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32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三十二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修行的菩薩 透過十信位 透過三賢位 斷除了分別起的我執跟法執 就能夠登上初地而成為聖者 成為真正的具有根本無分別智 的菩薩 下面來講記的 三百二十七頁這裡 就要繼續的來談到 修行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大乘跟小乘 還是有他的不同 所以這個地方就談 菩薩行者 在還沒有真正的登地以前 就是說還是在三賢位 還是在四加行的時候 不論他怎麼修行 可以說都是以有漏的第六意識 來學習來修 所以都是屬於有漏的聞思修 像我們現在來聽聞佛法 像我們現在來打坐來參禪 來思惟 可以說我們這個 都還是屬於有漏的聞思修法 因為我們平常都還是煩惱重重 貪瞋癡慢疑 的這樣子的一種心念 都還是存在著的 所以以這樣子有漏的聞思修慧 雖然也能夠發生一股力量 但是都還是叫做異生性 什麼叫異生性 就是凡夫性 因為在凡夫的這個範圍之中 我們有時候是天人 有時候是人間的人 有時候是三惡道眾生 就在這個地方 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只要是凡夫 就是在六道裡邊 在那邊生死死生 所以凡夫也叫做異生 透過第六識他的修行 還沒有真正的得到無漏智之前 都一樣的 所以就總還是個異生性 居於凡夫的地位 一定要到世第一的後心 這個後心當然說起來 說明每一種的修行位置 尤其是到了四加行 已經要進入初地了 所以他一定有他的階位 有他的階段 每一個階段裡邊 每一心當中都有入心住心 跟出心 所以到了世第一法的最後 的那一個的修行的階段 我們叫做世第一的後心 也就是出心 運用高度的智慧 徹底斷除異生性 而完成了聖人性 就是聖人的 這樣子的一種心性了 使得入於聖者位 過了這一個後心的這一個階位 再上去就是踏入於初地位 看看小乘 小乘他們在見道位的時候 固然是也可以證得 這一個諸法的真理 但他們所證的只是生空理 生空理當然就是斷除我執的 這樣子的一種智慧 對於法空理還沒有體驗到 以小乘的聲聞乘來說的話 因為聲聞乘證得阿羅漢果 也就是說入於見道的初果以上 他是只有斷除我執 只有證得生空智 悟得生空理 所以這個法執的部分 以聲聞乘來說是還沒有的 可是菩薩所證到的不特 不只是生空理 就是法空理也是明確的見道 所以在修學菩薩法的話 他是生空理跟法空理 他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來修 所以遠遠就超勝於二乘了 小乘證得的生空理之後 他只有自利行 就是說他只有我自己修行 我自己斷除我執 我好好的在於 我自己本身的用功 我自己本身的精進 快一點悟到這個真理 快一點斷除這種煩惱 所以聲聞乘他完全就是 一路的就是完全以證得真理 為他的主要目標 所以他這個地方說 只能夠成就自利行 沒有辦法從事利他的工作 因為他沒有這個心思 甚至於 也就是說所謂的智慧不足 還不夠來運用這一種 我們稱之為方便法門 來教導眾生 所以他就只有自利 而無法做到利他的 這樣子的工作 但是菩薩不同 菩薩從初發心開始 他就是一定要 朝向於成佛的階段 我就是要修菩薩行 所發出來的心意 我們就叫做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時候 內心裡邊就是要有這像子的 自我要求 不但說自己本身要努力用功 來體悟真理 同時還要幫助他人 也因為要修六度萬法 所以要修六度的時候 一定跟眾生結善緣的 所以眾生有困難眾生有需求 眾生有需要的話 菩薩都可以犧牲自己 來滿足眾生的要求 即使生命會受到威脅 也都是可以讓眾生離苦得樂的 這一種修行的方式 也就是這個樣子 菩薩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他都是自利利他是同時進行的 同時進行當然因為自己認為 我一定要得到生空智 我也一定要得到法空智 我一定要真正能夠 