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4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大乘百法明門論-所談到的是一百法 我們今天就繼續的來看 心所法當中的-十一個善心所的無貪 無貪 無貪這一個心所法 就是指著-我們的內心當中 每一個人-都有這麼一個善念 就是不貪 沒有貪的這個一個念頭 但是凡夫眾生 之所以會輪迴生死 就是因為有這個貪 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 也都是會為了自己的私欲 不管說對於我們的五蘊身 或者跟我們-這個身體有關係的 一切人人事事 我們都會起貪著、貪念 所以才會-在六道當中輪迴不息 但是我們的內心當中 卻有這麼一個心所法-是無貪的 而且是純善的 貪也就是 無貪就是不貪著、不貪染 所以他的定義就是說 於有有具無著為性 它的作用是對治貪著 作善為業 它的體性上-是對於有和有具不起執著 那麼什麼是有呢 有就是存在的意思 也就是我們的有情 代表著三界有情 那什麼意思呢 因為輪迴生死當中的範圍-就稱之為三界 欲界、色界、無色界 這三界當中-除了我們的五趣雜居地 一直往上 就是每一個範圍當中 都有好幾重的天 從地居天一直到空居天 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天 有二十八層天 在這麼一個三界九地-二十八層天當中 我們都叫做有 也就是存在-在這個三界內的有情生命 所以也叫做三有 這一個三有的果報體-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所以這個有-就代表著三界有情 我們每一個人-或者天上的天人、天神 都是包括在裡面的 也就是說-我們對這個有的執著 每一個眾生-對於這個生命體的執著 所以我們都很愛-我們這個五蘊身 我們都有這個我-的這種主宰的 這麼一個染著心存在 有具呢 就是三界有情裡面 每一個人所具有的這種資具 資具 資具就是說-我們活在世間 活在這個環境當中 所必須要有的這些配備 比如說我們有這個身體-就要有衣服穿 就要吃飯 要吃飯就須要有-這一些稻米五穀之類 要有這些青菜、水果 有了這個身體 為了要避風避雨-就是要有房子 出門就要有車子 像這一些都是屬於資具 讓我們這個身體-活下來的一種助緣 食衣住行當中-所必備的這一些東西 都是屬於資具 也就是有具 就是有情生命活在世間當中-所必須要有的助緣 像這一個 我們都會去染著是不是呢 每一個人的衣服-我們是自己的 給別人穿 那必須是要很好的朋友 或者你有這種施捨的 這樣子的子的個性才可以 或者因為太多用不完 放久了也不要穿了 尤其是現在叫做退流行了 不趕上流行的話 好像很對不起自己 但是流行過後的衣物-又不適合穿的話 才會施捨給他人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對自己的衣物-都是非常的保護 保持著 但是你如果是無貪的話-你就會布施 在這個財施方面 就是包括了金錢的 還有物質的 除了衣服之外 你就說我們的-這些飯菜之類的 我們要種菜 我們必須要去買菜 必須要煮 像這一些-就是我自己想要吃的 我自己所-為了我要活下去的 那一種助緣 別人要來跟你乞食的時候 你會不會送給他呢 原則上我們一般現在-可以說大家的善心善念 都是發揮非常的燦爛 就是說有人來了-我願意布施 尤其是我們的佛法 非常的興盛 大家都懂得布施的功德-當然都會布施 但是有的人還是很慳貪 就是不能夠布施 也不要布施 再來我們的田宅之類的 房屋之類的 這個是我們活下去的資具-對不對 我們要有房子-那你才能夠安住 你必須要有田園、土地 你才有自己所擁有的-一種不動產 這個就是我的能力 這個就是我的財產 要把自己的房屋 要把自己的田園布施出去 那也是要很有-那一種施捨心才可以 我們一般的眾生可以說起來 這個是不可能的 有要更多 多還要更多 這個是我們一般的眾生 但是在這個善心所裡面 稱之為無貪的情況之下-你就是要去施捨 所以我們的地藏經-裡面也有說到 對於我們的親人-在臨命終時的時候 你就要在他的耳邊跟他說 我是某某人 我把你的金錢 我把你的田園 我把你的房屋 我把你的土地 把你所擁有的-我拿去布施了 這些功德就是迴向給你 希望你臨命終後 