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23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三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現在就進入 八識規矩頌的第二大類 也就是第六意識的內容 第六意識在我們的八識規矩頌 他總共有六行 前面的四行 就是談有漏識的部分 後面的二行就談到無漏智 第六識他的原文就是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從這邊開始 在還沒有真正的談到 三性三量之前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因為前五識 我們的原文當中的第三行 有談到說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上面這一段就談到說 五識他起作用所依的根 是依什麼根 就是同依淨色根 所以眼識引生功能作用 也要依眼根的淨色根 耳識要起活動作用 他也要依耳根的淨色根 五識同樣的都要依淨色根 才能夠來緣取境界 這是他的所依根 他的所緣這邊所談到的緣 就是說他的條件 要引生功能作用 必須要有多少個條件 才能夠具足 原文裡邊是說 九緣七八 代表著 眼識必須要九緣生 耳識要八緣生 鼻舌身要七緣生 談到第六識的時候 我們的本文當中 就沒有談到他的所依根 跟他引生功能的條件的這個緣 所以我們在還沒有 真正的進入於 三性三量通三性之前 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 第六意識他所依的根是什麼根 他要起活動作用的時候 必須要有多少的緣 雖然文章當中沒有寫出來 前五識既然是有的話 我們就是以此類推 也一定要有的 一定要有的話 如果要來看講記 講記的二百三十九頁的地方 就是談到他的依緣的問題 在這個第一行當中 裡邊說的意思 他是由五個條件所引生 哪五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要有根 第二個要有境 第三個要有種子 第四要作意 第五要有根本依 具足這五個條件 也就是五緣他才能夠 生起認識功能作用 這個地方又再加一句說 如果再加上一個等無間緣的話 他就變成是六緣生了 這個等無間緣 在我們前五識的地方 是沒有談到的 這個等無間緣最主要的 是心識沒有認識外境的時候 他只有在自己的內在 由前念引生後念 前念引生後念 雖然是沒有緣取外境 心識還是念念生滅 所以前念 就變成是後念的開導依 有了前念滅才有後念生 而這個中間他是無間的 也就是沒有空檔的 一滅馬上生 所以這個等無間緣 在於我們心識 要引生功能的時候 他是有這個條件的 這個條件也稱之為開導依 所以再加上這一個緣的話 就變成是六緣生了 就六個條件了 意識的前面的五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根 我們都知道說 心法引生功能作用 也要有心法的種子 引生他的現行 色法也是要有色法的種子引生 成為為我們前五識 所認識的性境的緣 這樣子來了解的話 前五識他有他的 前五根為他之所依 前五根當中又是 分為淨色根的 浮根塵的部分 當然就是屬於疏所緣 現在這邊所談到的 他也是要有根來引生 他所依的根是什麼根呢 這邊講不是物質性的色根 是精神性的心根 這個心根 在我們的唯識學上裡邊 來說的話 就是第七末那識 所以第六意識 他要引生功能作用 一定要依於第七識的末那識 他才能夠起活動 才能夠緣取境界 因為意識由這個意所生識 所以就名之為意識 這個地方又有談到說 意即是識 那麼意即是識 意的功能意的體性 就是他的心識的他的主體 意就是識的話呢 這個是談的第七末那識 在於我們唯識學裡邊 也是印度的文字學當中 有談到六離合釋的 這麼一個觀念 看他這個文字 他的功能是在描述什麼的 所以如果說意即是識的話 這一句話是談的第七末那識的 第七末那識在六離合釋當中 他就是屬於 當中的一個 叫做持業釋的這麼一個意義 但是 第六意識因為他是依第七識 起功能作用的 所以他是由意生識 這一個就變成是依主釋 必須要有一個所依的主 這個是第六識叫做第六意識 