從所謂的信心所當中 肯定自己一定有一天 可以斷除一切煩惱 一定可以達到成佛的境界 對自己要有這個信心 所以不但說要自利 而且還要積極的去利他 佛陀他的 就是說在修菩薩行的時候 六度本身當然就是要 跟眾生結緣 自己本身在這個利他的智慧上 也能夠達到 不但是實智的 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 甚至於還有權智的後得智 我們叫做異方便的方法 來教導眾生的 來感化眾生的 所以自利利他兩方面都要具足 所以我們一般在講說 什麼叫做佛 佛的定義就是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不但自己本身要能夠體悟真理 而且對於教導對方 教導他人 教導一切眾生 也要讓眾生得到覺悟 不但自己覺悟 眾生也能夠得到覺悟 這個才能夠稱之為佛 當然這一個過程 小乘的聲聞阿羅漢 當然是還沒有辦法 到達這樣子的境界 所以登上初地的菩薩 一定是起非常殊勝的歡喜心的 從這個十聖位 從最初的歡喜地 一直到最後的法雲地 為什麼這樣子的境界 都要用這個地來做說明 所以我們就叫做登地的菩薩 為什麼要用這個地來形容 這個地方的解釋就是說 地是可以踐履的 這個地的性質 是很仁厚的 不論受到怎麼樣子的壓力 他都不會有不愉快的那種表現 這是第一個 像我們這個大地 我們這個大地不管 像我們現在科學這麼進步 不管有多少車子 不管建了一百層以上的 高樓大廈 我們這個地他都是可以承載的 都可以在上面踐踏的 所以這個地本身他就是具有 這種仁厚能夠承受壓力的 這樣子的一種力量存在 第二他也叫做能持 地的意思就能夠持 持的是什麼 就是一種能夠讓我們 所顯現出來的功德 他有特殊的一股力量 能夠保持我們這種功德 所以你是初地的功德 是二地的功德 他都是不嫌棄的 不會說這個我不要太多了 太重了 不要 他就能夠任持這一種功德 不壞失 第三他也是能載的意思 就是能夠負荷 能夠負載一切萬事萬物 菩薩也是一樣的 他修行的時候 都具有一股雄厚的力量 這股力量也就是無量的法門 你不管要修多少的法門 菩薩們可以說 他都不會嫌棄的也不會放棄的 所以我們就說六度萬行 一萬種以上的修行法 就代表著要修行的對象 要修行的法門 是非常多的 所以在四弘誓願當中有一句話 叫做法門無量誓願學 要修的法 要去了解的要去體會 的這個法門是無量無數之多 但是我們就是要樣樣都要學 樣樣都要去了解的 第四個這個地的意思 也叫做生成 生成就是生長的意思 像我們的大地 能夠生長一切萬物 所以我們也是相同 菩薩們如果是到了 這樣子的一種境界的話 他也能夠生成 無量無數的善因善果 能夠引生很多善的因果出來 第五個也是可依 就是謂一切諸法之所依止 所以我們這個大地 這個大地他是不會嫌棄的 所以我們在上面 不管怎麼建築不管怎麼樣子的 在這個農地上面 怎麼樣去跟他做耕耘 這個地是不會排斥的 當然你會說有啊 他還是會排斥 種得太久了 他就長不出來了 這個是我們的物質方面的 他是會有營養缺失 或者是說一直的都是 種同一種植物的話 有的時候 這個營養部分 他就會有所欠缺了 所以有的時候就是要輪耕 甚至於要休耕 甚至於在一塊土地上 要種很多種不一樣的花草樹木 他所吸收的養分不同 所放出來的這個也是不一樣的 甚至於加上植物鏈加上動物鏈 這個中間就能夠 有他自己本身的養分 單一種還是不行的 所以像這一個地 他就是能夠負載於 能夠承載一切的壓力 或者是功德 或者是種種種種的這個力量 都可以的 現在就說明菩薩修行 達到了登地以上的話 他所要得到的無漏功德 也是無量無數之多 甚至於還會繼續的生長 或者是說他所修的法門 不管修得再怎麼多 他都是能夠去學的 不畏辛苦 所以我們就說菩薩行 叫做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 一直的要把他給修學下去 甚至於達到成佛的境界的話 當然那是更是不可思議了 有所謂的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的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的功德 都能夠成就 這樣要成就這一些法 從哪裡來的 