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 22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二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談到智慧 是我們修學佛法 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必備的 一個修學一定要有的 要得到成佛 要斷煩惱 都一定要靠智慧 所以我們的比喻說 智慧猶如太陽一樣的 能夠破除黑暗 智慧猶如刀劍一樣的 能夠斷除一切的雜穢 雜染的 智慧刀能夠斷除一切煩惱性 所以我們要得到解脫 一定要靠智慧 智慧從初學一直達到成佛 乃至於度化眾生 我們就把它歸為三大類 第一個就稱之為加行智 就是用功勇猛 精進加功用行的那個智慧 就是我們平常 每天每天修行用功的 那一個智慧 來體悟真理 來聽聞佛法 來了解佛理用的 第二個就叫做根本智 根本智具稱就是根本無分別智 也就是說 真正的契悟真理的當下 尤其是登到初地的那個時候 那個當下 智慧跟真如合一 而達到不可思議的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 我們就稱之為根本智 根本智現前的時候 能夠斷除煩惱障 斷除所知障 能夠證得我空 能夠證得法空 像這一個的狀態 我們在講記的 二百三十二頁這裡 他有談到說 能證的智慧跟所證的 它是絕對一致的 不可能於中分別 什麼是智 什麼是如 那個如就是真如 也就是諸法的理體性 真是所謂即智即如 也就是說 智慧跟真如合一的當下 它就是智慧 它也就是真如 也就是諸法的理體 達到智如不二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 根本無分別智 契證了真如之後 再引生的智慧 我們就稱之為後得智 這個後得智它主要的 因為是透過根本智 根本智是斷除煩惱的 所以是達到了無漏的境界 所以後得智也是無漏的 雖然是無漏 但是有分別 所以根本智跟後得智 它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根本智當然是無漏 它是無分別的 後得智是根本智之後 引生的智慧 它當然也是無漏 但是它是有分別的 因為它要思考 它要觀察 來針對著眾生的根機不同 要來講什麼樣子的 淺深不同的佛理 或者針對著眾生的根機的不同 能夠用什麼樣子的方法 來引導讓眾生能夠理解佛理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後得智 像這樣子 後得智既然是有分別 有分別就不能夠 親證到諸法的理體了 所以必需變帶諸法的空性 而起觀察 它是後得智 就是說不是根本智的當下 已經以後的 以後的 它必然的 就是有分別性的 有分別性的話 不能夠跟真如相應的 既然不能跟真如相應 要來講空的道理 要來理解空 要來觀察空的話 這個空就必須要帶相 而是有分別的 有分別就有所緣的對象 所以這個時候就叫做 帶其諸法的空性而來觀察 所以這個是跟根本無分別智 它不一樣的地方 什麼叫做變帶 也就是說 後得智雖然在這個能觀的心上 已經變現似真如的相貌 為什麼叫做變現似真如呢 因為它不是像根本智一樣的 是達到一體 它就是有一個智 能夠分別的這個無漏智 要來觀空的話 要來觀真如的話 它就必需要有分別的所緣境 分別的所緣境 就是變成是相似的 因為真正的真如的理體 一定要根本無分別智 才能夠達到的境界 所以就變現似真如的相貌 這個時候就有這個心所變的相 就帶起真如的本體 這個時候所緣的 當然還是真如的本體 問題這個本體是帶相的本體 帶相的真如 不是根本智所契證的真如 就是說把所了解的 在之前所悟到的真如 有一個相似相引生出來 關於這個生空法空的空性 你就能夠觀 什麼是生空 什麼是法空 根本無分別智是不可以言說 但是後得智的我空法空 是可以言說的 是可以形容的 是可以說的 是可以介紹給大家來了解的 像這樣子就是菩薩們契證了 達到了初地以後 他必然為了要教化眾生 