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20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二十集 諸位同學大家好 阿彌陀佛 前五識所相應的煩惱心所 有中二大八貪瞋癡 談到貪瞋癡的癡 就是愚癡也就是無明 就是不懂得三世 不懂得因果不懂得三寶功德 不懂得業報等等 像這樣子就是沒有智慧了 就是愚癡不知 像這樣子的說法 在成唯識論第六卷 他的定義就說明 云何為癡 於諸理事迷闇為性 能障無癡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愚癡最主要的就是說 對於世間的一切事 對於一切的道理 事相的也好道理的也好 理體的也好 這邊講迷闇為性 他就是不懂得 很闇沉的沒有辦法去了解 像這樣子他就會障礙無癡 就是對於十一個善心所裡邊 這個無癡他就障礙了 所以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既然沒有辦法去分出 是非善惡不懂得道理 不懂得事相 當然所做的一切行為 都是不正確的 就會引生一切的雜染惡行了 所以一切的雜染性 都會依之而引生了 也就是說 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煩惱 隨煩惱業 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就是因為愚癡沒有智慧 不懂不了解不知 所以由這個無明你就會起懷疑 所以人為什麼會起懷疑 因為你不曉得 不曉得的時候 不曉得他們講話的內容 不曉得他的這個 動作的前後關係 你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的 你就起懷疑了 所以我們就會說 即使是親眼所見 即使是親耳所聞 也不一定是正確的 因為在講話的過程當中 一定是有他的一個過程 你只有取其中的一段 聽一個頭聽一個尾 聽一個中間 這個都是不準的 所以沒有智慧 沒有徹底的去了解 你自然就會起懷疑 再來因為沒有智慧 當然你就會邪見了 就是不正確的見解 你的了解上面 了知上就會不正確了 再來引生貪的煩惱 引生種種的隨煩惱 都會由此而生 所以說貪怎麼來的 由無明來的 瞋恚心當然也是無明來的 所以這個無明 就是根本煩惱中的根本 就是非常嚴重的一種煩惱性 也是一個根本性的煩惱 就會讓我們招感後生雜染法 後生雜染法就 因為你這個無癡 因為你的沒有智慧 接下來所引生的 當然都是錯誤的都是雜染性的 都是不正確的 不只是這一生 來生也是如此 往後都會由此而引生種種 種種的不正確的行為 像這一個就知道說 這個無明因為不如實知因果 不如實知事相真理 等等的實事實理 所以就諸煩惱雜染 都會由此而引生了 所以他是一切煩惱的根本 遍於一切煩惱之中 所以這是非常嚴重的 一種煩惱性 在於小乘也好大乘也好 乃至於成實論也好 當然各個論典當中的解說 有的時候還是會不太一樣的 我們從成唯識論裡邊 了解到它的定義 最主要的他就是會引生 一切雜染為他的作用 到這邊為止就是前五識 所相應的三十四個心所法 也就是我們的頌文裡邊 的第二句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總加起來就是三十四個心所 接下來的這一個頌文就是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鄰居 代表什麼 就是說 前五識他要來緣取境界的時候 要來了知境界的時候 最主要的一定要依淨色根 如果淨色根沒有 或者淨色根不起作用的話 你的眼識也不能夠看到色境 你的耳識也不能夠聽到聲境 乃至於你的身識也不會去觸到 去感受到這個觸境 觸的感覺 所以前五識他一定要依淨色根 才能夠起功能作用 到這個地方就要來了解到說 我們一談到根 就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但是講到五識的時候 