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27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七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來看第六意識 所相應的心所 心王要起作用 必然就有心所配合著 來起活動 與善心所相應就善的 與煩惱心所相應 就是造惡業了 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 是五十一個 全部具足 我們現在就來繼續看 它所相應的小隨煩惱的部分 從忿恨惱覆嫉 現在我們慳之後 就來看第六個就是諂 這個諂 看講記的解說 就是在二百七十六頁 倒數第二行這裡 一講到諂 我們就講 就是諂媚 或者也就是 矯設罔他的意思 什麼意思 就是說 我們每一個有情 都會表現出一種假的 一種並不真實的 那樣子的一種心理 也就是說 表現出來的 不是真正內心裡邊的 那一種心的那種意思 表現出來的是假的 怎麼說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也就是說明 我們在表現要給大家 了解我的話 都是並不真實的那種心態 本來內心裡邊 其實是沒有那麼好意的 但是為了要從對方那邊 得到好的利益 就表現出 我很尊敬你 我很恭敬 我很順從 這樣子的尊重尊敬跟順從 是真的我對你的那種心態嗎 並不是 只不過在你的面前 因為我從你那個地方 能夠得到好處 我就要表現出 我的這一方面的 那種行為動作 這個叫做矯詐的 那一種虛假的心理 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動作 像這樣子 我們一般的人會不會有 可以說都會的 你看 小孩子要跟爸爸媽媽 要錢的時候 就會特別的乖巧 下屬如果知道說 上司來了 在他的面前 就表現得很認真很用心 甚至於有的就是變成了 女眾來講的話 變成譬如說很撒嬌 像這一種的一種動作 顯現出來他的心理是什麼 心理就是諂的這種心所法 表現的是一種虛假的 這個當然這是一種煩惱心所 煩惱心所 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的話 這也是要不得的 因為我們來達到 對佛理的了解 一定要以平等心 平等心來講就是正直 你是什麼樣子的狀態 是什麼樣子的情況 你都要以平等以正直 以正常的心態裡邊來表現 這個在成唯識論 的定義裡邊是說 云何為諂 是什麼叫做諂 謂罔他故 矯設異儀 險曲為性 能障不諂 教誨為業 像這樣子的一個心所法 它的特性就是說 為罔他故 罔就是欺騙 為了要欺騙對方 所以矯設異儀 異儀就是 不同的那一種行為態度 他的行為態度表現上 就會跟平常不一樣 像這樣子 一種不同的行動態度 當然就變成是虛假的 變成是一種欺騙的 那樣子的一種方式 所以諂曲為性 他的內心裡邊是不正直的 是歪歪曲曲的 代表著他就是一種欺騙對方 一種不正常的那一種心態 這個是它的特性 當然就會障礙不諂 不諂就是正直 不諂就是平等 教誨為業 也就是說 變成一般的他的私友 或者是他的比較親近的人 他就會障教誨故 只要看到他 就要跟他唸個幾句 只要看到 就要跟他講 就要教他 跟他說你這樣的態度不對 為什麼 以前不是這樣子的 目前會是這樣子 這個動作 這種態度是不對的 所以只要是他的師長 只要是他的好朋友 也就是說善知識的話 只要看到他 就要唸他個幾句的 像這一種 一種作假的 那一種的心理的 心理態度的人 可以說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為 真的是很不正當的 所以一個行諂媚的人 一個內心裡邊是一個諂曲 不正直的人 他的生活行為 原則上說起來 都是比較的不光明磊落的 原則上 他都是巧言令色 在別人的面前 所表現出來的態度 是另外的一種 甚至於是奴顏卑膝 為了想要得到自己的好處 