他所得到的這個後得智 了達世俗諦上 千差萬別的現象 就以他這個所得到的無漏智 來了解世間的一切萬法 這個當然 雖然說都是因果互相交攝的 但是實在說起來 也知道說 世間的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 都是虛妄顯現的 求取他們真實自體是了不可得 所以初地以上的菩薩 以他們所得到的無漏智 要來了解世間一切萬法 他就有辦法去了解到 一切萬法都是無實體的 一切萬法都是如幻 如幻假有的 如是一切虛妄不實的諸法 在諸法的空性當中 好像無實自性的一切幻相 就顯現在太空裡一樣的 就忽生忽滅 忽隱忽現 你就是怎樣 你就能夠照常如如不動的 唯有廣大無邊的虛空 什麼意思 像我們凡夫眾生 看到一切法 都好像是真的 所以想要有的 想要得到的 都認為這個就是 一定要想辦法把它得到 我就是要占有這個東西 像這一個當然就是貪 有人講一句話 我們聽了很高興 哇 就忘了 這個所謂的得意忘形 但是有人講了一句我們的壞話 我們就氣得滿臉通紅 暴跳如雷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 因為我們認為 每一句話都是真真實實的 褒獎我的 也是真真實實 毀謗我的 說我壞話的 每一句壞話都是真真實實 但是菩薩他們以無漏智來了解 這個話它就是一陣風 這個話 講話的人也是幻有的 聽話的人也是幻有的 這個聲音也是幻有的 沒有它的實體性 聽過就好 聽過就過去了 但是如果說對於自己本身 還沒有得到圓滿的狀態之下 批評我們的 我們要去反省 是不是我真的有做錯 是不是我真的做得不好 讓對方起了煩惱 而來把這個氣憤 加諸在於我們的身上 那是要去觀想 所以他有辦法 自己內心裡邊能夠如如不動 來觀想外面的一切 皆是如幻如化 雖然他有顯現 雖然他有隱沒 雖然他能夠忽生忽滅 能夠忽有忽無 這個它影響不到他內心裡邊的 那一份的智慧 所以外在的一切 對我們凡夫眾生來說 樣樣是真實的 但是以菩薩的立場來看 世間的一切萬法 皆是沒有它的實體性 所以菩薩的內心 猶如虛空一樣的 不受到障礙 菩薩得到這個後得智 它的功能 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 常常顯示在這個世間上 在這個世間裡邊 他也一樣的要受生 一樣的要有世間的正報 要有世間的依報 什麼是正報 就是要有身體 所以一定要來出生 就像我們的釋迦牟尼佛 他這個是最後一生 他也一樣的要來出生 透過入胎住胎出胎 出生了 當了悉達多太子 慢慢的長大 經過修行 經過成佛 還是要有這個過程 一樣要有他人所依止的 這個依報 依報是什麼 我們所住的這個環境 我們的家 我們的這個環境 我們這個社會 他還是要有 所以菩薩也是一樣的 三大阿僧祇劫當中 也一樣的 生生世世都在這個世間裡邊 做什麼 做度化眾生的工作 度化眾生好度嗎 當然不一定很好度的 有的眾生的要求總是不一樣 眾生既然要求的不同 你怎麼給他 他還是不知足 他還是不滿足的 甚至於有的時候 這個方法方式上 他也不一定能夠接受的 像這一個 我們在教化眾生的時候 為什麼會說菩薩道 是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難做也要去做 那就是代表著說 真的 菩薩行真的是很難的 你怎麼做 別人就是怎麼的嫌棄 怎麼做 都沒有辦法得到對方的滿意 像這一個就是眾生的根機 總是千差萬別的 所以菩薩們為了要教化眾生 一樣的 在世間生生世世的 還是這樣子的來投胎 來為世間的人來做 不管是人也好 三惡道眾生也好 他就是一樣的 不為世間之所染 如虛空一樣的 水不能飄 火不能燒 所以這個就是後得智 也就是佛菩薩的利生大用 他不為世間所染的情況之下 他自己本身能夠掌握住 他的清淨心 能夠掌握住他的無漏智慧 眾生雖然再怎麼樣子的難度 他總是想盡辦法的 來讓眾生能夠真正的得到利益 以根本智親證離緣絕思的 諸法真如 智得法用 受用法樂 大大有所不同了 根本智主要的是 修行者這個菩薩 他自己本身在於所觀境當中 得到這個無漏智的 智如合一的那一種歡喜心 那一種法樂 當然這個偏重於自利的部分 後得智就是為了要教化眾生 