也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名稱都一樣的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就談到說 這個前五識它是依根立名的 所以因為有眼根 所以以他為之所依就有眼識 因為有耳根 所以取的名字就是耳識 所以是要講根還是要講識 這個名詞一定要冠上去 不能夠說眼耳鼻舌身 如果這麼講的話 到底你在講五根 還是在講五識 就會分不清楚了 來談到說 心識要來緣取境界的時候 一定是要依根緣境 而起分別功能作用 沒有根來觸對境界 也或者說沒有境界 很明顯的顯現出來的話 我們的心識都沒有辦法 起分別功能的 他所依的根 眼識依眼根 耳識依耳根 我們一談到這個根的時候 就有兩個名稱 一個就叫做淨色根 一個就叫做浮塵根 淨色根浮塵根 這個地方怎麼解釋 在這個講記的 二百一十六頁的最後一行 這邊講 淨色根也叫做勝義根 浮塵根也叫做扶塵根 這個浮字不一樣 我們的五識所依的 當然就是屬於內在的 這一個淨色根了 外在的看得到的 看得到的 這個我們就稱之為浮塵根 唯識所依的淨色根 是分佈在於 我們的整一個肉體裡面的 雖然說我們這個身體 是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四大所造作的 因為他的相貌因為非常的微細 當然這一個肉團裡邊的 地水火風你們也不容易看得到 但是淨色根他的自體 可以說是屬於清淨體 因為他是屬於清淨的 我們不容易去了解得到的 所以我們的名稱 就稱之為淨色根 他是能夠映攝外境 而做為五識之所依止的 也就是說 能夠映攝他的外境 在這個淨色根的上面 而為我們五識緣取的一個 五識因為有這個淨色根的關係 他才會起認識的功能 現在我們所看得到的眼球 看得到的這個耳骨耳朵 或看得到的這一個鼻腔 或者是舌根 我們這個舌頭 或者我們這個四肢的 我們稱之為手腳肌膚等等 這一個我們都叫做浮塵根 這個是外在的 這是外面的 這個外面的這個扶塵根 就是輔助淨色根 能夠讓我們這個五根 能夠暫住不壞 他由此而讓觸對境界的時候 讓五識引生分別的作用 所以說起來 浮塵根他是虛浮不實的 他是屬於外在的 淨色根他是屬於 清淨的四大所成的 他是在我們的這個身根裡面 五根發生五識 當然說起來 如果根據這個心理學裡面來說 叫做有機感覺 產生一種活動狀態 有機的這種感覺 有機的這種體認 來認識這個世界的這種活動 佛法就叫做淨色根 如果以我們這個醫學名詞 或者生理學的名詞來說 就是叫做感覺神經 一定要有神經 如果沒有神經的話 神經通不過去 即使你的手腳還是好好的 但是一點感覺都沒有 所以什麼是淨色根 從現在的生理學 或者是醫學的名詞來說 其實就是神經系統 浮塵根是什麼 浮塵根就是我們 外在的感覺器官 這種感覺器官 當然能夠輔助 我們的一種了別認識 我們根據佛學裡邊來說的話 我們能夠見色 見到外面的這些花花世界 乃至於耳朵能夠聽到聲音 鼻子能夠聞到味道 舌頭也能夠吃到種種的味覺 乃至於身體可以觸摸到 種種的那種感觸 真的講 都是要靠這個淨色根 也就是要靠我們這個神經系統 所以有的人手被機器碾斷了 雖然把他接起來了 但是神經死掉的話 這個地方就變成沒有感覺了 雖然外表看起來還是好好的 但是沒有感覺 或者我們的眼球 有的人眼球壞了 壞了之後 裝了一個假的眼球 看起來好像是好好的 但是因為他沒有神經 所以這個眼球還是假的 還是看不到的 這個來這樣的了解 比較能夠清楚 我們要認識外面的境界 一定要靠我們的神經系統 佛學的名詞就是要依淨色根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認識 外面的境界 眼睛才看得到東西 耳朵也才能夠聽得到聲音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是說 我們的名稱叫做依根立名 叫做眼根就是眼識 耳根就是耳識 