在又有微風 或者現在來講的話-又有冷氣開放 真的是最舒服的時候-也是最好睡的時候 這個是不對的 不正確的 所以人在很悶熱的時候 就是內心裡面就會很煩躁 必須要靜止下來 靜止下來你才有辦法來-觀想佛理 所以這個時候最怕的一個-障礙性就是昏沈 那我們自己本身-都要提起精神來 你說那我怎麼辦呢 真的在昏沈了 真的愛睡了 剛才因為坐的太多 或者剛才因為才剛醒過來 我們一般就是早上一醒過來-的時候 就馬上先靜止盤腿十五分鐘 也就是說在敲板之前的-十五分鐘先起床 或者寺院裡面有敲大鐘鼓 敲大鐘鼓的時候敲一個大鐘 差不多就是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 這個時候也就是你止靜-打坐的時間 所以一醒過來馬上就在床上-盤腿 馬上看是要念佛觀-還是要數息觀 就是我們所謂的觀想佛理 這個時候是最好的 但是你會說我剛才醒過來 人是醒了但是眼睛還沒有醒-或者腦筋還沒有醒 這個時候你就要用念佛觀-來提起精神 或者注意你的呼吸 用數息觀來提起你的精神來 如果說你有在看佛書 你有在了解佛理的人那更好 利用這個機會把你看過的佛書-把你看過的佛理 尤其還在讀書的 不管是讀社會學的-或者是讀佛學院的學生 這個時候都是最好去了解-課程內容的時候 也就是複習的時候 你把整個精神-放在你的課業上 放在你所要思維的這個問題-上面的話 你就能夠對治昏沈 如果說你能夠把整個-念佛觀或者是數息觀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我們的氣打通了 我們的氣真的能夠無障疑的 能夠由循環裡面-都是非常通順的話 你的精神也跟著就提起來了 所以在打坐的時候 就是一定要把昏沈的壞習慣-給斷除掉 我就經常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習慣性 這種習慣性像我們早上-起床的時間 你固定六點起床 這個習慣如果保持-都是六點起床的話 那很自然的不要鬧鐘-也會六點起床 差沒有幾分鐘 像我們一般寺院來講 有的是四點起板-有的是四點半起板 那你固定是這個時候起床的話 經過一段時間習慣了 那你不要鬧鐘 你這個時候很自然就會起床 像這個是好習慣 當然你就能夠保持 照這個時間精神就來了 我就常常說在學校裡面讀書 如果聽這個老師的課-會打瞌睡的話 你只要到了這個課程 只要這個老師要來上課了 這個老師的上課-就好像你的催眠曲一樣的 這個老師一上課-你就開始打瞌睡了 就是有這種習慣性 也有的人晚上睡不著覺 他都固定一定要聽什麼音樂 或固定要聽什麼樣的節目 或者要看什麼節目 只要一聽到那個節目-或看到那個節目的時候 是聽收音機的或者看電視的 這個時間他自然就會想愛睡 這是人的習慣 這個是壞習慣 這個壞習慣我們是學佛的弟子 懂得精進 懂得努力-懂得不要浪費時間 懂得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所以我們就要把這個壞習慣-改正過來 我現在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 我就是一定要提起精神來 今天愛睡的時候-我要把它對治過去不可以睡 明天到這個時間的時候-還是愛睡 把它對治 你只要三天以後 這個壞習慣就可以改正過來了 人要改也是要靠你的意志力 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動物 人的覺性是非常的強烈 所以自己本身-如果能夠懂的尊重自己 懂得自己想要在這一方面 有所突破 有所精進-有所努力的話 你如果好好的把自己的壞習慣-真正的用心要來改 其實是蠻快的 除非說自己很懶散 除非自己不把它當一回事 當然就另當別論 