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3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的來看-百法明門論 有關於與心相應的-心所法當中第三小題的 十一種善心所 十一種善心所 第一個就是信心所 也就是對於實、德、能-三方面體性的體證 鼓勵自己一定要用心的-來對於三寶功德 對於世間的真理 乃至對於自己的-能力的一種肯定 所以信心非常的重要 信是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表示我們對於佛學 對於佛教三寶功德-的了解體認 一定要有信心 第二個就是精進 精進也就是不懈怠 在我們佛門裡面的修行 每一種法門-都一定要談到精進 我們一般講到道諦的內容 就是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總共有三十七種-修學法當中 每一種都一定要講到精進 或者要講到四正勤 表示說在修學佛法道上-努力用功 這個是先決條件 就是我們一般的讀書 我們一般的-就是上班做事情也一樣 都是要很努力的 就是在這個時間掌握上 都一定要好好的去學習 所以學生讀書要很用功 一般的做事情-也是要很努力 這個都是包括在精進當中的 但是修學佛法 還要比一般的-那一種精進 還要再加倍以上 為什麼呢 因為修學佛法-本來就是很長遠的一條路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本來也都是-比一般的要辛苦 你如果不提起-精進的勇猛心出來的話 很可能一點點的挫折 或者一點點的艱難 說不定自己本身-就會退道心 所以這個精進-在整一個佛法的修學上 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人是不敢修 有的人是信心不足的 沒有辦法接受而不修 像這個都沒有辦法-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 所以這個精進心所法 在於我們的內心當中 就是有這麼一個心識的活動 我們每一個佛弟子 在這整一個修學佛法-的道上來說的話 都一定要把它給提出來的 根據解深密經也好 或者就是-成唯識論裡面也好 都有講到精進的-這一個問題 經中裡面就是這麼說 把精進-分成三大類來作解釋 就是說你在精進的時候 就如同-一個披甲戰士一樣的 就是說你要打退敵人 你要打退敵人-自己本身先要 就是很勇敢而且很強悍 甚至於不畏懼 這樣子的一種毅力存在 你要去打敗敵人才有可能 所以我們這個精進-就比喻為如同戰士的 披戰甲在打戰-當下的那一種心態 這一個我們就叫做-披甲精進 披著戰甲一樣的-那種精進、那種努力 只能夠勇往直前 你如果退步、如果猶豫 如果害怕的話-說不定就要一命鳴呼了 所以為了自己的生命 甚至於為了國家的存亡 都一定要很勇敢 就是很強悍性的往前衝 所以就稱之為披甲精進 第二種就叫做攝善精進 攝善精進就是攝持善法 就是說整一個佛法-流傳在世間 都是教導我們-如何來行善的 因為你要斷惡修善 而且從有漏善 而且還要達到無漏善 才能夠真正的-得到阿羅漢的境界 或者成佛的境界 那麼在這樣子的過程裡面 我們就說對這個善法 你就一定要去攝受 只要是善法的部份 你都是一定-要去努力的來學習 或者努力的來發展-我們的這種善心善念 我們一般來說的話 就如同就是慈善工作 或者到某些單位裡面-去當義工 像這些都是說-犧牲自己的時間 犧牲自己的精神-能夠給提出來 來幫助別人 讓對方能夠因為你的參與 因為你的出現 而讓他痛苦滅少 甚至於就是說-能夠得到快樂 所以現在不管-就是我們台灣的環境也好 世界各國也都是一樣 對於到養老院-到孤兒院 或者到療養院 或者到其它受災難的地方 我們都一直-發出我們的善心善念 甚至於善行 來安慰他、來鼓勵他 