得到自己的要求 在別人面前 就如同是奴婢的臉色一樣的 那一種表現 以這樣子可以來取悅別人 讓對方對我們 留下一個好的印象 這種好的印象 其實是假的 其實是被欺騙的 所以像自己 有的時候做了一些不可告人的 那一種壞事 為了要掩護他人 變得 正常也變得特別的那一種 比較像很乖巧的那個樣子 像這一種就是一種諂媚的心態 一味的就是迎求別人的 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 那一種心意 所以這一種我們都叫做 偽裝自己 或者也叫做欺騙他人 目的何在 只為了一己的私利 而有的那一種態度 所以這不是我們學佛的弟子 應該要有的 只要是世間做人的話 這種煩惱性是要把它斷除掉的 但是因為我們第六意識 有和這個心所法相應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多多少少 原則上在遇到問題的時候 都會有這一種諂媚的 這種行為表現出來的 這個是跟第六意識相應的煩惱 再來第七個就叫做誑 誑 也是一樣的 是欺誑的意思 也是一種欺騙的一種心理 這種心理原則上 他所表現出來的 就是比較的誑惑 也就是說比較的會 像放大鏡一樣的 動作態度上 就會把它給放大了 一件事情他可以講得 好像天要掉下來一樣的 事情沒有那麼嚴重 透過他的這一種的誑妄的 那一種表現 事情就變得很嚴重 像這一種的也可以說 也是盈滿自己的惡業 而表現出來的 那一種不真實的那種行為 這個在於我們的成唯識論 第六卷裡邊 它是這麼說 云何為誑 什麼叫做誑 為獲利譽 矯現有德 詭詐為性 能障不誑 邪命為業 像這一個誑的意思 最主要的也是希望自己 能夠得到利益 或者得到好的名聲 所以他就表現出一種矯現有德 矯現的矯當然就是矯詐 就是欺騙的那一種方式 而表現出自己 像一個很有修養 很有德行的一個人 所以在別人的面前 所表現出來的 是非常正直的 但是這樣子的一種 卻是一種詭詐 就是一種詐騙的 那種行為態度 所以它會障礙不誑 而它的作用是邪命 邪命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一個人活在世間的生命 一定要給他正命 所謂的正命就是說 我為了要讓我的生命 繼續的活下來 我必需要作工 我必需要去田裡面作事 或者我必需就是要上班 以正當的方式 取得自己應該要得到的 這個金錢的利益 有了這樣子的利益 我們自己本身 能夠維持我們的生活 讓我們的生活 能夠正常的發展 像這樣子 你所賺的錢 都是自己的勞力所賺來的 這樣子我們的生活所需 都是我們自己 勞心勞力而得到的 這樣子的生活 就是非常的清淨的 這個叫做正命 但是是以欺騙的方式 而來賺取不應得的 這一種利益的話 你雖然生活上 還是需要有這樣的東西 但是你這個錢 是不乾淨的 這個錢是不清淨的 像這樣子 所說明的 你的生活形態 就是靠這個不清淨的方式 取得的利益 這個命就叫做邪命了 所以原則上就是說 本身要有一技之長 你是作農的 也有農的技巧 你是作工的 也有工的技巧 你是上班的 你是作事的 都是一樣 所以如果是一個誑妄的人的話 是一個矯現這種 不正當的行為的話 他所賺取的利益 原則上他就是不正當的 所以以這種不正當的利益 來生活就稱之為邪命 也就是說他是矯誑者 一種心就懷著這個異謀 他所設計的 都是跟人家不一樣的 所以多現不實邪命是故 所表現的動作態度等等 都是不真實的 所以所得到的命 當然也就是邪命了 它就是貪跟痴一分為體 主要的就是 一個就是貪念 為了要得到利益 得到他的那一種名聲 再來就是愚痴 不懂得這樣子的生活方式 是不正確的 在這個地方就是 也有人談到說 誑跟諂這兩個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有不一樣的地方 原則上是談到說 這個諂 在舍利弗阿毗曇論的第十八卷 裡邊有談到說 就如同叫做幻變一樣的 誑是隱蔽自己所作的惡為特相 隱蔽自己 自己本來作得不對 當然這個作得不對的 怕人家知道 所以他表現出來的行為 就讓人家不會去感覺 