依根來說的 但是可不可以 依這個境來說 也叫做境識 比如說依眼根緣取色境的時候 所引生的分別功能 我們就叫做色識 色的這種心理 心識的這種活動 或者耳根來緣取聲境的時候 聲音的時候 我們叫做聲識 可不可以這麼講 當然如果根據我們的經典裡邊 來說的話 還是可以的 也是可以叫做色識等的 問題是 我們還是從這個淨色根來說 比較能夠完整 也比較能夠符合 我們認識境界的這種功能 怎麼講呢 在我們的論典當中 也有談到說 依根立名的這一個條件 他的助力非常的重要 這邊就談到說 因為五根給予五識生起 有五個強而有力的那一種 幫助的那一股力量存在 哪五種呢 這邊談到第一個叫做依根之識 因為他是依眼根而有眼識 依耳根才有耳識的依根之識 也就是說五識就是依托五根 才能夠引生這個活動 也就是說有了根 識他才會依附 才會引生根的力量 才能夠緣取境界 像這樣子我們叫做依根之識 所以這個根他具有 讓識起了別功能 的那一股力量存在 第二叫做根所發識 根能夠引發這一個識的了別 也就是說五識的生起 完全是由五根所引發的 根如果有了損壞 根損壞了 或者根有所變化了 識也會跟著起變化 如這個根他有增長健全 識的認識就比較敏銳了 根如果是損減的話 識的認識就會比較闇昧不明 像什麼 像我們的眼睛 有像近視的 像遠視的 像白內障的 就會受到影響了 鼻子如果有鼻竇炎的 就會受影響了 雖然他沒有完全壞掉 但是他就是因為損減的關係 在認識上就比別人遲鈍了 但是境界並沒有受到影響 因為外面的境界 不論怎麼樣的增損 對於我們的內心裡邊 都不會受到影響的 第三叫做屬根之識 也就是五識的生起 完全就是屬於根的 他的認識的這個範圍之內 因為識所依的根 他是恆時相續不斷 什麼時候要依他生起 就什麼時候就可以依他生起 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識 如果想要認識境界的話 我很想要看的時候 你的眼睛只要觸對境界 你就可以看得到 我如果這個聲音 我很想要聽的話 你就會豎起耳朵 很專心的耳朵 馬上能夠朝聲音裡邊去注意 所以心識想要緣取境界 朝那一個方向那一個根 馬上就能夠配合的來認識 但是如果是 從這個境界來說的話 因為境界有的時候 也會有間斷的 色法他也是有間斷性的 所以不能夠像根一樣的 想要認識的時候 就馬上有所配合 第四叫做助根之識 也就是五識的生起 固然是依於五根 但是生起的五識對於所依的根 也是有相當的助力 就是說識也可以幫助根 因為根是要觸對境界 你的心識 如果是領受樂境的時候 一樣的 就可以有助於內在的色根 你的根也就會舒適快感 但是你的識 如果所觸對的是逆境的話 你就會有損於我們內在的色根 代表什麼呢 就是說我們的根當然就說 我們看得到的這個身體 你認識境界的時候 你如果引生心識上面的 那一種快樂的話 高興的話 也會讓我們感覺到 眼睛好像看得清楚一點 精神也好一點 要聽什麼 也比較能夠讓我們這個 色根能夠繼續的延續下去 比較敏銳 但是你如果是緣取到逆境的話 你的根也會受到影響 就會比較遲鈍 就會甚至於像人在生氣的時候 像你在哀傷的時候 或者在疲勞的時候 有的時候 你的身根都會不聽使喚的 感覺到很懶散 感覺到四肢無力 甚至於感覺到 思緒沒有辦法集中等等 都有影響的 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 我們都說修學佛法 一定要以歡喜心來學習 寺院的進門的地方 大部分都會有彌勒佛 代表著說我們在外面 即使遇到了什麼困難 只要到了寺院來看到 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我們的心胸也會釋懷 也會輕鬆 跟彌勒佛笑個幾聲 心情就舒解了 精神也就來了 學佛就是要以歡喜心來學習 像這樣子就是說我們這個識 也會幫助我們的根的 人精神好的時候 感覺到整個精神也輕鬆 手腳也輕快了很多 第五個如根之識 五識他是有照境的功能 也就是說能夠來了別境界 五根也是能夠去照境 因為五根是觸對境界的 五根是觸對境界 