第七的末那識 末那也就是意的意思 所以第七 如果純粹用中國話來說的話 也叫做意識 但是第七的意識他是根 第六的意識他是緣取境界 所以兩個是不一樣 但是第六意識為什麼叫做意識 因為他是依第七的意 所引生出來的 所以名之為意識 就如同我們前邊談到 依眼根叫做眼識 依耳根叫做耳識 所以依第七的意而名為意識 這個都是屬於依主釋的內容 為了要區別第六識的意識 跟第七的這個意 所以我們第七識就完全用 梵文的直譯來說叫做末那 就是末那識 所以我們就第六識叫做意識 第七識叫做末那識 第七識他是持業釋 意即是識 第六識他是依主釋 依意而起識而生識 像這樣子 這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所以我們就談到說 意識他所依的根就是末那識 也就是第七識 第二就是意識他所緣的境 他所緣的境 這邊講是五塵 所落謝下來的影子也叫做法塵 所以我們談到說 前五識是眼耳鼻舌身 所緣取的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 第六識他所緣取的 我們知道叫做法 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法塵 原則上他一部分就是前五識 就是引生過那個活動之後 留下來的一個影像 這個影像我們就稱之為 五塵落謝下來的影子 講白話就是我們的印象 做過的事情我們會留下印象 這個印象留在哪裡 印象就留在第六意識當中 所以我們的第六意識會保存 我們以前曾經做過的事情 眼耳鼻舌身所觸對過的境界 都會保留在第六意識裡面 所以我們原則上 都會有這個記憶的 都會有這麼一個印象存在的 原來五識接觸到五塵之後 必須有這個影像 就留在我們的心 識田當中 就成為第六意識的見分 就把他變成相分境 做為自己的所緣 所以第六意識就要緣取 回憶記得 我們以前曾經看過聽過 觸摸過的種種印象存在 第三就是說 意識他也是種子所生 因為他是心法 心法也是心法種子生的 每一個心識他都一定要有種子 而起現行 所以我們這樣子就能夠知道說 眼識耳識鼻識 乃至於到第八阿賴耶識 所有的心識在認識境界的時候 都叫做現行識 有種子引生現行而來認識境界 所以如果說八個心識 都還是在種子位的話 我們就不會起分別作用 像第六意識如果在睡覺的時候 我們就不會去認識了 不管外面發生什麼事情 我們都是不管的 為什麼 因為他不起活動 還在睡覺當中 這一個心識 就還是在種子位裡面 等到我們醒過來了 醒過來了 有這麼一個意識存在的話 外面發生事情就會去注意 像這一個就變成是現行識 由種子起功能 而引發想要去認識的 這麼一個動能存在 所以每一個心識 他都是由種子所生的 既然叫做種子生 就名之為現行識了 第四個他就是要作意 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 如果是要面對著 外面的境界的話 你要看也一定要作意 一定想說我要注意看 有注意看你就會記得 你就會清楚明了 你不注意看的話 閃過去那就算了 沒有印象的 聽聲音也一樣 像現在要聽課 你一定要注意聽 如果你現在眼睛 雖然是在看著螢幕上 但是耳朵你沒有在聽 還是在想自己的事情 這樣子的話你還是聽不懂得 因為你沒有注意 沒有起注意心所的話 有聽到這個聲音 聲音的內容是什麼 不知道 這個叫做不專心 同樣的意思我們的第六 的這一個意識 他也是相同 你要去注意 你要去觀想 那都一定要起作意的 這個心所 也就是說一定要起注意力 你我要注意聽我要注意看 我要注意去觀想這個問題等等 第五就是根本依 每一個心識 他都要有一個根本依 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因為一切心識 都是由第八識所引生 為什麼 因為所有的種子 都存在第八識裡面 所以色法的種子也好 心法的種子也好 像眼識的種子耳識的種子 乃至這個第六意識的種子 就是第七末那識的種子也一樣 都要存在第八識裡面 由他保管由他儲存 所以都由第八識出來的 引生這個功能作用 所以一定都要以第八根本識 這個根本依 從我們講的眼識九緣生當中 這邊只有提到五個 另外還有四個 另外的這個四個其中 我們這個地方也有談到 比如說末那識應該叫做染污依 末那識的染污依為什麼不用談 因為第六識本身就是依第七識 他本來就是依於他的 