他有作錯 所以他這樣子的話 叫隱蔽不顯露他以前的罪惡了 這一個隱蔽不顯為它的現狀 像這樣的情況 這個 舍利弗阿毗曇論裡邊就說 何謂幻變 就是像在變魔術一樣的 怎麼說 於尊勝及餘人前 為名聞虛譽故 自覆過失 就是說他自己本身作得不對 作得不對 現在在於有道德的人的面前 在師長的面前 他就把他過去所作的不對 把它給隱蔽起來 表現出來的就是好的 所以就變成是名聞虛譽 他的名聲好像是真的很好聽 再來所得到名譽 這種好的榮譽 其實也都是騙來的榮譽 這個叫虛譽 虛假的 虛幻的 那一種榮譽 這個問題在哪裡 就是要來隱覆蓋覆住 他自己本身之前 所作的錯誤 像這樣就詭譎他人 就等於說欺騙了他人 像這樣子 就是諂 諂的話它是 也是隱蔽過惡 一樣的 從這一點裡邊 隱瞞自己以前所作的不對 這個是相通的 主要的一個對自己是無德 或者是有德 作那個不實的誇張誇耀 這個就叫做誑 但是在南傳佛教裡邊 就說這個就叫做諂 那麼諂跟誑 原則上好像是差不多的 只不過是一個 就是比較的會給它放大 像這個誑 比較會給它放大 等於把自己的過失 當然也是把它蓋覆住 但是這個蓋覆 讓人家真的完全不曉得 他以前的過失了 所以這個是諂跟誑 兩個原則上都是自己作錯了 或者為了要得到 自己的好的名譽名聲 自己的榮譽 就用一種另外不同的動作行為 來表現給他人看 對方就受到他的矇蔽 還以為他是真的就是這麼好 就是這麼樣子的 有修養的人 其實是不正確的 像這一個欺誑的人 為了要得到自己的名聞利養 當然本來沒有真實的那種道德 本來就沒有真實的那一種 尤其有修行者來講的話 他也沒有真實的修行 但是他就是在大眾面前 他就是會用一種 虛假的行為表現出來 好像自己很有道德一樣的 就像自己很有修行一樣的 那一種行為 所以裝成的那個樣子 讓我們大家對他 都很讚嘆他 但是如果是知道 他真實個性的人 就說這個是假的 所以我們是一個佛教徒的話 不管是出家 不管是在家 當然這一種的動作行為 是要不得的 但是我們的第六意識 是有相應的 所以在自己本身 如果有作了那麼一點點 很怕人家知道的缺點的話 錯誤的話 原則上這樣子的一種態度 都是會有一點顯現出來的 但是我們原則上 是盡量盡量的 要端正我們的心 要直質我們的口 不要作一個口是心非的人 好好的在於我們佛教裡邊 所講的十善法當中 五戒當中 好好的來表現 把這種煩惱 要把它給斷除掉的 再來第八個小隨煩惱就是害 害就是損害 當然就是陷害他人 這個是有情他缺乏悲愍心 因為缺乏悲愍 不會同情對方 當然對方也有作錯 或者為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利益 不惜以自己的快樂 踏在於他人的痛苦身上 像這樣子的一種作法 我們就稱之為害 這個害原則上 如果嚴重一點的話 不止是罵一罵 大聲的罵而已 說不定還會用手拿竹杖 就是說會拿棍子 或者會丟石頭 甚至於拿刀拿繩子等等 來傷害對方的 所以這個害 當然就比前面的忿恨惱 那是更嚴重了 第一層的忿 都還有可能會拿 這個藤條來打對方了 到了這個害更嚴重了 所以有時候人一生氣的話 就是悲愍心就被矇蔽了 原則上只為自己的名譽 為自己的地位 為自己的權威 就傷害對方 這個傷害可以說是 很嚴重的一種傷害的 那一種行為 它的定義就是說 於諸有情 心無悲愍 損惱為性 最主要的就是內心裡邊 一點點的來憐愍眾生的 那一種悲心都沒有 既然都沒有的話 原則上就是損惱為性 一定就要來傷害對方 讓對方受到損害 像這樣子就會逼惱為業 逼惱 就會逼迫眾生 逼迫有情而受到苦惱 原則上它這個就是 瞋恚心的一分體性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因為有貪瞋痴的瞋 有瞋恚心 表現出來的一種小隨煩惱 就變成是害了 所以它是瞋的一分 它是假有的 所以如果有瞋的話 原則上就是會罵人 甚至於會鞭打對方 像這個所講的話 都是非常的重 這個有的時候 有的人真的講 個性是非常的突出 也就是說非常的沒有悲愍心 所以只要遇到事情 他就是一定要逼惱迫害有情 甚至於也希望說 