當然五識也能夠來了別境界了 彼此就是相同的性質 所以如根之識 能分別的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就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一樣的 都能夠來了別對象 像這一個性質是相同 眼識是緣黃色的 當然眼根所觸對到的 當然也就是黃色的 顏色是相同的 再來就是說明 像眼根是屬於有情數 我們的眼根是我們有情的 生命體的肉體裡邊的一種 當然眼識 也是我們有情生命體的一種 但是色塵 色塵是五蘊身之外的 我們這個肉體身之外的 就不相同了 所以這一個說起來 這是為什麼 五識要依五根來立名的原因 而不以五境來立名 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根跟識 他就有依發屬助如 就是依根之識 根所發識 屬根之識 助根之識 如根之識 因為有這樣子的 依發屬助如的五個助緣的關係 所以我們就說 五根的這個助緣 而有五識的這個名稱 所以叫做隨根來立這個識的名 而不隨境來立這個識的名 雖然還是可以 但是總是在這個 相屬的關係當中 還是比較不能夠配合 再來我們五識 以這個五淨色根為所依 他到底是屬於俱有 他是屬於俱有不共所依 也就是說他是屬於俱有依 也是屬於不共所依 就各個所依的 所謂的俱有依的意思 代表著他就是不是開導依 俱有依當然就同時 開導依就是有前後 所謂前面逝去了 前面消失了 才引生後面的 前面消失引生後面 成為過去才有現在 這個我們就有前後的時間 一剎那之間 一念之間的前後關係 這個稱之為開導依 俱有依就是同時存在了 因為開導依是前後關係 所以他這個不是俱有的 而五根跟五識一定要同時俱有 五根 根跟識在時間上來說 根觸對境界的時候 識也同時觸對境界 觸對境界 才能夠真正的引生分別 在時間上就不能夠有前後了 這個叫做俱有依 再來五識於五淨色根 為他的所依的第二個 就是不共依 不共依的意思 不共就是不是相同 所謂不是相同就代表 他不是共依的 什麼意思呢 像第六識的分別依 第七識的染淨依 第八識的根本依 不但與前五識是俱有的 而且與前五識都是共有的 這個叫做共依 所以第六識是前五識的共依 第七識也是前五識的共依 共同要依止他的 就是第八識也一樣 但是前五識他本身 就是不相同的 所以我們的眼睛眼識 不可能還聽到聲音 我們的鼻子也不可能去吃東西 我們的身體 也不可能去看到東西 不共 各別各別的 所以眼識引生所依的是眼根 他只能夠緣色境 他不能夠聽到聲音 耳識依耳根 只能夠聽到聲音 他不可能去看東西 這個叫做不共依 所以這個是各別各別的 什麼時候才能夠達到共依 這個是我們談到說 觀音菩薩叫做圓通教主 觀音菩薩他是圓通自在 所以要達到 觀音菩薩的境界的話 就是還要努力的來修了 以我們有情生命體裡邊 來講的話 這邊講眼根唯為眼識之所依 不共其他的有情的眼識 我的 就是說我的也是只有我自己 我的眼根我的眼識來觸對境界 跟你的不一樣 不能夠你的眼識 來依我的眼根來看東西 你藉著我們的眼根來看東西 這不可能的 所以也是各別依自己的 耳朵也一樣 我的耳根為所依 引生耳識也是我自己在聽 不可能你來借我的耳根 或者我借你的耳根來聽聲音 這個也不可能的 像這個都是屬於不共依 各別獨立的 像這一個五識依五根 除了有五個助緣之外 他再來一個就是俱有依 根跟識是要同時來緣境界的 也是不共依 就是說每一個 就五識依五根是各別獨立的 我們自己跟他人 也是各別獨立的 這個叫做不共依 所以五根為五識的 俱有不共所依 只不過是五識生起的增上緣 在這個精神界的活動作用生起 不但有個增上緣 還要有其它的眾緣為助力 才能夠真正的來緣取境界 眼識依眼根來緣取色境 單獨這樣就夠了嗎 不只 還要有其它的助緣 所以我們接下來一句就說 九緣七八好相鄰 代表什麼 九緣就是九個助緣 什麼需要九個助緣 眼識要來緣取色塵的時候 也就是說眼睛要來看東西 一定要有九個助緣 也就是說一定要有九個緣 