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菩薩問明品8 主講者:普獻法師 菩薩問明品 第八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我們繼續看 菩薩問明品 文殊菩薩問勤首菩薩 為什麼我們受持佛法 有些人得到利益 有些人不得到利益 得不到利益 這個地方首先 說我們要得到這個解脫 解脫這個煩惱 最重要就是要勇猛精進 下面就舉出例子來說了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這個火起初很小很小的 但是這個木材很濕 我們要起這個火 因為木材太濕了 很難讓它著了 通常我們要這個 以前的人沒有瓦斯 我們去把那乾乾的柴木 劈成一片一片的小小的 然後呢 由這個小小的柴火來引燃了 這一片一片很乾燥的 這個木片 然後連濕的木材也可以燒起來 可是我們都沒有 都是很濕很濕的木材 怎麼去燒的呢 怎麼去引火呢 這個就是一個譬喻了 我們一個人 想斷煩惱想生死自在 可是懈懈怠怠的懶懶散散的 朝三暮四的 沒有恆心 就是得不到佛法的這個法喜 這個就是懈怠的人 又如什麼呢 如鑽燧求火 未出而數息 火勢隨止滅 懈怠者亦然 打一個比方 古代的人不像有 我們現在有打火機 他們有這個叫做燧 燧石 就是一種磨擦的時候 這個石頭一磨擦 他就會有火光出現 然後我們把那個紙 容易易燃物放在旁邊 一面畫一面畫一面畫的時候 這個火花不斷的畫 就會把這個可燃的東西燒了 就打火石的一種 如果我們化二下又停下來 畫了二下又停下來 這個火引不起來 懈怠的人 就是像那個打火石的人 打了二下就停了 打了二下就停了 你多打幾下不就是燃著了嗎 但是就是這麼懶惰 未出而數息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終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還有一種引火的方法是什麼呢 用這個鏡子 一種凹透鏡或者凸透鏡 放在太陽底下 放在太陽底下 在這凹透鏡的下邊就放一些紙 乾燥的東西 因為這個鏡子 把陽光集中成一點 這一點會燃燒 可是我們下面沒有放東西 你太陽再怎麼照 沒有用 沒有用 這個就是我們講到方法 方法 修行的方法很重要 譬如赫日照 孩稚閉其目 怪言何不? 懈怠者亦然 太陽照遍全世界了 小孩子很可愛 把眼睛閉起來 他說哎呀 沒有太陽沒有太陽 看不到太陽 不是沒有太陽 是自己眼睛不肯張開 其實佛菩薩時時刻刻 就在我們的身邊 我們有信心 我們有布施 我們有持戒 我們有禪定 我們有忍辱精進 時時刻刻 佛菩薩都是在我們的身邊 但是我們懈怠懶惰 佛現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 所以一般人說 為什麼我信佛學佛 從來沒有見到佛 其實真正的見到佛 是見到諸法的實相 要見到諸法的實相 不是我們懈懈怠怠懶懶惰惰的 可以見到諸法的實相 所以這是一個譬喻了 如人無手足 欲以芒草箭 ?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我們一個人 假如沒有手也沒有腳 然後呢 更奇怪的是想用這個芒草箭 用芒草去做的箭 要射破這個大地 懈怠者亦然 這是根本就不可能 根本就不可能 沒有手沒有腳 又想要用這個芒草 這個芒草你射在地 這個硬度 他的堅硬度就不如這個泥土了 泥土有這個岩石 你用這個芒草 要去射破這個大地 那是根本就不可能 我們這是一個譬喻 我們那些煩惱 就像這個大地這麼樣堅硬 我們的一個道心 就像那個芒草軟軟的 軟綿綿的 根本就是對煩惱呢 沒有辦法 莫可耐何 這是一個譬喻 就是我們一個人懈懈怠怠 我們的道心就像那個芒草 很柔軟的 你要去射那個堅硬的那個煩惱 根本就是不可能 所以這是講到我們沒有精進心 如果有精進的心 這個心就是 精進的時候就像那個金剛鑽 那麼這個就可以 對煩惱去穿透 去穿透了 所以這個精進還是很重要的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盡乾竭 懈怠者亦然 這海水這麼多 我們用這個毛沾一點點拿起來 沾一點點拿起來 你想想看這個毛 能夠沾到一點點的一滴的水 你要沾多久才能把這個海水 整個沾乾淨呢 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我們一個人修行修行 就是要勇猛精進 勇猛精進 在遺教經裡面 就是說我們晝夜六時 除了中夜 中夜就是十點到二點 這個叫中夜 