甚至於想盡辦法 在這個食衣住方面-能夠給他沒有匱乏 沒有缺失 讓他能夠安心的來度過-這一陣子的難關 我們這個世間 世界同樣的-都是成住意滅的 難免都會有很多的災難 不管是水災也好-地震也好 或者像美洲有颶風也好 可以說都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的種種天災 像這個都必須要攝善精進 也就是說發揮我們的慈悲心 發揮我們的公德心-來幫助他人 這個是屬於一般行為 也就是身業、語業方面的 從我們的-修行道上來說的話 所有的善法-你都必須要努力的來修學 只要是跟我們的 法身慧命有關係的 只要跟我們-斷惡修善有關係的 你都要爭取時間 能夠爭取這個機會來修學 所以現在-台灣的環境來說的話 每個週日 尤其現在時間更長了 都還有週休二日 禮拜六、禮拜天-很多的道場 都會舉辦一些精進的法門 比如說打佛七、共修會 講經、說法等等 像這樣子的一種-修學法門的某一個方式 都是讓我們斷惡修善的 你就是說-到寺院裡面來打禪七 來打佛七 或者只有一天的-就是禪修法門 或者一天的共修法門 你最少在這一天當中-你都是只有聽到善語 聽到佛理 你所有的動作很自然的 看到哪一個法師 看到哪一個師父 看到哪一個在參與的-共修的這些師兄師姐們 你都會很自然的恭敬他 甚至於合掌-唸一句阿彌陀佛 甚至於對他有問訊 在身業、語業方面-都是一種善法的增上 所以在這一天當中-最少你不會起煩惱 最少你不會講壞話 最少你不會做一種-就是說很粗暴 或者很暴力的-那種行為出來 最低限度你的惡種子-你會減少 你惡的助緣也會減少 這一天當中-你都是在修善的 所以像這一個 在佛門當中-自己的努力用功 不管說是到寺院裡面-來參加這種共修的 這種修道法門也好 就是你自己本身-在你自己所安住的地方 能夠好好的來提醒自己 多看佛書 多禮佛、多拜佛 或者自己本身的禪坐 每一種行為都是趨向於善 當然說起來-所有的供養當中 法供養的功德是最大 所以也希望說每一個人-在懂得這些道理之後 我們盡量的就是說 不要把心給散亂掉了 就是說胡思亂想 那也不要把體力給浪費了 到處亂跑 能夠靜下心來-在你的地方安住下來 好好的看佛書 好好的了解佛理 甚至於有所體會 透過聞思修-你的智慧就增長了 所以聞思修-就是三種智慧 我們一定有所增上的 像這個精進-是屬於攝善精進 第三種就是利樂精進 所謂利樂精進 當然這個就是要屬於 菩薩發菩提心的一種法門 因為只要是菩薩 菩薩 真正說起來他的全名-就是菩提薩埵 我們在金剛經-或者是說心經裡面 都是聽到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菩提薩埵-就是菩薩的全名 菩提薩埵 菩提就是覺 就是要有所覺悟 把我們內心裡面-覺性給顯發出來 薩埵就是有情 就是每一個 比較清楚來了解的話-就是每一個人 有覺悟性的人 有覺悟性的有情眾生 代表著說他自己本身 不但要好好的努力來修學 自己本身對佛理有所覺悟 有所了知 有所體會 也希望把自己會的 把自己懂得的 再來教給他人 希望其他的人-也能夠來了解 也能夠來修行 也能夠來體悟 所以自己本身-是一個覺悟的 一個修行者 也希望他人得到覺悟 所以這個覺有情-就向上來說 自己本身-努力的來修學佛法 向下來說-也希望其他的眾生 其他的有情 就是說其他的人-也能夠了解佛法 也能夠得到覺悟 所以這一個-是屬於菩薩的心行 就是菩薩的-修學的法門之一 所以利樂有情的這個部份-也稱之為利樂精進 就是說自己要用功 來讓自己的學問-讓自己的佛理 能夠一直的增上之外 也一樣的不要浪費光陰 不要浪費時間 如果知道有人有這個必要-有這個需要 他很想要-來了解佛學的話 或者他真的很需要有人-來給他無畏施的 來幫助他渡過難關的話 我們也是一樣的 要提起精神來 要以歡喜心來幫助他 來教導他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這個修學道上 