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大乘百法明門論-第1集 主講:淨珠法師 諸位同學大家好 以及對唯識學-有興趣的同參好友 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能夠藉著佛衛慈悲台 所創辦的-曉光空中佛學院的因緣 我們就能夠-在電視螢幕上 來空中相會 互相的來研究佛法 這個課程是屬於-唯識宗的學科 這一次所安排的課程 就是大乘百法明門論 聽到這個名詞 就知道說要講一百法 有很多人都會說 我是一個初學者 我剛剛才要入佛門 甚至於我才剛剛 要來踏入唯識這個 教理的這個堂奧 我要怎麼學才好呢 我要從哪一本開始-來研究比較好呢 有的人就會說 先從百法入門 有的說先從八識入門 或者因為我們佛教講 經律論三藏 認為說是不是從經典入門 那會更快 或者能夠更順 但是這一個可以說-是個人的根機 佛陀講經說法是隨機應教 也就是說 你是屬於善根利智的 或者你是屬於中根的 也就是說我們一般平常的 那一種程度 或者說你就是根機比較淺 比較差 領悟力也比別人慢 那我要聽 又要詳細 又要清楚的 像這樣子的情況 當然佛陀在講經的內容上 我們一接受的時候 一聽取的時候 都認為-啊,這個很簡單 我能夠聽得懂 認為佛陀-就是針對著我講的 那一堂的法會下來 都認為-哇,我今天很有收獲 我聽到佛陀-所講的這一些義理 我真的能夠有所了解 或者有所體會 佛陀是不是-只有針對你一個人講呢 當然也不是 是一個法會大眾 我們從經典裡面來看的話 佛陀都是-千二百五十個弟子 都是屬於佛陀的常隨眾 一直跟在佛陀的身邊 來聽佛陀講經說法 即使是遇到了 旱災或者蟲災 或者什麼樣的天災-人禍的時候 弟子們會分散到各個地方 去自己找他們修行的場所 或者有緣的地方 或者他想要去度化的地方 去行化 但是不管怎麼講 一場的法會下來 除了常隨弟子之外 還有國王、大臣 還有一般的信眾 甚至於天龍八部都會來聽 這樣子來了解 佛陀並不是-只有為你一個人講 雖然是隨機而來說佛法 但是面對的是整個群眾 這個就代表著佛陀 他的神通威力之大 他的智慧之殊勝 怎麼說呢 在我們的經論裡面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從原始佛教-經過部派佛教以來 尤其是部派佛教的大眾部 就非常崇敬 崇仰佛陀的這種神通 甚至於威力 甚至於智慧的殊勝 就說佛陀-一音演說法的時候 眾生都可以隨著-他自己的程度來吸收 來了解 所以與會大眾是這麼多的人 但是是聲聞乘的-他所吸收的 就是認為佛陀-就是對他講了四諦法門 是緣覺乘的聽了之後 認為佛陀就針對著-他來講 緣覺乘緣起的法門 甚至於菩薩乘根機的對象 這些聽眾他會認為說 佛陀這一場法會所講的 就是講六度的法門 所以各個都能夠-隨著他的程度 來了解來吸收 這樣子一句話來問 佛經有深有淺嗎 沒有 是以你的智慧 以你的根機 以你的感應 甚至於以你的用心來了解 你有辦法去吸收一句二句 甚至於這一句二句 能夠讓你在佛門當中 甚至於讓你的待人處世的-人生旅程當中 你有辦法去應用、去表達 甚至於能夠顯發出它的那種 力量出來的 你就認為這一部經很感應 這一部經對你來說 是非常好的一部經典 那麼眾生我們說 有八萬四千這麼多的眾生 甚至於無量無數的眾生 我們說眾生無邊 所以佛陀的願力無邊 因為眾生無邊 所以佛陀他來人間裡邊 教化的化身 當然也是無盡 那麼一句話就是說明了 我們的佛經-是沒有深沒有淺 但是在這個解說上 我們可以說這一次是為初學者 我們可以講的比較 適用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裡邊 