出家人十點到二點好好的休息 其它時間就是精進用功 這個很合乎我們的生理 晚上十點一定睡覺了 二點三點 三點起來 這個正符合我們生理的需要 因為我們的肝臟 我們的膽肝肺臟就是要在這個 十點十一點十二點一點二點 這個地方休息 這個地方如果是休息的話呢 就能夠消除疲勞 所以一般的人很多 這個上班族 他上夜班習慣在夜班 或者有些人喜歡晚上讀書 讀到二三點 這個對身體不好 不好 傷到肝臟所以口臭 口有苦味 這個都是什麼 肝臟受傷了 肝臟疲勞了 如果到二三點才睡覺 你睡到十點 沒有用 沒有用 因為它有一定的時間 一定的時間 我們一般人 一般人 覺得說時間來不及了 趕緊要用功 用功到二三點身體還是不好 不好 所以修行要講究這個方法 講究方法 如果是懈懈怠怠的 很懈怠的 就是說用一根毛 一根毛去沾這個海水 要把它滴乾淨那是不可能 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滅 於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我們這個地球 如果是真的有一天 末日來的時候 那個劫火 那劫火一燒的時候呢 世間的什麼來救都救不了 在佛法當中我們想得到這個 修行的好處 就是精進勇猛還不夠 最重要是方向方法 方向要對方法要對 最重要一個方向就是破除身見 破除我執我見 至於方法那就各人不同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是說 我這個法門最好 其它法門都不要不好 瞧不起別人 這個不對的 我們說這個醫院裡邊 有幾萬種的 幾萬種的藥 有些人要吃的有些人要敷的 有些要退燒的 有些要這個心臟病的 腎臟病的高血壓的肝臟病的 每一個人用藥都不同 份量也會不同 你不能說 你心臟病你就是 這個心臟病藥最好 其它藥我們不要了 不對 其它人感冒的人怎麼辦呢 我們說這個人蔘是很補的補品 你認為人蔘最好 其它的藥不要了 那感冒的人吃人蔘怎麼辦呢 會死 佛陀所說的法都有他的功能 有他的功效 我們現在學佛的人 執著一經一論一佛一名號 那叫什麼呢 這個叫一門深入 但是我發現這是一門陷入 陷在一個法門當中 坐井觀天 那麼這個就是分宗分派 執著一經一論為究竟 我們常常念皈依法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法門無量誓願學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 無量無邊的根機 我們就必須有無量無邊的法門 來對治 就像醫院準備了幾萬種的藥物 才能夠開一個醫院 現在人就是這樣子的 基於宗派的這種觀念 把自己侷限在一經一論 一句咒一句佛號 去解決一切問題 這是很可惜的 很可惜的 如有見虛空 端居不搖動 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比如說我們看到這個虛空 我們想跳起來 但是你端坐在那邊 那根本不可能跳起來了 然後而言普騰躡 懈怠者亦然 就是說我想在這個虛空中跳躍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你連動都不能動 你端居不動搖 你都不想起來跳一跳 你怎麼可能在虛空中這麼跳躍 不行 所以佛法就是如說修行 研究是一回事 研究是為了堅固修行 我們研究這個義理 一定是怎麼樣子 要堅固我們的信心 堅固我們修行 有一個正確的方法 如果是研究當作研究 而只是一個名相 對我們身心不去打點打點 佛法對我們來說 沒有什麼多大的利益 你知道這個理論 但是理論是理論要證悟 所以說這個信解行證 相信了解還要去真正行以後 去證悟 那才真正得到效果 這個是講到佛法是解行並重的 不是單單了解就解決問題的了 所以如說修行乃可清淨 非但可言 這個而得佛法 也就是說 一定要如佛陀所說的方法 去修去學 才能夠得到佛法的 真正的利益 而不是說我研究以後 我能講給別人聽 我就能夠清淨我的身口意 不是這樣子 接著文殊師利菩薩就問那個 法首菩薩 佛子如佛所說 若有眾生 受持正法 悉能除斷一切煩惱 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 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 隨嫉隨慳隨誑隨諂 勢力所轉 無有離心 能受持法 何故復於心行之內 起諸煩惱 這個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 