想盡種種的辦法 來讓眾生能夠離苦得樂 這一個他自己本身 可以說是六度萬行當中 六度的萬行當中 可以說他就是一定要想盡 千差萬別 不一樣的那一種方法方式 來讓眾生得到離苦的這種境界 所以一個是從自利方面來說 自己得到利益 一個是從利他 讓眾生得到利益方面來說 所以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唯證相應的根本智 是絕對清淨無有餘漏的 這個是屬於自利的部分 它這個不能夠由此 而來利益諸眾生諸有情 為了要進一步來利益有情 利益眾生的話 那就不得不依彼體相 變其與真如相似的空相 也就是說已經出定了 已經離開根本智了 跟眾生面對面在接觸的時候 當然他就是有分別的 有分別的 要來了解這個真如 要來體會這個真如 它一定要有一個真如相出來 這個真如相 我們這邊所談到的 叫做變起變似 或者叫做變帶 就帶起這個空性 真如的這個相似的空相出來了 就起正分別 重重的審究諸法的 體用性相等等 方能夠圓成一切種智 化導一切有情或者是命者 命者也好 有情也好 都代表眾生的意思 我們這個生命 我們這個五蘊身 令他亦得到成就一切智 這個就是後得智的功用 所以叫做變相觀空唯後得 後得智 如果還想要來觀真如的話 一定要變起 相似的真如的這個相出來 你才有辦法來緣取 所以化導眾生的 一定要後得智 後得智要觀真如 一定要帶相 像這一個說明了前五識 因為它主要的用意 還是跟眾生結合的 果中猶自不詮真 這個佛菩薩 他用根本智來親證真如 以後得智來變相觀空 這個變相觀空的後得智 果位上的諸佛如來固然得到 因位中的地上菩薩 同樣得到 只要初地 初地就是叫做歡喜地 一直二地三地四地 一直到第十地的法雲地 我們這個叫做登地以上的菩薩 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們只要入於定觀之中的話 引發根本無分別智的話 一樣的 可以達到智如合一的 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 菩薩是如此 佛陀當然也是一樣 所以這個就是因果位上 都能夠得到的妙智 所謂初地的菩薩 也可以得到根本無分別智 二地的菩薩 也可以得到根本無別智 乃至於達到十地的菩薩 一直再過一層達到成佛 也是一樣的達到根本無分別智 當然初地的還有一些煩惱 根本性的煩惱還沒有斷除 二地的當然還有 煩惱沒有斷除 一定要達到成佛的境界 才完全徹底的清淨 這個所得到的這個後得智 因為是變帶真如本體 而觀察諸法的空相 當然是可以的 然而不但因中不能證得真理 就是到達最高佛果位上 也一樣的 不能夠圓具或證得真理 所以就是說 叫做果中猶自不詮真 這個果是什麼果 當然就是佛果位上 成佛的境界 菩薩們以後得智要來觀空的話 一定要變相 就是佛陀他要以後得智 來觀空的話 照樣也是屬於變帶相似的真如 所以這個果中猶自不詮真 什麼叫做詮真 也就是圓具 圓滿的達到那種真如的境界 圓滿的達到真如的境界 一定要根本智才可以 後得智 就是到佛陀 也是不行的 因為它還是有分別 後得智是度化眾生的時候 還是有分別的 所以即使菩薩是度化眾生 後得智不能夠詮真 不能夠完完全全達到根本分別 你就是達到成佛的境界 在度化眾生的當下 要來觀這個空的話 來說明這個空的話 來說明這一個真如的話 它都一定要變相的 也就是說 一定要有相似相 才能夠來解說 這個真如的境界 空的境界 這個地方是談到說 到了佛果位上 為什麼佛陀自己 也是果中猶自不詮真 這個是特別的再加以說明 因為什麼 依五根而起活動的這個五識 雖然說是緣現量的境界 它是現量的 是現在的 但只能夠觀察諸法的事相 只能夠看這個事相 就是我們所謂的這個事態的 它沒有辦法真正的達到 這個事相的理體的這個真如 它不行的 我們的眼睛看不到 這個東西的體性 耳朵也聽不到 這個聲音的體性 我們只能夠從這個事相 也就是說 色法方面 看到書就是書 聽到那個聲音就是這個聲音 都還是色法的 你不能夠說 我去看 看到諸法的理體是什麼 我聽聲音 我能夠聽出聲音的理體是什麼 聽不懂得的 所以這個在菩薩是如此 就是到果位上 