把佛法跟生活 把佛法跟修行的-這種行為行動 能夠很貼切的 把它給配合的話 你會認為這是很淺 但是如果把這個佛理 用深奧的語詞 或者能夠契合到我們 這個世間的真理的實體性 來做說明的話 也就是說-以佛法來解釋佛法的話 你可能聽起來就會很深奧 因為有很多很多的-名詞、名相 你聽不懂 聽不懂的名詞名相-你就認為很深奧 聽不下去了 所以法門有深有淺嗎 沒有 一方面是靠你的智慧 靠你的吸收-靠你的用心 靠你的了解 一方面當然就是說-在解說上有深有淺 你就是吸收哪一部份的 這樣子 我們的經典都是可以來看 都是可以來做研究 應該是沒有分淺深的 但是我們總是-在文詞上面 或者在義理的解說上面 我們為了要配合大家 在這個修學的程度部份 讓大家一方面-能夠簡單的來了解它 打下一個基礎 一方面就從-這個文詞的多寡當中 多少裡面 很快的一次能夠把它看完 有這個做基礎 能夠看完、聽完 了解了之後 我們再更進一步的-換了一部的經論 再換一部的經論的時候 你會認為這個 我懂了 一般來說的話 你如果能夠好好的聽三本 或者好好的研究三部-的經論的話 那你這個佛學 這個基礎的部份-應該說是可以打穩了 還要再真正的進入探討 真正的進入研究 甚至於有所體証 這一個 我們就說了 修行達到解脫 修行達到成佛 我們現在都說-三大阿僧衹劫 這麼長的時間 有多長呢 這個是無量無數 無央數的這個時間裡面 所以我們一句話就是說明 做什麼事情不怕太遲 不怕起步太慢 只要你現在這個時間 你有辦法踏出第一步的話 從現在開始我來聽課程 從現在開始我來修行 從現在開始-我來研究佛理的話 這個都不算慢的 因為你有踏出第一步 必然的你就會一直的 有所契証、有所感應 有所了解 這個時候 你本身跟佛法的義理-就能夠相呼應 為了要讓大家 能夠在唯識的 這麼一個範疇當中 打下第一步的基礎 我們空佛院 可以說很用心的 安排了這一個百法明門論 也就是說一百法 是不是這麼簡單 這麼一個百法呢 當然我們現在的-是這樣子 但是它的源頭-又怎麼來的呢 為什麼這一百法呢 其實說起來呢 這一百法是在於-我們的論典當中 六百六十法的裡面-取出這一百法 來作解釋 所以這個一百法-如果你了解了之後 如果還有這個興趣 還有這個時間 還想要再更進一步的話 你還要再去看-毘婆沙論裡面的六百六十法 六百六十法-我們已經看了一百法了 還有五百六十法可以看 這個五百法再往前推的話 當然論典還是從經點來的 所以阿含經-還是要再繼續的做研究 甚至於和唯識-有關係的經典 解深密經-還要再去研究 像這個就是一系列的 對我們唯識的一種探討 我們一般如果聽到 再坐佛學研究的人都說 你百法明門論先了解 再來八十規距頌也要了解 唯識二十頌-二十論也要了解 唯識三十頌也要了解 再來呢 我們一講到唯識宗 就講六經、就講到十一論 就要講到五部大典 就要講到一本十支論 這樣子說起來的話 真的講要研究唯識的 義理的經、論 可以說非常的豐富 這麼豐富的-一個法海之中 我們今天開始-就踏出第一步 先來了解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說起來 只是一百句的佛理 可以說非常的簡單 大家如果手上有課本的話 你看一看就是只有-這麼一張紙而已 這麼一張紙裡面就能夠 把整個一百法 就全部的濃縮在裡面了 我們就順著這一百法 一句、一句的-來跟它做解說 大家能夠利用這個時間 把它來做一點-基礎上的了解 百法明門論 我們就先來看 因為論典的本身 我們後面會繼續的做解說 這一部百法明門論 就是天親菩薩他所造的 天親菩薩-我們一般的流傳裡面 也都把他叫做世親 這個主要是-翻譯的名詞上不同 因為印度的梵文 翻譯到我們中國來 