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21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一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看八識規矩頌 他的本頌第四行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一句話 就是連著上面一句下來 我們在談到前五識 要緣取境界的時候 他必須具足哪一些條件 也就是說 他有哪一些的助緣 這些助緣 我們的本頌裡邊是說 九緣七八好相鄰 也就是說眼識要來緣取境界 一定要由九個條件 也是九緣 鼻舌身三個就是要具足七緣 耳識就是具足八緣 這樣子來看眼耳鼻舌身 這個前五識 他們所要具備的條件 以九緣是最具足的 耳識就是不需要光明 晚上也是可以講話還是聽得到 鼻舌身不只說不需要光明 也不需要空間 也就是說一定要根跟境 能夠達到他的相觸 也是說他們沒有距離的 一定要相觸的 所以鼻舌身 就沒有空的這個條件 也是說沒有距離的 一定要合在一起 所以合三離二 這個合就代表著 鼻舌身他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他是根與境是相合的 離二就是說眼識跟耳識 在緣取境界 一個是八緣一個是九緣 這個中間主要的 就是需要有空間距離 所以根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保持他的距離 當然就是要適當的距離 像這樣子就是離二 也就是合三 就是鼻舌身 離二就是眼跟耳 這個合三跟離二 他到底是指著根還是指著識 來緣取這個塵世 觀塵世 就是觀察五塵的這個境界相 五塵的境界相我們稱之為世 這個世 我們講世間的世 世界的世就代表著 遷流不息的意思 因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 一剎那之後現在又變成過去了 下一剎那現在又變成過去了 所以都一直的往前推往前推 這個就稱之為世 所以世就是遷流不息 塵就是五塵境界 五塵境界落於世間 這個代表著染污性的 就說我們這個五根 來面對著這個世間的一切萬法 他都是遷流不息 他是有漏的他是染污性的 問題就出在於這邊所談到的 合跟離他是從根來說 還是從識來說 這邊講愚者難分識與根 如果說你沒有徹底的 去了解的話 你就分不清楚 這一句話所要談的 到底是識來觸對境界 還是根來觸對境界 這個就是分不清楚了 這一句話我們如果看講記 他是在兩百二十四頁 這個地方做一些解說 合三離二觀塵識 愚者難分識與根 這一句話最主要的就是來說明 這個五識的業用 就是他的功能作用 以及世間只說五根 不別說五識的所以 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就是從五根來觸對境界說的 而不是從五識來分別境界說的 觸對境界 在這個立場裡邊來說叫做照見 或者就是觸對 識的緣起境界 他是分別他是了別 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你為什麼能夠起 心識的了別作用 一定要根來觸對境界 根沒有觸對境界的話 識也不能夠起分別 所以合三離二特別的就是從根 來對境界說的 所以是鼻根舌根身根 他來觸對境界 一定要跟境界達到合 就是要觸在一起 你才有辦法起了別作用 眼根跟耳根跟境界 他一定要保持距離 一定要離 就是要保持距離 有他的空間 你才有辦法來認識境界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 所要談的是根來說的 根觸對境界是合三離二 而不是從識來說的 這個地方他的解說 觀塵世主要的就是來顯示 這個五識的作用 塵就是五塵境界 或者叫做五境 所以一談到 前五識所面對的境界 我們有的時候從五塵來說 有的時候從五境來說 就是色聲香味觸的種種對象 