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37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三十七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一講到第八阿賴耶識 就要談到他的另外一個名稱 也就叫做異熟識 由過去所造作的業力 而感得今生的果報 所要到五趣或者是六道 哪一個地方去投胎 一定都是跟我們過去生 所造作的業力有關係 由過去的業而有今生的果報 就是一期的生命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異熟識 由這個異熟識 在有關這個名詞部分 我們的論典當中 也有談到真異熟跟異熟生 這樣子的兩個名詞 這兩個名詞 在講記的三百七十一頁這裡 延續下來一直到三百七十二頁 第二段都有談到 阿賴耶識他是真異熟 所以我們有關於異熟生 跟真異熟 這兩個有什麼樣子的一個差別 這裡就稍做一種解說 第八阿賴耶識 他是純粹的是隨著業力來投胎 而出生於這個世間的 這樣子的關係 我們就叫做真異熟 也就是說以這個前六識 他所造作的善惡業 因為我們眼睛來看外界 或者是耳識來聽外界的聲音 聽過之後看過之後 乃至於我們的身識 第六意識緣取了外界之後 就會引生這個 受心所的情緒反應作用 有了這個情緒 當然就是會高興就是會生氣 也就是在配合我們的根本煩惱 而起貪而起瞋 甚至於說起懷疑 或者起憍慢心等等 在這樣子的情況之下 表現在於我們外在的 那就是你身體的動作 或者語言的這種表示 身體的部分你就會做出 喜歡或者染著的種種狀態 口業的部分 說不定就會說出愛語 或者說出善的口業 以這樣子我們就談到說 身語意三業 所表達出來的動作行為 必然的就會留下一股力量 在於我們的第八識的 這個識田當中 像這個以這個所造作的是善業 就是善的身業 或者是善的意業 或者是善的口業 乃至於反過來說 就是十種的惡業 都會留下殊勝增上緣 就以此會牽引著阿賴耶識 去受善惡報 而且他是一類相續不斷 就是說從你投胎開始 一直到臨終之前 第八阿賴耶識 對於我們這麼一個生命體 他是一類相續不間斷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名之為真異熟 那麼簡單的一句話 就是過去生造作了善惡業 讓我們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 來三善道或者是來三惡道 像我們當然是在三善道當中 代表我們在前世之前 還懂得行善 所以這一生我們出生為人 像這樣子的一個生命體 這個就是屬於善業引生的 這個生命 而且從投胎那一剎那開始 一期的生命當中 讓我們能夠身心自在 讓我們可以活動自如 不管做什麼事業 不管怎麼樣子的那種活動狀態 可以說都是非常的自在的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真異熟的 這個範圍之內 但是惟這個真異熟 他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才能夠成就的 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實有 這一個實有當然就是站在 唯識學的立場來說的實有 如果說一切法皆是畢竟空的 性空學 或者是中觀論的立場來講的 那個實有那個是屬於勝義諦 我們現在是從唯識的 一切種子所生的立場裡邊來說 所以這一個的實有 跟性空學中觀論所講的實有 是不相同的 第一個就是要實有 什麼意思 第八果體識為凡聖同俱 就是說我們這個第八識 這個第八識他是站在於 俗諦的立場來說 當然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如果站在聖者的立場來說 我們就稱之為大圓鏡智 這一個同樣都是這一個 果體識的名稱 在俗的有他的稱呼法 由他斷除了煩惱之後 轉成清淨 才是這個本體 並沒有說 去除了俗諦的心識 轉成另外一個 就是勝義的或是清淨的 另外一個體法 並沒有 而是就這一個識體 