有新譯的也有舊譯的 以後所翻譯的 我們有的時候-都是以世親菩薩 來做解說 這一個百法明門論 因為是玄奘大師-翻譯過來的 他這一本-就是用天親菩薩造 天親菩薩他是在部派佛教 這一個時候 從說一切有部出家的 他這個時間大概就是-在佛陀滅度九百年左右 佛陀滅度九百年 所以離開佛陀的時間-已經是很久了 但是因為他是從-說一切有部出家的 說一切有部 他所根據的論典-就是婆沙論 婆沙論可以說在我們-結集的經典來說 就是經論當中 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典 所以等於說天親菩薩 他在說一切有部當中 就非常認真的來研究-這一部大毘婆沙論 天親菩薩他很聰明 從小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明 他之前有一個哥哥 哥哥叫做無著菩薩 或者無著論師 他還有一個弟弟 叫做師子覺菩薩 或者叫做師子覺論師 他們三個兄弟都出家 真的是很難得 他們三個兄弟都出家 他的父親其實是一個國師 在印度來說的話 是一個婆羅門教當中 他是一個國師 等於是帝王所皈依的師父 但是他們三個人 可以說入了佛門 在我們佛教裡面-出了家之後 影響到我們往後-佛教唯識學 唯識宗的這個發展 真的是一個 我們這個唯識-學派來講的話 非常著名的創始者 無著菩薩就是他的哥哥 是在化地部出家的 天親菩薩 他出了家之後-因為也是聰明 再來研究毘婆沙 他自己本身有他自己的-思想體系 有所領悟 所以他看了這個論典之後 他就寫了很多的著作 來發揚小乘的思想 來發揚說一切有部的思想 一直的讚嘆這個毘婆沙-它的殊勝 甚至於他還寫了一本 就是俱舍論 寫了這一部俱舍論-以當時來說的話 誰看了這一部俱舍論 每一個人的智慧-都增長的非常的多 對於我們的-宇宙人生的教理 可以說有辦法去體會 去體悟 所以當時非常的風行 就把這個天親菩薩-所寫的這一部俱舍論 就稱之為聰明論 誰只要看了這一部論 大家都變聰明了 有智慧了 其實不只是說 俱舍論叫做聰明論 真的講這一部阿毘達磨 大毘婆沙也叫做聰明論 因為裡面所談到的 就是整個宇宙人生的佛理 也表示說 他有辦法把這一部大論 經過他的吸收 經過他的了解 經過他的體會之後 能夠再寫出這個俱舍論出來 為當時一般學佛者 所崇仰、所研究的 他只有做這一部論典嗎-當然不只 像我們這一部百法明門論-也是他寫的 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 也是他寫的 據說寫了多少 寫了五百部 所以他的小乘的論典-寫了五百本 五百部的論典 在當時受到大家-多崇敬的一個對象 但是他的哥哥無著菩薩 他因為在化地部出家 所接觸到的佛理 就是屬於接近於大乘的思想 他認為世親菩薩 這個弟弟一直的呢-讚揚小乘佛法 一直的排斥大乘的教理 感覺到說應該要來勸導他 讓他也能夠知道 大乘佛法的殊勝 大乘佛法義理的廣泛 裡面的這種談奧之深廣 能夠讓他能夠了解 甚至於能夠來推展-大乘佛法 但是要這樣子勸導他-也不是說一句二句 他就能夠轉過來的 因為這個說起來-還是一種思想 還是一種我們佛教的哲理 要轉變這個見解 還是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他的哥哥無著菩薩 他就想了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呢 他就寫了一封信-叫人家傳給他 說我最近身體就是不舒服 你是不是可以過來 跟我看一看呢 能夠過來 大家見見面 接到了這麼一個信函之後 他想一想還是有這個必要 因為兩個人-在不同的部派出家 