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就是說五根是所照 為五根之所照 為五識之所緣 像這一個就是要根來觸對境界 來照見境界 才能夠為五識所了別所分別 起認識 這個塵就是不清淨的意思 世也就是遷流的意思 怎麼解釋 就是說遷流變化的 這個世間 就所有種種的塵境 他都是染污性的 生存在這個世間的每一個有情 要去緣取這個塵境的時候 因為我們不知道他是染污性的 往往就被他迷惑了 認為是有他的實體 所以這樣子我們就起執著了 起了執著當然就染污了 我們自己的清淨心 這一個我們的清淨心 也被這個染污性 所感染所迷惑了 所以這個就叫做塵 這個範圍是很廣的 因為是色聲香味觸 內而肉體上的浮根塵 外而山河大地日月光明等 統統都叫做塵世 也就是說從我們內在的 浮塵根 這個浮塵根也好 浮根塵也好 最主要的就是指的 我們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這個都還是物質的東西 都還是物質性的 都還是色法 外而山河大地日月光明 當然我們知道這個是物質的 像這一個都包括在這個 塵世的範圍之內 我們的眼等五識當然就是 各別各別的來緣取世間的色等 所以就叫做觀塵世 五識來了解世間的一切萬法 從我們內在的根身也好 從外面的一切的物質世間也好 都是一樣 所以五識所能緣到的 就是這一個塵世 五識緣諸塵世境界 由於具緣多少不同 我們前面有看到說 就是九緣還有七緣還有八緣 各各所具備的條件是不同的 有多有少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 就有叫做合取跟離取的不同 就是合取境界或者是離取境界 合而來取境界 或者是離而取境界 我們這邊談到的是合三離二 這樣子的句子裡邊 再來我們一般的解釋 比較好了解的就叫做合中知 或者是叫做離中知 就是合之後你才有辦法去了解 或者他一定要保持空間距離 才有辦法去了解 像這樣子的說明 我們還有一個說法 叫做至境或者是不至境 你有沒有辦法跟這個境界 達到一致 或者觸對到這個境界 有觸對到的我們就叫做合 不觸對到的就是離 所以有的時候是講至境 或不至境 有的時候就講合中知離中知 有時候就叫做合取或是離取 像這樣子的一個名詞不同 意義都是一樣的 這邊所談到的至境合中知 一定要觸對到境界 一定要跟境界相合 你才有辦法去認知他的 像什麼 鼻子舌頭跟我們的身 這三個他原則上當然就是說 要來了解到境界 一定要觸對到 一定要跟境界有所觸對 你才有辦法去理解的 像鼻子 鼻子我們聞到味道 比如說香的味道 檀香木 或者這個檀香的這個香味 一定透過空氣飄到我們的鼻子 飄到我們的鼻膜裡面去 一定要觸對到我自的鼻膜 你才有辦法 比如說我們的鼻腔裡面 你才有辦法聞到這個什麼味道 所以一定要相合 舌頭吃東西有酸甜苦辣的味道 那一樣 一定要把東西吃到舌頭來了 是甜的是酸的是辣的 你才有辦法感覺 看別人吃 我們沒有去觸對到境界的話 我們了解不到 所以多少的廚師們 我們家裡邊的 誰如果在煮三餐的時候 都是一樣的 煮出來的菜到底夠不夠鹹 或者味道有沒有 煮出他的味出來 一定要有一個小湯匙 舀到那個小湯匙先自己試試看 試試看之後 夠鹹了 或者是夠甜了 或者是夠辣了 一定要跟舌頭碰在一起 身觸 我們的身去觸對境界也一樣 握手你才知道對方的手 是粗是細 我們觸摸到桌子 你才知道這個桌子 是粗的還是細的 摸到茶杯的茶 到底是熱的還是冷的 你一定要觸摸到 所以有的時候那個小孩子 很喜歡玩打火機 或者喜歡玩那個火柴盒 有的時候真的講是很危險的 所以有的時候那個大人 也是一種教育的方式裡邊 就故意給他去觸摸 給他觸摸到的時候他知道 這個就是燙的這個就是會燒的 以後他就不敢了 熱茶也是一樣 熱茶 茶杯是燙的也給他去觸摸一下 燙一下 他以後就知道這個茶杯 不可以亂動 像這個一定要直接觸摸到 才可以的 我們有時候在買東西 或者是在買布 都要摸摸看 這樣子摸摸看才知道這塊布 他是細滑的還是厚的還是薄的 才分得清楚 像這一個鼻舌身的三識 