斷盡了煩惱而顯現出來的 所以這個地方叫做 這個第八果 果體識是凡聖同俱 確確實實是有的 不同於前六轉識的緣生不實 前六轉識完全都是 由第八識裡邊所顯現的 而且前六識他又是速起速滅 如幻如化 沒有他的真實體的 所以第八識跟前六識 他是不一樣 第八識他是實有性的 第二個條件第二個特徵 就是恆常性 恆常 恆的意思代表時間 在這個時間上來說 他沒有間斷性 既然沒有間斷 怎樣子沒間斷 這邊說第八識從無始之時 無始之時也就是我們往前類推 往前類推有前世有前世有前世 最早最早的前世是什麼時候 其實我們都算不出來的 都是算不出來 我們有稱之為無始生死以來 代表著我們的輪迴生死 已經是很長久的一段時間了 像這一個有多長久 其實都算不出來的 在阿含經裡邊 就這麼樣的一個狀況 就是說佛陀跟佛弟子 他們為了要出去托缽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的時候就看到一頭牛 看到一頭牛 大家就在那個地方休息的時候 佛陀就問其中的一個弟子 他說你已經有神通了 你來看一看 這一頭牛他的前生他的前生 之前他是什麼 而變為現在的這一頭牛 這代表著既然有神通 就是阿羅漢了 所以這個阿羅漢比丘 就真的入了定觀來看 他看了之後就出定 就跟佛陀說 就我的能力所能夠看到的 八萬四千劫 他都還是牛 代表的他輪流一生一世裡邊 的這個輪迴過程裡邊 八萬四千劫以來都是牛 代表他輪迴當牛 已經輪迴很久了 佛陀再說 你再看 看他以後會變成什麼 以後他在六道裡邊 會成為哪一道的眾生 他再入定再看 出定就說我跟他看 八萬四千的這個生死當中 等於輪迴了八萬四千遍 他還是牛 所以等於他輪迴當牛的 這樣子的時間裡邊 他的這種業力 還要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 一個阿羅漢他當然 他的神通還是很有限的 如果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或者是佛陀的話 當然所看的可以更久遠 代表著我們的生死輪迴 不曉得有多久了 甚至於如果說 看觀無量壽經的話 無量壽經裡邊有談到的 你如果有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有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有稱念大勢至菩薩聖號的話 你都可以減少可以斷除 好幾億劫的這個 生死的業力業障 你可以 斷除好幾億劫的這個業障 代表我們的業力不曉得有多少 所能夠斷除的是其中的一小段 這一小段裡邊 就已經是好幾億劫了 可見我們的生死輪迴 不曉得有多久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談到說 無始之時 不曉得什麼時候之前的 那個開頭 那個開頭真的是找不到 但是總是一定有一個開頭的 但是在我們一般的懺悔文當中 或者一般的解說裡邊 當然都是無始生死以來 最好我們能夠快點把他結束 只要能夠得到 聖者解脫的位次的話 你都是可以把他結束的 你說結束那以前所造作的惡業 因為沒有惡的助緣 沒有這個惡的助緣的話 就不會再受到這個 生死輪迴的這個因 這個因他就沒有助緣來助長了 所以阿羅漢 只要這一生得到阿羅漢果 以後的惡業不再生長了 也就是不會再引生了 只有因而沒有助緣 還是生長不起來的 像我們平常來講的話 雖然我有木瓜種子 雖然我有蘋果的種子 或者我有什麼蔬菜的種子 你只要不種入地面的話 不落地而種的話 你沒有這個土壤的助緣 沒有水沒有空氣 你這個種子還是永遠是種子 他不可能長成蘋果 他也不可能長成蔬菜 沒有助緣 有因沒有助緣還是長不出來的 同樣的道理 我們是無始生死以來的業力 是非常的多 但是只要哪一天 你能夠悟得真理的話 你就斷除了 就不會再接受這種果報了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的 叫做無始之時 一直到究竟之終 究竟之終 依二乘聖者來說的話 就證得阿羅漢果了 或者得到辟支佛果了 如果以我們大乘法來說 那是得到成佛的境界 這個叫做究竟之終 