總是住的地方還是不一樣 兄弟總是要見面嘛 所以他就有一天 真的過去禮見-這個無著菩薩 就在接近他的寮房之前 就聽到人家在頌經的-這麼一個聲音 所頌出來的聲音他注意聽 因為他在走路的時候-聽到有人在頌經 所聽到的佛理 怎麼是他以前沒有聽過的 怎麼是這麼殊勝的 這個義理之深之廣 乃至於對於-森羅萬相的解說 是這麼樣子的清楚 這麼樣的明瞭 他聽了非常的舒服 聽了非常的高興 他聽了之後 就往無著菩薩的-寮房走過去 去到那個地方 當然先寒喧了一下 探問了一下病情 就來問了 剛才有聽到頌經的聲音 不曉得是什麼義理 無著菩薩就藉著這一個機會 好好的把大乘義理 把大乘佛法-把大乘的精神 就解說給世親菩薩聽 世親菩薩聽了之後 哇,真的是大乘佛法 真的是太殊勝了 菩薩的精神-真的是太殊勝了 這個時候慢慢內心裡面-就有點反悔了 我以前怎麼一直都在 排斥大乘義理-大乘佛法呢 那是不是我也-感覺到很罪過了 要怎麼樣子-來懺悔自己的業障呢 是不是把舌頭割掉呢 我以前講的不對了 來處罰自己的舌頭 但是無著菩薩就跟他講 不必要這個樣子 你以前是宣揚小乘佛法 那麼從今天開始 你已經懂得-大乘義理的殊勝 大乘義理深奧的教理 那你也一樣的 好好的去研究一下 從此以後 你就好好的來-發揚大乘佛法 這樣子的話也是一樣 能夠懺悔你的罪業 想一想也對 所以他就從此-好好的深入這個教理之中 大乘的教理裡面 他就開始又再寫 又再寫一些論典 所寫的論典據說-也是有五百部 所以小乘的五百部 加上大乘的五百部 我們就稱之為天親菩薩 或者叫做世親菩薩 叫做千部論師 或者叫做千部論主 像這個可以說 世親菩薩-他所留下來的論典 都是非常的多 傳到我們中國來的-也是很多部 透過玄奘大師他們的翻譯 我們在大正藏 也就說大正新修-大藏經裡面 都是可以找得到-一些資料的 要去研究唯識的義理 也是可以說資料很豐富 大家就可以-好好的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能夠像他們所說的 看了這些論典之後呢-都變聰明了 他的論典-都成為我們的聰明論 在三皈依裡面的皈依法 就是對佛陀所講-教理的體會 對佛陀所講這些佛理的 深入的去証悟、去研究 去了解 每一個人都能夠智慧如海 所以在這個地方-也是希望說 每一個人從今之後 好好的來研究我們的佛理 每一個在座的-聽法的同學也好 同參道友一起 每一個人都是智慧如海 無著菩薩 他除了在化地部裡面 研究化地部-的教理之外呢 最主要的-他有另外一個因緣 讓他在定中-能夠上升兜率天 聽彌勒菩薩-講說瑜伽師地論 世親菩薩他就是因為-親近無著菩薩而來學習的 這個根源又是無著菩薩-聽彌勒菩薩講解論典 他自己本身於白天出定之後 就快點把他給記錄下來 把他給宣揚出來 講給大家聽 我聽彌勒菩薩講了什麼道理 那麼他所聽過的-再講給弟子們聽 所留下來的這一部論典 就是我們所說的瑜伽師地論 這個也就是在我們唯識中 所依據的論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本 以瑜伽師地論為主 再有一些解說本當中 就變成是十支論 百法明門論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一本的瑜伽師地論 有十本的注釋 這個十本的注釋 就是百法明門論-就是其中的一本 所以這個是-一個基礎的教材 我們要來研究唯識的話 百法明門論一定要讀 一定要看-一定要去了解 這個無著菩薩 他聽了彌勒菩薩所講的-唯識學的義理之後 留下了這麼一部論典 甚至於也教導了世親菩薩 由他回小向大 本來是小乘的 現在轉成為大乘 回小向大之後-一直傳揚我們整個佛法 