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我們不管在研究哪一宗哪一派 最終回歸到我們的身心 回歸到我們的心性身心當中 怎麼樣去淨化我們 內心裡面這些貪瞋癡慢疑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 這些種種的煩惱 這些煩惱無量劫來 養成的一個習性 我們怎麼樣去破除 所以我覺得這個是這樣子 這些煩惱怎麼樣產生 從他的產生的過程來解決他 這個就是四念處的方法 四念處的修行方法 所以佛陀臨終的時候 一再的教到講到這一個 依四念處而住 是很有他的道理的 很有道理的 就是從煩惱的根源起處 去下工夫 去下工夫 就是除草的話是連根拔盡 斬草除根 那就是最根本的 最實際的一個辦法 如果你斬草不除根 春風就吹又生了 我們現在來研究一下子 我們煩惱是怎麼養成 是怎麼樣的培養 然後又怎麼樣的去發作 我們再重新來複習一下子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 加上第六意識意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我們時時刻刻 我們都是向外去攀緣 攀緣什麼呢 色受想行識的這個 這個識 一天到晚都去追求什麼呢 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 這個六塵 在五蘊當中的這個識蘊 是打頭陣的 怎麼頭陣呢 他利用這個六根對六塵 一接觸的時候 馬上就產生一個認知的作用 所以五蘊的這個識蘊 就是時時刻刻 我們內在的身心 跟外在的世界 一接觸的那一剎那 我們產生的認知的作用 一個是能所的作用 我了解外在世界 我聽到聲音我看到人 我遇到事情 人事物 這個能所當下就湧現出來 湧現一個能所 能知的我所知的境界 六根對六塵 在這個能所一產生了 必定產生感受 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 很自然我們養成一個 盲目的習性反應 對好的感受 自自然然產生貪婪的 貪婪的 貪著這個貪愛行 對不好的感受 我們很自然的 產生了排拒的排斥的拒絕的 瞋恨的打擊的 那種瞋恨行 有的時候因為我們心很散亂 昏昏沈沈迷迷糊糊 感受來的時候呢 我們也是迷迷糊糊 不知道這感受是好 或者是不好 連這個感受的這個生起 變化消滅我們都不知道 這個叫做無明行 無明行 至於我們一旦 我們的身心跟外在世界接觸 的當下產生了能所 能知的我所知的世界 馬上就產生了感受 產生了感受以後 馬上就產生了貪愛行瞋恨行 或者是無明行 我們稱為三毒 貪瞋癡三毒 三毒 這就是我們產生煩惱 的一個過程當中 就是很自然的 根境相接產生感受 產生認知想像分別感受 然後自自然然 接著就是貪愛瞋恨無明 所以我們要了解到這一個 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 跟外在的這個物理世界也好 接觸我們其實是不斷的 在製造煩惱 跟貪瞋癡相關的這些煩惱 等於是說我們一天到晚 我們去搬 搬運什麼呢 搬運炸藥搬運瓦斯 搬運汽油 放在我們的床舖底下 你看看我們睡在這個 瓦斯的上面汽油的上面 炸藥的上面 那有多危險多危險 我們這個最重要的這個 貪愛瞋恨無明 他又能夠衍生出許許多多的 中隨煩惱小隨煩惱 這個就是問題就大了 所以我們了解到說 這個煩惱的製造過程 其實有一個階段 我們可以把它切斷的 那就是說 我們不可能木石無心 我們不可能 見色聞聲見聞覺知的當下 產生感受 這個感受來的時候 我們知道 然後我們只是 很清清楚楚的了解感受的生起 感受的變化感受的消滅 而不產生貪愛瞋恨愚痴的這種 盲目的習性反應 當下雖然心境相接 但是是保持明觸 有感受但是不反應 清清楚楚的感受 但是沒有反應 只是注意到感受 而不讓他流向於貪愛瞋恨愚痴 當下就切斷了這一個 製造煩惱的一個路徑 就被我們切斷了 就被我們切斷了 如果是我們養成習慣了 時時刻刻 我們就能夠將心歷境 以境驗心 然後呢 隨緣作主立處皆真 立處皆真了 這是我們談到這個 煩惱的生起煩惱的消滅 這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當然這個可以透過注意呼吸 心息相依 然後注意這個感受的生起 感受的變化感受的消滅 這個就比較屬於 比較細節方面的問題了 細節方面的問題 所以我們說斷煩惱斷煩惱 我是覺得我們 應該從煩惱的生起 從煩惱的生起的過程當中 把這一個路徑 把它這一個攔截 不讓煩惱繼續生起 因為現行會薰種子 種子又會生現行 甚至種子又會引種子 在我們根境相接的當下 