在認取客觀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根境相合 根和境一定要達到相合境界 這樣子才有辦法起認識作用 假定根跟境他有這麼一點點的 距離存在的話 摸還是摸不到 摸不到的時候 你就是沒有感覺的 像這個 如果有這麼一點點距離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去了解到 這個境界狀況了 再來一談到這一個他的合 在我們的論典當中 當然早期的祖師們 他們在研究的時候 是研究得非常的細微 因為一談到物質的境界的時候 像我們現在講到物理的部分 物理的部分裡邊 最小單位以前講電子 或者是講質子 講電子也好講質子也好 這個都表示很小很小的單位 到現在尤其是這一二年來 可以說最細最細的就是奈米 奈米體積非常非常的小 可能就是還比電子比質子 還要微細 這代表了物質的 分析分析到最小單位 我們現在都是以奈米來做說明 在佛學裡邊 一講到物質的最小單位 我們都叫做極微 極當然是非常的意思 微就是非常的微細微小 所以物質的最小單位 就稱之為極微 在這一個小乘的 也就是順正理論 稱之為眾賢論師 他所寫的這一部論典裡邊 他的研究 談到這個合 就是說我們的根 來觸對境界的這一個合 是不是百分百一點非常的 沒有隙縫 也不是 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隙縫 這個隙縫是微小到 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 既然肉眼看不到 他怎麼會知道 當然他就是要用禪定的 那種觀察的那種方式來了解 所以祖師們 他們都是以最小最小的那種 像以後我們會談到的 物質最小單位最小的最遠的 我們有一個極迥色極略色 這個色法非常的微細 這種的微細 一定是要用禪定的工夫 禪觀的工夫來觀察來分析的 這樣子的分析裡邊 他就說鼻舌身他是合中知 是合 但是根在觸對境界的合當中 還這麼一點點的小空隙 怎麼小 小到怎麼成分呢 他就說用極微來做例子 比如說一個小單位的極微 我們給他分成四分 跟他分成四分代表 還有這個層次 如果是四分的話 就代表一個極微的體積 極微的體積有這麼大 有這麼長有這麼寬 我們分成四分來說的話 這邊舉的例子說 鼻子 鼻識他依這個鼻根 鼻根來觸對這個香味的時候 也就是說香味跟我們的鼻腔 他的接觸面 可以說相距約有三分 相距約有三分代表他還有中間 如果說一個極微 可以分成四分的話 他還有三分的 這樣子的一個空隙存在 當然這個是肉眼看不到的 代表說香味跟鼻腔他的縫合處 還是有這麼一點點的空隙 再來舌識 也就是舌根 我們的舌頭 或者是說我們的味蕾 如果吃到這個酸甜苦辣 的這個味道的時候 當然還是要合在一起 沒有合在一起 我們就吃不出來了 但是他的密合度這邊講 約有二分 等於一個小極微 他還有一半的空間存在 但是身識他是依身根 依身根來觸摸境界 摸桌子 摸書本 摸這一塊布 在摸的時候當然是合在一起 但是他還有這麼一點點一分 極微中間的四分之一的空隙 像這樣的代表說他們相距的 約還有一分 這一個當然是非常微細 非常微細的一種研究 一種體會了 但是就我們一般來了解 鼻舌身的這一個根 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相合的 你才有辦法去了解 接下來就是離二 離代表有距離所以叫做離中知 也叫做不至境 你的眼根 沒有跟境界合在一起的 一定要保持距離 眼識依眼根 來觸對外在的境界的時候 我們一定要保持距離 所以我們看書要拿多遠 我們看東西 這樣子的距離是最好的 就是要有適當的空間 你才能夠清楚的去了解到 我們所要看的一個對象 耳朵聽聲音也是一樣 一定要保持一個距離 太近了也聽不到也聽不懂 太遠了 當然不是在適當的距離之內 當然我們也是聽不懂 所以一定就是要有一個距離的 這個地方就說 眼耳二識 在認取客觀境界的時候 他所依的根 根所對的這個境界 所緣的境之間 必須保持相當的空間距離 這樣子你才能夠真正的 起認識作用 所以眼識見諸色境的時候 他的可見度範圍之內 