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所修學的 所以登地的菩薩他們一定是要 非常的精進勇猛 非常勤修的 不但自己本身 要能夠求進步 甚至於還要為眾生來服勞役的 地前加行位上的行者 所修的這個四加行的法門 雖然也能夠正觀察諸法 但因為還是屬於有漏的 同時又還沒有能夠離相 就是說還有一個相 為之所依止 就像我們一般人講什麼東西 一定有一個形狀有一個形相 要去跟他描述的 所以站在有漏的 站在我們眾生的立場裡邊來說 一定都有一個形相 所以謂得實證諸法的真實義 如果是無漏智的話 他必然的就是達到合一的境界 不需要有相 這個才能夠真正的達到真實義 現在四加行 是還沒有到這個程度 所以妙觀察智就不能夠現前 四加行位還不能夠有妙觀察智 就是第六識轉識成智的 這樣子的一個智慧 什麼情況才有妙觀察智這邊講 入於初地以後 不只是說 他能夠體悟諸法真如妙理 無漏根本無分別智生起 就是觀察萬有諸法的 那一種差別相的這個後得智 也能夠現起 一定要達到初地以上 所以叫做初地以後 叫做初地以上 才能夠有契證真如的 根本無分別智 也就是能夠 了解諸法差別相的後得智 也才能夠真正的引生 所以進入初地 也才叫做開始發起妙觀察智 這一個智所引生的 就是跟無漏六識 或者是五遍行等相應而起 所以這個是心王跟心所 他是一體的 也就是說他們是相應而起 所以我們就說每一個心識 在認識境界的時候 我們都叫做一聚心 就是一個團隊一個團體 就是要有心王要有心所 所以他是一聚心的來運用 一聚心的來起活動 現在要轉識成識 當然也是心王心所是同時的 所以就叫做妙觀察智心品 就是不只是心王 連心所都能夠轉成無漏的 這一段就是說明 透過修行透過四加行位 而證入於初地 所有的心識就轉成妙觀察智 心王也轉心所也跟著一起轉 俱生猶自現纏眠 也就是說分別起的是斷除了 俱生起的當然他還要繼續的 在修道位上還要來修 分別起的入於初地就可以斷除 但是俱生起的是地地都要斷的 所以俱生起的猶自現纏眠 就是還是會起這種煩惱性 纏跟眠都是煩惱的一種形容詞 就是說明他就是 還把我們藏住了 不能夠引發智慧 把我們綁在於這個煩惱之中 或者還都是很迷惑的 不清楚 就好像在睡覺一樣 是闇昧的心態 入初地時雖然斷了分別我執 分別法執 但是出觀位的時候 由於有漏識的依然生起 還不能夠做到無漏的一味相續 所以俱生我執俱生法執 猶仍不時的現前 所以俱生起猶自現纏眠 入於定觀之中的時候 當然可以把他給控制住 分別起的是斷除了 俱生起的是可以把他伏住了 但是你出了定觀 還是一樣的生活 還是一樣的活動狀態 所面對的還是有這個人事關係 有人事的問題需要去處理 所以俱生起的我執 俱生起的法執 他還是一樣是有的 纏就是二執二障的現行來說 因為他們的功用現起的時候 還是有一股力量 就纏縛著聖位上的聖者有情 使他們仍然感覺到不大自然 就是說不是很自然 有的時候遇到了狀況的時候 難免內心裡邊 還會有這麼一點點的 煩惱性顯現 眠就是二執二障的種子說的 就是站在他的種子位來說 就他們是潛在的力量 隨逐眾生眠伏在這個藏識之中 隨時隨刻都會發生現行活動 種子存在哪裡 在藏識裡面 哪一個 就第八阿賴耶識 第八阿賴耶識 他就是含藏著這些種子 什麼種子 就是二執二障的種子 俱生起的這些種子 俱生的種子還是在裡面 還是存在著的 在裡面當然因緣成熟的時候 他就會起現行了 所以只要他們還有存在的一天 就代表著內心裡邊 還是有這種煩惱性 或者這種法執的 這一種執著性存在 隨時隨刻都會發生現行活動的 基於以上理由 所以俱生起的我們就以這個 纏眠來給他做形容 登地的菩薩為什麼還會如此 原因就是說 登初地的聖位的菩薩 所有無漏的觀行自利 未能深入而且還是很薄弱 因為初地就是只有一分 二地只有二分 三地還只是三分 都還只是比例上來說的話 都還是屬於少分少量的 所以力量還是不足 所以有漏無漏 仍然相互間雜生起 入於定觀之中當然是無漏了 一出了定之後 生活上還是會現起有漏 所以在這個有漏無漏有漏無漏 是間雜而起 所以俱生二執的種子 猶自眠伏不動的 所以俱生起的還是存在著 俱生二執的現行猶自現起未滅 偶爾還是會起這種力量的 就是起這個煩惱心的力量 或者所知障 而對於真正的深奧的義理 有的地方還是不能夠去理解 如果只是 像這個只有初地 還有九分 還有九分還沒有完全去理解 還要再繼續的去修行 