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八識規矩頌-18 主講者:淨珠法師 八識規矩頌 第十八集 諸位同學 大家好 阿彌陀佛 看前五識所相應的心所 和煩惱有關係的 就是中二大八貪瞋痴 這幾個煩惱性 中二就是無慚的心所法 跟無愧的心所法 大八就是大隨煩惱 有八個 從不信懈怠放逸 一直到不正知 總共是八個心所 第一個的不信 當然就是信的相反 就是對於實德能 沒有這種堪忍性 所以就會一切的善法 都沒有辦法提起興趣來做 第二個就是懈怠 懈怠也就是精進的相反 也就是對於一切的善法 也是沒有辦法去做的 所以唯有是煩惱相應 第三就是放逸 放逸它就是不放逸的相反 不放逸當然也是 屬於善心所之一 一個放縱逸樂的人 也就是說 就是自己想要怎麼樣 就怎麼樣子的 尤其現代的人 都會有一句口頭禪 我想怎樣就怎樣 像這種都是放縱自己的 那一種個性的 但是我們就懂得說 做人有做人的一個根本 一個標準存在 在一個團體裡邊 在一個社會當中 必然有我們一個為人的 道德規範在裡面 所以如果說 一個是放縱逸樂的人的話 雖然他不是一定會去做壞事 但是最低限度 他沒有行善 在善法方面他還是缺席 他還是一種懈怠 所以放縱逸樂的人 對於所應該要斷的 那種雜染品類 當然就沒有那一股能力去做了 雜染品類當然就是不好的 煩惱性的 你應該要斷 你卻沒有辦法斷 對於應該要完成的 那種清淨的品類 應該要做的善事 你也是不能夠去勤修 甚至於說 對於五欲方面的縱樂 就任意的在五欲中去享受了 五欲當然說起來 就是色聲香味觸 就是就你所看的 就你所聽的 乃至於就你的身根 所去接觸到的一切 你就是一直的去追求 所看的都是要看好的 所聽的就是要聽好的 聞的 舌頭所吃的 乃至於身體的那種感受等等 雖然我們一般的世俗 都是以財色名食睡 這五法來說五欲 這個是就我們一般的世俗的 範圍來講的話 就是物質方面的享受 當然如果從色聲香味觸 來說的話 這個範圍應該是 還更廣闊一點 對於這個五欲可以說 太過於放縱 任意的要怎麼在五欲當中 漫然的去享受 說起來就不知道 要去懂得節制了 在阿含經中 佛陀當然也是有說到 但是就是把它當作 不善法的一個根本來看的 你如果是一個放逸的 那種心態的話 你就是會去行不善法 身語意所造成的 一切罪惡行為 都是從我們的心的放蕩 縱欲而來 就是說你的身業會做得不好 你的語業會講得不好 乃至於你的意業 內心的起心動念 會起這個不好的念頭 最主要的就是因為放縱的關係 所以如果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 或者說做事情都是比較小心 謹慎的人 甚至於說不敢太過於隨便的人 他一定不會造出身惡行 語惡行跟意惡行的 在這個三業三行方面來說 他就不會去造惡了 所以這個放逸 說起來就是從這個不好的 不善的 惡的方面去做的 在於我們的這個成唯識論 它的定義裡邊 它就是說 云何放逸 什麼叫做放逸 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縱蕩為性 障不放逸 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所謂的放逸的意思 對於染淨品 染品當然就是說 那一種不善的惡的 淨品就是世間的善法 乃至於出世間的善法 所謂的出世間的善法 當然就是修三十七道品 乃至於我們所謂的 這種十善業必需要去做的 所以這個染淨品 你不能夠防修 應該要防護的 應該要斷除的 應該要給它有所設防的 就是不可以做的這些染品 你沒有辦法去阻止 對於善的 對於清淨的 你也沒有辦法好好的去做 好好的去修持 像這個就變成是縱蕩為性了 經常經常的就會縱逸自己 就會放蕩形骸了 