所以就不用再另外再立一個 他的所依根 就不必要了 因為他所要緣取境界的 這個功能 都是由第七識來的 要依於第七識 所以他所依的就是第七識了 染污依就不用再談了 另外談到第六意識 我們在九緣當中 還有一個叫做分別依 就是說能夠起分別功能作用 來認識境界 就是第六識 第六識本身就是他自己 既然是自己本身就是第六意識 我們現在就談他 自己本身的本體了 所以這個分別依的這個依緣 也就不用再談了 就是以他自己本身為主了 另外還有談到的 要有距離的空境 要有光亮要有光明的 這個明的明緣 這兩個在我們第六意識來說 根本就不必要的 因為他完全都是一種 向內緣取影像為主的 所以就不必要光明 也不用這個距離了 都不必要 所以他自己本身的分別依 他所依的根的 這個 染淨依這個也都不必要的 另外因為他是向內緣取 既然是向內緣取的話 雖然他還是配合 前五識來認識境界 主要的是來 緣取他的影像為主的 所以另外的空跟明 這兩個緣也就不必要 所以九個緣當中 第六意識他就是依於五緣 他的所依根就是第七末那識 為他的意根 在這個地方 所具的緣多跟少 有沒有什麼關係 這樣眼識九緣生 耳識要八緣生 第六意識只有五緣生就夠了 依緣的多少 當然還是有一點關係 緣越是多的話 就受到限制就會越多 所以每一個識 如果他的因緣條件聚合的話 他就會有一識生起 但是如果說他的兩個識的緣 具足的話 才能夠有兩個識 能夠引生功能作用 像我們現在在上課的話 眼睛又要注意看 耳朵又要注意聽 甚至於這個身根的 手又要注意寫 寫筆記 所以耳識眼識身識 都要同時起功能作用 這個上課的時候 你再加上注意力 你才能夠真正的這一堂課 讀了什麼 你才有辦法留下印象 前五識因為所具備的 這個依緣的條件多 所以他就所受到的限制 也就比較多 所以經常的會間斷 如果所依的緣不具足的話 他就不起活動了 不起活動的話就等於是暫停 就要間斷了 第六意識 他因為所具備的緣比較少 只有五個而已 尤其是像這個光明 像這個距離 他根本就不必要的 所以他所受到的限制就比較少 能夠引生活動 就會持續的久一點多一點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恆時的發生活動作用 這邊講雖然是恆時 尤其在我們平常 雖然是恆時的發生功能作用 但是偶爾還是會間斷 什麼情況之下會間斷 這個地方說 像在五無心位的時候 五個 我們的第六意識不起活動的 這個五個無心的位子 無心就是第六意識不起活動 這個心識沒有引生這個功能 什麼情況 第一個熟睡的時候 而這個熟睡 是睡到連作夢都沒有 如果還有作夢的話 表示說你的夢境當中 還有你的活動狀態 這個還是第六意識的功能 但是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睡眠的無心位 是連作夢都沒有 熟睡很熟睡的那一種狀態 這個時候 第六意識就不起活動了 第二個就是說昏厥的時候 我們有說叫做悶絕的時候 就是說昏倒了 有的昏倒五分鐘十分鐘 有的昏倒一個小時二個小時 這一段時間 原則上我們都是醒過來的時候 都不曉得 之前發生什麼事情了 像這一個 都是昏厥的那一段時間 第六意識也是不起活動的 另外就是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 這個是在禪定 甚至連想的 想的那一種心所都不起活動了 滅盡定不只是想心所不起活動 連那個感受的心所也不起活動 就是受心所想心所 都不起功能的 你就沒有去感受感覺了 這個時候第六意識 也不起活動了 像這樣子的禪定 真的是非常沉靜的 一種禪定工夫了 另外一個是無想天 因為修無想的定 之後來生就會到無想天去投胎 成為無想天的天人 無想天在那一段時間 原則上五百大劫的生命當中 他都不會去想的 完全都是在於 禪定的那一種自在裡面 所以這個時候 我們就稱之為睡眠 悶絕無想定無想天 滅盡定的時候 第六意識不起活動的 這一個也是一樣的 代表著前六識 他有的時候還是會間斷 會暫時休息一下 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 這個第六意識 這個第六意識 有時候我們給他分成為兩大類 第一大類 我們就稱之為五俱意識 第二大類我們稱之為獨頭意識 什麼叫做五俱意識 五俱就是配合前五識 來認識境界 的這一個功能 代表著說 眼識在看外面的境界的時候 