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菩薩問明品7 主講者:普獻法師 菩薩問明品 第七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我們繼續看 菩薩問明品 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 問目首菩薩說 佛子如來褔田等一無異 云何而見眾生布施 果報不同 所謂種種色 種種形 種種家種種根 種種財種種主 種種眷屬種種官位 種種功德種種智慧 而佛於彼其心平等 無異思惟 這個是菩薩來問目首菩薩 說為什麼同樣這個布施 所得到的果報不一樣 比如說家庭以及這個五官 財富眷屬官位 這個甚至種種的功德 種種的智慧 何以因為布施 同樣的布施 但是所得到的果報不同 這個目首菩薩就來回答了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 於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佛於信於毀的來看待眾生 信仰佛陀毀謗佛陀 在佛的內心當中是平等平等 就像這個大地 我們很不乾淨的東西丟進去 大地也不會說這個很髒 乾淨的寶貴的金銀珠寶放進去 大地也是沒有感覺說 這些東西很寶貴 所以佛門裡面有一個法門 叫做心地法門 實心如地 實心如地 讓這個心就像大地一樣的 平等平等 又能長養萬物承載萬物 這心地法門 所以普門品有這個慈地菩薩 就是慈心如地 這個地方講到這個佛的福田 也就是像大地 可是隨著我們種的種子不同 所發的芽開花結果就不同 這就是譬喻說 在佛的福田當中 我們每一個人 在施捨的當下 是怎麼樣的心來供養 這個發心很重要 發心很重要 假如說我們做一件善事 我們發心我做善事 就是跟眾生結一個善緣 眾生非常的遭遇不好 基於同情同胞的心理 所以布施 這是基於慈悲心 如果說你布施你布施 希望來生大富大貴 這個是有所求的心 這個福報就有限了 在我們中國就是說 民間有一句話叫做什麼 叫陰? 陰? 什麼叫陰?呢 就是說暗中做善事 唯恐別人知道 暗中來做善事 不希望別人知道 不希望別人報導 默默的行善 這一個功德最大 佛經裡面就講到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就是說 能布施的我也不可得 所布施的物也不可得 接受布施的人也是不可得 三輪體空 這個就是慈心如地 所以我們布施 如果我們做出去以後 希望被人媒體報導上電視 在各種雜誌報導 如果我們有這個念頭 福報有限 為什麼呢 有所求 有所求 為了名而布施 為了名而布施 而不是一種悲心 所以布施必須跟悲心跟智慧 結合在一起 這個布施就是如金剛經所說的 不可思量 如虛空般的不可思量 不是像虛空這麼多 而是這個布施的功德 也是如幻如化不可捉摸 就像這個虛空 我們沒有辦法去捉摸他 也沒有辦法去衡量他 一般人就說我布施功德 像虛空這麼大 就是很大很大了 還是一種執著 說像虛空這麼大 意思就是說 不可以去執著 不可以思量 所以首先用這一個大地 大地是平等平等 但是因為隨我們 種下去的種子不同 發出來的芽也不同 長出來的枝葉花果也不同 也就是發心這種不同 所得到的果報也不同 如果是說我們做善事 希望別人知道的話 就叫做陽功 陽功有限只是一個好的名聲 得了一個好的名聲 就完了結束了 如果是我們講做善事 唯恐人家知道的話呢 就陰? 沒有什麼好的名聲 但是他就是世世生生 能享受這種福報 就叫做陰? 陰? 這個算命學還有講過了 說一個人做善事 據說這臉上會長陰?紋 這個是我們民間的一種說法 說一個人多做善事 這一個兩個眼睛的下方 眼簾的下方就會出現陰?紋 有這種說法 所以我們講陰? 