這個是它的特性 所以它主要的 就是增惡損善為它的所依 增惡 會增加你的惡業惡行 對於善法的 你就反而是損減了 這個原因怎麼來的 謂由懈怠及貪瞋癡 不能防修染淨品法 總名放逸 所以放逸它是怎麼來的 它就是因為懈感 加上貪瞋痴 也就是說放逸就是四法所成 就是說這個放逸 沒有它自己的體性 它必需要貪瞋痴的根本煩惱 再加上一個懈怠的 這一個大隨煩惱 才會構成了一個放逸的 這種心理 乃至於表現在於 身業語業上面的 所以它就沒有辦法 去防修這個惡法 也沒有辦法好好的 去修持這個善法 雖慢疑等亦有此能 而方彼四勢用微弱 就是說在於我們所有的 這種根本煩惱當中 還有一個慢的根本煩惱 還有一個疑 懷疑的根本煩惱 因為我們一講到根本煩惱 就是六根本 除了貪瞋痴之外 就是慢疑跟惡見 慢跟疑這邊講 同樣的 它是不能防修 這種染淨品等等 也是有這種可能 也就是說 它也是一樣的 像這個放逸一樣的 那一種的能力 但是為什麼這一個地方 只有講說 放逸是由四法所成 這邊就談到的 就是說 因為這個慢跟這個疑 比起前面的四法 它的勢用可以說是很微弱的 就是說你的懷疑心 或者你的驕慢心 每一個人稍微有一點點成就 就會驕慢 有了哪一方面比別人比較殊勝 就會起驕慢 另外一個 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有的 一個懷疑 別人的舉動 他的態度 我們看了感覺到 好像是在講我 或者是不是話中有話 或者他們兩個人 在那邊講小聲話 是不是在講我的壞話 像這一個懷疑心都是有的 甚至於對於真理的懷疑 對於道理的懷疑 這個都是會有的 所以慢跟疑 如果比起這個放逸來說的話 可以說它是微劣了一點 就是說比較微弱了一點 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所講的 放逸 它就是有三個根本煩惱 再加上一個懈怠 四法所成 這個同樣的道理 就是說明這個唯識學者 說這個放逸 它是跟前六識都是 一切的煩惱都是相應的 大隨煩惱的第四個就是昏沉 昏沉也就是清醒的反面 我們所謂的清醒就是很有精神 很積極 能夠很專一的 感覺到身心很輕安的 能夠很清爽的來處理事情 或者來修學佛法 或者來打坐 或者來了解佛理等等 他既然是清醒的反面 就是說為觀照之所對治 人如果是很清醒的話 就容易起觀照 有觀照的話就不會昏沉 昏沉的話就不會觀照了 也就是不會去提起精神來 觀想佛理了 這個昏沉最主要的 還是針對於修學禪觀的人 是比較重要的來說 雖然我們也有說 因為一個人在打坐參禪的時候 都是很靜態 這個靜態的狀況之下 一點聲響也沒有的時候 就很容易提不起精神來 提不起精神來 這個地方就談到說 一個修觀行的人 他的心對於所觀的境界 應該說照道理來說的話 應該是要很勝任愉快的 就是說很清鬆的心情 再來很有精神的 來了解你要觀的這個境界 所以在觀察的時候 就是要清清楚楚 但是相反的就是說 你是一個修觀行的人 就是修學禪觀的人 你卻是 雖然是坐在那個地方打坐 卻是終日昏昏沉沉 就是說提不起勁 提不起精神來 整個精神都是非常的昏沉 於黑暗鬼窟中討活計 什麼意思呢 因為我們人 提不起精神來的時候 就是喜歡眼睛閉起來 就是睡覺就是在 因為你是在禪觀 禪觀原則上 像佛陀的眼睛 我們就稱之為三分眼 我們看所有的佛殿裡邊的 佛像的眼睛都叫做三分眼 我們整個打開 他們是只有三分而已 眼睛是要內觀的 內觀裡邊 我們稱之為眼觀鼻 鼻觀心 也就是說眼睛是要往下看的 但是一個昏沉的人的話 他眼睛就是閉起來 眼睛一閉起來 當然就是屬於黑暗的 甚至於就是內心裡邊不夠光明 所以他就不能夠很清楚的 對於所觀的這個境界 能夠很清清楚楚的來了解 甚至於身心反而也會感覺到 非常非常的沉重 講一句白話 什麼叫做昏沉 就是打瞌睡 