第六識也配合著他來看 因為配合著他來看 我們才會留下印象在內心裡面 如果第六意識他不看的話 我們稱之為性境 稱之為現量境 看過就沒了 一剎那間過去就沒有了 所以一定要有第六意識 配合眼識 來看外面的境界的時候 早上我看到什麼 昨天我看到什麼 你才會留下印象的 而且在認識的時候 會更加明白更加明了 因為什麼 因為第六意識也叫做明了意識 所以我們有時候五俱意識 就稱之為明了意識 會加強我們對於這個境界 的認識更清楚 耳識在聽聲音的時候也一樣 昨天有人罵我 我為什麼還記得 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 也配合耳識 在昨天的時候也有聽到 人家罵我的聲音 罵我的這個印象 其實耳識已經過去了 他是性境過去了 沒有了 但是留下印象就在第六識裡面 所以他昨天罵我的話 昨天毀謗我的話我還記得 留下印象 甚至於說昨天有人讚歎我 昨天有人鼓勵我 昨天有人特別的 勉勵我教導我的 我會留下印象 很感恩這麼一個善知識 能夠鼓勵我能夠教導我 這一個靠什麼 就靠第六意識 聞香味吃東西的味覺 像昨天去吃應酬的 那種很好吃的飯菜 為什麼會很好吃 和以前吃的不一樣 味道很好 很配合自己的這個味覺 你這個印象 吃過的舌頭味蕾已經過去了 但是留下印象就是靠第六意識 你就會知道昨天 知道上個禮拜 有吃到什麼好東西 尤其在我們這個 台灣的環境當中 比如說像這個榴槤 東南亞國家的榴槤 如果說去了一趟國外再回來 一定是會保持 很長的一段時間的印象 這個印象在哪一個地方 就在我們的第六意識裡面了 身觸也是相同 我們的身體跟所有的對象 有情的相接觸 或者跟這些物質的相接觸 會留下印象 也是靠第六意識的 所以第六意識的另外一個名字 就叫做五俱意識 配合前五識來認識境界 另外一個就叫做獨頭意識 所謂的獨頭 就是第六意識 他自己本身獨自生起來的 那種分別 並不與前五識 一起去認識境界的 這一個他自己 獨自生起分別功能作用 就是說他已經不緣取外境了 既然不緣取外境 他自己本身在做什麼 想過去的事情 或者是計劃未來的事情 回憶過去策劃未來 像這樣子的一種心態 我們就叫做獨頭意識 像自己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 或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面 坐在那邊想 在那邊想 想昨天以前的事 想明天以後的事 像這一個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理想 或者我們有很多很多的 過去的經驗經歷 我們未來要怎麼樣子的 能夠達到成功 過去的經驗也是很重要 所以你會坐在那個地方 來想想過去怎麼樣 來想想未來要怎麼去發展 像這個都是要靠 第六意識的功能 所以我們 尤其是我們學佛的弟子 很重視說要六根具足 出生為人的時候 如果六根具足的話 我們就有很多可以去感受的 也有很多可以當資料的 也有很多需要我們去策劃的 朝著目標來努力 像這一個都叫做憑空憶想的 因為坐在那邊想 想昨天以前的想小時候的 想以前在讀書的時候 還在讀國中還在讀高中的時候 怎麼樣子 這個都是一種憶想 回想過去 像這一個我們就叫做獨頭意識 但是這個獨頭意識 如果詳細再分的話 還可以分成四種 第一種就叫做散位獨頭意識 這個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邊 每天都會有的 這個散心位上的活動 我們的心就是 像猿猴一樣的跳來跳去 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想那個 一下子又 雖然手在做這一件工作 心又再想別的事情 雖然你是在走路 又在想家裡邊的事情 像這一個就是說我們腦筋 可以說沒有一時的 那種停頓停止 想來想去這件那一件 就一直的想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 打妄想了 應該說我在洗碗 那你的精神就是在洗碗 碗要給他拿好 碗要把他洗乾淨 你的眼睛你的精神應該 你的這個身根裡邊的手 應該就在這個碗 是結合在一起的 但是我們有的時候不是 雖然手是在洗碗 心是在想別的事情 像這一個我們都叫做 散位獨頭意識 所以我們的心思是很雜亂的 