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26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六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就來繼續看一下 第六識所相應的心所法 現在要看的是屬於不正見 不正見因為一般一談到 根本煩惱有六個 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這個不正見有的時候 我們也稱之為邪見 怎麼說 問題就是說 對於思想方面的不正確 對於思想方面的錯誤 或者是偏差 我們就稱之為不正見 如果只有看這個見來說的話 當然他就是能夠看到東西 這個能見的意思 如果從他的語意裡邊來解釋 應該沒有煩惱的意義在裡面 但是我們如果從整個佛學 的名稱裡邊來說是正見 或者叫做具見 或者叫做見清淨 如果有這麼講的話 這個見就是屬於善的 叫做善見 既然叫做善見的話 這個見 也沒有煩惱的意思在裡面 反而說他是代表一種智慧 像正見 這個在我們的佛學裡邊 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個代表你有這個智慧 而且這個智慧是正確的智慧 說見是智慧的意思 經中雖然不是沒有 但是如果我們從阿含經裡邊 來看的話 原則上所使用到的這一個見 都是一種惡見來說的 也就是說不正確的見解 不好的理想 不好的這種思惟 得到的當然就是煩惱的部分 就是比較多了 這一個可以說在於我們 從阿含經到部派佛教 一直到大乘唯識學 每一個過程當中 很多的論師們都有做一些研究 現在我們就來看成唯識論 就是大乘的唯識學 他是怎麼來講的 到了大乘唯識學的時候 我們的成唯識論裡邊 對這個不正見他的定義就說 云何惡見 於諸諦理顛倒推求染慧為性 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此見行相差別有五 就說明什麼叫做惡見 就是不正確的見解了 就是不正見了 這一個就是對於諸諦理 諦理就是四諦的道 或者世間的真理 對於世間的種種真理 顛倒推求 對他的了解對他的探討 可以說都是顛倒性的去認識他 所以他是染穢為性 就是染污性的那一種智慧 既然是染污性的這個慧 當然就會障礙善見了 也就會招苦為業了 因為既然思想不正確 你所代表出來的 那種身業跟口業 當然也會是做得不正確 講話當然也是不正確的 所以這個就是以後 會感得苦果的 甚至於說這一個惡見 我們再給他細分 就他的形相表現出來的 這種差別性我們給他分為五種 稱之為五見 這個五見我們看這個講記的 兩百六十頁這裡 第一個就是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這個是印度的梵音 直接翻譯的 如果翻到我們中國話 就叫做我見 也就是說對於五取蘊 所組合的生命體中 堅固的執著有一個實在的自我 以及我所 也就對於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五蘊身起了執著了 執著有一個我 執著有一個 主宰性 不但說對這個我的 認為他的實有性 就是和我有關係的我所 也一樣的起了執著 對於這個又分為 一切愚夫異生乃至於禽獸昆蟲 並皆現行的俱生我我所執 這一個就談到有一個俱生起的 我執和俱生起的我所執 什麼叫做俱生起 就是與生俱來的 就是說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我執 