所以我們修學-就是修學禪定的時候 你要得到輕安 那就一定須要有禪坐的功夫 但是禪坐功夫的過程當中-又很容易昏沈 必須把它給改除掉 那你如果已經得到輕安的境界 自然而然你就不會昏沈 所以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對治昏沈 另外轉依為業 轉依就是有所轉而有所依靠 那什麼意思呢 因為我們一般的人 我們一般的人-因為事情都很多 甚至於有的時候是-我們的一些人情事故 都是讓我們很煩心 所以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 也有很多的讓我們操心的事情 或者操心的人跟人之間的問題 所以我們可以說每天都處在於 精神緊繃 身心疲倦的-這種狀態之下 但是你如果每天的時段 能夠取一小節 能夠來有一點點的禪坐 讓你自己能夠得到輕安的話 那你的粗重的身心-就可以有所轉了 有所轉就是本來是很粗重的-轉成很輕鬆自在的 本來是很煩躁的-就會轉成很舒適的 內心裡面一點點煩惱障疑-都沒有 像這個你就能夠依止於-你現在所觀的境界之中 我現在是在念佛-或者我現在是在數息 或者我現在是在觀想-某一個義理 你就可以依止在-這麼一個境界上 因為我們講過了 定就是心在於一個境界上轉 你現在那種煩躁-那種身心的疲倦 已經都斷除了 都沒有了 當然你就能安住於-這麼一個境界裡面 所以學輕安就是一定要學打坐 打坐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必經的一個過程 戒定慧三學也要定 修六度萬行也是要禪定-才能夠引生智慧 所以禪定是每一個佛弟子-都必須要去學的 有的要去經歷的 也不用害怕 但是我們現在一般的人 還是很喜歡來修學禪定 它的主要的用意 還是能夠讓身心放下 能夠讓身心-能夠得到輕鬆自在 所以輕安有這樣子的一個作用 也就是能夠轉依能夠調暢身心 能夠離去粗重感 這個是非常好的 所以它就是屬於善心法之一 也希望說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有這樣子的一種經歷 不管是在家裡面自己去-打坐靜修也好 或者有這種機會到寺院裡面-來參加禪七的活動 如果說禪七的活動-因為在比例上 以佛七來說的話是比較少 要參加的機會也是-比較不容易取得 打佛七的時候也是有止靜 以一般的時間分配來說 打佛七的止靜 也就是說我們在打佛七的時候-主要是念佛 不管是坐著念佛-或者是站著念佛 或者是經行的念佛 一定會有一段時間是讓你止靜 身心完全靜下來 這個時間的安排-大約也有二十分鐘以上 最少還有二十分鐘 所以說有去參加打佛七的話 你能夠把握住止靜的二十分鐘-的話 也是一樣的-也是一種禪定功夫 也是一種初學 初步的 讓你也能夠慢慢的從這個地方-來打好基礎 尤其這個時候都有主七和尚-在坐 也都有一些糾察師父在觀察 那我們自己本身有什麼狀況 或者有什麼疑問 這段七天的修學時間當中-都是可以去請教的 隨時都可以把你的疑問-或者把你的狀況 請教我們的主七和尚-或者裡面的師長 來解答我們的疑惑 所以修學禪七在於打坐方面是-比較直接的 但是如果參加佛七的話 那也是一個方法 所以我們台灣的環境 佛七的機會是比較多 尤其是在春秋二季的時候 春天跟秋天的氣候-都是比較涼爽 不會太熱 也不會太冷 這個時候很多的寺院都會有 像二月的觀音法會的這種機會 或者是九月是觀音法會 或者是藥師佛法會的時候 多少都會有這種佛七的舉辦 那都可以去參與的 這個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第一步 一方面是這麼多人 讓我們有一個增上的鼓勵作用 讓自己更有信心的環境 再來又有主七和尚 又有很多的師父在我們的身邊 隨時隨地都可以來-解答我們的疑惑的 