修學禪定的工夫 主要的就是要讓這個散亂心 能夠給他給靜止下來 能夠聽我們的指揮 我想要想什麼就想什麼 但是我們原則上有參禪過的人 去打過佛七的人 差不多都有這種經驗 在打佛七當中 有一個止靜二十分鐘 或止靜半個小時 原則上主七和尚 都叫我們要專心念佛 整個精神都要在佛的身相上面 或者佛的佛號上面 但是想一想 七天的佛七下來 真的你有辦法掌握到說 五分鐘真正的能夠跟佛像相應 佛聲相應的 有沒有辦法把握到五分鐘 可能很難 大部分都是想來想去亂想一通 或者要不就是打瞌睡了 就是昏沉了 所以不是打瞌睡就是妄想 不是妄想就是打瞌睡 那麼像這一個 就是我們禪定裡邊的 兩大剋星了 一定要把他給改進的 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妄想 就是散心位裡邊的胡思亂想 獨頭意識的第二個 叫做夢中獨頭意識 就是作夢了 睡覺就是安心的睡 把他睡飽把他睡熟了 起來才有精神 但是就是不能夠好好睡 一躺下去睡著了 都是一直都作夢 所以原則上差不多 如果有作夢的人 醒過來都會說我昨天晚上作夢 作了一個晚上起來又好累 不但說精神很累 連手腳都沒有力氣的 就代表說他在作夢的時候 還是一樣的 等於就如同我們白天的 活動狀態一樣 沒得休息 所以夢中獨頭意識 因為我們是在睡覺 前五識根本就不認識 不去認識境界了 完全是意識自己本身的分別 我們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所以你白天 做的事情太過於投入的話 那你晚上作夢就是會夢到 和這個白天所想的 會有他的相應性的 第三叫做亂意獨頭意識 亂意就是精神錯亂 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 這個人好像精神錯亂了 這個叫亂意 亂意又分成兩種 一個叫做真亂意 一個叫做似亂意 所謂的真亂意 就像我們一般所說的 叫做瘋狂病的人 發瘋的人 因為壓力太重 或者因為是怎麼樣子的 一個原因 驚嚇得太過度了 這樣子發瘋了 完全沒有一個 很清楚明白的那種自主能力 像這一個就叫做真亂意 所以真的發瘋的人 瘋子他所講話 可以說沒有一成是真的 都是胡言亂語的 他的胡言亂語 對他來說他又是認為真實的 所以像這一個 真的是我們一般的人 除了說你有辦法照顧他 一方面能夠用我們的醫藥 醫學的這個藥 能夠來讓他心給他靜下來之外 如果說他還可以 還聽你的話的話 你還是可以好好叫他念佛了 讓他的心能夠沉靜一點 但是如果是真的瘋子的話 說起來有的時候他的自主能力 非常的強烈 認為說真的有人在打我 真的有人在罵我 他有一種反擊能力 他就要打人他就要罵人的 像這樣子 有的時候真的是不好控制的 所以像這一種 我們就稱之為真亂意了 是真的精神錯亂了 第二種叫做似亂意 所謂似亂意就是相似的 不是真的 那是什麼呢 原則上都是臨命終時的時候 人如果到了臨命終時的話 看是因為時間到 或者是因為生病 或者因為有什麼樣大的災難 就在臨命終時那一個 最後的那一段時間 他會有這種似亂意的顯現 似亂意顯現原則上 當然就是我們所講的因果 業力的關係 所以如果在平常 他就是做惡業做得很多 比如說像在早期 古時候來講的話 都會說以前是殺豬的 等到他要臨終的時候 都有聽到很多的豬 要來跟他討命了 或者是殺牛的人 會聽到很多的牛來跟他索命了 等等 像這一個就是說 平常做惡事做得太多 到臨命終時的時候 就有這種惡業的那一種 形相顯現出來 這一個就會給他有一種 錯亂的感覺 如果說他平時在一般的時候 他就是都做善事 是布施做慈善工作 多幫助他人等等 如果他善事做得多 到了臨命終時的話 他就可以看到佛菩薩像 可以看到光明 可以聞到香味 甚至於可以看到天上的天宮 天上的宮殿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這種善的 這種感受了 這種善的感受當然 是他自己去承受 他自己知道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 似亂意了 因為這個只有他自己感覺得到 我們感受不到的 雖然有的時候一談到這個問題 有的時候說有啊 我的親人要往生的時候 我們在房間裡面 都可以聞到香味 不止一個人聞到 好幾個都可以聞到 甚至於還有看到 這個境界顯現 好像有放光明的感覺 