跟我所執 就是昆蟲 就是一些禽獸也一樣的 有他的我執跟我所執 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 像這一個都是只要是有情眾生 都是有的 第二個的這個薩迦耶見 這個自我跟我所的那種執著 主要是諸外道等 妄想計度而起的 分別我我所執 這個叫做分別起 什麼叫分別起 分別的意思就是說 去認知去了解去認識 這個叫做分別 你懂得去跟他 各個不同層次的去理解他 在這樣的理解過程當中 這邊談到的是諸外道等 就是不同的宗教領域當中 他們在修學的過程 都是一種不正確的思想 所以既然是不正確 分別而起 有的是自己去研究而錯誤 有的是有師長來教導 師長教導的本身不正確 你也跟著不正確 這個就跟著師長學習的 像這一個 也就是引生了我執跟我所執 這一個是與生俱來的我我所 一個是分別起的我我所 兩種 所以叫薩迦耶 第二個叫做邊執見 邊稱之為二邊 我們佛學叫做中道法 什麼意思 是不落二邊 什麼是二邊 就是代表著 在於對於我們這個生命體 這個五蘊身 在五取蘊上面所取的薩迦耶見 為他的增上力 執著我們這個生命的自體 他是斷的還是常的 稱之為斷見跟常見 所謂的斷見的意思就是說 我們一個人出生在人間 一死什麼都沒有了 這個叫斷見 死了就完全斷盡了什麼都沒有 所以在人世間作善作惡 到死了什麼都一樣 這樣子也是很危險的一種觀念 因為死了什麼都沒有的話 我要怎麼做都沒關係了 另外一種叫做常見 常的意思就是說 我這一輩子是這樣子的形狀 我是女眾 我呢 是什麼樣子 由於是印度他們是四姓階級 非常的嚴格的 也是非常的分明的 是婆羅門的 高高在上 是剎帝利的 就是文武百官官屬的這種身份 如果是吠舍 就是一般的老百姓 一般的作生意的 士農工商的 再來首陀羅 就是給人家做買賣的奴婢 之類的 他們是分得很清楚 所以我是婆羅門的種族的話 我來生也是婆羅門 我來生還是婆羅門 永遠都是如此 我這一輩子是男眾 我來生還是男眾 我來生也還是男眾 同樣的都是這種身份 這個叫做常見 所以執著生命他是常的 人永遠是人 是畜生就永遠是畜生 是這樣子的一種生命體 像這樣子他認為 這個是不容改變的 是斷見是常見 如果說執著生命是斷的話 生命結束了什麼都沒了 也就什麼都結束了 人死如燈滅 什麼都沒有的話 不會再有生命的繼續而來 我們佛教 佛教是講有來生的 而且佛教也是講是因果的 而且這個因果不是只有單一世 不是說我今生 是因為前生做什麼 今生就這個樣子 也不是這麼簡單 因為無始生死以來 已經輪迴了好幾十億劫以來 我們的生命當中 善惡的增增減減 可以說是非常的多 所以我們是因果來的 但是這個因果是決定 如何就是如何嗎 那也不一定 因為真正的未來的生命 還是操縱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也就是說你如果有遇到善緣 有遇到善知識 你就可以去從這個善的方面 來努力的話 我們未來的惡的不起作用的 因為沒有惡的助緣 來幫助他起作用 所以即使有惡因 沒有惡緣也不會成惡果 所以我們往後是要善是要惡 完全是靠自己 所以我們佛教說 現在是以前的因果來的 但是未來是我現在在操縱的 我現在在主控的 所以我們未來是要如何呢 看你現在是怎麼來做了 太過於隨心所欲的話 是惡業會很多 但是我們一定要逆水行舟 來行善 好好的來去惡來向善 而且甚至於把這個善 再更高的提升 達到無漏善 就是無所求的那一種善 這樣子的話 我們的生命就會更有光輝了 所以我們佛教是不講斷見 也不講常見的 我們是透過修行可以斷煩惱的 透過修行可以證得解脫的 