也一樣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成所作智 雖然能夠仿效後三智 變相觀於空無我理 但是所觀的相似的這個空性 並不是挾帶本體直接的 觀於真如 什麼是後三智 因為我們談到前五識 第六識 第七識 第八識 前五識 我們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轉成了無漏的話 就是成所作智 第六識也一樣的 登地的話 從初地以上的話 他也是轉識成智 他的智慧就是妙觀察智 第七識就是平等性智 第八識就是大圓鏡智 所以第六識所轉 第七識所轉 第八識所轉 我們稱之為前五識之後 我們是從眼耳鼻舌身 開始算到第八阿賴耶識的 所以六七八的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這個地方叫做後三智 這個後三智 它是可以挾帶本體 來認識理體的 前五識不行 所以果中猶自未能夠 圓滿的來理解到 真如的本性 真如妙理 這個地方就是談到 果中猶自不詮真 即使到成佛 後得智都不能夠說 直接契證真如的 契證真如 一定要根本無分別智才可以 再來圓明初發成無漏 圓明初發 那麼圓 當然就是圓滿 明 就是光明 就是智慧 也就是說能夠達到圓滿成就 而轉識成為成所作智 這個叫圓明 初發 最初從有漏變成無漏 從凡夫轉成聖者 這個就是第一步的地方 在修行的過程當中 前面的我們稱之為 十行十住十回向 再透過四加行位的修行 而悟得真理 我們就稱之為初地的歡喜地 這個時候只要一登上初地 只要悟得真如 就是根本無分別智 跟真如達到智如合一的當下 它就轉成無漏了 就是煩惱完全不呈現出 它的作用出來了 完完全全內心裡邊 那種智慧跟真如的理體 合而為一了 這個時候沒有煩惱性的 這樣這個就稱之為達到了 成所作智的這個智慧 就顯發出來 這個地方有談到 三類分身息苦輪 三類分身就代表著 我們前五識就是緣取境界相的 緣取境界相 當然自己本身的修行 能夠悟得真理之後 主要的目的 就是要來度化眾生用的 要度化眾生表現出來的 當然就是我們的身相 然後你的手要動 你的眼睛要看 耳朵要聽 乃至於你的身體 一定要去活動的 才能夠帶領眾生 引領眾生 講給眾生聽 才能夠讓眾生也能夠來理解 像這一個就要怎麼樣 這邊講到的 三類分身 一定要有變化身 因為達到了這個無漏之後 已經不像我們凡夫 出生一個身體就是一個身體 他已經能夠隨著 他的無漏的心識 而顯現千百億化身 而這個千百億化身當中 我們把它歸納成三大類 歸成三大類 第一個這邊所談到的 兩百三十七頁的講記裡邊 他說為了要應高級的 十地菩薩機宜示現 千丈的盧舍那身 為宣地上的十波羅蜜法 令其依這個大法修行 息彼變異生死的苦輪 息苦輪 當然就是說 讓眾生能夠離去痛苦的 這種輪迴 我們就是說明 因為我們的前五識會造業 造善業也好 造惡業也好 一定有他的輪迴過程 如果是造善業的話 我們就說 能夠成為天人阿修羅 如果造惡業的話 地獄餓鬼畜生 菩薩呢 菩薩當然就是人 人當中又有經過修行 你的智慧越來越高 成為大菩薩 大菩薩還是人 所以我們所謂的菩薩菩薩 是不是都一定是 坐在佛殿上面的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當然他們還是菩薩 問題是真正的度化眾生的菩薩 是我們人 就是我們人類 好好的以慈悲心 好好的以菩提心 一方面自己的用功修行 一方面來帶領大家 帶領大家原則上就講經說法 就是在工作上帶領大家 來好好的發心 像很多很多的義工 很多很多的救災的工作 都是大菩薩 這些大菩薩就是我們每一個人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第一種的化身 分身裡邊 是佛陀教導登地以上的菩薩的 一種身相 我們就說 你的福報越大 你的煩惱越少的話 我們就說 你的身相就是會越莊嚴 不只是說 在我們的三十二相當中 你所具足的相 會越來越多之外 你的身高形相 也是會越來越高大 我們看看 很多的動物 牠的福德 或者牠自己本身 所具有的那一種智慧 越是有智慧的 越是有福德的 原則上 牠就是越大 我們人比動物 當然還要高還要大 雖然我們說 