好像有閃電 其實別人說沒有 像這一個是因為大家 也是這一種善的共業 所呈現出來 大家同樣的都起善念 大家同樣的都有在念佛 大家同樣的都有這樣子的一個 善的因緣 有的時候還是近親的人或 他四周圍的人 還是會有這麼一點點 感受得到的 尤其是寺院的大法會 經常都會有很多很多的 那一種感應的故事 感應的那一種事實出來 像這一個都是大家共同的心念 來做善來行善 還是會有的 講到這個獨頭意識 因為有四個 這個第四個呢 叫做定中獨頭意識 定中獨頭意識 主要是在禪定當中 所顯現出來的那一種境界 這種境界 這個時候我們就叫定果色 這個叫定果色 定果色的意思也就是說 正在禪定當中 他可以看到色聲香味觸的境界 甚至於還可以變現色聲香味觸 的種種物質的東西 像這一個就是屬於定果色 就定中自己有感受得到 而且有這樣的境界顯現的 但是這個定中獨頭意識 這邊就談到說 你如果是我見的種子 沒有斷除的話 不忘 沒有斷除的話 很容易走上邪定 如果說已經斬斷了我見 我執的話 你所入的定才會成為正定 我們佛學裡邊就是八正道 在彌陀經裡邊有念到的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八聖道分的這個八正道 裡邊就有正定 修學佛法一定要靠正定 如果偏了歪了 入於邪定的 當然定還是可以成就 是什麼成就呢 就是在色界天 就是在無色界天 能不能得到解脫呢 不行的 為什麼 因為我見我執還存在 你不能夠超越三界 所以要得到阿羅漢果 要得到登地以上的菩薩 達到成佛 這個我見我執一定都要斷除 連種子連習氣全部都要斷除的 所以沒有執著性才是正確的 有了執著性的話 就會歪了就會偏了 就不正確 雖然禪定工夫還是很深 深到什麼程度 深到非想非非想處定 非常高 這樣子高的定 是不是永遠在那個地方 那也不是 他的壽命八萬四千大劫 如果享福享盡的話 天壽 天上的壽命如果盡的話 照樣要輪迴生死的 我們真的修學佛法最主要的 是希望能夠真正的得到解脫 能夠像佛菩薩一樣的 能夠自己本身 得到解脫自在涅槃 又能夠 千百億化身的來幫忙別人 那才是屬於一種自在的 那一種境界了 所以入於邪定 是不能夠得解脫的 那麼所入的定他是正或者是邪 他的精神活動主要的 就是這個第六意識 所以就稱之為定中獨頭意識 到這裡為止就是我們 來了解到說這個第六意識 他的所依的根所緣 所要認識境界 所必須具備的那個緣 就是他的條件 乃至於說我們這個第六意識 分為五俱意識 分為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又再分為四種 像這一個原則上我們看到 因為這個第六意識 還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 可以去了解的到的 所以我們有所接觸到的人 我們出去所看到的人 他的種種狀態 當然我們可以比對的去了解 但是最主要的修學佛法 是要修我們自己 我自己本身 我有沒有這個散位獨頭意識 如果我自己的散位獨頭意識 真的是很強烈的話 你就是整天就是亂想 這樣子的話不好 要改進 要改進要改怎樣呢 要改心專心一點 要改心能夠穩定一點 那是什麼 就是禪定了 禪定又有定中獨頭意識 一定要入於正定 不要走上了邪定了 自己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自己也要能夠反觀 能夠要有智慧 甚至要有善知識的引導 你如果一不小心走上了邪定 那就很可惜了 所以像這一些 都是要反觀自己了解自己 我自己是怎樣子的一種狀態 晚上如果作夢做得太多 那也不好了 就是不專心睡覺了 也就是心就是散亂心了 那也不好 所以為什麼有的時候 我們都會教那些初學的弟子們 要睡覺之前 能夠念佛 念佛讓心專一一下 再好好的真正的讓他睡著 就不會作夢了 不會作夢的話 醒過來就會精神百倍了 所以像這個夢中獨頭意識 自己本身有沒有這樣子 有的話那也是要改進了 這個亂意獨頭意識 當然我們是很正常的人 我們是精神都是很飽滿的人 我們自己本身 是不是要對自己的壓力 甚至於對一些問題 我們是不是要有一種 智慧來處理 不要遇到問題的時候 就在那邊驚嚇害怕 甚至於自己嚇自己 最後不是得到憂鬱症 就是得到燥熱症 慢慢的我們就稱之為 這個人好像發瘋了一樣的 那就不好 所以要學什麼的時候 在做什麼的時候 我們佛教叫做有智慧的宗教 一定要提起智慧來 