以後不必要再輪迴的 第三就是邪見 就是一切的倒見 就是顛倒的那一種思想 謂於所諸事顛倒而轉 就叫做邪見了 最主要的 那麼這種邪見的就是撥無因果 不相信因果的 認為說無施無受亦無這個祠祀 這個是屬於謗因 從這個因來說 因為我們講說有布施 有布施的話 未來有善的果報來承受 但是他卻認為說 沒有布施功德的 甚至於說無有妙行無有惡行 乃至於無有諸業果 甚至於無有異熟 這個從果報來講 果報本身我們一定 有做就一定有果報 所以往後一定會有這一個異熟 異熟就是我們這個生命體 就是會來投胎 前世所造的善惡業 今生會來投胎 投胎的這個生命體 我們也叫做異熟果報 所以叫做異熟 異熟認為這邊講 也沒有那個正確性 所以叫做謗果 甚至於無有妙行亦無惡行 這個叫謗用 世間沒有什麼清淨行 也沒有什麼叫做惡的行為等等 只要自己想要怎麼做 就可以怎麼做的 像這個就是謗用了 甚至於說 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 亦無世間的證阿羅漢 諸漏有盡乃至於廣說 如是一切名為壞實有 最主要的 不相信世間有真正的聖者 不相信世間有這種化生的有情 雖然說有自己的父母 認為這個父母只是一種借用的 這邊講無父無母的 那一種恩德存在的 像這一種是非常重的 一種反德性的一種做法了 那也是不好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毀謗一切 這個叫做邪見 這種邪見的人叫做說起來 怎麼樣子的惡行 他都可以去做的 因為連父母親 他都可以不放在眼裡的 第四叫做見取 也叫做見取見 這個見取見最主要的就是 根據瑜伽師地論的 第五十八卷裡邊這麼說 於六十二諸見趣等一一 別計為最為善為勝為妙 威勢執取隨起言說 世間印度當時所說明 不同的見解不同的思想 不同的理論 給他歸納成為六十二見 有六十二種不同的思想 每一種每一種他們都認為 我的這一個 比如說斷見的 或者是常見的 這個都是一種思想 都認為我這個思想是最好的 是最殊勝的 甚至於是最微妙的 就說出他種種種種的 那一種威勢 甚至於就一直的到處就去宣揚 到處就去說 認為說他所認為好的 這一種見解 都是諦實 其他的都是虛妄的 像這一種就是能由此見故 能得清淨解脫出離是名見取 這個這樣子的一種觀念 他當然還是在修行 像到色界天有四禪天 四禪天就包括了十八層的天 的那一種果報 甚至於到了四定 所以由色界的四禪 到無色界的四定 加起來四禪八定就總共有 二十二層天 因為我們這個世界 三界有二十八層 二十八層扣掉下面的 就是六層 還有二十二層 這二十二層你說 他們的思想不正確 怎麼可以到天上去呢 當然 因為他們還有禪定工夫 是可以上去的 問題是不能得解脫 到天上去享福享樂是可以 到天上享受定樂是可以 但是不能得解脫的 因為思想偏差了 像這一個就叫做見取見 在我們的一般的說法當中 也叫做非果即果的顛倒知見 第五個就是戒禁取見 戒禁取最主要的 當然還是從修行 因為談到戒律的問題 修行者什麼樣子的宗教 都一定有自己的規矩 這個規矩我們都稱之為戒 佛教也是講戒 其它的宗教也一樣都是講戒 就是不可做的 一定要什麼把他給斷除掉的 像這個戒 因為執著上的錯誤 也就是講說 你所要去受持這一種戒法 要這麼來去做 這個做的方式也錯誤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戒禁取見 這一個在瑜伽師地論 的第五十八卷裡邊也有說 為所受持隨順見取 這個主要的是從見取見來的 見取眷屬見取隨法 若戒若禁 於所受持諸戒禁中 