你能夠依這些功德-能夠往生於淨土 所以我們都很希望說 有人臨命終時的時候 你的親人能夠-把他的東西拿出來布施 尤其是他更愛的東西 他最執著的東西 能夠拿出來布施 這個就是要他能夠 以布施的這種行為 來斷除他的執著 你不執著的話 你才有辦法得到解脫 所以像這個是一種 我們一般的田園房屋 當然個人私人的要布施-那就是要很大的勇氣 布施的這種觀念-要非常的強烈 有沒有呢 當然也是有 我們一般的善心人士 把這個田地布施給寺院 布施給寺廟的 早期來說都是給廟 以後慢慢的-就是給寺院的還是有 像這個都是屬於一種無貪的 一種行為表現 對於自己本身的有具 就是我們的這種助緣、資具-能夠給施捨出來 不去染著它 不去執著它 像這個就是說-對於生命本身的不執著 能夠放下自己的身段-來幫助別人 來施捨於他人 像我們過去的 佛陀的本身生譚裡面 都是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大鵬金翅鳥吃 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老虎吃 或者布施自己的國土 布施自己的財產 甚至於妻子、骨頭、髓腦-給一切眾生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對於有 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對於有具 我們的財產等等 能夠不起執著的來布施 像這一個引生到-我們目前的醫學來說 現在的科學來說的話 就是說盡量的 能夠骨髓捐贈的-這一種布施法 除了你的金錢之外 除了你的衣物 除了你的田園之外 能夠更進一步的-能夠有內施 以自己的身體來布施的 像這個就是無貪的一種行為表現 所以我們目前來說的話 很多人都會-朝這一方面來努力 一方面就是-把自己有用的身體 能夠遺留下來 幫助他人 所以這個無貪就是 體性上就是不起執著 當然就是對治貪著 把我們的-貪著的這個不好的習性 不好的習慣 能夠把它給斷除掉 對於一切的善業-你才會去努力的來做 只要我身上-還有這麼一點點的 利益他人的-這麼一點好處的話 我都要把它給割捨 我都要把它布施出去 這個就是做善-是它的一種作用 這個就是叫做無貪的部份 其實我們每一個眾生 對於這個貪來講的話 可以說是非常多 不只是說看到的這一方面 如果還要再更繼續的 有關於只是一種形象上的 比如說我們的名譽 對我們自己名譽的-那一種保護 對於自己就是說 在於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之下 比個性 或者說比財產 比文憑 比什麼 都可以比 在這個比的當下當中 你是不是有辦法放下 我不要去貪著這個名聞利養 我不要去貪著這個名利 尤其名譽方面的 我就是保守我應該要去做的 我份內的事好好把它做好 我做的到的-再去幫助別人 其它的我不求回饋 我不求他人的那一種-就是有形的那種報酬 不必要 完全盡自己的能力來做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上有很多 我們叫做幕後功臣臣 默默來貢獻自己的能力的 這個是非常的多 像這種不求名聞利養 不求自己的名譽的 這種都是無貪的一種表現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 都是有這一股心識的存在 也就是說無貪的心所法 接下來的善心所裡面 除了無貪 不貪念、不貪著之外 還有一個就是無瞋 無瞋它的定義就說-於苦苦具無恚為性 它的作用就是-對治瞋恚做善為業 也就是說對於苦和苦具-你不會恚 就是不會起瞋恚 就是不會起恨心、恨意 瞋恚我們一般來說-就是脾氣不好 很會發脾氣的一個人 很會光火的一個人 那一種個性 動不動就發脾氣 動不動就發火 這個就是瞋恚心在作祟 現在所謂的無恚 就是說你對於苦的部份 對於苦具的部份 你都不會起瞋恨心 那什麼是苦呢 就是諸苦所引生的一切法 那麼就是苦 比如說我們所講的-四苦、八苦都算 你看就是愛別離苦 這個愛別離苦的時候 對於自己-一直比較有親情的 比較有染著性的這種親人 他要離開了 你就引生種種的痛苦 不管是相愛的人也好 或者父母、兄弟姐妹也好 這個時候要離開了-要分開了 這時候的苦-你也不會引生瞋恨心 比如說我們一般都會說 到外國去留學-是不是要離開呢 