我們產生貪愛瞋恨無明行 這個現行一定會種下一個種子 種子會引種子 種子又會生現行 所以在我們修行的 一個過程當中 這一個產生煩惱的一個途徑 那就是受 感受 隨時注意的感受 這是一個斷煩惱 一個最直接的一個辦法 在注意感受的當中 我們會發現 我們的生理我們的心理 時時都不斷的放出訊息 感受 腰酸背痛這也是感受的一種 心理上的種種的這種感受 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好地方 所以我們在受的階段 保持明觸 知道感受生起 但是不反應 了解感受 但是沒有去盲目的反應 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 包括吃飯洗澡做事 我們時時都會有感受產生 我們時時都可以保持明觸 時時都可以修行 因為我們是隨著感覺走 一般人感受來了感覺來了 這個情緒就難以控制 就失控了 我們談修行修行 是隨時都會有感受產生 隨時都可以去了解感受 我們會發現這個感受 竟然是快速的生快速的滅 我們就不會因為這個感受 去製造貪愛瞋恨愚痴 就能夠隨緣消舊業 切莫造新秧 這樣子呢 慢慢慢慢 原有的這一個貪愛瞋恨 也就透過這樣子 慢慢的去乾涸了 最後當然要去反觀 身心的無常無我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所以我們談修行修行 一個是方法 一個是方向 方向對了方法對了 達到效果 你方向不對方法又不對 沒有效果 即使方向對 你方法不對也不行 也不行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說 為什麼我們內心煩惱 我們不想有煩惱 但是煩惱不斷的來 我們不斷的受到這個 貪瞋癡慢疑惡見 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 無慚無愧 懈怠散亂放逸失正念 這些大隨煩惱小隨煩惱 中隨煩惱根本煩惱 不斷的困擾我們 這個是到底為了什麼 所以下面呢 這個法首菩薩 就來回答這個問題了 其實我們方向的問題 方法的問題 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什麼 是一個修持的問題 修行的問題 是不是解行相應了 解行並重了 如果沒有解行並重 聽了一大堆的佛法 聽聞佛法是做到了 但是沒有如理思惟 也沒有法隨法行 所以法還是法 我還是我 沒有法輪常轉 法沒有在我們心中轉 當然煩惱就不能滅了 所以法首菩薩就說了 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 非但以多聞 能入如來法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說 我們一般人喜歡聽經聞法 可是聽了以後就耳邊風 忘了 然後聽了一大堆 了解了名相 背很多名相 就不肯下工夫 最後名相是背很多 可是煩惱也很多 所以聽聞佛法還要如理思惟 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 如理思惟 還要法隨法行 這個就是講到修學佛法的 一個次第的問題 如人水所漂 懼溺而渴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人掉到水裡面 口很渴 他怕說我喝了水 身體會重會沈下去 可是又口很渴 在水裡面漂來漂去漂來漂去 這個人怎麼辦呢 懼弱而渴死 恐怕我喝了水 身體會更重 我會沈下去死 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 聽聞這麼多的佛法 沒有辦法消化沒有辦法吸收 聽聞是聽聞可是沒有去修證 結果得不到利益 如人設美?自餓而不食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個是講到說 我們這個廚房這個大廚 整天就聞這個油煙 就聞那個油煙就聞飽了 你叫他吃飯他說他肚子不餓 所以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 其實他肚子是很餓了 可是他聞多了這個油味 聞多了這個油煙沒有味口 天天看了這些菜 他做的菜人家吃了很好吃 可是他吃不下 油煙味太多了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些人很會開藥方 知道你什麼病 幫你開藥方 別人吃都有效 但是他自己有病的時候呢 他又不想吃藥又懶 