所以輕安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是可以去學習 也可以去感受的一種 接下來就是第九個 善心所就是不放逸 不放逸在它的定義裡面來說 就是精進三根-於所斷修防修為性 它的體性是什麼呢 它的體性是依據於四法 哪四法呢 一個就是精進-我們前面談過的 你一定要很努力 這個精進是精進什麼 就是精進無貪 精進無瞋-精進無癡 所以就是要四法具足 以這個無貪 無瞋 無癡 又有一個很精進努力不懈的 向前來用心來用功 依據於這個四法 那四法你要修什麼法呢 就是要修這個善法-要斷除惡法 修善法斷惡法 這個在我們的三十七道品裡面-就有談到四正勤 四正勤當然也就是對於-斷惡事中 你有辦法好好的去修學 斷惡和修善的如何去修呢 未修的善要快點來修-已修的善希望它快點增長 已經做的惡要快點把它斷除掉 還沒有做過的惡不要再做 快點把它給斷除另它不要生起 所以像這個善的已生、未生 惡的已生、未生 你自己本身都能夠好好的來-掌握它 善法的快點努力來做 還沒有做到的-要快點找機會來做 要快點掌握機緣來做 惡的已經知道過去做的不對 知道過去已經做過的不可以 從今以後一定要提醒自己 要有這種警策的那種心力 我以後一定不要有第二過-第二種錯誤 第二次的錯誤 再來還沒有的-我們就快點斷除了 不要再做了-以後不可以再有了 沒有做過的也不可以有 像這個就是說 因為無貪 無瞋 無癡 再加上我們的精進努力-來斷惡修善 這個就是屬於不放逸 你如果不放逸的話它的作用 就是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善事為業 放逸當然就是已經鬆散了 身心鬆散 身心太過於鬆散的話 剛才所講的四精進-你就不會精進了 因為你已經鬆散了 鬆散了之後一切都給它放了 一切都放下了-那就不想要再去做了 就是善事現前你也不想要做 所以不放逸就會斷除放逸-就會對治放逸 你不放逸所以就會成滿 就是完成就會圓滿-一切的世間善法 還有一切的出世間善法 什麼是世間善法呢 世間善法就是我們所謂的十善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再來不妄言 不綺語 不惡口-不兩舌 再來不貪 不瞋 不癡 這個就是稱之為-我們世間的十善 十善法我們要講的-更徹底的一點就是五戒 就是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 這個是最根本的 是一切戒法的根本 尤其是前面這四種 不殺 不偷盜-不邪淫 不妄語 我們就是稱之為斷除的四性戒 所以像這一個就是世間的善法 你的行為方面要很警惕自己 不可以去妨害他人 不可以暴力的對他人 在講話方面不要去傷害他人 不要講謊話也不要講粗話 也不要講搬弄是非的話 這樣子我們就能夠保有-我們自己本身的道德品性 對他人來說也不會受到傷害 所以不放逸就是能夠圓滿-能夠成就世間的善法 還有就是能夠成就圓滿-出世間的善法 什麼是出世間的善法呢 以我們修菩薩道-成佛來說的話 當然就是六度 好好的來修學六度 六度的一切動作都是成就自己 也成就一切的有情眾生 自己本身好好的來努力-來求法 再來又能夠來幫助他人 所以自己本身 如果說自己有事業-自己有職業的話 好好的在自己的事業-職業的範圍之內 能夠來以專業、專精的精神-來研究 來深入 再來把你所學的 有這種因緣 有這種機會的話-再來教導他人 像這個也是一種布施 布施就是利益眾生 在利益眾生的情況之下 又可以成就自己-又可以成就他人 所以這個就是一種善法 有的人原則上都會認為 智慧財產都是不可以隨便的-拿出去 智慧財產不可以隨便的教人 但是在於我們佛教的團體裡面-來說 只要是真心的在佛教界中 真正的有心要幫助別人的話-幫助他人的話 