但是到外國去留學-本來是一件好事 但是因為你們兩個人-就是感情太好了 太粘著了 但是他要去國外留學 反而才會引生瞋恨心 氣他為什麼要到-那麼遠的地方去讀書 國內也可以 什麼地方都可以 我們這個地方也有大學 我們這個地方也有研究所 那你為什麼-一定要跑到那麼遠 像這個就是引生瞋恨 如果是屬於無瞋的-這種心性的話 當然就是不會 好,你要出國留學 那就恭喜你 我想要去都沒得去 我的因緣都不具足 你的因緣能夠具足的話-那當然恭喜 反而能夠助他一臂之力 讓他更能夠放下一切 去到國外好好的用心 好好的學得一技之長 能夠回國 對於我們的國家-是一種利益 對我們的社會-也是一種利益 所以像這個無瞋 對種種的苦 生老病死的四苦以外 跟我們比較有切身關係的 愛別離苦、求不得苦 怨憎恚苦 你都不會起瞋恨心 就是說跟無緣的人在一起 你也不會起瞋恨心 過去我們一般就是說 有很多的就是-仇人相見份外眼紅 尤其是離了婚的人 都是不喜歡再碰面 但是現在的時代 有很多的歡歡喜喜的-相聚在一起 但是也是無怨無悔的分開 分開了之後-卻是可以當好朋友 不能夠成為夫妻 也可以成為好朋友 還是可以共事 還是可以共處 像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在這個怨憎恚苦的-這個範圍之中 你也不會起怨恨心 像這一個-也是屬於無瞋的表現 但是在於我們的社會學的-範圍裡面來說的話 是一個佛弟子 我們就必須-要讓這個社會和協 要讓家庭圓滿 當然夫妻共處-最好是能夠從始至終 而且能夠在這麼一個-和樂的環境之下 讓我們的兒女們 能夠很正常的-一種家庭教育當中 能夠有一種-健全的一種身心行為 如果說夫妻不能夠和合-離婚了 但是離婚的當下裡面-又是互相的抱怨對方 一直惡語惡言的來誹謗 甚至於構成-小孩子的心情的 或者他的心性的偏差 即使說離了婚-兩個夫妻又共住在一起 以我們這種-社會觀念來說的話 也是不好的 所以是一個佛弟子 我們也希望說能夠 好好結成一個佛化的家庭 而且能夠攜手共進 一直到最後 讓我們這個小孩子-在家庭裡面 是一個很健全的家庭裡面 來生活、來受教育 這個是最好的 所以這個無瞋-就是不要怨恨 不起怨恨心 不管是遇到什麼事情 都能夠保持著 在我們的精進法當中的-一種歡喜力 來接受、來努力 這個是最好的一種修學法 所以無瞋 第一個是苦 就是四苦、八苦 苦具就是-引生苦的那一種助緣 引生苦的這種助緣 有的時候是自己引生的 像自己突然之間-無名火引生了 我們常常講自己要生氣-自己都搞不清楚狀況 自己有時候就沒頭沒腦的 就我們稱之為無理頭的-就氣起來了 問他氣什麼也搞不清楚 這個當然是非常的不對 尤其在團體生活當中 動不動就莫名其妙的暴發 你的那一種不滿 這個是不對的 第二種就是-社會形態所引生的 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團體所引生的 團體所引生-當然就是說因為有人的關係 有什麼人發生了不愉快 意見不和 吵起來 或者因為處理事情 或者講話的時候講的不好 打起來 或者在上司對下屬 下屬對上司-不滿的情況之下 引發的種種的不滿情緒 像這種狀態 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辦法安住 有沒有辦法-保持我們的那種 安定的那種心態 可以的話當然就是無瞋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都是把持不住 說不定就會說誰對誰錯 甚至於自己說不定參與-這個這樣子紛亂的場合之中 自己也變成其中的一份子 像我們現在-目前的社會形態當中 尤其是現在的手機很方便 隨便一按一打-馬上就可以跟對方通話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社會 有很多的那一種混亂當中 比如說我跟他發生了不愉快-我不高興 我馬上就叫我的好朋友來 馬上成為一種-群體的一種暴亂 人叫了很多的好朋友來 比如說很多的車子 比如說很多的-計程車司機也好 比如說很多的-遊覽車司機也好 馬上聚在一起的時候 就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像這個都是我們的瞋恨心 但是我們學佛的弟子 就是不可以有瞋恨心 對於這個社會所引生的 你沒有瞋恨心 這一個就是對於有具 