就是提不起精神來 不帶勁的就是一直的 想要睡覺 身體也很沉重 精神也很沉重 眼皮也很沉重 那一種狀態 所以提不起精神來的時候 就是一直的想睡覺 像這種昏昧沉重的 不但是空過了 那種大好的光陰 甚至於也會破壞 今世後世真實那種法樂的 那一種心 修學佛法 了解佛理 一定要起歡喜心 我們的一句話叫做法滿充滿 你在看佛書看佛經 一定要以歡喜心來了解 來讀誦 甚至於佛經看過 讀過了解過之後 把經書蓋起來 那就是一定來思惟觀察 要思惟觀察 我們就稱之為禪觀 這個時候的禪觀 也一定要是很歡喜心的 我了解這一段的佛理 對這一段的佛理 我有特別的那一種領悟 像這種狀況 內心裡邊 會起一種法樂的心出來 但是你如果是昏沉的話 不會的 因為眼皮就是很重 身體說不定還坐不住 這個時候就會破壞 我們生生世世的 那一種能夠升天 或者得到涅槃的那一種大樂 照說你如果現在提起精神來 很精勤的來觀想佛理 來了解佛理 甚至於真的內心裡邊 有所領悟的話 你就是在於修學的境界上 你又升了一等 你又升了一等 能夠朝向於涅槃解脫成佛的 這種寂滅樂來前進 但是你因為昏沉的關係 你就破壞了 不但今生得不到法樂 來生也得不到涅槃 當知昏沉這是一種惡法 對於我們修學佛法裡邊來說 它就是不善法 甚至於昏昧無知 人事不醒 猶如死人一般 絲毫無所覺知是最為不善的 就表示說 有的人在公共場合裡邊 像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像去開會 開會感覺到 開會的時間開得很長 甚至於對自己來說 也沒有很特大的那一種感受 感覺到很無聊 開會的時候 再加上之前的那種身心疲倦 這個時候正好 坐著就可以打瞌睡了 一打瞌睡有的還打呼等等的 像這一個就叫做 昏昧無知 人事不醒 就是說進入於完全是惛沈 完全是睡覺的那一種狀態之中 睡覺它的體性 睡眠的體性 就是昏昧沉重的意思 就是人很疲倦 人一疲倦的時候 身體也感覺到很沉重的 當然精神提不起精神來 眼皮也是很沉重的 像這樣子的話 對於一切所緣境界 就無所堪能了 要你來觀想佛理 你也沒有辦法觀想了 就是我們一般來講的話 要看書都看不下去 要寫作業都沒有辦法寫的 連那個手要拿筆 都沒有力氣拿筆了 都沒有辦法來寫字了 這個是我們一般平常的人 都還是有這種經驗的 所以人在要惛沈的時候 不帶勁的時候 就會有這種狀態 修學佛法 尤其是修學禪觀的 這個部分來講的話 就是很要不得了 所以會障礙輕安 在善心所裡邊講到的輕安 輕安一定是要透要禪觀的 現在的昏沉 正好就是輕安的反面 也就是清醒的反面 所以你沒有辦法得到 身心的輕安 你就是惛沈 惛沈的話 你就會障礙輕安 身心就不得輕快就不得舒適 在修學禪觀這邊講 就會對於你所修的毗?舍那 也就是觀 你就不能夠成就了 佛學裡邊都要講禪觀 都要講入於這個觀之中 也就是說 一定要來思惟了解體會 乃至於內心裡邊 有這麼一個領悟等等 所以修學佛法的人 就一定要有這種禪觀的 這種過程 禪觀的過程 你說一定要盤腿 當然不一定 你如果是直接看經書的話 當然還是可以坐得很好 問題是你的精神要能夠統一 集中在於你所要了解的 這個法義上面 現在我們看了某一段的 經文之後 把經書蓋起來打坐 你所觀想的 就是經書的那一段 那一段的道理 要能夠真正的去體會 這個就是修學觀行 修學禪觀 這個也就是修學毗?舍那 你現在如果起了惛沈的話 毗?