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 威勢執取隨起言說 就根據第四種的見取見 第四種見取見 因為思想本來就是偏差 你就在這個偏差思想之中 又來說什麼可做什麼不可做 的那種種種的一些規矩 所以若禁若戒 禁止的不可以做的 你是我們這宗教團體當中 你有什麼不可以做 什麼不可以做 什麼可以做 各各宗教有他不一樣的 一種規則的 像這樣子認為說 我自己所受持這個戒法 是最殊勝的最上的是最妙的 最微妙的等等 你如果由此 認為這個就是最真實的 其它都是虛假的 像這一種的就叫做戒禁取見了 這個也叫做非因計因 因為我們就說 像我們佛學裡邊也是 在修學的過程當中 一定是戒定慧 由戒為基礎來修學禪定 而得到智慧 這個戒就是 我們應該要怎麼來受持呢 能夠讓我們這個團體清淨 能夠讓自己本身 不會去犯錯不會去懊悔 你的心能夠很清淨的來修學 所以我們都認為 自己的戒法都是最殊勝的 你這個戒法如果能夠好好的 把他維持在清淨的這個 狀態之下的話 必然能夠得到解脫 但是外道他們本身這種戒法 因為是非因計因 得解脫的因認為是這樣子來的 就是錯誤的知見了 所以我們就稱之為戒禁取見 上面的五見我們有的地方 就是說身見 就說薩迦耶見 邊執見邪見 見取見和戒禁取見 有的地方就叫做五利使 為什麼叫五利使 就是說這五種煩惱 它來得非常的猛利 來得很猛利 有了這個惡見在推動的話 很快的就會讓人家 去造作罪惡了 甚至於以後 就會受諸種種的痛苦了 所以稱之為五利使 五種非常猛利的一種煩惱性 會推動著我們 去造作惡業受惡報 在佛法上用功修行之後 這個五利使 其實也是最容易斷的 非常好斷 你只要登上了這個 聖果以上的話 比如說以這個聲聞乘來說的話 如果登上了初果 你這個五種不正確的見解 自然而然就會斷除了 所以他是很容易斷的一種思想 所以也叫做五利使 很容易被切斷的 那一種煩惱性 唯識學派一樣的把這個見 認為他是屬於染污慧 所以他就是一種心所了 有的是將他 但不像有部那樣的 將之從慧心所 把他給獨立出來的 一個實體的東西 因為有的說 說這個見就是慧的一分 在唯識學裡邊 也有說到說 五見中的 這個五見裡邊的 第一個薩迦耶見 第二個邊執見 他是通於俱生起 也通於分別起 所謂的俱生起就是說 與生俱來就有我見 就有這個身見 與生俱來就有這個邊執見 就有這個斷見跟常見的觀念 另外一種是學來的 分別起 就是學習來的 出生以後慢慢的自己學來的 或者自己 因為看了很多的書之後 自己本身引發出來的一種思想 像這一個有俱生起 有分別起 這個也是通於見所斷 也通於修所斷了 就是說在見道位的時候 可以斷 在修道位的時候也可以斷 什麼是見道位 就是初果 大乘就是初地 所以你只要登上初果 或者證得初地的 這個階位的話 你的薩迦耶見 你的邊執見就能夠斷了 修所斷的話 就一定要進入了初果以後 一定還有二果向二果 三果向三果 四果向到四果 從這個二果向開始 一直到四果 真正的得到阿羅漢之前 這一大段的時間 我們就稱之為修所斷 就是說一邊修一邊學一邊斷除 如果從大乘的階位來說的話 登上初地 初地當然還要繼續修了 修到二地修到三地修到十地 就達到成佛 所以初地之後 一直到成佛之前 這樣的一個過程 我們就叫做修道位 要斷的煩惱 就是修所斷的煩惱了 有的煩惱是真的 不只是現行法 還有種子還有習氣 這個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 來慢慢的來給他磨掉 來把他斷除 就像我們壞習慣 這個壞習慣 我雖然要給他改進 要給他就是改掉 要改掉是很簡單 問題是那個習慣性 有的時候還是要慢慢慢慢的 