就是指無相布施 無相布施 唯恐被人知道 這個是用大地來說明 我們的發心不同 佛的這個福田 所招感的果報也就不同了 又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別 佛福田亦然 眾生心故異 這個地方還是 講出了這個發心的不同 功德就差別不同了 像水的味道是一樣 但是這個容器有大小方圓 種種的形狀 這個水就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 我們用方的容器裝起來 方方正正的容器 我們看起來這水是方方正正的 如果是用圓的容器 我們看到的水是圓形的 但是水根本也不是圓形 也不是方形不是任何形 是因為我們的工具 我們的容器不同 所以水就呈現什麼不同 這就說明了我們做善事 最講究的就是這個發心 出發點動機 這個動機 這個一念的動機 那就是決定了我們功德的大小 而且這個發心 心有多大願力就有多大 願力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我們講一個小小的故事好了 說有一個美國的一個小孩子 看到電視上說 非洲有許許多多的這一個 窮苦的小孩 這麼窮苦小孩 從來都沒有吃過糖果 也沒有書本 這個小孩子呢 他很天真 他就收集一些糖果 收集一些書本 就希望他的爸爸媽媽 把它送到非洲去 他說爸爸媽媽怎麼有這個本事 送到非洲呢 小孩子很天真 他說你看天上的那個飛機 飛來飛去飛來飛去 那個大叔叔 如果有飛去非洲的話 就把我們的東西從空中丟下來 小孩子想得很天真 後來他們這個父母 就想到這個空軍 空軍 說你們的飛機有沒有飛到非洲 我的小孩收集很多糖果餅乾 書本鉛筆鋼筆什麼一大堆的 他說如果你們飛到非洲的 上空的時候 就把他們丟下來 給那些非洲的小孩 空軍的這個單位 收到這封信以後 也很感動 這小孩子這麼天真 真的他們就準備派一輛專機 專機要東西送到非洲了 後來他去問了 你們到底有多少東西 他說我們就不多 不多我一架飛機要載這麼多 你這麼一點點怎麼夠呢 這個小孩子就到學校裡面 就把他的構想跟老師講 老師跟校長講 校長發佈以後 不但是這個學校 別的學校也感動了 好多個學校 就把這個消息傳出去 大家就是捐這個糖果餅乾書本 原子筆這些文具東西 結果真的就是 國家這個空軍就派了一架飛機 載到這個飛洲去 送給那些需要的小孩 所以我們人的這個 心的力量很大很大 這個小孩子天真無邪 一念善念 感動到這麼多人 來隨喜贊助隨喜功德 最後就成就這件事情 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人的心 是世界上感動人最深 這個就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 所以我們講心量心量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就是說心有多大願力就多大 願力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如果沒有這個心沒有這個願力 就是你沒有夢想 有夢最美 但是這個夢必須付諸於實踐 是合理的夢 如果你那個無理的夢 那沒有用的 所以這個地方說 佛福田亦然 眾生心故異 眾生的心差別 佛福田也就是不一樣了 亦如巧幻師 能令眾歡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生敬悅 這個是一個譬喻 魔術師在十字街頭 變許許多多魔術 讓人家看了非常驚訝 讓人家看起來這個哈哈大笑 這是一個譬喻 就是說我們去做善事 布施三寶供養三寶布施眾生 最後得到福報了 身心真的是法喜充滿 這個也是一個譬喻 我們一個人行善 一個人行善 懂得行善去幫助人 是一個成熟的心理 也會讓自己心理更加的成熟 如果我們覺得前途暗淡 生命沒有什麼意義 沒有什麼味道 這個時候趕緊的去做義工 去行善 你會感覺通身的這種喜悅 為什麼呢 當你去幫助別人的時候 毫無條件去幫助人家 你看到別人那種離苦得樂 自然的你也是會得到法喜充滿 說令眾生敬悅 如有才智王 能令大眾喜 佛福田如是 令眾悉安樂 我們講這個才智王 就是說有智慧的人 又很有錢的人又很有智慧的人 他懂得照顧其他的人 所以大家都很喜歡他 他也不會自私自利 他會替別人設想 