不論他的多遠 不論他多近 一定都要保持距離的 耳識聽聲音 這邊講 如果迫在耳門 當然迫在耳門 我們講小聲話的時候 當然還是在耳朵這個地方 但是問題是我們在講的人 跟聽的人的耳朵 還是有一點距離的 即使是靠在耳朵講的 但是真正的能夠去吸收到 了解到這個聲音的 還是要中耳內耳 還是有距離的 完全太近 而且近到 就是說是大嗓門的話 就不曉得他在講什麼了 像這一個 就是在我們的課文當中 所謂談到的離二 就是說一定要保持空間距離 在小乘的成實論 或者是說在順正理論 當然還是很詳細的 說出他的要點 所說出來的 就是他們研究的成果 比如說順正理論裡邊所談到的 一談到說我們對於聲音的 這個遠近的聽取 還有好多好多的條件 比如說他是明了的講 我們才聽得懂 還是不明了的講 我們是不是就一定聽得懂 這個是也有差別 第二就是說你在聽的時候 他是覺了性的還是猶豫性的 當然我們聽了他是肯定的講 我們聽的是肯定的了解的話 當然就是很清楚明了 但是講的人如果是模稜兩可 我們聽起來 也是搞不清楚方向的話 這邊講是猶豫性的差別 我們也是聽不懂得的 所以這個是談到 在這個講話的內容 他的方式上面都不同 但是我們現在從八識規矩頌 裡邊來了解就是說 根跟境界相互之間 需不需要保持空間 有空間的就是離二 就是眼根跟耳根 沒有空間的一定要密合的 就是合三 就是鼻根舌根跟身根 在觸對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密合性的 這個地方就是說 所謂的合跟離 記得 是從根對境來說的 是根來觸對境界的 這一個他們的關係上 是以根來說明 不是從識來說明的 為什麼不從識來說明 一定要從根 在講記的兩百二十七頁這裡 有做幾個重點的說明 這邊講他專就根境的關係而言 他不是約心識的作用分別 現在所談到的 不是從心識認識境界的 這個了別分別的功能作用來講 既然不是這樣子 因為識他是精神的活動 根本就是不佔有空間的 有什麼大小遠近離合的差別 從識的精神作用 不佔空間來說的話 他就沒有這種遠近大小差別了 之所以要合要離 這一個一定是從色法來說的 所以就是從根裡邊來講 第二個意思就是說 我們的識他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他不是直接緣取外面的色境 不是 心識認識境界 他的了別功能 我們說心識分有四分 有見分有相分有自證分 有證自證分 這個是一個心識 具有這種四分的功能 如果心識不緣外境的話 他是只有他的本體 本體我們就稱之為自證分 就他的體性他的本體性 但是只要有境界現前 我的眼睛打開要來看境界 或者我要注意聽 耳朵要聽聲音的話 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識 馬上就有兩個功能 一個就是能分別的心 一個就是所分別的境 我要來看或者我要來聽 或者我要來觸摸 或者我要來聞味道 想要去買拜佛的香的時候 你就會注意我來聞聞看 這個香我適不適合 這個時候你就會提起注意力 來了解這個境界 不管是要了解色聲香味觸 的哪一個境界都一樣 心識本身他就一定能夠顯現出 一個能緣心 一個所緣境 這個所緣境他是怎麼來的 當然就是緣取外面的境界 但是不是直接緣取 而是外面的境界反射影像 到我們的心裡面來 影像反射進來 反射進來之後我們的能緣心 就是直接觀我們自己 留下的這個影像 什麼叫做影像 留下的這個印象 所以我們在起分別功能的時候 我們是緣取心內的影象 而來認識外面的境界 所以外面的境界是一個 但是我們有五個人 就有五個不同的分別功能 五個不同的印象 五個不同的那種喜好 所以外境是一個 每一個都反應自己 在自己的內心當中 有的認為這個好 有的認為這個不好 有的認為這個我可以接受 有的認為我要排斥他要拒絕他 同樣一個境界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不同 因為個人反應回來的 相分不一樣 像我們不管是看月亮也好 或者是看到一個人也好 看到這個境界相的時候 五個人同時看到他 但是有的人就很高興的歡喜他 