九個條件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看到東西 這個九個條件 其中缺少一個的話 你都看不到的 哪九緣 在於我們的這個 講記的二百二十一頁這裡 談到說第一行 眼識需要具備九緣 才能夠發生活動作用 所以我們早期的祖師們古德們 他們就有說 眼識九緣生 眼識要來看到境界 眼睛要來看到東西 一定要有九個條件 你才有辦法看得到 哪九個條件 第一個 這個是講眼根眼識的 所以第一個一定要有眼根 這個是最主要的 所以你的眼球壞了那就看不到 眼根壞了就是眼球壞了 你就看不到的 或我們裡面的視網膜壞了 你就會看不到的 眼球也好視網膜也好 裡邊的這一種凹凸鏡也好 如果哪一個地方壞了 你就看不到東西 所以只有一個眼根裡邊 包括的東西還是蠻多的 其中哪一個 像白內障 眼球還是好的 視網膜也好的 但是你有白內障 你還是看不到東西 所以這個根也是很重要 第二個條件就是一定要有色境 就是一定要有我們看的東西 色境當然說起來就是很明顯的 在眼前 我要看書 我要看桌子上面的花 我要看這一個 哪一個境界 像我們現在有一個電視 有看到電視 電視一定要好的 你這樣子的話你才看得到 所以這個境界一定要很清楚的 第三要有眼識種子 眼識種子我們談到 在唯識學裡邊 什麼是實法什麼是假法 這個是站在 法相唯識學的立場來說的 如果是種子所生的 就是實法 如果是分別引生的 或者他是其它的方式引生的 我們就稱之為假法 就是不是種子所生的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色法有色法的種子 心法有心法的種子 這樣子來說的話 如果是種子所生的 那種功能作用就叫做實法 現在談到說 我們的眼識 要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眼識要來活動的時候 這個就是所謂的起了活動作用 他的背底 就是一定要有眼識種子 如果他是種子所生 他就是實法 所以我們的眼識要來看東西 你的內心裡邊你的心法當中 一定要有眼識的種子 引生眼識的現行 你才能夠真正的看到東西 這個第三個就是要有種子 第四就是第六意識為分別依 我們在前面有談到這個 共依不共依的地方 有談到說第六識的分別依 第七識的染淨依 第八識的根本依 就是前五識之所依 像這樣子來說的話 也就是說一定要有第六識 為分別依 就是來了別境界 了別了之後 能夠留下記憶 如果只有靠前五識來緣取境界 我們前面第一句話說 性境現量 因為他是性境 因為是現量 所以只有現在的這一剎那當中 來緣取境界 但是我們會留下記憶 我們還記得 還記得小時候怎麼樣 還記得昨天怎麼樣 為什麼有辦法留下記憶 就要靠第六識 因為第六識他是可以緣三世的 他能夠留下記憶 可以了解到過去的事情 所以我們小的時候是怎麼樣 還有一點印象 昨天怎麼樣去年怎麼樣 我年輕的時候怎麼樣 我在當學生的時候怎麼樣 還有一個印象 這個就是靠第六識 所以就是一定要有 第六識的分別依 一方面來認識境界 一方面還能夠留下印象 再來第五個條件 就是要有第七識的染淨依 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個 染污性的當中成為凡夫俗子 就是因為第七識的 染污性的我執 如果有辦法斷除我執 就像阿羅漢一樣的話 就成為清淨的聖者 所以我們如果要成為聖者的話 一定要把第七識的我執斷除掉 你就成為清淨了 但是我們現在還是我執很重 就是凡夫了 就是染污性的 所以第七識叫做染淨依 還有第六個條件 就是第八識的根本依 所有一切的心識 都是要依第八識 所有一切造作留下的種子 都存在第八識當中 所以第八識就是儲存我們所有 的一切業的種子 第七的條件就是作意心所了 我們前面有說過 作意心所就是注意 不管要看要聽要觸摸要感覺 一定都要起注意力 你如果不起注意力的話 即使有看還是看不到 即使聽還是聽不到 像這樣子我要聽我要看 我要來品嘗這個味道 或者我要來聞這個香味 乃至我要來感覺我所觸摸到的 是細嫩的還是粗糙的 都一定要起注意力的 