尤其是唯識的道理 這個道理-在於印度當時來說 就稱之為瑜伽宗 或者稱之為瑜伽派 專門研究心識的問題 他一個弟弟就是師子覺 師子覺當然他在 當時出了家之後 也跟隨在-兩個哥哥論師之後呢 好好的來研究 所以他三兄弟都出家 三個對於唯識學的研究 對唯識宗的建立 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 創始者 所以有的時候會說 唯識宗的三個創始者是誰 就是他們三個兄弟 這是很殊勝的一個佛教家庭 唯識這一本百法明門論 是天親菩薩所造 當然所寫的是他們的印度文 我們叫做梵文 那麼傳到了我們中國之後 當然要透過翻譯 透過翻譯就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 玄奘大師所翻譯 就稱之為三藏法師玄奘譯 玄奘大師我們知道他是 他是屬於唐朝時候的人 整一個佛法-傳到我們中國來 是從魏晉南北朝 也就是漢明帝他夜夢金人 晚上夢到 怎麼有金人顯現在空中 他就覺得很奇怪 所以他第二天-一醒過來的時候 就問朝廷的這些大臣們 我昨天晚上做夢的時候 夢到金人不曉得是什麼意思 是好、是壞 大臣們經過討論 經過 大家以這個歷史過來的資料 去探討、去了解 你所夢到的金人-原來就是印度的佛 這印度的佛-可以說是一個覺者 是一個智慧的一個人 他受到大家的崇敬 目前印度到了西域 就是我們所謂的龜茲國 這一個地帶 天山南北路的地帶 還沒有到我們中國來 是不是我們這個金人-的顯現在半空中 讓這個漢明帝 帝王你夢到了 表示說我們跟佛有緣 所以這個漢明帝就派了 就是迦攝摩騰、竺法蘭 就是說-他們就派人就去西域求法 就請竺法蘭到我們中國來 就請迦攝摩騰到中國來 當時就進了一間白馬寺 所以以這樣子的過程當中 我們的佛法可以說 在西元初-就傳入了我們中國 一直到唐朝 我們的佛法可以說-已經是很興盛了 玄奘大師-在還沒有去西域以前 也就是說玄奘大師-他從小也是慧根深厚 小小的年紀 八歲、十三歲入了佛門 跟著他的哥哥-在我們的佛寺裡面 來研究佛理 所以他所讀的佛書 也是很多 像涅槃經、像戒律 像攝論-像毘曇、像成實論 其實玄奘大師-他都已經讀過了 雖然讀了-這麼多這麼多的書 這麼多的經論 但是有一些的翻譯本 好像有點出入 弘揚佛法的這些法師們 所講解的也是不太相同 他就認為 是不是如果能夠直接 到印度去了解更多的佛理 找到更多的經論的話 中間他們的差異點 是不是就可以能夠-有所補充 能夠更正確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玄奘大師認為 還是要親自到印度去 當時就是一種因緣 一種因緣就讓他 出了關 往西域的方向 就來往印度去求法了 我們一般都說 玄奘大師他是在-貞觀三年離開長安 到了貞觀十九年他才回來 可以說從出關-一直到回長安 總共有十七年的時間 這個十七年的時間 可以說他主要的用意 就是須要去了解-更多的經論 更多的佛理、更充實 把在我們中國-中間有所缺陷的 能夠有一個更正確的-一種說明 因為中國到印度 不管他崇山峻嶺 怎樣子的不好走的路段 甚至於還經過沙漠 還經過天山南北路 經過大雪山 可以說這個路途的遙遠 甚至於他的險峻 甚至於他的辛苦 又是沙漠、又是大雪山 可以說要去的人 我們有一句話說-去者成百歸無十 去的人說不定整千整百的 回來的沒有 不到十個人 要去不容易 就是印度的師父們 印度的祖師們-要到我們中國來 也是很辛苦 也是很不容易的 大家身上所帶的經論-還是很有限 帶的還是幾本 靠著自己的記憶 靠著身上所帶的-少數的幾本經論 翻譯過來總還是不足 所以玄奘大師自己本身-到印度去求法 直接在這個地方學習 