但是有的說不定沒有什麼感覺 有的說不定就要排斥 甚至於就是不願意見到他 看到月亮 說不定有的就是歡喜心 有的就是悲傷 原因在哪裡呢 境界都是一樣一個 就是自己反回來的 反應回來的相分不同 認識上當然就有差別了 像這樣子我們這邊就講說 心識緣取境界 是見分緣相分 見相二分二個是不相離的 只要有境界現前的話 見分跟相分不相離 現在我們談到說離跟合 有離有合 當然就不是見分跟相分 他們的條件了 所以只能夠從根來對境說 而不從識來對境說的 第三個怎麼說明 他說我們的識 在緣取境界的時候 我們前面有看到過了 前五識他有他的相應心所 ?行別境的這些心所法相應 其中有一個就是有苦受樂受 跟捨受 有受心所 就是說我們觸對了境界之後 你會起高興 或者觸對了境界之後 你會起痛苦 或者觸對了境界之後 沒有什麼感覺 像這樣子是從哪裡來的 這個就是前五識 心識有領納的功能作用 既然有領納的功能作用 緣什麼境界的時候 他就會有起快樂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 或者不苦不樂的捨受 但是我們這邊所談到的就是 根觸對境界 觸對境界因為他本身 就是只有性境 所以這個性境本身 他就是一剎那之間就過去了 像這樣子我們講觸對境界 就是一剎那之間 五識本身他就是會起感受的 另外一個就是說明 五識不但有領受的作用 同時還有造業的這個作用 就是說我們的心識 除了起高興起痛苦之外 我們接著 會表現在於身業跟意業上面 高興的時候表現出來的 說不定就會造善業 就會講好話 但是在起痛苦的時候 悲傷的時候憤怒的時候 我們的身業他就會造惡業 我們的口就會講壞話講惡語 不好聽的話 像這樣子就會造惡業了 所以心識認識境界會造業的 但是根觸對境界的時候 他就是沒有這樣子的狀態 所以這個地方所要談的 就是說明合三離二觀塵世 主要的是從根觸對境界來說的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當中 前面的二個是離 後面的三個就是合的觸對境界 愚者難分識與根 談到是合三 當然是根來觸對境界的合 離二也是根觸對境界 但是我們一般的人 就是沒有辦法去理解 到底這邊所談的要從根來說 還是要從識來說 這個問題在我們的佛學當中 就有根見家跟識見家的說法了 也就是說真正的觸對境界 起了別作用 有一派就認為說 主要的是根 一定要根來觸對境界 才能夠發生功能作用 所以根很重要 但是如果是識見家的話 他認為說真正的起分別作用 是在心識 但是心識他要來了別 當然要藉重於根來觸對 但是起分別 起認識是識在起認識的不是根 所以這個地方就有談到說 如果站在俱舍論裡邊來說的話 就是說談到的論典裡邊 就是主張識見的 他是佔絕大部分 俱舍論主當然他是識見家 就是說我們大乘唯識學者 像護法論師等 他們也都是識見家 因為一切萬法 皆是心識所變現的 所以站在唯識的立場裡邊來說 當然是識為主 這個根見跟識見 如果配合我們現代 一般的說法 也就是說 從哲學的立場裡邊來說的話 可以說根見家就是唯物的思想 因為根本來就是色法 就是物質的東西 所以唯物論者 就是我們這邊所說的根見家 唯心論者就是這邊所說的 識見家 所以如果說主張精神 精神的一切活動 都還是因為有這個物質的 這個所派生出來的話 就是我們的心靈活動 我們的大腦小腦的種種活動 都是由物質產生的 像這樣子的說法的話 就歸在於唯物論的思想 但是如果認為說一切的物質 一切的根身 都還是由心識所變現的 這一方面來講 也就是說 物質是由精神所派生的 所有的一切萬物 都是心識所變現的 這樣子的說法就是唯心論者 我們的唯識當然就是識見家了 就是談到心為主的 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 雖然說我們唯識學裡邊 談到見分談到相分 相分雖然是所緣的對象 還是物質的東西 反射到內心裡邊 為心識之所依 相分還是心識裡邊的一分 他不是物質的 他是精神的部分 像這一個說法 我們後面再談到 心識的本體的時候 還會談到這個四分說的 這個內容 到這邊為止就是談到 