所以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是講到說我們一個人 你醫術再高明 你還是要用一些藥物來治療 不是你懂得這個理論 懂得這個方法 但是你不去吃藥 沒有用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個地方就是說別人的寶貝 你幫他算一件一件的 算了幾百件幾千件 你幫人家數了幾件幾件 數這個錢 一疊一疊的你數了一大堆 可是這個錢是別人的 自無半錢分 自己沒有錢幫人家去數錢 這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也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一般人研究佛法 一本經看一看再看一本經 再看一本論 看了一大堆一大堆 結果經還是經論還是論 自己不去修行的時候呢 自無半錢分 得不到一點利益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是講到我們福報的問題 比如說有人生在王宮當中 王宮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可是他吃不下穿不下住不下 睡不著 然後他肚子餓又寒冷 因為他吃不下 有病 有病 福報不夠 所以這也是一個譬喻了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好像有些人耳根壞了 但是他生前他會彈琴 他現在耳朵聾了 他彈得很好聽 可是他自己聽不到 別人可以欣賞 別人可以欣賞 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子 他研究經典 很通達 了解很多 講得頭頭是道 別人聽起來很受用 可是他自己沒有去實證 對別人的時候有利益 但是對自己一點利益都沒有 他可以講得很多很多的理論 但是呢 自己還是得不到受用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有些人眼睛盲了 但是他還可以當畫家 當畫家 他這個天生的一種本能 雖然眼睛已經看不到 但是他還是可以畫 在我們這個現代的人當中 還是有 還是有這樣的人 這種人 你看那個大象 這個大象可能前生是畫家 他現在墮落成象身 可是象他也會畫畫 你會覺得很奇怪 他天生就有這個畫畫的本能 所以我們講這個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 你看那個大象 在泰國的這個大象 你那個畫筆 他用鼻子勾在那邊 他自己會畫象 而且還賣得蠻貴的 大象也會畫 這個地方是講這個 眼睛看不到的人 他畫的相畫得很神祕很像的 但是示彼不自見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這是一個譬喻 這理論 一個理論這個海船師 海洋專家 這個海怎麼開 遇到海浪怎麼辦 遇到風怎麼辦 他理論研究得很清楚 可是他從來沒有去實際的運作 結果遇到大風大浪的時候呢 最後還是在海中死掉了 這個就形容我們一般人 記住很多的名相而不去修行 最後煩惱一大堆 自己根本就是煩惱來了 使不上力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 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我們一個人在十字街頭 廣說許許多多的這一個 讚揚自己的本事 實際上自己沒有什麼本領 只是吹牛 吹牛 吹得一大堆 別人一句話謊言就出現了 我們人也是這樣子的 喜歡吹牛 講自己多好多好 多有本事 但是呢 實際上都是誑妄 都是誑妄的 文殊菩薩又問智首菩薩說 佛子於佛法中 智為上首 如來何故 或為眾生讚歎布施 或讚持戒 或讚堪忍 或讚精進 或讚禪定 或讚智慧 或復讚歎 慈悲喜捨 而終無有 唯以一法而得出離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所以講到這個地方 我常講我們修學佛法 不是一經一咒一論一佛 就能解決一切的問題 這個地方 我們就找到這個答案了 佛有的時候講布施 布施功德多大 布施多好 佛有的時候講持戒 持戒第一 如何如何 有的時候講忍辱 有的時候講精進 有的時候講禪定 這是什麼呢 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 千差萬別 就像我們吃東西呢 營養要均衡 營養要均衡的 