那我們就是以這樣子的-共同的理想目標 共同的聚集在一起的話 那這個都是可以教導他人的 不管是我們的知識的部份 或者是我們的技術的部份-都是可以的 舉一個例子來說的話我會油漆 過去來講的你要油漆 當然就是要去拜師學藝 這個拜師學藝當中 經過多久的時間多少的學費 那你才夠學成 但是我們這個佛教團體 尤其是在義工的團體當中 都是會的教不會的 只有我一個人會油漆 但是現在有這麼一件善事 須要我們去給它完成 不管是對寺院裡面的工作也好 或者因為做慈善工作 必須是向那些低收戶的-家庭裡面 跟他做一個維修、整修也好 這個必須要多幾個人手 必須要多幾個人共同來完成 因為再怎麼講 週休也是只有兩天而已 一天能夠完成的工作-就一天完成 最久最多也是兩天把它完成 因為禮拜一還要上班-還要去做工 那怎麼辦呢 所以兩天要完成的工作-當然要多幾個人 來共同分工合作 所以像這個時候大家都是義工 大家都是發心的在家菩薩 唯有教他會 他會了你自己本身又能夠-來帶頭的話 這麼工作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 但是你如果還存著 這個是我的智慧財產 我教了他 我是不是就損失了 以後他如果出去開業的話-是不是搶了我的工作了 我們修學佛法的菩薩心行-就沒有想那麼多了 我會他也會要來完成一件工作-是非常輕鬆快樂的事情 像這個在於我們修學的道路上-來說的話 就沒有考慮到 也就是說就是沒有想到說 一定要有利益的情況之下-才來教他人 能夠共同完成一個 我們的一個共同目標的話-那都是可以的 所以世間善法是五戒十善 出世間善法就是六度萬行 但是如果從聲聞乘-從緣覺乘來說的話 你要得到出世間的-我們稱之為無漏善 那就是四諦法門-就是十二緣起的法門 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門 你必須要很努力的-很精進的 而且心無旁騖的來努力來做 這個時候內心裡面沒有貪念 內心裡面沒有瞋恚心 內心裡面沒有愚癡心 能夠接受別人的指導 再加上自己努力不懈的來完成 世間的善法或是出世間的善法 所以不放逸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止於四法 而來修善來斷惡 而且努力朝向於世間上的圓滿-跟出世間上的圓滿 出世間上的圓滿的時候-也是證到阿羅果 證到辟支佛果 或者所謂的由菩薩而成佛了 所以這個不放逸 在我們修學道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不可以鬆懈了自己 所以不放逸就是四法所成 並不是別有體 表示說他一定要依止在四法上 它不是獨立的一個個體 有人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來問 其實我們十一個善心所-來說的話 十一個善心所-你說從信心所來說 其實也是很精進的 也是不可以懈怠的 也是要很不放逸來努力才可以 那為什麼說不放逸-不依止在信心所的上面 或者不依止在於慚、愧的上面 一定要說依止在四法上 我們就是說十一種法 它自己本身就是不放逸法 扣除掉就是還有十法 十法其他的 除了這個所依止的四法之外-還有六法 其他六法的功德性-沒有這個四法的強烈 它的適用上 它的力量 它的那股力量上面-那個功能上面 其他的六法像信或者就是慚 愧 或者輕安 或者後面還要講的行捨等等 那它就沒有這個四法強而有力 以這樣子的意思來說的話 所以才會就依止-在這個四法上面 而成立了這個不放逸法的-那種用功修行 我們現在以這樣子的了解 就是說因為有精進-因為有不放逸 所以我們在這個修學道上 就非常努力不懈的 勇往直前的來修學三乘法門 談到第十個行捨 第十的行捨 行捨他也是屬於善心所之一 一講到這個 我們就有兩種捨 