舍那你就不能夠成就了 你這個觀法就觀不出來了 也就是說 就沒有辦法去理解 這一段的道理 這一段的義理了 因為觀行的 觀諸境界 它是要明明歷歷 要歷歷明明的 但是若一經惛沈起來的話 它就會昏昧 它就會蓋覆我們的心 我們的那一種清淨的 那一種心性就顯發不出來了 一切無有所見 你只要一惛沈的話 什麼都看不到 什麼都了解不到 假定昏沉的心輕的話 心輕就是不是很嚴重的話 應該思惟分別法相 或繫心於鼻端 或張開雙目 皆可克服惛沈 這個地方是教我們 如果你真的在看經書 尤其是在打坐 修學禪觀的話 你的惛沈 感覺到說真的眼皮很重 真的很想睡覺 身心感覺到很沉重的時候 如果說不是很嚴重的話 幾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思惟分別法相 思惟分別當然也就是想 一樣的要去想 分別就是要了別 就是要去理解 理解什麼 法相 法相就是我們對於佛理裡邊 各個名相 譬如說一講到六度 六度的名相就是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你就要去了解 什麼是菩薩所修的六度 一個了解 了解一下聲聞乘 聲聞乘就是要來修學四聖諦 什麼是四聖諦呢 就是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裡邊有世間因果 有出世間因果 苦裡邊有三苦有四苦有八苦 講到道 道裡邊有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個法相 一個一個把它給念出來想出來 或者一談到種種的一些道理 你都可以一個一個的 把它給舉出來 等於是在背法相 或者了別這些法相的內容 或繫心於鼻端 繫心於鼻端當然就是說 我們打坐的時候 是眼觀鼻 鼻觀心 就盡量的就是從你的鼻頭裡邊 來觀想 從我們的身心裡邊來觀想 都是可以的 再來就是張開雙目 因為打坐參禪的時候 都一樣的要學三分眼 不要閉起來 眼睛一閉馬上就打瞌睡了 這是因為我們之前 不管說是清晨才剛起床 也一樣還是想睡的 平常因為前面有一段的 活動行為了 現在正好就是一種-休息的時間一樣 讓你很容易起惛沈打瞌睡的 所以這個時候 你如果說把眼睛閉起來 就一定會睡覺 三分眼又一直的很想睡 眼睛眼皮真的是很重 怎麼辦 就是張開雙目 就是盡量的本來只是看 自己的鼻子或者看地上 現在就把眼睛平視的 來看前面的境界 平視的看前面的境界 也不要亂轉 雖然說有的時候 我們還可以眼球運動 不管說右轉幾圈 左轉幾圈的運動 但是在最主要的 平視了之後 你還是要看一個定點 看看我這樣子看過去的時候 哪一個作目標 這樣子的話 把眼睛睜開了之後 好像精神提起來了 一樣的再回為三分眼的 來作禪觀的工作 像這一個都是可以克服惛沈的 一種方法 若是昏沉心過重 這個時候真的內心裡邊 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疲倦 真的是一點精神都沒有的話 很嚴重的那一種昏沉 怎麼辦 當用禪鎮或以柱杖擊之 為除卻昏沉的唯一方法 像這一個就是我們禪宗裡邊 尤其是禪堂裡邊 會有的一種方式 也就是大眾 在參禪打坐的時候 一定有糾察師父 糾察師父他一定會拿一根禪杖 就是一根木頭雕刻的 這個禪杖就看 哪一個人在打瞌睡了 他的動作就是不一樣 他會走到他的身邊 就會跟他施以禪杖 就是一定會跟他打一下 打一下的時候 他的精神就會醒過來了 所以不管是用這種禪杖也好 或者叫禪鎮 或者用柱杖 這個柱杖當然說起來 就是棍子等等的 一種藤條之類的 這一個在於我們的禪堂裡邊 原則上它都是會有 這麼一個香板的 這個香板就是讓昏沉的人 一種警覺的作用 昏沉 它最主要的 也是屬於我們修學佛法的 五蓋之一 或者是五障之一 或者是五種退法 叫做五退法之一 非常的嚴重的一種障礙性 這種障礙性 尤其像五蓋來說的話 貪欲瞋恚再來就是睡眠蓋 這個睡眠蓋說起來 也就是昏沉了 還有就是掉悔 還有就是疑法蓋 懷疑心的 這個在於我們早期的 尤其是初期的論點當中 都會談到 所以這個惛沈 因為修學佛法 一定要入於禪觀 這個惛沈可以說是 經常會碰到的 尤其是在前面 如果是有一些 比較粗重勞累的工作的話 你現在盤起腿來的話 一定就是顯現惛沈 但是這個惛沈 又是一種很嚴重的 一種不善的行為 所以我們就是一定要提起精神 這邊教我們的兩種方法 都是可以運用的 成唯識論的定義裡邊就是說 云何惛沈 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 能障輕安 毗?