能夠一起向上來努力 所以自己能夠得到解脫快樂 也希望說一切有情 也能夠得到解脫快樂 這個就稱之為涅槃寂滅樂 達到涅槃最極清淨的-那一種快樂 所以像這個精進 解深密經當中-就說出了這三個 一個是披甲精進 一個是攝善精進 一個是利樂精進 我們就是不畏辛苦的 自己要努力來求進步 也希望將你會的-來教導他人 讓其他的人也一樣的 能夠因為你的關係-而有所進步 也能夠離苦得樂 這個解深密經-裡面教導我們的 另外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 都是會有這樣子的心態 我不行、我不能 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 一樣的在經典當中-也提示了我們四種方法 比如說第一個-要有勝解力的 那種引發自己的精進 勝解我們在前面 談到五別境的時候 就有一個勝解 勝解就是殊勝理解 也就是說對於每一件事情 你都要很用心的來學習 很用心的來運作 我們的修行 每天每天的修行-就是每天每天的運作 自然而然-就能夠達到熟能生巧 有熟能生巧你對自己的-那一種能力上 你就會進步 也就是說比別人懂 而且對自己-這一方面的常識 你就能夠更豐富 所以這個勝解力 也會讓自己引發精進 像我們在讀書一樣的 這一篇看懂了-你就對自己有信心 我這個看懂了-我要再看其它的 再看更高深一點的 或者再更廣泛一點的 你如果說-沒有這種勝解力的話 這一科也看不懂 那一科也看不懂 這個題目也看不懂 那個題目也看不懂 那你就不會用功了 你就甚至於放棄了 像這樣子的放棄-其實就是一種懈怠 所以我們一定說在每一個 我們佛法就重視現在 在現在修學的-這一個法門當中 你都要掌握到它的內容 掌握到它的義理 你對這一部份-有所了解之後 你很自然而然的 你就會再想再進步一點 會想說我要再多了解一點 要進步一點-要了解一點的話 當然就會一直找資料 甚至於更用功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裡面 我們一般的社會學 都要比如說到了大學以上-都要寫論文 你要寫論文的話 你必然的就要找很多資料 你對這一個題目-你有所興趣的話 有興趣就是有這種勝解力 你想要去了解 甚至於有那麼一點點-初淺的理解了 你現在要寫這一篇論文的話 你就會去找很多很多的資料 是原典的也好 是期刊的也好 那你就會從這個-多方面的去搜集 從國內的搜集到國外的 像這樣子-你一直的在求進步 你就會很自然而然的 就會靜下心來好好的用功 所以這個勝解力 就是說對於某一點的了解 而讓你引生想要再更進步 那麼這一股的力量-我們就稱之為精進力 所以堅固而引生的-那一股力量 也是精進的一種 所以叫做勝解力 第二種就是堅固力 這個堅固力 要堅固、要不變 要保持長久 除了說自己本身有決定-要好好的來學之外 還要保持長久 就是恆常心 而且要有持久的那一股耐力 因為一暴十寒也好 或者我們一般所說的 就是龍頭虎尾 就是說虎頭鼠尾 老虎的頭,老鼠的尾巴 表示說頭很大尾很小 表示說剛剛開始-衝動力非常的殊勝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 自己慢慢慢慢的鬆懈了 就是懈怠了 像這一種的就沒有辦法-引生你的精進 像這一個就是要有決心 要保持你的恆常 那一股長久的那一股力量 所以我們就說-如水滴一樣的 如這個水滴一樣-保持它的恆常性 水滴雖微會漸盈大器 你看這個水一滴一滴的-好像沒有什麼 但是你看一個晚上 一個晚上-晚上十點到早上六點 八個小時 滴水當中就變成一桶水了 所以我們這個恆常力 那一股力量也是非常的大 所以我們-就是要保持恆常心 不要剛開始的時候 是一股五分鐘的熱度 接著就不要了 甚至於就放棄了 當然這個就沒有辦法引生 我們自己本身那股努力 的那股力量出來 有關於堅固力當中 還有一個就是-對於自己的信心的問題 怎麼樣才能夠-有這個堅固力呢 