也就是說-社會形態的助緣當中 你不會引生瞋恨心出來 你自己本身能夠去調適 本身能夠去跟他和解 另外有的是-大自然界所引生的 大自然界所引生的 當然像現在這麼熱的天氣 只要一出門就非常的熱 甚至於在家裡變成說-我不要動 稍微走了二、三步-就流汗了 這個就是老天-為什麼這樣子 協調的不好 這麼熱的天氣也要抱怨 下大雨 像現在颱風季節快要到了 下起大雨來也要抱怨 甚至於寒流一來的時候 那也要抱怨 或者地震來的時候 或者巨風來 龍捲風來的時候 你都要抱怨 像這個抱怨 當然就是有引生瞋恨心 大自然界所引生出來的 讓我們在這個身心行為 所安住的這個環境裡面 我們就是知道說 人有生老病死 這個大自然界-當然也有成住壞空 這個成住壞空當中 在這個壞的情況之下 或者無常的變化之下 當然也會有-很多很多的不理想 你對於這個大自然界 所引生的-這些種種的不順意 你也不會起瞋恨心 也不會抱怨 很自然的來接受 我們台灣 如果說以一般 整一個世界裡面來看 反而台灣的環境是最好的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是四季分明 春、夏、秋、冬都有 要熱也有、要冷也有 要涼也有 所以我們有-透過這種又是熱又是冷 的這麼樣子的一種磨練 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體力 反而更能夠適應 世界各個環境的一種變化 我們一熱的時候 熱到三十七度 熱到三十八度 你看你到東南亞的熱帶地方 像度印這麼熱的-世界裡面去的話 你都可以有辦法接受 你們說遇到冷 冷的時候 冷到甚至於將近於個位數的 十度、十一度 這麼冷的氣候-我們也能夠撐得住 這個時候你到比較冷的-會下雪的地方去 你也是有辦法安住 所以台灣的環境-真的是一個寶島 就是四季分明 有熱有冷 你應該是要感謝大自然界-對我們的這種磨練 對我們這種訓練 讓我們有辦法-來接受冷的氣候 有辦法接受熱的氣候 到世界各國去的話-你都非常的適應 像這種大自然界-所引生的這種種種的氣候 或者是災難等等 我們都有辦法去給它接受 像這一個也就是對於苦具-不會引生瞋恚心 就是不會生氣 認為這個就是一種訓練 這一個就是一種磨練 讓我們的身體有辦法接受 讓我們個性-有辦法去改變去改造 讓我們更能夠-來接受不同不同的環境 或者是人事的變化等等 所以無瞋就是對於這個苦 就是四苦、八苦 對於苦具-不管是社會的人事問題 大自然界的這些災難問題 你都不會引生瞋恨心 都能夠以接受訓練的心態-來跟它相處 像這個就是我們-這個無瞋的體性 所以你就會對治瞋恚 就是看別人在生氣-自己就感覺到還是要接受 人事上 尤其像很多的師長 在要希望這個弟子 要希望這個學生 或者要希望這個徒弟-能夠出人頭地的時候 種種磨練的方式都有了 那你都能夠-樂意的來接受考驗 或樂意的來接受它的磨練 你的瞋恨心-就不會引生出來 你不會感覺到說這個師長-是對你特別的 讓你吃苦 所以對治瞋恚 你功能作用上就會去行善 你就不會-因為生氣而有所的抱怨 因為生氣做出了連後悔-都來不及的種種的惡業 所以你就會去行善 你就會去做好事情 一般的苦 四苦、八苦-我們還有一種叫做三苦 我們的經典當中有講到三苦 三苦 第一個就是苦苦 苦苦也就是說 我們這個世間本來 出生為人就是苦的 一句話說生老病死 對不對 所以每天所面對的人-所面對的環境 本來就是很苦 有這個身體也很苦 什麼時候要生病 像現在交換季節的時候 就是身體的適應力不足 那就會容易感冒 容易支氣管炎等等 容易感冒-容易支氣管炎 這一個就是說 我們本來出生為人就是苦的 那麼再加上這種病苦 再加上就是人世間的-突然之間的一種 讓我們不能夠接受的-種種的過程、磨練 那你就是苦上加苦 所以原則上苦苦就是說 本來身體不要去管他-就已經有點受不了了 再加上他人的要求 大環境的變化 更苦了 那麼第二種叫做壞苦 壞苦就是說本來是好的 本來就已經是很高興的 突然之間就變成了 讓我們受不了的那種痛苦 如這個東西-本來是自己很喜歡的 突然之間摔壞了 尤其在洗碗的時候-會摔破碗盤 或者在走路的時候不小心-會摔破桌子上面的 那些貴重的東西 尤其像那個花瓶 或者出門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貴重東西丟了 這個都是屬於壞苦 或者我們現在來講的話-像發生車禍 突然之間-我們的親人往生了 這個都是一種讓我們 