蛋白質脂肪 礦物質 那麼澱粉之類的 一定有他的一個必須 必有這種東西 才能維持身體的健康 如果我們說水果很好 那我們單吃水果 也會生病 我們說蛋白質很好 我們都就是專門吃蛋白質 也會生病 單吃一種營養容易生病 所以我們在佛門當中 在家出家的 往往就是以一經一論一佛一咒 就認為說佛法千經萬論 就是只在於此 這個就是對佛法來講 是很大的傷害 我給他一個名詞叫做什麼 叫做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 經律論 我們講經律論 就是戒定慧 戒定慧戒定慧 我們一般來講的話呢 律是著重在這個 這個戒方面的 經是在這個定方面的 論是跟慧有關係 但是不是決然這個互不相干 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講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佛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 眾生有根機也是八萬四千 那這是不得了這是一種譬喻 很多很多的根機 很多很多的法門 往往我們一個人學懶 覺得這一個法門 就代表所有的法門 就像在海水 我們用這個工具 把它拿了一壺的水 沒有錯 這一壺的海水 也是跟大海的海水一模一樣 但是這一壺海水 不能代表整個大海 我們知道大海當中 幾百公尺幾千公尺下面 還有許許多多的無價的珍寶 這個海底有多少 海中間這個深海裡面 有多少的這種寶藏 所以沒有錯 你這壺海水也跟那個海水 是一模一樣 但是那個大海可行船 可以發電 你這一壺海水能發電能行船嗎 你這壺海水就海水沒有錯 可是裡面有什麼寶藏嗎 空空什麼都沒有 人家大海下面有無盡的寶藏 所以我們常常執著一經一論 一佛一咒 這個很容易出問題 很容易出問題 為什麼呢 懶得去研究 所以這個就是學懶不是學佛 這是學懶 不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所以這一個成功者找方法 失敗者找藉口 我們藉什麼口呢 講一門深入一門深入 找這個藉口 最後結果就是學懶 這叫學懶 所以我們一般人 往往都是這個去找一個藉口 然後自圓其說 自圓其說 這是佛門慢慢慢慢 衰敗的原因 不肯發大心不肯下工夫 不肯深入經藏 然後講一門深入 這個門是什麼門 我們講一門深入這個門 是覺門覺悟的門 所謂一門深入就是說 在我們人生的種種追求當中 我們要時時刻刻記住 我們不是僅僅為了賺錢 為了財富 我們賺錢有財富 才能夠安家 居家樂業 然後進一步 去賺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賺什麼呢 去賺覺悟 要時時刻刻我們來到這個世間 我們要走向覺悟這個門 一個人的生命 缺乏了這一個 覺悟的這一個方向 追求的探討的時候呢 我們會沉淪在物欲的當中 自拔不起 拔不起來 所以我們一門深入 這個覺悟的門 是我們必須一步一步的 去研究深入 而不是說單單一個法門 一經一論一咒一佛 叫一門深入 這個叫一門陷入 一門陷入 我們講一門深入就是說 我們生命的方向 是往覺悟的方向去走 一步一步的越來越覺悟了 越來越解脫了 我知我見越來越少了 這才是真正的一門深入 如果我們越信佛越學佛 我執我見越來越深越來越深 現在這個陷入這個 我執我見的門中 自己不自覺 這個就是佛門衰敗的一個原因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所以我們常常講到這個 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 這個一門就是佛門 佛門這是一個廣大的門 廣大的覺悟的法門 廣大覺悟的法門 八萬四千唯有深入經藏 才能夠智慧如海 而不是單單的一經一論 然後畫地為牢 自認為最高明最圓融 最後跟懶字相應 不肯下工夫 自誤誤人 所以我們研究佛法 這一個要很小心很小心 一句話我們 如果是誤解的時候呢 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所以我們要千萬記住 佛門廣大 佛門廣大 最重要就是導向覺悟 必須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引導我們 這一個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我們來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