舍那為業 什麼叫惛沈 就是說會讓我們的心 對於你要觀的這個境界 我要來觀哪一種法 要來觀的這個境界 你沒有辦法堪任 沒有辦法堪任就代表 你就是沒有辦法提起精神來 就會讓你就是一直的 感覺到精神非常的沉重 這個是它的體性 所以會障礙輕安 修學佛法最好的 當然就是能夠禪坐當中 得到輕安 精神提起來 感覺到很舒暢 甚至於說 你這個惛沈也會障礙毘?舍那 毗?舍那就是說 要觀想佛理的 你佛理有辦法入於禪觀之中 你才有辦法引生智慧 入於禪觀之中 你才有辦法有所證悟 沒有這個禪觀 證悟不到的 所以你就會障礙毗?舍那 為它的作用 有關於這個惛沈 在於我們的部派佛教 各個宗派當中 也有他不同的一種說法 它有沒有它的實體性 有的說它是愚痴的一分 因為愚痴沒有智慧 因為由定而引生智慧 戒定慧三學 有定才有智慧 你現在因為就是沒有智慧 所以你才會惛沈 你如果能夠提起精神來 入於禪觀 入於禪定之中的話 你就會引生智慧了 所以他認為就是 愚痴的一分所攝的 另外就是瑜伽師地論等 他們所說的 就是說它其實就是愚痴 昏沉沉重這個就是愚痴相 其他的部派 各個有他不同的一種說法存在 另外就是說 在這個成唯識論第六卷裡邊 也有說 舉出了這個三家的說明 第一家當然就是說 是愚痴的一分 瑜伽師地論就是說 它本身就是愚痴了 另外就是 像這個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還有安慧論師 安慧論師在唯識三十頌裡邊 他就說 昏沉就是愚痴心所的一分 所以它是世俗有 它沒有它的實體性的 像這個是各個部派 都是有他自己本身 研究出來之後的一種結論 大隨煩惱的第五個就是掉舉 掉舉是心輕躁的狀態 所謂的掉舉 就是內心裡邊很浮躁 很輕躁就是很浮躁 那一種按捺不住的 那一種心態 這種心態 我們也有說叫做坐立不安 坐立不安的話 就是一直都在那邊動 所以這個叫做掉舉 掉舉 這邊講是有 以他們的身口意三業裡邊來說 當然也稱之為三種的掉舉法 所謂的心很浮躁的話 引生出來的身業 你的身體的部分來說的話 你就是喜歡東?西?的 漫無目標的 就是走來走去的 甚至於到處的去玩耍 就是真正的坐立不安 要你在那邊坐一下都坐不住 像這個就是 在你的身業方面來講的話 因為坐不住 就喜歡走來走去 就喜歡到處的去遊?了 這個是身業的掉舉 語業的掉舉就是口業的 口業的掉舉就是說 他的嘴巴也是停不住的 一定要講話 嘴巴一定要張開 像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就不同 我們就是一定要靜靜的 禮佛拜佛持咒打坐 甚至於看經書誦經 誦經你可以出聲音的誦 也可以默看的誦 所以這個都是靜態的 完全沒有聲音的 但是你如果是 口業部分的掉舉的話 就嘴巴合不住的 所以他如果自己一個人的話 就是喜歡哼哼歌唱之類的 甚至於也會跟人家爭論是非 聽到什麼事情 他就是要跟人家辯論 甚至於講一些沒有意義的 談笑的那一些話語 沒有意義的談笑話語 在於我們的十種惡業裡邊 叫做綺語 就是說還是在那邊講話 但是所講的話 對於我們的修心養性 對於我們的道德觀念 對於我們的行善 對於我們的 利益他人的部分 他都沒有談到 所談的都是一些沒有意義的話 浪費光陰 浪費時間 像這一個我們叫做 無益的談笑風生 甚至於還說一些不三不四的 那一些口的掉? 