總是相續無間的在活動 沒有片刻的停止過 從無始生死以來 一直到我們現在 一直要到得到聖果之前 一剎那 像這一段時間可以說 第八阿賴耶識 可以說都一直的 延續著保有我們這個業力種子 不壞失掉 所以在一期的生命當中 更是如此 一期的生命 就是投胎一直到臨終 這個叫一期生命 不如轉識的起滅不恆 轉識就是我們前面所談到的 六轉識 像我們的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 他都是會有間斷的 而且只能夠緣現在 過去的未來的是緣不到的 就是第六意識 他還是可以緣三世 雖然可以緣取過去乃至於未來 但是他也有五個狀況之下 他不會起作用的 五個狀況 我們稱為五無心位 就是說睡眠睡得很熟的時候 昏倒的時候 乃至於無想定滅盡定 無想天的時候 第六意識他也是不會起作用 像這個他就是 會起滅的他就是不恆常的 這世間上不是很長久的 甚至於入定沒有出定才又有了 這個代表第六識的 他的定觀之中 他是會停止他的活動 第八識的第三個特徵 第三個條件就是要普遍 普遍就前面所說的 他要遍三界 他要遍九地 甚至於六道四生 只要是一個有情生命體 只要是一種動物 只要是一種生物 代表有這個心識的活動 所以只要有心識活動的 有情生命 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生物也好是動物也好 這一個 都一定有這一個第八識的 再來第四個條件就是無雜 因為第八識的內在 雖然說含攝有這個有漏種子 跟無漏種子 就是染淨的種子 染的就是有漏與煩惱相應的 就像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 可以說都是屬於有漏的 佔大部分 就是說你還是在修六度 有布施有持戒 但是這個布施持戒 就是為求功德 而來布施而來持戒 有一個貪 有一個染著在裡邊的話 你的布施還是有漏善的布施 有漏善的布施所得到的果報 也是只有在人間享福享樂 或者到天上去享福享樂 跟修這一個出世間的 可以說還是差得很遠 所以要得到真正的布施功德 要得到真正的持戒功德的話 必然就是要三輪體空 才可以 一般的可以說都是屬於有漏善 就是還是屬於染污性 如果是純清淨的種子的話 就是無所求了 因為一切法如果有所求的話 必然的就是有為法 就是有漏法 要達到真正的清淨 就是無所求 盡自己所能的去做 不要求這個回報 不要求他人對我們的一種 好的那一種報酬 這樣子才能夠真正達到清淨 我們所做的一切動作行為 都會留下種子 所以所留下來的 是染污性的種子 或者是清淨的種子 他本身總是守著一定的本性 不被染淨種子之所雜亂 就是說我們是修善法 而儲存下來的種子 或者是因為造作惡業 所留下來的染污性的 惡的種子 在於我們的第八識當中 他不會雜亂掉 善的就是善的 而且這個善裡邊又分為有漏善 跟無漏善 甚至於還有就是煩惱性的種子 這個在我們第八識裡邊 雖然是有這三大類 但是他不會混雜的 是善的 以後的果報還是善 是有漏的 以後的果報就是有漏 如果你所修的是屬於出世間的 修三十七道品 修六度萬行 這個中間你都是無所要求的 能夠捨身 就是牲犧小我 完成大我的這種精神 不求回報的心態 而且是真的以一種 無所著的 那一種大慈大悲的精神 來為一切眾生 做一種救度的工作的話 這個種子就是無漏種子 這個無漏種子所顯現出來的 就是讓我們朝向於解脫 或者成聖的 這樣子的一個功德性存在 再來這邊所談到的就是 諸餘轉識就是有關於前六識的 他們都是忽善忽惡 甚至於這個善惡的 也是很雜亂 一個動作之中 可能是善的 一個動作之中也可能是惡的 本來應該保持歡喜心 來參加這一個法會的 但是這個中間說不定 因為做事情做得很煩躁 起煩惱了 說不定因為有外面的雜音 讓你沒有辦法安心的 來做這一場的法會 說不定也起煩惱了 你在參加這個法會的期間 正好又有一個 你不願意看到的人也出現了 本來是很歡喜心的 本來是很清淨心的 要來參加這一場的法會 卻有很多很多的因緣 讓你的心靜不下來 說不定煩惱重重都有的 像這一個就是不能夠 保持自己的那個常態 本來應該是高高興興的 歡歡喜喜的就是我們所說的 是法喜充滿的一場法會 說不定就是擾擾攘攘的 心安定不下來的也是有 所以這個前六識 