來解決眾生的命根 解決眾生的命根 當然就是害死他 讓他不能夠再繼續生存下去 所以很多很多 發生一些問題 只為了一個錢財 對方如果在反抗的情況之下 自己本身就是惱羞成怒 不只是要財 還甚至要命 所以我們有時候也會說 出門的話 錢不露白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再來就是 盡量不要走到於那種 太過於黑暗的地方 或者就是人跡比較少的地方 如果真的非走不可的話 最好能夠找個伴 能夠有伴的話 最低限度還有一個助手 所以在於我們的 目前的社會環境當中 大家都說盡量的 尤其是現在可以說 到哪一個地方去都有路燈 他們說有路燈 應該是比較沒有問題 但是路燈 如果在人跡比較少的地方的話 路燈還是少 像在都市裡面 當然都很亮 但是如果走到於彎角的地方 有的時候還是會有危險性 尤其是半夜 危險更多 尤其是輪三班制的 必需要在半夜 十一點十二點才下班的 這個都是要自己 要有一點自我保護的那個能力 要不就是小心一點 要不就是自己本身 能夠結伴同行的話是最好的 現在所談到的這個害心所的話 就代表我們第六識相應 我們每一個人 都為了想要保護自己 或者為了想要得到 自己的利益 就不惜犧牲對方 讓對方受到傷害 或者讓對方 受到連這個命根 都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 像這一個我們就是盡量的 要以慈悲心來面對眾生 讓眾生要離苦得樂 所以在於尤其是現在 是以愛的教育為主 愛的教育當然就是說 不要罵小孩 不要打小孩 這個教育是最好的 但是原則上 也是不要太過於寵壞了對方 有的時候是不打不罵 樣樣都是順著小孩子的時候 有的時候就寵壞他了 讓他予求以求的 就是說沒有限制 父母親只懂得好好賺錢 就是給他 這個也是不對的 還是要有點教育的方式在裡面 才可以 好了 這個就是害心所 第九個就是憍 憍也就是憍傲的意思 或者是憍慢的意思 這個主要的就是說 因為自己本身有哪一點 是比別人超越的 比別人優勢的 或者就是自己的優點 就靠著自己的 這麼一點點的優點 就自高自大 看不起他人 講起話來 就很傲慢的那一種態度 這個可以說 在於我們的動作行為當中 也一樣的 每一個人多多少少 還都是會有的 像在這個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裡邊就說 為什麼會憍 為什麼自己會憍傲 第一個靠著自己年少 也就是說 如果是在一群 年紀比較大的人面前的話 自己說不定看到老人家動作慢 看到老人家講話 講得不清不楚 或者看到老人家沒力氣 自己本身在那個環境當中 說不定作到懊惱的時候 就會靠著自己年輕 就會叫老人家動作快一點 講話快一點 什麼快一點 所以曾經就有人這樣子 他還年輕的時候 就催著老人家說 吃飯吃快一點 我們要收了 還一直等你 等了都還這麼慢吞吞的 老人家就當然 年輕人在不耐煩了 當然就是三口兩口的吞 當然老人家牙齒已經是 比較稀鬆了 甚至於沒有牙齒了 甚至於我們所講的 喉嚨要吞下去的時候 也是不容易吞得下去 他這樣子 他就趁著小孩子在催了 老人家就是吃得很快 吃得很痛苦 等到這一個年輕的 變成老人家的時候 他就講了 他說我以前不曉得 原來老了是這個樣子 要講話 詞不達義 真的想要好好講一句話 都講得不好 小孩子要我吃快一點吃快一點 我在催著媽媽的時候 現在才知道說 自己真的要吞 吞不下去 要大口一點的話 嘴巴因為沒有牙齒 也真的是不好咬 要小口小口的吃 動作就慢 他以前 他說他以前不曉得 現在自己老了才知道 非常的起懺悔心 很對不起以前媽媽那樣子的 那種行為態度 所以他這個已經學佛了 而且自己年紀也大了 他都一直的起懺悔心 他就說 跟他認識的人講 不要催老人家了 所以自己年少的時候 可以講樣樣都是很輕鬆的 但是沒有想到說 老人家是這麼樣子的不方便 再來自己沒有病 都會跟人家標榜 我從來不生病的 我從不感冒的 身體健康的人 就是不懂得生病的人 爬一個樓梯也爬不上去 走路也走不快 甚至於全身無力 