就是自己要有那一股自信力 這個自信力-其實就是尊重自己 我們都常常講-你要會自尊自重 別人才會尊敬你 你自己都放棄了自己 別人當然也看不起你 同樣的道理 我們自己本身-在修學佛法道上 我既然是一個皈依的弟子 我既然是要在佛門裡面-好好的來了解這個佛理 我發出了這個願望 我發出了這樣子的-一股心力出來 我要尊重我自己所發的願 既然我要好好的來用功 我要如何來-修行某一種法門的話 那你就必須-自己本身掌握住 自己最初的那一念初心 你對於自己的初心-你都不尊重它 對於自己的初心 第一念的那一種歡喜心-你都把它放棄了 當然你就沒有辦法成就 所以對自己本身-一定要有這一股信念 我一定可以完成 我一定可以達到我的目標 像這一個-也就是我們的堅固力 我們一般的人還是-都會懈怠的藉口 就是什麼 我依靠什麼人 我因為有依靠你 我雖然懶惰一點 沒關係-就像我們普通學校的學生 作業沒有寫好,沒關係 我有一個好同學 他的作業寫好了-他會給我抄 或者我什麼東西沒有做好 我的勞作沒有做好-沒關係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會幫我做 你有這樣子的-一種依靠力的話 也就是自己變成一種懈怠性 當然你自己也不能夠-努力的來向善 來用心 在我們的佛學裡面 阿難尊者-也有這麼一段因緣 就是說我是佛陀的弟弟 我是釋迦族裡面的一份子 所以佛陀他一定會保護我 佛陀他一定會加被我 我沒有用功沒有關係 我有一個佛陀可以依靠 但是真正的-業力現前的時候 真正的障礙現前的時候 自己都沒有辦法-來突破這一個障礙 所以我們現在-所唸的楞嚴咒 每天早上-早課都要唸楞嚴咒 其實這一個就是-阿難尊者的一段因緣 他自己本身-心沒有辦法攝住 受到外在的咒語 受到外在的美色影響 就迷失了自己 差一點點自己本身-就保不住自己的戒體了 所以像這樣子 等到阿難尊者被佛陀 等於說給他召回到-僧團裡面來的時候 阿難尊者就很慚愧 慚愧自己 我以前就是沒有好好的用功 我以前就是沒有好好的把握 佛陀所教導的義理 自己沒有深入教理 所以就是到了-障礙現前的時候 自己都不能夠突破 所以像這個精進-就是說自己所學的 自己在這專業的領域當中 你都必須要好好的努力 不可以不尊重自己 也就是說對自己所發的願 對於自己的理想目標-自己都不可以放棄了 這個是不可以的 所以這個堅固力 引發出很堅定的-那一股力量 那就是要有決心 就是要能夠有恆心 而且對自己要有信心 就是要尊重自己的-最初的那一個念頭 另外就是說要有歡喜心 也就是說歡喜力 歡喜力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我們都要保持著一種歡喜心 為什麼呢 因為每一種的學習都是未來 未來我明天要學什麼 我下一步要學什麼 其實都不知道 在這個不知道的情況之下-我們都會害怕 甚至於就是-會認為不知道的 是不是會更艱難 會更艱苦 那我乾脆放棄 所以其實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都是處在於不知下一個時段 也不知下一個動作 到底我們會發生什麼 所以經常都要保持警覺性 而且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因為都是比較艱難的 甚至於是自己陌生的 或者是自己感覺到 能力上是比較艱苦的 像這種情形 我們都必-須要以歡喜心來接受 歡喜心來接受這種挑戰 所以我們佛學裡面-都說要法喜充滿 法喜充滿就是說-你對於佛理的認識 你在這個僧團裡面 你在這個學習的環境當中 每天都要以歡喜心-來接受這種考驗 接受這種學習 如此你才能夠邁開腳步 好好的把它給安住下來 才能夠好好的來學習 我們現在的不管說是 所找到的工作也好 有的是真的很艱苦 不能夠以歡喜心來接受的話 大部份都是做沒有多久-就要辭職了 原因就是害怕接受挑戰 像這一個-你這一方面的知識 