他就是忽善忽惡的 第八識保持種子 他就是一成不變的 這一個就是屬於第八阿賴耶識 他成為真異熟識的 四個條件也就是四個特徵 跟其它的心是不一樣的 什麼是異熟生 異熟生主要的 他裡邊 也就前七識給他分成兩部分 第一個就是第七識的 第七識是末那識 這邊談到說 完全不是業力生的 你說他是完全業力生 當然也不是 因為他主要是跟隨著第八識 而起作用 所以不得說為無記性的 異熟果體 他也不是果體 因為果體是專指第八阿賴耶識 只是被四惑八大所蒙蔽的 有覆無記性 所以這個第七識 他是另外一個獨立的 我執生死輪迴的一個主體 談到異熟生 就是從前六轉識來說 他完全是異熟識的種子所生的 所以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說到前六識的話 還可以分開來解釋 怎麼分開來講 怎麼講 如果說前六識是跟這個 善惡心所相應的心識 由於是善惡心所的從中推動 使他行善或者是作惡 所以就成為 前六識就成為造業者 我們的眼識看到外境 你喜歡你不喜歡 耳朵 耳識聽到聲音 你聽得高興聽得不高興 乃至於我們的第六意識 去感受到外在的境界的時候 所起的善或惡 所以你就會去造業 你的身體就會有動作 嘴巴講話 就可以隨便講 像這一個就會留下了 那個業力了 所以前六識 就變成是一個造業者 他不是隨諸業力生的果體 他也不是果體 他主要的是去造作惡業 第二個意思來說的話 若是六識上的異熟無記性 由於他是隨業生的果體 不是行善作惡的造業者 所以可稱為異熟生 就是說如果是由這個六識上面 的所引生出來的 這一個以這個總報體的真異熟 他是有著不同的 異熟生跟真異熟 主要的他是別報果體 原因他不具有 真異熟的四個特徵 我們前面有談到說 真異熟識要有四個特徵 一個是持有 一個是恆常 一個是無常 一個是無雜 但是我們前六識 他是忽善忽惡的 完全是不一樣 前六識雖然具有造業者 跟隨業生的兩面 但嚴格的來分別說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 他是任運緣境的 任運緣境就是說 只要我們的眼識眼睛 只要一張開 只要我們的眼根沒有受到影響 眼睛只要一張開 就能夠緣取到境界 這個叫做任運的緣境 不加思惟的 不想看也不可能 眼睛只要一張開 你說我不要看 除非把眼睛閉起來 眼睛只要一睜開 面前的境界 你一定會去緣取的 耳識也是一樣 我現在正在用功 我現在正在念佛 外面有車子的聲音 外面有人講話的聲音 有狗的聲音有貓的聲音 他們在那邊狂叫吠叫的 你不聽都不行 還是聽得清楚 為什麼 這個是任運轉 除非說你說那我不聽怎麼辦 我們一般的人就是塞棉花 塞棉花或者載耳罩 這個還要一個動作出來了 所以你在這個地方 四周圍有聲音 你自然而然就會聽到 耳聾的當然是另當別論 一般正常的人只要有聲音 放鞭炮也是一樣 摩托車的聲音 車子的聲音也是一樣 自然而然你就會吸收 你就會聽到 這個叫做任運緣境 就是說很自然的 你就會去緣取這個境界 對於這個事業的進展 並不怎樣的熱心的話 所以多分是隨業生的 極少成為造業者 如果以前五識來說 前五識他是任運緣境的 所以他可以說 多分都是隨業生的 很少很少他是成為造業 因為他不會主動的去造業 什麼才會主動 就是第六意識 所以第六意識的話 因為意志力非常強 策劃力也是非常的微細 內心裡邊的思考可以說 非常的微細的 像我們有時候不講話 內心裡邊在想什麼 有時候是想得非常的專 甚至於如果說 你還有這樣子的能力 把它給表現出來 真的就是一個發明家 平常我們可以說 微細到猶如在鑽牛角尖一樣的 一層一層的往外想 一層一層的往內想 這個都是靠我們的第六意識 個人的觀想當然是不一樣 和我們的環境和我們的人事 和我們的教育 當然都是有關係 有的人想的就很廣泛 有的想的就是很專一 都是個人不一樣的 但是不管怎麼講 我們的第六意識的策劃能力 可以說是非常的微細 好好的來應用的話 每一個人 都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 再來說計度力也是非常的高 如何來做計劃策劃等等 再來分別力也非常大 我們可以去跟他分別 每一種法每一種法的不一樣 一旦有所決定的話 就會竭力的去做 不達目的是不停止的 