你才有辦法說 我真的到最後真的都沒有了 一點動念都沒有了 所以說好了 我現在開始要戒酒 現在開始要戒酒 猶如見道位 因為知道說喝酒不好 喝酒對身體不好 喝酒對自己的品行 修養德行都不好 這個是見所斷 你有所體認了 但是你有一種習慣性 這種習慣性還要是慢慢的磨 慢慢的磨慢慢的磨 這個叫做修所斷 一定要有一段的時間的 一直到最後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所以薩迦耶見跟邊執見 他是見所斷也要斷 修所斷也要斷 其他的三見唯有分別起 都是屬於見所斷的 都是見道位上要斷的煩惱 所以後面的三個可以說 都是屬於分別起的 容易斷的 到這邊為止就是有關於 根本煩惱 除了在前五識裡邊講的 貪瞋癡之外 我們在這個第六識 所相應的心所法裡邊 再補上就是慢疑和不正見 總共六個根本煩惱 接下來就談到小隨煩惱 小隨煩惱總共有十個 稱之為十個小隨煩惱 是什麼呢 忿恨惱嫉慳諂誑害憍 總共還有一個覆 總共就是十個小隨 我們前邊談到過有中二大八 有中隨煩惱有大隨煩惱 就是和他們所相應的 心乃至於他的範圍 現在這個叫做小隨煩惱 既然叫做小隨 代表他是比較獨立的 各別的 所以這邊就說 不但不遍染心 不遍染心 有遍染心就是中隨 這個地方叫做不遍染心 當然他的這個勢力 他的能力沒有中隨煩惱 那麼強那麼大 再來亦不?不善心 ?不善心就是大隨煩惱 大隨煩惱不但是?染心 又?不善心 這個地方小隨煩惱 當然也沒有了 他的勢力範圍沒有這麼大的 而且他們都是自類相望 自類相望 就是都只有自己 我自己獨立的 所以一個一個一個呢 都是自己獨立 都是各別生起不能同時生起的 這些煩惱都不能同時生起 即使有連貫性 也是有前後關係 前後的時間 比如說忿恨惱 忿恨惱一定先有忿 這個忿的心態 一段時間都消不了 比如說已經一個小時二個小時 三個小時 或者半天一天了還消不了的話 那就會變成恨 這個恨經過二天經過三天 還是消不了的話 那就變成惱 這個是他的層次 時間還是有前後的 所以他們都是各別獨立的 一種心所法 因為其位各有一定的侷限性 所以名為小隨 因為自類相望 因為是個別生起 有他的一個侷限性 所以稱之為小隨 我們來看他的定義 像這第一個就是忿 忿就是忿怒了 叫做忿怒當然我們說起來 遇到不高興的不滿意的 你就會起了這種心態了 這個從我們的原始佛教以來 當然在佛經裡邊都是會談到的 經過部派佛教 一直到我們的大乘唯識學 我們就談到像這一個 成唯識論他的定義就是說 云何為忿 依對現前不饒益境 憤發為性 能障不忿執杖為業 像這個忿來說的話 主要的對於這個現前 就是現在 現在正好在處理的事情 現在正好在談的事情 現前的 你不饒益境 你沒有辦法得到利益 你沒有辦法得到自己的順心 就是說有人反對 或者有人就是不同意 或者在談的時候 有人沒有辦法接受 就是你的這種意見 所以自己本身沒有得到利益 沒有得到好處 或者大家不聽我的 現在正在談的時候 大家不聽我的時候 當然你就會忿發了 你就會起忿恨 就會起了那種 心就開始起伏不定了 這樣子就會障礙不忿了 更嚴重的還會執杖 就會拿棍子打人了 你看多少的 在我們說的家暴家庭裡面 父母親在管小孩子 小孩子因為做得不對 因為沒有聽話 甚至於父母多講一句 孩子們就回嘴 爸爸媽媽有的時候 就是會大聲的罵 甚至於身邊有什麼棍子 有什麼掃把 有什麼衣架 都可以拿起來打人的 像這一個就是引發出他的 那個作用出來了 就是會打人 所以叫執杖為業 就會拿起棍子來打人了 像這樣子的一種 會懷有內心裡邊 有一種不高興的那種忿的人 一般來說多發暴惡身表業故 他都很容易就是很快的 