真的是很難接受的一種苦 所以這種壞苦呢 比起那個苦苦來說的話-還更苦 因為本來是高高興興的 本來是平平安安的 一通電話 一個通告 讓我們自己-本生都無法接受的 這個就非常的多 第三種叫做行苦 行就是行蘊當中的一種苦 那也表示說 我們這個五蘊身 我們這個五蘊身本身當中 它每天每天的生住異滅 每天每天的-那種身心的變化 就是代表著一種無常 就是代表了一種苦 所以這個行苦 就是從我們-五蘊的變化當中來了解 世間的無常相 世間的苦相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 就是要從-五蘊身當中來修行 從五蘊當中來了解 世間的不安住 世間的不安定 他隨時隨地都在那裡變化 剎那剎那的生滅當中 讓我們能夠懂得-世間的無常 懂得掌握現在 懂得努力精進 所以對於這個三苦本身 我們不起瞋恨心 這個叫做無瞋 另外一個-就是善心所裡面的 叫做無痴 無痴就是沒有愚痴 愚痴並不完全沒有知識 而是他的知識有病 代表著他還是懂得去思考 只不過他的思考-卻是不正確的 他的思考是偏差的 他的思考是邪知邪見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愚痴 無痴就是沒有愚痴 沒有愚痴 當然就是對一切的事項 一切的事理 他都能夠明解為它的體性 這對於事事物物 對於事物的內在的體性 他都有辦法去了解 去體悟、去融會貫通 所以對於事物的明理 對於道理方面的-這種貫徹、了解 這個是它的體性 那麼對於它的作用 也就是對治愚痴 也是做善為業 能夠去行善 對治愚痴 剛才有說-愚痴不是沒有知識 還是有的 他還是很會去思考的 還是很會去學習的 但是這種思考、學習-卻是病態的 不正確的 我們在學習的-一切諸法的理體上來講的話 我們說佛法本身-它是一種中道法 佛法本身就是一種無漏善 所以我們只要好好的-在佛學方面下功夫的話 你就一定能掌握住-世間的正知正見 正確的去理解 正確的去體會 正確的來行為、來行動 你必然不會偏差 會朝向解脫自在的-那一種境界來努力 所以對於事理本身 能夠以正確的來體證、體悟 所做的-所表達出來的行為 都是屬於善的 無貪、無瞋、無痴 我們就稱之為三善根 因為剛才所談到的 這三種都是做善為業 都是讓我們朝向於善的 是世間的有漏善-而達到出世間的無漏善 完全都是善法 所以這三個-無貪、無瞋、無痴 我們就稱之為三個善根 稱之為三善根 因為它是根本 它是最內在的一種 我們最內在的一種心所法-就是你的心意 你有這三個心意的話 你才會發展出來的動作 不管是身業 不管是語業的部份 你都會做善的 說好話的 就是行善事 說好話來鼓勵他人 所以這三個就稱之為三善根 在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問題 我們須要去了解的 從我們這個百法明門論來看 第一個就是信 第二個就是精進 三跟四就是慚愧 第五就是無貪 第六是無瞋 第七是無痴 精進就是在信的後面 信接下來就是精進 但是如果從-成唯識論來看的話 精進就是在-無貪、無瞋、無痴之後才講 像這樣子這個次序上不一樣 有沒有關係呢 當然是沒有關係 只不過在這一個談到善心所 萬一我們這個心念-要引生作用的時候 是哪一個比較強烈 或者哪一個比較有它的-一股助緣的那一股力量存在 會助長我們前面-那一個善念引發作用 在解說上呢 百法明門論跟成唯識論 這個解說的重點上-就是不相同 所以這個精進 一個就排在第二個 一個就排在第七個 就是把我們這個精進-換到三善根之後才來講精進 它們的差別點在哪裡呢 就是說百法明門論-它是從這個希望 從希望這一點來作解說的 因為我們在這個-修學佛法的道上 我們都強烈的希望說 我要趨向於解脫 我要趨向於-這個智慧的引發 能夠讓我們達到-無漏究竟的境界 所以我們有-這樣子的一種希望 所以信就是希望之所依 信就是欲之所依 那也就是說信為欲依 就是說在五別境的欲 你要靠什麼,要靠信心 你有信心-你才會努力向上 因為你有信心-你才會努力不懈 因為你有信心-所以你才會一直的來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障礙 你都一直的來努力不懈 所以這個欲呢,就是欲望 就是要靠這個信念 你這個欲望-就是說一直的希望 一直的要向善 這個慾又是情依 就是說你有這個希望 希望之後-你必須要靠這個勤 精進努力不懈的-這股力量來跟你支撐著 