所以我們在做什麼事情 都一定要有作意心所 做起事情來才不會錯誤 第八個條件這邊講到說 我們的眼識 要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有空間 就是說我們要來看書 我們要來看東西 一定要保持這個空間 你如果沒有保持空間的話 書拿到你的眼睛上面來的話 你也看不到的 所以一定要有空間 一定要有距離 所以我們的眼識 要來認識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保持距離 當然太遠了還是看不到 太近了也是看不到 耳朵聽聲音也是如此了 也是要有適當的距離 太遠太近 也是一樣的 我們現在所講的 眼識九緣生裡邊 眼識要來看境界 就是一定要 保持空間保持距離了 第九個條件 就是只有空間還是不行的 還要什麼 還要有光明 因為我們要看東西 一定要亮亮的 像晚上沒有電燈的話 就像瞎子一樣 你就是真的沒有辦法 找得到東西了 走路都會危險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環境裡面 都是會替在官能方面 有障礙的人 要設想一個安全的一個環境 叫做無障礙空間 所以最近都有一些單位 做一點活動 這個活動當中 就是讓大家把眼睛矇起來 來走路 來上下樓梯 真的很辛苦的 真的很辛苦 為什麼你的眼睛一矇蔽起來 真的看不到 我們不蒙蔽 我們就是晚上不點燈 由你自己來走路 我們房間自己的房間 走了幾十年了 都還是沒有辦法走出去的 像這一個可以說 眼睛要看東西一定要有光明 所以白天當然有陽光 晚上則是一定要點燈 沒有電燈也有手電筒 沒有手電筒也要有煤燈等等 所以呢 這一個就是代表著九個條件了 第一個就是要有眼根 所以眼識要認識境界 第一個要有眼根 眼球要健全的才可以 要有色境 再來要有眼識的種子 再來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再來就是要作意心所 一定要起注意力 你不起注意的話學不好的 不起注意的話看不清楚的 再來就是要有空間 才能看得清楚 當然也不能夠太遠 太遠的話我們的眼力所及 我們是幾度幾度的 眼力太遠的話也是看不清楚 就是要有適當的這個距離 第九個條件就是要有光明 所以像這樣子的話 九緣可以說要具足 你才有辦法看得到東西 像現在把電燈全部關掉 黑抹抹的你也看不到東西 書把你拿得太近 你也看不到東西 在走路的時候 你不起注意力的話 你也不曉得 你的身邊有什麼東西 一樣的 像這一個呢 可以說眼識起作用 要有九個條件 在我們的佛學當中都有談到說 一切法的生起要有因有緣 才能夠起活動 當然這變成講到這個九緣生 但是站在唯識的立場裡邊來說 就是還有一個就是四緣 還要有四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要有因的條件 再來就是 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因緣 因為心識要認識境界 一定要有對象 要有所緣的這個條件 叫做所緣緣 除了這個所緣緣之外 還要有增上緣 就是很多大大小小的條件 全部都包括在增上緣裡邊 再來就是要有等無間緣 我們的心識 可以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這個剎那剎那生滅當中 你要等無間 不可以斷 一斷的話就像暈倒了 暈死了五分鐘 暈死了兩天 像這樣子的話就是間斷 間斷的話就沒有記憶 想不起來的 所以我們在認識境界的時候 一定要等無間緣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認識境界 一種延續性 現在我們在講記的 二百二十二頁這裡 就是把九緣配合四緣來看 就是說最主要的說 心識認識境界是四緣 現在我們從眼識的 九緣來說的話 如何來配這個四緣 這個地方就說了 眼識種子為親因緣 這個叫做我們的四緣裡邊的 第一個的因緣 