有時候我們也會有這樣子 一股傻勁 就是說我一定要完成他 即使三天三夜不睡覺 我就是一定要完成 這一分的工作 這個是靠哪一個 靠我們的意志力 意志力在哪裡 就是第六意識 我們內在裡邊的心思 所以多分就會成為 強而有力的一個造業者 所以以前六轉識來說的話 真正的成為造業者 就是第六意識 也就是我們的內心的 一種分別能力 他隨業生的部分就比較少了 就是有這一股策劃力了 這一個是有關於隨業生 當然前六識都是隨業生 但是如果再配合 他是造業者來說 比例上有低有高的差別 前五識的是隨業生的部分多 造業的部分少 第六意識他是造業的能力 特別的殊勝特別的強 隨業生的比例上就比較少一點 這一個就談到 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來投胎 不管是天上的天人 或者是我們一般的人類 或者三惡道眾生 都是隨著業力來投胎的 頌文裡邊有談到 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有關於第八阿賴耶識的問題 可以說是非常微細的 一個內在的心識 這樣子的一種過程 或者他的內在可以說 二乘不了 聲聞乘的弟子 或者緣覺乘的弟子 他們的程度就是 沒有辦法思慮到這麼的深 這麼的廣 所以有的時候就會受到影響 而有所蒙蔽 就是不了解 因為不了解所以因迷執 他就會起了這種 法執方面的一種執著 由此就能興論主諍 他就會引生種種種種的諍論 所以在我們的唯識學裡邊來說 就有談到說 世親菩薩他寫了唯識三十頌 寫了唯識三十頌 就是三十個偈頌 也是很短 但是把他發揮出他的內涵 問題就很多了就很深了 但是世親菩薩 他就只有寫頌文沒有寫論文 就是說沒有做解說 就圓寂了 所以以後的研究唯識的學者們 在研究唯識三十頌的時候 就有很多很多的見解會不一樣 見解不同各說各話 所以我們就說有十大論師 的不同的 對於唯識三十頌的註解 一個唯識三十頌 就有十大論師的解說不一樣 像我們的心識說是有四分 有四分是其中的一個 叫做護法論師所說的 但是安慧論師 他就只講一分而已 難陀論師只有講二分 陳那論師只有講三分 我們現在在於我們中國 成立的大乘八宗當中的唯識宗 他是根據護法論師講的 根據護法論師講的 就叫做四分說 有見分有相分有自證分 有證自證分 關於這個 心識的主體裡邊來說 就有一分二分三分四分說了 所以十大論師裡邊 就有四種不一樣的解說方式 代表人物我們的偈頌裡邊有說 安難陳護一二三四 不一樣 所以這個論主在研究唯識論的 就有個人個人立場的了解 就有他們的爭論點了 這個地方當然有談到的 各個不同的一種解說 所以我們講記裡邊 就說明 二乘不了因迷執 就是說二乘他主要的 是要來求得生死解脫 為他的最終目的 也就是說自利的部分 非常的強烈 在這個斷煩惱斷執著的方面 他只有斷除六識上的粗顯我執 有關於這個物理部分的 也就是只有得到了我空真如 那就夠了 就可以到阿羅漢果的境界 就可以不用再生死輪迴了 所以對於還有這個 無始生死以來的俱生我執 甚至於還有所知障方面的 也就是法執 都還沒有斷除 雖然沒有斷除 但是不障礙他得到 這個涅槃的境界 所以程度上來說 就是只有到阿羅漢的境界 也就只有斷這個我執的部分 證得我空的這個真如就夠了 既然是這樣 從深一層的佛法裡邊來看的話 二乘當然還是不夠究竟 但是一切的證得解脫的 這一個過程當中 自己認為說 我已經證到阿羅漢果了 我已經證到辟支佛果了 那就可以了 所以就不必要再繼續的來探究 這樣子的一種執著 說起來 因而二乘就牢牢的執著著 認為人們的心識活動 只有常識上所經驗的六識 超此六識之外的第七末那識 跟第八阿賴耶識 根本不承認他的存在 為什麼會這個樣子 因為聲聞乘的境界 聲聞乘的程度 我們就說 釋迦牟尼佛的講經說法 叫做對機說法 他的程度就是只有這樣子 當然也是只有以前六識的內容 來為聲聞乘來為緣覺乘的 這些比丘們來做解說 第七識第八識就沒有談到 即使有阿含經裡邊也是有談到 喜阿賴耶樂阿賴耶 這個問題 但是沒有再深入的去解釋 所以阿含經裡邊 原則上只有講到第六識 第七第八只有講到這個名稱 但是沒有多加解說的 雖然是如此 他們就不承認 有這個第八阿賴耶識的存在 所以就說叫做迷 不去認識第八識 也不去了解第八識 