佛的福田也是如此 令眾生得到安樂 得到安樂 不過講到這個地方 我們說這個佛陀離開到現在 兩千五百多年了 直到現在還有人蓋寺廟 裝金身 然後跟他出家 過去的這些帝王 風雲人物 一個一個的走了 有些從歷史上 還可以看到的名字 有些根本就沒有名字了 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 我們世間的這些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 因為他所想的 僅僅是他的子民 要不然就是他的家族 要嘛就他個人的聲望 所以他的福報 大概幾十年以後 就人家就忘了一乾二淨了 如果像佛陀經過兩千多年了 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國家 都還有人跟他出家建廟 來紀念崇拜 因為他的動機不同 他不是為了個人的名望 個人這種福祉 個人的什麼條件沒有 他想到的一個問題是 這麼多的眾生 不斷的生老病死 生老病死 到底死亡是怎麼一回事 怎麼樣去揭開死亡的迷惘 揭開煩惱的真面目 怎麼樣在替這個所有眾生 了解生命的意義價值 了解人生的真相 他的出家就是為了眾生 找開生死的一個這個路 探討清楚 所以他的動機是為一切眾生 為一切眾生 而不是為了他的釋迦族 也不是為了他個人 也不是為了他朋友 沒有 他是為一切眾生來追尋了解 生死的真相 人生的意義價值 怎麼樣過人生才會有意義 他是為全人類來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雖然離開人間 兩千多年前了 可是他講的每一句話 他的這個後代的人 為他結集的經 到現在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人 來追隨研究發展 這就是我們發心不同 發心不同 你說一個政治家一個藝術家 文學家 也是一段時間以後 慢慢慢慢不流行 人家忘記了淡忘了 但是佛不同 佛是為眾生的生命 全人類的生命找到一個出口 怎麼樣過著人生有意義有價值 怎麼樣去正確認識人生 肯定人生 活在當下 活在喜悅當中 所以兩千多年了 還有人來紀念他追隨他 這是講到發心的問題 發心的問題 譬如淨明鏡 隨色而現像 佛福田如是 隨心獲眾報 就像這個鏡子 一面鏡子 隨著前面擺的物體不同 他就反射不同的影像 在鏡子裡邊 這也是講到我們的發心的問題 發心的問題 我們心量有多大 我們福德就有多大 你長得多高 鏡子裡面反射出一個 多高的一個人影 所以這是講到 隨心獲眾報 隨我們的心量隨我們的動機 隨我們出發點福報有多大 如阿揭陀藥 能療一切毒 佛福田如是 滅諸煩惱患 這阿揭陀藥據說是一種不死藥 有這一種傳說 有病治病無病 就是這個增強氣力 有這種傳說 叫阿揭陀藥 他能夠治毒 療治這個毒 古代講到這個毒的話 就是不好的疾病了 現在有一種名詞叫做癌症 有些人念成癌症 癌症 據說這個阿揭陀藥 就能夠治療這個毒 所有的毒 癌症也是毒的一種 我們中國人造字很有意思 這個癌症是一個病 三個口就是一個品 這三個品是代表什麼呢 呼吸的吸 我們喝茶水的喝 也是一個口 然後這個什麼呢 呼吸的吸 呼吸的吸 吸還有一個喝 還有一個是吃 吃東西的吃 嘴巴吃東西的吃 還要經過去咬的 所以我們的呼吸也是一個口部 就是空氣有問題 我們喝的飲料出問題了 我們吃東西出問題了 現在有什麼三鹿奶粉 造成大家恐怖 所以糖果店餅乾店麵包店 咖啡店都受到傷害了 這個就是說我們呼吸的空氣 太髒了不乾淨 我們喝的東西飲料有問題 糖果餅乾這些我們吃的東西 也許有農藥的殘毒 甚至過度的包裝 用塑膠包裝以後 這個毒多多少少 都留在這個食物上面 然後下面一個山 品字下面一個山 我們的吸我們的喝 我們的吃進去的東西 堆積如山 那麼就是癌症 那麼就是毒害了 我們被這些食品毒害了 佛經裡面就有這個阿揭陀藥 阿揭陀藥就能夠療一切的毒 這是一個譬喻了 說佛福田如是 滅諸煩惱患 我們一個人家裡堆積了 許許多多的東西 你要去保管你要去擦拭 你還怕這個刮風下雨 還怕小偷偷 