你如果說我有信心 但是你沒有這個勤-來支撐的話 我們說你就是一暴十寒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我要怎麼來努力 我要怎麼樣子來做 但是你這個勤的-這個力量不足 你還是會鬆懈下來 所以從信為欲依 欲為勤依的-這個樣子的一種解說上 我們從這一個 就是次第裡面來說 我們就稱之為百法明門論 就把這個希望 就是把這個放在於這個-信之後就要講到精進了 就要好好的來努力了 所以這一個就代表著 在百法明門論-就是信之後呢 就從這一個-希望裡面來做說明 做它的有力的後盾來做說明 就說性之後要精進 但是如果從-成唯識論來說的話 它就是從次序上來說 從它的次序上裡面-如何來建立的呢 就是說有根 這個根是依精進-而來建立這個捨 這個就是我們後面要講的 就是說後面-我們要談到不放逸 要談到輕安,要談到行捨 根就是依於精進 我們前面講的 無貪、無瞋、無痴-就是三善根 這個三善根-你要如何保持它的不退 那就必須要有精進-來支撐著它 要有精進你以後你才能夠-建立行捨等的三所依 而有這種種種法的成立 所以我們後面-一講到不放逸 它必須要無貪、無瞋、無痴-要精進才能夠成立的 就是行捨也要-無貪、無瞋、無痴 精進它才能夠成立的 以這樣子的說明 次序上來講 它的建立信來講的話 為了要說明行捨 為了要說明不放逸 它是四法來建立的 而四法的建立-就是無貪、無瞋、無痴 還有精進 是四法要連在一起說 既然四法要連在一起說 這次序上就是-要排在三根之後了 所以我們有一個名詞-來講的話 百法明門論它是從-欲依的立場來做解釋 成唯識論-它就從這排列次序 要來建立後面的不放逸-跟行捨上 從次第上來說-就是叫做欲依的 這麼樣子的說明上來建立 所以如果看百法明門論-這個次序上 跟成唯識論它所講的-這個次序上 為什麼會不一樣呢 這個是在說明的過程裡 它們的解說不同 因為解說不同 一個百法是因依 成唯識論是立依 二個不同 像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這一個五遍行 五遍行它就是-作意、觸、受、想、思 但是有的地方也有說 觸、作意、受、想、思 那麼觸排在前面-或者作意排在前面 有沒有關係呢 這個解說上-這二個的前後次序 一個從現行法裡面來說 現行法就是說-我一定要看到 所以我去注意它 所以我會有種種的想法-感受等等 所以觸、作意、受、想、思 受、想、思-這個次序上是不可以變的 但是你如果-把這個觸擺在第二個 把作意排在前 就是從它的種子位上來說的 就是說事情還沒有發生 但是我先警覺性 我先注意 這個時候的作意-就要排在前面了 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我有警覺 我要來注意 注意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我能夠馬上有所行動 所以像這一個就從-作意、觸、受、想、思 從它的種子位來說 觸、作意、受、想、思-是從它的現行位來說 這個是二個不一樣的 但是這個-後面的次序不可以變 五別境的-欲、勝解、念、定、慧 因為是它們-各個所緣的境不一樣 從它不同的所緣境裡面 來說它這個心所法的作用 所以它是各別各別獨立的 但是各別獨立的裡面 這個排列次序裡 就是從欲、勝解-念、定、慧 念、定、慧 尤其是定跟慧 它們是所觀的境是相同 所以定跟慧二個的次序-也是不可以變的 還是照這個次序來 現在我們有關於-十一個善心所 它的程序的變化裡面來說 原則上還是不變的 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它有這樣子的過程 要有信心-你才會努力向上 有了信心之後 你才能夠引生-在修學善法當中起慚愧心 或者才會更精進的努力 所以我們的百法-努力精進不懈 是擺在前面的 你的信心才能夠堅定 以後的慚愧心 才能夠建立起來 無貪無瞋無痴呢 這種三善根-也才能夠更堅強更堅定 但是你如果看到-成唯識論的解說的時候 這個精進怎麼在-無貪、無瞋、無痴之後呢 因為它要為了要來說明-後面的不放逸跟行捨 它是四法建立的時候 一定是四法連在一起的 所以它的精進-就排在三善根之後 讓大家更了解一點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