就會生氣了 很快的一生氣 甚至於他就會表現在於身業上 我們最容易看得到的 就是一巴掌就打過來了 或者拿起棍子來就打人了 像這個都是在身業 就是說你自己本身的動作上面 就馬上有所表現的 此即瞋恚一分為體 離瞋無別忿相用故 這個忿從哪裡引生的 就會從根本煩惱的瞋恚心 所引生的 所以他就是瞋恚的一分 功能作用了 像這一個他既然是瞋恨心 就是瞋恚心所引生的一分 所以他就屬於假法 沒有實自體的 忿就對於我們的眼前 出現的種種境界 深深的體認到對自己沒有利益 甚至於對自己 還有就是一種傷害 因而在這個境界上 就起了忿怒的那種性情 甚至於就會拿起種種東西 來不問理由的就會痛擊他人 會執杖當然是比較嚴重 原則上我們一般最看得到的 就是一巴掌就打過來了 所以就會演出很多 無情的那種鬥爭的場面出來 第二個就是恨 恨是怒恨的意思 也就是熱惱 就是內心裡邊 就是非常的很忿怒的 那一種情態顯現出來 在這個經典當中 當然也都是會有談到的 現在我們就來看 成唯識論的定義 他就說云何為恨 什麼叫恨呢 由忿為先懷惡不捨 結怨為性能障不恨 熱惱為業 這一個最主要的 也就是說因為有前面的忿 有前面的那一種生氣 有前面的那種熱惱引生之後 這邊講懷惡不捨 你對於引生的 這樣子的一個過程 那種惡念 對於自己本身 認為沒有得到利益 對於自己本身感覺到沒有面子 等等的 自己就起了不好的 那一種念頭出來 惡念 惡的意念引生之後 你就是沒有斷掉 也就是沒有消除掉 就是懷惡不捨了 就是一直的那個惡念一直記得 一直的記得 記得一段到了一段時間之後 你就變成是結怨了 結怨就變成特性 就是說會結這個 更深一層的冤仇出來了 所以他就會起熱惱 為他的作用了 像這一個就是說結恨的人 他不但不能夠含忍 而且是很熱惱故 他沒有辦法忍受 沒有辦法 來接受對方的那種態度 所以他既然不能夠忍受的話 他就一直的記得一直的生氣 然後一直的內心裡邊 一直滾熱滾熱的 一直想說自己很沒面子 自己很沒用 很讓對方這麼都不能夠 接受自己那一種意見等等 所以這個當然也是 瞋恚所引生的 像這一種的可以說 隨時都是保持在 跟人家結冤仇的這種心態之中 我們有的時候都會說 人跟人相處 當然當下意見不和的時候 會有一些衝突那都是難免的 但是過了就好了 如果能夠談出一個 結論出來的話 即使自己本身的意見不被接納 或者你提出來的意見 對方沒有辦法來承受 已經有了其它的結論的話 還是不能夠再繼續的生氣了 應該就是要接受 別人的這種意見了 所以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有的時候罵一罵 你說轉一個身那就好了 所謂的轉一個身就好 表示時間很短 只要大家分散了 在各人去做各人的事情之後 再見面的話 剛才的事情就不計較了 這個才是學習這種忍的工夫 但是到這個恨的這個程度的人 可以說他的忍耐工夫就是不足 就是一直的對著前面的不滿意 一直的掛記在心裡面 所以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都還是在氣這一件事情 第三就是惱 惱謂有情的焦熱心理 就是一種忿惱的那個意思 這一種一定是有前面的 第一個的忿 再有第二個的恨 那個心都消不了 那個氣 生氣的氣恨都是消不了的 還一直掛在心裡面 經過這樣子的一段時間 又碰到了某一件事情 前面的還沒有消掉 正好又碰到某一件事情的話 就開始又翻滾 前面的問題出來了 就是這一件連前面的那一件 就一起的爆發出來 就忽然就想起過去不如意的事 不期然的從內心的深處當中 就會狠戾的暴熱起來 有的人就說我忍忍了很久了 現在這件事情又被碰上了 