拿個東西都拿不動 這麼輕 你也不會拿 走大步一點 自己沒有病 當然都是沒問題 但是生病的人說起來 多拿一點東西 對他來講的話 那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所以仗著 依仗著自己身體健康 就是說在有病的人面前 都會比較一種憍傲的心理 再來 譬如說是長壽之相 自己長壽之相 自己活得很大年紀了 甚至於是人瑞了 就會一種憍傲的心態 身體這麼健康是怎麼來的 如果自己本身 還是一樣懂得謙虛的話 可以引導別人 為什麼能夠長壽 有他的養生之道的方法 但是卻是仗著自己本身的長壽 對於其他的年輕人 他也是一樣的 有很多的那種憍傲的心態 或依隨於有漏榮利之事 貪之一分 就是仗著自己本身 在這個有漏法當中 有某一件感覺到很榮譽的事情 感覺到很好的事情的話 他就仗著這一點 就起憍慢心理了 所以這個是貪的一分 貪心 貪欲的一念 令心悅豫為體 他最主要的就是心理上 都很高興 高興我是不生病的 高興我是年輕的 高興我是有錢的 高興我是很莊嚴的 很美好的 就是仗著自己哪一方面 就是起憍傲的心態了 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 但是有了這麼一點點的 憍傲的心所表現出來的話 你的很多的煩惱 就會由此而引生 為什麼 現在你雖然是這個樣子 但是旁邊還是有人會不高興的 所以有的時候 人家還是會起毀謗 還是會怒罵等等 像這樣的情況之下 自己本身 當然還是會起煩惱 所以煩惱就依之而生起了 在成唯識論的定義當中 云何為憍 於自盛事 這個盛事就是超越過別人的 殊勝的那一種事情 或者是你所依據的哪一點 就深生染著 你對這一點 你就特別的染著它 譬如說自己特別的莊嚴 特別的漂亮 或自己特別的強壯 就以這個為他所執著的對象 非常喜歡說 我比別人強壯 我比別人有力氣 我比別人身體 就是這個端莊 就以這樣子的深深染著 就醉傲為性 就沈浸在於自己 比他人殊勝的這一點上 就如同陶醉在這個中間 陶醉在中間的話 你就不會去體諒別人 你就以自己本身好的事情 在那邊炫耀 所以就會障礙不憍 甚至於會染依為業 就會起種種種種的 雜染事出來了 這樣子的一種憍醉者 生長一切雜染法故 你有這樣子的憍傲的心態的話 你就會引生很多很多的染污法 就是會看不起別人 講話不客氣 甚至於對長輩 對師長 對善知識 你就不會尊重不會尊敬 可以說 完全都以自己的殊勝事 在他人面前 在那邊炫耀 所以這個是要不得的 它當然是貪愛一分為體 所以它是假法 在我們一般的人 尤其是自己本身 家裡邊是有錢人的話 就是比較榮華富貴的 這一種家庭裡邊的人 原則上這一種憍的心態 是比較的強烈 甚至於就會發出於自高自滿的 那種態度出來 或者不可一世的那種樣子 好像世間沒有一個人 在他眼裡一樣 這個可以說 以從相貌來說 相貌來講 看看別人 沒有我這麼莊嚴 沒有我這麼漂亮 或者有時候別人 因為自己的身體健康 所以看看別人這麼衰弱 看不起那些生病的人 所以我們佛教也有一句話說 修行者還是要帶三分病 自己本身有這麼一點點的 一種病體的話 其實說起來 才知道別人生病的情況是如何 有帶三分病 你才懂得來憐愍他人 來關心他人 所以原則上說 為什麼 你們出家人 怎麼一天到晚都在生病 小小病那是沒關係的 會感冒 會有一點點的 其他的這個四大不調 這個是難免都會有的 尤其我們在經典當中說 我們的身體是四大所成 四大所成 如果一大不調的話 就會有百一病 一百零一種病引生出來 四大如果不調的話 地水火風如果調得不好的話 我們的身體就會有四百多種病 所以氣候的變化 土質 飲食 自己的生活的調息 哪一方面如果不順的話 原則上都是會生病的 所以對於生病的人 我們還是一樣的要起憐愍心 年紀越大 難免體力越衰弱 病會更多 所以我們一定要表現出 一種關心他人 悲愍他人的心態才可以 所以這邊講到 身體健康的人 對於那個身體虛弱的人 會看不起的 再來就是說有錢人 對著貧窮的人 自己有錢的話 看中下階級的人 會看不起的 或者是有學問 比別人還高 尤其是現在都是有學歷 