所以未能得到 真正純無漏的境界 再來當然就是從初地二地三地 一直的往上這邊就講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千 一定要到遠行地後 遠行地就是我們所謂的 就是第七地 到了第七地還是 屬於有功用行的一種用功法 什麼叫做有功用行 就是還要提醒自己 要來用功修行 不要太懶散了 不要忘記了 所以在這個遠行地第七地 從初地二地一直到第七地 都是有功用行的 這邊講說遠行地後 遠行地後就是第八地了 第八地就是不動地 到了這個不動地的時候 純無漏 可以說已經達到了 無功用行的境界 不必要勉強自己的如何的 再來用功再來修行 再來入於定觀之中起無漏智 不必要了 隨時隨地的舉止動作 都是一種無漏法 第八地以後 就是無功用行的無漏 所以這個時候就能夠 觀察圓明照大千了 引生的智慧已經接近於圓滿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有變化身 這個內容這個地方就是說 意識因為進入於歡喜地 就開始會轉依了慢慢的殊勝 雖然是還沒有達到圓滿 但是俱生二執的種子 或者是現行 雖然還是會間雜的起現行活動 但是不論是什麼事 只要繼續的再向前來努力的話 一定會達到更理想的這個程度 所以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不是停止在所得的位次上面 不是說我已經進入初地了 就已經很高興了不必再修了 不會 所以在自己的本位上 仍是繼續積極的 來修這個真如觀 經過有相有功用的階段 就是說還是有這個相的 還是有執著性的 那一種用功法 但是所起的可以說 都是很積極的在努力 一直的提醒自己要用功修行 要用功修行 要精進努力 勇猛精進的來修行 所以他就一層一層的往上 就是能夠化染為淨了 就從這個有漏無漏的相間 漏無漏第一個漏就是指的有漏 出觀出定就是有漏 入定入於禪觀之中 契證真如的時候就是無漏 就是一下子出定或者入定 或者出定 當然就是相間雜 最後慢慢慢慢的越來越殊勝了 所以達到純無漏了 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 轉下品的妙觀察智 成為中品的妙觀察智 再來七地以上 就是八地以上了 乃至達到成佛 當然就是屬於上品了 遠行地後純無漏 這個是說明意識的轉依 就是展轉的增勝 展轉的達到於無功用行的 這種境界 所以行者在不斷的 修真如觀裡面 從二地到七地的這個階段 所修的還都是有相有功用行 還是要勉勵自己 還是要鼓勵自己 還是要提醒自己 好好的來用功 所謂的有相 就是對諸法做有相觀 還是有形相的 就像我們拜佛要有一個佛像 念佛首先要拿個念珠 像這個都是屬於有相修 因為行者這個時候的修行 對於這個有為相還是很厭惡的 不能夠安住在無相思惟當中 所以他這個時候 必須還有一個形相 這個形相卻是要起厭離心 因為我們知道說 聲聞乘他是發厭離心的 就是出離心的 所以就是這個有相的 要把他給斷除掉 一層層的斷除 有功用行 就是在修這個禪觀之中 他沒有辦法任運而起 是要加功用行 還要再特別的加功夫的 還要再特別的努力的 才能夠對於這個所修 得到一種相應 到了第七遠行地的時候 當然工夫就進步了 成為無相的有功用行 七地 從二地到這個第六地 我們就稱之為都是有相有功用 第七地是無相的有功用 他這個時候的相 對於形相到了第七地的時候 已經不需要有形相了 所以叫做無相但是還是需要 勉勵自己來用功的 這個時候強而有力的俱生我執 也逐漸的跟他催毀斷除了 所以就由下品的妙觀察智 轉成中品的妙觀察智 什麼是無相 對於諸法就要做無相觀了 不可以再有一個形相了 第六現前地的這個菩薩 雖然也能夠做無相觀 但是還沒有達到 純粹無相的地步 要到了第七的遠行地 才還能夠無相的 這種觀法 而且還要長期的 而且還要無間斷的 安住於無相觀之中 但是這個時候是有功用行 所以這個時候 他就一直的捨棄 慢慢的 要把這個有功用也給他捨棄掉 所以就由這個遠行地繼續向前 而進一步踏入第八的 無功用行了 第七已經是無相了 不再執著這個行相 第七地已經是無相的有功用 再更進一步 達到無功用 當然就是無相無功用行 就是任運的能夠起無漏法了 所以經過第九的善慧地 到了第十的法雲地 一直到等覺金剛心的 這一個階段 