回來的時候能夠帶多少 就盡量把它帶回來 他到了印度 可以說在學習的過程當中 可以說是非常的精進 也非常的辛苦 我們從這個高僧傳 從玄奘大師他所寫的-就大唐西域記 或者從開元釋教錄 第八卷有關於玄奘大師-的傳記裡面來看 裡面的描述 可以說非常的艱辛 比如說有一段就是-開元釋教錄第八卷裡面說的 說玄奘大師他週遊整個印度 整個印度 當時就說東印南印 西印北印中印 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印度-通稱為五印 就是四個方向-再加上中間的 就是五印 或者稱之為五天竺 天竺就是印度的意思 玄奘大師他週遊整個印度 可以說遍師名將 就是遍訪了當時的-高僧名師 只要聽到哪一個人他有 在哪一方面有特別的研究 特別的專精的話 他就不辭辛苦的去學習 去親近 所以可以說 對於五明的佛理 對於四阿含的佛理 對於三藏十二部的教典 甚至於印度當時的 就是文字學 音聲學 也就是說七例八轉之音 三聲六釋之句 講六離合釋 這個就是一種文字學 可以說都一直的在研究 其至於研究到他有辦法 真的徹底的去了解它 所以可以說他在那邊 所研究的 經過十多年的 這種參訪名師 甚至於探討研究等等 可以說非常的專精 當時也受到戒日王-他的頂戴皈依 當時的國王-也非常非常的崇敬他 甚至於皈依他 所以玄奘大師-在印度也是一個國師 受到戒日王的皈依 他到了曲女城的時候 玄奘大師就辦了一個 就是大辯論會 這個大辯論會主要的用意-就是說 因為他自己本身學有專精 加上有很多的 印度當時的宗教師們 也要來請教佛理 甚至於要來探討-他到底學的有多專 戒日王他就想 那我們來-開一個辯論會好了 開一個辯論會讓大家 都能夠來請教問題 在這個辯論的過程當中-能夠來了解 誰的功力比較高 玄奘大師就在當時 可以說提出了一個問題出來 提出一個問題出來 經過十八天 都沒有人-有辦法把他給搏倒 都沒有人有辦法給他搏倒 所以受到整個印度人-最高的崇敬 真的是非常的歡呼 非常的崇拜他 但是玄奘大師再怎麼說 他是為了要求法才到印度 戒日王一直-想要把他留下來 你就好好的住在印度 好好在印度裡面弘揚佛法 但是玄奘大師認為 我還是要回到中國 還是要把這個佛理-能夠帶回中國 在我們中國給傳揚開來 甚至於把過去 大家有所出入的地方 大家感覺到-有所差異的地方 都能夠給大家有一個 肯定的比較去認識 肯定的去了解 因為印度的經論-還是很豐富的 這樣子他就 就是辭掉了戒日王的邀請 所以他就回到了我們中國來 回到我們中國的時候 當時就是西元六百四十五年 還是正月的時候 一回來 帶回來的東西 這些經書、舍利 佛陀的佛相 非常的多 有多少呢 根據記載是有五百二十夾 有六百五十七部的經論 非常的豐富 非常的多 所以回來的時候 當時的帝王 城門外來迎接 所以我們對玄奘大師 他從小出家 他的聰明才智 可以說發揮的淋漓盡致 他能夠在我們經典的當中 研究裡面-有辦法去發現疑問 發現他們的差異點 能夠不畏辛苦的-一直到印度去求法 雖然戒日王-一直要把他給留下來 但是他認為-還是要回到我們中國 所以又再經過一番的-艱辛的路途 又回到了我們中國來 帶回了這麼多的經書-舍利、佛像 回來之後 他就休息了-大概一個多月 他正月回來三月開始 他就一直翻譯經典了 他就在長安的鴻福寺 就是把他帶回來的-這些範本 就是把他翻譯-成為我們的中文 第一部就開始翻譯-顯揚聖教論 有二十卷 等於說二十本 又翻譯了-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也是二十卷 還有就開始翻譯 雜集論是有十六卷 開始翻譯-瑜伽師地論 就是有一百卷這麼多 後來繼續的-又開始攝大乘論 解深密經或者攝大乘論釋 