那就開始爆發了 我們就叫做火山爆發了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 一件二件 或者經過一天經過二天 你都還是不消的話 你這個不消 當然不會起來吵吵鬧鬧的 但是如果又碰到了某一件事情 又正好我們稱之為 火上加油的話 雪上再滾球的話 可以說越滾越大 又碰到了某一個 就是一個火點的話 那就叫做火山爆發 就是吵得不得了了 像這種情形 叫做狠戾暴熱起來了 就像猛獸般的兇狠殘忍 一直的想要擾亂對方 像這一個可以說 是已經是很深的那一種不如意 很深的很長時間的 那一種不高興的心態了 像這一個在我們的 成唯識論裡邊 他是這麼說的 云何為惱 什麼叫做惱 忿恨為先 追觸暴烈 狠戾為性 能障不惱 蛆螫為業 就是說明如果你真的講 前面發生的事情 一直都放不下心 一直都還記在內心裡邊 我們稱之為記恨 這種記恨的心非常的強烈的話 在他現在又碰到了某一件事情 又有連帶關係 這個時候呢 就是追觸暴烈 就是非常的暴熱的那一種 很強烈的不滿意就顯現出來 他所表現的特性是這樣狠戾 就是說非常的凶狠 非常的暴力的那種心態 他這樣子的一種心態當中 當然就會障礙不惱了 甚至於他的作用是什麼 會蛆螫 什麼叫做蛆螫 蛆本來就是一種蟲 會吸人家的血的一種蟲 黏在我們的肉的時候 真的講要把他拔起來 不容易拔的一種軟體的 黏黏的那一種的蟲類 而且會吸 會黏在我們的血管上面 甚至於吸我們的血 這個時候我們會受到傷害的 就如同這一個生氣 到惱的這一種程度的這個人 就如同是蛆一樣的 就是會去傷害人 就是螫 那麼也是一種蟲 也是一樣的會吸我們的血的 或者會跟我們咬 會跟我們叮 就像蚊子一樣的 蚊子還好 如果是說傳染病的 那一種瘧蚊的話 那就更嚴重了 會傷害的 代表他就是會來傷害對方 就有如同蛆一樣 有如同是螫一樣的 成為一種毒蟲來傷害對方 所以像這一種的 他會想說很多種方法來傷害 這是會意想不到 的那種後果出來的 接下來我們就看 第四個叫做嫉 也叫做嫉 嫉妒的嫉 這個嫉妒是有情的染著心理 你為什麼會嫉妒呢 因為具有嫉妒的人 終日專心一意的 從個己名利出發 像自己得到了名利 容易心就有說不出的歡喜了 但是如果別人得到這個 榮譽的話 內心裡邊就會很不高興 不高興他又會生起高度的嫉妒 就會說不定就因為放不下 妒火中燒 說不定還會想出辦法 來打擊對方 來破壞對方 像這一個讓對方的名譽掃地 或者受到傷害 失去他的種種的榮譽的 像這一種可以說 只要是凡夫眾生的嫉妒心 都是會有的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隨時隨地 我們都會起這個嫉妒心理 只不過有的是嚴重一點 表現出來的是非常的明顯 有的原則上我們一般的人 是會有 只不過自己心裡上 就是一點點的不高興 內心裡邊一點點的那種 受到震動震撼的那種心理 過去就好了 看到別人在領獎的時候 心裡上雖然是替他高興 但是內心裡邊有一點不舒服 或者說看別人賺大錢了 自己賺不到 別人賺大錢的時候 正在那邊興高采烈的時候 我們看了就會不舒服 這個也是一種嫉妒心裡 不管是哪一種都是相同的 別人正好穿了一件新衣服 別人開了一部名貴的車子 我們剛看到的時候 一定會心裡不舒服的 像這一種 都是屬於一種嫉妒心態 只不過我們只是自己知道 一下子就過去了 說不定也會由此勉勵自己 我要更努力更勇猛一點 看是在賺錢方面在德行方面 在那一方面自己再更努力 這一個如果說 沒有表現出來的話 那是還好 但是這個是我們每一個人 都有的一種心理 成唯識論的它的定義 是這麼講的 就說云何為嫉 什麼叫做嫉 徇自名利 不耐他榮 