你這一方面的經驗-就要缺少 修學佛法也是一樣 你如果沒有這種歡喜心 樣樣都是處在於害怕 或者處在於-不高興的心態之下 當然提不起精神就學不好 別人都一直的在進步 自己本身就是原地踏步 甚至於更退步了 所以這一種歡喜心 非常的重要 每天高高興興的來過日子 每天也高高興興的來學習 一定都能夠-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 第四種就是休息力 人的體力-我們稱之為五蘊身 再怎麼講都說是肉做的 我們的身體是五蘊身 是四大和合、五蘊和合的 必然他在經過-一段的勞累之後 必須要有所休息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睡覺 甚至於疲倦的時候 都還要多一個休息時間 我們都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所以我們為了-要讓自己本身 在這個三大阿僧衹劫-的修學過程當中 能夠讓我們得到佛果位 能夠讓我們每天-保持這種歡喜心 來用功的話 那就是一定要休息 這個休息就是感覺到-自己本身真的是很勞累 這個時候不要硬衝 如果硬衝的話 說不定沒有經過多久-我們的身體垮了 很多的病也引生了 這個在我們的-修學道上來說的話 也是一種障礙 所以需要休息的時候-還是要休息 當然如果是團體的-一種生活裡面來說 你不能夠說我是團體生活 好了,我們在做早晚課 你說好了-我現在愛睡了 我要來休息 那不可以 因為這是團體生活當中-必定有的功課 但是是在於你自己本身 以團體規範之外 你的用功精進 你自己本身-要稍微有所調適 你不能夠說-自己私人的時間 都用的很勞累 到了公眾團體時間的時候-你說我要休息 這個就是不行 這個在團體的規範當中-你就變成犯規了 你就是不遵守規矩 哪裡有別人在睡覺的時候-你是在用功 等到別人 大眾團體用功時間-在上課的時候 你打瞌睡 你說我要請病假-要來休息了 這個是說不通的 所以在一個團體範圍之中 你自己本身要掌握好-團體的這個規範 不可以犯規 也就是不可以犯戒 在團體的時間之外 自己的私餘的時間裡面-你要懂得去調適 懂得調適之後 不浪費時間 不浪費體力 而且能夠精進用功 又能夠讓自己的身體狀況 保持在很正常的運作之下 團體的生活方面 又能夠配合的很好 所以我們一般在考試的時候 都會利用半夜-拿手電筒偷看也好 背書也好 或者躲到浴室裡面 躲到哪一個路燈下面-去看書也好 但是等到要考試的時候 反而提不起精神來 等到真的在考試的時候 反而打瞌睡了 精神不能夠集中了 這個就是不對 考起分數來的話-你又是不及格 或者分數降低 就表示說你就是不用功 其實不是不用功 而是你的休息力-沒有調適好 這個就是不對的 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自己本身要去了解 要去調適的一部份 所以我們的精進當中 就是說要有勝解力 要有堅固力、要有歡喜力 要有休息力 如此的提起精神來 好好的來配合這四方面的 那你的精進用功-也才能夠一貫性 也才能夠常恆性 也才能夠真正的得到-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所以這個精進是一種用功 但是我們也自己本身 要懂得如何來調適它 讓自己的精神-在需要的情況之下 能夠保持它的飽滿性 保持它的輕鬆、自在 不要一直處在於 就是緊張、痛苦的心態之下 這個是不可以的 所以修行本身本來就是歡喜 因為天天都在進步 天天都在努力 而且天天-都有新的那一種契證 或者新的那種心得 應該都是很高興的 所以我們自己本身 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 如何的來規範-我們的用功時間 如何的來規範-我們的休息時間 再配合我們的團體運作 能夠保持到最好的-那一種精神狀況 這樣子我們的努力用功 