就是成佛的前一剎那 到達成佛的前一剎那為止 我法二空觀智就更會加強 俱生法執也斷除了 所以就由中品的妙觀察智 轉成上品的妙觀察智 而達到成佛的境界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遠行地說起來就是一個 關鍵點了 因為什麼 遠行地之前都是有功用 遠行地之後就是無功用 甚至於由中品的妙觀察智 轉成上品的妙觀察智 所以他是承上啟下的一個關鍵 所以第七地就是很重要了 在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 也是一樣的 因為要進大學一定要大學聯招 大學聯考 我們稱之為擠窄門 所以雖然說國小很用功 國中初中很用功 高中很用功 但是要進入於大學聯招 那是要更用功了 甚至於說在當時高三的學生 都還會在黑板上 從最後的一百天 開始倒數計日 還有一百天就要大學聯招了 還有九十九天就要大學聯招了 甚至於這些學生們 還利用暑假時候 等於算是畢業了 不但在家裡邊就是夜以繼日 甚至於學校還是開放 可以給學生讀得晚一點 或者就到寺院裡邊來借住 寺院裡邊本來是有熄燈 安板熄燈 但是參加大學聯招的學生 都是還可以特別的開放 看要讀到幾點都沒關係的 像這樣子的用功 以前真的沒用功嗎 還是很用功 但是這個時候為了要擠窄門 是更用功 有時候這個睡覺 都是把他給捨棄掉的 也不會出去玩 也不會出去看電影 也不會出去逛街了 整個一百天當中 就是一心一意的復習 所有的課程 像這個都叫做有功用行 勉強自己勉勵自己 就是要好好的來用功 所以這個是一個關鍵點 到了這一個第八地 就是要無相的無功用行了 怎麼會有這個第八的 無相無功用行 因為第八地以上的菩薩 他的無分別智 能夠任運相續而起 能夠任運相續而起 就是不用再特別的勉勵自己 特別的再用心 很自然而然的 你的動作都是在用功 你隨時隨地都是在用功 一切的煩惱就永不能動了 不會起活動了 不再起煩惱了 所以就名為純無漏道 第八地以上都叫做純無漏道 不過由於耽著無相的寂滅 雖然煩惱是不動了 但是還不能無功用行的 去饒益利益有情 對於利益眾生的部分 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缺陷存在 所以還只是第八地 觀察圓明照大千就是說 真正的達到成佛的境界了 到了這個成佛境界 可以說就是指的 妙觀察智 這個說明了這個 智慧觀察萬有諸法的差別相 已經達到了能夠 運轉利用無礙的辯才 不管是要理解 也是不會受到障礙了 就是要來解說 我們所謂辯才無礙 如何的解說 他都也不會有所障礙 所以能夠覺悟一切的有情 善能利樂一切的眾生 所以只要眾生有所求 他必然就有所應 所以登地 尤其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就是你只要有所要求的話 菩薩們必然的在他的心識當中 心智當中馬上都有所感應 就能夠來度化眾生了 像這樣子的一種功用的殊勝 這邊講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說菩薩他的感應 也是不可思議的功能作用 諸佛菩薩所以能夠 化導一切有情 可以說完全運用這一個 妙觀察智的 如果沒有這個智慧的話 要化導眾生也是很難 所以菩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第六識一定要轉成妙觀察智 才能夠好好的來為眾生 教導離苦得樂 妙觀察智的業用這邊講 大體可以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就是圓 圓就是圓滿 妙觀察智是非常圓滿的 怎麼說 因為到了第八不動地以後 第六識就轉成了 純一清淨的無漏妙觀察智了 他的體性就是具足一切功德 所以他就能夠成就 為最極圓滿的一種無漏智慧 第二也具有這個明的特點 明就是光明 就是說八地以後的妙觀察智 他的體性是最極光輝燦爛的 能夠明照世間的一切萬法 甚至於能夠明照所有的 無量無數眾生的心 所以眾生怎麼有所求他都知道 第三就是淨 也就是說妙觀察智的清淨 只要是八地以上的妙觀察智 他的體都是最極清淨的 沒有任何的一個染法了 任何的一個染法 都不會與之相應 都是沒有的 