如果你布施出去 別人得到利益 你也省得去保管 然後我們要知道 我們有很多財富之後 很容易增長貪驕慢 貪得越多越好 我有這麼多東西 貢高我慢瞧不起那些窮人 你現在布施出去以後 別人受到利益 別人尊敬你 你自己也輕鬆了 為什麼呢 你不必替人保管 這一生當中吃也吃不到 用也用不到的東西 你乾脆布施出去 自己好別人也好 所以佛的福田能夠滅諸煩惱患 滅諸煩惱患 這是講到這個布施的一個 很重要的 能夠讓自己生命輕鬆了 亦如日出時 照耀於世間 佛福田如是 滅除諸黑暗 這個黑暗就是指我們 一個慳吝的吝嗇的人 吝嗇的人 就生活在黑暗的世界 唯恐別人來跟他化緣行善 如果是說我們能夠去施捨 我們能夠去施捨 我們生命就是一個光明的 不然巴不得有善事上門 然後我們把多餘的東西 布施出去 讓我們生命輕鬆 不必花這麼多精神 來照顧這些東西 所以這是一個譬喻 好像太陽出來了 照耀這個世間 大家得到光明 萬物得到生長 我們也是這樣子 有施捨心的人 他的生命不斷的在成長 他的心地是光明的 這是用太陽來形容 那種布施的這個意義 亦如淨滿月 普照於大地 佛福田亦然 一切處平等 天上一輪明月 那種清涼尤其是晚上 夏天有那麼一輪明月的時候呢 感覺受到那種清涼 千江有水千江月 我們只要有水的地方 我們往地下一看 天上的月亮到這個地方來了 這個是也是形容到說 我們布施 布施也是這樣子的 一切處平等 我們學這個月亮 千江有水千江月 什麼地方有水 什麼地方都有那個月亮的影子 也就是說只要是有苦難的地方 菩薩就現身在那個地方 去利益眾生 一切處平等 不會去分別說 國家種族民族人種男女老幼 這個美醜 菩薩的布施是平等的布施 不會有這個怨親眷屬的差別 這是講到我們布施 要基於一種平等的來布施 譬如毘藍風 普震於大地 佛福田如是 動三有眾生 這個在世界的末日裡面 佛經裡面講到說世界的末日 如果我們眾生造惡了太多了 這個世界就會有這個火出現 許許多多的太陽 一個太陽二個太陽 甚至七個九個太陽 出現了 把這個世界曬得乾乾的 無明火一燒 燒了還不打緊 還有這個毗藍風來吹 把這個整個世界 所有一切一切 就像灰一樣子的 被風吹得四處去流竄了 這是一種很強烈很強烈的風 比在那個美國的什麼 catrina那個什麼颶風 墨西哥彎的那些颶風還要大 還要大 我們說這個颱風到了十七級風 我看這個毘藍風大概就是 二三十級的風了 這個是講到說有一種風 一種氣流很大很大的這個氣流 他可以使這個大地震動 震動 這個也就形容說 我們的心量有多大 願力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 我們一個人心向善 會招感許許多多的人來跟隨 來跟隨 這個就是講到發心布施的時候 你的心量有多大 你能堅持下去的話 就能感動許許多多的人 接著就說 譬如大火起 能燒一切物 佛福田如是 燒一切有為 這是用火大來形容這個福田 燒盡我們的煩惱 燒盡我們的貪瞋痴煩惱 燒一切有為 就指我們的煩惱 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物質 可以長養一兩百億的人口 可是現在只有六十幾億的人口 都出現問題很多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有錢的人太享受了 沒錢的人太多了 世界上幾乎三分之一的資源 就被這個千分之一萬分之一 的這些有錢人擁有 百分之七八十的窮人 只是佔有世界的資源的 大概百分之二十幾 所以這個世界就什麼 不患寡而患不均 而患不均 就是我們人類的這個貪瞋癡 貪婪的心 瞋恨的心 愚痴無明的心 造成了許許多多的這些災難 造成自己個人的煩惱以外 還造成世界許多的災難 如果是說我們人人有施捨的心 這些災難就會化解 替別人設想 替那窮苦人設想 不會因為我的財富 而瞧不起他們 我們這一生吃不到用不到 穿不到 這些東西趕緊讓那些弱勢的人 能得到一分的安詳自在 何樂而不為 所以這個地方講 多行善多布施的人 煩惱少 煩惱少 為什麼呢 火大 這個火是智慧的火 能夠燒我們的貪瞋痴的 這一切有為法 