才能夠一步一步的來達到-我們的理想目標 這個就是有關於善心所的-精進心所 就是說如何讓我們的-這種心態保持的很平穩 來努力 接下來就是第三個善心所 也就是慚 慚跟第四個的善心所就是愧 愧心所 慚跟愧在於我們中國的-一種詞句來運用的話 經常都是-把它合在一起來講的 慚愧 人要有慚愧心 我們中國也有一句話說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人跟禽獸差別在哪裡呢-差了多少呢 就是慚愧而已矣 就是只有慚愧 我們是人 我們不是禽獸 每一個人-都具有道德的觀念 每一個人內心裡面-都會希望能夠更進步 做的更好 所以我們人這種向上-努力精進的這種心態 當然是不同於禽獸 但是人除了-有這種道德觀念之外 人還是有獸性的一面 就是殘暴殘忍的一面 但是我們之所以-不同於禽獸 我們不同於一般的畜生 差別在哪裡 就是人有慚愧心 所以我們這種慚愧 這種心念是非常的重要 你有慚愧心你才會改 就是去惡向善 你有慚愧心-所以你才會努力精進 所以我們一般的解說-都是把慚跟愧 把它給合在一起來解釋 其實在我們的佛經裡面 慚跟愧它是分開來的 它的重點還是不一樣的 所謂的慚-是針對自己來講的 以自己的立場來說明 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觀念 愧是針對其他的人來講的 也就是他人對於我的那一種 惡行惡業的批評當中 我引生那一種愧念 說別人對我的批評 別人對於我的那一種反彈 我會引生那一種愧 也就是說讓自己本身 感覺到很不好意思的-那一種心態 所以一個是從-自己內心裡面 針對自己的立場來表示 我沒有完成我自己的目標 我對不起他人 愧,他人對我的不滿 我自己本身的反省之後 感覺到自己確實是做的不對 確實是做的不好 我起那一種愧念 像這一個是從他跟自-不同來說的 所以我們一般-都會叫做慚自愧他 慚是從自己的立場來說 愧是從他人的批評來說 從它的定義來了解的話 慚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 重點就是對治無常 而且會止息惡行-為它的作用 什麼意思呢 慚就是依自法力 依自就是依自己的力量 法就是我們的公共規範 就是我們的真理 或者是大家共同維護的規範 就是我們所謂的規矩 誡律、道德 所以依著自身或者依著 我們一般世間的-規範所教導的 這一股力量-你會去崇重賢善 崇重就是你會去尊崇 善就是一切的善法 崇重賢善也就是說-你會去尊重聖賢的人 而且你會去-尊重一切的善法 對於聖人、賢人-你會去尊敬他 甚至於你會跟著他學習 對於世間的一切的善法 你會去尊重它 你不會去破壞 像這個崇重賢善 就是尊崇聖賢者 而且你會尊重-世間的一切善法 要靠什麼力量呢 靠自己的那一股的勇猛力 再來靠著-我們世間規範所教導的 就是說我們從小所教導的 尊重師長 孝順父母 友愛朋友之類的 不管是四維八德 或者我們佛教所講的 就是五戒、菩薩戒等等 像這一些規範 我們都能夠懂得去學習 懂得去尊重 這個是它的體性 所以一定不會做壞事情 因為這個是善心所 一定是全部都是善法 唯有向佛果位 向解脫位來努力的 除了這種體性之外 它的作用就是對治無慚 就說那種無有慚的 就是說不會不好意思的 那一種心態你就會斷除掉 因為我會尊重善法 再來你會止息惡行 止息惡行 當然止息就是斷除 把它給禁止 甚至於把它給斷除掉 所以止息惡行 所有的一切惡法 你都不會去做 惡法當然我們一般說的 不管是根本煩惱、隨煩惱 或者我們一般所說的十惡業 這一些你都不會去做 你都會尊重我們的法律 尊重我們的規範 尊重我們的道德 所以像這一個所有的惡法 惡行你都不會去做-不會去說 這個是它的作用 這樣子的情況我們一般 就是說自己會約束自己 如果我們一般的-普通話來說 就是說-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不管哪一種動作-我的出發點都是善的 