是猿猴所變的 以前也是用爬的 但是智慧越高 越能夠伸直 能夠站直起來 我們的智慧也是越來越殊勝 從我們往上算上去的 天界裡邊來說 一樣的 福德越大 天界越高 身相也是越長大 登地以上的菩薩 當然更是如此 所以登地以上的菩薩 原則上他都是很高大的 佛陀所顯現出來的身相有多高 這邊講是千丈的盧舍那身 佛陀他所顯現的身相 就是盧舍那佛的身相 盧舍那佛的身相有多高 有一千丈 你看有多高 這個時候他的這樣子的一個 高大的身相 就是為登地以上的菩薩 講經說法的身相 第二種就是為應二乘 以及凡夫的機宜 示現丈六的小化身 為說苦集滅道的四諦法 令其就依這個四諦法來修行 息彼分段生死的苦輪 這邊所談到的 佛陀為了要教化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就是我們現在一般的人的高度 佛陀所顯現的 以他們印度當時的這個尺寸 稱叫做一丈六尺 他的一丈六尺 從我們的經典裡邊來看 原則上就是比一般的人 要稍微高大一點 比一般的人 要壯一點的那一種身相 為什麼他會比較壯 因為我們都知道 釋迦牟尼佛在皇宮當中 還是小王子的時候 文武全部都要學的 文的部分 當然 所有印度當時的四吠陀的書 奧義書都一定要看 一定要了解 武術的部分 騎馬射箭 乃至種種種種的那一些 武術的部分 他都一定要學 所以他跟提婆達多 在比賽的時候 他才能夠贏 才能夠真正的勝利 不管是騎馬也好 不管是射箭也好 都能夠贏過提婆達多 可見他的身相 是很健壯的那一種體形 所以這邊所談到的 佛陀當時的身相 就是一丈六尺的高度 這種高度 當然都是配合我們人間的 配合我們人間的這種 這種高度 真的太高了 也是變成奇怪的人 也是奇人 如果太矮的話 人家也會看不習慣 所以就是說 和我們一般人一樣 但是因為他是在皇宮裡邊 所受過的訓練 原則上是比一般的人 還要健壯一點 像這樣子的一個化身 如果跟高級的十地菩薩 那種盧舍那身來比較的話 當然叫做小化身 比它們還要小一點 就是為我們人間 為我們的二乘聖者 就是舍利弗 目犍連 摩訶迦葉尊者他們 千二百五十個弟子們 來說什麼 說四聖諦的法門 苦集滅道 如何的來修 像這一個就是依四諦 來修行的話 就可以斷分段生死 在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一個登地以上的菩薩 他是變異生死 我們凡夫眾生 甚至於二乘聖者 我們叫做分段生死 什麼叫分段生死 分一段一段的 就是我們一世的投胎 一世的投胎 在還沒有真正的得到解脫之前 還沒有真正的像阿羅漢說 我所修的都已經修過了 就是什麼 梵行已立 所作皆辦的時候 就是不受後有 不受後有 代表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不再輪迴生死了 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之前 他當然還是要輪迴生死 還要輪迴生死 我們就稱之為一段的生命 一段的生命 一段的生命 所以我們就說 生了又死 死了又生 生了又死 我們叫做輪迴生死 六道的輪迴狀態 我們都叫做分段生死 所以凡夫眾生 二乘聖者 初果的 二果的 三果的 都還是會 像那初果的還有七番生死 還要在人間投胎七次 像這一個就是分段生死 登地以上的菩薩 叫做變異生死 所謂的變異生死 是已經斷除了我執 但是法執的部分 有的還沒有段盡 到達度化眾生的時候 他當然也是要有化身 這個化身他就是顯現出來了 或者就消失了 或者在這個人間裡邊的 經過投胎 他也要顯現他的死 所以不管是透過投胎之後 他也要表現 像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的時候 也是要入涅槃 他也是要經過火葬 所以像這個 就是一種變異生死 再來有的時候 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三 第三大類的化身裡邊 就是各類不同機宜的化身 甚至於突然之間顯現了 突然之間又不見了 這個就是度化眾生的 那一種生死 菩薩也一樣的 出現人間 透過人間的生活 