好好的來做分析來請教善知識 來請教我們的這些 有經驗的好友們 來做一點分析之後 自己才能夠掌握住 自己的理想目標等等 不要自己嚇自己之後 最後真的是無藥可救 那也是很可惜的事情 所以像這一個呢 看了瞭解了 要反觀自己 我們盡量的能夠 每一個腳步能夠踏得很穩 我們的目標能夠是很正確的 最後能夠學習佛陀一樣的 能夠得到解脫的境界 這一個就是第六意識有關的 現在來我們就是了解 我們的頌文 裡邊所談到的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三性當然就是善性惡性 跟無記性 像這一個前五識 當然他也是通三性 第六識他也是一樣的是通三性 這個三性意識活動的時候 他當然他的範圍是超過前五識 因而在我們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因為下面一句說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第六意識他因為活動的範圍 很廣很大 不只是現在進行式而已 還可以緣取到過去 還可以策劃到未來 所以他的範圍就是更廣了 他所相應的心所是有五十一個 全部都具足的 五十一個心所當中 有煩惱心所 也有隨煩惱心所 也有善心所 所以是善的是煩惱性的 他全部都是相應的 那這樣子來說 他要起善念他要起惡念 當然這個因緣機率 就是非常的大了 所以如果 他想要來做一些利益人群的事 他當然都會起善念了 與善心所相應了 但是如果他 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已 他當然就會跟那些煩惱相應了 在跟煩惱相應的話 當然他這個惡性的這一種本性 就會引發出來 還有一個呢 我們就稱之為無記性 因為有的時候 他會想這個想那個 有的時候他也會跟五?行相應 只有跟五別境相應 在修學禪定的時候 或者入於定中的時候 他完全就是沒有外在的活動 他沒有去做利益別人的事 也沒有說在做只是為自己呢 私人的那些自私自利的行為 也沒有 所以這個時候 他就成為無記性了 所以第六意識他就是三性 都是具足的 這個就稱之為三性 再來就三量 三量就是現量比量跟非量 現量當然因為他是五俱意識 他是明了意識 配合前五識在認識境界 所以前五識他是現量 現在這個時間 當然第六意識在配合前五識 在認識境界的時候也是現量 像現在正在聽 現在正在看 現在正在聽正在看 當然是屬於現量的 只有這一剎那 那麼下一剎那呢 已經是不同了 所以像這一個 前五識他唯有現量境 第六識為了要配合前五識 當然也有現量境 再來就是有比量 所謂的比量 就是因為前面已經有經驗過了 前面已經有我們的一些經歷了 由經歷再看到新的東西 聽到新的事物 你能夠以此類推 或者能夠比較而知 由這個比較你能夠去了解 就如同我們算數學 看物理的 也都看公式 由這個公式你就能夠類推到 更複雜的問題 公式你不了解的話 當然就推演不出來 但是公式你如果知道了解 你就能夠推演出來 越來越複雜的 這些事事物物 或者我們所謂的 這些數學之類 物理化學之類的東西 所以原則上我們所有的知識 可以說大部分都是比量而知 如果說以前讀過的 那麼現在雖然不曉得 但是只要提一下 或者自己再去用心想一下 你就可以通了 所以我們學很多的手藝 都是這樣子來的 學一點點你就可以自己去變化 變化出來的就比你以前學的 還要更精彩 還要更有他的色彩跟內容 這個都是比量而有的一種知識 第三個就叫做非量了 非量那就是錯誤的 錯誤的認識 所以我們在現量當中會有錯誤 在比量當中推想 推測也會有錯誤 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誤解了 所以正在看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有的時候會說 我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那也不一定會是正確的 還是會有離譜的時候 比量而知猜測的 那錯得更多 所以現量當中也有非量 比量當中也是會有非量 就是會有他的錯誤 那我們第六意識認識境界 就是如此的 我們先了解到這個地方 這節課先休息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