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 我每一種動作 不管是講話或者是行為-都是在幫助他人 都是在鼓勵他人 都是在讓他人能夠向善 能夠來努力 為解脫道而來精進不懈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慚 從自己的力量 從我們小時候以來所教導的 那種做人的道理 你都要能夠做的很好 而且能夠把握住-不去犯規 不去犯法 這個就是慚 愧就是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 會對治無愧一樣的 會止息惡行為它的作用 這一個就是依世間力 什麼是世間力呢 就是社會一般人的-那一種批評毀謗 社會人的批評毀謗 也就是說自己以外的他人 我們共住的二個 共住的三個 或一個家庭 或一個團體 都有人在做批評 你做的不對 你的動作不對 你的講話態度不對 你的行為不對 或者你把這一份工作-做得不好 像這個都是他人的批評 也就是說世間力的-那一種譏喝 譏就是譏笑 喝就是喝斥 他人的譏笑-或者是他人的喝斥 都是一種批評的表示 有的人雖然不敢直接跟你講 但是講起話來 我們就說就是很不客氣的 很不客氣的那種講話的方式 不管是諷刺的也好 或者把我們以前的種種不好的行為 拿出來毀謗也好 像這一些都是一種世間力 也就是他人的 對我們道德規範的-一種約束力 所以像這個問題 我們就說盡量的-共住在一起的人 共處在一起的人 就是說好的要鼓勵 不好的我們也能夠-來互相的切磋 互相的來糾正 因為共住在一起的人 最能夠懂得我們的行為 講起來也最貼切 也最實在 如果是以外人來說的話 外人的批評-我們說都是會膨脹的 外人的批評都是會膨脹的 透過一個人嘴巴 透過二個人嘴巴 透過三個人嘴巴的話 這件事情-就變成非常的嚴重了 但是我們人都是很奇怪 都以為身邊的人-對於我們缺點的指責 或者對缺點的指證 都認為他是在無理取鬧 或者故意找碴 反而他人對我們的-那種指責 反而更能夠接受 其實這一種方式是不正確的 因為共住在一起的人 才能夠真正的了解-我們的這種作法 所以我們就是站在佛學的 這種團體裡面來說的話 要正業 一定要有正業 八證道裡面的正業 這個正業-也就是說正確的行為 而且要正語 就是說相互共住的人-講起話來 都要讓對方得到利益 得到利益 當然正面的來說-就是教導你讀書 讓你懂得道德觀念 就是我們所講的教法跟戒律 除此之外-我們的缺點他看得到 他體會的到 他了解的到 他能夠來幫我們指證 幫我們糾正 當然我們就是-一定要站在於 歡喜心的接受 甚至於真正的-從他的教導當中 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一個是最好的 所以這個愧也就是說 在共住共處的人 他們對於我們自己-本身的批評之後 我們要提起愧 就是止息惡業的-這樣子的一種作用出來 對不起,我做錯了 好的-我以後一定會改正 好的-我以後一定會注意 有這樣子的這種 就是說止息惡行的-這種方式出來的話 你才能夠真正的-改正自己的缺點 在修學佛法的道上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努力-來朝向於無漏善的這種目標 所以這個愧 就是說他人的批評、諷刺 我們自己本身-都有辦法來給他接受 而且來反觀自心 改正自己的惡行 改正自己的惡業 這一個就是愧的力量 這個也讓我們不會再去造作惡業 能夠趨向於善的來努力 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 時時保持慚愧心 自己反省自己 甚至於他人的批評指教 能夠樂意的來接受 祝福大家惡業精進 阿彌陀佛 善業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