我們有漏世間法當中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他的一些體性他的作用 他的功能等等 接下來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這二句主要的就是談到 無漏法的部分了 站在凡夫的立場裡邊 當然我們的五蘊身 就是說我們這個五根 他當然都是有漏的染污性的 有煩惱相應的 但是我們透過修行之後 我們就把這些煩惱去除掉 尤其所相應的中二大八貪瞋癡 都把他給斷除掉 五根就成為清淨的 五識也是清淨的 這樣子來認識境界 所看到的一切也都是清淨的 甚至於山河大地都轉成清淨法 像這一個都是要透過修行 而達到無漏的境界 第一句就是變相觀空唯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這一句話 就是談到我們一般凡夫的境界 當然都是煩惱相應 起雜染性的 透過佛法的修學 透過中間 我們所謂的陶冶的過程 經過了洗練的過程 就是把那些雜染的 把那些污穢的給去除掉 這樣子經過洗滌經過鍛鍊 就會變成純潔無疵的那一種 淨態了 所以染污的就轉成清淨的 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 佛法的修行 一定要有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要多久 當然站在成佛的立場裡邊來說 我們一般就是要 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聽到這樣的一個時間這麼長 是不是會嚇一大跳 原則上只要有心想做的話 其實都不怕時間久遠的 就像我們這個大水災的時候 去做義工 不管多久 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災民 能夠真正的快一點 來清除他的家園 看到了那麼多的人 去幫忙的那些義工們 每天早上都歡歡喜喜的 一大早就出門 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天黑了 滿身的污泥 但是他就是做得很高興 幾天他不計較了 像這樣子 時間對他來說 我要去兩天就好了 我要去三天就好了嗎 他不會去計較這個時間的 只要讓對方能夠離苦得樂的話 他看了就高興 他就做得滿心的歡喜 再怎麼累他也不會去計較 所以修學佛法修行 不管時間是多長 不管時間是多久 像地藏菩薩的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有什麼人不去造惡不墮地獄 他才有辦法成佛 像這樣的時間要多久 這個是盡未來際的 有沒有去想說我要快一點 快一點成佛了 其它的我可以不管了 不會 所以時間不是重點 而是這個過程 如何把自己的煩惱去除掉 如何的讓自己本身真正的 能夠由凡夫達到聖者的境界 如何以自己的修行自己的修為 來影響四周圍的人 讓四周圍的人也能夠離苦得樂 這個才是自己修行的目的 這邊所談到的 變相觀空唯後得 這個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 因為要觀空一定要有智慧 你沒有智慧的話 什麼叫做空 空的境界又如何 會不清楚的 所以我們這邊先談到 五識的智力 他的智慧 他的智慧我們在唯識學裡邊 我們叫做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我們一般 在凡夫的立場裡邊來說 因為跟雜染是相應的 是染污性的 所以我們的心識 在認識境界的時候 因為都是煩煩惱惱 都是苦苦惱惱的狀態 像這樣的狀態裡邊 我們就叫做心識的認識境界 但是達到聖者的話 就不是心識了 因為他有智慧 所以他就變成是清淨的 所以我們叫做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 前五識的智慧 他就不叫做前五識了 因為他是同樣的一個 所依跟同樣的緣外境 