所以他們只有認為 六識就可以接受熏習 就可以來持續這個種子不壞了 這個是二乘聖者 就是迷 迷執的迷 就是不去承認第八識 執就是執著說前六識 就可以受熏持種了 這個是他們的一種執著了 二乘因為不了解 有一個阿賴耶識 就牢牢的只要前六識就夠了 不論他們承不承認 最主要的在大乘的立場認為 他們這個還是不夠究竟 但是在我們的阿含經裡邊 就是有談到 尤其在增一阿含 在增一阿含經裡邊 有所謂愛阿賴耶 樂阿賴耶 欣阿賴耶 喜阿賴耶 還是有談到 只不過所談到的就是 比較的就是一個名稱上而已 沒有很詳細的做解說 一直到了這個唯識的立場裡邊 才有真正的解釋得更詳細 就在大乘的經典 像解深密經裡邊也有談到 像大乘起信論裡邊也有談到 這個都是屬於大乘法 才有談到的 再來我們的經典裡邊 也是有說到根本識 有說到根本識 這個他們認為是異門宣說 像這個 我們可以引出很多的教證 引出的教證 我們在下面還是會引出來的 在很多很多的地方 經典尤其是原始經典裡邊 還是有證明佛陀當時 還是有講到這個第八阿賴耶識 的這個內容 只不過當時所說的 並不是很清楚 因為小乘的學者們 跟他們講得太清楚 他們也聽不懂 如聾如啞 我們就談到說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 最初三七日講華嚴經 但是講的時候一樣的 聲聞弟子還是如聾如啞 還是聽不懂 所以這個阿賴耶在當時來說 也是一樣的 只有提出這個名稱 但是不細加解說的 在解深密經裡邊 可以說就講得多一點了 解深密經當然說起來 就是唯識學所根據的六經當中 而且是分量佔得最高 的一部經典 在這個解深密經裡邊 就有清楚的交待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以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佛陀為什麼不要講 阿陀那識的問題 阿陀那識我們前面有說過了 他是阿賴耶識的另外一個名稱 在解深密經裡邊 就以阿陀那識來做解釋 但是佛陀也是簡單的帶過去 為什麼要簡單的帶過 佛陀說我於凡愚不開演 我對於凡夫我不講得那麼清楚 我對於聲聞聖者的程度 我也不講得那麼清楚 為什麼 恐彼分別執為我 因為我怕我講得太詳細了 講得太清楚了 他們悟解不到 就了解不到 所以就會起了這一個我執 分別執為我 分別就是去了別他 去認識他的時候 就會執著說阿陀那識 就是具有這個我的體性 反而把他執著一個真實的我 那就更糟糕了 所以佛陀說我就是不講了 在楞嚴經裡邊 也是有談到這個問題 楞嚴經裡邊說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爆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我也是不講的 就是說不講得那麼詳細 簡單帶過就可以了 像這一個可以說 對於這二乘聖者 或者一般的凡夫可以說 程度上的不同 領悟不到 必然的就會有 很多很多的誤解了 由此能興論主諍 這個談到說二乘人的性格 當然是非常的頑固 思想也是非常的保守 所以他們認為 自己的理論對的時候 一定就堅守著自己的這個理論 可是這個心識思想 他是不斷的隨著時間 隨著發展 就一直的開展下去 這個阿賴耶識的思想 或者是唯心的這個思想 一旦理論上也就是日漸的 蓬勃發展了 所以在這個大乘菩薩論主 也為了要高豎唯心的法船 就像剛才所說的十大論師 這個十大論師當然都是屬於 大乘的論師 他們個人有個人的體悟 個人都要成立自己的學派 不得不起而以小乘論諍 證明大乘經中 確是到處有說到阿賴耶 這個論諍 不但說論諍阿賴耶的有跟沒有 而且當然也論諍說 佛陀當時就有講了大乘經 有講到大乘的這個教法 所以以聲聞乘 認為是只有阿含經 才是佛陀真正所講的經 而大乘經以聲聞乘的立場來說 他們不認為是佛陀所說的 但是我們總是要提出證明 佛陀當時是真的有說到 大乘的這個法門 也由此可以說 為了要建立阿賴耶 要來證明 真的有阿賴耶識的自體的存在 你這個二乘不可以不承認的 下面就舉出了十大理由 來證明說 真的有這個阿賴耶識的存在 下面就會一題一題的來做解說 第一個就是持種證 就是有一個主體 