這個是用火來形容了 接著說文殊菩薩又問了 問這個勤首菩薩說 佛教是一 眾生得見 云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 而得出離 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 無有差別 是則佛教於諸眾生 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這個問得非常有意思 文殊菩薩就問勤首菩薩說 佛陀的道理是這麼好 可是佛教主要就是要讓眾生 離苦得樂 得到解脫得到自在 為什麼眾生見佛聞法 可是煩惱還是一大堆 對不對 為什麼有這樣子的呢 有這個差別的 到底有些人聽聞佛法 有些人得到利益 有些人又不能得到利益 比如我們舉個比方來講 比如說 這個飯很好的一桌菜飯 照一般的常識來說 這菜跟飯 對任何人都是有利益的 吃得都是飽有力氣精神百倍 可是有糖尿病有腎臟病 有心臟病的人 甚至有胃病的人 這麼好的菜他就是不能吃 他吃進去反而這個病復發 因為他生理不同 生理不同 我們講這個比如說洗腎的人 他吃的東西裡面 就不能有太多的鉀離子 鉀離子越多的話他腎臟受不了 更嚴重 所以這個佛法對有些人有利益 對有些人沒有利益 懂得修行的人 很快的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去學 精進勇猛 很快的煩惱降伏生命自在 有些人修一輩子 煩惱來了使不上力 大煩惱 這個值得我們去檢討了 勤首菩薩就來回答了說 佛子善諦聽 我今如實答 為什麼我們聽聞這麼多佛法 不能得到解脫不能證到涅槃 這個地方就講到一個理由了 或有速解脫 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 無量諸過惡 當於佛法中 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 樵濕速令滅 這個也是一種譬喻 說為什麼我們聽聞佛法 了解佛法專研佛法 這麼多的時間了 也深信佛法了 為什麼有些人得到解脫 有些人不能解脫 最重要的就是 有沒有勇猛精進 有沒有如說修行 如佛陀所說的去修行 所以講這個地方 我們就研究佛法 一個最基本的原則 就是一個是方向 一個是方法 方向方法 我們研究佛法一個方向 這個方向這個大原則 一定要抓住了 我們之所以痛苦 我們之所以生死 所以這是煩惱 就是我執我見 生見或者叫薩伽耶見 薩伽耶見 修行佛法一個大原則 一個大方向 就是要破除身見我見 這個薩伽耶見 簡單講就是我見 就是我見了 這是一個大原則 至於方法千差萬別 個人個人的方法會不同 但是一個大原則 大方向就是 我們越修學佛法 我們的我執我見就越來越薄 越來越薄 但是我們現在信佛學佛的人 我們受於宗派的觀念 拘束了 我們侷限在這個宗派的時候 就會覺得說我這個法門 最好別的法門不行 我這個法門最高 至高無上 其它的法門可有可無 那都是為方便人說的 所以你越修的時候呢 越覺得自己是至高無上 別人就是一無是處 就是我見在作崇 越修我見越大 這個方向已經錯了 方向已經錯了 我們在說釋迦牟尼佛 要離開世間的時候 這是講到方法 我們要破除這個我執我見 我們要安住這個身心 佛陀臨終的時候告訴我們 修四念住 修四念住 可是我們現在人 很少去下這個工夫 所以慢慢慢慢跟佛法 距離就越來越遠 雖然不斷的去研究 不斷的去追隨 但是這個方向大原則 沒有打下了基礎 有些就專門修四念住了 經典也不誦也不讀不研究 他認為說我修這個四念住 一切就解決問題了 不是這麼簡單 不是簡單 甚至有些否定這些經典 這個經典了 所以我們研究這個佛法 要怎麼樣呢 叫做以論來通經 論就是祖師大德們 去研究的一個心得 用論來通達經典的意義 這是一個方法 第二個方法是什麼呢 以經解經 不能隨著我個人的意思去解 我們要很多的經典 互相來印證 就是以經解經 經史同參 經史同參 經有出現的時代背景 論也有時代的背景 所以從佛教史當中 了解佛法的興衰利弊 這也是對研究佛法的一個方法 很重要的 