同樣的這個有他的時間 等等相同性 所以前五識 我們是合在一起說 前五識緣取境界之後 斷了煩惱之後所得到的智慧 也是同一個智慧 叫做成所作智 現在談到這個智慧 我們給他講分為三大類 第一個叫做加行智 加行就是加功用行 平常我們一般就是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為了三餐為了生活 這個當然就是一般性的 現在為了想要轉識成智 為了想要從凡夫達到聖者 當然我們就是要特別的用功 特別的勉勵特別的精進 這個叫做 特別花費精神體力時間 這個叫做加功用行 特別的加倍來努力用功了 這個加行智是怎麼來的 從凡夫位上開始修學佛法開始 首先就是要來聽聞佛菩薩 開示的正法教理 從這個所聽到的這個教理當中 再透過自己明確的去認識 然後還要如法的去思惟觀察 甚至於還要去修習 好好的去做 漸漸漸漸的 對於諸法的法性 你也有所領悟了 也對於我空的道理 對於法空的道理 真正的有所具足 這個觀念慢慢慢慢的 你就一直的引生出來了 你就能夠朝這個最高的目標 來努力了 這個時候每天每天的 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 來思惟觀察正法正理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加行智 雖然能夠做到這個 遣相觀空畢竟仍然是有相的 什麼意思 就是說我們凡夫眾生 我們還在初學的過程當中 你一定要有一個相為你所執 要有一個相為你所觀 所以我們說觀空什麼空 這個空聖者所證悟到的空 是不可言說的不可思議的境界 但是我們凡夫現在才剛要學 剛要學的時候什麼叫做空 如何達到這個空 我們沒有辦法去理解 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就會從 虛空來比喻 虛空什麼虛空 萬里無雲 無雲的 萬里晴天的 那樣子的一個虛空 沒有什麼遮蔽到 而且萬里無垠的 以這樣子來形容什麼叫做空 所以我們的觀空原則上 都還是有形相的觀空 你說要修這個不淨觀 修不淨觀 你也要有一個不淨的形態 來了解 所以說我們要觀佛像 我們要念佛 念佛觀佛像 你有一個阿彌陀佛的佛像 有一個觀音菩薩的佛像 有一個地藏菩薩的菩薩像 你才有辦法說 我要念的觀音菩薩 是這樣的形態 這麼莊嚴 我要念的地藏菩薩 就是這麼的莊嚴 一定有一個像 所以這個叫做 仍然是有相的觀察 當然還不能夠親證到法性 這一個境界上當然還是初學 這個初學這個加行智 卻能夠做根本智的前導 因為你有了加行智 你才能夠真正進入於 根本智的境界 根本智就是 真正的悟到法性的 這個智慧了 應用剛才前面加行智 繼續不斷的 奮發的不停的來努力 勇猛精進的向前邁進 於依他起上 把名義相應的?計執 這個相就給遣除淨盡 超越過四加行的這個階段 無有阻礙的長驅直入 到達什麼 到達初地的歡喜地 所以由加行智的掌握 一直到初地之前 這一段的過程 你是很勇猛精進的在努力 而達到契證諸法的體性空 他的法性 這個時候我們就稱之為 根本智了 這個根本智這邊談到的 他是不可言喻的 不可思議的 智慧跟真如達到一體的境界 就是說真正的開悟的境界 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根本智 所緣取到的真如的理體性 這樣子的一個名稱 我們有的時候會說 叫做根本無分別智 什麼叫無分別 沒有再我去思考 沒有說我在去觀察的 這樣子的一個分別心 沒有了 完完全全智慧跟真如 合一的境界 這個境界不但能夠解脫煩惱障 也能夠解脫所知障 也能夠證得我空的道理了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根本智 我們的課文這個地方所談到的 是講到後得 這個是後得智 也就根本智之後 還有一個後得智 這後得智是什麼功能作用呢 教化眾生的功用 他是什麼樣的意思 我們就等下一節課再來做分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