釋就是解說攝大乘論的 一本論典 或者唯識三十頌-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就是在貞觀二十二年 那一年翻譯的 貞觀二十二年-就翻譯了百法明門論 還有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 都是在那個時候翻譯的 貞觀二十二年的時候 他自己本身也寫了 也就是翻譯糅釋了一本 叫做成唯識論 這一本成唯識論 就是唯識三十頌的釋論 解釋的論典 因為唯識三十頌 也是我們這個天親菩薩 也就是世親菩薩翻譯 他所寫的 玄奘大師 他在印度的時候 在研究這一本-唯識三十頌的時候 有很多很多論典的註釋 很多的論典註釋 在印度當時來說-比較有名的就有十大論師 這十大論師呢 個人都有把它做註解 每一個人-都有十卷的註釋本 玄奘大師也是棄而不捨的 這個十大論師的每一個人-都是十卷的註釋本 都把它給帶回來我們中國 所以如果要把它-全部翻譯出來的話 那就一百卷 但是窺基大師 也就是玄奘大師的弟子-他就認為 一部唯識三十頌-就有這麼多的註釋本 個人所講解的-還是不很統一 他的解說他的解說-他的解說都是不相同的 如果大師您-把他全部都翻譯出來的話 那是不是對於唯識的-探討方面就會很龐雜 甚至於會有不同的異說 那我們是不是-就以一個大師所寫的為主 其他的從旁的註釋 這樣子我們的研究 我們的往後 後代的子弟們-在研究唯識的時候 思想就不會那麼樣子的-龐雜、複雜了 玄奘大師也就接受了-這麼一個建議 所以他就以護法論師為主 透過他在印度-親近的戒賢論師 他就以這一部護法論師-解說的為中心 把他給翻譯過來 中間有其他不同的說法 再把他做一種補充 這樣子現在-我們的成唯識論 是唯識三十頌的註釋論 他中間也是以十卷-來做解說 我們現在-要來了解唯識三十頌 就是要詳細的來探討的話 就要看成唯識論 所以玄奘大師-他一回到我們中國 一直都翻譯經典 甚至於糅釋的這一部-成唯識論 流傳到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研究成唯識論的人-也是很多 諸位如果有興趣的話 也是可以對唯識三十頌 或者是叫做-唯識三十論也可以 還有唯識二十論 好好的來把他加以研究 唯識三十論-他是屬於顯正的部份 也就是正面的-來解說唯識的義理 但是唯識二十論-它就不是了 他就是屬於破邪的-這一方面的方向 表示什麼呢 有人反對唯識宗的說法 或者有人沒有辦法-來了解唯識義理 從不同的角度來排斥佛法 或者有所偏重的來解說-我們唯識的義理 像這個我們說-一種是破除外道的 一種是小乘-他們有所偏頗的說法 唯識二十論當中 對他們這兩種外道的-還有小乘的 都有所給他破除-或者有所解說 一個是顯正的-一個是破邪的 所以這兩部論典-好好的去研究的話 整一個唯識的義理 你也能夠更清楚的去了解他 能夠更穩重、穩定的 對這個唯識的義理-好好的去認知 所以像這一個 都是我們要來追思-這個玄奘大師的時候 非常的感謝他 能夠帶這麼好的經論-回到我們中國 讓我們現在-能夠留下這麼多的法寶 我們能夠好好的來循著-這樣子的一個方向 大家好好的來努力 來研究、來探討 你的唯識的義理-一定有所增長 也能夠有所了知 一理通萬理徹 我們閩南語說-一理通萬理徹 一種法門-如果能夠了解的話 其他的法門-你也可以一直延伸 能夠開通的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用心 把這個唯識 甚至於百法基礎好好打穩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