也一樣的要有人間的 這種生活的形態 有水災的時候 還是要承受水災的這種痛苦 但是他會不會痛苦 前面有說了 外面的一切 他都不受影響的 但是也要顯現這樣子的 一種形態出來 像這一個登地以上的菩薩 就是變異生死 這種生死還是要把它斷盡 第三類的化身 就是為了應各類不同的機宜 示現隨諸種類的化身 要度人的時候 就顯現人的身相 要度動物的時候 就顯現動物的身相 但是為了要度人 他顯現動物也可以度人 像我們現在一般所養的 鸚鵡也好 巴哥也好 都很會念阿彌陀佛的 牠們這個念阿彌陀佛 也是度了很多人 跟著牠念阿彌陀佛 當然開始是要有人教牠 牠從看到人就會念阿彌陀佛 只要有人在他面前 他會念阿彌陀佛的時候 不會念的小孩子也好 不會念的大人也好 也看了很高興很歡喜心1 這個鳥一講阿彌陀佛 他也跟著牠念阿彌陀佛 牠也是可以度人 這個就是以動物身 來度化人類 有很多的寵物 狗也好 貓也好 他們有很多的很多的那種狀態 也可以說可以度人的 所以在我們的寺院當中 養的狗 也會跟著人家繞佛 或者就是人家在繞佛 念佛號的時候 牠在門口也會嗚嗚的叫 也好像就念佛的聲音一樣 像牠的這種動作 也可以讓沒有學佛的人 初次到這個寺院來的時候 看到狗的這種狀態 他們也起歡喜心 也會來學佛 這個也是一種方式 也是在度化的方法 像這一個在我們的普門品當中 講到觀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 也是有這麼說 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以何身而為說法 顯現什麼身 顯現什麼身都有 甚至於童男童女身 甚至於四眾弟子們的身相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的身 甚至於還有金剛神的身相 乃至於其他的不同種類的 像這個都是教化眾生的 一種方法方式 都為說各個所能夠接受的教法 使其依之如法修行 令其得以離苦得樂 所以只要讓這個眾生 能夠來學佛 讓這個眾生來離苦得樂的話 可以說菩薩們 他們乃至於佛陀 證道解脫的佛陀 乃至於登上初地以上的菩薩 可以說 他都可以千百億 各種不同的形態都能化身 來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的 所以佛陀要息眾生的苦輪 完全是為了要適應眾生的根機 運用種種的方法 叫做方便法門 跟種種的方式來引導他們 使眾生能夠真正的 得到解脫自在 不再受到那種種種種的痛苦了 所以說三類分身息苦輪 假定不是這樣的運用這種方便 就是智慧的話 像我們只有一身 或者只有一種智慧的話 很難得度化眾生的 因為我們不曉得他的喜好 不曉得他的程度 不曉得他的根性 我們就一種方法來教的話 有的不能夠接受的 所以一定要以慈悲心 要以千百億化身的方式 來讓眾生能夠得到離苦 得到快樂 也因為是這個樣子 不管是菩薩也好 佛陀也好 可以說為了憐憫眾生 他是沒有片刻的休息 就是如我們一般所說的 叫做席不暇暖 坐都沒有辦法把椅子 坐到有熱度 那代表著非常的忙碌的 以慈悲心的來教化眾生 像這一個可以說 登地以上的菩薩 圓明初發成無漏的時候 也就是說 初地以上的菩薩 他就可以千百億化身了 初地是如此 二地三地以上都是如此的 乃至於達到成佛 他都更是可以以盧舍那身 來度登地以上的菩薩 最主要的就是讓大家 都能夠一步一步的離去痛苦 到這邊為止 就是我們前五識的 一方面因為相應的心所 有善的 也有惡的煩惱性的 所以我們表現出來的 行為動作 心態上 我們就有善就有惡 有善有惡 你就會去造作善惡業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這個根在觸對境界之後 你來引發心識的 分別了別功能作用 你就會起苦受 就會起樂受 就會起捨受 就在這個苦樂的當中 你又會再造作善惡業 甚至於說 我們的眼識 要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看東西都要具足九緣 耳朵要聽到聲音 就要具足八緣 鼻舌身要聞到味道 要來吃到東西了別它的 酸甜苦辣 