一定能夠保持住 我們的種子不會壞失的 如果以聲聞乘的阿羅漢們 他們認為說 第六個心識就夠了 六個識就可以受熏持種了 但是站在大乘的立場裡邊來說 就是一定要有阿賴耶的主體 自相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持種證 以這個能夠執持種子不壞 的立場裡邊來做證明 怎麼說 雜染的清淨的諸法種子集起 不論是對諸種子的保持 或者不論是從種子 能夠引生現行的這種活動狀態 可以說完全是這一個 第八識的這一個心識 他的功能作用 假定沒有這個 第八阿賴耶識的話 來持續種子的這個心 應該說就沒有了 如果沒有這個持種的心的話 一切雜染的功德 雜染的或者是清淨的 一些諸法的功能 也就空無所有了 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變成是唯物論者了 死了什麼都沒有 但是我們就是還會有投胎的 所以這個染淨諸法的種子 如果真的沒有的話 當然也就沒有辦法引生現行了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心識 來執持這個種子不壞的 所以在成唯識論卷三裡邊 就這麼說了 他說契經說 雜染清淨諸法之所集起 名之為心 若無此事 彼持種心不應有故 在經典裡邊有這麼說 說雜染的諸法 或者是清淨的諸法 之所集起就名之為心 也就是說雜染種子 能夠執持不壞 清淨種子能夠執持不壞 而聚積在某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稱之為心 如果沒有這個識 來執持這個心的話 我們也就是沒有生死了 像這一個就談到經典裡邊說 但是成唯識論所引的這一個 都只有講到契經說 這個契經說到底是哪一部經 沒有很明確的指示出來 但是我們都知道說 經典最低限度 是佛陀所說的經典 我們不能夠不承認 大乘的弟子們當然要承認 經典是佛陀所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 講什麼經典 你就是聲聞弟子 對於只要是佛陀所說的 當然也不能夠不承認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契經說 雖然沒有指出是什麼經 但是只要經是佛陀所說 當然我們也不可以起懷疑的 這個就是成唯識論第三卷裡邊 有這樣的引經據典的來提示 第二個證明說有這個阿賴耶識 證明阿賴耶識能夠執持種子 這一個就是異熟證 也就是異熟識 這個異熟識當然說起來 就是領受善惡業感 而成為異熟報體的 就是能夠領受 執持我們的善惡業的種子 以後會再成為一個 生命體的一個果法 一個果報的 唯識學上這個就叫做異熟心 會執持種子的這個心識 也叫做異熟心 也叫做異熟識 這一個我們就知道說 這個心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所以成唯識論的第三卷裡邊 也有說契經說 就是經典裡邊講的 有異熟心善惡業感 若無此識彼異熟心 不應有故 一樣的 就是說一定要有 一個異熟心善惡業感 能夠感得這個善惡業 甚至於還會讓我們 成就一個果法一個果報 這一個有情的根身 乃至於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器界 就是器世間 根身就是我們的生命體 器界就是我們所住的 這一個世界 都是真異熟識之所變現 都是我們的第八識變現出來的 假定沒有這個第八識的話 根身器界怎麼呈現出來 就不可能了 所以十個證明當中 我們這一節課就講二個 一個就是持種證 一個就是異熟證 證明確實有這個第八識 而且是在我們的經典裡邊 所說的 這樣子我們應該要相信 有了這個第八識 真正能夠讓我們生死輪迴 有一個依據 所造作的善惡業種子 一定是儲存在第八識當中 讓你不會壞失掉 遺失掉的 這個時候就要提醒自己 我們一定要好好的 在於動作行為上面 都要三思而行 三思之後才能夠講出來 才不會講錯了 也不會留下惡業的種子 以後感得惡報 才在那個地方受苦了 這一節課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