所謂一些不三不四的 就是很多很多世俗的一些 上不了台面的話語 像這一個都叫做口掉舉 喜歡亂講話 有意義的 他沒有辦法講 講一些無意義的 如果說 真的沒有對象可以講的話 就到處的哼歌 這個也算 第三個就是意業的 也就是我們的內心的 內心裡邊的 就是隨情放逸 內心裡邊就是提不起精神來 但是提不起精神 卻是心意奔馳 心意奔馳就是到處亂想 到處亂想的話 就表示說你的心就是按捺不住 想這一件想那一件 想那一件想這一件的 緣想法塵的影子 尤其是過去的 你都會去想 未來的 當然你也會去想 因為法塵的影子 它是通三世 過去的也可以想 現在的當然可以想 是未來的也可以去幻想的 甚至於攀緣這個前塵的境界 乃至一切諸惡覺觀的心掉舉 諸惡覺觀 想一些沒有意義的 甚至於是損害他人的 那一些不好的 我們所謂的邪知邪見 所引生的一切的觀想 像這樣子的身掉舉口掉舉 乃至於意掉舉 三大類 這個都是會障礙 我們修學禪定的 像這個身掉舉 身掉舉的人就是喜歡走來走去 坐不住 但是我們的禪觀禪修 一定要一直的坐在那個地方 一直坐在那個地方的時候 我們原則上說 像我們一般的人 當然就是從半個小時一個小時 乃至於兩個小時的 都是不動的坐在那裡 這個工夫 還是要慢慢的累積來學的 真正的入於禪觀之中的人 就是可以三天五天的 一個禮拜他都可以不起座的 他就可以真正入於禪定之中了 身掉舉的人當然是沒有辦法 口掉舉的人就一直要講話 但是禪觀的人他是不講話的 另外意掉舉的人 內心裡邊就是到處的奔騰 緣想三世的這些影子 這個也都是不可以的 因為我們修學禪定禪觀 一定有一個固定目標 一定他是心一境性 他的心只在一個境界上 不可以到處想的 到處想 我們就稱之為掉舉了 所以它就會障礙所修的禪定 因為定最主要的 心要寂靜才可以 如果說一味的掉舉 一味的很浮躁的話 就沒有辦法入定了 沒有辦法入定 就沒有辦法體會佛理 沒有辦法體會世間的真理 你就沒有辦法 真正的得到解脫了 所以這個掉?對於修學禪觀 也是一大障礙 所以它就是屬於大隨煩惱之一 在於這個我們的成唯識論 第六卷裡邊所談到的 這個掉?令心於境 不寂靜為性 能障行捨 奢摩他為業 掉?的意思 對於我們的心 在緣取這個所觀境的時候 你的心沒有辦法寂靜 靜不下來 心靜不下來 這個是它的特性它的體性 心既然靜不下來 想東想西 甚至於是非善惡等等 就是到處的亂想 尤其是跟這個不善法的相應 所以它會障礙行捨 行捨它本來就是善心所之一 它是平等的 它是完完全全能讓我們的心 達到正直的這種體性 你現在就不能夠平等了 甚至於就是是非很多 所以這個掉舉的話 它就會障礙我們的心的平等性 這個掉舉 就會障礙我們心的正直性 也會障礙奢摩他 為它的作用 奢摩他是什麼 奢摩他就是止 就是本來是很浮動的心 因為你有達到這個奢摩他 止的境界 你的心就完全沉靜下來 所以這個止是入觀的前方便 修學佛法 我們都會說 要有數息觀 要有念佛觀 數息觀也好 念佛觀也好 它都是修學止的一種方法 因為在前面 你因為有在活動 甚至於在處理很多的事情 現在我要靜下來 好好的入於 這個觀的境界之中的話 你就先什麼 先調氣 這個調氣 就是我們所謂的數息觀 一呼一吸的當下裡邊 你的整個精神 就灌輸在於你的呼吸上面 由這個呼吸本身 來讓我們的心能夠沉靜下來 如果說念佛比較習慣性的話 就用念佛觀 把整個精神灌輸在 停在這個佛號上面 自己內心裡邊慢慢的 一個佛號一個佛號的來念 讓心也能夠沉靜得下來 像這一個都是屬於 止的這一個修學方法 止的修學方法 你有辦法達到真正的止的時候 整個精神能夠統一了 能夠集中了 那叫入於觀之中 開始來觀想佛理了 這一個在成唯識論裡邊 掉舉是別有自性的 它是獨立的存在 但是其他的學派當中 當然有的就說 它是假有的 有的就說它是世俗有的 但是不管怎麼講 在於我們的心性上面來說的話 尤其修學這個禪觀當中 