以這個學歷來比別人 有的時候是真的來講 很難比的 像這個諸如此類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最主要的 就是因為自己 依仗著某一個特點優點 就會憍慢 看不起他人 由此就會製造 種種種種的煩惱性出來 這個地方也有談到說 憍跟慢兩個有什麼差別 憍 有時我們也稱是 憍是驕傲 慢就是 也叫做起驕慢的心態 這兩個的差別 也可以把它給分出來的 如果是根據 這個大毘婆沙論的第四十三卷 它是這麼說 說憍慢何所差別 這兩個要怎麼來分它 它的不同點 就是說 若不方他染著自法 心傲逸本名憍 不方他就是不與他人比較 唯有愛著於自己的 染著自法 只是對於自己的那個優點 特別的起染著 尤其是印度來說的話 他們是四種階級的 所以以四種階級來說 我是婆羅門 我是剎帝利 他們都看不起吠舍 看不起首陀羅了 或者前面這三種 稱之為再生族 就看不起首陀羅的 像這樣子 它們的種性上 可以說就可以起這種憍慢 所以他就是不與他人比較 不方他 不與他人比較 不與他人比較 自己染著於自己的優點的 這個心就起傲慢 甚至於對他人的種性等等 就是與自己來相比 像這樣子不與他人來比的話 自己本身染著於自己的 這個就叫做憍 若方於他 方於他的話 就是跟對方來比較 有一種比較性質的話 就認為自己好 所以就起慢 所以有比較心態的 就是慢 沒有比較心態 而自己本身 就已經殊勝過於他人的 這個就叫做憍 所以這邊就談到說 即慢他是以他人的種性 他人的財位 就跟自己比較而起高舉 如果是憍的話 不與他人比較 唯有愛著於自己的這一分 這個是種性也好 是財位也好 財產地位等等 像這個就叫做憍 這是在這個大毘婆沙論裡邊 對這個憍跟慢 兩個的一種差別的 一種說明 當然原則上說起來 都是會比較抬高自己 抬高自己的身分 抬高自己的優點 而對他人起一種不尊重 不尊敬的那種心態 第十個小隨煩惱就是覆 覆就是隱藏或者是蓋覆 所謂的隱藏蓋覆 就是自己作錯了事青 自己以前所作過的罪惡 既然在作的時候 沒有人看到 所以就把它給隱覆下來 蓋覆下來 都不讓他去知道的 像這一種 也叫做有情的偽善心理 偽善 當然表面上看起來 好像都是說好的 都是對的 都是利益他人的 其實他的背後 有他的那種罪業的 那一種行為行動的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覆 這個覆譬如說 在這個法蘊足論的第九卷裡邊 有談到說 什麼叫做覆 譬如說破戒的人 他們要蓋覆自己的 過去的那種破戒 或者是破見的人 就是思想有偏差的 或者是破淨命的 淨命就是正命 自己本身以前曾經有過 那種欺騙的方式來生活的 像這一個原則上 都是不能究竟 不能純淨 不能圓滿 但是現在既然知道 自己以前作得不對了 作得不對 就這麼想 我以前既然是作得不對了 作得不對 我現在跟他們說 罪惡照樣的就已經作過了 現在跟大家講說 我以前作得不對 我以前作得不好 這樣子的話 我自己這樣的表現的話 會受到大家對我的不尊重 跟不尊敬 便不為他恭敬供養 最主要的 就是供養方面就要受到影響了 所以他乾脆 我寧可墮落於三惡道 我現在都不要談 就把我以前過去所作的不對的 隱覆起來 說不定就隱覆一輩子了 蓋覆了一輩子了 重點在哪裡 重點就是說 怕自己本身不會受到 別人的尊重尊敬 如果再更進一步來說的話 不會受到他人的供養 如果說老人家 他自己講說 我以前是大哥大的話 說不定他的子孫看不起他 就不奉養他了 也有可能 像這一個就會有一種覆 蓋覆住自己以前的罪惡 所以定義上來說的話 云何為覆 於自作罪 恐失利養 隱藏為性 能障不覆 悔惱為業 這種蓋覆住自己 過去所作的那一種罪惡 現在不敢講 怕講出來之後 沒有辦法得到利益 沒有辦法得到 他人的供養 所以就一直把它隱覆起來 像這樣子他其實 現在來講的話 以前不懂事 就是說曾經年少過 曾經年少的時候不懂事 作了很多對不起良心的事情 作了對不起自己做人的 這種道德的這種軌範的事情 作了不對了 現在年紀又大了 就怎樣 這邊講 悔惱為業 內心裡邊 就一直的很不安心 