從歷史從這個史觀 從歷史的觀點來探討佛法 從經典的出現 從論典的出現 所以以論通經以經解經 經史同參 然後這樣子才能夠真正的 得到佛法的利益 當然在所有的修學當中 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持戒 持戒得人身 得人身還可以繼續再研究 所以所有的修行不管是修什麼 最重要的還是持戒 然後就是依這個八正道 八正道 正見有因果業報輪迴 正見的四聖諦 緣起性空 有了正見有了這個戒 持戒 這樣子的話呢 修學佛法就容易得到好處了 如說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現在人一下子直接就是 從定去下手 因為定很神祕又能夠發神通 所以我們一般人從定去下手 不理想 不理想 太重定的時候呢 我們知道定有的時候是障道法 如果我們生到天上了 這個持戒禪定就能夠生天 就能生天 天上一天一日一夜 等於世間就五百年 甚至有天上的更高的天 一日一夜等於世間是 一千年二千年 在這個定的當中的時候呢 根本就不能進步 不能進步了 為什麼呢 我執我見還在 定一退跟凡人是一模一樣的 所以重定行的這種修行方法 也不見得理想 所以有六波羅蜜的這種學說 六波羅蜜學說 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 最後才有這個禪定跟智慧 所以還是以持戒得人身 是最穩當的 我們持戒又布施得到人身 就能夠繼續的修學 物質上也不會缺乏 這樣才可以談到說修定的問題 在所有修行當中 我們講過了 方向 方向很重要 我們怎麼樣 在這個五蘊和合身心當中 去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這一個方向一定要抓緊抓住了 至於這個方法 有各種不同的方法 有念佛有持咒有修觀 有參禪有大禮拜有種種這一切 這些法門我們都能接受 但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人 根性不同 每個人想誦的經也不同 想持的咒也不同 各有他的殊勝的地方 所以信佛學佛的人 心胸要開拓 不要說我這個法門至高無上 別的法門就是很幼稚 這是下下根機所學的 法沒有什麼高下 法無高下契機就是良藥 對於某些人很受用 你就讓他去持 持經念佛持咒誦經拜佛 對於有些人 他必須去深入研究的 但是一個原則要如理修行 如說修行 如佛陀所說的去修行 有了這一個宗教的情操 不是僅僅於哲學上的研究 一種探討當學問來研究 對佛法講了 身心也沒有什麼多大的助益 幫忙 沒有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這個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解脫 有些人得自在 最重要的就是說 當於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所以這個精進 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們燒一頓飯 放了二根木柴跑去睡覺了 這個飯怎麼煮得熟呢 然後醒過來了又重新點火 又再放二根木柴又去睡覺了 這個飯煮一百年也煮不熟 如果我們不跑去睡覺 一根木頭一根木頭 慢慢丟慢慢丟 這個飯熟了 一根接一根 一根接一根 我們也是這樣子的 前念後念前念後念 可是我們中間來一個雜念了 這個雜念一打岔 前念忘掉了 跟著這個雜念跑 隨著感覺走 隨著妄念來去走 所以我們一般人 就是這樣子 煮開水煮一半停下來 又重新 冷了又重新再來 冷了又重新再來 煮了老半天 就是這個不能開 這個就是沒有精進 沒有這個堅持耐性 這個是我們學佛的人 應當要注意的地方 這個精進煩惱才能夠斷 否則的話就是 進進退退進進退退的 老是在原地踏步 我們現在來合掌迴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