最怕掉舉最怕昏沉 昏沈就是我們講的白話 就叫做打瞌睡 掉舉是什麼 就是胡思亂想 心就是靜不下來 所以雖然是坐在那個地方 整個腦袋都不知道在想什麼 要真正的集中在於一個佛號上 要真正的集中 在於一個呼吸上面 就是不可能的 一下子想東 一下子想西 一下子想這個 一下子想那個 就是說你掛心的地方 非常的多 掛念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我們原則上 就是說一定要放下一切 我就是半個鐘頭 什麼都把它放下 什麼都不要去想它 真正的把整個精神 集中在這個半個鐘頭當中 像這一個就是在 修學的過程當中 非常重要的一種法門 所以你如果有掉舉的話 就要快一點的 讓整個精神集中在於數息觀上 或者集中在於念佛觀上面 八大隨煩惱的第六個 叫做失念 失念就是正念的反面 因為我們講說 因為有念 念心所它是屬於明記不忘 也就是說 能夠看過的學過的 不要讓它忘記 不要讓它忘記 你才有辦法 真正的入於禪觀之中 看過的經書 聽過的佛理 你一定要記得 記得之後你要修學禪觀 你才有辦法來了解佛理 所以這個念就是明記不忘 失念當然就是失去了這個記憶 所以它就是捨善念的一種邪念 善的 出世間的 你都是沒有辦法記得 所想像的 所能夠想得出來的 就是一種邪念的部分 不正不善的 這一個可以說 在於我們的要修學佛理 修學佛法裡邊來說 我們都是一定 讀過的看過的聽過的 盡量的就是說 念心所一定要把它給提起來 你才有辦法記得 我們所學習的 你如果是失念的話 在於我們的定義裡邊 他就是說 云何失念 就是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它的體性就是不能明記 看過的又忘記了 聽過的也忘記了 沒有辦法記得 所以它就會障礙正念 散亂所依為業 你的心就是散亂心 沒有辦法集中 所以正在聽 也是散亂心在聽 聽不清楚 一離開了 馬上就忘掉了 你說在看書 你也是沒有集中精神在看 所以看過之後 也就是都忘記了 也就是說失念者心散亂故 所以你如果是一個 失念心所起作用的話 代表說你的心 就是很散亂很散亂的 一個失念的人 也就是說一個 經常什麼都忘記的人 就失去了正念的力量 對於所緣的境界 當然就不能夠明明白白的 把它給記下來 這個時候你就會障礙正念 你的心就是到處亂想 想一些有的沒有的 想一些沒有意義的 向外奔馳的話 這個就是散亂心為所依止 所以這個失念就是不憶念善法 就是不強記這個善的道理 對於善法就是有所忘失 像這樣的失念 我們就稱之為染污念 就是不正確的 像這一個可以說在於 成唯識論的立場裡邊來說 當然有它的體性 其他的學派當中 有的認為就是愚痴的一部分 有的也認為說 它是念心所跟愚痴心所的一分 它是屬於假法的 這個地方就是很重要 因為我們既然要修學佛法 要了解佛理的 讀過的聽過的看過的 盡量的 就是盡量能夠把它給記得 有的人當然他就是過目不忘 是他的天性 但是我們大部分的人 都是要好好的來用功 別人看一遍看兩遍就記得 我們來看四遍五遍 看十遍也要把它給勉強的 用心的來把它給記得 也就是說 你要把你的念心所 引發它的功能作用出來 就我們現在的醫學裡邊來說 其實我們的大腦裡面 還是有很多很多的能量 我們所用的 可以說是不是有到五分之一 這個可以說 我們有很多的能量 都還是可以把它給發揮出來的 現在我們已經懂得 念心所跟失念的心所它的功用 我們就是盡量盡量的 把這個念心所引發出來 好好的把它給記得 能夠記得的話 才是我們自己的 不記得的話 還是書本上的 還是別人的 所以盡量的能夠專心一點 你的念心所引發 失念的心所它自然就會斷除掉 你的止 修學止觀的這個部分 你才有辦法真正得到成就 所以大家就是要專心 最要緊的 還要明記不忘 成為自己的身心的一部分 阿彌陀佛