一直在那邊起懊悔反悔 但是內心的反悔裡邊 又不能夠講出來 講出來的話 他不會尊重的 所以像這一個 就一直的隱覆住蓋覆住 但是蓋覆住 內心裡邊是天天的不安心 當然也會怕別人發現到 以前自己本身的作為 所以覆罪者 後必悔惱不安穩故 所以如果說 蓋覆住的人 內心裡邊是可以說是 一直的不安心 不安穩的 一直的在那邊起反悔 但是又不敢講出來的 像這一個 我們在這個北傳跟南傳 也就是說 我們中國的 這一種北傳佛教的說法 的覆 跟南傳 也就是泰國 斯里蘭卡為主的 緬甸為主的這種佛教 叫做南傳的佛教的說法 這個覆可以說是 不太一樣的解釋 如果是以南傳的 就像泰國 緬甸 斯里蘭卡 他們的說法的覆是什麼 蓋覆 所謂的蓋覆就是說 對他人的功德善事 為之隱密 不願意讓人家知道 某個行者具有高度的德行 或者是說 他曾經作過眾多的善行善事 他這個的覆就是覆什麼 覆對方的 隱藏對方的 就是什麼 對方他有很大的功德 對方有很多的善事 對方他的德行非常的好 我就給它隱覆住 我不願意介紹別人認識他 我不願意介紹別人 讓人家了解他 是一個德行很高的 是一個修行道行也很高的 或者他是曾經是一個大善人 我們把它隱覆起來 當作一般的人來看待 這樣子的話 他的善行善事 他的功德事 沒有辦法引發出來 但是我們北傳的 是隱密自己所犯的罪惡行為 不願意讓人家知道 自己曾經作過非法的勾當 影響 就怕影響自己的 那一種聲譽 失去自己所應該要有的 那種供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 那個定義裡邊來看的話 原則上說起來 認為說還是我們北傳的 就是我們中國的解說 是應該是比較合理 因為它主要的是後面 會有懊悔會有不安穩 如果是隱蓋別人的話 這個沒有什麼重大的事情 是自己本身作錯了 現在懂得說 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 但是又不敢講 內心裡邊就很懊悔懊惱的 像這樣子 我們原則上 就是這個覆 自己本身有作錯的事情 我們自己本身 在我們的佛教裡邊 就是要求懺悔 懺悔則清淨 你才能夠把它給洗刷出來 讓大家來了解它的前後關係 大家也會懂得 原諒以前不懂事 以前太衝動 或者以前太過於年少等等 像這樣子 我們可以說 你有懺悔的話 你就能夠得到清淨 清淨的話 才能夠真正得到安樂 就像我們作錯事情的話 在父母的面前 在師長的面前 講出來 對不起 對不起 我以後一定會注意的 我以前作錯的 非常的對不起 講過之後就是清淨了 清淨的話 大家對你 就不會再一直的起懷疑 內心裡邊就很安樂 所以像這樣子 也是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 都有的一種心態 自己作得不對了 就是很怕人家知道 甚至於應該要求懺悔的 也不敢求懺悔 盡量的把它給隱覆住 因為怕失去利益 怕失去供養 這一個原則上說起來 就是愚痴的一分 的一種假有的心態 假有的體性 因為太過於愚痴了 不懂 沒有智慧 不曉得要快點 把它給懺悔清淨 所以它也是一種假法 這一個就是十個小隨煩惱 為第六意識它所相應的 接下來的還有 就是四個不定心所 這個四個不定心所 就是睡眠 惡作 還有尋伺的四不定 它為什麼叫做不定心所 當然有它的一個特色 譬如說第一個 在心識的部分來講 只有第六意識有 只有第六意識有 其他的前五識 第七識 第八識 是沒有的 不同於五遍行 是遍一切心識 第二 在這個九地裡邊來說的話 只有二地有 只有初地跟二地 也就是說 五趣雜居地 跟離生喜樂地有 其他的第三地以上就沒有了 第三 在性的方面 也就是善性惡性跟無記性裡邊 這個善心所是純善的 煩惱心所是純惡的 到它 這個它是屬於不決定性的 不決定是善 也不決定是惡 怎麼個不決定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的時候 再來了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