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的-善心所的行捨 它的重點就是行蘊裡面的捨-行蘊 也就是五蘊當中的 就是色受想行識的這個行-這個行蘊 這個行蘊所代表的就是 我們的一種造作性 這個造作性它是完全處於-平等的狀態之中 另外還有一種捨就是苦樂捨 苦樂捨 苦受-樂受 還有捨受 就是非苦非樂 不苦不樂的-那種靜止的狀態 不偏於苦也不偏於樂 如果再更詳細的-從心裡面來說的話 就是憂 還有喜 也不憂也不喜就是不歡喜 不憂不喜的那麼狀態之下-我們就稱之為捨 這兩個的差別就是說 一個是從受蘊 從對外境之後你內心裡面的 苦樂憂喜的狀況之下 你不起歡喜或者是排斥的心態-那種感受 所以這個是從受蘊裡面來說的 但是這個地方的善心所 因為它不落於苦樂相對的狀態 它是超越苦樂之上-超越於憂喜之上 所以它是一種平等心態的捨 像這個我們一般就是說-在年輕的時候 我們的個性都是比較的強烈 在比較強烈的時候就會很高興-或者是很生氣 平常都不是高興就是生氣 你都會說我忍耐而不讓它高興 或者我給它忍耐我不讓它生氣 不會 我跟它壓抑我不要生氣 像這種的不生氣是表示說 你是沒有高興也沒有痛苦 但是你這樣子的這種感受裡面-不是自然性 是觸對外境之後 你在這個狀況之中 你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心態 但是你 我要放棄我不要 但是我們看到很多的長者-很多的老人家 在看到我們年輕人-做事情的時候 做對也好 做錯也好 這個時候-他很自然的不會生氣 他不會說我要壓制不要生氣 或者我要控制不要高興 他看到你的成功-或者看到你的失敗 他只有分析 他只有了解 甚至於只有對著你-來做個指導 他內心裡面不為所動 沒有什麼樣子的-內心裡面的波動性 沒有 即使你是失敗了-他知道你失敗 但是他會跟你解說理由-解說原因 或者你成功了 他當然是看了還是高興 但是高興但內心裡面不為所動 像這種情況我們舉一個例子 就像老人家看孫子-在玩樂的時候 他的哭跟他的笑-對祖父級的來看 完全就是沒有波浪式的-那種感覺了 他看到高興他也知道高興 他看他在生氣他也知道在生氣 但是感覺到沒有那種波動性 所以行者 也就是修行的人 他在修學禪定功夫的時候 完全達到靜止 完全達到平等 完全沒有讓心有所關係裡面 歡喜心或者是障礙力的-那種痛苦都沒有了 這種情況之下他就叫做行捨 所以行捨的這個捨的境界 當然也比受蘊裡面-那種捨受的境界 是要更高超一點 它是超越過苦樂的境界之上了 這種的情況我們就稱之為行捨 所以一講到捨的時候 一個是受蘊的捨-一個是行蘊的捨 兩者是不一樣的 我們在解說上有關於行捨-它還是有三個層次的 從初念 第二念 到第三念 它的過程上還是有它的過程的 譬如說這邊講的令心平等-這個是第一念 讓心能夠達到平等 第二念會讓他的心達到很正直 很正直的話它就是不偏於一邊 不偏於苦或樂 也不偏於我們所謂的斷或者常-斷見或常見 到了後念的時候 它又能夠達到無功用行 所謂的無功用行就是不必勉強 不用勉強的就能夠顯發出-它的正直 顯發出它的平等出來 所以這個境界-就是越來越殊勝的 所以第一念 第二念 第三念 可以說有平等而正知-而無功用行 這樣讓自己本身內心很平穩 內心很超越 內心達到很沈靜的這種心態 所以修學佛法 不管你說是在禪定的境界當中-也好 在於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也好 都必須要有這樣子的狀態 所以我們就說釋迦牟尼佛-常在定中 就是沒有波動 沒有起伏的 所以我們也希望說大家 能夠在平常的待人處事上-處理事情上 也都能夠心平氣和才可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