我們這個地方當然就說明 像中秋夜一樣的 是非常的明亮的 佛菩薩的妙觀察智 他是照明三千大千世界 不但很明顯的地方 可以照耀得到 就是幽暗的地方 比如說三惡道眾生 甚至於地獄這麼幽暗 稱之為暗冥的地方 幽冥的地方 他都是可以照耀得到的 所以稱之為照大千 連地獄眾生他們的心識 心量 他都是可以照耀得到 佛經裡邊有說到三千大千世界 是這樣的 什麼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因為照大千 就是大千世界了 我們一般就說佛的一個化區 一個佛出現在人間 他所教化的範圍有多大 就是說他所教的 我們就稱之為三千大千世界 所以叫做一個佛的化區 釋迦牟尼佛也是三千大千世界 藥師佛也是三千大千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 是阿彌陀佛的化區 也是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要怎麼算 一個日月所照臨的地方 叫做一個小世界 就像我們現在 等於是一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太陽系 合一千個小世界 我們就稱之為中千世界 再合一千個中千世界 就稱之為大千世界 所以大千世界因為上面 是有一個小千有一個中千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三千個的 大千世界 表示說我們這個大千世界 是由小千中千大千 三個組合而成的 這個三千大千世界 就是一個佛他所化的一個佛土 他所教化的一個範圍 諸佛是無量無邊 所以大千世界 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之多 所以站在我們兩千多年前的 釋迦牟尼佛他所說的 我們這個世界是非常多的 甚至於有很多很多 都是還有現在佛 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的 像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都還是現在佛 都還在講經說法 藥師佛也還是現在佛 也還在他的國土裡邊講經說法 諸佛是無量無邊 大千世界當然也是無量無邊 就佛的度生功能來說的話 當然不只是度一個小世界而已 他也可以度 無量無邊世界的眾生 但是因為各個佛的 度生因緣不同 所以經中但說 一佛化度一個大千世界 一個大千世界我們的名稱上 就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八地以上的菩薩 於這個相 於這個土皆以得到高度的自在 相是什麼相呢 就是身相也好身形也好 土就是國土 就是說他能夠示現種種的身形 度化各類不同的眾生 我們稱之為千百億化身 所以八地以上的菩薩 就可以千百億化身了 可以為了度化眾生 眾生的對象不同 或者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來教化他的話 他所變現的身相就可以 無量無數之多 到佛的最高果位 一切功德就是圓滿 一切智慧都成就 所有的威力都達到無量無邊 所以所成的妙觀察智 當然就是能夠圓滿的 遍照於這個大千世界了 說法度眾生 讓眾生斷除他的疑惑 此一切眾生也能夠得到 一切的利樂 當然也是不成問題了 接著我們就來說明 這個妙觀察智要觀察什麼 這邊就用三點來做說明 一個妙觀察智 就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 第一個他可以化現千百億身 來度化眾生 第二個能夠讓一切眾生 都能夠得到利益 所以我們如果 有什麼樣子的痛苦 我們有什麼樣子的需求 在於合理的條件之下 你如果來求佛菩薩的加持加被 或者來跟我們引導的話 八地以上的菩薩 都有這種功力的 現在就把他的智慧 我們從三點裡邊來做說明 第一個就是行者在長時期的 修智過程當中 一旦得到了無漏智現前的話 他第一個就是能夠直接親證 平等不二的諸法真如 第一個 他可以親證到 這個真如的理體性和這個真如 達到一模一樣的境界 就是我們所講的 根本無分別智 所契證到的這個真如 