妒忌為性 能障不嫉 憂慼為業 就是說因為 為了要求得自己的名利 自己可以說 是非常的努力的在做 殉自名利就是追求自己的名利 不耐他榮 你沒有辦法去接受別人 超越過自己 沒有辦法看到別人得到榮譽 像這樣子內心裡邊 就起了嫉妒了 所以內心裡邊 一起了嫉妒的時候 就會憂慼 就是有一點憂愁 有一點慼慼然的感覺 有一種好像很失落的感覺 所以所謂的嫉妒 就是看到他人的榮譽 看到他人的勝利 內心裡邊 就會深深的懷在一個憂慼的 不太舒服的那一種心態 內心裡邊也不安穩的 甚至於這個也是有瞋恚心 引生出來的一種作用 也是以瞋恚為體的 所以還是會不高興的 有的人的不高興是很明顯的 看到你上去領獎 一下了台之後就跟你要東西了 甚至於還要給你揍了幾下 都有可能的 像這一個可以說 也是很嚴重的一種心態 第五個就是慳 慳就是慳?不捨 所謂的慳?不捨就是 沒有辦法把心胸放得很開 沒有辦法去幫助別人 沒有辦法去引導別人 樣樣你自己有了就好 自己能夠擁有的是最好的 這個是有情的?嗇心態 慳貪的人當然是染著自己 所得到的道法 耽著自己所有的財寶 不能夠康慨的施捨 深恐他人知道自己 有無量的資產有無窮的道法 對於這個他就是祕密的 把他給藏起來 像這個慳我們就給他分為二種 一種叫做慳法 一種叫做慳財 什麼叫做慳法 因為法就是真理 就是透過修行 透過修道而得到的這種真理 自己本身如何修到這個程度 總是有自己的方法 現在有人跟你請教 你不願意教別人 怕他學得太多 怕他學懂得了 那自己本身認為 只有我自己懂得 只有我自己會的這種心態 自己就有落失感了 就像我們一般學習技術一樣 學武術也一樣 學什麼才藝也一樣 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 尤其是我們自古以來 就有這種說法 當了師長都要保留一手 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定有一個最重要的一點 沒有辦法給教出來 這個就是慳道 就是你的方法方式 另外一種就是慳財 就是說你自己本身 有賺了大錢了 現在需要去布施的時候 你的錢財拿不出來 沒有辦法去布施的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慳財的部分 這個慳在於我們的 成唯識論裡邊 他當然也是有談到 云何為慳 謂耽著利養於資身具貪之一分 心?為體 不捨所依為業 這一句話是屬於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 卷一裡邊所說的 成唯識論的說法 云何為慳 耽著財法 就是說執著於自己的錢財 執著於自己的道法 自己的方法 不能夠惠捨不能夠布施出去 所以秘?為性 樣樣都藏起來 自己的方法也藏起來 自己的錢財也藏起來 怕人家知道 所以就會障礙慳貪 鄙蓄為業 他就會一直的存起來 方法也存起來 或者說金錢的部分也存起來 這種慳?的人 當然心都是比較鄙? 就是非常的?嗇 對於錢財對於方法方式 都是不願意教導他人的 這個就是貪愛的一分 像這一個 我們有沒有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 多多少少還是會有的 來跟我們問問題的話 我們都會還是藏一手的 但是修學佛法 盡量的我們就是以慈悲心 來面對大眾 我們都是全數的來供養大眾 所以大家都好好的來學的話 一定都可以學到 我們真正的佛理 這一節課就到這邊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