乃致於身體要觸摸到 一切的東西的粗細冷暖 那都是要七種條件 才有辦法真正的了解 從這一點當中 我們就能夠說 佛教是講緣起法 很多的動作形態思想都一樣的 都不是單一性的 一定要有其他的助緣 所以我們能夠住一間房子 也不是說 靠你自己說 我有錢就好了 有錢還要有工人 有錢還要有建築師 有錢還要有人 能夠去做磚瓦 能夠去做鋼筋水泥 像這麼多這麼多的條件 才能夠成立一間房子 所以我們就說 一切萬法皆是因緣所生 所以我們一個人 能夠生存在這個世間 也就是靠眾多的因緣條件 讓我們能夠 吃 有辦法吃得飽 住 能夠安身立命 就是出門的車子 也都是能夠讓我們 能夠無障礙的 到達我們想要去的地方 所以這一些人 我們生活說 都是默默無聞的人 雖然是我的錢買的 雖然是我的錢給他的 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勞心勞力 你有錢也沒有用 所以我們佛教裡邊 在這個感恩的對象當中 就有一個眾生恩 就是說有人發心來建房子 有人發心來做磚 磚頭 有人發心來作這個鋼筋水泥 你才有這樣一個房子可以住 這個都是跟我們前五識前五根 都是有關係的 如果透過修行 而來悟得真理 從那根本無分智 悟得真理的當下 你就進入於初地 成為登地以上的聖者 就是成為大菩薩 如果再引發慈悲心 來度化一切眾生 你就必需要用後得智的方便智 想出種種不同的方法 來教導眾生 這個就是要難行能行 要難忍能忍 因為我們所表現出來的 動作態度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接受的 真的 做得很勞累 但是對方還是不知足的 所以我們的閩南語裡邊 就有說 做到流汗 被嫌到流口水 你怎麼做 做得很疲倦 做得很勞累了 對方是不知足的 還是可以雞蛋裡邊挑骨頭的 來找你的麻煩 菩薩們要度化眾生 就要夠耐心夠耐力 所以在這個度化眾生的 過程當中的話 一定內心本身的根本無分別智 要很踏實 要踏得穩 外面再怎麼樣子的 來跟我們擾亂 外面再怎麼樣子的對我們不利 但是你自己要有智慧 而且要超越這個障礙 要超越這一個我們自己本身 認為不可行的動作行為 一定要讓它完成 這個都是屬於前五識 由有漏而轉成無漏 接著我們就看第六識 第六識 我們有的時候 就稱它為第六意識 這個第六意識 它也一樣的 把它分為有漏的雜染的部分 還有無漏的清淨的部分 所以前面的四行 就是來說明雜染的 後面的兩行 就是在說明轉識成智的 清淨無漏的妙觀察智的內容 一講到第六識 可以說在於我們有情 生命體裡邊來說的話 它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活動 因為它能夠明辨一切 具有特殊的作用 怎麼特殊 因為任何的一樣事物 它都一定要經過 第六意識的分別 才能夠知道它的好壞 它的是非 它的曲折 而且在這個世間 我們之所以會有自己跟他人的 種種種種的糾紛糾葛 甚至於我們人類 之所以會有福德跟禍害 乃至於世界 為什麼會有和平跟戰爭 可以說都是第六意識的關係 它的一轉念是善 它的一轉念是惡 都會構成我們世間的和平 跟這個戰亂 所以對我們這個世間 人類的生存 可以說關係非常的大 因為我們就說明 前五識的認識境界 它都一定要依第六意識 來加以分別 所以第六意識 在內容裡邊來說的話 它也稱之為五俱意識 所以眼睛眼識 在認識境界的時候 第六意識也配合著它來認識 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留下記憶 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的來分別 是好是壞 耳朵聽聲音也是相同 它一定除了耳識 依耳根來認識聲塵之外 第六意識也必需配合 你才能夠記得說 我昨天聽到什麼 我剛才聽到什麼 讓你留下記憶 甚至於是好聽的不好聽的 加以區分 這個第六意識的部分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再來了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