這一個就是觀察諸法的自相 什麼是自相 就是真如法性的本來狀態了 第二他又能夠體認千差萬別 諸法的共相 諸法的共相就是說 所有一切是色法的有他的共相 是心法的也有他的共相 是有情眾生 有情眾生的共相 我們所謂的六趣眾生 天趣的人趣的 三惡道都有他的共相 所以才能夠體認 千差萬別諸法的這種共相 原來彼此有這個 極為深切的關係 不如諸法自相那樣的單純了 以通俗的來說的話 這邊就舉個例子 因為我們都講到地水火風四大 這個比較好了解 地是以堅為自相 水以濕為自相 火是以這個熱為自相 風就是以這個輕動為他的自相 像這個我們都叫做色法 色法他的共相是什麼 就是質礙 相互之間會有妨礙 相互之間會障礙性的 所以色他就以變礙為自相 這個就是色法 心法的部分 我們稱之為五蘊當中的 受想行識 受就是領納為自相 想取相 行造作 識就是以這個了別 分別為他的自相 慧我們所謂的智慧 他就是以這個知來為他的自相 像這樣的一切法 一方面各住於他的自相當中 但是他也有他的共相 就像我們一般所講的 諸法無常性 諸法無常性 色法也是無常 心法也是無常 所以遍於世間一切有為法 都是無常性 沒有不是生滅無常的 所以像這一個 無常就是所有一切色法心法的 他的共相了 同樣一個色法 雖然有顯色 雖然有形色 在顯色上有講青黃赤白 在形色上有長短方圓 不管怎麼說 他們的共相就是一種是顏色的 一種是他的形狀的 像這一個都是妙觀察智 了別的一個內容 所以成唯識論裡邊就說叫做 觀察諸法的自相共相無有障礙 而轉生起 他能夠生起這樣子的智慧 了別一切萬法的自相共相 不會受到障礙 第二就是 佛菩薩所得到的妙觀察智 就是八地以上直到成佛 他是統攝觀察一切無量的總持 總持一切無量的定門 一切所發生的功德珍寶 就是所有的一切萬法的功德性 可以說在於妙觀察智裡邊 都可以具足的 比如說一心可以觀無量事相 能夠統歸於真如理 這個從理性方面來說 就從極少的文字裡邊 就可以說明無量無數的法門 像這一個就是總持 修習禪定的行者也一樣的 從他不斷的修習訓練當中 得到心一境性 得到心一境性 心不向外攀執的話 他就能夠從禪定當中 能夠定要入其門 達到一心能夠觀一切萬法 甚至於修學總持修學禪定 能夠發生無量的珍寶 就是我們所謂的 種種的法財了 絕對不是空無所得的 像我們所謂的 像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法 這些都是達到成佛的 一種功德財 這種功德財 當然不是世間看得到的 那種金銀財寶之類的 完全是內在的一種功德性 所以我們稱之為功德法財 由定所得的神通也是 由定由總持所得到的四無礙辯 什麼是四無礙辯 就是對法能無礙 對於法所含攝的義理 義無礙 甚至於你對於所有的一切 語詞 就是一切的語言文字 也都是不會受到障礙 就如同我們不會因為是英文 是法文是德文 我們就不會通了 不會的 這個詞就是一樣的 都能夠得到無障礙 再來就辯才無礙了 辯無礙 所以你有這樣子的總持法門 都是不會受到障礙的 這個都是屬於功德法財 第三妙觀察智也是總攝 得到四無礙解 得到一切的神通 於是不但具有無量的慧辯 無邊的威力 所以也能夠在大眾法會當中 現起無邊的作用 像為大眾說法顯現 各種的教授教誡 斷諸眾生一切的疑惑 令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利樂 方便善巧無有遺失 就說明佛陀可以教導眾生 在於法理方面的這種智慧 也可以讓眾生 在於規矩行為道德方面 能夠讓眾生 斷除一切不當的行為 這個叫做教誡 也就是跟我們定了很多的戒法 讓我們的道德方面 行為方面不要有所缺失 所以讓眾生都能夠得到 一切的利樂 像這一個可以說 都是由第六意識 所轉變的妙觀察智的種種功德 不但能夠千百億化身 而且也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財 甚至於能夠來 教授教誡一切眾生 讓眾生離苦得樂 也讓眾生能夠 深入於佛法大海之中 所以第六意識 我們好好的來學觀的話 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 這樣子的境界 這一節課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