叫做親因緣 所緣的色境 就是所緣緣 也就所觀所認識的對象 其它的七個都叫做增上緣 因為增上緣就是說 有辦法來輔助我們 認識對象的一切助緣 全部都包括在增上緣裡邊 像這一個我們就稱之為七個 都是屬於增上緣 加起來就是九緣了 在四緣當中 就是缺了一個等無間緣 等無間緣這個是心識的前念 引生後念來說的 現在我們是從心識 來認識境界來說的 心識認識境界就是 因緣所緣緣跟增上緣就夠了 像這個就談到九緣生 再來七八 七緣跟八緣 這個因為是在中文的這個 韻律當中韻文當中 是這麼講說有七八 但是我們如果要從 眼識耳識來解釋的話 是要八先講 什麼意思 就耳識為從八 我們的耳朵耳識要來聽聲音 也要有八個條件 你才聽得到 如果其中缺少一個 你也是聽不到聲音的 要有八個條件 哪八個條件 這邊就說了 八就是耳識所具備的諸緣 也就是說前九緣當中 我們前面的九個 九個是最完整的 九個緣當中除去一個明緣 明就是光明 就是說耳識依耳根來緣取聲境 要有八個條件 同樣的要有一個耳根 同樣的要有一個聲境 同樣的要有耳識的種子 要有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就是分別依染淨依跟根本依 再來還要作意心所 你要聽聲音也是要注意聽 再來也是要有空間 我們的耳朵要聽聲音 也是要有空間 太近了也是聽不清楚 太遠了當然還是沒有辦法接收 保持適當的空間 一定要有的 但是這邊講不需要明 就是不需要光明 什麼意思呢 像晚上大家躺在 床上睡覺的時候 都熄燈了 但是我講話講給你聽 你講話講給我聽 還是可以聽得到 很多人尤其是在戒場 或者那種八關齋戒 就是一個晚上 很多的人或是好朋友 或者認識的人 或者久久見一次面的人 好多好多的消息 可以互通訊息 雖然說躺在床上 雖然是晚上了熄燈了 但是在那邊講小聲話 還是可以通的 所以不需要光明 所以他前面的八個條件 一定要有 不需要光明的 七 七就代表著說 剛才是眼識跟耳識 再來就鼻舌身的三識 鼻舌身的三識同樣的 七個緣就夠了 七 七個緣 然後代表說 在前面的九緣當中 不但說不需要光明 鼻子聞聲音晚上也可以聞得到 沒有光亮也是可以聞得到 舌頭吃東西 你看像在吃口香糖 或者在吃巧克力糖 你也不需要光明 所以光明可以不用 吃什麼東西 也是一樣的 相同 就是說不需要光明 黑暗中我們還是可以摸著走 再來就是說沒有空間 鼻子要聞味道 那個味道一定要到 我們的鼻子的嗅覺裡邊來 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 你就是一定要跟我們的 鼻子裡邊的 這個嗅覺的功能一定要相應 碰在一起 你才有辦法聞到味道 舌頭也一定要東西吃到 在你的味蕾當中 你才有辦法真正的 吃到那個味道的酸甜苦辣 再來身體要觸摸東西 椅子桌子什麼東西 他是涼的是粗的是細的 跟對方握手 一定要接觸的所以沒有空間 這代表說前面的九個緣當中 不需要光明 也不需要空間 一定要觸摸得到的 一定要碰得到的 你才有辦法引生功能作用 像這個就是說明 他不需要有空緣 也不需要這個明的緣 就是光明的緣 就可以真正的來認識到境界 所以說起來你看 有的是九緣有的是八緣 有的是七緣 所以就像鄰居一樣的 就是相接著的 現在呢眼耳要有空間 才能夠聽得到才能夠看得到 鼻舌身是一定要 觸摸到那個境界 所以像這樣子的五識當中 一個就叫做合 離中知 要有空間距離的 你才能夠去知道境界 鼻舌身是要觸到境界的 叫做合中知 一定要合在一起 就是說外面的境界 要跟我們的根要合在一起 你才有辦法去認識境界 所以一個稱之為合中取境 一個叫做離中取境 一個名稱叫做合中知 或者是離中知 有這樣子的一個名稱 所以就九緣七八好相鄰 好鄰居一樣的 也告訴大家我們要認識境界 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一定要有好多好多條件 才能夠認識到境界 所以大家要掌握了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